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王西狩麟,笔削昌斯文。茂陵一角兽,妙语闻终军。
素王西狩麟,笔削昌斯文。茂陵一角兽,妙语闻终军。
壮哉笔砚间,英姿欲拿云。名参龟龙瑞,威扫狐兔群。
壮哉笔砚间,英姿欲拿云。名参龟龙瑞,威扫狐兔群。
岂独濡毫端,政尔清妖氛。会当献君王,玉殿春夜分。
岂独濡毫端,政尔清妖氛。会当献君王,玉殿春夜分。
输写胸中奇,恩波被无垠。
输写胸中奇,恩波被无垠。

línyànfēnyùnwén--zhāngxiàoxiáng

wáng西shòulínxuēchāngwénmàolíngjiǎoshòumiàowénzhōngjūn

zhuàngzāiyànjiānyīng姿yúnmíngcānguīlóngruìwēisǎoqún

háoduānzhèngěrqīngyāofēnhuìdāngxiànjūnwáng殿diànchūnfēn

shūxiěxiōngzhōngēnbèiyín

张孝祥

张孝祥

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卜居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唐代诗人张籍的七世孙。张孝祥善诗文,尤工于词,其风格宏伟豪放,为“豪放派”代表作家之一。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等传世。 ▶ 58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译文:海上滔天的巨浪,像云彩般高涨,涌过去了,又急急退了回来;强劲的北风刮着,夹杂着数声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朱楼¹四面钩疏箔(bó)²,卧看千山急雨来。
译文:我站在楼上把四面的帘子高高挂起,然后静静地躺下,欣赏着暴雨,欣赏着雨中重峦叠岫的风采。
注释:¹朱楼:富丽华美的楼阁。即标题的“西楼”。²钩疏箔,把帘子挂起。疏箔:稀疏的竹帘。

  钱钟书先生称曾巩的绝句“有王安石的风致”,从这首诗就可以看得出来。

  这首诗写在海边的高楼上欣赏暴风雨的状况。前两句为后两句蓄势,照例描写暴风雨到来前的风云雷电,因为在海边,便加上了浪,更显得气派场面的闳大。第一句把云与浪混写,说海浪像云一样,滚滚而去,又逆涌而回,暗藏了下句的风。“浪如云”是说浪大,而暴风雨前的乌云低垂海面,与浪相接,因此写了浪“去却回”,也就等于写了云“去却回”。第二句着意在风,带出了雷,便把暴风雨前应有的景况都写全了。诗写这派景象,仅淡笔以“如云”二字轻点浪,没有作过多的铺排,但自然能让人感受到雨前风吼、浪涌、云压、电闪、雷鸣等雄伟场面。比曾巩稍后的苏轼,写过很多首暴雨诗,名句如“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都以奇特的语句具体描写暴风雨飘骤迅猛的场面,令人震撼。曾巩这首诗虽然没用什么气势雄壮的语言来造成直观的形象,同样表现了暴风雨的壮观,也有很好的艺术效果。

  “朱楼四面钩疏箔”,此句在全诗结构上位置颇为重要,起一种衬垫作用。有了这一句,全诗避免了一气直下,显得跌宕有致。西楼是处在海山之间,诗写景是由海(楼前)——楼侧——楼——山(楼后)的顺序。此句写“朱楼”既是点题,更是从楼前海景通向楼后山景的桥梁,也是由写景转向抒情的过渡。考察诗意,此楼当雄踞于某座近海的青山之上,视野开阔,可回顾千山。“四面钩疏箔”,指楼上人也即诗人把楼四面窗户垂挂的疏帘用钩卷起。按常理推测,风雨将至之际,应当闭窗才是。但诗人此刻偏要敞开四面窗户,这个动作颇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在“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只有垂帘,一般不会挂帘。但这恰恰是真情的流露,诗人想“卧看千山急雨来”,已经到了痴情的地步,因而能够使人思而生奇趣。这和李益的“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张先的“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李白的“铲却君山好,平铺江水流”等一样,“愈无理而愈妙”(《词筌》)。

