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有问于余曰:“诗何谓而作也?”余应之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
或有问于余曰:“诗何谓而作也?”余应之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¹。’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²而发于咨(zī)(jiē)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
注释:¹“人生而静”四句:语出《礼记·乐记》。孔颖达疏: “言人初生未有情欲,是其静禀于自然,是天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者,其心本虽静,感于外物而心遂动,是性之所贪欲也。自然谓之性,贪欲谓之情,是情别矣。” ²“则言之所不能尽”句:语本《毛诗序》:“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曰:“然则其所以教者,何也?”曰:“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馀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者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其或感之之杂,而所发不能无可择者,则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劝惩之,是亦所以为教也。昔周盛时,上自郊庙朝廷,而下达于乡党闾巷,其言粹然无不出于正者。圣人固已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至于列国之诗,则天子巡狩,亦必陈而观之,以行黜陟之典。降自昭、穆而后,寖以陵夷,至于东迁,而遂废不讲矣。孔子生于其时,既不得位,无以行帝王劝惩黜陟之政,于是特举其籍而讨论之,去其重复,正其纷乱;而其善之不足以为法,恶之不足以为戒者,则亦刊而去之;以从简约,示久远,使夫学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师之,而恶者改焉。是以其政虽不足行于一时,而其教实被于万世,是则计之所以为者然也。”
曰:“然则其所以教¹者,何也?”曰:“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馀²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者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其或感之之杂,而所发不能无可择者,则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劝惩之,是亦所以为教也。昔周盛时,上自郊庙³朝廷,而下达于乡党闾(lǘ),其言粹然无不出于正者。圣人固已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至于列国之诗,则天子巡狩,亦必陈而观之,以行黜(chù)(zhì)之典。降自昭、穆而后,寖以陵夷,至于东迁,而遂废不讲矣。孔子生于其时,既不得位,无以行帝王劝惩黜陟之政,于是特举其籍而讨论之,去其重复,正其纷乱;而其善之不足以为法,恶之不足以为戒者,则亦刊¹⁰而去之;以从简约,示久远,使夫学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师之,而恶者改焉。是以其政虽不足行于一时,而其教实被于万世,是则计之所以为者然也。”
注释:¹教:教化,教育感化。《毛诗序》:“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²形于言之馀:形,表现。言之馀,言言之所不能尽。³郊庙:天帝神祇和祖先。⁴乡党闾巷:乡里和街巷。这里泛指民间。⁵巡狩:天子巡视诸侯所守之土。⁶黜陟:谓进退人材。黜,贬斥。陟,提升。⁷“降自昭、穆”二句:谓周自昭王、穆王之后,国势逐渐衰微。寖,逐渐。陵夷,衰落。⁸东迁:指周平王迁都洛阳。⁹籍:典籍。此指《诗经》。¹⁰刊:删。
曰:“然则国风、雅、颂之体,其不同若是,何也?”曰:“吾闻之,凡诗之所闻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虽《周南》《召南》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发于言者,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及于伤,是以二篇独为风诗之正经。自《邶》而下,则其国之治乱不同,人之贤否亦异,其所感而发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齐,而所谓先王之风者,于此焉变矣。若夫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词: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固所以为万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至于雅之变者,亦皆一时贤人君子,闵时病俗之所为,而圣人取之。其忠厚恻怛之心,陈善闭邪之意,犹非后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之。此《诗》之为经,所以人事浃于下,天道备于上,而无一理之不具也。”
曰:“然则国风、雅、颂之体,其不同若是,何也?”曰:“吾闻之,凡诗之所闻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虽《周南》《召南》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¹,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发于言者,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及于伤²,是以二篇独为风诗之正经。自《邶》而下³,则其国之治乱不同,人之贤否亦异,其所感而发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齐,而所谓先王之风者,于此焉变矣。若夫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词: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固所以为万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至于雅之变者,亦皆一时贤人君子,闵时病俗之所为,而圣人取之。其忠厚恻怛之心,陈善闭邪¹⁰之意,犹非后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之。此《诗》之为经,所以人事浃于下,天道备于上,而无一理之不具也¹¹。”
注释:¹“虽《周南》《召南》”句:意谓《周南》《召南》之诗,都是接受了周文王的教化而体现其美德。语本《毛诗序》。《周南》《召南》,《诗经》十五国风之首二篇。²“乐而不过于淫”二句:《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丧。’”淫,指乐过分而失其正;伤,指哀过分而害于和。³自《邶》而下:指国风中《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三国的风诗。⁴“而所谓”二句:意谓时世衰微,周初诸王之正风至此转为变风。正,正风,指反映周政兴盛的作品;变,变风,指反映周政衰落的作品。⁵成周之世:成王、周公当政之时。⁶“其语”二句:谓雅、颂的诗篇措词平和、庄重,含义宽厚、亲切。⁷法程:法则。⁸雅之变者:即变雅,和正雅相对,指《大雅》《小雅》中反映周政衰乱的作品。⁹恻怛:忧伤,指忧世伤时。¹⁰闭邪:阻绝邪恶。¹¹“所以”二句:因此下合于人事, 上符于天道。浃, 洽,符合。
曰:“然则其学之也,当奈何?”曰:“本之二《南》以求其端,参之列国以尽其变,正之于雅以大其规,和之于颂以要其止,此学诗之大旨也。于是乎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察之情性隐约之间,审之言行枢机之始,则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其亦不待他求而得之于此矣。”
曰:“然则其学之也,当奈何?”曰:“本之二《南》以求其端¹,参之列国以尽其变,正之于雅以大其规,和之于颂以要其止²,此学诗之大旨也。于是乎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³之,涵濡(rú)⁴以体之。察之情性隐约之间,审之言行枢(shū)机之始,则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其亦不待他求而得之于此矣。”
注释:¹“本之二《南》”句:以《周南》《召南》为根本而探求其要领。²“和之于颂”句:由颂声求其和而达到适度。³昌:同“倡”,叹赏。⁴涵濡:浸润,仔细玩味。⁵“则修身及家”句:指学《诗》能把握住“察之情性隐约之间,审之言行枢机之始”的原则,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就能从《诗》中求得。
问者唯唯而退。余时方集《诗传》,固悉次是语以冠其篇云。
问者唯唯而退。余时方集《诗传》,固悉次¹是语以冠其篇云。
注释:¹悉次:悉,尽、全;次,排列、编排。
淳熙四年丁酉冬十月戊子新安朱熹书。
淳熙四年丁酉¹冬十月戊子新安²朱熹书。
注释:¹淳熙四年丁酉:宋孝宗淳熙四年,即公元1177年, 岁次丁酉。²新安:唐以前郡名(治所在今安徽歙县)。朱熹为婺源人,婺源属新安郡,故题名多用新安。

  朱熹撰写的《诗集传》二十卷(后人并为八卷),是宋以后《诗经》的重要注本之一。他杂采《毛诗》《郑笺》及齐、鲁、韩三家之说,作以己意为取舍, 旨在探求《诗经》本义。这样,就使他的“传”打破了《毛诗序》的迷信,在理解上另辟蹊径。同时兼顾训诂与剖析义理,作以剖析义理为主,在阐释诗义上多所发明。这篇序文抓住有关《诗经》研究的几个带全局性问题,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首先谈诗所以产生的原因。他既沿用《毛诗序》的说法,又引《礼记》加以补充,认为感物生情,情思生言, 由于充分表达感情的需要,就产生了合于音响节奏的诗。他强调“诗者,人心之感物作形于言之馀也”,突出客观外物的作用,对《毛诗序》“情动于中”的观点作了补充。

  其次谈诗的教化作用。他根据感物形言有邪正是非的观点,把诗的教化分为两方面:一是在上的圣人“所感者无不正”,故作“足以为教”,这是上以诗化下的一面;一是常人所感虽杂,但“上之人”加以选择“思所以自反”, “作因有以劝惩”,这是以诗刺上的一面。这些观点,是对《毛诗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进一步发挥。他又指出, “昔周盛时”,诗教大兴;及至衰微,“遂废作不讲”。但诗教“被于万世”,在于孔子的删诗。这是强调圣人在发挥《诗》的教化作用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再次谈诗的体制及其流变。朱熹认为,风、雅、颂体制的不同在于它们是不同性质的乐歌:风“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雅、颂是“朝廷郊庙乐歌之词”。他还沿袭郑玄《诗谱序》“正经”、“变风”、“变雅”的说法,对诗的流变加以具体阐释,并认为诗是“正”与“变”两方面的结合, “诗之为经”正在于这种结合,从作使“人事浃于下,天道备于上,作无一理之不具也”。这显然不同于《毛诗序》将“变风”、“变雅”仅仅归结为“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的产物。特别是强调风诗乃“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变雅为“贤人君子,闵时病俗之所为”等,发前人所未发,较之《毛诗序》显然更符合《诗》的创作情况。

  最后谈学诗的基本原则。朱熹明确指出,学诗的途径首先是按照风、雅、颂的不同体制分别“求其端”、“尽其变”、“大其规”、“要其止”,也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诗的基本精神;然后“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即通过“章句”、“训诂”、“讽咏”、“涵濡”,来探究诗篇的具体含义。最后, “察之情性隐微之间,审之言行枢机之始”,诗的教化作用就能落实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之中。把握诗的基本精神,探究诗篇的具体含义,从作悟出“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鲜明地体现了宋学的时代精神。

  以上所谈《诗》所以产生的原因、《诗》的教化作用、《诗》的体制及其演变、学《诗》的基本原则,可以说是朱熹研究《诗经》、撰写《诗集传》的指导思想,其核心固然是强调《诗》的教化作用。朱熹在宋代理学勃兴的背景下研究《诗经》,鉴于他在知行关系上坚持“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知行相须”,其中不乏可以拣拾的“真理颗粒”,故作在《诗经》的研究中往往能别出机杼,断以己意。这篇序文就超越了魏以来墨守《毛诗序》解《诗》的樊篱,明显地体现出对汉儒的诗学观念的修正和突破,从作成为《诗经》研究中的一篇重要文献。

  这篇序文在写法上也颇具特色。全文采用问答方式,通过四问四答, 自然地转移论题,使得论题醒目、条理井然,加之论说透辟、浅显,语言整饬、精炼,成为古代序文的名篇长久流传。

