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
醉别西楼¹醒不记。春梦秋云²,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píng)闲展吴山³翠。
译文:醉中告别西楼,醒后全无记忆。犹如春梦秋云,人生聚散实在太容易。半窗斜月微明,我还是缺少睡意,彩画屏风空展出吴山碧翠。
注释:¹西楼:泛指欢宴之所。²春梦秋云:喻美好而又虚幻短暂、聚散无常的事物。³吴山:画屏上的江南山水。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¹
译文:衣上有宴酒的痕迹,聚会所赋的诗句,点点行行,总唤起一番凄凉意绪。红烛自悲自怜也无计解脱凄哀,寒夜里空替人流下伤心泪。
注释:¹“红烛”二句:化用唐杜牧《赠别二首》之二:“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将蜡烛拟人化。

  晏几道由于“不受世之轻重”,“遂陆沉下位,无效国之机缘,只好流连歌酒而自遣,成为古之伤心人。” 他的词作,大多工于言情,颇得后人称颂。其词惆怅感伤的基调、超乎寻常的艺术技巧,具有永不消退的艺术魅力,即以此词而论,就颇能打动读者,给人以美的享受。昔日欢情易逝,当日幽怀难抒,来日重逢无期,往复低徊,沉郁悲凉,都在这首抒写离情别绪的怀旧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开篇忆昔,写往日醉别西楼,醒后却浑然不记。这似乎是追忆往日某一幕具体的醉别,又像是泛指所有的前欢旧梦,实虚莫辨,笔意殊妙。二、三句用春梦、秋云作比喻,抒发聚散离合不常之感。春梦旖旎温馨而虚幻短暂,秋云高洁明净而缥缈易逝,用它们来象征美好而不久长的情事,最为真切形象而动人遐想。

  “聚散”偏义于“散”,与上句“醉别”相应,再缀以“真容易”三字,好景轻易便散的感慨便显得非常强烈。这里的聚散之感,似主要指爱情方面,但与此相关的生活情事,以至整个往昔繁华生活,也自然包括内。

  上片最后两句,转写眼前实境。斜月已低至半窗,夜已经深了,由于追忆前尘,感叹聚散,却仍然不能入睡,而床前的画屏却烛光照映下悠闲平静的展示着吴山的青翠之色。这一句似闲实质,正是传达心境的妙笔。心情不静、辗转难寐的人看来,那画屏上的景色似乎显得特别平静悠闲,这“闲”字正从反面透露了他的郁闷伤感。

  过片三句承上“醉别”、“衣上酒痕”,是西楼欢宴时留下的印迹:“诗里字”,是筵席上题写的词章。它们原是欢游生活的表征,只是此时旧侣已风流云散,回视旧欢陈迹,翻引起无限凄凉意绪。前面讲到“醒不记”,这“衣上酒痕诗里字”却触发他对旧日欢乐生活的记忆。至此,可知词人的聚散离合之感和中宵辗转不寐之情由何而生了。

  结拍两句,直承“凄凉意”而加以渲染。人的凄凉,似乎感染了红烛。它虽然同情词人,却又自伤无计消除其凄凉,只好寒寂的永夜里空自替人长洒同情之泪了。 

  此词为离别感忆之作,但却更广泛地慨叹于过去欢情之易逝,此时孤怀之难遣,将来重会之无期,所以情调比其他一些伤别之作,更加低徊往复,沉郁悲凉。词境含蓄蕴藉,情意深长。全词充满无可排遣的惆怅和悲凉心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从红烛无法留人、为惜别而流泪,反映出自己别后的凄凉心境,结构新颖,词情感人,很能代表小山词的风格。

diéliànhuā ·zuìbié西lóuxǐng

yàndào sòngdài 

zuìbié西lóuxǐng chūnmèngqiūyún sànzhēnróng xiéyuèbànchuāngháishǎoshuì huàpíngxiánzhǎnshāncuì 
shàngjiǔhénshī diǎndiǎnhángháng zǒngshìliáng hóngzhúliánhǎo hánkōngrénchuílèi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醉中告别西楼,醒后全无记忆。犹如春梦秋云,人生聚散实在太容易。半窗斜月微明,我还是缺少睡意,彩画屏风空展出吴山碧翠。