  “卧看千山急雨来”,诗人于尾句道出了内心的豪情,也解除了疑问。前两句写风吹、云涌、浪卷、雷鸣,这是一支壮美的序曲,诗人最欲欣赏的乃是作为“主角”登场的“千山急雨来”的出色表演。他要看“急雨”打破雨前沉闷局面而呈现的新鲜境界,以开阔心胸。这种美学境界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力求上进、欲有所作为的思想境界。诗中一个“卧”字亦耐人寻味,它把诗人那种雍容气度生动表现出来,动中寓静,以静衬动,跌宕有致之妙于此可见。

  曾巩是有名的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以诗名,宋惠洪《冷斋夜话》曾记有彭渊材说“恨曾子固不能作诗”的话,陈师道《后山诗话》也说他“短于韵语”。但平心而论,这首小诗置于宋诗佳作之中,是毫不比其他人的上乘之作逊色的。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84-186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49-50

西lóu

zēnggǒng sòngdài 

hǎilàngyúnquèhuí běifēngchuīshùshēngléi 
zhūlóumiàngōushū kànqiānshānlái 
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
丘中有麻¹,彼留²子嗟(jiē)³。彼留子嗟,将(qiāng)其来施施。
译文:土坡上一片大麻,有郎的深情留下。有郎的深情留下,盼望郎来的步伐。
注释:¹麻:大麻,一年生草本植物,皮可绩为布者,古时种植以其皮织布做衣,子可食。²留:一说停留、留住之留;一说指刘姓;一说为借“懰”,美好之意。³子嗟:人名。一说对那个男子的尊称。⁴将:请;愿;希望。⁵施:施予,帮助,有恩惠、惠予之意。一说慢行貌,一说高兴貌。将其来施施:在江南旧本中为“将其来施”。
丘中有麦,彼留子国。彼留子国,将其来食。
丘中有麦,彼留子国¹。彼留子国,将其来食²
译文:土坡上一片麦田,有郎的爱意缠绵。有郎的爱意缠绵,盼望郎再来野宴。
注释:¹子国:人名。诗中子嗟、子国、之子与《鄘风·桑中》之所言“孟姜”“孟弋”“孟庸”同一手法,均是刘氏一人数名。一说“子国”为“子嗟”父,“之子”即子嗟。又说“嗟、国”皆为语气助词。²食:吃饭。
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彼留之子,贻我佩玖。
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彼留之子,贻(yí)¹我佩玖(jiǔ)²
译文:土坡上一片李林,有郎的真情爱心。有郎的真情爱心,他赠送佩玉晶莹。
注释:¹贻:赠。²佩玖:佩玉名。玖,次于玉的黑石。

  按照多数学者的说法,这是一首情诗,是以一个姑娘的口吻写出来的。诗中提到的事件,恰恰是姑娘与情郎激情幽会的地点:“丘中有麻”“丘中有麦”“丘中有李”,那一蓬蓬高与肩齐的大麻地,那一片片密密的麦田垅间,那一棵棵绿荫浓郁的李子树下,都是姑娘与情郎情爱激发的地方。所以,当姑娘回味这种强烈的情爱行为时,总也忘不了那个神奇的地方。尤其是诗的第一、二章,都有“彼留子”的明确指涉。而第一章的“将其来施”,第二章的“将其来食”,更明确地写出,姑娘与情郎的幽会不仅仅是一次,而是多次。他们在大麻地里、小麦垅头、李子树下,演出过一次次激情的戏剧,付出了整个身心。他们的情爱是真实的,也是牢固的。他们并没有追求一次性的疯狂,而是让纯真的爱掀起一层又一层的热浪,永久地持续。第三章的最后,写到“彼留之子,贻我佩玖”,用物质的形式(佩玉),把非物质的关系(情爱)确定下来,以玉的坚贞纯洁牢固,表示两人的爱情的永恒。可以想像,接着下去,姑娘将与情郎共偕连理,成家育子,延续生命。一个新的家庭,将延续那一段热烈纯真的爱情。这就是姑娘在歌唱爱情时寄托的热望。

