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於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
译文:在古代没有专门来规劝君王的官职,从官居高位的公卿大夫到市井百姓从事手工业和从商的人,都可以规劝君王。(等到)汉朝兴盛开始,才有了谏官的称号。
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弊,萃於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常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於名者,犹汲汲於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弊,萃於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常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於名者,犹汲汲於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译文:将天下所有的政事,四海之内的百姓,国家社稷的得与失,优势和弊病,都交萃于谏官身上,让他正确地将一切说出来。(谏官)的责任相当重啊!要当好一个谏官,(应当)注意重要的方面,舍弃细微的地方;把情况紧急的事放在前面,把不要紧的事放在后面;只为国家作贡献而不要将自己放在国家前面。那些在名声方面急切的人,一定会在利益方面贪图。(如果这样成为一个谏官的话)那其中的差距又相差多远呢?
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庆历中,钱君始书其名於版,光恐久而漫灭。嘉祐八年,刻於石。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呜呼!可不惧哉!
天禧¹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庆历²中,钱君始书其名於版,光恐久而漫灭。嘉祐八年,刻於石。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呜呼!可不惧哉!
译文:天禧初年的时候,真宗下诏设立谏官六名,来监督皇帝的行为。庆历中的时候,钱君开始将谏官的名字书写在专门的文书上,我恐怕日子长了名字会磨灭掉。(于是)在嘉祐八年时,将谏官的名字刻在石头上。(这样)以后的人就可以逐个对着名字议论道:“这个人是忠臣,这个人是奸臣,这个人正直,这个人偏邪。”哎,真是令人警戒啊!
注释:¹天禧:宋真宗(赵恒)年号。²庆历:宋仁宗(赵祯)年号。

  这篇散文叙述了谏官的来历,阐明了谏官的责任和应具备的品德以及谏官石刻的由来,告诫谏官们要恪尽职守。全文结构简短,层次鲜明,笔锋犀利。

  开头“古者谏无官”,用意不在此,而是为了说明“无不得谏者”。相传尧时曾设鼓于庭,使民击之以进谏。古时虽无谏官。但人人都可以进谏。到了汉代,才开始设置谏议大夫,专掌指陈朝政缺失之职。行文至此,从“无(谏)官”到“置(谏)官”,说明了谏官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因而接下来关于谏官“为任亦重矣”的议论,就是水到渠成之笔。既然责任重大,身为谏官,就有个怎样尽职的问题,作者是从方法和品德两方面来阐述的:就方法讲,“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就品德讲,当抱定不为自身谋名逐利的宗旨。“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谏官本无什么实权,看上去与“利”没有什么关系;但谏官的名声很重要,声名狼藉的谏官,不能取信于人。以上仅一百字的篇幅,行文却周详,面面俱到,文字简洁利落。最后以天禧、庆历、嘉祐三个年号冠头,将设置谏官、谏院题名、易版为石三件事交代得清清楚楚。四十个字,跨越四十余年,可谓惜墨如金。

  文章起笔突兀,收笔凛然,为文章增色不少。作者记谏院题名,落笔首句却是“古者谏无官”,不读下文,读者不知道从何说起,陡峭之笔,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收笔“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面对后人“历指其名”作不留情面的评判,人人凛然生畏。诚如作者所言,“可不惧哉”。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敢于直谏,体现了不阿谀奉承,举忠斥奸,不为身谋的精神。作者曾说自己平生所作所为,没有一件事是不能对人讲的,其廉洁奉公、以节俭为乐的品德,一直被人传颂,而这篇散文则是他这一品质的表现。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 下 第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7:第1237-1238页

jiànyuànmíng

guāng sòngdài 

    zhějiànguān gōngqīng zhìgōngshāng jiànzhě hànxīnglái shǐzhìguān 

    tiānxiàzhīzhèng hǎizhīzhòng shī cuìguānshǐ使yánzhī wéirènzhòng shìguānzhě chángzhì shě xiān hòuhuǎn zhuānguójiāérwéishēnmóu míngzhě yóu jiànxiāngyuǎnzāi 