衣上有宴酒的痕迹,聚会所赋的诗句,点点行行,总唤起一番凄凉意绪。红烛自悲自怜也无计解脱凄哀,寒夜里空替人流下伤心泪。

注释

西楼:泛指欢宴之所。

春梦秋云:喻美好而又虚幻短暂、聚散无常的事物。

吴山:画屏上的江南山水。

“红烛”二句:化用唐杜牧《赠别二首》之二:“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将蜡烛拟人化。

赏析

  晏几道由于“不受世之轻重”,“遂陆沉下位,无效国之机缘,只好流连歌酒而自遣,成为古之伤心人。” 他的词作,大多工于言情,颇得后人称颂。其词惆怅感伤的基调、超乎寻常的艺术技巧,具有永不消退的艺术魅力,即以此词而论,就颇能打动读者,给人以美的享受。昔日欢情易逝,当日幽怀难抒,来日重逢无期,往复低徊,沉郁悲凉,都在这首抒写离情别绪的怀旧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开篇忆昔,写往日醉别西楼,醒后却浑然不记。这似乎是追忆往日某一幕具体的醉别,又像是泛指所有的前欢旧梦,实虚莫辨,笔意殊妙。二、三句用春梦、秋云作比喻,抒发聚散离合不常之感。春梦旖旎温馨而虚幻短暂,秋云高洁明净而缥缈易逝,用它们来象征美好而不久长的情事,最为真切形象而动人遐想。

  “聚散”偏义于“散”,与上句“醉别”相应,再缀以“真容易”三字,好景轻易便散的感慨便显得非常强烈。这里的聚散之感,似主要指爱情方面,但与此相关的生活情事,以至整个往昔繁华生活,也自然包括内。

  上片最后两句,转写眼前实境。斜月已低至半窗,夜已经深了,由于追忆前尘,感叹聚散,却仍然不能入睡,而床前的画屏却烛光照映下悠闲平静的展示着吴山的青翠之色。这一句似闲实质,正是传达心境的妙笔。心情不静、辗转难寐的人看来,那画屏上的景色似乎显得特别平静悠闲,这“闲”字正从反面透露了他的郁闷伤感。

  过片三句承上“醉别”、“衣上酒痕”,是西楼欢宴时留下的印迹:“诗里字”,是筵席上题写的词章。它们原是欢游生活的表征,只是此时旧侣已风流云散,回视旧欢陈迹,翻引起无限凄凉意绪。前面讲到“醒不记”,这“衣上酒痕诗里字”却触发他对旧日欢乐生活的记忆。至此,可知词人的聚散离合之感和中宵辗转不寐之情由何而生了。

  结拍两句,直承“凄凉意”而加以渲染。人的凄凉,似乎感染了红烛。它虽然同情词人,却又自伤无计消除其凄凉,只好寒寂的永夜里空自替人长洒同情之泪了。 

  此词为离别感忆之作,但却更广泛地慨叹于过去欢情之易逝,此时孤怀之难遣,将来重会之无期,所以情调比其他一些伤别之作,更加低徊往复,沉郁悲凉。词境含蓄蕴藉,情意深长。全词充满无可排遣的惆怅和悲凉心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从红烛无法留人、为惜别而流泪,反映出自己别后的凄凉心境,结构新颖,词情感人,很能代表小山词的风格。