参考资料:
1、 品诗文网.《诗集传》序

注释

注释

“人生而静”四句:语出《礼记·乐记》。孔颖达疏: “言人初生未有情欲,是其静禀于自然,是天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者,其心本虽静,感于外物而心遂动,是性之所贪欲也。自然谓之性,贪欲谓之情,是情别矣。”

“则言之所不能尽”句:语本《毛诗序》:“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教:教化,教育感化。《毛诗序》:“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形于言之馀:形,表现。言之馀,言言之所不能尽。

郊庙:天帝神祇和祖先。

乡党闾巷:乡里和街巷。这里泛指民间。

巡狩:天子巡视诸侯所守之土。

黜陟:谓进退人材。黜,贬斥。陟,提升。

“降自昭、穆”二句:谓周自昭王、穆王之后,国势逐渐衰微。寖,逐渐。陵夷,衰落。

东迁:指周平王迁都洛阳。

籍:典籍。此指《诗经》。

刊:删。

“虽《周南》《召南》”句:意谓《周南》《召南》之诗,都是接受了周文王的教化而体现其美德。语本《毛诗序》。《周南》《召南》,《诗经》十五国风之首二篇。

“乐而不过于淫”二句:《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丧。’”淫,指乐过分而失其正;伤,指哀过分而害于和。

自《邶》而下:指国风中《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三国的风诗。

“而所谓”二句:意谓时世衰微,周初诸王之正风至此转为变风。正,正风,指反映周政兴盛的作品;变,变风,指反映周政衰落的作品。

成周之世:成王、周公当政之时。

“其语”二句:谓雅、颂的诗篇措词平和、庄重,含义宽厚、亲切。

法程:法则。

雅之变者:即变雅,和正雅相对,指《大雅》《小雅》中反映周政衰乱的作品。

恻怛:忧伤,指忧世伤时。

闭邪:阻绝邪恶。

“所以”二句:因此下合于人事, 上符于天道。浃, 洽,符合。

“本之二《南》”句:以《周南》《召南》为根本而探求其要领。

“和之于颂”句:由颂声求其和而达到适度。

昌:同“倡”,叹赏。

涵濡:浸润,仔细玩味。

“则修身及家”句:指学《诗》能把握住“察之情性隐约之间,审之言行枢机之始”的原则,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就能从《诗》中求得。

悉次:悉,尽、全;次,排列、编排。

淳熙四年丁酉:宋孝宗淳熙四年,即公元1177年, 岁次丁酉。

新安:唐以前郡名(治所在今安徽歙县)。朱熹为婺源人,婺源属新安郡,故题名多用新安。

赏析

  朱熹撰写的《诗集传》二十卷(后人并为八卷),是宋以后《诗经》的重要注本之一。他杂采《毛诗》《郑笺》及齐、鲁、韩三家之说,而以己意为取舍, 旨在探求《诗经》本义。这样,就使他的“传”打破了《毛诗序》的迷信,在理解上另辟蹊径。同时兼顾训诂与剖析义理,而以剖析义理为主,在阐释诗义上多所发明。这篇序文抓住有关《诗经》研究的几个带全局性问题,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首先谈诗所以产生的原因。他既沿用《毛诗序》的说法,又引《礼记》加以补充,认为感物生情,情思生言, 由于充分表达感情的需要,就产生了合于音响节奏的诗。他强调“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馀也”,突出客观外物的作用,对《毛诗序》“情动于中”的观点作了补充。

  其次谈诗的教化作用。他根据感物形言有邪正是非的观点,把诗的教化分为两方面:一是在上的圣人“所感者无不正”,故而“足以为教”,这是上以诗化下的一面;一是常人所感虽杂,但“上之人”加以选择“思所以自反”, “而因有以劝惩”,这是以诗刺上的一面。这些观点,是对《毛诗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进一步发挥。他又指出, “昔周盛时”,诗教大兴;及至衰微,“遂废而不讲”。但诗教“被于万世”,在于孔子的删诗。这是强调圣人在发挥《诗》的教化作用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再次谈诗的体制及其流变。朱熹认为,风、雅、颂体制的不同在于它们是不同性质的乐歌:风“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雅、颂是“朝廷郊庙乐歌之词”。他还沿袭郑玄《诗谱序》“正经”、“变风”、“变雅”的说法,对诗的流变加以具体阐释,并认为诗是“正”与“变”两方面的结合, “诗之为经”正在于这种结合,从而使“人事浃于下,天道备于上,而无一理之不具也”。这显然不同于《毛诗序》将“变风”、“变雅”仅仅归结为“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的产物。特别是强调风诗乃“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变雅为“贤人君子,闵时病俗之所为”等,发前人所未发,较之《毛诗序》显然更符合《诗》的创作情况。

  最后谈学诗的基本原则。朱熹明确指出,学诗的途径首先是按照风、雅、颂的不同体制分别“求其端”、“尽其变”、“大其规”、“要其止”,也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诗的基本精神;然后“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即通过“章句”、“训诂”、“讽咏”、“涵濡”,来探究诗篇的具体含义。最后, “察之情性隐微之间,审之言行枢机之始”,诗的教化作用就能落实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之中。把握诗的基本精神,探究诗篇的具体含义,从而悟出“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鲜明地体现了宋学的时代精神。

  以上所谈《诗》所以产生的原因、《诗》的教化作用、《诗》的体制及其演变、学《诗》的基本原则,可以说是朱熹研究《诗经》、撰写《诗集传》的指导思想,其核心固然是强调《诗》的教化作用。朱熹在宋代理学勃兴的背景下研究《诗经》,鉴于他在知行关系上坚持“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知行相须”,其中不乏可以拣拾的“真理颗粒”,故而在《诗经》的研究中往往能别出机杼,断以己意。这篇序文就超越了魏以来墨守《毛诗序》解《诗》的樊篱,明显地体现出对汉儒的诗学观念的修正和突破,从而成为《诗经》研究中的一篇重要文献。

  这篇序文在写法上也颇具特色。全文采用问答方式,通过四问四答, 自然地转移论题,使得论题醒目、条理井然,加之论说透辟、浅显,语言整饬、精炼,成为古代序文的名篇长久流传。

参考资料:
1、 品诗文网.《诗集传》序
朱熹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 12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天山雪后北风寒,抱得琵琶马上弹。
天山¹雪后北风寒,抱得琵琶马上弹²
译文:天山下雪之后北风凛冽,王昭君在马背上拨弹琵琶以抒哀怨。
注释:聂仪部:名字待考。仪部:礼部的属官,掌管礼仪、祭祀、宴享等事务。明妃曲:乐府曲调名,写王昭君辞别汉富赴匈奴和亲事。明妃,即王昭君。¹天山:指祁连山。²抱得琵琶马上弹:指王昭君弹琵琶以抒哀怨。
曲罢不知青海月,徘徊犹作汉宫看。
曲罢不知青海¹月,徘徊犹作汉宫²³
译文:一曲结束仍是痴痴仰视青海明月,还以为是汉宫月明。
注释:¹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内,代指匈奴之地。²汉宫:汉朝时候的宫殿。³看:看见,望见。

  这是一首典型的咏史怀古诗。诗人借用了王昭君出塞的典故,却与以往借用此典的诗词大不相同,不以议论为主,却通过朴实的语言真实地再现昭君当时心中所想,深刻地诠释了“千古琵琶”的含义,发人深省。

  诗的开始,粗线条地展示了边地的风光。铺天盖地的雪淹没了塞外绵亘不尽的群山,继雪而起的北风呼啸着,将大地可能有的一切吹伏在地……。“天山雪后”一句,用笔简洁,唤出的图景却是无限的。

  就在这漫无边际的背景深处,一个坐在马背上拨弹琵琶的女子形象出现了。琵琶作为一种乐器,可以弹奏出缓急高低不同,如珠玉落盘、流水幽咽般的曲调,为此,它曾使唐代那位谪居江州的司马为之泪湿青衫。那么,在这首诗中,通过这个“抱得琵琶马上弹”的形象,将其中蕴含的真意展现出来。杜甫曾有“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的猜测,王安石则以“含情歌说独元处,传于琵琶心自知”作为交代。这些诗句,都是极高妙、极为人称颂的,自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不过,它们毕竟还有一个说不上是弱点、但总觉有些遗憾的特征——作了议论,下了判断。“怨语”也罢,“含情”也罢,都明明白白地点出了昭君弹曲时的心事。

  而在这首诗,诗人却不提昭君弹琵琶时作何想,重点落在“曲罢”——曲传达心志的琵琶弹毕,停弦驻马,昭君举目遥看,此际,青海头上的一轮明月,在她眼中变得朦胧了,变得与她在汉宫时所望见的月相似了,她徘徊在这样的月光下,流连难去……诗人看似在着力写这“月”,但“曲罢”二字一一昭君的错觉,不是时时皆有的,而是在弹罢琵琶后这一特定的短暂时间内所有的;换言之,她的错觉,乃是由弹曲而生。然而她弹曲时是何心事,诗人却不点出,意味深长。但诗人虽留下了意味,却不忙于下结论,这是他的含蓄处;而诗人虽不下结论,但他说昭君曲罢乃误以胡月为汉月,又暗示了他的结论,这是他的高妙处。这样的运笔,比之“怨语”、“含情”之说,虽缺乏下断语的胆力,知增长了“千古琵琶”的蕴含。

  王昭君在咏史诗中是一个写滥了的题材,但这首既不写昭君之怨,也不写元帝无情,只写昭君身在异域不忘故国,也颇有新意。手法上一反咏史诗以议为主的写法,只描写昭君出塞后的弹曲与望月,通过将青海月当作汉宫月的误觉,突出昭君对故国的眷恋,全诗无一句议论而议论尽蕴含其中。

