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断香消¹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²
译文:离她香消玉殒已过去四十多年,沈园柳树也老得不能吐絮吹绵。
注释:¹香消:指唐琬亡故。²不吹绵:不能吐絮吹绵。
此身行¹作稽(jī)²土,犹吊³遗踪一泫(xuàn)
译文:我眼看着要化作会稽山中的一抔黄土,仍然来此凭吊遗踪而泪落潸然。
注释:¹行:即将。²稽山:即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东南。³吊:凭吊。⁴泫然:流泪貌。

  本诗是组诗中的第二首,写诗人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首句感叹唐氏溘然长逝已四十年了。古来往往以“香销玉殒”喻女子之亡,“梦断香消”即指唐氏之死。陆游于八十四岁即临终前一年所作悼念唐氏的《春游》亦云:“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唐氏实际已死四十四年,此“四十年”取其整数。这一句充满了刻骨铭心之真情。

  次句既是写沈园即日之景:柳树已老,不再飞绵;也是一种借以自喻的比兴:诗人六十八岁时来沈园已自称“河阳愁鬓怯新霜”(《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易主刻小阕于石读之怅然》),此时年逾古稀,正如园中老树,已无所作为,对个人生活更无追求。“此身行作稽山土”,则是对“柳老”内涵的进一步说明。“美人终作土”,自己亦将埋葬于会稽山下而化为黄土。此句目的是反衬出尾句“犹吊遗踪一泫然”,即对唐氏坚贞不渝之情。一个“犹”字,使诗意得到升华:尽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但对唐氏眷念之情永不泯灭;尽管个人生活上已无所追求,但对唐氏之爱历久弥新。所以对沈园遗踪还要凭吊一番而泫然涕下。“泫然”二字,饱含无比复杂的感情:其中有爱,有恨,有悔,诗人不点破,足供读者体味。

参考资料:
1、 王英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999-1001

shěnyuánèrshǒu ·èr

yóu sòngdài 

mèngduànxiāngxiāoshínián shěnyuánliǔlǎochuīmián 
shēnxíngzuòshān yóudiàozōngxuànrá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离她香消玉殒已过去四十多年,沈园柳树也老得不能吐絮吹绵。

我眼看着要化作会稽山中的一抔黄土,仍然来此凭吊遗踪而泪落潸然。

注释

香消:指唐琬亡故。

不吹绵:不能吐絮吹绵。

行:即将。

稽山:即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东南。

吊:凭吊。

泫然:流泪貌。

赏析

  本诗是组诗中的第二首,写诗人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首句感叹唐氏溘然长逝已四十年了。古来往往以“香销玉殒”喻女子之亡,“梦断香消”即指唐氏之死。陆游于八十四岁即临终前一年所作悼念唐氏的《春游》亦云:“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唐氏实际已死四十四年,此“四十年”取其整数。这一句充满了刻骨铭心之真情。

  次句既是写沈园即日之景:柳树已老,不再飞绵;也是一种借以自喻的比兴:诗人六十八岁时来沈园已自称“河阳愁鬓怯新霜”(《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易主刻小阕于石读之怅然》),此时年逾古稀,正如园中老树,已无所作为,对个人生活更无追求。“此身行作稽山土”,则是对“柳老”内涵的进一步说明。“美人终作土”,自己亦将埋葬于会稽山下而化为黄土。此句目的是反衬出尾句“犹吊遗踪一泫然”,即对唐氏坚贞不渝之情。一个“犹”字,使诗意得到升华:尽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但对唐氏眷念之情永不泯灭;尽管个人生活上已无所追求,但对唐氏之爱历久弥新。所以对沈园遗踪还要凭吊一番而泫然涕下。“泫然”二字,饱含无比复杂的感情:其中有爱,有恨,有悔,诗人不点破,足供读者体味。

参考资料:
1、 王英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999-1001
创作背景

  陆游一生最大的个人不幸就是与结发妻唐琬的爱情悲剧。据《齐东野语》等书记载与近人考证:陆游于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二十岁时与母舅之女唐琬结琴瑟之好,婚后“伉俪相得”,但陆母并不喜欢儿媳,终至迫使于婚后三年左右离异。后唐氏改嫁赵士程,陆游亦另娶王氏。绍兴二十五年春,陆游三十一岁,偶然与唐赵夫妇“相遇于禹迹寺南之沈氏园。唐以语赵,遣致酒肴。陆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题壁间”。唐氏见后亦奉和一首,从此郁郁寡欢,不久便抱恨而死。陆游自此更加重了心灵的创伤,悲悼之情始终郁积于怀,五十余年间,陆续写了多首悼亡诗,《沈园二首》即是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两首。