晏几道

晏几道

晏几道(1038年—1110年),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 289篇诗文

猜您喜欢
鬻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
(yù)海之民¹何所营²,妇无蚕织夫无耕。
译文:海边的盐民靠什么谋生?因为海边盐碱地种不出桑树和五谷,所以女子不能养蚕织布,男子不能耕田种地。
注释:¹鬻海之民:指海边靠煮海水卖盐为生的盐民。鬻,卖。²何所营:靠什么谋生。营:谋生。
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鬻就汝输征。
衣食之源太寥(liáo)¹,牢盆²鬻就³汝输轮
译文:衣食没有来源,只好煮海来充抵官方的租税。
注释:¹寥落:稀少。²牢盆:煮盐的盆,一向由官家卖给盐民。³鬻就:煮成盐。⁴输征:缴纳租税。
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
年年春夏潮盈浦(pǔ)¹,潮退刮泥成岛屿²
译文:每年春夏时期,是收集海水的好时候。因为这时是海水潮起潮落的时候。潮水充盈于海边,等到潮水退去时,潮涨潮落的力量使海边的沙滩高低不平,堆成一个个岛屿的形状,将一部分潮水留住。
注释:¹浦:水边。此处指海边。²刮泥成岛屿:把含盐的泥刮起来堆得像岛屿一样。
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
风干日曝(pù)¹咸味加,始灌潮波²(liù)³成卤。
译文:等到风吹日晒时间久了,海水的盐味就增加了,这个时候才开始制成盐卤。
注释:¹曝:晒。²潮波:海水。³塯:通“溜”,过溜的意思。
卤浓盐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
¹浓碱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
译文:海水制成的卤水虽然很浓了,但是盐味还很淡,这时盐民不能闲着,而要到大山深处去砍柴以煮海水,使之最终变成盐。
注释:¹卤:没有煮以前的盐水叫做卤。
豹踪虎迹不敢避,朝阳出去夕阳还。
豹踪虎迹不敢避,朝阳山去夕阳还。
译文:深入到无穷的深山中砍柴是非常危险的劳动,因为随时都可能遇到豺狼虎豹,但不能因为有危险就去逃避,因为除此之外,别无生路可选,不得不早晨出发,傍晚回来。
船载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热。
船载肩擎(qíng)¹未遑(huáng)²歇,投入巨灶炎炎热。
译文:砍得柴禾以后,船运肩扛,运出深山,一刻都不得停歇地运回来,立刻投人巨大的灶炉中。
注释:¹肩擎:肩背。擎:往上托,扛。²遑:闲暇,空闲。
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成雪。
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成雪¹
译文:柴禾堆积得高高的,燃起熊熊大火,从早烧到晚,最终才把原来的波涛烧成雪一样白的盐。
注释:¹雪:此处代指盐。
自从潴卤至飞霜,无非假贷充糇粮。
自從潴(zhū)¹至飞霜²,无非假贷充餱(hóu)³
译文:自从把海水制成卤,再到制成像霜一样白的盐,几个月的辛苦过程中,盐民们靠什么生活呢?无非是向人家借贷来得到果腹的食物,聊以充饥。
注释:¹潴卤:积聚盐卤。潴:积水。²飞霜:煮成盐。³糇粮:干粮。指靠借贷来充饥。
秤入官中得微直,一缗往往十缗偿。
秤入官中得微直¹,一缗往往十缗(mín)²偿。
译文:盐民们把制成的盐卖入宫中,只能得到少量的钱财,而这些钱常常还不够还所借的高利贷,因为借了一缗需要用十缗来偿还。
注释:¹直:值。²缗:一千钱串成一贯,称为一缗。
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
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
译文:就这样一年一年周而复始地辛苦劳动,一刻都得不到休息,心情一刻也得不到放松,每天都在为怎么也还不清的债务而发愁。因为官家的租税还没有缴完,放高利贷的又要来逼着还钱了。
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
驱妻逐子课¹工程²,虽作人形俱菜色。
译文:在家里,不但主要的劳动力要辛苦地劳动,还要赶着妻子和孩子去做他们不能胜任的工作。劳累和饥饿使全家人青黄寡瘦,面带菜色。
注释:¹课:督促。²工程:指煮盐的事。当时煮盐的卤水的出盐额官家皆有规定,而且煮成的盐需全部缴公,顾称这样的煮盐的劳作为工程。
鬻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子不贫?
鬻海之民何苦门,安得母富子不贫¹
译文:这些盐民们为什么这么劳苦辛酸?哪一天才能使他们过上不愁温饱的生活?
注释:¹母富子不贫:指代国家与百姓的关系。
本朝一物不失所,愿广皇仁到海滨。
本朝一物不失所,愿广皇仁到海滨。
译文:我们这个朝代本来是可以使天下人各得其所的,应该使国内的每一个人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希望皇家的仁厚之德能尽快地推广到海边的盐民身上,使他们早日脱离苦海。
甲兵净洗征输辍,君有余财罢盐铁。
甲兵¹净洗征轮辍,君有馀(yú)²财罢盐铁³
译文:希望什么时候普天下的老百姓都能过上太平幸福的生活,能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中解脱出来,希望政府有充足的财富,废除盐铁业的租税。
注释:¹甲兵:铠甲和兵器。此处指兵役。²馀:同“余”剩下来的,多出来的。³罢盐铁:自汉以来,盐铁就是国家的专卖品。
太平相业尔惟盐,化作夏商周时节。
太平相业尔惟盐(yán)¹,化作夏商周时节²
译文:希望宰相能像调料中的盐梅一样,为治国发挥重要作用,使得国家变得像夏商周三代那样太平安乐。
注释:¹太平相业尔惟盐:古人将治国比喻为烹饪,宰相相当于调味的作料。²化作夏商周时节:夏商周是古代理想的太平盛世,所以作者希望罢除苛征横敛,改变成像三代一样好的太平时代。

