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峰前昨下来时,白石丛丛间紫薇。章句不堪歌有道,
旧峰前昨下来时,白石丛丛间紫薇。章句不堪歌有道,
溪山只合退无机。云含暧态晴犹在,鹤养闲神昼不飞。
溪山只合退无机。云含暧态晴犹在,鹤养闲神昼不飞。
欲去更思过丈室,二年频此揖清晖。
欲去更思过丈室,二年频此揖清晖。
齐己

齐己

齐己(863年—937年)出家前俗名胡德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人,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 74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天目¹幽邃(suì)奇古²不可言³,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译文:天目山幽静深邃奇妙古老,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从山脚下的双清庄到山顶,大约有二十余里路。
注释:¹天目:天目山,古称浮玉山,在浙江临安县北。分东西两支,双峰雄峙,并多为怪石密林。相传峰巅各有一池,左右相望,故称“天目”。²幽邃奇古:是说天目山处于偏僻深远之地,姿态奇特,神貌古老。³不可言:无法用言语描述。⁴庄:指的是天目山下双清庄。相传梁昭明太子萧统在西天目读书,在东天目参禅,曾双目失明,以东西天目泉水洗眼后复明,故名双清庄。⁵颠:同“巅”,山顶。⁶可:大约。
凡山深辟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凡山深辟颠多荒凉,峭削¹颠鲜(xiǎn)²迂曲;貌古³则鲜(xiān)(yán)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译文:一般来说幽深偏僻的山大多荒芜人烟;陡峭如削的山很少有盘旋迂回的山路;苍朴的山很少有光彩艳丽的景色;磅礴的山很少有精巧的趣味;以至于山高水就缺乏;岩石陡峭的山就缺少茂盛的植被。这些都是山的不足之处。
注释:¹峭削:像刀削过那样陡峭。²鲜:稀少。以上两句是说,处于深僻的山大多荒凉,陡直峻峭的山则很少有迂回曲折的妙趣。³貌古:指山的神气容貌显得古老,地貌古朴。⁴鲜妍:鲜艳美丽。⁵骨:指山的骨架。这句是说,高大的山很少能给人精巧灵便的感觉。⁶石峻:石头又高又大。⁷毛枯:草木枯败。毛:草,这里指草木。⁸病:缺陷。
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天目盈山¹皆壑(hè)²,飞流³(cóng)(cóng),若万匹缟(gǎo),一绝也。石色苍,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sǒng)¹⁰,二绝也。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¹¹,三绝也。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晓¹²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¹³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¹⁴,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¹⁵,其观奇甚¹⁶,非山居久颠不能悉其形状¹⁷。山树大颠,几四十围¹⁸,松形如盖¹⁹,高不逾数尺,一株直²⁰万余钱,六绝也。头茶²¹之香颠,远胜²²龙井²³,笋味类²⁴绍兴破塘²⁵,而清²⁶远过之²⁷,七绝也。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²⁸之地,无逾此颠,便有出缠²⁹结室³⁰之想矣。
译文:天目山整个山都是沟壑,瀑布水流发出淙淙的水声,如万匹白色的丝绢,(这是天目山的)第一个绝妙之处。石头的颜色青色润泽,山石的棱角透漏巧妙,用石头铺成的小路上曲曲折折,石壁高耸陡峭,(这是天目山的)第二个绝妙之处。即使在幽静的山谷悬岩处,寺庙却都很精致,(这是天目山的)第三个绝妙之处。我的耳朵不喜欢听到打雷的声音,但天目山打雷的声音非常小,听起来就像婴儿的啼哭声,(这是天目山的)第四个绝妙之处。清晨起来看天目山的云彩,在悬崖下,白净得像丝绵一样,飘荡变幻如同浪花,大地变得五光十色,仿佛到处都是美丽的琉璃,每座山峰的山顶突出于云海之上,如同漂浮的浮萍,(这是天目山的)第五个绝妙之处。然而云彩的变化最不同寻常,它的样子非常奇特,如果不是久居山里的人,根本不能熟知云彩的形态。天目山高大的树木,树身粗的几乎有四十围,松树的形态如同华盖一样,树高不过几尺,一棵树价值万余钱,(这是天目山的)第六个绝妙之处。天目山每年第一次采摘的芳香扑鼻的茶叶,比龙井茶还要香甜。竹笋的味道像绍兴破塘所产的竹笋,但更加鲜嫩香甜,(这是天目山的)第七个绝妙之处。我认为,长江的南面,隐居深山,修心悟道的地方,没有比天目山更好的,于是(我)就起了脱离尘世的烦恼隐居山林的念头。