  《齐东野语》曰:“翁居鉴湖之三山,晚岁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又赋二绝云……盖庆元己未也。”据此可知,这组诗创作于宋宁宗庆元五年己未(1199),是年陆游七十五岁。

参考资料:
1、 王英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999-1001
2、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35-136
陆游

陆游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 8404篇诗文

猜您喜欢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
故人¹不可见,汉水²日东流。
译文:老朋友我再也见不到了,汉水滔滔仍然日夜东流。
注释:¹故人:老朋友。此诗指孟浩然。²汉水:中国中部的一条河,长江最长支流,发源于陕西南部米仓山,流经陕西南部及湖北,在武汉入长江,全长1532公里。
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借问¹(xiāng)阳老²,江山³蔡州
译文:请问襄阳遗老今在何方?江山依旧何人再游蔡州?
注释:¹借问:请问。²襄阳老:此处指孟浩然。³江山:江河山岳。⁴空:空寂无人。⁵蔡州:一作“蔡洲”。这里泛指孟浩然故乡一带。

  作者与孟浩然是老朋友了,如今老朋友永远离去了,因此诗一开头就说“故人不可见”。这是直抒胸臆,直抒对故人长逝的哀悼之意。对于老朋友的去世,作者无限悲痛,站在汉水边上,望着滔滔江水东流不胜悲伤。这第二句“汉水日东流”是借景抒情,借汉水日夜奔流不息抒发老朋友一去不复返,也是比喻自己的哀痛与思念之情就像东流之水绵绵不绝。“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两句,兼具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两种手法。上句可看作即景之语,下句景中含情,江山,景象广阔,著一“空”字,显示出物是人非人去楼空的无限感慨和遗憾,借此表达了作者对老朋友的无限思念。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手法并用,使诗篇直中有曲,语短情深。故人长逝,悼惜深情与凄怆涕泪,随诗行奔迸而出。朋友已矣,如江水东流,唯能追寻遗踪以寄哀思。

  王孟为知交,王维是深知孟浩然的情意的。孟浩然在《与诸子登岘山》中有“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之句,正是王维这首诗所寄托的感慨。

  王维这首诗并无华辞丽藻,其动人心魄处全在于情深。诚如明末清初黄宗羲所言:“情者,可以贯金石,动鬼神。”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12-213

mènghàorán--wángwéi

rénjiànhànshuǐdōngliú

jièwènxiāngyánglǎojiāngshānkōngcàizhōu

郁郁秋梧动晚烟,一夜风露觉秋偏。
郁郁¹秋梧动晚烟²,一夜风露觉秋偏。
译文:茂密的梧桐随着瑟瑟秋风,轻轻晃动在黄昏的炊烟;满庭的风露袭来阵阵寒意,更觉得秋意偏侧到这边。
注释:外家:指母亲的父母家,这里指养母张氏的外家。¹郁郁:树木枝叶茂密的样子。²动晚烟:在傍晚的秋风中摇摆。秋偏:秋天来的太早。
眼中高岸移深谷,愁里残阳更乱蝉。
眼中高岸移深谷¹,愁里残阳更乱蝉。
译文:眼帘中,高高的河岸已变成深深的山谷;忧愁觉,西坠的残阳下更怕听乱噪的鸣蝉。
注释:¹高岸移深谷:用《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为陵。”意,言山川易位,面目全非。喻世事多变,金国被蒙古灭亡了。
去国衣冠有今日,外家梨栗记当年。
去国¹衣冠²有今日,外家梨栗(lì)³记当年。
译文:离开了国都的衣冠之士啊,竟落得凄怆的今日;来到了外家的梨栗树下啊,更记起快活的当年。
注释:¹去国:故国,指已覆灭的金朝。²衣冠:士大夫、官绅。³梨栗:出自晋陶渊明《责子》诗:“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后用以概括童年生活。
白头来往人间遍,依旧僧窗借榻眠。
白头来往人间遍,依旧僧窗借榻眠。
译文:我披着满头的白发已经把人间走遍;却仍到寺庙的窗下,借卧榻冷清而眠。

