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ì)¹迁乔²太有情,交交³时作弄机声
译文:春天,黄莺飞鸣迅速,穿梭于园林之间,时而在柳树上,时而在乔木上,似乎对林间的一切都有着深厚的情感。黄莺的啼叫声就像踏动织布机时发出的声音一般。
注释:¹掷柳:从柳枝上投掷下来,这里形容黄莺在柳枝间飞下时轻捷的样子。²迁乔:迁移到高大的乔木上。这里形容黄莺往上飞时轻快的样子。³交交:形容黄莺的鸣叫声。⁴弄机声:开动织布机发出的响声。
洛阳¹三月花如锦(jǐn)²,多少工夫织得成³
译文:洛阳三月,百花争奇斗艳,竞相开放,犹如锦绣。你看那些辛勤的黄莺正忙碌于园林之中,正是它们,费了多么大的工夫,才织成如此壮丽迷人的春色啊!
注释:¹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²花如锦:花开得像锦绣一样美丽。³织得成:织得出来,织得完。

  这首诗描写了农历三月期间,洛阳花开似锦的美好春光。全诗中没有一个春字,而洛阳春天锦绣一样的美丽景色却跃然纸上。诗在这里选取了莺鸟和柳树两种素材。鸟儿在丝丝的柳绦中飞舞,让人很容易得想起丝线织成的绣品,而嘈杂的鸟鸣声也好像机器的声音,因此和莺梭这个题目很贴切。后一句有点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的意思,洛阳那么大,莺鸟竟然将它装点得五彩斑斓,那要飞得非常久,花非常多的功夫。而三月的洛阳也是因为有手工业者辛勤劳动才使人们能衣着亮丽,使三月的洛阳真正艳丽似锦绣的。

  黄莺在这里是被赞美的,它的勤劳换来了洛阳的美丽,而这里面如果没有春天的力量,鸟儿固然不会飞来编织锦绣,柳树的枝条也没有翠绿的颜色,织起来也就不会那么艳丽了。所以赞美黄莺其实就是在赞美春天的勃勃生机,赞美春天带来了万物的欣欣向荣。诗人心中对春天的崇敬之情,通过“多少功夫织得成”来表达,一句感叹将情绪宣泄了出来,和前面的诗句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这首诗善于用明暗的比喻。把柳莺的飞下飞上喻为莺梭,把它的“交交”鸣叫声喻作机声,把洛阳盛开的花儿喻作锦绣,这些比喻形象、生动、传神。在古代写景咏物的小诗中,这也是很有名的一首。

yīngsuō

liúzhuāng sòngdài 

zhìliǔqiānqiáotàiyǒuqíng jiāojiāoshízuònòngshēng 
luòyángsānyuèhuājǐn duōshǎogōngzhīché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天,黄莺飞鸣迅速,穿梭于园林之间,时而在柳树上,时而在乔木上,似乎对林间的一切都有着深厚的情感。黄莺的啼叫声就像踏动织布机时发出的声音一般。

洛阳三月,百花争奇斗艳,竞相开放,犹如锦绣。你看那些辛勤的黄莺正忙碌于园林之中,正是它们,费了多么大的工夫,才织成如此壮丽迷人的春色啊!

注释

掷柳:从柳枝上投掷下来,这里形容黄莺在柳枝间飞下时轻捷的样子。

迁乔:迁移到高大的乔木上。这里形容黄莺往上飞时轻快的样子。

交交:形容黄莺的鸣叫声。

弄机声:开动织布机发出的响声。

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花如锦:花开得像锦绣一样美丽。

织得成:织得出来,织得完。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525-526 .
2、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
鉴赏

