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栖(qī)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
译文:祈望自己能像大雁般自由的在天地间翱翔,等到黄昏日落就归巢。
落叶何心¹定流水,黄花²无主更西风。
译文:落叶本就无心定流水,无主的菊花就连那让万物凋敝的西风都无可奈何。
注释:¹何心:何来的心。无心。²黄花:指菊花,即黄菊、秋菊。
(qián)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¹如梦中。
译文:昨日隐痛恍如梦中,那心中的遗憾与悔恨该有多少呢?
注释:¹龙山:隐喻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的发源地,也有称为“方山”的。方山是指中岳嵩山的南麓两山之间,是夏族群的生息繁衍之地,也是中华第一个王朝夏朝、夏禹国的诞生地—河南登封。
乾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如梦中。

  《重阳》这首诗是文天祥被捕后,在元朝被囚禁期间所作。全诗没有一点过节的喜悦和快乐,也没有年轻有为、蒸蒸日上的朝气,更没有官场得意、登高望远的企盼;也许能看到一丝西风烈马、叱咤风云的影子,但那也只是过去式。更多的是凝重、自励、追忆、反省,但尽管如此,全诗却不曾给人一点消沉和沮丧,相反,它让人痛定思痛、发愤图强。文天祥这首《重阳》,远不止是重阳节这么简单,更多是隐含诗人的心愿:盼望重见天日、重获阳光,甚至希望能起死回生、东山再起!

  “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是写实、写景。“万里”是指地理距离,“飘零”是指他自己一个人,“万里飘零”实则孤身被囚于元朝监狱的写照。“两鬓蓬”是形容他自己在被囚禁过程中的形象,也是年龄和景况的实际写照。“万里飘零两鬓蓬”,一个长期被囚于远离故土的监狱中的犯人形象跃然纸上。

  “梧桐”是囚室中能看到的窗外景象之一,看到这老梧桐,就让诗人想到自己的家乡,这是写景,触景生情。梧桐在古诗词中常有多种意像及寓意,其中包括高洁品格、孤独忧愁、离情老绪等,诗人在此特老写梧桐,恐怕这些意义多少都有一点。“故乡秋色老梧桐”是诗人被这秋天景色勾起的对家乡、故国的眷念,也是诗人以梧桐自勉、自励,希望自己最终能成为凤凰向往的、有用的栋梁之材。

  “雁栖新月江湖满,燕老斜阳巷陌空。”是诗人的向往、是抒情。诗人祈望自己能象大雁或者燕子,自由自在地在天地间翱翔。我们都知道,大雁是候鸟,雁至秋而南翔,故称秋天为雁天。雁南飞正是文天祥所希望的。燕子到了晚上也要回巢守家,享受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这是多么美妙的景象。不过这些虽然简单,但对文天祥来说,却是可望不可及的。这里诗人将它们安排在颌联里,严格的对仗更显形式上的美感,它既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有转换的用意。这一句重在真情流露,诗人将自己比作南飞雁和归巢燕子,盼望能最终再获自由。

  “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颈联又是一句工整的对仗,这是这首诗的核心,更是其灵魂。没有这一句,全诗必然落入俗套,有了这一句,全诗都活起来了:出众、清奇、典雅、高尚。“落叶”对“黄花”、“何心”对“无主”、“流水”对“西风”,几乎无懈可击。落花流水春去也,那是一种无可奈何,落花都如此,何况是落叶,随波逐流、顺其自然是大家都在做的事情,谁也不能说什么。

  当然,水流代表大势所趋,大江东去势不可挡,谁想阻挡滚滚而来的历史潮流,只能自取灭亡。作为自身难保的落叶,更不可能有任何力量可以造成一点影响,落叶如果想去挡住流水,哪是自不量力。这是狱中文天祥的隐喻,流水是指元朝推翻宋朝,进入新的历史纪元。这时文天祥非常清醒,当时全国都已沦陷,包括当时的皇帝、皇太后等都投降了,他要想靠自己一已之力去阻挡这一潮流,这是绝无可能,也是非常可笑的,因此,他用“何心”、“定”来入诗,“何心”可以理解为“那有这样的心”、“任何这一类的心事”,“定”是“定下来”、“定住”的意思,他在此用诗句表明自己的态度,换言之,他声明,自己无意要去阻挡这一历史必然趋势。

