闲愁¹如飞雪,入酒即消融。
译文:闲来的忧愁像飞雪一样,落入酒杯中就自然消融。
注释:¹闲愁:闲暇的忧愁。
好花如故人¹,一笑杯自空。
译文:美丽的花朵像故人一样,一阵欢笑酒杯就自然而空。
注释:¹故人:老朋友。
流莺(yīng)¹花情亦念我,柳边尽日啼春风。
译文:畹啭的黄莺似乎花情地眷恋我,从早到晚鸣叫在柳树边的春风中。
注释:¹流莺:鸣声婉转的黄莺。
长安¹不到十四载,酒徒²往往³成衰翁(wēng)
译文:居住长安还不到十四年,嗜酒者常常变成了老翁。
注释:¹长安:代指南宋都城临安。²酒徒:嗜酒者。³往往:常常。⁴衰翁:衰弱的老者。
九环宝带¹光照地²,不如留君双颊(jiá)³
译文:纵然花权贵的宝带光芒照大地,还不如惋留您痛饮个双颊绯红。
注释:¹九环宝带:古时帝王和官僚穿常服时用的腰带,这里指佩带此种“宝带”的权贵。²光照地:兼用唐敬宗时臣下进贡夜明犀,制为宝带,“光照百步”的典故。³双颊红:饮酒至醉,双脸发红。

  诗开头四句为第一层,写饮酒的作用和兴致,是“对酒”的经验和感受。这一层以善于运用比喻取胜。“酒能消愁”是诗人们不知道说过多少遍的话了,陆游却借助于“飞雪”进入热酒即被消融作为比喻,便显得新奇。以愁比雪,文不多见;飞雪入酒,事亦少有;通过“雪”把“愁”与“酒”的关系连结起来,便有神思飞来之感。对着“好花”可助饮兴,说来还觉平常,把花比为“故人”,便马上平添助饮之力,因为对着好友容易敞怀畅饮的事,是人们所熟悉的。通过“故人”,又把“好花”与“空杯”的关系连结起来,便更增助饮。这两个比喻的运用,新鲜、贴切而又曲折,表现了诗人有极丰富的想象力和生活经验,有极高的艺术创造才能,使诗篇一开始就有了新奇、突兀而又真切动人的气概。

  “流莺”两句为第二层,补足上文,表自然景物使人“对酒”想饮之意,并下层作过渡。“流莺有情”,在“柳边”的“春风”中啼叫,承接上文的“好花”,显示花红柳绿、风暖莺歌的大好春光。春光愈好,即愈动人酒兴,写景是围绕“对酒”这一主题。这一层写景细腻、秀丽,笔调又有变化。

  结尾四句为第三层,从人事方面抒写“对酒”想饮之故。第一句写自己的一段经历,慨叹年华飞逝。第二句不怀念首都的权贵,而只怀念失意纵饮的“酒徒”,则诗人眼中人物的轻重可知,这些“酒徒”,当然也包括了一些“故人”。身离首都,“酒徒”、“故人”转眼成为“衰翁”,自然诗人身体的变化也会大体相似,则“衰翁”之叹,又不免包括自己在内。“酒徒”中不无壮志难酬、辜负好身手的人,他们的成为“衰翁”,不止有个人的身体变化之叹,而且包含有朝廷不会用人、浪费人才之叹。这句话外示不关紧要,内涵深刻的悲剧意义。这两句在闲淡中出以深沉的感慨,下面两句就在感慨的基础上发出激昂的抗议之声了。“九环宝带光照地”,写权贵的光辉显耀;接下来一句,就用“不如”饮酒来否定它。用“留君双颊红”写饮酒,色彩绚丽,足以夺“九环宝带”之光,又与“衰翁”照应,法密而辞妍,既富力量,又饶神韵。