  这首诗的前二联状写外家南寺的深秋暮景,景中寓情。后二联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议论警醒。诗中用秋梧、晚烟、乱蝉等富有象征意义的凄凉意象,构成一幅萧瑟黯淡的深秋图景,使读者自然而然地的体味诗人在诗中所涵咏的意味,体现了“神余象外”的艺术特点。

  首联抑扬有致,渲染悲秋氛围。时值秋日傍晚,高大挺拔的梧桐树,伸展繁枝茂叶,不停地摇晃,舞动着一缕缕袅袅上升的炊烟。庭院内,秋风瑟瑟,秋露滴滴,诗人才感觉到深秋已悄然来临。梧桐在古人眼中是一种嘉美的奇树。齐谢眺《游东堂咏桐诗》说它“高枝百丈余,枝生既婀娜,叶落更扶疏”。一个“动”字,给梧桐树注人了生机,仿佛是它在傍晚时分当空舞动着轻袅的炊烟。秋日梧桐的繁盛丰茂,在视觉上给人一种错觉,使诗人未能强烈意识到秋色的浸染;只是满院的风露,才从触觉上使诗人真切感受到浓重的秋意。前扬后抑,顿挫有致。这两句不避重复,连用两个“秋”字,浓浓地酿造了“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气氛。

  颔联虚实相参,传写故国哀思。眼中看到的是高岸崩陷,变成洼地,深谷填塞,反成山陵。诗人用自然界地理上高下易位的变化,比喻世事发生巨大变化,这觉指国破家亡。沧桑之感与悲怆之情,使诗人久久陷在深重的忧愁觉。而西坠的残阳,乱噪的寒蝉,又添愁助恨,使诗人更加心烦意乱。这觉,“高岸”、“深谷”并非“眼中”所见的实有之景,而是诗人拈来比喻的虚拟之物;“残阳”、“乱蝉”是“眼中”具象的实有之景,诗人却将它们置于抽象的“愁觉”。笔姿虚实互生,更增沉郁之情和顿挫之致。

  颈联今昔对比,喟叹沧桑巨变。元氏家族几代为官。曾祖做过北宋的隰州团练使,祖父为金朝的柔服丞,父隐居不仕,叔父格屡任县令,诗人官至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可谓“世代衣冠”。然而,金亡后,他沦为阶下囚、亡国奴,自此,他抱定“今是中原一布衣”(《为邓人作诗》)、“衰年那与世相关”(《乙卯端阳日感怀》)的生活宗旨,成为金朝遗民。从昔日的“世代衣冠”到今日的“中原布衣”,他有多少故国盛衰兴亡的感叹啊!他回到儿时读书的外家南寺时,人已垂垂老矣,物是人非,怎不追忆当年那寻梨觅栗的生活情景呢!从“衣冠”到“布衣”,地位悬殊,从少年到白头,岁月漫长,时空的强烈对比呈示诗人内心巨大的怆痛。

  尾联抚事兴叹,回首人生历程。诗人从外家南寺“僧窗借榻眠”开始读书生涯,辗转二十多年后,又回到外家南寺,“依旧僧窗借榻眠”。人生仿佛画了一个圆圈,一切重又回复原样。只是诗人作为历史长河中的一位匆匆过客,经历了人世间各种变迁,参透了人生真谛,如今已成了白发苍苍的老翁。平平的叙述,却蕴含着深沉的身世感叹和深邃的历史内涵。“依旧”二字看似等闲,万不可轻轻放过:以前是金廷臣民,现在金廷虽亡,自己“依旧”不改忠于金廷的初衷。这二字正体现了他矢志不仕的民族气节。