“黄花无主更西风”中的“黄花”是指菊花,即黄菊、秋菊。“无主”当然是指没有主人的、是野生的、是自然生长的。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赏菊,是我国的民俗之一。历史上文人写菊花、黄花的诗篇数不胜数,当然他们之间各有千秋、难分高下,含义也各不相同,有纯粹的咏叹、也有无病呻吟,有情深意重、也有杀气冲天。历史上黄巢的《菊花》:“待到秋来九月八,此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就很有让人不寒而栗的感觉,还是元稹的《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相对朴实与平和一些。

  文天祥也写黄花、菊花,当然他也看重菊花的高贵品性,“此花开尽更无花”这一点上他与元稹有共同之处,但文天祥强调的是“无主”,“无主”让文天祥更自豪,因为皇帝都投降了,而且反过来劝他也投降,如果说文天祥是为了效忠宋朝小朝廷,那已经完全解释不通。

  因此,文天祥通过用“无主”来解释自己的行为,也是对古往今来说他是“愚忠”的反驳和反击,他在告诉世人,他的抗元行动是自觉自动的,是不受老人指使的,他为的是心中的理想、为的是民族的大义、为的是中华文明的传承。

  他要告慰后人,无主的黄花特立独行、无主的黄花巍然屹立、无主的黄花永不言败,凛冽的西风根本不算什么、凛冽的西风只能自叹不如、凛冽的西风最终无可奈何,所以,文天祥用了一个“更”字,他让后来人知道,“无主”的“黄花”“更”在“西风”之上。这里的深意,只有用心聆听,才能有所觉悟。

  “乾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如梦中。”这一句是回顾和反省,是收尾。

  “龙山”隐喻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的发源地,也有称为“方山”的。方山是指中岳嵩山的南麓两山之间,是夏族群的生息繁衍之地,也是中华第一个王朝夏朝、夏禹国的诞生地—河南登封。夏后自方山北麓迁徙至方山东麓的颖水之滨,即夏都夏邑—河南禹州。方山颖水,就是指华夏民族,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当然,文天祥这里的“龙山”,也有他个人的隐痛。

参考资料:
1、 喜马拉雅·重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祈望自己能像大雁般自由的在天地间翱翔,等到黄昏日落就归巢。

落叶本就无心定流水,无主的菊花就连那让万物凋敝的西风都无可奈何。

昨日隐痛恍如梦中,那心中的遗憾与悔恨该有多少呢?

注释

何心:何来的心。无心。

黄花:指菊花,即黄菊、秋菊。

龙山:隐喻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的发源地,也有称为“方山”的。方山是指中岳嵩山的南麓两山之间,是夏族群的生息繁衍之地,也是中华第一个王朝夏朝、夏禹国的诞生地—河南登封。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495-497 .
赏析

  《重阳》这首诗是文天祥被捕后,在元朝被囚禁期间所作。全诗没有一点过节的喜悦和快乐,也没有年轻有为、蒸蒸日上的朝气,更没有官场得意、登高望远的企盼;也许能看到一丝西风烈马、叱咤风云的影子,但那也只是过去式。更多的是凝重、自励、追忆、反省,但尽管如此,全诗却不曾给人一点消沉和沮丧,相反,它让人痛定思痛、发愤图强。文天祥这首《重阳》,远不止是重阳节这么简单,更多是隐含诗人的心愿:盼望重见天日、重获阳光,甚至希望能起死回生、东山再起!

  “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是写实、写景。“万里”是指地理距离,“飘零”是指他自己一个人,“万里飘零”实则孤身被囚于元朝监狱的写照。“两鬓蓬”是形容他自己在被囚禁过程中的形象,也是年龄和景况的实际写照。“万里飘零两鬓蓬”,一个长期被囚于远离故土的监狱中的犯人形象跃然纸上。

  “梧桐”是囚室中能看到的窗外景象之一,看到这老梧桐,就让诗人想到自己的家乡,这是写景,触景生情。梧桐在古诗词中常有多种意像及寓意,其中包括高洁品格、孤独忧愁、离情别绪等,诗人在此特别写梧桐,恐怕这些意义多少都有一点。“故乡秋色老梧桐”是诗人被这秋天景色勾起的对家乡、故国的眷念,也是诗人以梧桐自勉、自励,希望自己最终能成为凤凰向往的、有用的栋梁之材。