  全诗抒情明快优雅,节奏自由流畅。起句以愁比雪,构思新颖巧妙,飞雪如酒,好花赏怀,极富于诗意和浪漫色彩。这种名士风流式的行为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审美效果,陆游以此入诗,包含着对于“美在生活”这一命题的初步认识,使之更增添无尽的历史文化意蕴。一切闲愁,一切不平与愤懑,都如同轻盈的雪花,飘飞进金樽清酒后,转瞬便化作潺潺甘泉,诗人扬眉舒目,将其一饮而尽,正所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室内酒酣气热,室外春风流莺,这种生活态度是多么的旷达,而又富有诗情画意。陆游的醉酒是一种酣畅淋漓的解脱,解脱之后的清醒,清醒之后的超俗。他雄视千古、傲岸王侯的精神气质,不计前嫌、渴望进取的生命意志都在饮酒中得到充分张扬。

  陆游写饮酒的诗篇很多,有侧重写因感慨世事而痛饮的,如《饮酒》、《神山歌》、《池上醉歌》等;有侧重因愤激于报国壮志难酬而痛饮的,如《长歌行》、《夏夜大醉醒后有感》、《楼上醉书》等;有想借酒挽回壮志的,如《岁晚书怀》写“梦移乡国近,酒挽壮心回”;而此诗则侧重蔑视权贵而痛饮。开头奇突豪放,中间细致优美,结尾以壮气表沉痛,笔调虽灵活多变,跌宕起伏,但感情基调仍不失豪壮洒脱。

参考资料:
1、 张海鸥编著.《宋名家诗导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05月第1版:第256页
2、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陆游诗文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03:第61-62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闲来的忧愁像飞雪一样,落入酒杯中就自然消融。

美丽的花朵像故人一样,一阵欢笑酒杯就自然而空。

畹啭的黄莺似乎花情地眷恋我,从早到晚鸣叫在柳树边的春风中。

居住长安还不到十四年,嗜酒者常常变成了老翁。

纵然花权贵的宝带光芒照大地,还不如惋留您痛饮个双颊绯红。

注释

闲愁:闲暇的忧愁。

故人:老朋友。

流莺:鸣声婉转的黄莺。

长安:代指南宋都城临安。

酒徒:嗜酒者。

往往:常常。

衰翁:衰弱的老者。

九环宝带:古时帝王和官僚穿常服时用的腰带,这里指佩带此种“宝带”的权贵。

光照地:兼用唐敬宗时臣下进贡夜明犀,制为宝带,“光照百步”的典故。

双颊红:饮酒至醉,双脸发红。

赏析

  诗开头四句为第一层,写饮酒的作用和兴致,是“对酒”的经验和感受。这一层以善于运用比喻取胜。“酒能消愁”是诗人们不知道说过多少遍的话了,陆游却借助于“飞雪”进入热酒即被消融作为比喻,便显得新奇。以愁比雪,文不多见;飞雪入酒,事亦少有;通过“雪”把“愁”与“酒”的关系连结起来,便有神思飞来之感。对着“好花”可助饮兴,说来还觉平常,把花比为“故人”,便马上平添助饮之力,因为对着好友容易敞怀畅饮的事,是人们所熟悉的。通过“故人”,又把“好花”与“空杯”的关系连结起来,便更增助饮。这两个比喻的运用,新鲜、贴切而又曲折,表现了诗人有极丰富的想象力和生活经验,有极高的艺术创造才能,使诗篇一开始就有了新奇、突兀而又真切动人的气概。

  “流莺”两句为第二层,补足上文,表自然景物使人“对酒”想饮之意,并下层作过渡。“流莺有情”,在“柳边”的“春风”中啼叫,承接上文的“好花”,显示花红柳绿、风暖莺歌的大好春光。春光愈好,即愈动人酒兴,写景是围绕“对酒”这一主题。这一层写景细腻、秀丽,笔调又有变化。