参考资料:
1、 代汉林.律诗绝句精品鉴赏: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03:第446页
2、 朱惠国.中国古典文学精品选注汇评文库: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07月:第128页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日出东方隈(wēi)¹,似从地底来。
译文:太阳从东方升起,似从地底而来。
注释:¹隈:山的曲处。
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译文:它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穿过天空,没入西海。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¹,安得与之久徘(pái)(huái)²
译文:自古以来,从来如此。人不是元气,怎能与太阳一样地天长地久呢?
注释:¹元气:中国古代哲学家常用术语,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被认为是最原始、最本质的因素。²“安得”句:人怎能与日出日落一徉的长久呢?之:指前文所说的日出日落。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译文:花草不对春风的爱抚表示感谢,落叶也不对秋风的凋残表示埋怨。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谁挥鞭(biān)策驱四运¹?万物兴歇皆自然。
译文:哪里有谁挥鞭驱赶着四时运转呢?其实万物的兴衰旨由自然。
注释:¹四运:即春夏秋冬四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
(xī)¹!羲和!汝奚汩(gǔ)(mò)²于荒淫之波³
译文:羲和呀羲和,是谁要你载着太阳落入大海的?
注释:¹羲和:传说中为日神驾车的人。²汩没:隐没。³荒淫之波:指大海。荒淫:浩瀚无际貌。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鲁阳¹何德,驻景(yǐng)²挥戈?
译文:鲁阳有什么德行,竟能挥戈驻日?
注释:¹鲁阳:《淮南子·冥览训》说鲁阳公与韩酣战,时已黄昏,鲁援戈一挥,太阳退三舍(一舍三十里)。²景:同“影”,日光。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逆道违天,矫诬(wū)实多。
译文:这些传说逆道违天,实在是荒谬绝伦!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吾将囊(náng)括大块¹,浩然与溟(míng)(xìng)²同科³
译文:我将要与天地合而为一,浩然与元气涅为一体。
注释:¹大块:自然天地也。《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喻气,其名为风。”成玄英疏:“大块者,造物之名,自然之称也。”²溟涬:谓元气也。³同科:同类。

  汉代乐府中也有《日出入》篇,它咏叹的是太阳出入无穷,而人的生命有限,于是幻想骑上六龙成仙上天。李白的这首拟作一反其意,认为日出日落、四时变化,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而人是不能违背和超脱自然规律的,只有委顺它、适应它,同自然融为一体,这才符合天理人情。这种思想,表现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光彩。

  诗凡三换韵,作者抒情言志也随着韵脚的变换而逐渐推进、深化。前六句,从太阳的东升西落说起,古代神话讲,羲和每日赶了六条龙载上太阳神在天空中从东到西行驶。然而李白却认为,太阳每天从东升起,“历天”而西落,这是其本身的规律而不是什么“神”在指挥、操纵。否则,“六龙安在?”意谓:六条龙又停留在什么地方呢?这是反问句式,实际上否认了六龙存在的可能性,当然,羲和驱日也就荒诞不可信了。太阳运行,终古不息,人非元气,是不能够与之同升共落的。“徘徊”两字用得极妙,太阳东升西落,犹如人之徘徊,多么形象生动。在这一段中,诗人一连用了“似”、“安在”、“安得”这些不肯定、不确认的语词,并且连用了两个问句,这是有意提出问题,借以引起读者的深省。诗人故意不作正面的阐述而以反诘的方式提问,又使语气变得更加肯定有力。

  中间四句,是说草木的繁荣和凋落,万物的兴盛和衰歇,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它们自荣自落,荣既不用感谢谁,落也不用怨恨谁,因为根本不存在某个超自然的“神”在那里主宰着四时的变化更迭。这四句诗是全篇的点题之处、核心所在。“草不”、“木不”两句,连用两个“不”字,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显得果断而有力。“谁挥鞭策驱四运”这一问,更增强气势。这个“谁”字尤其值得思索。对于这一问,作者的回答是:“万物兴歇皆自然。”回答是断然的,不是神而是自然。此句质朴刚劲,斩钉截铁,给人以字字千钧之感。

  最后八句中,诗人首先连用了两个诘问句,对传说中驾驭太阳的羲和和挥退太阳的大力士鲁阳公予以怀疑,投以嘲笑:羲和呵羲和,你怎么会沉埋到浩渺无际的波涛之中去了呢?鲁阳公呵鲁阳公,你又有什么能耐挥戈叫太阳停下来?这是屈原“天问”式的笔法,这里,李白不仅继承了屈原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而且比屈原更富于探索的精神。李白不单单是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回答问题。既然宇宙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那么硬要违背这种自然规律(“逆道违天”),就必然是不真实的,不可能的,而且是自欺欺人的了(“矫诬实多”)。照李白看来,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顺应自然规律,同自然(即“元气”,亦即“溟涬”)融为一体,混而为一,在精神上包罗和占有(“囊括”)天地宇宙(“大块”)。人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够达到与溟涬“齐生死”的境界了。

  西方的文艺理论家在谈到积极浪漫主义的时候,常常喜欢用三个“大”来概括其特点:口气大、力气大、才气大。这种特点在李白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李白诗中曾反复出现过关于大鹏、关于天马、关于长江黄河和名山大岭的巨大而宏伟的形象。如果把李白的全部诗作比作交响乐的话,那么这些宏大形象就是这支交响乐中主导的旋律,就是这支交响乐中非常突出的、经常再现的主题乐章。在这些宏大的形象中,始终跳跃着一个鲜活的灵魂,这,就是诗人自己的个性。诗人写大鹏:“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大鹏赋》);诗人写天马:“嘶青云,振绿发”,“腾昆仑,历西极”,“口喷红光汗沟朱”,“曾陪时龙跃天衢”(《天马歌》)。诗人所写的山是:“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登太白峰》);诗人所写的水是:“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赠裴十四》)。李白总爱写宏伟巨大、不同凡响的自然形象,而在这些形象中又流露出这样大的口气,焕发着这样大的力气和才气,其原因就在这首《日出入行》的最后两句中──“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这是诗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自我形象。这个能与“溟涬同科”的“自我”,是李白精神力量的源泉,也是他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思想基础。

  李白受老庄影响颇深,也很崇奉道教。一度曾潜心学道,梦想羽化登仙,享受长生之乐。但从这首诗看,他对这种“逆道违天”的思想和行动,是怀疑和否定的。他实际上用自己的诗篇否定了自己的行动。这正反映出诗人的矛盾心理。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把述事、抒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既跳开了空泛的抒情,又规避了抽象的说理,而是情中见理,理中寓情,情理相互生发。诗中频频出现神话传说,洋溢着浓郁而热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而诗人则在对神话传说中人事的辩驳、揶揄和否定的抒写中,把“天道自然”的思想轻轻点出,显得十分自如、贴切,情和理契合无间。诗篇采用了杂言句式,从二字句到九字句都有,不拘一格,灵活自如。其中又或问或答,波澜起伏,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而且那样具有论辩性和说服力。整首诗读来轻快、活泼而又不失凝重。

参考资料:
1、 王治芳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31-234 .