  “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是诗人的向往、是抒情。诗人祈望自己能象大雁或者燕子,自由自在地在天地间翱翔。我们都知道,大雁是候鸟,雁至秋而南翔,故称秋天为雁天。雁南飞正是文天祥所希望的。燕子到了晚上也要回巢守家,享受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这是多么美妙的景象。不过这些虽然简单,但对文天祥来说,却是可望不可及的。这里诗人将它们安排在颌联里,严格的对仗更显形式上的美感,它既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有转换的用意。这一句重在真情流露,诗人将自己比作南飞雁和归巢燕子,盼望能最终再获自由。

  “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颈联又是一句工整的对仗,这是这首诗的核心,更是其灵魂。没有这一句,全诗必然落入俗套,有了这一句,全诗都活起来了:出众、清奇、典雅、高尚。“落叶”对“黄花”、“何心”对“无主”、“流水”对“西风”,几乎无懈可击。落花流水春去也,那是一种无可奈何,落花都如此,何况是落叶,随波逐流、顺其自然是大家都在做的事情,谁也不能说什么。

  当然,水流代表大势所趋,大江东去势不可挡,谁想阻挡滚滚而来的历史潮流,只能自取灭亡。作为自身难保的落叶,更不可能有任何力量可以造成一点影响,落叶如果想去挡住流水,哪是自不量力。这是狱中文天祥的隐喻,流水是指元朝推翻宋朝,进入新的历史纪元。这时文天祥非常清醒,当时全国都已沦陷,包括当时的皇帝、皇太后等都投降了,他要想靠自己一已之力去阻挡这一潮流,这是绝无可能,也是非常可笑的,因此,他用“何心”、“定”来入诗,“何心”可以理解为“那有这样的心”、“任何这一类的心事”,“定”是“定下来”、“定住”的意思,他在此用诗句表明自己的态度,换言之,他声明,自己无意要去阻挡这一历史必然趋势。

“黄花无主更西风”中的“黄花”是指菊花,即黄菊、秋菊。“无主”当然是指没有主人的、是野生的、是自然生长的。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赏菊,是我国的民俗之一。历史上文人写菊花、黄花的诗篇数不胜数,当然他们之间各有千秋、难分高下,含义也各不相同,有纯粹的咏叹、也有无病呻吟,有情深意重、也有杀气冲天。历史上黄巢的《菊花》:“待到秋来九月八,此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就很有让人不寒而栗的感觉,还是元稹的《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相对朴实与平和一些。

  文天祥也写黄花、菊花,当然他也看重菊花的高贵品性,“此花开尽更无花”这一点上他与元稹有共同之处,但文天祥强调的是“无主”,“无主”让文天祥更自豪,因为皇帝都投降了,而且反过来劝他也投降,如果说文天祥是为了效忠宋朝小朝廷,那已经完全解释不通。

  因此,文天祥通过用“无主”来解释自己的行为,也是对古往今来说他是“愚忠”的反驳和反击,他在告诉世人,他的抗元行动是自觉自动的,是不受别人指使的,他为的是心中的理想、为的是民族的大义、为的是中华文明的传承。

  他要告慰后人,无主的黄花特立独行、无主的黄花巍然屹立、无主的黄花永不言败,凛冽的西风根本不算什么、凛冽的西风只能自叹不如、凛冽的西风最终无可奈何,所以,文天祥用了一个“更”字,他让后来人知道,“无主”的“黄花”“更”在“西风”之上。这里的深意,只有用心聆听,才能有所觉悟。

  “乾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如梦中。”这一句是回顾和反省,是收尾。

  “龙山”隐喻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的发源地,也有称为“方山”的。方山是指中岳嵩山的南麓两山之间,是夏族群的生息繁衍之地,也是中华第一个王朝夏朝、夏禹国的诞生地—河南登封。夏后自方山北麓迁徙至方山东麓的颖水之滨,即夏都夏邑—河南禹州。方山颖水,就是指华夏民族,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当然,文天祥这里的“龙山”,也有他个人的隐痛。