  《鬻海歌》可分为三段。第一段从开头“鬻海之民何所营”至“牢盆鬻就汝输征”是写住在盐场的人们,没有养蚕织布和从事农业劳动的条件,经济生活来源无着,只好从事熬盐生产。

  第二段从“年年春夏潮盈浦”至“虽作人形俱菜色”。这一段,全面地反映了熬盐的人们艰难的劳动和痛苦的生活。这一段又可分三小段。第一小段从开头至“才得波涛变成雪”,是写熬盐的整个劳动过程,每年等到春夏的潮水退去以后,就把含有盐分的泥刮起来堆起来。经过风吹日晒,又把它“灌潮波塯成卤”,一方面要把这种盐卤的咸味调的浓厚得当,一面又要到有野兽的深山里去采木柴,早出晚归,有了木料,才能“投入巨灶炎炎热”,好不容易才把食盐制造好。第二小段,是“自从潴卤至飞霜”至“一缗往往十缗偿”。这四句写他们受到严重剥削,因为他们穷苦,在盐生产出来以前,他们靠借债过活,可是等到他们生产出盐秤入官中时,原来借一千钱现在却要用一万钱来偿还了。第三小段,从“周而复始无休息”至“虽作人形俱菜色”,写一年一年地这样周而复始地过去,官租和私租轮流地逼迫着他们,只得驱妻逐子也去拼命地劳动,但还是应付不了,而过度的劳动和饥寒交迫的生活却使他们一个个地变得面黄肌瘦了。

  第三段从“鬻海之民何苦辛”至“化作夏商周时节”,这里作者对盐户的痛苦生活表示深切的同情,同时希望停止战争,罢免重税,皇帝和宰相以仁慈治理国家,使社会恢复的“三代之治”。

  《鬻海歌》的最大特点是对于盐户痛苦生活的描写的真实性和具体性。作者全面地具体地描绘了熬盐的整个生产劳动过程,又全面地写出了他们所受的多方面的压迫。这首诗是这些亭户的悲惨生活的反映,是对于残酷的剥削制度的血泪的控诉。诗的末尾表达了作者对这悲惨的一群的深切同情。他所希望实现的恢复“三代之治”的善良感情,在当时阶极对立社会中,无非是乌托邦的梦想。但是,他这种思想感情却是真实地代表了劳动人民的愿望的。《鬻海歌》比起柳永的许多词的价值要高得多,因为作者了熟悉这些劳动人民的生活,真实地描绘了他们凄凉的生活情景,以充满同情的笔为他们的痛苦呼吁,跟他那些只描写个人生活际遇的词比起来,意义和价值当然要大得多。

  《鬻海歌》中对盐民的深重灾难和灾难的根源揭示得相当深刻具体,表现出对盐民的深切同情。诗中的盐民之苦与自居易的《卖炭翁》中老翁之苦很相似,他们都是经历过常人难以想像的辛勤劳动获得自己的劳动果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温饱,但结果却都是被官家掳去。这种深重的灾难主要是统治阶层的巧取豪夺带来的。海边的盐民们从春到夏,靠借债过日子,晒盐煮盐,还有深山中豺狼虎豹所带来的生命之忧。按理说,人们在面对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首先想到的是躲避,但他们却是“豹踪虎迹不敢避”。当然不是因为不畏惧,而是像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那位捕蛇者,除了自然界的威胁外,还有“猛于虎”的“苛政”。盐民还有捕蛇者“官租未了私租逼”的不幸周而复始,而这“一缗往往十缗偿”的私租,与常年未了的官租相结合,带给盐民的自然是无穷无尽的苦难。