    tiānchū zhēnzōngzhàozhìjiànguānliùyuán zhíshì qìngzhōng qiánjūnshǐshūmíngbǎn guāngkǒngjiǔérmànmiè jiāyòunián shí hòuzhīrénjiāngzhǐmíngérzhīyuē  mǒuzhōng mǒuzhà mǒuzhí mǒu   zāi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古代没有专门来规劝君王的官职,从官居高位的公卿大夫到市井百姓从事手工业和从商的人,都可以规劝君王。(等到)汉朝兴盛开始,才有了谏官的称号。

将天下所有的政事,四海之内的百姓,国家社稷的得与失,优势和弊病,都交萃于谏官身上,让他正确地将一切说出来。(谏官)的责任相当重啊!要当好一个谏官,(应当)注意重要的方面,舍弃细微的地方;把情况紧急的事放在前面,把不要紧的事放在后面;只为国家作贡献而不要将自己放在国家前面。那些在名声方面急切的人,一定会在利益方面贪图。(如果这样成为一个谏官的话)那其中的差距又相差多远呢?

天禧初年的时候,真宗下诏设立谏官六名,来监督皇帝的行为。庆历中的时候,钱君开始将谏官的名字书写在专门的文书上,我恐怕日子长了名字会磨灭掉。(于是)在嘉祐八年时,将谏官的名字刻在石头上。(这样)以后的人就可以逐个对着名字议论道:“这个人是忠臣,这个人是奸臣,这个人正直,这个人偏邪。”哎,真是令人警戒啊!

注释

天禧:宋真宗(赵恒)年号。

庆历:宋仁宗(赵祯)年号。

赏析

  这篇散文叙述了谏官的来历,阐明了谏官的责任和应具备的品德以及谏官石刻的由来,告诫谏官们要恪尽职守。全文结构简短,层次鲜明,笔锋犀利。

  开头“古者谏无官”,用意不在此,而是为了说明“无不得谏者”。相传尧时曾设鼓于庭,使民击之以进谏。古时虽无谏官。但人人都可以进谏。到了汉代,才开始设置谏议大夫,专掌指陈朝政缺失之职。行文至此,从“无(谏)官”到“置(谏)官”,说明了谏官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因而接下来关于谏官“为任亦重矣”的议论,就是水到渠成之笔。既然责任重大,身为谏官,就有个怎样尽职的问题,作者是从方法和品德两方面来阐述的:就方法讲,“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就品德讲,当抱定不为自身谋名逐利的宗旨。“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谏官本无什么实权,看上去与“利”没有什么关系;但谏官的名声很重要,声名狼藉的谏官,不能取信于人。以上仅一百字的篇幅,行文却周详,面面俱到,文字简洁利落。最后以天禧、庆历、嘉祐三个年号冠头,将设置谏官、谏院题名、易版为石三件事交代得清清楚楚。四十个字,跨越四十余年,可谓惜墨如金。

  文章起笔突兀,收笔凛然,为文章增色不少。作者记谏院题名,落笔首句却是“古者谏无官”,不读下文,读者不知道从何说起,陡峭之笔,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收笔“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面对后人“历指其名”作不留情面的评判,人人凛然生畏。诚如作者所言,“可不惧哉”。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敢于直谏,体现了不阿谀奉承,举忠斥奸,不为身谋的精神。作者曾说自己平生所作所为,没有一件事是不能对人讲的,其廉洁奉公、以节俭为乐的品德,一直被人传颂,而这篇散文则是他这一品质的表现。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 下 第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7:第1237-1238页
创作背景

  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作者为了增强谏官们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警惧感,便派人在谏院中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下了所有谏官的名字,并撰《谏院题名记》记述了这件事。