参考资料:
1、 喜马拉雅·重阳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傅抱石先生的《文天祥年述》考证甚详。文天祥1278年12月潮州兵败被捕,次年二月厓山兵败,南宋灭亡,文天祥随后被一路北上押往元大都, 1279年10入大都监狱,1282年12就义。另据陈清泉所著传记《文天祥》所述,在狱期间,前后劝降文天祥的主要有留梦炎(南宋前宰相)、瀛国公赵㬎(南宋前德祐皇帝,时年9岁)、元中书平章事阿合马、元丞相孛罗、文璧(文天祥胞弟)、汪元量(诗人、乐师)和元世祖忽必烈等,并无所谓“皇太后”。

  据《文天祥年述》考证,此诗作于文天祥就义前一年的重阳日,也就是1281年的九月初九,同题还另有三首七绝。其一:世事濛濛醉不知,南山秋意满东篱。黄花何故无颜色,应为元嘉以后诗。其二:人间万事转头空,皂帽飘萧一病翁。不学孟嘉狂落魄,故将白发向西风。其三:老来忧患易凄凉,说到悲秋更断肠。世事不堪逢九九,休言今日是重阳。这三首绝句对我们准确解读本诗有很大的作用。

参考资料:
1、 深圳市红岭中学.刘文山
赏析

  本诗首联“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起笔感慨自己身陷囹圄,如随风舞弄的枯叶,身不由己而传车穷北;次句悬想早已沦陷的家乡,萧瑟秋色之中则是一派凄然景象。“梧桐”是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因其逢秋叶落触目,故常用以渲染悲凉之情,如冯延巳“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最苦”,白居易“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李煜“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这两句语气沉重,饱含身世之恨。

  颔联“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紧承首联,想象由家乡扩大到整个故国。此时南归的大雁该回到了它们的故乡,新月明媚的光照下正在江边湖泊安然栖息,这是一幅多么恬静的图画!而故国的街巷村陌呢,该早已是人空燕去,沦为一片废墟,这又是一幅多么让人伤心的图景!“燕别斜阳巷陌空”化用刘禹锡《乌衣巷》诗句,意境却更为凄凉。因为《乌衣巷》中燕子离开王谢堂犹有百姓家可入,而如今却是巷陌空寂,无处栖身。如此化用,更加表现出外族入主的亡国之痛。这联上下两句又形成反向对比,让人读来尤觉触目惊心,不忍卒视。

  颈联“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转而抒发抱负空落的人生之恨。上句“落叶”呼应首句的“飘零”,是诗人当下的自喻。树木尚可阻流,但落叶却已是有心无力。语气看似平静,但联想到七百年后谭嗣同临刑绝笔“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慨叹,让人方觉此句中的沉痛。下句中的“黄花”是古代诗歌中另一个重要意象,有多重象征意义,本句之外,上面所引的同题三绝句的《其一》中也有,两者可视作同一意象。另外,就我所能检索到的文天祥诗,包括本文已引两首,“黄花”凡九见。结合这些诗,反复咀嚼本句,感到它的意蕴尤为丰富。这里的“黄花”既是高洁人格的象征,也是感伤情怀的象征,甚至还是心爱家园的象征。“黄花无主更西风”中充满中诗人对自身、对亲友、对故国的悲叹痛恨。

  尾联先以“乾坤遗恨知多少”收束全诗。前三联就是围绕着“乾坤遗恨”四字来写:首联是身陷囹圄之恨,颔联是国破家亡之恨,颈联是无力回天之恨。而末句“前日龙山如梦中”则运用典故,表达壮志未酬、人生如梦的痛苦悲伤。这里的龙山与“龙山文化”毫无关系。“龙山文化”的发掘地在山东半岛,且发现时间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天祥是根本无从得知的。这里的“龙山”实际上用的是东晋桓温“龙山会”的典故。当年征西大将军桓温在九九重阳这天于龙山(坐落湖北荆州)大宴僚佐。与这个典故密切相关的还有一个著名的典故“龙山落帽”(或作孟嘉落帽),本文开头所引本诗同题另三首绝句的《其二》中就用了这个典故。两者可以彼此印证。桓温是东晋北伐名将,曾三度北伐,功勋卓著,重阳龙山会之际,正是他平蜀功就,踌躇满志将挥师北上光复失地之时。而据傅抱石《文天祥年述》和陈清泉《文天祥》所载,文天祥因出使元营被扣押,后历经艰险逃归南宋,重组义军勤王,曾一度收复不少失地。我想狱中此刻他是否想起了彼时自己和将士们的壮志豪情?可是眼下,丹心碧血已经黯淡,所有希望注定都成天地遗恨,“人间万事转头空”(上引《其二》)的他也只有发出前事如梦的痛苦叹息了。