chūxíng

bái tángdài 

chūdōngfāngwēi cónglái 
tiānyòuhǎi liùlóngsuǒshèānzàizāi 
shǐzhōng rénfēiyuán ānzhījiǔpáihuái 
cǎoxièróngchūnfēng yuànluòqiūtiān 
shuíhuībiānyùn wànxīngxiējiērán 
  huāngyínzhī 
yáng zhùjǐnghuī 
dàowéitiān jiǎoshíduō 
jiāngnángkuòkuài hàoránmíngxìngtóng 
悲哉,秋之为气也!
悲哉,秋之为气也!
译文:教人悲伤啊秋天的气氛!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萧瑟兮草木摇落¹而变衰。
译文:大地萧瑟啊草木衰黄凋零。
注释:¹摇落:动摇脱落。
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liáo)(lì)¹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译文:凄凉啊好像要出远门,登山临水送别伤情。
注释:¹憭栗:凄凉。
泬漻兮天高而气清,寂漻兮收潦而水清。
(xuè)(liáo)¹兮天高而气清,寂漻(liáo)²兮收潦而水清。
译文:空旷啊天宇高秋气爽,寂寥啊积潦退秋水清。
注释:¹泬漻:空旷寥廓。²寂漻:即“寂寥”。潦:积水。
憯悽增欷兮,薄寒之中人,
(cǎn)¹增欷(xī)²兮,薄寒之中³人,
译文:凄凉叹息啊微寒袭人,
注释:¹憯凄:同"惨凄"。²欷:叹息。³中:袭。
怆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
(chuàng)(huǎng)¹(kuǎng)悢(liàng)²兮,去故而就新。
译文:悲怆啊去新地离乡背井,
注释:¹怆怳:失意的样子。²懭悢:也是失意的样子。
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
坎廪(lǐn)¹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
译文:坎坷啊贫士失官心中不平。
注释:¹坎廪:坎坷不平。廪,同"壈(lan懒)"。
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
(kuò)¹兮羁(jī)²而无友生³
译文:孤独啊流落在外没朋友,
注释:¹廓落:空虚寂寞的样子。²羁旅:滞留外乡。³友生:友人。
惆怅兮而私自怜!
惆怅兮而私自怜!
译文:惆怅啊形影相依自我怜悯。
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漠而无声。
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漠而无声。
译文:燕子翩翩飞翔归去啊,寒蝉寂寞也不发响声。
雁廱廱而南游兮,鹍鸡啁哳而悲鸣。
雁廱(yōng)¹而南游兮,鹍(kūn)²啁哳(zhā)³而悲鸣。
译文:大雁鸣叫向南翱翔啊,鵾鸡不住地啾啾悲鸣。
注释:¹廱廱:雁鸣声。²鵾鸡:一种鸟,黄白色,似鹤。³啁哳:鸟鸣声繁细。
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
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
译文:独自通宵达旦难以入眠啊,聆听那蟋蟀整夜的哀音。
时亹亹而过中兮,蹇淹留而无成。
时亹(wěi)¹而过中兮,蹇(jiǎn)²淹留³而无成。
译文:时光匆匆已经过了中年,艰难阻滞仍是一事无成。
注释:¹亹亹:行进不停的样子。²蹇:发语词。³淹留:滞留。
悲忧穷戚兮独处廓,有美一人兮心不绎。
悲忧穷戚兮独处廓,有美一人兮心不绎(yì)¹
译文:悲愁困迫啊独处辽阔大地,有一位美人啊心中悲凄。
注释:¹绎:“怿”的假借,愉快。
去乡离家兮来远客,超逍遥兮今焉薄!
去乡离家兮来远客¹,超逍遥兮今焉薄²
译文:远离家乡啊异地为客,漂泊不定啊如今去哪里?
注释:¹来远客:来作远客。²薄:同“迫”,接近。
专思君兮不可化,君不知兮可奈何!
专思君兮不可化,君不知兮可奈何!
译文:一心思念君王啊不能改变,有什么办法啊君王不知。
蓄怨兮积思,心烦憺兮忘食事。
蓄怨兮积思,心烦憺(dàn)¹兮忘食事。
译文:积满哀怨啊积满思虑,心中烦闷啊饭也不想吃。
注释:¹烦憺:烦闷,忧愁。
原一见兮道余意,君之心兮与余异。
原一见兮道余意,君之心兮与余异。
译文:但愿见一面啊诉说心意,君王心思啊却与我相异。
车既驾兮朅而归,不得见兮心伤悲。
车既驾兮朅(qiè)¹而归,不得见兮心伤悲。
译文:驾起马车啊去了还得回,不能见你啊伤痛郁悒。
注释:¹朅:去。
倚结軨兮长太息,涕潺湲兮下霑轼。
倚结軨(líng)¹兮长太息,涕潺(chán)(yuán)²兮下霑(zhān)³
译文:倚靠着车箱啊长长叹气,泪水涟涟啊沾满车轼。
注释:¹结軨:车厢。用木条构成,故称。²潺湲:流水声,此喻泪流不止。³轼:车前横木。
忼慨绝兮不得,中瞀乱兮迷惑。
(kāng)¹绝兮不得,中瞀(mào)²兮迷惑。
译文:慷慨决绝啊实在不能,一片纷乱啊心惑神迷。
注释:¹忼慨:同"慷慨"。²瞀乱:心中烦乱。
私自怜兮何极?心怦怦兮谅直。
私自怜兮何极?心怦(pēng)¹兮谅直。
译文:自怨自悲啊哪有终极,内怀忠忱啊精诚耿直。
注释:¹怦怦:忠诚的样子。
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凛秋。
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凛(lǐn)¹秋。
译文:上天将一年四季平分啊,我悄然独自悲叹寒秋。
注释:¹凛:寒冷。
白露既下百草兮,奄离披此梧楸。
白露既下百草兮,奄¹离披²此梧楸(qiū)
译文:白露降下沾浥百草啊,衰黄的树叶飘离梧桐枝头。
注释:¹奄:忽。²离披:枝叶分散低垂,萎而不振的样子。
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
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
译文:离开明亮的白日昭昭啊,步入黑暗的长夜悠悠。
离芳蔼之方壮兮,余萎约而悲愁。
离芳蔼(ǎi)¹之方壮兮,余萎(wěi)²而悲愁。
译文:百花盛开的时季已过啊,余下枯木衰草令人悲愁。
注释:¹芳蔼:芳菲繁荣。²萎约:枯萎衰败。
秋既先戒以白露兮,冬又申之以严霜。
秋既先戒以白露兮,冬又申之以严霜。
译文:白露先降带来深秋信息啊,预告冬天又有严霜在后。
收恢台之孟夏兮,然欿傺而沉藏。
收恢台¹之孟夏兮,然欿(kǎn)(chì)²而沉藏。
译文:夏日的繁茂今都不见啊,生长培养的气机也全收。
注释:¹恢台:广大昌盛的样子。²欿傺:王逸《楚辞章句》:"楚人谓住曰傺也。"《文选》"欿傺"作"坎傺",吕延济注:"陷止也。"谓草木繁盛的景象停止。
叶菸邑而无色兮,枝烦挐而交横。
叶菸(yān)(yì)¹而无色兮,枝烦挐(ná)²而交横。
译文:叶子黯淡没有光彩啊,枝条交叉纷乱杂凑。
注释:¹菸邑:黯淡的样子。²烦挐:稀疏纷乱的样子。挐,同"拿"。
颜淫溢而将罢兮,柯仿佛而萎黄。
颜淫(yín)¹而将罢²兮,柯仿佛而萎黄。
译文:草木改变颜色将衰谢啊,树干萎黄好像就要枯朽。
注释:¹淫溢:过甚。²罢:同“疲”。
萷櫹椮之可哀兮,形销铄而瘀伤。
(shāo)¹(xiāo)(sēn)²之可哀兮,形销铄(shuò)³而瘀(yū)伤。
译文:见了光秃秃树顶真可哀啊,见了病恹恹树身真可忧。
注释:¹萷:同"梢",枝条。²櫹槮:枝叶光秃秃的样子。³销铄:指毁伤。
惟其纷糅而将落兮,恨其失时而无当。
惟其纷糅(róu)¹而将落兮,恨其失时而无当。
译文:想到落叶衰草相杂糅啊,怅恨好时光失去不在当口。
注释:¹纷糅:枯枝败草混杂。
揽騑辔而下节兮,聊逍遥以相佯。
揽騑(fēi)¹(pèi)而下节²兮,聊逍遥以相佯³
译文:抓住缰绳放下马鞭啊,百无聊赖暂且缓缓行走。
注释:¹騑:骖马,驾在车子两边的马。²节:马鞭。³相佯:犹言徜徉。
岁忽忽而遒尽兮,恐余寿之弗将。
岁忽忽而遒(qiú)¹尽兮,恐余寿之弗将²
译文:岁月匆匆就将到头啊,恐怕我的寿命也难长久。
注释:¹遒:迫近。²将:长。
悼余生之不时兮,逢此世之俇攘。
悼余生之不时兮,逢此世之俇(guàng)¹
译文:痛惜我生不逢时啊,遇上这乱世纷扰难以药救。
注释:¹俇攘:纷扰不安。
澹容与而独倚兮,蟋蟀鸣此西堂。
(dàn)容与¹而独倚兮,蟋蟀鸣此西堂。
译文:徘徊不止独自徙倚啊,听西堂蟋蟀的鸣声传透。
注释:¹容与:迟缓不前的样子。
心怵惕而震荡兮,何所忧之多方。
心怵(chù)(tì)¹而震荡兮,何所忧之多方。
译文:心中惊惧大受震动啊,百般忧愁为何萦绕不休?
注释:¹怵惕:惊惧。
卬明月而太息兮,步列星而极明。
卬明月而太息兮,步列星而极明¹
译文:仰望明月深深叹息啊,在星光下漫步由夜而昼。
注释:¹极明:到天亮。
窃悲夫蕙华之曾敷兮,纷旖旎乎都房。