  这首诗描写了农历三月期间,洛阳花开似锦的美好春光。全诗中没有一个春字,而洛阳春天锦绣一样的美丽景色却跃然纸上。诗在这里选取了莺鸟和柳树两种素材。鸟儿在丝丝的柳绦中飞舞,让人很容易得想起丝线织成的绣品,而嘈杂的鸟鸣声也好像机器的声音,因此和莺梭这个题目很贴切。后一句有点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的意思,洛阳那么大,莺鸟竟然将它装点得五彩斑斓,那要飞得非常久,花非常多的功夫。而三月的洛阳也是因为有手工业者辛勤劳动才使人们能衣着亮丽,使三月的洛阳真正艳丽似锦绣的。

  黄莺在这里是被赞美的,它的勤劳换来了洛阳的美丽,而这里面如果没有春天的力量,鸟儿固然不会飞来编织锦绣,柳树的枝条也没有翠绿的颜色,织起来也就不会那么艳丽了。所以赞美黄莺其实就是在赞美春天的勃勃生机,赞美春天带来了万物的欣欣向荣。诗人心中对春天的崇敬之情,通过“多少功夫织得成”来表达,一句感叹将情绪宣泄了出来,和前面的诗句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这首诗善于用明暗的比喻。把柳莺的飞下飞上喻为莺梭,把它的“交交”鸣叫声喻作机声,把洛阳盛开的花儿喻作锦绣,这些比喻形象、生动、传神。在古代写景咏物的小诗中,这也是很有名的一首。

刘克庄

刘克庄

刘克庄(1187~1269)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 48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深井桐乌起,尚复牵清水。
深井桐乌¹起,尚复²³清水。
译文:是谁将深井边梧桐树上桐的乌鸦惊起?是庄稼汉子在汲水。
注释:安乐宫:三国时期,吴国所筑官殿,在武昌。¹桐乌:落在梧桐树的乌鸦。²尚复:尚且又。³牵:牵扯。牵引。
未盥邵陵瓜,瓶中弄长翠。
未盥(guàn)¹(shào)²瓜,瓶中弄长翠³
译文:这里曾是东陵侯洗手之地,井水盛在高贵的瓶子里,六宫粉黛的纤手,叫它泛出涟漪。
注释:¹盥:浇水洗手,泛指洗。²邵陵:晋避司马昭讳,改原吴昭陵郡置,治邵陵(今湖南邵阳)。邵陵瓜;一说东陵瓜。召平,秦东陵侯,秦亡,于长安东城种瓜。³长翠:色清也。常青植物。
新城安乐宫,宫如凤凰翅。
新城安乐宫,宫如凤凰翅。
译文:那时候,安乐宫刚刚建起;飞翘的殿角像凤凰展翅。
歌回蜡板鸣,左倌提壶使。
歌回¹蜡板²鸣,左倌³提壶使
译文:阵阵的击节声从涂蜡的拍板上发出伴随歌声,终日不歇;觥筹交错,忙坏了提壶的内侍。
注释:¹歌回:歌声回响。²蜡板:乐器名。用蜡打光的拍板。³左倌:汉恒帝时宦官,封上蔡侯。⁴提壶使:使唤来提壶。充卑下差役也。
绿繁悲水曲,茱萸别秋子。
绿繁¹悲水曲²,茱萸(yú)³别秋子
译文:如今却只能看见蜿蜒的溪流边长满了青蒿,秋天茱萸坠落在地。
注释:¹绿繁:绿蒿。²水曲:池水曲折。³茱茰:又名“越椒”“艾子”,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按中国古人的习惯,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以示对亲朋好友的怀念。⁴别秋子:秋天来到,茱茰子坠落。
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相和悲鸣。后游郢楚,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闻之,咨嗟惋叹。既阕,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款扉扣之。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山人默然而反。
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¹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指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gǔ)²,相和悲鸣。后游郢(yǐng)³,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ǎo)闻之,咨(zī)(jiē)惋叹。既阕(què),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款扉之。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xù)为业。今客鼓此,酷类¹⁰其声耳。”山人默然而反。
译文:在开国初年,有个乔山人善于弹琴。他弹琴的指法很精湛,曾经得到过高人传授。他常常在荒山野岭,多次地弹奏,使飞鸟感到凄凉,使鹘鸟感到寒冷,一起应和着悲哀地鸣叫。后来(他)游历到楚国,在旅店独自弹奏洞庭曲。隔壁的一位老妇人听了琴音,非常感动,不禁感叹惋惜。(曲子)已经弹奏完了,(乔山人)叹息道:“我弹琴大半辈子,没想到在这里遇见了知音!”(乔山人)敲门问她,老妇人说道:“我的丈夫活着的时候,是把弹棉花当作职业的。现在听见你在这里弹的琴声,极像我老伴弹棉花的声音罢了!"乔山人一句话都没说地走开了。
注释:徐珂(1869-1928),原名昌,字仲可,浙江杭县人。光绪年间(1889年)举人。后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参加南社。¹尝:曾经。²鹘:一种凶猛的鸟。³郢楚:即楚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⁴媪:老妇人。⁵阕:止息,终了。⁶款扉:款,敲;扉,门。⁷扣:问,询问 。⁸絮:棉花。⁹鼓:弹奏。¹⁰类:像。
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相和悲鸣。”通过侧面描写烘托,表现出乔山人技艺之高超,连鸟禽都为之悲伤。表达了对民间艺术的赞叹,和《口技》都从侧面和正面进行描述的,侧面更能突出乔山人琴技超群,也表现出了乔山人因知音难寻的伤心心情。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sà)¹英姿五尺枪,曙(shǔ)²光初照演兵场³
译文:黎明时的阳光刚刚照到进行军事训练的场地,女民兵英姿飒爽手持五尺枪。
注释:¹飒爽:豪迈而矫健,形容精神抖擞。²曙:天刚亮。³演兵场:练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中华儿女多奇志¹,不爱红装²爱武装。
译文:中华儿女志向不凡,不爱红艳美丽的装扮,而爱革命的武装。
注释:¹奇志:极不平凡的志向。²红装:妇女红艳美丽的装扮。