  这首诗善于运用富有内蕴的物象呈露内心情感世界的震颤。秋梧、晚烟、风露、残阳、乱蝉,这些肃杀、萧瑟凄凉、衰微的意象,一经诗人驱使,即准确而有力地渲染了环境氛围,成为诗人宣泄哀伤悲痛心绪的媒介。这首诗又善于在平和冲淡的叙述中寓含深刻强烈的议论。“今日”、“当年”的兴亡感喟,“白头”、“依旧”的忠贞信念,不着一字,却让人受到深深的感染,其内含的精神力量胜过长篇泛泛而谈的大论。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元明清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13-15
主人且勿喧,贱子歌一言。
主人且勿喧,贱子¹歌一言。
译文:大人啊,请不要这么大声的喝斥我呀,小人有话要说。
注释:《东武吟》,本为齐地歌曲名。东武,古地名,在今山东诸城市一带。该诗写一老兵自述征战塞外的艰苦经历和回乡后有功不获赏的悲怨心情。语言劲峭,音调响亮。¹贱子:老兵的谦称。
仆本寒乡士,出身蒙汉恩。
仆本寒¹乡士,出身蒙汉²恩。
译文:我虽出身贫寒,但却被官家征入行伍。
注释:¹寒:贫寒。²汉:汉朝。
始随张校尉,召募到河源。
始随张校尉¹,召募到河源²
译文:先参加的是本骞将军的队伍,在黄河源头一带征战。
注释:¹张校尉:西汉张骞,曾以校尉之职随卫青击匈奴。《汉书》有传。²河源:黄河源头,代指西北极边远的地方。
后逐李轻车,追虏出塞垣。
后逐李轻车¹,追虏出塞垣(yuán)²
译文:后来又追随李蔡轻车将军,把敌人赶出我们的边塞。
注释:¹李轻车:李蔡。汉飞将军李广从弟,曾为轻车将军,击匈奴右贤王有功。²塞垣:泛指边塞地区。
密途亘万里,宁岁犹七奔。
¹途亘(gèn)²万里,宁岁³犹七奔
译文:最近的路,我们也走了万里;最安静的年头,也多次奔命。
注释:¹密:近。²亘:绵延。³宁岁:安宁的年岁。⁴七奔:指多次为征战奔命。
肌力尽鞍甲,心思历凉温。
肌力尽鞍(ān)甲,心思历凉温¹
译文:我们所有的力量都放在了鞍甲上面;我们所有的才思都历尽了严寒酷暑。
注释:¹凉温:犹言冷暖。下世:去世。部曲:《汉书·李广传》颜师古注引《续汉书·百官志》云:“将军领军,皆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罕:稀少。
将军既下世,部曲亦罕存。
将军既下世,部曲亦罕存。
译文:但是随着主将的去世,那些旧部即便侥幸没有战死也都如我一样无功而散。
时事一朝异,孤绩谁复论。
时事一朝异,孤绩¹谁复论。
译文:朝廷上的时事,可谓风云变幻;我们的论功行赏还有谁来关注。
注释:¹孤绩:个人独有的功绩。
少壮辞家去,穷老还入门。
少壮辞家去,穷老还入门。
译文:年轻力壮的时候离开家乡为国征战,年老体衰、穷困潦倒时才返回家乡,无依无靠。
腰镰刈葵藿,倚杖牧鸡豚。
腰镰(lián)(yì)¹葵藿(huò),倚杖牧鸡豚(tún)²
译文:只能拿着腰镰收割些野菜,;扶着拐杖,放养几只小鸡小猪,勉强填塞饥肠糊口。
注释:¹刈:割。葵、藿:野菜名。²豚:猪。
昔如鞲上鹰,今似槛中猿。
昔如鞲(gōu)¹上鹰,今似槛(jiàn)²中猿。
译文:想当初我年富力强如鞲上鹰,看现在佝偻虚弱似槛中猿。
注释:¹鞲:革制袖套。²槛:圈兽类的栅栏。
徒结千载恨,空负百年怨。
¹²千载恨,空负³百年怨。
译文:我自问平生于国于家无愧,却堪叹落得如此境地。
注释:¹徒:空。²结:生成。³负:背负。
弃席思君幄,疲马恋君轩。
弃席思君幄¹,疲马恋君轩²
译文:弃席思念晋文公的珍惜;疲马留恋田子方的收留。
注释:¹“弃席”句:用晋文公事。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晋文公重耳流亡二十年,在终于可以返国为君时,要抛弃流亡时用过的笾豆、席蓐,怠慢患难与共的有功随从。大臣咎犯劝谏,文公方止。幄(wò):帐幕。²“疲马”句:用田子方事。据《韩诗外传》卷八载,战国时魏人田子方见老马被弃于路,“曰:‘少尽其力而老弃其身,仁者不为也。’束帛而赎之”。轩,车驾。
愿垂晋主惠,不愧田子魂。
愿垂晋主惠,不愧田子魂¹
译文:那么也希望大人您像晋文公和田子方一样,君王不忘旧臣,垂怜垂怜小人。
注释:¹“愿垂”二句:希望君王不忘旧臣。晋主,指晋文公。田子魂,田子方的魂灵。一说“魂”通“云”,指田子方讲的话。