参考资料:
1、 高坊清,胡卫进主编.历代经典谏文通览:中国言实出版社,2013.04:第46页
司马光

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 1342篇诗文

猜您喜欢
蛛语蚕曰:“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口吐经纬,黄口灿然,固之自裹。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躯。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蚕答蛛曰:“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天子衮龙,百官绂绣,孰非我为?汝乃枵腹而营,口吐经纬,织成网罗,坐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巧则巧矣,何其忍也!”蛛曰:“为人谋则为汝,自谋宁为我!”噫,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
蛛语蚕曰:“尔¹饱食终日以至于²老,口吐经纬,黄口灿然,固之自裹³。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jué)躯。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蚕答蛛曰:“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¹⁰,天子衮(gǔn)¹¹,百官绂(fú)¹²,孰¹³非我为?汝乃枵(xiāo)¹⁴而营¹⁵,口吐经纬¹⁶,织成网罗,坐伺¹⁷其间,蚊虻(méng)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巧则巧矣,何其忍也!”蛛曰:“为人谋则为汝,自谋宁为我!”噫,世之为蚕不为¹⁸蛛者寡矣夫!
译文:蜘蛛对蚕说:“你每天吃饱桑叶一直到老。口中吐出纵横交叉的蚕丝,金光灿灿,使它牢固地裹住于己。蚕妇将你们放入到沸腾的水中,抽取成为长丝,最后毁了你的身躯和茧壳。你口吐银丝的绝技恰恰成了杀死于己的手段,这样做不是太愚蠢了吗?”蚕回答蜘蛛说:“我固然于寻死路,但我所吐的丝,可以织成精美的绸缎,帝王穿的礼服,百官祭祀时所穿的礼服,哪个不是我吐的丝做成的呢?你现在空腹制造(网),吐出纵横交叉的丝织成网,在那上面等候着。看见经过的蚊、虫、蜂、蝶没有不杀了它们的,只为(让)于己(吃)饱。巧妙是巧妙啊,多么残忍啊!” 蜘蛛说:“(如果)为别人着想就做你,(如果)为于己着想就宁可做我!” 唉,世上做蚕不做蜘蛛的人少啊!
注释:¹尔:你。²至于:到。³固之自裹:使……坚固。⁴操:拿着。⁵沸汤:开水;蚕妇缠丝时先要将茧子在开水中煮。⁶厥:代词,同“其”,自己。⁷然则:虽然如此...那么...。⁸适:恰好。⁹固:固然。¹⁰文章:指带花纹的织品。¹¹衮龙:龙衣,古时帝王的礼服。¹²绂绣:祭祀时穿的礼服。¹³孰:哪一样。¹⁴枵腹:空腹。¹⁵营:营生,谋生。¹⁶经纬:织物的纵线叫经,横线叫纬。¹⁷伺:等待。¹⁸为:作为。
倭堕低梳髻,连娟细扫眉。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
(wō)(duò)¹低梳髻(jì),连娟²细扫眉。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
译文:梳成了倭堕髻低低地垂,描出又细又长的弯眉。终日为相思心碎,待到百花争艳的时候,我已为君憔悴。
注释:南歌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南柯子“”风蝶令“。《金奁集》入“仙吕宫”。¹倭堕:即倭堕髻,本是汉代洛阳一带妇女的时髦发式。²连娟:或作联娟,微曲的样子,形容女子眉毛弯曲细长,秀丽俊俏。

  这是一首闺情词,写闺中女子对情郎刻骨铭心的思念。词为短制小令,然而女主人公深沉执着而丰富细腻的爱情却表现得极其深刻,扣人心弦。

  起笔二句描摹女子的妆饰容貌。词人刻划女子姣丽动人,只选择写了发髻与眉毛,是以局部代替全貌的手法。信手挽梳的堕马髻,大弧度地半歪头侧,如一朵斜挂树冠的乌黑云朵,飘飘荡荡,欲堕非堕,使人联想到女子轻步移走时,风飘仙袂,窈窕婀娜的娇柔风韵;两道淡细的蛾眉,弯弯地延伸向额际,似轻雾遮掩的黛绿春山,如隐如现,似乎可以看到眉下一湾清水似的脉脉双眼。发髻弧线与眉毛曲线构成的画面,富有柔和的线条美感,传递出了女子的风采和神韵,这是一个淡雅高洁、痴情真纯的美貌女子。

