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望神州路。试平章、这场公事,怎生分付。记得太行山百万,曾入宗爷驾驭。今把作、握蛇骑虎。君去京东豪杰喜,想投戈、下拜真吾父。谈笑里,定齐鲁。
北望神州路。试平章¹、这场公事²,怎生分付³。记得太行山百事,曾入宗爷驾驭(yù)。今把作、握蛇骑虎。君去京东豪杰喜,想投戈(gē)、下拜真吾父。谈笑里,定齐鲁。
译文:向北眺望通往中原的路,试着议论议论,这一场恢复中原的大事,该怎么嘱咐?记得太行山王善、杨进聚众百万,曾经接受东京留守宗泽驾驭。现在朝廷对义兵左右为难就象握着毒蛇骑着老虎。你到京东路去义军领袖会高兴,料想他们一定会放下武器拜你为父。谈笑间,平定齐鲁。
注释:¹平章:议论,筹划。²公事:指对金作战的国家大事。³分付:安排,处理。⁴“记得”二句;指靖康之变后在河北、山西等地结集的抗金义军,其中有不少归附东京留守宗泽。⁵把作:当作。⁶握蛇骑虎:比喻危险。⁷真吾父:用郭子仪事。郭子仪曾仅率数十骑入回纥大营,回纥首领马而拜,说:“真吾父也。”
两河萧瑟惟狐兔。问当年、祖生去后,有人来否。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算事业、须由人做。应笑书生心胆怯,向车中、闭置如新妇。空目送,塞鸿去。
两河¹萧瑟(sè)惟狐兔²。问当年、祖生³去后,有人来否。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算事业、须由人做。应笑书生心胆怯(qiè),向车中、闭置如新妇。空目送,塞鸿去。
译文:黄河两岸一派萧条只见乱跑的狐兔,试问当年、祖逖离开这里后,还有人来过否?多少在建业新亭洒泪的士大夫,谁真正想到过中原那一大块国土?算起来恢复大业必须由适当的人来做。应该笑象我等书生心里胆怯,向车中、关闭起来象新媳妇。空空地目送,边塞的鸿雁飞去。
注释:¹两河:指河北东路、西路,当时为金统治区。²狐兔:指敌人。³祖生:祖逖。这里指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宗泽、岳飞等。⁴“多少”二句:谓士大夫只会痛哭流涕沽名钓誉而不去行动。新亭,用新亭对泣事。块土:犹言国土。

  这首送陈子华的词,写法特别。“北望神州路,试平章、这场公事,怎生分付?”突如其来地提出一个因北望中原而产生的问题,起势突兀,引人注目。

  “记得太行山百事,曾入宗爷驾驭。今把作握蛇骑虎。”接着才指出问题的具体内容:即是该怎样对待沦陷区的义军。问题从南、北宋之际说起,当时的爱国将领宗泽为抗击金军,招抚了义军首领王善、杨进等人,他敢于招抚被人视为“寇盗”的义军,有能力“驾驭”他们,依靠他们壮大抗金的力量,所以宗泽声威大震,军民都敬重他,喊他为宗爷爷。宗泽在政治上、军事上采取正确的立场和措施,在抗敌方面收到了巨大的效果。

  作者写这首词时,宗泽逝世已久,但在北方金人统治地区,仍有义军活动。其中红袄军力量最大,首领杨安儿被杀后,余众归附南宋,可惜朝廷不信任他们,把抗金民众武装看成是手上拿的蛇和跨下骑的虎,甩掉又不是,用又不敢用。作者送行的友人陈子华,他曾主张积极招抚中原地区的义军。他出知真州(治今江苏仪征),在公元一二二七年(宋理宗宝庆三年)四月,当时李全还未叛降蒙古。宋朝如果能够正确团结、运用义军的力量,抗金是大有可为的。所以作者送陈子华赴江北前线的真州时,要他认真地考虑这个关系国家安危存亡的重大问题。这里前二句歌颂宗泽正确对待义军,声威极大;后一句用《魏书。彭城王勰传》的典故,批判昏聩无能的投降派。两种不同的形象,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笔力遒壮。“君去京东豪杰喜,想投戈拜真吾父。谈笑里,定齐鲁。”希望陈子华到真州要效法宗泽,使京东路(指今山东一带)的豪杰,欢欣鼓舞,做到谈笑之间,能够收复、安定齐鲁北方失地。既是勉友,更抒发自己延纳俊杰、收复河山的热切愿望,写得酣畅乐观,富于豪情壮志。