注释:¹盈山:满山。盈:满。²壑:山沟,山谷。³飞流:山高坡陡,流水直泻而下。⁴淙淙:流水声。⁵缟:白色丝织品。⁶绝:绝妙(之处)。⁷苍:青黑色。⁸润:光滑滋润。⁹石骨奥巧:是说山石的骨架结构很巧妙,难以形容。奥巧:透漏巧妙。¹⁰竦峭:高耸陡峭。竦,通“耸”,高耸。¹¹“虽幽”二句:是说天目山中小庙虽然在深山狭谷、悬崖峭壁上,但建筑都是精美的。“县”,同“悬”,悬挂。庵:指小庙。宇:指小庙的房屋建筑。¹²晓:天刚亮。¹³尽:全部。这句是说,整个大地都成了琉璃的海洋。¹⁴萍:即浮萍。这句是说,云里露出的山头,像是浮萍。¹⁵“然云”句:意谓云的形状常常变化,各种变化出来的形状都不能持久。¹⁶其观奇甚:他的景象非常奇特。¹⁷悉其形状:明了云的各种各样的形状。¹⁸围: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合拢起来的长度。¹⁹盖:华盖。²⁰直:通“值”,价值。²¹头茶:第一次采摘的春茶。²²胜:优于。²³龙井:一种著名的绿茶,产于浙江杭州附近的龙井一带。²⁴类:像。²⁵破塘:浙江绍兴地名,以产笋著称。作颠《食笋时方正月》自注说,他的好友山阴人陶石篑“屡称破塘笋”。²⁶清:清爽鲜美可口,与肥甘相对。²⁷远过之:远远超过破塘笋。²⁸修真栖隐:隐居深山,修心悟道。修真:修心养性,即指出家。栖隐:即谓隐居。²⁹出缠:佛教语,指脱离了人间烦恼的束缚。³⁰结室:佛教语,指佛门弟子聚会祈祷吉祥。
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巳后登绝顶,晚宿高峰死关。次日,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数日晴霁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临行,诸僧进曰: “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因大笑而别。
宿幻住¹之次日,晨起看云,巳后登绝顶²,晚宿高峰死关³。次日,由活埋庵(ān)寻旧路而下。数日晴霁(jì)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¹⁰。临行¹¹,诸僧进曰: “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¹²,奈何¹³?”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fèn)¹⁴,山僧不劳过谦¹⁵,某亦不敢面誉¹⁶。”因¹⁷大笑而别。
译文:住宿在幻住寺的第二天,早晨起来看云,巳时后登上了天目山的最高峰,晚上住在高峰死关。第二天从活埋庵沿着原来的路下山。这几天天气十分晴朗,山寺的和尚认为天气反常,下山时互相祝贺。山寺的和尚有四百多人,行礼非常恭敬,相互争着用饭招待我。等到要走的时候,山里的和尚说: “天目山偏僻而且小,不足以担当贵客的观赏,怎么办呢?”我说:“我和天目山也有些微妙的缘分,山僧们不必过于谦虚,我们也不敢当面称赞”。因而众人大笑着分别。
注释:¹幻住:天目山上的寺名。为中峰道场,周围景观空阔,诸峰奇态,毕供眼前。²绝顶:山的最高峰。³高峰、死关:都是天目山上的地名。死关,天目山地名,地形险恶,故名。 ⁴活埋庵:天目山上的小庙宇,其境幽邃,竹石皆秀。⁵霁:雨后转晴。这句是说,一场雨后,连续好几天十分清朗。⁶异:反常,山中温润多雨,僧见连日晴朗,故以为异。⁷率:全,都。⁸相贺:和尚们认为天晴是好兆头,所以都来庆贺。⁹执:行。¹⁰争以饭相劝:意谓争着招待作颠。¹¹临行:将要离开的时候 。指作颠即将离开天目山。¹²“不足”句:意谓跟大人您的眼界很不相称。“当”,相称。“巨目”巨大高贵的眼睛,这是恭维的话。 不足:不值得。¹³奈何:怎么办呢?¹⁴“天目”句:是说对天目山来说,我们也有一份,与我们也有一些关系。“某”,谦称自己。“些子份”,一点儿份。分:同“份”,份额。¹⁵过谦:和下句“面誉”,都是指天目山说的,意谓不须替天目山过分谦虚,也不须当面夸奖。¹⁶面誉:当面称赞。¹⁷因:于是。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
苍苍森¹八桂²,兹(zī)³地在湘南
译文:郁郁苍苍繁荣茂盛的八桂之地,此地就在湘南。
注释:¹森:茂盛。²八桂:神话传说,月宫中有八株桂树。桂州因产桂而得名,所以“八桂”就成了它的别称。³兹:此,这。⁴湘南:今湖南以南,指桂州。湘,今湖南。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zān)¹
译文:那里的江河蜿蜒曲折,如青罗带一样柔曼迤逦,那里的山如碧玉篸一样翠绿峻秀。
注释:¹篸:古人用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
户多输¹翠羽²,家自种黄甘³
译文:家家户户多缴纳翡翠鸟的羽毛,都自己种植黄甘。
注释:¹输:缴纳。²翠羽:指翡翠(水鸟)的羽毛。唐以来,翠羽是最珍贵的饰品。³黄甘:桂林人叫做“黄皮果”,与《汉书·司马相如传》所称“黄甘橙楱”、颜师古注引郭璞曰“黄甘,桔属”者不是一物。
远胜登仙去,飞鸾不假骖。
远胜登仙去,飞鸾(luán)¹不假骖(cān)²
译文:远远胜过登仙而去,无须借飞鸾为坐骑去飞升成仙。
注释:¹飞鸾:仙人所乘的神鸟。²不假骖:不需要坐骑。