  “东武”,泰山下小山名,在今山东省泰安县。“东武吟”和“泰山吟”、“梁甫吟”同类,是齐地的土风。该篇假托汉朝老军人的自白,来讽谏当时的君主。

  诗歌的前半部写老军人对当年战斗生涯的回忆,他南征北战,在戎马倥惚中度过了不平凡的一生。后半部表达他老年遭弃置的愤懑和悲伤:“时事一朝异,孤绩谁复论?”这位当年立马横刀的老英雄,如今不得不“腰镰刈葵藿,倚杖牧鸡屯”。他喟然长叹:“昔如鞲上鹰,今似槛中猿。”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对比,把主人公心灵深处的痛苦展示出来。

  这首诗还表现了老军人即使身处逆境,仍思报国的精神。在诗的结尾,他以“弃席”、“疲马”自比,向君主表白心迹,希望老有所用,辞恳情切,令人感动。显然,这位心怀报国之念的老军人形象中也有着怀才不遇的诗人自我。

  这首诗意蕴深厚,时空跨度很大。诗歌的感情随着主人公的命运变化,先是慷慨奔放,后是激愤悲怆,显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整首诗都是假托一个汉代有军功的人的口吻,叙述自己一生奋战的经历,和老年被弃回家的不平,并表达了他对君主的眷恋,希望君主赐恩,不弃置有功之人。宋文帝在位期间,讨伐北魏曾多次失败,对其将领檀道济等也有牵制和排挤的做法,所以这首诗可能是为讽谅当时的君主而作。 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和写法,对于杜甫《出塞》诗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边堠远,置邮稀。附与征衣衬铁衣。连夜不妨频梦见,过年惟望得书归。
边堠(hòu)¹远,置邮²稀。附与征衣衬铁衣。连夜不妨(fáng)频梦见,过年³惟望得书归。
译文:对敌斗争的边防前线,离得很远很远,传送文件的驿站异常的稀少。赶紧把自己做的征衣寄给丈夫穿。只有在梦中多次与亲人相见的愿望尚可实现。只盼望冬去春来能得到亲人的回信。
注释:¹边堠:边防侦伺敌情用的土堡。²置邮:即驿车、驿马、驿站。古代的邮递工具和设施。³过年:逾年。有的选本释为今之所谓过春节,说思妇“一心盼望得到征人回家过年的书信”,是误解。

  词中写思妇对于生活的要求,已经低到了不能再低的限度:不敢想真的与征夫重逢,只希望能够在梦中多见几面;不敢想人归,只希望书归;不敢想回信之速,只寄希望于来年。哀惋至极。在它的背后,正不知有多少个幻想变成过泡影,多少次热望化作了灰烬。显而易见,这样写,比直接去写思妇盼望征人早早归来深沉千万倍。

  然而该篇的好处还不尽于此。其哀惋的笔调之下,更潜藏着对于封建统治者的一定程度的谴责。按古代诗歌中写思妇、征夫互通音讯之困难的篇章本不在少数,如南朝梁刘孝先《春宵》诗曰:“敦煌定若远,一信动经年。”唐刘希夷《捣衣篇》曰:“缄书远寄交河曲,须及明年春草绿。”贾岛《寄远》诗日:“身征辽海上,家住锦水边。十书九不到,一到忽经年。”皆是其例。但它们所强调的,往往还是空间距离的遥远,属于客观因素,只好“怨天”。而本篇于“边堠远”三字之下又添了“置邮稀”一句,这就道出了执政者们对于征人及其家属苦痛的熟视无睹,在主观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分明是在“尤人”了。苏轼写那专供帝王、后妃们享用的新鲜荔枝、龙眼如何不远万里、及时贡进,也有“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荔枝叹》)之句。虽咏前朝之事,实刺当代的类似情形。用它来反衬贺词,愈见“置邮稀”三字于轻描淡写中有微词在焉,不可等闲看过。

  近代著名学者夏敬观指出:“观以上凡七言二句,皆唐人绝句作法。”(手批《东山词》,未刊稿)是的,它们确实不类宋调,其丰神直追唐音。试观唐入同题材的七绝,陈玉兰《古意》日:“夫戍萧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干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陈陶《水调词》曰:“长夜孤眠倦锦衾,秦楼霜月苦边心。征衣一倍装绵厚,犹虑交河雪冻深!”张泫《怨诗》曰:“去年离别雁初归,今夜裁缝萤已飞。征客近来音讯断,不知何处寄寒衣。”贺词与之相较,正不多让。