窃悲夫蕙(huì)华之曾敷(fū)¹兮,纷旖(yǐ)(nǐ)²乎都房³
译文:暗自悲叹蕙花也曾开放啊,千娇百媚开遍华堂。
注释:¹敷:伸展,借指花朵开放。²旖旎:此为花朵繁盛的样子。³都房:北堂。
何曾华之无实兮,从风雨而飞飏!
何曾¹华之无实兮,从风雨而飞飏(yáng)
译文:为何层层花儿没能结果啊,随着风雨狼藉飘扬?
注释:¹曾:“层”的假借。
以为君独服此蕙兮,羌无以异于众芳。
以为君独服¹此蕙兮,羌²无以异于众芳。
译文:以为君王独爱佩这蕙花啊,谁知你将它视同众芳。
注释:¹服:佩戴。²羌:发语词。
闵奇思之不通兮,将去君而高翔。
(mǐn)¹奇思之不通兮,将去君而高翔。
译文:哀悯奇思难以通达啊,将要离开君王远飞高翔。
注释:¹闵:同“悯”。
心闵怜之惨悽兮,愿一见而有明。
心闵怜之惨悽兮,愿一见而有明¹
译文:心中悲凉凄惨难以忍受啊,但愿见一面倾诉衷肠。
注释:¹有明:朱熹《楚辞集注》:“有以自明也。”即自我表白。
重无怨而生离兮,中结轸而增伤。
重无怨而生离兮,中结轸(zhěn)¹而增伤。
译文:一次次想着无罪而生离啊,内心郁结而更增悲伤。
注释:¹结轸:愁思郁结。
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
岂不郁(yù)¹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
译文:哪能不深切思念君王啊?君王的大门却有九重阻挡。
注释:¹郁陶:忧思深重。
猛犬狺狺而迎吠兮,关梁闭而不通。
猛犬狺(yín)¹而迎吠兮,关梁²闭而不通。
译文:猛犬相迎对着你狂叫啊,关口和桥梁闭塞交通不畅。
注释:¹狺狺:狗叫声。²梁:桥。
皇天淫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时而得漧?
皇天淫溢¹而秋霖(lín)兮,后土²何时而得漧(gān)
译文:上天降下绵绵的秋雨啊,下方几时能有干燥土壤?
注释:¹淫溢:雨下个不止的样子。²后土:大地。古人常以"后土"与"皇天"对称。
块独守此无泽兮,仰浮云而永叹!
¹独守此无²³兮,仰浮云而永叹!
译文:孑然一身守在荒芜沼泽啊,仰望浮云在天叹声长长。
注释:¹块:块然,孤独的样子。²无:通"芜"。³泽:沼泽。
何时俗之工巧兮?背绳墨而改错!
何时俗之工巧兮?背绳墨¹而改错²
译文:为何时俗是那么的工巧啊?违背准绳而改从错误。
注释:¹绳墨:绳线和墨斗,是木工画直线的工具,借指规则法度。²错:同"措"。
郤骐骥而不乘兮,策驽骀而取路。
郤骐骥而不乘兮,策驽(nú)(tái)¹而取路。
译文:抛弃骏马不愿骑乘啊,鞭打劣马竟然就上路。
注释:¹驽骀:劣马。
当世岂无骐骥兮,诚莫之能善御。
当世岂无骐骥兮,诚莫之能善御。
译文:世上难道缺乏骏马啊?实在是没人能好好驾御。
见执辔者非其人兮,故駶跳而远去。
见执辔(pèi)者非其人兮,故駶(jú)¹而远去。
译文:看到拿缰绳的人不合适啊,骏马也会蹦跳着远去。
注释:¹駶跳:跳跃。
凫雁皆唼夫梁藻兮,凤愈飘翔而高举。
(fú)雁皆唼(shà)¹夫梁藻兮,凤愈飘翔而高举。
译文:野鸭大雁都吞吃高粱水藻啊,凤凰却要扬起翅膀高翥。
注释:¹唼:水鸟或鱼吃东西。
圜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鉏铻而难入。
(yuán)凿而方枘(ruì)¹兮,吾固知其鉏(chú)(wú)²而难入。
译文:好比圆洞眼安装方榫子啊,我本来就知道难以插入。
注释:¹圆凿而方枘:圆的洞眼安方的榫子。²鉏鋙:同"龃龉",彼此不相合。
众鸟皆有所登棲兮,凤独遑遑而无所集。
众鸟皆有所登棲兮,凤独遑遑而无所集。
译文:众鸟都有栖息的窝啊,唯独凤凰难寻安身之处。
原衔枚而无言兮,尝被君之渥洽。
原衔(xián)(méi)¹而无言兮,尝被君之渥(wò)²
译文:但愿口中衔枚能不说话啊,想到曾受你恩惠怎能无语。
注释:¹衔枚:指闭口不言。古时行军为防止士兵出声,令他们口中衔一根叫做枚的短木条,故称。²渥洽:深厚的恩泽。
太公九十乃显荣兮,诚未遇其匹合。
太公九十乃显荣兮,诚未遇其匹合¹
译文:姜太公九十岁才贵显啊,真没有君臣相得的好机遇。
注释:¹匹合:合适。
谓骐骥兮安归?谓凤皇兮安棲?
谓骐骥兮安归?谓凤皇兮安棲?
译文:骏马啊应当向哪儿归依?凤凰啊应当在哪儿栖居?
变古易俗兮世衰,今之相者兮举肥。
变古易俗兮世衰,今之相者兮举肥。
译文:改变古风旧俗啊世道大坏,今天相马人只爱马的肥腴。
骐骥伏匿而不见兮,凤皇高飞而不下。
(qí)(jì)伏匿(nì)而不见兮,凤皇高飞而不下。
译文:骏马隐藏起来看不到啊,凤凰高高飞翔不肯下去。
鸟兽犹知怀德兮,何云贤士之不处?
鸟兽犹知怀德兮,何云贤士之不处?
译文:鸟兽也知应该怀有美德啊,怎能怪贤士避世隐居不出?
骥不骤进而求服兮,凤亦不贪餧而妄食。
骥不骤进而求服¹兮,凤亦不贪餧(wèi)而妄食。
译文:骏马不急于进用而驾车啊,凤凰不贪喂饲乱吃食物。
注释:¹服:驾车,拉车。
君弃远而不察兮,虽原忠其焉得?
君弃远而不察兮,虽原忠其焉得?
译文:君王远弃贤士却不觉悟啊,虽想尽忠又怎能心满意足。
欲寂漠而绝端兮,窃不敢忘初之厚德。
欲寂漠而绝端兮,窃不敢忘初之厚德。
译文:要默默与君王断绝关系啊,私下却不敢忘德在当初。
独悲愁其伤人兮,冯郁郁其何极?
独悲愁其伤人兮,冯(píng)¹郁郁其何极?
译文:独自悲愁最能伤人啊,悲愤郁结终极又在何处!
注释:¹冯:内心愤懑。
霜露惨悽而交下兮,心尚幸其弗济。
霜露惨悽而交下兮,心尚幸¹其弗济²
译文:寒霜凉露交加多凄惨啊,心中还希望它们无效。
注释:¹幸:希望。²济:成功。
霰雪雰糅其增加兮,乃知遭命之将至。
(xiàn)¹雪雰(fēn)(róu)²其增加兮,乃知遭命之将至。
译文:雪珠雪花纷杂增加啊,才知道遭受的命运将到。
注释:¹霰:雪珠。²雰糅:纷杂。
原徼幸而有待兮,泊莽莽与野草同死。
原徼(jiǎo)¹而有待兮,泊(bó)²莽莽与野草同死。
译文:愿怀着侥幸有所等待啊,在荒原与野草一起死掉。
注释:¹徼幸:同"侥幸"。²泊:止。
原自往而径游兮,路壅绝而不通。
原自往而径游兮,路壅(yōng)¹而不通。
译文:愿径自前行畅游一番啊,路又堵塞不通去不了。
注释:¹壅绝:壅塞,堵塞。
欲循道而平驱兮,又未知其所从。
欲循道而平驱兮,又未知其所从。
译文:想沿着大道平稳驱车啊,怎样去做却又不知道。
然中路而迷惑兮,自压桉而学诵。
然中路而迷惑兮,自压桉(ān)¹而学诵²
译文:走到半路就迷失了方向啊,自我压抑去学诗搞社交。
注释:¹压桉:压抑。桉,同"案",通"按"。²学诵:学诵《诗经》。春秋战国士大夫社交往来常诵诗。
性愚陋以褊浅兮,信未达乎从容。
性愚陋以褊(biǎn)¹兮,信未达乎从容。
译文:秉性愚笨孤陋褊狭浅直啊,真没领悟从容不迫的精要。
注释:¹褊浅:狭隘浅薄。
窃美申包胥之气盛兮,恐时世之不固。
窃美申包胥(xū)¹之气盛兮,恐时世之不固。
译文:私下赞美申包胥的气概啊,恐怕时代不同古道全消。
注释:¹申包胥:春秋时楚大夫,为救楚国,曾在秦国朝廷上哭了七天七夜,终于感动秦哀公出兵救楚。
何时俗之工巧兮?灭规矩而改凿!
何时俗之工巧兮?灭规矩而改凿¹
译文:如今世俗是多么的巧诈啊,废除前人的规矩改变步调。
注释:¹凿:当作;错,即措,措施。
独耿介而不随兮,原慕先圣之遗教。
独耿(gěng)介而不随兮,原慕先圣之遗教。
译文:独立耿直不随波逐流啊,愿缅怀前代圣人的遗教。
处浊世而显荣兮,非余心之所乐。
处浊世而显荣兮,非余心之所乐。
译文:在污浊的世界得到显贵啊,不能让我心中快乐而欢笑。
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穷处而守高。
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穷处而守高。
译文:与其没有道义获取名誉啊,宁愿遭受穷困保持清高。
食不媮而为饱兮,衣不苟而为温。
食不媮(tōu)¹而为饱兮,衣不苟而为温。
译文:取食不苟且求得饱腹就行啊,穿衣不苟且求得暖身就好。
注释:¹媮:苟且。
窃慕诗人之遗风兮,原讬志乎素餐。
窃慕诗人之遗风兮,原讬(tuō)志乎素餐¹
译文:私下追慕诗人的遗风啊,以无功不食禄寄托怀抱。
注释:¹讬志乎素餐:王夫之《楚辞通释》:志素餐,以素餐为耻。素餐:白吃饭。
蹇充倔而无端兮,泊莽莽而无垠。
(jiǎn)充倔¹而无端兮,泊莽莽而无垠。
译文:充满委屈而没有头绪啊,流浪在莽莽原野荒郊。
注释:¹充倔:充,充塞;倔,通"屈",委屈。
无衣裘以御冬兮,恐溘死不得见乎阳春。
无衣裘以御冬兮,恐溘(kè)¹死不得见乎阳春。
译文:没有皮袄来抵御寒冬啊,恐怕死去春天再也见不到。
注释:¹溘:突然。
靓杪秋之遥夜兮,心缭悷而有哀。
(jìng)¹(miǎo)²之遥夜兮,心缭悷(lì)³而有哀。
译文:寂静的暮秋长夜啊,心中萦绕着深深的哀伤。
注释:¹靓:通"静"。²杪秋:秋末。³缭悷:缠绕郁结。
春秋逴逴而日高兮,然惆怅而自悲。
春秋逴(chuō)¹而日高兮,然惆怅而自悲。
译文:岁月匆匆年龄渐老啊,就这样惆怅自感悲凉。
注释:¹逴逴:走得越来越远。
四时递来而卒岁兮,阴阳不可与俪偕。
四时递来而卒岁兮,阴阳不可与俪(lì)(xié)¹