  结尾四句为第三层,从人事方面抒写“对酒”想饮之故。第一句写自己的一段经历,慨叹年华飞逝。第二句不怀念首都的权贵,而只怀念失意纵饮的“酒徒”,则诗人眼中人物的轻重可知,这些“酒徒”,当然也包括了一些“故人”。身离首都,“酒徒”、“故人”转眼成为“衰翁”,自然诗人身体的变化也会大体相似,则“衰翁”之叹,又不免包括自己在内。“酒徒”中不无壮志难酬、辜负好身手的人,他们的成为“衰翁”,不止有个人的身体变化之叹,而且包含有朝廷不会用人、浪费人才之叹。这句话外示不关紧要,内涵深刻的悲剧意义。这两句在闲淡中出以深沉的感慨,下面两句就在感慨的基础上发出激昂的抗议之声了。“九环宝带光照地”,写权贵的光辉显耀;接下来一句,就用“不如”饮酒来否定它。用“留君双颊红”写饮酒,色彩绚丽,足以夺“九环宝带”之光,又与“衰翁”照应,法密而辞妍,既富力量,又饶神韵。

  全诗抒情明快优雅,节奏自由流畅。起句以愁比雪,构思新颖巧妙,飞雪如酒,好花赏怀,极富于诗意和浪漫色彩。这种名士风流式的行为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审美效果,陆游以此入诗,包含着对于“美在生活”这一命题的初步认识,使之更增添无尽的历史文化意蕴。一切闲愁,一切不平与愤懑,都如同轻盈的雪花,飘飞进金樽清酒后,转瞬便化作潺潺甘泉,诗人扬眉舒目,将其一饮而尽,正所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室内酒酣气热,室外春风流莺,这种生活态度是多么的旷达,而又富有诗情画意。陆游的醉酒是一种酣畅淋漓的解脱,解脱之后的清醒,清醒之后的超俗。他雄视千古、傲岸王侯的精神气质,不计前嫌、渴望进取的生命意志都在饮酒中得到充分张扬。

  陆游写饮酒的诗篇很多,有侧重写因感慨世事而痛饮的,如《饮酒》、《神山歌》、《池上醉歌》等;有侧重因愤激于报国壮志难酬而痛饮的,如《长歌行》、《夏夜大醉醒后有感》、《楼上醉书》等;有想借酒挽回壮志的,如《岁晚书怀》写“梦移乡国近,酒挽壮心回”;而此诗则侧重蔑视权贵而痛饮。开头奇突豪放,中间细致优美,结尾以壮气表沉痛,笔调虽灵活多变,跌宕起伏,但感情基调仍不失豪壮洒脱。

参考资料:
1、 张海鸥编著.《宋名家诗导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05月第1版:第256页
2、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陆游诗文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03:第61-62页
创作背景

  淳熙三年(1176)春,陆游任四川制置使范成大幕僚时,与友开怀痛饮,因酒醉而赋此诗(《对酒》)。

参考资料:
1、 海荣主编.《中国社会生活文库 中国酒事大典》:华夏出版社,2002年01月第1版:第226页
2、 张海鸥编著.《宋名家诗导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05月第1版:第256页
陆游

陆游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 8404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
一曲清歌一束绫(líng)¹,美人²犹自意嫌轻。
译文:歌女清唱一首歌曲就可得到一束绫罗的酬答,但是她自己心中仍嫌报酬太少。
注释:寇公:即北宋大臣寇凖,宋真宗时曾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封莱国公。¹绫:一种很薄的丝织品,一面光,像缎子。²美人:歌女。
不知织女萤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
不知织女萤(yíng)¹下,几度抛梭(suō)织得成?
译文:不知在夜窗下织绫罗的女子,要操作多少次嫌子才能织成这一束绫罗啊?
注释:¹萤窗:晋人车胤以囊盛萤,用萤火照书夜读,后以萤窗喻勤学苦读。此处用以形容织女夜里辛勤织绫。
风劲衣单手屡呵,幽窗轧轧度寒梭。
风劲¹衣单手屡(lǚ)²(hē)³,幽窗轧(yà)度寒梭
译文:冷风大而织女的衣服单薄,双手冻得一次次呵气取暖,幽暗的窗下只听到嫌子来回的轧轧声。
注释:¹风劲:《苕溪渔隐丛话》、《诗人玉屑》、《锦绣万花谷》作“夜冷”。²屡:屡次,多次。³呵:口中呵出热气。⁴轧轧:象声词,形容织机运转时发出的连续的声响。⁵寒梭:冷天里的梭子。
腊天日短不盈尺,何似妖姬一曲歌?
腊天¹日短不盈尺²,何似妖姬³一曲歌?
译文:寒冬腊月一日的时间特别短,织得的绫罗短得不满一尺;哪里及得上歌女唱一曲来得轻松、所得又多啊?
注释:¹腊天:指寒冬腊月。²日短不盈尺:古人常以日影的长短来估计时间。³妖姬:妖艳的歌女。一作“燕姬”。