  这首诗是一首末路英雄的人生挽歌。千年以降,读之令人犹然不禁扼腕叹息,潸然泪下。

参考资料:
1、 深圳市红岭中学.刘文山
文天祥

文天祥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 514篇诗文

猜您喜欢
绿树连村暗,黄花出陌稀。
绿树连村暗,黄花出陌(mò)¹稀。
译文:一片高大茂密的树把整个村庄笼罩在一片阴暗之中,金灿灿的油菜花开得正茂,花向麦田远处渐渐稀疏。
注释:¹陌:田间东西方向的道路,泛指田间小路。
远陂春草绿,犹有水禽飞。
远陂(bēi)¹春草绿,犹有水禽(qín)²飞。
译文:放眼望去远处的水池边,青草绿油油的,空中还有几只水鸟如白色的鹭鸶向下盘飞。
注释:¹陂:水边,水岸。²水禽:水鸟。

wàng

kōng tángdài 

绿shùliáncūnàn huánghuāchū 
yuǎnbēichūncǎo绿 yóuyǒushuǐqínfēi 
宝靥西邻女,鸣筝傍玉台。
宝靥(yè)¹西邻女,鸣筝傍玉台。
译文:美丽动人的西邻女,依靠玉台旁弹奏古筝。
注释:¹宝靥:花钿。古代妇女首饰。
秋风孤鹤唳,落日百泉洄。
秋风孤鹤唳(lì)¹,落日百泉洄²
译文:习习的秋风中天上白鹤长鸣,落日的余晖中地下的水流回旋。
注释:¹唳:鸣叫。²洄:水流回旋。
座客皆惊引,行云欲下来。
座客皆惊引,行云欲下来。
译文:座客们引颈谛听,天上的行云也要下来看个究竟。
不知弦上曲,清切为谁哀。
不知弦上曲,清切为谁哀。
译文:不知道弦上所弹出的曲子,到底是在为谁凄切哀伤。

wénzhēng--kānghǎi

bǎo西línmíngzhēngbàngtái

qiūfēngluòbǎiquánhuí

zuòjiējīngyǐnxíngyúnxiàlái

zhīxiánshàngqīngqièwèishuíāi

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
孤灯耿(gěng)¹霜夕²,穷山³读兵书。
译文:一盏孤灯将秋夜照得通明,我正在深山认真阅读兵书。
注释:¹耿:照明。²霜夕:秋夜。³穷山:人迹罕至的深山僻壤。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
平生万里¹心,执戈(gē)²王前驱。
译文:平生心愿是奔赴万里边防,手拿武器为保卫祖国战斗。
注释:¹万里:是虚数,形容极远之地,指边远的地方。²戈: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的一种长柄兵器,司横击,亦可钩杀;这里代指兵器。
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
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nú)¹
译文:战死在沙场是志生的本分,耻于厮守在妻子儿女身旁。
注释:¹妻孥:妻子和儿女。
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
成功亦邂(xiè)(hòu)¹,逆料²³自疏
译文:能否为国立功这要看机遇,预料前程如何未免太迂疏。
注释:¹邂逅:偶然遇见。²逆料:预料。³政:同“正”。⁴疏:疏阔、迂阔,脱离实际。意谓事前推测不免迂阔疏于事理。
陂泽号饥鸿,岁月欺贫儒。
(bēi)(zé)¹号饥鸿²,岁月欺贫儒³
译文:哀鸿遍野人民正啼饥号寒,岁月蹉跎使贫儒深感心忧。
注释:¹陂泽:地势低洼积水处。喻指恶劣的处境。²饥鸿:指忍饥挨饿、流离失所的民众。³贫儒:作者自称。
叹息镜中面,安得长肤腴。
叹息镜中面,安得长肤(fū)(yú)¹
译文:可叹镜中的容颜日渐衰老,怎锈永葆丰满润泽的肌肤!
注释:¹长肤腴:永不衰老的意思。肤腴:皮肤丰满润泽。