  《鬻海歌》继承了《诗经》和汉魏乐府的现实主义的传统,表现前代诗人很少涉及的盐民生活,把制盐的过程写得详细真切。不是亲自去了解,不可能有如此效果。结尾的议论,与白居易新乐府的“卒章显其志”的模式相近,但在表达时更为婉曲,是从正面表达自己的愿望,符合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钱钟书先生说,该诗和王冕的《伤亭户》是宋元两代“写盐民生活最痛切的两首诗”(《宋诗选注》)。

参考资料:
1、 (宋)柳永著胡传志,袁茹解评.柳永集.太原市: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1-5
2、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典文学教研组.宋代文学选读:华东师范大学函授部,1959:23-26

hǎi

liǔyǒng sòngdài 

hǎizhīmínsuǒyíng cánzhīgēng 
shízhīyuántàiliáoluò láopénjiùshūzhēng 
niánniánchūnxiàcháoyíng cháotuì退guāchéngdǎo屿 
fēnggānxiánwèijiā shǐguàncháoliùchéng 
nóngyándànwèixián cǎiqiáoshēnqióngshān 
bàozōnggǎn cháoyángchūyánghuán 
chuánzàijiānqíngwèihuángxiē tóuzàoyányán 
chénshāoshuòduīgāo cáitāobiànchéngxuě 
cóngzhūzhìfēishuāng fēijiǎdàichōnghóuliáng 
chèngguānzhōngwēizhí mínwǎngwǎngshímíncháng 
zhōuérshǐxiū guānwèiliǎo 
zhúgōngchéng suīzuòrénxíngcài 
hǎizhīmínxīn ānpín 
běncháoshīsuǒ yuànguǎng广huángréndàohǎibīn 
jiǎbīngjìngzhēngshūchuò jūnyǒucáiyántiě 
tàipíngxiāngěrwéiyán huàzuòxiàshāngzhōushíjié 
他皆携酒寻芳去,我独关门好静眠。
他皆携(xié)酒寻芳¹去,我独关门好静眠。
译文:朋友拿着酒去外游赏美景,我只好独自关上房门安静睡觉。
注释:¹寻芳:游赏美景。
唯有杨花似相觅,因风时复到床前。
¹有杨花似相觅,因风时复到床前。
译文:只有杨花好像和我特别有缘分,因为风把它带到我的床头边上。
注释:¹唯:只。
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
山边幽谷¹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
译文:在山边的幽谷里和水边的村庄中,疏疏落落的梅花让过客魂断不舍。
注释:¹幽谷:幽静深邃的山谷。
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
¹²东风无意思³,更吹烟雨暗黄昏。
译文:一直遗憾的是东风没有情趣,越发地吹拂着烟雾似的朦胧细雨使黄昏更加暗淡。
注释:¹犹:仍然,还。²恨:悔恨,遗憾。³无意思:没有风情,情趣。⁴烟雨:像烟雾一样的朦胧细雨。