  此诗首联点明严谟赴任之地是位于“湘南”的桂林,颔联以高度的概括力,极写桂林山水之美,颈联写桂林迷人的风俗人情,尾联说到桂州赴任远胜过求仙学道或升官发财,流露出作者的艳羡之意,表达了作者的祝愿与不舍。这首诗将深挚的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中,清丽工稳,质朴淡远,既是写景名篇,又是送别佳作。

  桂林之奇,首先奇在地貌。由于石灰岩层受到水的溶蚀切割,造成无数的石峰,千姿百态,奇特壮观。漓江之水,则清澈澄明,蜿蜒曲折。“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极为概括地写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是千古脍炙人口之佳句。但近人已有不以为然者,如郭沫若《游阳朔舟中偶成》云:“罗带玉簪笑退之,青山绿水复何奇?何如子厚訾州记,拔地峰林立四垂。”日本吉川幸次郎《泛舟漓江》云:“碧玉青罗恐未宜,鸡牛龙凤各争奇”等。其实,桂林之山虽各呈异态,但拔地独立却是其共同特点,用范成大的话来说:“桂之千峰,皆旁无延缘,悉自平地崛然特立,玉简瑶簪,森列无际,其怪且多如此,诚为天下第一。”(《桂海虞衡志》)而漓江之碧澄蜿蜒,流速缓慢,亦恰如仙子飘飘的罗带。所以这两句是抓住了山水形状之特征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其实只是秀丽甲于天下,其雄深则不如川陕之华山、峨嵋。桂林山水是比较女性化的。韩愈用“青罗带”、“碧玉篸”这些女性的服饰或首饰作比喻,可以说妙极。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二句则写桂林特殊的物产。唐代以来,翠鸟羽毛是极珍贵的饰品。则其产地也就更有吸引力了。加之能日啖“黄甘”,更叫宦游者“不辞长作岭南人”了,这二句分别以“户”、“家”起,是同义复词拆用,意即户户家家。对于当地人来说是极普通的物产,对于来自京华的人却是感到新异的。

  以上两联着意写出桂林主要的秀美奇异之处,酝酿够了神往之情。尾联归结到送行之意,严大夫此去桂林虽不乘飞鸾,亦“远胜登仙”。这是题中应有之义,可贵的是写出了逸致,令人神远。