译文:四季相继又是一年将尽啊,日出月落总不能并行天上。
注释:¹俪偕:同在一起。
白日晼晚其将入兮,明月销铄而减毁。
白日晼(wǎn)¹其将入兮,明月销铄而减毁。
译文:太阳曚昽将要西下啊,月亮也消蚀而减少了清光。
注释:¹晼晚:日落时光线黯淡的样子。
岁忽忽而遒尽兮,老冉冉而愈弛。
岁忽忽而遒(qiú)尽兮,老冉冉而愈弛¹
译文:一年忽悠悠马上过去啊,衰老慢慢逼近精力渐丧。
注释:¹驰:指精力不济。
心摇悦而日幸兮,然怊怅而无冀。
心摇悦而日幸兮,然怊(chāo)¹而无冀²
译文:心中摇荡每天怀着侥幸啊,但总是充满忧虑失去希望。
注释:¹怊怅:惆怅。²冀:希望。
中憯恻之悽怆兮,长太息而增欷。
中憯恻之悽怆兮,长太息而增欷(xī)
译文:心中惨痛凄然欲绝啊,长长叹息又加以悲泣难当。
年洋洋以日往兮,老嵺廓而无处。
年洋洋以日往兮,老嵺(liáo)¹而无处。
译文:时光如水一天天流逝啊,老来倍感空虚安身无方。
注释:¹嵺廓:寥阔。
事亹亹而觊进兮,蹇淹留而踌躇。
事亹(wěi)亹而觊(jì)¹进兮,蹇淹留而踌(chóu)(chú)
译文:办事勤勉希望进用啊,但停滞不前徒自旁徨。
注释:¹觊:企图。
何氾滥之浮云兮?猋壅蔽此明月。
何氾(fàn)滥之浮云兮?猋(biāo)¹壅蔽此明月。
译文:为何浮云漫布泛滥天空啊,飞快地遮蔽这一轮明月。
注释:¹猋:快速。
忠昭昭而原见兮,然霠曀而莫达。
忠昭昭而原见兮,然霠(yīn)(yì)¹而莫达。
译文:忠心耿耿愿作奉献啊,可浓云阴风隔离难以逾越。
注释:¹霠曀:霠,乌云蔽日;曀,阴风刮起。
原皓日之显行兮,云蒙蒙而蔽之。
原皓日之显行兮,云蒙蒙而蔽之。
译文:祈愿红日朗照天地啊。云雾蒙蒙却把它遮却。
窃不自聊而原忠兮,或黕点而汙之。
窃不自聊而原忠兮,或黕(dǎn)¹点而汙之。
译文:不自思量只想着效忠啊,竟有人用秽语把我污蔑。
注释:¹黕:污垢。
尧舜之抗行兮,瞭冥冥而薄天。
尧舜之抗行¹兮,瞭冥冥而薄天。
译文:尧帝舜帝的高尚德行啊,光辉赫赫上与天接。
注释:¹抗行:高尚的德行。
何险巇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
何险巇(xī)¹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
译文:为何遭险恶小人的嫉妒啊,蒙受不慈的冤名难以洗雪?
注释:¹险巇:险阻,此指小人作梗。
彼日月之照明兮,尚黯黮而有瑕。
彼日月之照明兮,尚黯(àn)(dàn)¹而有瑕。
译文:那昼日夜月照耀天地啊,尚且有黯淡现黑斑的时节。
注释:¹黯黮:昏黑暗淡。
何况一国之事兮,亦多端而胶加。
何况一国之事兮,亦多端而胶加¹
译文:何况一个国家的政事啊,更是头绪纷繁错杂纠结。
注释:¹胶加:指纠缠不清。
被荷裯之晏晏兮,然潢洋而不可带。
被荷裯(dāo)¹之晏晏兮,然潢(huáng)²而不可带。
译文:披着荷叶短衣很轻柔啊,但太宽太松不能结腰带。
注释:裯¹:短衣。²潢洋:此指衣服空荡荡不贴身。
既骄美而伐武兮,负左右之耿介。
既骄美而伐¹武兮,负左右之耿介。
译文:骄傲自满又夸耀武功啊,辜负左右耿直臣子的忠爱。
注释:¹伐:夸耀。
憎愠惀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
憎愠(yùn)(lǔn)¹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
译文:憎恨赤诚之士的美德啊,喜欢那些人伪装的慷慨。
注释:¹愠惀:忠诚的样子。
众踥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
众踥(qiè)(dié)¹而日进兮,美²超远而逾迈³
译文:群奸迈着碎步越发得意啊,贤人远远地跑得更快。
注释:¹踥蹀:小步行进的样子。²美:指贤人。³迈:远行。
农夫辍耕而容与兮,恐田野之芜秽。
农夫辍耕而容与兮,恐田野之芜(wú)(huì)
译文:农夫停止耕作自在逍遥啊,就怕田野变得荒芜起来。
事緜緜而多私兮,窃悼后之危败。
事緜(mián)緜而多私兮,窃悼(dào)后之危败。
译文:事情琐细却充满私欲啊,暗自悲痛后面的危险失败。
世雷同而炫曜兮,何毁誉之昧昧!
世雷同而炫曜兮,何毁誉之昧(mèi)昧!
译文:世人都一样地自我炫耀啊,诋毁与赞誉多么混乱古怪。
今修饰而窥镜兮,後尚可以竄藏。
今修饰而窥镜兮,後尚可以竄藏。
译文:如今认真打扮照照镜子啊,以后还能藏身将祸患躲开。
愿寄言夫流星兮,羌倏忽而难当。
愿寄言夫流星兮,羌(qiāng)(shū)¹而难当。
译文:愿托那流星作使者传话啊,它飞掠迅速难以坐待。
注释:¹儵忽:速度很快的样子。儵,同"倏"。
卒壅蔽此浮云,下暗漠而无光。
卒壅蔽此浮云,下暗漠而无光。
译文:终于被这片浮云挡住啊,下面就黑暗不见光彩。
尧舜皆有所举任兮,故高枕而自适。
尧舜皆有所举任兮,故高枕而自适。
译文:尧帝舜帝都能任用贤人啊,所以高枕无忧十分从容。
谅无怨于天下兮,心焉取此怵惕?
谅无怨于天下兮,心焉取此怵(chù)惕?
译文:诚然不受天下人埋怨啊,心中哪会有这种惊恐。
乘骐骥之浏浏兮,驭安用夫强策?
乘骐骥之浏(liú)¹兮,驭安用夫强策?
译文:乘着骏马畅快地奔驰啊,驾驭之道岂须马鞭粗重。
注释:¹浏浏:水流清澈的样子。此指骏马奔驰畅快。
谅城郭之不足恃兮,虽重介之何益?
谅城郭之不足恃兮,虽重介¹之何益?
译文:高大的城墙实在不足依靠啊,虽然铠甲厚重又有什么用。
注释:¹介:铠甲。
邅翼翼而无终兮,忳惛惛而愁约。
(zhān)¹翼翼²而无终兮,忳(tún)³(hūn)而愁约
译文:谨慎地回旋不前没完了啊,忧郁昏沉愁思萦绕心胸。
注释:¹邅:回旋不前。²翼翼:小心谨慎的样子。³忳:郁闷。⁴惛惛:心中昏昏沉沉。⁵约:约束,束缚。
生天地之若过兮,功不成而无嶜。
生天地之若过兮,功不成而无嶜(qín)
译文:生在天地之间如同过客啊,功业未成总效验空空。
原沉滞而不见兮,尚欲布名乎天下。
原沉滞而不见兮,尚欲布名乎天下。
译文:愿埋没于人丛不现身影啊,难道还想在世上扬名取荣。
然潢洋而不遇兮,直怐愗而自苦。
然潢洋而不遇兮,直怐(kòu)(mào)¹而自苦。
译文:飘荡放浪一无所遇啊,真愚昧不堪自找苦痛。
注释:¹怐愗:愚昧。
莽洋洋而无极兮,忽翱翔之焉薄?
莽洋洋而无极兮,忽翱翔之焉薄?
译文:渺茫一片没有尽头啊,忽悠悠徘徊何去何从?
国有骥而不知乘兮,焉皇皇而更索?
国有骥而不知乘兮,焉皇皇¹而更索?
译文:国有骏马却不知道驾乘啊,惶惶然又要索求哪种?
注释:¹皇皇:同"惶惶"。
宁戚讴于车下兮,桓公闻而知之。
宁戚¹(ōu)于车下兮,桓公闻而知之。
译文:宁戚在马车下唱歌啊,桓公一听就知他才能出众。
注释:¹宁戚:春秋时卫国人,初为小商人。遇齐桓公夜出,他在车下喂牛,敲着牛角唱了一首怀才不遇的歌,齐桓公听了。马上任用他。
无伯乐之相善兮,今谁使乎誉之?
无伯乐之相善兮,今谁使乎誉之?
译文:没有伯乐相马的好本领啊,如今让谁作评判才最公?
罔流涕以聊虑兮,惟著意而得之。
(wǎng)¹流涕以聊虑²兮,惟著意而得之。
译文:怅惘流泪且思索一下啊,着意访求才能得到英雄。
注释:¹罔:同"惘"。²聊虑:暂且思索一下。
纷纯纯之愿忠兮,妒被离而鄣之。
纷纯纯¹之愿忠兮,妒被(pī)²而鄣之。
译文:满怀热忱愿尽忠心啊,偏有人嫉妒阻挠乱哄哄。
注释:¹纯纯:借为"忳忳",诚挚的样子。被²离:杂沓的样子。
原赐不肖之躯而别离兮,放游志乎云中。
原赐不肖之躯而别离兮,放游志乎云中。
译文:愿赏还没用的身子离去啊,任远游的意志翱翔云中。
乘精气之抟抟兮,骛诸神之湛湛。
乘精气之抟(tuán)¹兮,骛(wù)²诸神之湛湛³
译文:乘着天地的一团团精气啊,追随众多神灵在那天穹。
注释:¹抟抟:团团。²骛:奔驰。³湛湛:众多。
骖白霓之習習兮,历群灵之丰丰。
(cān)白霓(ní)之習(xí)¹兮,历群灵之丰丰²
译文:白虹作骖马驾车飞行啊,经历群神的一个个神宫。
注释:¹習習:快速飞行的样子。²丰丰:指众天神的一个个神官。
左硃雀之茇茇兮,右苍龙之躣躣。
左硃雀之茇(bá)¹兮,右苍龙之躣(qú)²
译文:朱雀在左面翩跹飞舞啊,苍龙在右面奔行跃动。
注释:¹茇¹:轻快飞翔的样子。²躣躣:行貌.
属雷师之阗阗兮,通飞廉之衙衙。
属雷师之阗(tián)¹兮,通飞廉之衙(yá)²
译文:雷师跟着咚咚敲鼓啊,风伯跟着扫尘把路辟通。
注释:¹阗阗:鼓声。²衙衙:向前行进的样子。
前轻辌之锵锵兮,后辎乘之从从。
前轻辌¹之锵(qiāng)锵兮,后辎(zī)²乘之从从³
译文:前面有轻车锵锵先行啊,后面有大车纷纷随从。
注释:¹輬:一种轻型马车。²辎:载重的重型马车。³从从:跟随的样子。
载云旗之委蛇兮,扈屯骑之容容。
载云旗之委(wēi)(yí)¹兮,扈(hù)²屯骑³之容容
译文:载着云旗舒卷飘扬啊,扈从聚集的车骑蜂拥。
注释:¹委蛇:同"逶迤"。²扈:扈从,侍从。³屯骑:聚集的车骑。⁴容容:众多的样子。
计专专之不可化兮,原遂推而为臧。
计专专之不可化兮,原遂推而为臧(zāng)¹
译文:计议早定专心不能改啊,愿推行良策行善建功。
注释:¹臧:善,美。
赖皇天之厚德兮,还及君之无恙!
赖皇天之厚德兮,还及君之无恙!
译文:仰仗上天的深厚恩德啊,回来还及见君王吉祥无凶。