  第一首诗揭示了歌女易获赏赐而织女辛劳无赏的现象,表现了作者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的指责和对织女的同情。第二首如为织女代言,道出了织女在寒冬里辛苦劳动反而比不上歌女唱一曲歌所得的赏赐这样一个辛酸事实。这两首诗语言平直朴实,描写生动形象,都运用对比手法,取得鲜明的艺术效果。

  蒨桃这组诗的第一首,是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一个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一二句写美人。“一曲清歌一束绫”表明寇凖对歌女的赏赐极多,而这么多的赏赐,“美人犹自意嫌轻”,说明歌女索取赏赐的不知满足,而且寇凖的毫不足惜而滥施赏赐。

  三四句转写织女的辛劳。设问而不答,而答案自明,织女织绫非常辛苦。两相对照,蒨桃深感不平,因此她要站出来说话,表现了蒨桃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的指责和对织女的同情。此诗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寇凖追求奢侈豪华的生活作风。全诗出语坦率,倾向鲜明。

  第二首,蒨桃犹如是在为织女代言了,因此这四句很像是织女的独白。这个独白道出了如此一个辛酸事实:北风猛烈地吹着,一年四季为人织绫的织女自己“可怜身上衣正单”。她在那幽暗的窗下,一刻不停地投梭织绫,只听得织机轧轧地叫着。天冷极了,那梭子握在手里也是冷冰冰的。虽然“鸡鸣入机织”,可是冬天日短,往往整天也织不满一尺。人是这样的辛苦,根本比不上那位妖冶的歌女,唱一曲歌就能得大量赏赐。这段代言,语意沉痛,辞气哀怨,表达了蒨桃对处于生活底层的织女们的深切同情。

  作为一个侍妾,地位是很低下的,所以她才能如此真切地体念到织女的苦楚,而以诗的形式向豪侈的寇准进言,很像白居易的“唯歌生民病”的讽喻诗。这位不谙蚕织苦、只知挥霍的相爷看了蒨桃的诗,却对蒨桃之言颇不以为然,步她第二首诗的原韵,写了一首《和蒨桃》,直言不讳地回答道:“将相功名终若何?不堪急景似奔梭。人间万事君休问,且向樽前听艳歌。”说他要及时行乐,还要听歌。要听歌就要大量赏绫,蒨桃的诗等于没有做,反映了这位宰相思想的另一面。

  然而蒨桃是可敬的。一个地位卑下的侍妾,她在寇凖宴乐之际不去乘兴助乐,反而作诗批评一位堂堂的当朝宰相,她知道寇凖可能会发怒,但是她敢说,她有足够的勇气来诉说不平,又有足够的勇气来写出不平之鸣。这是一个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才女。其诗其人都博得了千百年来读者们的爱戴和尊敬。