  这首七绝,毛泽东留有的手迹目前见到的共有五件,其中一件的落款时间为1960年12月,修改定稿则在1961年2月。该诗后来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毛泽东诗词》上,题为“为女民兵题照”。诗中的“红妆”、“武妆”的“妆”字已改为“装”,“飙爽”也改为“飒爽”。此后,毛泽东的这首《为女民兵题照》,通过各大媒体传遍全国,并作为歌词谱曲,唱遍了大江南北。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是对女民兵“演兵”的艺术概括。题照诗,对照片上的形象用诗的语言可以作某种艺术概括,这里作者用“曙光初照”,形象地点出了时间,用“演兵场”描述出具体环境的“空间”。在这特定的时空中,烘托出一种“全民皆兵,严阵以待”的尚武气氛。对照片上女民兵这一主体形象的出现,诗中并没有像小说那样对具体肖像进行多侧面的细致的刻画,而只选择女民兵身背的“五尺枪”作为特征性的“非有机体”符号物造型的主体。

  枪,对于一个兵来说是第二生命。所以,枪在女民兵身上,已经充分人格化了,已经成为她作为兵的整个“机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作者在从外部观照实写的基础上,又从人物的气质和神韵方面作勾勒。“飒爽英姿”,正是对女民兵最恰当的概括。题照诗,不从照片上立体形象的“形”的复现,而要在人物的“神”方面着眼。因为诗中所描绘的形象,无论如何不如照片上的形象那么直观和鲜明,而对照片上形象提神摄魄的勾画却正是题照诗的神来之笔。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是对照片形象的直接议论。作者是反对在诗中“直说”的。他说:“诗歌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但是,作为题照诗,与古代题画诗一样,不仅允许,而且可以成为它的某种特色。沈德潜论杜甫题画诗时曾精辟地指出:“其法全不在彩画上发论,如题画马、画鹰,必说到真马、真鹰,复从真马、真鹰开出议论,后人可以为式。”(《说诗碎语》卷下)因此,在“说到真马真鹰”的基础上“开出议论”,被看作是题画诗的一种方法、一种“模式”、一种体式的特点。