  这首诗表现了二千多年前黄土高原上那对青年男女的柔情蜜意。其情绪热烈大胆,敢于把与情郎幽会的地点一一唱出,既显示姑娘的纯朴天真,又表达俩人的情深意绵。敢爱,敢于歌唱爱,这本身就是可敬的。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47-148

qiūzhōngyǒu

míng xiānqín 

qiūzhōngyǒu liújiē liújiē qiānglái 
qiūzhōngyǒumài liúguó liúguó qiānglái 
qiūzhōngyǒu liúzhī liúzhī pèijiǔ 
门有万里客,问君何乡人。
门有万里客,问君何乡人。
译文:门前有客人从远方万里而来,我问他是什么地方的人。
褰裳起从之,果得心所亲。
(qiān)¹起从之,果得心所亲²
译文:我提起衣服去寻访,果然找见了自己心中所喜悦的友人。
注释:¹褰裳:提起衣服。²心所亲:心中所喜悦的友人。
挽裳对我泣,太息前自陈。
挽裳对我泣,太息¹前自陈。
译文:他见到我很激动,挽着衣衫对我哭泣。叹息之后他便对我陈述起自己的经历。
注释:¹太息:同“叹息”。
本是朔方士,今为吴越民。
本是朔(shuò)¹士,今为吴越民。
译文:他本来自朔方,但从北边迁徙到了南方吴越,今天已是吴越之人了。
注释:¹朔方:汉郡名称。在今内蒙古及宁夏一带。
行行将复行,去去适西秦。
行行将复行,去去适¹西秦。
译文:但这迁徙的日子还没有结束,他还在不断迁徙,这次是要迁去西边的秦国了。如此频繁的迁徙,究竟哪里才是自己的定所呢?
注释:¹适:到。
这首诗写的是战乱中人们流亡四方的悲惨情状。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县,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与?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guǐ)(mǎo)¹,西原贼入道县²,焚(fén)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邵(shào)³,不犯此州边鄙(bǐ)而退。岂力能制敌与?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译文:癸卯年,西原贼人攻入道州城,焚烧杀戮掠夺,几乎扫光全城才走。第二年,贼人又攻打永州并占领邵州,却不侵犯道州边境而去。难道道州官兵能有力制敌吗?不过是蒙受贼人的哀怜而巳。催缴赋税的官吏为什么还如此忍心苦苦搜括呢?因此作诗一篇给官吏们看看。
注释:¹癸卯岁:即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²道县:今湖南县道县。³永、邵:永州和邵州,今均属湖南省。⁴边鄙:边境。⁵与:通“欤”,吗。
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昔岁¹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译文:我早年遇到了太平世道,在山林中隐居了二十年。
注释:¹昔岁:从前。
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
泉源在庭户¹,洞壑(hè)²当门前。
译文:清泉水流经过我家门口,山涧洞谷对着我家门前。
注释:¹庭户:庭院。²洞壑:山洞,沟壑。
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
井税¹有常期,日晏(yàn)²犹得眠。
译文:田租赋税有个固定期限,日上三竿依然安稳酣眠。
注释:¹井税:这里指赋税。井:即“井田”;²晏:晚。
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
忽然遭世变¹,数岁亲戎旃(zhān)²
译文:忽然间遭遇到世道突变,数年来亲自从军上前线。
注释:¹世变:指安史之乱所带来的社会动荡。²戎旃:战旗,一说为军帐。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
今来典¹斯郡,山夷又纷然。
译文:如今我来治理这个郡县,又遇到蛮夷来骚扰侵犯。
注释:¹典:治理、掌管。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¹可怜。
译文:县城太小蛮夷无意洗劫,他们也同情可怜贫穷的百姓。
注释:¹伤:同情。
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
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¹
译文:因此他们攻陷邻县境界,唯有这个道州独自保全。
注释:¹见全:被保全。
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
使臣将王命¹,岂不如贼焉?
译文:奉皇命来收租税的使臣,难道还比不上盗贼慈善?
注释:¹将王命:奉皇上的旨意。
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译文:现在那横征暴敛的官吏,催赋逼税恰如火烧油煎。
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
谁能绝¹人命,以作时世贤!
译文:谁忍心断绝人民的生路,换取时世所称赞的忠贤?
注释:¹绝:断绝。
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
思欲委符节¹,引竿²自刺船³
译文:我想辞去官职丢弃符节,拿起竹篙自己动手撑船。
注释:¹委符节:辞官。委:弃。符节: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²引竿:拿钓竿,代指隐居。³刺船:撑船。
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¹家就²鱼麦,归老江湖³边。
译文:带领全家回到鱼米之乡,告老归隐住在那江湖边。
注释:¹将:带着。²就:靠近。³湖:一作“海”。