  “终日”句,由外貌描写转入内心世界。“两相思”,实际上是特指女子一方对情人的思念。男子何往不知,但从词意看已久未相聚,唯有心系神绕之。“终日”如痴如醉,思念不已,极写女子情意深挚。这一“终日”,不是指一日的自晨至暮,而是日日如此。一句话概括尽女子每一天的举止与心理,它既是首二句的补足,又为后二句蓄势、张本。此句还说明了首二句乃暗含慵惰恹恹之态:堕马髻以高危颤晃为美,女子却漫不经心地“低梳”而成;蛾眉本应精描艳抹,女子却信手“淡扫”而罢。“女为悦己者容”,伊人不在,妆成无人赏。意之真,情之深,于细微处可体会到。

  有了前三句从外貌到内心的全面刻划,最后水到渠成地推出“为君憔悴尽,百花时”,感情强烈,分不出是女子心底的呼唤、倾慕,抑或怨叹、表白。这是一股感情的迸发,确是词人经意用笔之处。前面已写女子无心妆扮,终日相思,这儿又写她春日相思,这是加倍的写法,意义并不重复。词人特意选择春天,尤其百花盛开春烂漫时,浓笔突出她典型环境中的相思之苦之深。春天万物竞生、春机盎然,是洋溢着生命活力、饱含幸福蜜汁的季节;春天又往往使人珍惜美好的青春年华、追求欢快的爱情生活。唐人王昌龄诗曰:“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可以说是古来闺中女子的代表心情。词中女主人公在这容易触动人情的春天里,自然倍加强烈地思念情人,难怪她要“为君憔悴尽”了。“憔悴尽”的女子容貌,一经词人以“百花时”相映衬,便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女子姣好的容貌被相思煎熬得日益消瘦憔悴,生命的花朵渐渐枯萎欲凋,自然界的花朵则满山遍野烂漫盛开,传递出热闹的春意。一冷一热,一黯淡一明媚,两相对比,反差强烈,一下子就将女子至死不渝的爱情和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深刻地展示出来,并以其真纯的感情、凄苦的命运,来感染读者。词人这里用的是重笔,笔之力度极重极强,如古刹击钟,最后一槌声震山野的重敲,惊撼人心,发人至深,余音久远。再从头咀嚼全词,前面似不经心的淡笔之意,皆一一显明出来,细加品味,清香满口,经久不散。

  此词率直地表现女子强烈的相思之情,与温庭筠词一般的含蓄温婉风格明显不同,这应该是与吸收了民间词的成分有关。

参考资料:
1、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50
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62-63