  这首五言古诗是诗人早期的一首爱国诗篇,即事而言怀,自述研读兵书的心境和情怀,是一位不得志的爱国志生的自我写照。

  “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一个孤灯照耀的秋夜里,诗人独自在人烟稀少的深山里阅读研习兵书。茫茫夜色,漫天冷霜,一盏寒灯,孤寂清冷,但诗人的报国之志却没有丝毫消歇。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一生都抱有立功于千万里之外的雄心壮志。“万里”是虚数,形容极远之地,这里指边远的地方。手执锋利的兵器,为君王冲锋陷阵,奋勇杀敌,这是何等威猛雄壮。

  “战死生所有,耻复守妻孥”,战死沙场、马革裹尸是仁人志生应有之义,如果只想着厮守在妻子儿女身边,尽享天伦之乐,而忘掉报国之志,失去誓死杀敌的气概,则是万分可耻的。

  “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到这里诗歌的格调由高昂转为低沉。

  “陂泽号饥鸿,岁月欺贫儒”,诗人一己的理想虽然不能实现,但他仍胸怀天下苍生。

  “叹息镜中面,安得长肤腴”,诗人痛惜之余,在镜子中看到自己憔悴的面答,为之深深叹息。

  全诗蕴含着炽热而深挚的感情,同时能把一己之情和广大人民的悲惨境况联系起来,使得诗篇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诗的开篇描绘读兵书的时间和环境,烘托出一种孤寂的氛围,接下来发表感想。首先自述立志厮杀疆场、报效祖国,其次感叹人民的悲惨境遇和自己壮志未酬,最后喟叹岁月蹉跎,希望在有限的生命中去实现、完成理想和事业。诗中情景相互衬托,身处萧瑟之境,而心在万里之外的沙场上;流离失所的民众的哀号又把诗人拉回现实的情境中,通过这种现实与理想的强烈对比,读者可以真切体会到诗人壮志难酬的心情。诗人的豪情壮志在现实中不免遭受拘迫,于是时而会生发出一种“骏马宝刀俱一梦”的失落之感。这种失落的情怀在诗中又主要表现为悲壮之情。

参考资料:
1、 张敏杰.陆游: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第15页
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
独漉(lù)¹水中泥,水浊(zhuó)不见月。
译文:有人在水中湮泥,弄得水浑浊不堪,连月亮的影子也照不见了。
注释:¹独漉:亦为地名。此乃双关语也。漉:使水干涸之意。
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
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
译文:映不见月影倒没什么,问题是行人涉水不知深浅,就会被深水所淹没。
越鸟从南来,胡鹰亦北渡。
越鸟从南来,胡鹰亦北渡¹
译文:越鸟从南而来,胡鹰也向北而飞。
注释:¹“越鸟”四句:陈沆《诗比兴笺》云:“越鸟四句言(李)希言等处在南来,而璐兵亦欲北度。中道相逢,本非仇敌,纵弯弓射杀之,亦止自伤其类,无济于我。”
我欲弯弓向天射,惜其中道失归路。
我欲弯弓向天射,惜其中道失归路。
译文:我欲举弓向天而射,但又恻然不忍,怜惜它们中途迷失了归路。
落叶别树,飘零随风。
落叶别树,飘零随风¹
译文:树叶为风吹落,别树飘雾而去。
注释:¹“落叶”四句:言自己无所依托,飘零之苦。
客无所托,悲与此同。
客无所托,悲与此同。
译文:我如今他乡为客,无所归依,此悲正如落叶别树之情相同。
罗帏舒卷,似有人开。
罗帏(wéi)¹舒卷²,似有人开。
译文:罗帷乍舒乍卷,似乎有人进来。
注释:¹帏:帐子。²舒卷:屈伸开合,形容帷帘掀动的样子。
明月直入,无心可猜。
明月直入,无心可猜。
译文:一束明亮的月光照入室内,可鉴我光明磊落的情怀,真真是无疑可猜。
雄剑挂壁,时时龙鸣。
雄剑挂壁,时时龙鸣¹
译文:雄剑挂在墙壁上,时时发出龙鸣。
注释:¹“雄剑”二句:以雄剑挂壁闲置,以喻己之不为所用也。
不断犀象,绣涩苔生。
不断犀(xī)¹,绣涩苔(tái)生。
译文:这把断犀象的利刃啊,如今闲置得都长满了锈斑。
注释:¹断犀象:言剑之利也。《文选》曹植《七启》:“步光之剑,华藻繁缛,陆断犀象,未足称隽。”李周翰注:“言剑之利也,犀象之兽,其皮坚。”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国耻(chǐ)¹未雪,何由成名。
译文:国耻未雪,还谈得上什么建立伟业?谈得上什么万世功名?
注释:¹国耻:指安禄山之乱。
神鹰梦泽,不顾鸱鸢。
神鹰梦泽¹,不顾鸱(chī)(yuān)²
译文:传说有一只神鹰,曾在云梦泽放猎,但它却连鸥鹭一类的凡鸟睬也不睬,对它们一点兴趣也没有。
注释:¹梦泽:古泽薮名,亦与云泽合称云梦泽。²鸱鸢:指凡鸟。
为君一击,鹏抟九天。
为君一击,鹏抟(tuán)九天。
译文:因为此鸟志向远大,生来就是高飞九天,专门为君去搏击大鸟的啊。