  作者的题照诗采用议论这一特殊方法的,这种议论是对女民兵精神的一种升华。“中华儿女多奇志”,作者把艺术视野从照片上单个的、具体的女民兵,上升到更为众多、更为普遍的“中华儿女”的整体性形象上,许多非同一般的奇特的伟大志向,其中令世人瞩目,最值得称道的则是“不爱红装爱武装”。这里的“武装”既可实指军人的装束,也可以泛指“武装斗争”。中华儿女所爱的不是传统的“红装”打扮,而是与中华民族自立和腾飞患息相关的战士的“武装”。作者从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高度高瞻远瞩,热情赞颂了中华儿女尚武的壮志。

  作者用想象之笔来描写,运用理性之思来议论,使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从女民兵的鲜明形象着笔,进而抒发感慨并将女民兵形象的美提升为精神的美,进入到一种全新的境界。它由景致情,由情入理,将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女民兵描写得生龙活虎,成为一篇赞美女性的难得佳作。

参考资料:
1、 曾禹.《毛泽东诗词书法鉴赏》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2.02 :174页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清娥(é)¹画扇中,春树²郁金红。
译文:清明日的清晨,清蛾飞舞,色彩斑斓,犹如在画扇中一样。桃树满园,桃花和郁金花竞相开放,红遍了田野。
注释:¹清娥:一作“清蛾”。清,不仅写娥美,而且点出了日期是清明,时间是清晨。²春树:指桃树。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出犯¹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译文:人们兴冲冲结伴踏青,出发时看到露水在各色花瓣上颤颤欲滴,归来时领略到微风穿过柳丝拂面而来。
注释:¹出犯:出,外出;犯,踏青。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马骄偏避幰(xiǎn)¹,鸡骇(hài)乍开笼。
译文:骄傲的马匹在帐帏旁昂首嘶鸣,鸡群从刚打开的笼子里争先恐后地窜出来,“咯咯咯”地叫着,四处觅食。
注释:¹幰:帐帏。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zhè)¹何人发,黄鹂隔²故宫³
译文:不知是谁瞄准鸟儿在发射飞弹?黄鹂赶紧飞入隔墙的庭院,在房顶上宛啭鸣叫,仿佛说:人们啊,请不要伤害我们,不要破坏大自然的和谐吧!
注释:¹柘弹:用弹弓发射的飞弹。²隔:庭院隔墙。³宫:庭院里的房子。在秦始皇之前,比较豪华的房子皆可称宫,一般人亦可称朕。后来“宫”成为皇宫的专用词,“朕”成为皇帝的专用词。现在“宫”的含义有所扩大,如少年宫、青年宫等。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但它带有节日的氛围。清明扫墓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一般在清明前七天至清明后三天之内。由于这期间又有寒食节,故两个节日的活动就同时进行。宋吕希哲《岁时杂记》云:“清明节在寒食第二日,故节物乐事,皆为寒食所包。”除了扫墓外,还有游春、踏青、插柳、荡秋千等。温庭筠这首《清明日》就是写人们在清明那天外出踏青的喜悦心情。