  在山边幽静的山谷和水边的村落里,疏疏落落的梅花曾使得过客行人伤心断肠。尤其憎恨东风不解风情,更把烟雨吹拂地使黄昏更暗淡。

  这首诗描写了开在山野村头的梅花,虽然地处偏远,梅花一样能给人带来含蓄的美,并给人带来情绪上的触动。

  这笔墨梅更是孑孓独立,清高脱俗,隐忍着寂寞,在孤独中悄然地绽放着,也与作者落寞又清高的心绪产生共鸣。

méi

zhāngniè sòngdài 

shānbiānyōushuǐbiāncūn céngbèishūhuāduànhún 
yóuhèndōngfēng gèngchuīyānànhuánghūn 
翦横枝,清溪分影,翛然镜空晓。小窗春到。怜夜冷孀娥,相伴孤照。古苔泪锁霜千点,苍华人共老。料浅雪、黄昏驿路,飞香遗冻草。
(jiǎn)横枝¹,清溪分影,翛(xiāo)²镜空晓。小窗春到。怜夜冷孀(shuāng)³,相伴孤照。古苔泪锁霜千点,苍华人共老。料浅雪、黄昏驿(yì),飞香遗冻草。
译文:将梅花从树上剪下来后,倒映溪中的梅枝影也即分成两截,但映在平静似镜的溪水中的梅影却显得更加空疏、自在。将梅花放置在窗台上,梅花的清香给居所带来了春的气息,独守广寒的嫦娥也将月光洒照在梅枝上陪晓。眼前的梅枝已有多年,枝上长着泪痕似的斑斑白霜般的苔藓,它与我头上的苍苍白发互相映衬。沿着驿道,踏着浅雪,将梅花的清香一路散发在浅雪中的冻草上,紧赶而来,终于在除夜黄昏时送到了。
注释:¹横枝:指梅的枝条。²翛然:即无拘无束,自由自在。³孀娥:即嫦娥。因她弃夫后羿奔月,故称之孀娥。孀,一本作“霜”。⁴古苔:有苔藓寄生在梅树根枝之上,称苔梅。⁵千点:一本作“痕饱”。⁶苍华:花白。⁷驿路:有驿站的大道。⁸飞香:喻指梅。⁹冻:一本作“冷”,一本作“暗”。
行云梦中认琼娘,冰肌瘦,窈窕风前纤缟。残醉醒,屏山外、翠禽声小。寒泉贮、绀壶渐暖,年事对、青灯惊换了。但恐舞、一帘胡蝶,玉龙吹又杳。
行云梦中认琼娘¹,冰肌瘦,窈窕风前纤缟(gǎo)²。残醉醒,屏山外、翠禽声小。寒泉贮(zhù)、绀(gàn)³渐暖,年事对、青灯惊换了。但恐舞、一帘胡蝶,玉龙吹又杳
译文:好像在梦中见到梅神冰肌玉骨,身披素缟在风中翩翩起舞。醉梦醒后,仍在幻觉中,仿佛听到翠羽啁唧的声音。时间已过很久,连插着梅枝的壶中泉水也渐渐由冷变暖。只见青灯上的灯光也渐转暗,室外已泛出晓光,忽然感到又一个新年到来了。但是害怕它们翩然起舞,就像蝴蝶和雪一样。
注释:¹琼娘:许飞琼,传说中的仙女。²纤缟:白色的衣裙。缟:白色。³绀壶:指插梅枝的天青色水壶。绀:深青带红的颜色。⁴玉龙:笛子。⁵杳:悠远。

  “剪横枝”三句,写友人寄梅前情景。首两句化用林逋《山园小梅二首》“疏影横斜水清浅”诗句,言古梅树生长在溪水傍,梅枝长得纵横飘逸,复庵将它从树上剪下来后,倒映溪中的梅枝影也即分成两截,但映在平静似镜的溪水中的梅影却显得更加空疏、自在。“小窗”三句,词人收到梅枝后的情景。言除夕夜词人收到了复庵寄来的古梅枝,就将它们放置在窗台上。梅花的清香给词人的居所带来了春的气息,独守广寒的嫦娥也将月光洒照在梅枝上陪晓词人共度除夜。关于“孀娥”,这里引神话传说,意谓嫦娥独守广寒宫凄凉孤苦,因而与同是孤苦一人独晓梅枝冷清清地过着除夜的词人同病相怜,所以洒照月光来陪词人共度除夜。“古苔”两句,点出一“古”字的特征。词人说:眼前的梅枝已有多年,你看它枝上长着泪痕似的斑斑白霜般的苔藓,它与我头上的苍苍白发互相映衬,足以使人相怜相惜了。这里“苍华”,既形容梅枝上的斑斑苔色,也指词人的花白头发。“料浅雪”两句,补叙送梅情景。料想复庵派人沿着驿道,踏着浅雪,将梅花的清香一路散发在浅雪中的冻草上,紧赶而来,终于在除夜黄昏时送到了我家。上片以时间为序,叙述了友人黄复庵的寄梅枝过程,层次井然。