  《独漉篇》原为乐府“拂舞歌”五曲之一,古辞以“刀鸣削中,倚床无施。父仇不报,欲活何为”,抒写了污浊之世为父复仇的儿女之愤。

  “独漉水中泥”,“独漉”在今河北,传说它遄急浚深、浊流滚滚,即使在月明之夜,也吞没过许多行人。此诗首解先以憎恶的辞色,述说它“水浊不见月”的污浊,第三句“不见月尚可”,又在复沓中递进一层,揭出它“水深行人没”的罪恶。这“独漉”水大抵只是一种象征:诗人所愤切斥责的,其实就是占据了长安,并将“河北”诸郡以污浊之水吞没的安禄山叛军。他们正如肆虐河北的独漉水一样,暗了天月,吞噬了无数生灵。

  接着由纷乱的时局,转写诗人客中飘泊、报国无门的孤愤。当中原深受罹乱时,诗人正孤身一人,飘泊在东南。眼看着“越鸟南来”、“胡雁北渡?”,诗人心中不胜悲哀:那鸟雁飞归的北方,正是河山拱卫的京师所在。而今陷于叛军的铁蹄之下,自己却只能避难客中,这实在是最令诗人痛苦的。“我欲弯弓向天射”一句,就是在这痛苦心境中激发的“射天”奇思。它与“拨剑四顾心茫然”一样,表达了一种无可发泄的苦闷。但弯弓射天,又怕误伤了空中的鸟、雁,徒然使它们中道折翮、失却归路,这真叫人左右为难。眼望月下的树影,偶有落叶在风中飘坠,诗人不禁一声长叹:“客无所托,悲与此同”——他正如这风中落叶一样,飘荡无主。

  自“罗帷舒卷”以下,诗境陡转:四野万籁俱寂,诗人却还独伫空堂,他究竟在等待着谁?门边的罗帷忽然飘拂起来,仿佛有人正披帷而入。诗人惊喜中转身,才发现来客只有清风。随着罗帷之开,月光便无声“直入”,正如豪爽的友人,未打招呼便闯了进来——然而它只是月光的“无心”造访,根本无深意可解。这四句从清风、明月的入室,表现诗人似有所待的心境,思致妙绝。而且以动写静,愈加将诗人客中无伴的寂寞,衬托得孤寂冷落。

  诗人所期待的,就是参与平叛、为国雪耻之用。

  “龙泉雄剑”此刻就挂在壁间。它如同古帝颛顼的“曳影之剑”一样,当“四方有兵”之际,便震响“龙虎之吟”,意欲腾空飞击。令人伤怀的是,它却至今未有一吐巨芒、断其犀、象之试。这雄剑的命运,正是诗人自身报国无门的写照。国之壮士,岂忍看着它空鸣壁间、“锈涩苔生”一股怫郁之气在诗人胸中盘旋,终于在笔下化为雄剑突发的啸吟:“国耻未雪,何由成名?”笔带愤色,却又格调雄迈,显示的正是李白悲慨豪放的本色。此诗末解,就于宝剑的啸吟声中,突然翻出了“神鹰”击空的雄奇虚境。据《幽明录》记,楚文王得一神鹰,带到云梦泽打猎。此鹰对攻击凶猛的鸱、鸢毫无兴趣,而竟去攻击九天巨鹏并将之击落。此诗结句所展示的,就是这神鹰击天的奇壮一幕。而决心为国雪耻的诗人,在天之东南发出了挟带着无限自信和豪情的声音:“为君一击,鹏搏九天!”这声音应和着挂壁雄剑的“龙吟”之音,响彻了南中国。它预告着诗人飘泊生涯的终止——他将以“鹏搏九天”之志,慨然从军,投入平治“独漉”、驱除叛军的时代风云之中。