  温庭筠的诗以辞藻华丽、风格浓艳著称,这首《清明日》短短四十个字,充满了诗情画意,其画面之丰富多彩,在历代一百余首清明诗中,没有一首能够超过它。

qīngmíng

wēntíngyún tángdài 

qīngéhuàshànzhōng chūnshùjīnhóng 
chūfànfánhuā guīchuān穿ruòliǔfēng 
jiāopiānxiǎn hàizhàkāilóng 
zhèdànrén huánggōng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客行新安¹道,喧呼闻点兵。
译文: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新安吏在按户籍册点兵。
注释:¹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¹无丁?”
译文:问新安吏:“难道因新安县小,壮丁已抽完,才抓这些不成丁的青年?”
注释:¹更:岂。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府帖(tiě)昨夜下,次¹选中男²行。”
译文:新安吏回答“府帖昨夜才下达,并下令说没有壮丁就依次抽未成年男子。”
注释:¹次:依次。²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译文:又问“抽来的未成年男子实在太小了,如何能守住王城呢?”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líng)(pīng)¹
译文:健壮的中男还有母亲相送,瘦小的由于父母在战乱中去世,就变得孤苦伶仃了。
注释:¹伶俜:形容孤独。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译文:河水日夜向东流,青山还留着哭声呢!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译文:“不要让眼泪哭干,收住你们纵横的泪水。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译文:眼泪哭干了会露出头骨,但天地终归是无情的,不能改变这悲痛的安排。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我军取相州¹,日夕望其平。
译文:我们官军攻取相州,日夜盼望收复其地。
注释:¹相州:即“三男邺城戍”之“邺城”,今河南安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译文:可是贼心难料,致使官军溃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就粮近故垒(lěi),练卒依旧京¹
译文:我们就去原先营垒就食,练兵也依凭着洛阳。
注释:¹旧京:指东都洛阳。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掘壕(háo)不到水¹,牧马役亦轻。
译文: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
注释:¹不到水:指掘壕很浅。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译文:何况朝廷官军是符合正义的,一切必然顺利,爱护战士一目了然。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送行勿泣血,仆射¹如父兄²。”
译文:送行战士不要哭得那么悲伤,长官会像父兄一样关爱你们。
注释:¹仆射:指郭子仪。²如父兄:指极爱士卒。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这两句是全篇的总起。“客”,杜甫自指。以下一切描写,都是从诗人“喧呼闻点兵”五字中生出。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这是杜甫的问话。624年(唐高祖武德七年)定制:男女十六岁为中男,二十一岁为丁。至744年(唐玄宗天宝三年),又改以十八岁为中男,二十二岁为丁。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中男不该服役。杜甫的问话是很尖锐的,眼前明明有许多人被当作壮丁抓走,却撇在一边,跳过一层问:“新安县小,再也没有丁男了吧?”大概他以为这样一问,就可以把新安吏问住了。“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官吏很狡黠,也跳过一层回答说,州府昨夜下的军帖,要挨次往下抽中男出征。官吏敏感得很,他知道杜甫用中男不服兵役的王法难他,所以立即拿出府帖来压人。讲王法已经不能发生作用了,于是杜甫进一步就实际问题和情理发问:“中男又矮又小,怎么能守卫东都洛阳呢?”王城,指洛阳,周代曾把洛邑称作王城。这在杜甫是又逼紧了一步,但接下去却没有答话。也许官吏被问得张口结舌,但更大的可能是官吏不愿跟杜甫啰嗦下去了。这就把官吏对杜甫的厌烦,杜甫对人民的同情,以及诗人那种迂执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跟官吏已经无话可说了,于是杜甫把目光转向被押送的人群。他怀着沉痛的心情,把这些中男仔细地打量再打量。他发现那些似乎长得壮实一点的男孩子是因为有母亲照料,而且有母亲在送行。中男年幼,当然不可能有妻子。之所以父亲不来,是因为前面说过“县小更无丁”,有父亲在就不用抓孩子了。所以“有母”的言外之意,正是表现了另一番惨景。“瘦男”的“瘦”已叫人目不忍睹,加上“独伶俜”三字,更显得他们无亲无靠。怀着无限的痛苦,但却茫然而无法倾诉,这就是“独伶俜”三字展现给读者的情形。杜甫对着这一群哀号的人流泪站了很久,只觉天已黄昏了,白水在暮色中无语东流,青山好像带着哭声。这里用一个“犹”字便见恍惚。人走以后,哭声仍然在耳,仿佛连青山白水也呜咽不止。似幻觉又似真实,使读者惊心动魄。以上四句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它在前面与官吏的对话和后面对征人的劝慰语之间,在行文与感情的发展上起着过渡作用。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是杜甫劝慰征人的开头几句话。本来中男已经走了,他的话不能讲给他们听。这里,既像是把先前曾跟中男讲的话补叙在这里,又像是中男走过以后,杜甫觉得太惨了,一个人对着中男走的方向自言自语。那种发痴发呆的神情,更显出他茫然的心理。抒发悲愤一般总是要把感情往外放,可是此处却似乎在进行收束。“使眼枯”、“泪纵横”本来可以再作淋漓尽致的刻画,但杜甫却加上了“莫”和“收”。“不要哭得使眼睛发枯,收起奔涌的热泪吧。”然后再用“天地终无情”来加以堵塞。“莫”、“收”在前,“终无情”在后一笔煞住,好像要人把眼泪全部吞进肚里。这就收到了“抽刀断水水更流”的艺术效果。这种悲愤也就显得更深、更难控制,“天地”也就显得更加“无情”。