  韩诗一般以雄奇见长,但有两种不同作风。一种以奇崛见称,一种则文从字顺。这首诗属于后一类。写景只从大处落笔,不事雕饰;行文起承转合分明,悉如文句。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海内存知己 友谊亲情:凤凰出版社,2009:86-87
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馀,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木之生,或蘖(niè)¹而殇(shāng)²,或拱³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piāo),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gǔ)(mò)于湍(tuān)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馀,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fén),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xīn)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译文:树木生长的时候,有的刚出嫩芽就死了,有的长到两手合围的时候居然死了。还有幸运的长成可以用做栋梁的时候,就被锯掉了。还有那些不幸被大风拔起,被水冲走了,有的被劈开折断了,有的烂掉了;还有的很幸运没有被折断,也没腐烂,人们认为它是有用之材,最终还是受到斧头砍伐的灾祸。其中最幸运的,是在急流和泥沙之中被埋没,经过几百年的时间,受到水中虫蛀之后,形成了山峰一样的形状,让喜爱它的人拿去制成了假山,从此它就可以脱离泥沙的冲击,免遭斧砍刀削的灾难了。但是,在荒凉的江边滩头上,能够这样幸运的木头能有多少?要是它们不被好事、喜爱它们的人发现,而是恰好被樵夫农民当作木柴砍伐了的,哪能够数得过来呢?那么在这最幸运的树木中,又有多少不幸的木头呢。
注释:¹蘖:树木的嫩芽。²殇:未成年而死。³拱:指树有两手合围那般粗细。⁴斤:斧头。⁵汩没:沉没。⁶湍:急流。⁷濆:水边高地。⁸野人:村野之人,农民。⁹数:指非人力所能及的偶然因素,即命运,气数。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孽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之,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孽(niè)而不殇(shāng),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之,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xīn),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译文:我家有一座长着三个峰头的木假山。每次我看到它,总觉得在它身上似乎有一种命运在起作用。再说,它在发芽抽条的时候没死,在长成两手合抱粗细的时候也没死,可用做栋梁却没有被砍伐,被风拔起,在水中漂浮并没有折断,也没烂掉,却未被人当作材料,没有遭受斧头的砍伐,而是从急流泥沙之中出来,没有让种田的人当作柴火烧了,最终到了我的手里,那么这里面的理数仅仅用偶然是无法解释的啊。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kuí)¹(jù)(sì)²,意气端重,若有以服³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lì)刻削,凛(lǐn)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jí)决无阿(ē)(fù)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译文:但是我之所以喜爱木假山,不仅仅是喜爱它的形状像山,而是还对它的形态有一些感慨;不仅喜爱它,对它我还含有一种敬意。看它的中峰,魁梧奇伟,神情高傲舒展,意态端正庄重,很有气概。好像在用一种力量使它旁边两峰顺从它似的。旁边的两座山峰,神态庄重谨慎,威严挺拔,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样子。虽然它们处在服从于中峰的位置,但那高耸挺立的神态,没有一点逢迎、附和的意思,唉!这木假山,难道没有可敬重的地方吗?能不让人发出感叹吗?
注释:¹魁岸:强壮高大的样子。²踞肆:傲慢放肆,文章形容”中峰”神态高傲舒展。踞:同”倨”。³服:使……佩服。⁴庄栗:庄重谨敬。⁵岌然:高耸的样子。⁶阿附:曲从依附。

  苏洵一生屡试不第,沉沦下僚,未能施展政治抱负;但他自重自尊,绝不与世浮沉,这篇以木假山为题的记,实际上是篇阐述人才问题的议论文。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同时也是对不亢不卑的独立人格的推崇,追求高洁不阿的情操。文章先从木假山的形成过程写起,后渐显寓意,在咏木假山的背后蕴含着作者对人才问题的深沉的感喟与思考。全文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多用排比句,而句式又参差变化、错落有致;描绘木假山之状随物赋形,具体生动,寄慨遥深,耐人寻味。

  文章的前面部分讲木假山得来不易,它经历了重重厄运:从树木生长本身讲,它随时可能夭折;从自然条件讲,它可能被风、水所摧折、腐蚀;从和人的关系讲,它成材后可能被随意砍伐。幸而度过这些厄运,又经过几百年急流的冲刷才造成假山形状,终可供人们观赏。因此比起那些已成山形而未经发现、或被当作一般柴禾砍伐掉的木假山来,确是难得的幸运了。文章用层层推演的论述手法,强调人才成长的艰辛历程,抒写了人才难成与人才难得的感叹,曲折地反映出封建社会摧残和压抑各种人才的现象。