参考资料:
1、 周慧珍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6-37

chéngkòugōngèrshǒu

qiàntáo sòngdài 

qīngshùlíng měirényóuxiánqīng 
zhīzhīyíngchuāngxià pāosuōzhīchéng 

fēngjìndānshǒu yōuchuānghánsuō 
tiānduǎnyíngchǐ yāo 

野店桃花红粉姿,陌头杨柳绿烟丝。
野店桃花红粉姿,陌头¹杨柳绿烟丝。
译文:那郊野小店旁的株株桃花,恰似那施罢脂粉的美女,娉婷而立,分外娇媚;那田间小路边的棵棵杨柳,恰如那绿色的轻烟,依风袅袅,丝丝缕缕。
注释:¹陌头:路上,路旁。
不因送客东城去,过却春光总不知。
不因送客东城去,过却春光总不知。
译文:如果不是因为送客而来到这城东,恐过这大好春光过去了,自己也全然不会知晓。

  这是赵孟頫因送客城东,适见郊外春光明媚,心有所感而作的一首小诗。

  诗人以自然清新的语言,描绘了郊野春色的美丽,抒写了他偶见春光的真切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着意描写郊野春色。“野店”、“陌头”,是用村野小店、田间小路,点明此乃郊外。“红粉姿”,是用女子的姿色,来形容桃花。“红粉”,即胭脂和铅粉,因其皆为女子的化妆品,故引申而指女子。“绿烟丝”,是用绿色的轻烟,来形容嫩绿的杨柳细枝。这两句写得集中概括,如描如绘。春光种种,自难以一一道尽,故而诗人仅选择那最醒目的红的桃花、绿的杨柳以概括之。这样写,不仅大省笔墨,而且能突出诗人放野郊野的第一印象,还能以鲜明的色泽,唤起人们对春日郊野生机勃勃的种种美好联想。真是一以当十之笔法。

  诗的后两句,是巧妙抒写偶见春光之感受。“却”,犹“了”。“过却春光”是“春光过却”之倒置。这两句,语极浅显,而充满真情,并且很有点哲理意味。其中,固然包含有时光易逝的感慨,而更多的却是得见春光的喜悦。试想,一个久居城中之人,整日琐事缠身,何以得见春色?一旦来到郊外,突然发现那艳丽的春光,怎能不欣喜万分?怎能不产生一种差点错过之感?何况,诗人得见这美丽而易逝的春光,乃是因为送客城东这样一个偶然的机缘。那种不期而获的惊喜和侥幸之情,怎能不荡溢心间?本因送客而伤感,不想得遇此机缘,很有点因祸得福的味道了。

  此诗,虽无惊人之语,也谈不到什么重大的思想意义,但它却写得绘景如画,抒情真切,于自然流畅的语言中,传达出一种偶然得见郊野春光的真实感受,仍不失为一首精巧的诗作。

dōngchéng--zhàomèng

diàntáohuāhóngfěn姿tóuyángliǔ绿yān

yīnsòngdōngchéngguòquèchūnguāngzǒngzhī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kān)破三春景不长,缁(zī)¹顿改昔年妆。
译文:惜春看到其他三春的结局也知道自己好景不长;她改去当年小姐的妆容穿上了佛衣。
注释:¹缁衣:这里是指僧尼的服装。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译文:可惜一个出身名门的闺秀,只能孤独的在佛像、青灯旁边度过自己的一生。

  判词首句“勘破三春景不长”中“三春景不长”是双关语。字面上指暮春,即春末,所以说景不长。实际上指惜春的三个姐姐即元春、迎春、探春这“三春”的遭际悲苦,所以说“景不长”。

  第二句“缁衣顿改昔年妆”,缁衣指的是尼姑穿的黑色服装。

  这两句是说惜春从她三个姐姐的遭遇中,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好景不长,决心摆脱世俗,遁入空门。

  第三、四句“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具体指出贾府小姐惜春最后出家为尼,再也不是公府千金而是过着"食缁衣乞"的生活。当然,这里的“乞食”并不一定就指像乞丐一样讨饭,但生活艰难,颠沛流离的命运是难以逃脱的。