  杜甫写到“天地终无情”,已经极其深刻地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然而这一场战争的性质不同于写《兵车行》的时候。当此国家存亡迫在眉睫之时,诗人从维护祖国的统一角度考虑,在控诉“天地终无情”之后,又说了一些宽慰的话。相州之败,本来罪在朝廷和唐肃宗,杜甫却说敌情难以预料,用这样含混的话掩盖失败的根源,目的是要给朝廷留点面子。本来是败兵,却说是“归军”,也是为了不致过分叫人丧气。“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唐军讨伐安史叛军,可以说名正言顺,但实际上又谈不上爱护士卒、抚养分明。另外,所谓战壕挖得浅,牧马劳役很轻,郭子仪对待士卒亲如父兄等等,也都是些安慰之词。杜甫讲这些话,都是对强征入伍的中男进行安慰。诗在揭露的同时,又对朝廷有所回护,杜甫这样说,用心良苦。实际上,人民蒙受的惨痛,国家面临的灾难,都深深地刺激着他沉重而痛苦的心灵。

  一方面,当时安史叛军烧杀掳掠,对中原地区生产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坏是空前的。

  另一方面,唐朝统治者在平时剥削、压迫人民,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却又昏庸无能,把战争造成的灾难全部推向人民,要捐要人,根本不顾人民死活。这两种矛盾,在当时社会现实中尖锐地存在着,然而前者毕竟居于主要地位。可以说,在平叛这一点上,人民和唐王朝多少有一致的地方。因此,杜甫的“三吏”、“三别”既揭露统治集团不顾人民死活,又旗帜鲜明地肯定平叛战争,甚至对应征者加以劝慰和鼓励,读者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当时的人民虽然怨恨唐王朝,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走上前线支持了平叛战争。“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表达了作者对应征的“中男”的无限同情之心。

xīnān

 tángdài 

xíngxīnāndào xuānwéndiǎnbīng 
jièwènxīnān  xiànxiǎogèngdīng  
 tiězuóxià xuǎnzhōngnánxíng  
 zhōngnánjuéduǎnxiǎo shǒuwángchéng  
féinányǒusòng shòunánlíngpīng 
báishuǐdōngliú qīngshānyóushēng 
 shǐ使yǎn shōulèizònghéng 
yǎnjiàn tiānzhōngqíng 
jūnxiàngzhōu wàngpíng 
zéinánliào guījūnxīngsànyíng 
jiùliángjìnlěi liànjiùjīng 
juéháodàoshuǐ qīng 
kuàngnǎiwángshīshùn yǎngshènfēnmíng 
sòngxíngxuè xiō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