nán ·duòshū

wēntíngyún tángdài 

duòshū liánjuānsǎoméi zhōngliǎngxiāng wèijūnqiáocuìjìn bǎihuāshí 
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馆于燕山愍忠寺。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不视,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略无矜色。元用骇服。语云:“休夸我能胜人,胜如我者更多。”信不诬也。
肃王¹与沈元用²同使³(lǔ),馆于燕山愍(mǐn)忠寺。暇(xiá)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凡三千余言。元用素(qiáng)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不视,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jīn)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quē)¹⁰之,凡阙十四字。书毕¹¹,肃王视之,即取笔尽¹²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miù)误四五处,置笔他语¹³,略无矜色。元用骇服¹⁴。语云:“休夸我能胜人,胜如我者更多。”信不诬¹⁵也。
译文:宋朝的肃王和沈元用一起出使北方的金国,寄住在燕山的愍忠寺。闲暇时无事可做,就一起浏览寺院,偶然看见一块唐朝遗留下来的石碑,文辞非常优美,一共有三千多个字。元用平日记忆力就很强,于是将碑文抄下来,边走边朗诵,肃王一边听着一边走着好像不在意的样子。元用回到住宿的地方,想要夸耀自己的才能,就拿纸将文章默写下来,记不起来的就空缺着,一共缺了十四个字。(沈元用)写完了,肃王看后,就随即拿起笔将所有的缺字补齐,没有遗漏的地方。又将元用四五个错误的地方修正,(改完后)将笔放下和别人谈论其他的事,一点骄傲的神色都没有。元用既惊讶又佩服。肃王说道:“不要夸耀我能胜过别人,真正胜过我的人还很多呢!”其可信度一点也不虚假。
注释:¹肃王:北宋末年宋徽宗之子赵枢,有过目不忘的才能,后出使金国不归。²沈元用:宋朝大臣。³使:出使。⁴虏:指北方的金国。⁵暇:空闲,闲暇。⁶偶俪:对仗工整。⁷素:向来,一向,平时。⁸矜:自夸。⁹书:写,书写。¹⁰阙:通“缺”,缺少。¹¹毕:完。¹²尽:全、都。¹³他语:说别的事情。¹⁴骇服:吃惊佩服。¹⁵诬:虚假。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
万族¹各有托²,孤云³独无依。
译文:万物皆有所依托,唯有空中那一抹孤云没有依存。
注释:¹万族:万物。族,品类。²托:依托,依靠。³孤云:象征高洁的贫士,诗人自喻。
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
(ài)¹空中灭,何时见余晖²
译文:在昏昏冥色中渐渐飘向不可知的远方,何时才能见到它的残光余辉呢?
注释:¹暧暧:昏暗不明的样子。²余晖:留下的光辉。此句喻东晋灭亡。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
朝霞暧宿雾¹,众鸟相与飞²
译文:朝霞驱散夜间迷雾,鸟儿们全都匆匆结伴飞。
注释:¹朝霞暧宿雾:朝霞驱散了夜雾。喻刘宋代晋。²众鸟相与飞:喻众多趋炎附势之人依附新宋政权。相与:结伴。
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
迟迟出林翮(hé)¹,未夕复来归²
译文:只有孤鸟慢慢飞出树林,太阳还未西落就又飞回来。
注释:¹翮:鸟的翅膀,代指孤鸟。喻贫士,即诗人自指。这句诗人自喻勉强出仕。²未夕复来归:天未黑时又飞了回来。喻诗人辞官归隐。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
量力¹守故辙(zhé)²,岂不寒与饥?
译文:尽力坚守前人安守贫贱之道,哪里不知这种生活免不了饥寒交煎的困苦?
注释:¹量力:根据自己的能力,犹尽力。²守故辙:坚持走旧道,指前人安守贫贱之道。
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知音苟¹不存,已矣²何所悲!
译文:旧友零落,世无知音,在贫困中终此一生也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了!
注释:¹苟:如果。²已矣:犹算了吧。

  这组诗大约作于晋、宋易代之交,是陶渊明晚年的咏怀之作。这些诗歌通过对古代贫士的歌咏,表现了诗人安贫守志、不慕名利的情怀。

  第一幅景象当是黄昏所见,万物均有所依托,唯有空中那一抹孤云,无依无傍,在昏昏冥色中渐渐飘向不可知的远方,诗人不禁感慨:何时才能见到它的残光余辉呢?恐怕是不复再见了吧。第二幅是晨景,旭日染霞,驱散了隔宿的重雾,百鸟在霞光云天中翻飞,而独独有一禽迟举,它出林不久,未等天晚,又归还于故林。

  诗末的感慨,是诗人经过一夜的感情酝蘖而来的。黄昏时,诗人因孤云远逝于昏冥之中而兴感,“何时见馀辉”,以反问出之,正见老人迟暮,预感生命无多的心境。于是很自然地会对人生的历程作反思,经过一夜不眠的回顾思索,诗人对自己的归隐而穷终于无悔,于是又借晨景一幅以引出感想,当初因不满于如众鸟向日般趋炎附势的世态,而久不从仕;后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出山,却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旋即归去来,正如那迟出早归的独鸟一般。于是他感慨道:自己坚守平素的生活道路,本是经过反复,量力而行的。也自知,这种生活免不了饥寒交煎的困苦;但是旧友零落,世无知音,既然如此,在贫困中终此一生,也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了。“何所悲”是解脱之词,更可见作诗其初诗人实是悲慨盈怀。