  宋玉是屈原之后最重要的楚辞作家。在《史记·屈原列传》、《汉书-艺文志》、《汉书·古今人表》中,都说宋玉生于屈原之后,到王逸才第一个说宋玉是屈原的弟子,还说《九辩》是思师之作。宋玉的作品,现存十四篇,据《汉书·艺文志》说是十六篇(其中一些已残缺),可见有些作品已亡佚。现存作品中,以《九辩》、《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风赋》等最为著名。

  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以情胜理,用形象思维的手法,把浪漫主义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在中国文学传统上,他的作品与屈原的作品一样,无疑具有开创性意义。作品中悲秋、神女、美人、风雨、山川、游历等主题,一直影响着后代的中国文学。主题

  《九辩》的悲秋主题,使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情深意长的悲秋之作。把秋季万木黄落、山川萧瑟的自然现象,与诗人失意巡游、心绪飘浮的悲怆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感情外射到自然界,作品凝结着一股排遣不去、反覆缠绵的悲剧气息,勾起人们对自然变化、人事浮沉的感喟,千古之下,仍感动着无数读者。

  《九辩》现传本子中,有分为九章的,也有分为十章的。其实,无论分九章、十章,都没有必要作过多的争辩,因为全篇作品,贯穿的只是悲秋主题。在不同的诗章中,不过是把悲秋情怀反覆咀嚼、重沓喻示而已。今参酌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分为十章。

  开头,就鲜明地点明了主题:“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在先秦典籍中,虽然不乏人们对秋寒的畏惧,但更多是秋天农作物收获的喜悦。宋玉却把秋天万木凋落与人的遭遇联系起来。“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怆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时亹亹而过中兮,蹇淹留而无成”,失去官职,没人同情,独自流浪,人过中年事业无成,所有不幸,仿佛都集中在诗中抒情主人公的身上。于是,这位贫困、孤独、哀怨的流浪者,眼目中秋天的景物,无不带上悲伤的颜色。贫士悲秋主题一旦确定,诗歌就顺利地展开了。

  从第二章到第十章,《九辩》反覆抒述见秋而悲的原因。不能为世所用而事业无成,是萦绕心怀的痛苦。造成这种痛苦也是多方面的。第二章说“有美一人兮心不绎,去乡离家兮徕远客,超逍遥兮今焉薄”。美丽的女人竟然被抛弃,独自飘零远方,而所思恋之君却不理睬,爱情破灭了,能不伤心吗!第三章写一路所见秋色,眼中都是凄凉。你看,“白露既下百草兮,奄离披此梧楸”,寒露下来,百草焦黄,乔木落叶,春天的群芳与夏日的浓荫,都消失了。“惟其纷糅而将落兮,恨其失时而无当。”季节过去了,草木只能黄落;机遇失去了,贫士唯有悲哀。第四章在脉络上遥接第二章,还是以一个被君所弃的美人口吻,写她求爱不遂的悲苦。“猛犬狺狺而迎吠兮,关梁闭而不通。”大门紧闭,门外恶狗狂吠,怎能传送去一片心意呢?无奈之下。只好“块独守此无泽兮,仰浮云而永叹”。在秋草摇摇的水泽边,伤心人只能仰天悲叹了!

  第五章是直接模仿屈原的《离骚》和《涉江》的,所以历来评论者,大都认为《九辩》的政治性社会性就在这一章中。特别是诗中用了姜太公九十岁才获得尊荣的典故,显示诗人参与军国大事、建功立业的希冀。不过,诗中直接论及当时国家形势并不明显,反而是突出不为世用的悲哀:“君弃远而不察兮,虽愿忠其焉得?”如果与诗歌中的贫士形象相联系,就可以领会到,宋玉所说的是:如果贫士为君王所用,也能像姜太公一样立下赫赫功勋;如果不能为君王赏识,只能“冯郁郁其何极”,悲愤郁结,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消散了!这一章笔墨集中在贫士自身进行抒情。

  第六章承第五章,意蕴主旨复沓。不过,着重写霜露霰雪,突出了秋已深、冬即至的季节特点。“愿徼幸而有待兮,泊莽莽与野草同死”,季节不等人,岁月不等人,贫士失意,虽然怀着侥幸心情等待,然而仍然是无望的等待。冬季来临,能熬过这严寒吗:“无衣裘以御冬兮,恐溘死而不得见乎阳春!”由悲秋发展到惧冬,贫士的心情更紧迫也更凄苦了。

  第七章全然抒发岁月流逝的感伤,诗中秋夜、夕阳、流水、明月,无不加强了岁月不居、一事无成的慨叹。

  第八章、第九章,诗歌集中突出“失人”的悲哀。所谓“失人”,一方面指掌权得势的都是薄幸小人,奸臣当道,把持国柄,使社会污秽混乱;一方面指如贫士一类贤人被弃置不用,心怀壮志宏才却不得施展,还受到小人的排挤、压迫。在悲怨之后,诗人仍然抱有希望,“罔流涕以聊虑兮,惟著意而得之”。要擦干眼泪去唱歌,壮气可嘉,但底气不足,因为“失人”的现实仍然存在,贫士要抒怀,只能依赖幻想了。这秋天的悲哀,仍然盘结在贫士心胸之间。

  最后第十章,是全诗的结束。悲秋如何了结呢?只有依赖浪漫主义的想像:人间得不到的,天上能够补偿。于是,贫士“愿赐不肖之躯而别离兮,放游志乎云中。”离开躯体的精魂,穿过太空的日月虹气,成了天上神灵的主宰,朱雀、苍龙、雷师、风神都听他调遣,成了他车驾的扈从,多么神气又多么得意!贫士之贫变成了贵,悲秋之悲变成了喜。悲秋的主旨却引出一个欢乐结尾,然而那欢乐只是幻想的虚构的欢乐。贫士得志,是虚幻的想像的得志,现实社会中,秋天仍然是草木黄落,贫士仍然是不为世用。现实与想像的强烈对比,把悲秋主题更加强化了。

  《九辩》把一个贫士在深秋时节“失时”、“失人”的心境写得生动精彩,有很强烈的感染力。悲秋主题得到形象的感性的抒述。不过,从社会意义而言,此诗虽然也有伤时之语,但总的说来缺乏社会的指涉性。所以司马迁说“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从文学艺术的创造性来看,《九辩》是很成功的作品。悲秋题旨,本来是古代南方文学(以《楚辞》为代表)的特点之一,最能显示楚骚精神的浪漫主义色彩。《九辩》把悲秋题旨发挥得淋漓尽致,也成为后代人们学习的典范。从此,在中国文学中,悲秋一直是诗文家喜爱的题材,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有《秋风辞》,潇洒俊秀的曹植有《秋思赋》、《遥逝》,高瞻远瞩的曹丕有《燕歌行》。魏晋南北朝诗人笔下的秋天,大都带有《九辩》悲秋的气息,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之十一“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以悲秋带出身世之感、家国之恨,更为悲秋主题谱写出新曲。此后历经唐宋元明清,诗词中的悲秋之风始终弥漫不散。悲秋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学的母题之一,产生了许多动人的作品,而《九辩》原创性的功劳,当是不可抹杀的。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876-888页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¹²:昨日蒙教³,窃以为与君实游处(chǔ)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guō),终必不蒙见¹⁰察,故略¹¹上报¹²,不复一一自辨。重(chóng)¹³蒙君实视遇厚¹⁴,于反覆¹⁵不宜卤莽¹⁶,故今具道¹⁷所以¹⁸,冀(jì)¹⁹君实或见恕也。
译文: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不再逐—替自己辩护。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注释:¹某:自称。²启:写信说明事情。³蒙教:承蒙指教。这里指接到来信。⁴窃:私.私自。这里用作谦词。⁵君实:司马光的字。古人写信称对方的字以示尊敬。⁶游处:同游共处,即同事交往的意思。⁷操:持,使用。⁸术:方法,主张。⁹强聒:硬在耳边哕嗦,强作解说。聒:语声嘈杂。¹⁰见:表被动。¹¹略:简略。¹²上报:给您写。¹³重念:再三想想。¹⁴视遇厚:看重的意思,视遇:看待。¹⁵反覆:指书信往来。¹⁶卤莽:简慢无礼。卤,通“鲁 ”。¹⁷具道:详细说明。¹⁸所以:原委。¹⁹冀:希望。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盖儒者¹所争,尤在于名实²,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bàng)³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nàn)¹⁰(rén)¹¹,不为拒谏。至于怨诽(fěi)之多,则固¹²¹³知其如此也。
译文: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在于名气是否符合(实际),名气符合实际后,天下之间的道理就清晰了。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
注释:¹儒者:这里泛指一般封建士大夫。²名实:名义和实际。³怨谤:怨恨,指责。⁴人主:皇帝。这里指宋神宗赵顼。⁵议法度:讨论、审定国家的法令制度。⁶修:修订。⁷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员。⁸举:推行。⁹辟邪说:驳斥错误的言论。辟,驳斥,排除。¹⁰难:责难。¹¹壬人:佞人,指巧辩谄媚之人。¹²固:本来。¹³前:预先。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xù)¹国事、同俗自媚于众²为善,上³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gēng)之迁,胥(xū)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dù)¹⁰,度(duó)¹¹而后动,是¹²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¹³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¹⁴,守前所为¹⁵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¹⁶
译文: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陛下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陛下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陛下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注释:¹恤:关心。²同俗自媚于众:指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³上:陛下。这里指宋神宗赵顼。⁴乃:却。⁵抗:抵制,斗争。⁶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士大夫”。⁷汹汹然:吵闹、叫嚷的样子。⁸盘庚:商朝中期的一个君主。商朝原来建都在黄河以北的奄(今山东曲阜),常有水灾。为了摆脱政治上的困境和自然灾害,盘庚即位后,决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这一决定曾遭到全国上下的怨恨反对。后来,盘庚发表文告说服了他们,完成了迁都计划。事见《尚书·盘庚》。⁹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皆。¹⁰改其度:改变他原来的计划。¹¹度义:考虑是否合理。度:考虑,这里用作动词。¹²是:这里用作动词,意谓认为做得对。¹³膏泽:施加恩惠.这里用作动词。¹⁴一切不事事:什么事都不做。事事,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¹⁵守前所为:墨守前人的作法。¹⁶所敢知:愿意领教的。知,领教。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无由会晤,不任(rèn)区区向往之至¹
译文: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注释:¹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意谓私心不胜仰慕。这是旧时写信的客套语。不任,不胜,受不住,形容情意的深重。区区,小,这里指自己,自谦词。向往,仰慕。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第一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

  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王安石在第一段第一句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昨日蒙教”是礼貌性套语;第二层提到与司马光“游处相好之日久”,感情色彩很浓,使司马光很是舒服;第三层急速转到“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这三层意思集中在一句话里显出高度的概括力,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不伤感情,态度坦率。第二句又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司马光见解坚定,并不肯轻易改变,所以“虽欲强聒”多讲几句,一定得不到见察;对于洋洋洒洒三千余字的来信,只作简单答复,不再一一白辨。第二层是:经过仔细考虑,司马光很是看重自己,书信往来,不宜鲁莽,所以要做详细解释,希望司马光能够宽恕。这里说明了作者的态度和方法,又显示出冷静沉着。