  文章后面部分才写到作者所藏的一座三峰木假山,从而回到这篇记的本题。作者以“中峰”比喻那些位尊权重者,以“二峰”比喻那些隶属于他们的士大夫阶层。其中突出地写了“二峰”。他们虽然按其社会地位不得不“服于中峰”,但节操自守,绝无阿谀逢迎的媚态,表达了作者对有抱负、有气节的士人的赞颂,也是他的自励和白况。

  文章的标题是“木假山记”,但作者并没有泛泛地交代木假山的制作经过,也没有刻意描绘其精美绝伦的雕刻艺术,而是借欣赏木假山抒发感慨,阐述事理。有“形”之木经过重重厄运被造成假山形状,供人欣赏,确属幸运;更有许许多多的木材,未被发现,却被“樵夫野人”砍去当柴烧掉。这样看来,树木要活下去,要成材,是极难的;要逃脱厄运,也是极难的。作者以极其复杂的心情来写树木的遭际,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文章字面上是写树木,其实字字句句都在写人。全文语言生动、形象;句式变化多端、错落有致;气韵流畅,节奏急缓有度。

参考资料:
1、 王水照著.唐宋散文举要: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2:第130页
2、 申玉辉主编.魅力文言文:重庆出版社,2011.07:第116页
3、 《经典读库》编委会编著.唐宋八大家名篇鉴赏: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11:第165页

jiǎshān

xún sòngdài 

    zhīshēng huònièérshāng huògǒngéryāo xìngérzhìrènwéidòngliáng  xìngérwéifēngzhīsuǒ shuǐzhīsuǒpiāo huòzhéhuò xìngérzhé wéirénzhīsuǒcái éryǒujīnzhīhuàn zuìxìngzhě piāochéntuānshāzhījiān zhībǎinián érshènièshízhī huòfǎng仿shānzhě wéihàoshìzhě qiángzhīwéishān ránhòutuōshāéryuǎnjīn érhuāngjiāngzhīfén zhě wéihàoshìzhěsuǒjiàn érwéiqiáorénsuǒxīnzhě shèngshǔ zuìxìngzhězhīzhōng yòuyǒuxìngzhěyān 

    jiāyǒusānfēng měizhī yǒushǔcúnjiān qiěnièérshāng gǒngéryāo rènwéidòngliángér fēngshuǐpiāoérzhé zhéérwéirénzhīsuǒcái jīnzhī chūtuānshāzhījiān érwéiqiáorénzhīsuǒxīn érhòuzhì ǒurán 

    ránzhīàizhī fēiàishān éryòuyǒusuǒgǎnyān fēiàizhīéryòuyǒusuǒjìngyān jiànzhōngfēng kuíàn duānzhòng ruòyǒupángzhīèrfēng èrfēngzhě zhuāngxuē lǐnfàn suīshìzhōngfēng érránjuéē  jìng yǒusuǒgǎn 

古繁华茂苑,是当日、帝王州。咏人物鲜明,土风细腻,曾美诗流。寻幽。近香径处,聚莲娃钓叟簇汀洲。晴景吴波练静。万家绿水朱楼。
古繁华茂苑¹,是当日²、帝王州。咏人物鲜明,土风³细腻,曾美诗流。寻幽。近香径处,聚莲娃钓叟(sǒu)(cù)(tīng)洲。晴景吴波练静,万家绿水朱楼。
译文:这里是古时的长洲苑,当年曾有帝王在在此建都。这里人情风物新鲜明朗,地方风俗柔和温婉,曾曾令诗人们写出过不少好的诗句。寻访幽深之地。离香径不远的地方,小洲边聚集了很多采莲人和钓鱼的老翁。晴天的时候,吴地的河流澄净如练。家家户户都是华美的楼阁,被绿水环绕。
注释:¹茂苑:古苑名。又名长洲苑。春秋时为吴王阖闾游猎之处。故址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南。²当日:当年。³土风:地方风俗。⁴细腻:柔和温婉。⁵诗流:指诗人。⁶香径:地名。位于江苏苏州。据说得名于吴王夫差曾派遣美人来此采花。⁷钓叟:钓翁;渔翁。⁸吴波:吴地的河流。
凝旒。乃眷东南,思共理、命贤侯。继梦得文章,乐天惠爱,布政优优。鳌头。况虚位久,遇名都胜景阻淹留。赢得兰堂酝酒,画船携妓欢游。
凝旒(liú)¹。乃眷东南,思共理²、命贤侯。继梦得³文章,乐天惠爱,布政优优。鳌(áo)。况虚位久,遇名都胜景阻淹留。赢得兰堂酝(yùn),画船携妓欢游。
译文:于是帝王专意眷顾东南,任命德才兼备的官员来治理。您继承了刘禹锡和白居易在苏州的惠政与文章,广施仁政;又中了状元独占鳌头。况且朝廷早已虚位以待了,只是因为您留恋名都胜景,才暂时停留,乘着画船,带着美人,到处欢游。
注释:¹凝旒:冕旒静止不动,形容帝王态度肃穆专注。代称帝王。²共理:无为而治。³梦得:刘梦得,即刘禹锡,曾为苏州刺史。⁴乐天:白乐天,即白居易,曾为苏杭二州刺史。⁵惠爱:仁爱。⁶优优:和平,宽仁。⁷鳌头:古代称中状元为独占鳌头。⁸淹留:停留,滞留。⁹酝酒:酿酒。这里指饮酒。