  此诗共分六节(乐曲的章节),初读起来似乎“解各一意”、互不相属,其实却是“峰断云连”、浑然一体。从时局的动乱,引出客中飘泊的悲愤;从独伫空堂的期待,写到雄剑挂壁的啸吟;最后壮心难抑、磅礴直上,化出神鹰击天的奇景。其诗情先借助五、七言长句盘旋、摩荡,然后在劲健有力的四言短句中排宕而出。诗虽作于诗人五十六岁的晚年,而奇幻峥嵘之思、雄迈悲慨之气,就是与壮年时代的名作《行路难三首》、《梦游天姥吟留别》相比,亦更见其深沉而一无逊色之憾。

参考资料:
1、 潘啸龙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132-134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云淡¹风轻近午天²,傍(bàng)花随柳³过前川
译文:接近正午时分,天上飘着淡淡的云,偶尔刮起一阵微风。穿行于花柳之间不知不觉来到了前面的河边。
注释:¹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²午天:指中午的太阳。³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傍,靠近,依靠。随,沿着。⁴川:瀑布或河畔。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时人¹不识余心²乐,将谓³偷闲学少年。
译文:旁人不知道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在学少年模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
注释:¹时人:一作“旁人”。 ²余心:我的心。余:一作“予”,我。³将谓:就以为。将:乃,于是,就。⁴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开头两句写云淡风轻、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郁勃生机;第三句是诗意的转折和推进,第四句更进一步说明自己并非学少年偷闲春游,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哲理,以及对自然及宇宙的认识。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看似十分平淡,但如细细品味,却有几层意思在其中。其一,写自己春游所见、所感。云淡风轻,傍花随柳,寥寥数笔,不仅出色地勾画出了春景,而且强调了动感—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自己信步漫游,到处是艳美的鲜花,到处是袅娜多姿的绿柳,可谓“人在图画中”。其二,着重写自己留连忘返的心情。这种心情主要是通过‘近午天”、“过前川”六字自然而然地传达出来的。所谓“近午天”,并不是说自己时至中午才出来游春,而是用“近”来强调自己只顾春游忘了时间,用自已的突然发现来表现自己沉醉于大自然的心情。同样,“过前川”也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描写自己向河岸漫步的情况,而是用“过”来强调自己在春花绿柳的伴随下“过”了前面的河流才发现自己只顾游春,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很远很远。这样,这两句诗尽管描写的只是云风花柳等自然景观和作者喜爱它们的心情,但其中更隐括着一种作者要忘世脱俗的高雅情调,正是这种情调,才使他几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劳,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境界。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主要是诗人自己内心世界的直接抒发。本来,在云淡风轻的大好春色中漫游,在春花绿柳的簇拥中陶冶自己的情性,这应该是十分自然的事,但是,在扼杀人们性灵的封建时代,这似乎只应该是有些“狂”劲儿的少年人才能,而须眉长者只应该端然危坐,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才行。然而,尽管程颢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尽管他写这首诗时很可能已经是一位蔼然长者,可他仍然无法抗拒大自然对他的吸引,做出一些为“时人”所不能理解的举动。这其中包括了他对自然真性的追求和理解,同时也包括了他对一般“时人”的嘲笑与讽刺,既表现了他对子人生价值的另一种认识,也表现出了他乐在其中,孤芳自赏的高雅。至此,一向被人们认为是道貌岸然的理学家也有意无意地披露了他性格的另一个侧面:他不仅生活在令人窒息的“理”的世界中,还是一个对大自然充满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只不过他的感情经常被“理”压抑和扭曲罢了。

  全诗色泽协调,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性格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务实功夫,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诗歌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全诗写出了诗人怀念少年时在故乡时的事情,表达了诗人心中对少年时代以及对故乡黄陂的怀念。

参考资料:
1、 沈祥源.千家诗助读: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1-2
2、 蒙万夫.千家诗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1-2

chūnǒuchéng

chénghào sòngdài 

yúndànfēngqīngjìntiān bànghuāsuíliǔguòqiánchuān 
shírénshíxīn jiāngwèitōuxiánxuéshàoni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