  此诗和《舂陵行》都是作者反映社会现实,同情人民疾苦的代表作,而在斥责统治者对苦难人民的横征暴敛上,此诗词意更为深沉,感情更为愤激。

  在诗中,元结把起义的少数民族称之为“贼”,固然表现了他的偏见,但他把“诸使”和“贼”对比起来写,通过对“贼”的有所肯定,来衬托官吏的残暴,这对本身也是个“官吏”的作者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全诗共分四段。第一段由“昔年”句至“日晏”句,先写“昔”。头两句是对“昔”的总的概括,交代他在作官以前长期的隐居生活,正逢“太平”盛世。三、四句写山林的隐逸之乐,为后文写官场的黑暗和准备归老林下作铺垫。这一段的核心是“井税有常期”句,所谓“井税”,原意是按照古代井田制收取的赋税,这里借指唐代按户口征取定额赋税的租庸调法;“有常期”,是说有一定的限度。作者把人民没有额外负担看作是年岁太平的主要标志,是“日晏犹得眠”即人民能安居乐业的重要原因,对此进行了热情歌颂,便为后面揭露“今”时统治者肆意勒索人民设下了伏笔。

  第二段从“忽然”句到“此州”句,写“今”,写“贼”。前四句先简单叙述自己从出山到遭遇变乱的经过:安史之乱以来,元结亲自参加了征讨乱军的战斗,后来又任道州刺史,正碰上“西原蛮”发生变乱。由此引出后四句,强调城小没有被屠,道州独能促使的原因是:“人贫伤可怜”,也即“贼”对道州人民苦难的同情,这是对“贼”的褒扬。此诗题为“示官吏”,作诗的主要目的是揭露官吏,告戒官吏,所以写“贼”是为了写“官”,下文才是全诗的中心。

  第三段从“使臣”句至“以作”句,写“今”,写“官”。一开始用反问句把“官”和“贼”对照起来写:“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这是抨击官吏,不顾丧乱地区人民死活依然横征暴敛的愤激之词,是元结关心人民疾苦的点睛之笔。而下两句指陈事实的直接描写:“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更活画出一幅虎狼官吏陷民于水火的真实情景。和前面“井税”两句相照应,与“昔”形成鲜明对比,对征敛官吏的揭露更加深刻有力。接下来的两句:“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以反问的语气作出了断然否定的回答,揭示了“时世贤”的残民本质。“绝人命”和“伤可怜”相照应,“时世贤”与“贼”作对比,这里对“时世贤”的讽刺鞭挞之意十分强烈。更为可贵的是诗人在此公开表明自己不愿“绝人命”,也不愿作“时世贤”的决绝态度,并以此作为对其他官吏的一种告诫。