  最后把这一组词《捣练子》纳入唐宋词发展史的范围内来作一考察。像这样以思妇口吻、借捣衣寄远以表达怀念戍人之情,并讽谴封建统治者的题材,在早期民间词里是屡见不鲜的。“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归。造得寒衣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词牌正是《捣练子》,艺术上是粗糙些,反苛政的思想内容却很强烈。后来到了某些文人手里,此长彼消,向着否定的方向发展。文人词中最早的一首《捣练子》系李煜(一说冯延巳)所作:“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写作技巧提高了许多,内容却换成了写封建知识分子夜听寒砧的悲秋情绪,真是“维鹊有巢,维鸠居之”(《诗·召南·鹊巢》)了。至于贺铸这组词,又来了个否定之否定。它们标明是“古捣练子”,五首中且有三首用韵与上引《捣练子》相同,显然,词人是有意汲取了早期民间词中的营养并向其复归。不过,他在学习和继承民间词的同时,扬弃了它那质木无文的弱点,益之以文入词的成熟技法,做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写出了新的水平。唐宋文人词中,这种题材的作品非常少见,达到和贺铸同样水准的那就更难寻觅。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对于这组词的价值,当作如是观。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唐圭璋,俞平伯等著.唐宋词鉴赏辞典 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862-863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峨峨¹东岳²高,秀极冲青天。
译文:雄伟高大的泰山,以极其清秀的灵气直冲青天。
注释:¹峨峨:嵯峨,山势高峻的样子。²东岳:指泰山。
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¹中间(jiàn)²虚宇³,寂寞以玄
译文:它的山岩洞穴仿佛天然间隔的空虚宅院,寂寞无声,幽静深邃。
注释:¹岩:山崖。²间:分隔。³虚宇:指天地万物。虚,天空。宇,空间的总称。⁴寂寞:清静,无声。⁵幽:僻静,幽雅。⁶玄:奥妙,玄妙。
非工复非匠,云构发自然。
非工复非匠,云构¹²自然。
译文:它绝非人间工匠的制造,高山上的岩洞出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注释:¹云构:高山上的岩洞。²发:出自。
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
器象¹尔何物?遂令我屡(lǚ)²
译文:变幻莫测的风云气象究竟是什么东西,竟然这样使我的思想波动不定。
注释:¹器象:物象。《易·系辞》:“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²屡迁:指思想波动不定。
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
¹将宅斯宇²,可以尽天年³
译文:决定离开变化多端的人境,搬到泰山中生活,恬然无为,延年益寿,安享天命。
注释:¹逝:通“誓”。²宅斯宇:以斯宇为宅,指隐居泰山。³天年:指人的自然年寿。

  “峨峨东岳高”一句,开门见山,吟咏泰山巍峨高大,“秀极冲青天”,既勾画出直刺云霄、高耸陡峭的山势,又把静止的山峰写得生气蓬勃,富含动态之美。

  与前两句从大处着眼不同,下面四句则着眼于细部描绘。山石峥嵘竟然分割了天空,显得格外静穆幽远。此山此石仪态万方,看上去好像是能工巧匠精心雕琢而成,其实却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诗中出现的“秀”、“幽”、“玄”、“自然”等词,与魏晋时期的思想崇尚及人物品评理论有关,在这里用来形容泰山,折射出鲜明的魏晋时代色彩,也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诗人对泰山的赞叹与景仰。但诗人在感叹泰山神秀的同时,又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个人身世的坎坷与艰辛。诗人质问造化:你既令泰山如此迷人,却为何又使我遭受命运的坎坷,屡遭颠沛流离之苦。

  诗人的确与普通女子有很大不同,她在提出质问之后,并没有进一步作悲痛哀婉的泣诉,而是笔锋一转,在诗中融进自己刚强不屈的精神。面对高耸入云的泰山,面对神秘莫测的造物主,诗人没有因为自身遭遇而悲伤沮丧,而是决心投身于山川这雄奇壮伟的怀抱,以顺应自然,终亨天年。

  该诗虽有哀痛激愤之语,但对泰山之美的描写却并不是为了衬托这些情绪,而是为了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真挚而热烈的爱,这种爱与诗人坚强不屈的性格相交融,使诗人在面对泰山时淡定而又坚强,这是一种非凡的气度,是一种“万物皆备于我”的崇高精神状态,也是诗人在遭遇困境时更加主动地融入自然,感受自然魅力的原因。

参考资料:
1、 莫砺锋著.《我见青山多妩媚 人与自然主题历代诗词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12:第224-225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