  第二段是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在辩驳之前,先高屋建瓴地提出一个最重要的原则问题一一名实问题。名正则言顺而事行。但站在不同立场,对同样一件事(即“实”)是否合理(即“名”是否“正”)就会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司马光在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实行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这些责难,如果就事论事地一一加以辩解,那就很可能会因为对方抓住了一些表面现象或具体事实而陷于被动招架,越辩解越显得理亏;必须站在高处,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为变法正名。先驳“侵官”。作者不去牵涉实行新法是否侵夺了政府有关机构的某些权力这些具体现象,而是大处着眼,指出决定进行变法是“受命于人主”,出于皇帝的意旨;新法的制定是“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经过朝廷的认真讨论而订立;然后再“授之于有司”,交付具体主管部门去执行。这一“受”、一“议”、一“授”,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次驳“生事”。“举先王之政”是理论根据,“兴利除弊”是根本目的。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再驳“征利”。只用“为天下理财”一句已足。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根本出发点正确,“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然后驳“拒谏”。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辟邪说,难壬(佞)人”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最后讲到“怨诽之多”,却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语带过,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并由此引出下面一段议论。

  这一段,从回答对方的责难这个角度说,是辩解,是“守”;但由于作者抓住问题的实质,从大处高处着眼,这种辩解就绝非单纯的招架防守,而是守中有攻。例如在驳斥司马光所列举的罪责的同时,也就反过来间接指责了对方违忤“人主”旨意、“先王”之政,不为天下兴利除弊的错误。特别是“辟邪说,难壬人”的说法,更毫不客气地将对方置于壬人邪说代言人的难堪境地。当然,对司马光的揭露和进攻,主要还在下面一段。

  第三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紧承上段结尾处怨诽之多早在意料之中的无畏声言,作者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

  先指出: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已非一日,朝廷士大夫多以不忧国事、附和流俗、讨好众人为处世的良方。在王安石的诗文中,“苟且”是因循保守的同义语;而“俗”与“众”则是为保守思想所浸染的一股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这里揭示出他们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实质,正为下文皇帝的“欲变此”和自己的“助上抗之”提供了合理的依据。因此接着讲到“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只是说明保守势力的反对势在必然,却丝毫不意味着他们的有理和有力。接下来,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说明反对者之多并不表明措施有错误,只要“度义而后动”,确认自己做得是对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后悔的必要。盘庚之迁,连百姓都反对,尚且未能使他改变计划,那么当前实行变法只遭到朝廷士大夫中保守势力的反对,就更无退缩之理了。这是用历史上改革的事例说明当前所进行的变法的合理与正义性,表明自己不为怨诽之多而改变决心的坚定态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答书写到这里,似乎话已说尽。作者却欲擒故纵,先让开一步,说如果对方是责备自己在位日久,没有能帮助皇帝干出一番大事,施惠于民,那么自己是知罪的。这虽非本篇正意,却是由衷之言。紧接着又反转过去,正面表明态度:“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对方要害,使其原形毕露,无言以对。

  这篇短信笔力精锐,文字简洁而富有说服力,语气委婉而严正,既不伤害私人的友谊,也不向反对的意见妥协。作者的修辞和逻辑推理是根据对具体的人、具体的场合,运用了反驳、引导、对比、证明、启发、类推等方法,由近及远、由远及近、层层逼进进行的,它是驳念性政论文的典范之作。

  这篇文章有三个写作特点。

  第一个特点,作为书信体议论文首要特点是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全文除开头和结尾段用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以外,紧紧扣住保守派几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它事情,结构非常严谨,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

  第二个特点,论证方法多样。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其反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第一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第二个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我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第三举出史实进行反驳,举出历史的事实来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里以历史上曾有过的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为表率,表示自己不以流言蜚语而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强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言简意赅。

  第三个特点,是气势磅礴,寓刚于柔。全文所以有压倒论敌的浩然正气有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立足于理,理足则气势。二,擅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则势如破竹,无可阻挡。第三,擅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气盛言怡,铿锵有力,虽则全文傲岸之气,愤然涌出,强调坚持改革的决心不可逆转,但语气相当委婉,柔中有刚,如比如说详细的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您或许能原谅我,结尾又说您批评未能帮皇上大有作为,那我知罪了,但让我什么也不要做,墨守常规就行,那我是不敢领教的。这样做一方面照顾多年交往的友谊,一方面坚持原则,寸步不让,全力维护变法的正义立场。

参考资料:
1、 黄岳洲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01:第956页
2、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古文鉴赏辞典珍藏本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1:第1599页
3、 宁宗一著.文章之美 品味传世散文: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05:第208页

jiànshū

wángānshí sòngdài 

    mǒu zuóméngjiào qièwéijūnshíyóuchǔxiānghǎozhījiǔ érshìměi suǒcāozhīshùduō suīqiǎngguō zhōngméngjiànchá lüèshàngbào biàn chóngniànméngjūnshíshìhòu fǎnmǎng jīndàosuǒ jūnshíhuòjiànshù 

    gàizhěsuǒzhēng yóuzàimíngshí míngshímíng értiānxiàzhī jīnjūnshísuǒjiànjiàozhě wéiqīnguān shēngshì zhēng jiàn zhìtiānxiàyuànbàng mǒuwèishòumìngrénzhǔ érxiūzhīcháotíng shòuzhīyǒu wéiqīnguān xiānwángzhīzhèng xīngchú wéishēngshì wéitiānxiàcái wéizhēng xiéshuō nànrénrén wéijiàn zhìyuànfěizhīduō qiánzhī 

    réngǒuqiěfēi shìduōguóshì tóngmèizhòngwéishàn shàngnǎibiàn érmǒuliàngzhīzhòngguǎ chūzhùshàngkàngzhī zhòngwéiérxiōngxiōngrán pángēngzhīqiān yuànzhěmín fēicháotíngshìér pángēngwéiyuànzhěgǎi érhòudòng shìérjiànhuǐ jūnshízàiwèijiǔ wèinéngzhùshàngyǒuwéi gāomín mǒuzhīzuì yuējīndāngqièshìshì shǒuqiánsuǒwéiér fēimǒuzhīsuǒgǎnzhī 

    yóuhuì rènxiàngwǎngzhīzhì 

春近寒虽转,梅舒雪尚飘。
春近寒虽转¹,梅舒(shū)²雪尚飘。
译文:春天临近,寒冷的天气虽然转暖,梅花开放,雪花却还在飘洒。
注释:¹转:意谓转暖。²舒:开放。
从风还共落,照日不俱销。
从风还共落,照日不俱销(xiāo)¹
译文:雪随着风一起零落,太阳照着,却并不一起融化。
注释:¹销:消失、融化。
叶开随足影,花多助重条。
叶开随足影¹,花多助重条²
译文:枝叶招展,梅影更多更密,花儿许多,梅枝显得更重。
注释:¹足影:梅影更多更密。²重条:梅枝显得更重。
今来渐异昨,向晚判胜朝。
今来渐异(yì)¹,向晚²³胜朝
译文:现在渐渐与昨日不同,时间临近傍晚分明胜于早晨。
注释:¹异昨:与昨日不同。²向晚:时间临近傍晚。³判:分明。⁴胜朝:胜于早晨。

  自古诗人酷爱梅花,自然是为了其高风幽韵所沉醉。但更为诗人所倾倒的,则是梅花凌霜傲雪的高洁品格。阴铿的这首诗,就歌咏了梅花迎寒风、傲飞雪的姿态。

  开头两句直接入题,描写出梅花凌霜傲雪的自然属性。“春近寒虽转,梅舒雪尚飘”,春天虽将迫近,严冬的寒气尚存,雪花仍在飘舞,这时梅花早已盛开,可谓是“冰雪独相宜”。这里,诗人赞美了梅花不怕雪霜侵,“万花敢向雪中开”的无畏品格。可以想见,那一树树傲然开放的梅花,或红或白,或粉或黄,在漫天飞雪的映衬下,色彩会是多么分明。这梅花,充满着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呀。望此景象,作者顿生敬意,也无怪历代诗人和梅花结下了不解之缘。或赞美它那“凌寒独自开”的大无畏的精神;或赞美它“畏落众花后”的积极进取精神;或赞美它那“凌厉冰霜节愈坚”的高洁品格。

  三、四两句,诗人是在写雪,也是在写梅:“从风还共落,照日不俱销”。春天风大,被刮落的梅花风着春雪在春风中飞舞,景象真是美妙极了。或是白梅,那飘落之花与雪花齐风飞舞,难以辨认,真是“开时似雪,谢时似雪”;或是红梅,那鲜红的花瓣与如玉的雪花交相飘洒,红白分明的色彩,奇妙变幻的景象,怎不令人陶醉。这与宋代诗人韩元吉所写的“不风群艳竞芬芳,独自施朱对雪霜”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当天晴日朗,在瘦枝上的残雪融化了,而留在枝头上依然微笑的梅花显得更加清幽、雅逸,真是别有一番神韵。观赏此花,自然心旷神怡。

  五、六两句,则分别写梅之花、叶情状。“叶开风足影”形容梅放叶的时间。梅先花后叶,当花儿凋谢之时,叶子才逐渐长出,这是仍是暮春之时,“风足影”用词极为巧妙,“花多助重条”一句,形容梅开花之多。梅瘦枝疏斜,然而却繁花满缀。这一句写得极为逼真。

  最后两句则形容梅花多变,不断给人以新貌。“今来渐异昨,向晚判胜朝”,一树树梅花,今天所见和昨天所见有异,早上与晚上有别,描写出梅花由花苞逐渐开到完全开放的不断变化。“向晚判胜朝”言其梅花越开越美,不断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这首小诗,语言平易朴实,然而又有清新明快之感。状物写景都很细腻,以梅花傲雪开放到风风与雪飘落,以及花落放叶之状、花儿多变等都写到了,让作者观赏到了雪里梅花的千姿百态,创造了美的意境,留下的是不尽的想象和美的感受。

参考资料:
1、 李文禄.古代咏花诗词鉴赏辞典: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1-2

xuěméihuāshī--yīnkēng

chūnjìnhánsuīzhuǎnméishūxuěshàngpiāo

cóngfēngháigòngluòzhàoxiāo

kāisuíyǐnghuāduōzhùzhòngtiáo

jīnláijiànzuóxiàngwǎnpànshèngchá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