惜彼落日暮,爱此寒泉清。
¹彼落日暮²,爱此寒泉³
译文:夕阳西下,万物在晚霞的映衬下,璀璨异常、如梦如幻,让人格外珍惜这短暂的美景。清冽的泉水纯净透明,惹人喜爱。
注释:¹惜:珍惜,不舍。²暮: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³寒泉:清冽的泉水或井水。⁴清:水或其他液体、气体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与“浊”相对。
西辉逐流水,荡漾游子情。
西辉¹²流水,荡漾(yàng)³游子情
译文:夕阳的余晖洒落在水面上,随着时间的流逝,水面上的余晖渐渐向东聚拢、散去,好像是眷念、追逐着东去的流水一般。此情此景令作者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久不能静。
注释:¹西辉:指夕阳余辉。²逐:追赶、追逐。³荡漾:指飘荡;起伏不定;水面等起伏波动;形容无法平静。⁴游子情:游子,久居他乡或异国之人;游子情,身在异乡之人的思乡情。
空歌望云月,曲尽长松声。
¹歌望云月,曲尽长松²声。
译文:眺望着云中明月,唱一曲故乡民乐,不曾想,欲解乡愁愁更愁,吟乐思乡徒增惆。一曲终了,连古松也不禁发出簌簌之声。
注释:。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南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周同宾曾撰文《李白的南阳》,表达南阳的美和李白对南阳、对清冷泉的情有独钟——“不能不说到清泠泉。泉在白河岸,丰山麓。李白在那里看落日,赏寒泉,望云月,听松声,一时心潮难平,落笔写就《游南阳清泠泉》......幸而李白游过的清泠泉,还在诗里一直生动清静;今人想重游,只能去诗的意境里寻访。”

  作者李白其长期游历各地,对社会生活、人间百态皆多有体验。公元740年,作者漫游来到河南南阳,在南阳寺侧见到了现今渠江流域著名的甘泉——清泠泉。作者深深陶醉于那如诗如画的景色中,彼情彼景和着阵阵松涛,引得他诗情盎然、逸兴横飞,于是触景生情的写下了这首《游南阳清泠泉》。

  时值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洒满天际,映红了清冷泉的水面。远处晚霞绚丽,近处波光粼粼,水天一色,衬托着起伏的山峦、婆娑的树影,山清水秀,壮美绚丽。余晖虽美却非常短暂,让人珍惜。反观余晖下流水脉脉的清冷泉,不管日出日落,时光流逝,都静静的流淌着,温婉柔润,使得作者善感的心灵受到诸多启迪与慰藉。

  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随着夕阳渐隐,水面粼粼的波光慢慢消失,就好像是夕阳的余晖追随着东去的流水,一同消失不见。此情此景不禁让作者想到了自己——一个常年游历四方、飘荡在外的游子,不管行多远、走多久,那颗思乡眷土之心总是如影随形,恰似此刻的余晖逐流水。

  伴随着夕阳的消失,一轮明月渐渐显露于天际。而此刻,早已触景生情的作者心潮澎湃,不能自己,望着云际的明月,不禁引吭高歌,以解思乡之情。而此刻的古松竟然也和着歌声呼啸不已,如同体会到作者的心情似的。

  纵观此诗,不仅写出了诗人对清泠泉周边景物的喜爱,同时落日余晖、松声月色更是勾起了诗人那拳拳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1、 作品简析内容由朝阳山人提供

yóunányángqīnglíngquán--bái

luòàihánquánqīng

西huīzhúliúshuǐdàngyàngyóuziqíng

kōngwàngyúnyuèjǐnzhǎngsōngsh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