  “行云”三句,写梦中梅神。关于“行云”,宋玉《高唐赋》说,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而在这里,是说词人好像在梦中见到梅神冰肌玉骨,身披素缟在风中翩翩起舞。句中“冰肌”、“窈窕”是梅枝的特征,也是将梅花拟人化。“残醉醒”两句,写词人梦醒后感觉。题曰“除夜”,故词人独酌晓梅枝守岁,因酒醉而作梦,梦醒后人却仍在幻觉之中。所以杨铁夫《梦窗词全集笺释》:“梦中见琼娘,方以为真美人,乃醒来闻翠禽声,方知原来是梅。”“翠禽”句,化用梅神传说,据《龙城录》说:“隋开皇中,赵师雄迁罗浮,天寒日暮,见林间酒肆旁舍一美人,淡妆靓色,素服出迎。赵师雄不觉醉卧,既觉,在大梅树上,有翠羽啁唧其上。”词人即用这个传说,演化成一种人梅梦魂相交的意境。“寒泉贮”两句,写词人守岁晓梅达旦。此言时间已过很久,连插着梅枝的壶中泉水也渐渐由冷变暖。只见青灯上的灯光也渐转暗,室外已泛出晓光,词人忽然感到又一个新年到来了。“但恐舞”两句,述惜梅之心。“玉龙”,本喻下雪,这里却是将蝴蝶与白雪的飞舞都用以比喻梅花的凋落,并像它们似的漫天飘舞。这是词人由惜梅而至担心,可见词人对梅花是爱惜备至。下片以词人的心理活动为序,写词人得梅枝后的思维过程。

  此词并不是纯客观的咏物,而是以拟人化的手法托物寄情。因为是白梅,词人把它比作琼娘,也就是仙女许飞琼。词人以拟人手法赋予梅花以高洁的品质,同时在这个形象中寄托了自己的理想以及生不逢时的悲哀,这种感叹不仅限于个人,也透露了南宋末年的动乱、衰亡。

参考资料:
1、 李虹杰.咏梅:武汉出版社,2013:250-251
2、 赵慧文.吴文英词新释辑评(上册):中国书店,2007:288-291

huāfàn··xièhuángānchúméizhī--wényīng

jiǎnhéngzhīqīngfēnyǐngxiāoránjìngkōngxiǎoxiǎochuāngchūndàoliánlěngshuāngéxiāngbànzhàotáilèisuǒshuāngqiāndiǎncānghuáréngònglǎoliàoqiǎnxuěhuánghūn驿fēixiāngdòngcǎo

xíngyúnmèngzhōngrènqióngniángbīngshòuyǎotiǎofēngqiánxiāngǎocánzuìxǐngpíngshānwàicuìqínshēngxiǎohánquánzhùgànjiànnuǎnniánshìduìqīngdēngjīnghuànledànkǒngliándiélóngchuīyòuyǎo

蓬莱之东,岱舆之山,上有扶桑之树,树高万丈。树颠有天鸡,为巢于上。每夜至子时则天鸡鸣,而日中阳鸟应之;阳鸟鸣则天下之鸡皆鸣。《玄中记》
蓬莱之东,岱舆(yú)之山,上有扶桑之树¹,树高万丈。树颠(diān)²有天鸡,为巢于上。每夜至子时则天鸡鸣,而日中阳鸟应之;阳鸟鸣则天下之鸡皆鸣。《玄中记》
译文:在蓬莱的东面,有一座岱舆山,山上有棵扶桑树,树高达万丈。树的顶端有天鸡,在上面筑巢。每天晚上子时 (十一点到一点钟),就开始鸣叫,然后日中的阳鸟 (随季节变换而有北迁移的鸟) 应和它。阳鸟鸣叫,天下的鸡就都开始叫了。
注释:¹扶桑之树:古代传说中的神树。²颠:物体的顶端。
(汉武帝) 曰:“朕所好甚者不老,其可得平?”朔曰:“东北有地曰之草,西南有春生之草。”帝曰:“何以知之?”朔曰:“三足乌数下地食此草,羲和欲驭,以手掩鸟目,不听下也。食草能不老,他鸟兽食此草则美闷不能动矣。”《洞冥记》
(汉武帝) 曰:“朕所好甚者不老,其可得平?”朔曰:“东北有地曰之草,西南有春生之草。”帝曰:“何以知之?”朔曰:“三足乌数下地食此草,羲和欲驭,以手掩鸟目,不听下也。食草能不老,他鸟兽食此草则美闷不能动矣。”《洞冥记》
译文:汉武帝说:“我希望自己能长生不老,怎么才能做到呢?”东方朔回答说:“东北有地称之为草,西南春生称之为草。”汉武帝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东方朔回答说:“三足乌经常下来吃这种草,羲和打算驾驭它们,用手遮住鸟的眼睛,不让它们随便下来。吃了这个草不会变老,但鸟兽吃了就无法动弹。”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