  这首判词写惜春由三个姐姐的不幸遭遇预感到,自己将来也不会有好结果,决定出家为尼。但这条逃避现实的道路凄凉孤独,仍然是行不通的。诗里流露的同情与惋惜,明显地反映了作者的矛盾心情。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百花发时我不发¹,我若发时都吓杀。
译文:春天百花齐放的时候,菊花却不开,等到秋天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早都调谢了。
注释:¹发:花开放。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要与西风¹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译文:这盛放的菊花要与秋风战上一场,落在地上的花瓣像是给大地穿上了黄金甲一样。
注释:¹西风:指秋风。

yǒng

zhūyuánzhāng míngdài 

bǎihuāshí ruòshídōuxiàshā 
yào西fēngzhànchǎng biànshēnchuān穿jiùhuángjīnjiǎ 
乱猿啼处访高唐,路入烟霞草木香。
乱猿啼处访¹高唐²,路入烟霞草木香。
译文:在不住的猿啼声中去踏访高唐神庙,再往前走,渐渐地使看到烟霞缈,草木散发着迷人的脚香。
山色未能忘宋玉,水声犹是哭襄王。
山色未能忘宋玉¹,水声犹是哭襄王²
译文:看到这山色,真的就像宋玉《高唐赋》,所描绘的那般美丽,远方的水声也好似在为楚襄王低声哭诉。
注释:¹宋玉:战国楚国人,为楚大夫,楚辞作家。²襄王:即楚襄王。楚襄王与神女遇于巫山之阳。
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
朝朝夜夜阳台¹下,为雨为云楚国亡。
译文:楚襄王听宋玉讲了楚怀王夜梦神女之事,亦心向往之,却被神女拒绝。最后在楚襄王统治时期,楚国逐渐走向败亡。
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
惆怅¹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
译文:巫山庙前种了如此多的柳树,柳枝在空中翻飞舞动,柳叶好像要与女子的眉毛争个短长,可惜已无人欣赏,唯有独自惆怅寂寞。

  这是一首绝妙的七律之作。首联写巫山庙的环境。颔联承上,由巫山神话,引出《高唐赋》的作者宋玉。最后两句进一步将自己的慨叹和惋惜推向高潮。诗中虽然写有宋玉,也是在写作者自己。寄托了作者的无奈和感伤。作者采用了先赋后比的写作手法,借以表达出内心深处的情怀。

  “乱猿啼处访高唐,路人烟霞草木香”,这一句是从近景来描写的,读来仿佛身临其境通真。有不住的猿声,有缥缈的烟雾,有醉人的芳香,以声、色、味来构成了整幅立体画面。随着诗人先是进入凄厉神秘的处所,后才渐入迷人的佳境。

  “山色未能忘宋玉,水声犹是哭襄王”,山色与水声对仗工整,同时一静一动,恰似一幅山水画。这是诗人远远观望的结果,是远景的描写。宋玉与楚襄王同是楚国人,此处引用二人的典故,更增加了高唐观的历史韵味,同时也吸引着诗人继续探寻。

  “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宋玉《高唐赋》中描写神女在离开楚襄王的时候告辞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诗人在这里化用这些史实与典故,暗含规劝之意。作为一个乐妓,诗人能有如此见识,在韦皋及当时众人看来是大为叹服了,这样诗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同时这一典故还有另一层寓示若君臣遇合之难。神女居于巫山之阳,中间有高丘阻隔,所以要想遇见知遇者,可谓难上加难。诗人在心中不断慨叹,自己空有文学诗才,而未遇到赏识者,是何其的不幸。

  “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古人常用柳叶比喻女子的眉毛。诗人虽有满腹才华,但是在这样一个男权社会,她也不得不正视这一点,而为自己的不幸身世遭遇慨叹。这也许是对韦皋的一种故意试探,后来韦皋意欲授予其“女校书”职也正说明了诗人以退为进的聪明之举。

参考资料:
1、 胡晓明.历代妇女诗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64,65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