  第四段由“思欲”句至“归老”句,向官吏们坦露自己的心志。作者是个官吏,他是不能违“王命”的,可是作“征敛者”吧,他又不愿“绝人命”。诗人对待这一矛盾的处境的办法是:宁愿弃官,归隐江湖,也绝不去做那种残民邀功、取媚于上的所谓贤臣。这是对统治者征敛无期的抗议,此处充分清楚地表明作者对民瘼的热情关心。

  元结在政治上是一位具有仁政爱民理想的清正官吏;在文学上反对“拘限声病,喜尚形似”(《箧中集序》)的浮艳诗风,主张发挥文学“救时劝俗”(《文编序》)的社会作用。这首诗不论叙事抒情,都指陈事实,直抒胸臆,没有一点雕琢矫饰的痕迹,而诗中那种忧时爱民的深挚感情,如从胸中自然倾泄,自有一种感人之处,亦自能在质朴之中成其浑厚,显示出元结诗质朴简古、平直切正的典型特色。沈德潜说:“次山诗自写胸次,不欲规模古人,而奇响逸趣,在唐人中另辟门径。”(《唐诗别裁》)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630-632 .
翠柏苦犹食,晨霞高可餐。
翠柏¹苦犹食,晨²霞高³可餐。
译文:纵然翠柏味苦,朝霞高高,也还可以当作饭餐。
注释:¹翠柏:原产中国的一种松科乔木。²晨:一作“明”。³高:一作“朝”。
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
世人共卤(lǔ)¹,吾道²属艰难。
译文:世人大多苟且偷生,我持节守道显得异常艰难。
注释:¹卤莽:通“鲁莽”,苟且偷安。²吾道:我的忠君报国之道。
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
不爨(cuàn)¹井晨冻,无衣床夜寒。
译文:早晨开不了火,井水也冻了,夜来无衣难御寒。
注释:¹爨:烧火做饭。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囊空¹恐羞涩,留得一钱²看。
译文:太贫穷了怕人笑话,袋中还是应该留下一文钱。
注释:¹囊空:谓袋中无钱。²一钱:一文钱,指极少的钱。

  首联“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诗人紧扣诗题,意在言外,写出两层意思,一层是说穷困潦倒,只得餐霞食柏,权且充饥,这是明意。除此之外,还有另一层言外之意,在古人看来,明霞翠柏均非凡俗之物,杜甫此语出自《列仙传》“赤松子好食柏实”和司马相如《大人赋》“呼吸沆瀣餐朝霞”。表现杜甫虽生当乱世,饥寒交迫,但仍不同流俗,品节高尚。

  颔联“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揭示囊空的根本原因。所谓“世人共卤(鲁)莽”,指人多苟且偷安。战乱爆发后,诗人弃家鄜州,奔赴灵武,中途陷于叛军之手,后又因两次直言上奏,受贬去职,但他“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及至贫寒如此,仍然持道守节。这里,杜甫所说的“吾道”,是不愿苟得之直道,忠勇报国之达道。颔联两句,通过对比的手法,将杜甫高尚不俗的品格鲜明地凸现出来了。

  颈联“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进而具体写贫状。作者皆从“寒”字来入笔。上句说“不爨”,并非因为“井晨冻”,而是因为无食。严冬季节,却晨炊无米,夜寒难御,可见一贫如洗。

  尾联“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点明“空囊”题旨。在写法上,此联出之以幽默诙谐之笔。诗人已是身无分文,贫不自救,却还要强留一钱在空囊之中,以免他人笑话,这举动本身就是一种反常。作者正是以这种貌似轻松诙谐的话,渲染自己心里沉重悲苦的情绪。申涵光评杜诗云:“杜公每遇废弃之物,便说得性情相关,如病马、除架是也”(《仇注杜诗》引)。

  这首五律措语平实,庄谐间出,颔联以庄语见清操,尾联以谐语抒感慨,相得益彰。而音节拗折,是一首拗律,如首联“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两句,一孤平一单仄,不求谐声;俯首拾柏,柏味甚苦,此句相应多仄声,明霞仰头可餐,其意甚高,此句相应多平声,可谓声情相符。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66-267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