lánhuāmànsānzhīsān··nándiào--liǔyǒng

fánhuámàoyuànshìdāngwángzhōuyǒngrénxiānmíngfēngcéngměishīliúxúnyōujìnxiāngjìngchùliándiàosǒutīngzhōuqíngjǐngliànjìngwànjiā绿shuǐzhūlóuníngliúnǎijuàndōngnángòngmìngxiánhóumèngwénzhāngtiānhuìàizhèngyōuyōuáotóukuàngwèijiǔmíngdōushèngjǐngyānliúyínglántángyùnjiǔhuàchuánxiéhuānyóu

廿年居上海,每日见中华。
廿(niàn)¹居上海,每日见中华²
译文:你在上海居住了二十年,看透了中国社会的奇观。
注释:邬其山:即是内山书店的老板内山完造先生。¹廿年:二十,廿年,内山于1911年辛亥革命前到中国,至此时,已有二十年。²中华:中国。
有病不求药,无聊才读书。
有病不求药,无聊才读书。
译文:政客们失势装病不求药,无聊时闭门读书遮场面;
一阔脸就变,所砍头渐多。
一阔¹脸就变,所砍头渐多。
译文:他们一旦阔气就露原形,杀人如麻依然凶狠阴险;
注释:¹阔:阔气,这里引申为得势、上台的意思。
忽而又下野,南无阿弥陀。
忽而又下野¹,南无阿(ē)弥陀²
译文:忽然再度失势通电下野,阿弥陀佛大家谢天谢地。
注释:¹下野:下台。²南无阿弥陀:佛号,是佛教徒经常念诵的。当时下台的军阀政客有的还假称吃斋学佛,这两句就是指这种情况。又,在江浙人的口头禅中“南无阿弥陀佛”又有“谢天谢地”的意思。作者这里语带双关。表现了对当时国民政府的蔑视和冷嘲。

  这是一首从受诗者所见所闻而写的诗,全诗意在嘲讽国民政府统治者的怪相,采用了写实手法,摒弃了比喻修辞,直斥国民政府,笔锋犀利泼辣,痛快淋漓。

  诗的首句平铺直叙,直言总括,要写这二十年来的中华的状况。后三句又用口语化的语言,概括写了国民政府军阀政客们的种种伎俩。其中“一阔脸就变,所砍头渐多”句,写出了军阀政客们手段的凶钱,指出了他们毫不以生命为意、视生命如草芥的模样。尾句用“南无阿弥陀”的敬佛念佛声作结,既写了军阀政客下台失势后,以皈依佛门的形式避仇和等待东山再起的伎俩,又写了民众对他们下台的态度:谢天谢地,他们终于下台了。结句语含双关,幽默风趣,耐人寻味。

  全诗明白如话,每一句抓住一个典型现象,高度概括了军阀、政客们的形象和手段,末句于幽默诙谐中,寄寓了作者对军阀政客们的愤恨。

  这首诗凭写实手法,行嘲讽之旨,且不求渲染,运用白描手法,不事雕琢,节奏明快,有民歌风味,语言通俗易懂,爱憎分明。

参考资料:
1、 林伟.鲁迅诗歌注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58页
2、 吴海发.鲁迅诗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08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