  下片情感波澜起伏,一会儿奇峰突兀,一会儿陡转直下,沉郁凝重。“两淮萧瑟惟狐兔。问当年、祖生去后,有人来否?”面对当时现实:国土沦丧,人烟稀少,狐兔出入;父老长久盼望,然而看不到祖逖那样的志士。笔调跌宕,感情变为悲愤。“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说当时不但丧心麻木、公然卖国的投降派不想念中原,连以名流自命的士大夫们也没有意志去收复失地。笔调和前三句相同,用南宋统治区域的现实去补充前三句,进一步浓化前三句的感情。“算事业须由人做。”指出事在人为,不须颓丧,又转为充满信心的乐观,和上片的思想感情相呼应。单句回斡,陡然而来,戛然而止,这是词中表现豪迈之气的顶点。“应笑书生心胆怯,向车中、闭置如新妇。”用《梁书·曹景宗传》的典故,嘲笑书生气短,言外之意,也是希望陈子华要振作豪气勇于作为,似自嘲而实是勉励陈子华。“空目送,塞鸿去。”

  以写送别作结。全词正面写送别,只有这两句话;又不直接写送人,却言写目送塞鸿并去,仍与北国河山联系在一起。既点题,又围绕全词的中心内容,有余味,有力量。

  历史上的反动统治者,都是敌视人民的力量,勇于对内,怯于对外。在这首词中,作者要陈子华正确对待义军,招抚义军,思想是进步的。他的词,发展了辛弃疾词的散文化、议论化的倾向,雄放畅达,继承辛派的爱国主义词风,又有自己的风格。这首词气势磅礴,一气贯之,是名词的显著特色。立意高远,大处落墨,又曲折跌宕,不同于那些一味讲究直率的人。

xīnláng ·sòngchénzhēnzhōuhuá

liúzhuāng sòngdài 

běiwàngshénzhōu shìpíngzhāng zhèchánggōngshì zěnshēngfēn tàihángshānbǎiwàn céngzōngjià jīnzuò shé jūnjīngdōngháojié xiǎngtóu xiàbàizhēn tánxiào dìng 
liǎngxiāowéi wèndāngnián shēnghòu yǒurénláifǒu duōshǎoxīntínghuīlèi shuímèngzhōngyuánkuài suànshì yóurénzuò yīngxiàoshūshēngxīndǎnqiè xiàngchēzhōng zhìxīn kōngsòng sàihóng鸿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向北眺望通往中原的路,试着议论议论,这一场恢复中原的大事,该怎么嘱咐?记得太行山王善、杨进聚众百万,曾经接受东京留守宗泽驾驭。现在朝廷对义兵左右为难就象握着毒蛇骑着老虎。你到京东路去义军领袖会高兴,料想他们一定会放下武器拜你为父。谈笑间,平定齐鲁。

黄河两岸一派萧条只见乱跑的狐兔,试问当年、祖逖离开这里后,还有人来过否?多少在建业新亭洒泪的士大夫,谁真正想到过中原那一大块国土?算起来恢复大业必须由适当的人来做。应该笑象我等书生心里胆怯,向车中、关闭起来象新媳妇。空空地目送,边塞的鸿雁飞去。

注释

平章:议论,筹划。

公事:指对金作战的国家大事。

分付:安排,处理。

“记得”二句;指靖康之变后在河北、山西等地结集的抗金义军,其中有不少归附东京留守宗泽。

把作:当作。

握蛇骑虎:比喻危险。

真吾父:用郭子仪事。郭子仪曾仅率数十骑入回纥大营,回纥首领马而拜,说:“真吾父也。”

两河:指河北东路、西路,当时为金统治区。

狐兔:指敌人。

祖生:祖逖。这里指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宗泽、岳飞等。

“多少”二句:谓士大夫只会痛哭流涕沽名钓誉而不去行动。新亭,用新亭对泣事。块土:犹言国土。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525-526 .
2、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
赏析

  这首送陈子华的词,写法特别。“北望神州路,试平章、这场公事,怎生分付?”突如其来地提出一个因北望中原而产生的问题,起势突兀,引人注目。

  “记得太行山百万,曾入宗爷驾驭。今把作握蛇骑虎。”接着才指出问题的具体内容:即是该怎样对待沦陷区的义军。问题从南、北宋之际说起,当时的爱国将领宗泽为抗击金军,招抚了义军首领王善、杨进等人,他敢于招抚被人视为“寇盗”的义军,有能力“驾驭”他们,依靠他们壮大抗金的力量,所以宗泽声威大震,军民都敬重他,喊他为宗爷爷。宗泽在政治上、军事上采取正确的立场和措施,在抗敌方面收到了巨大的效果。

  作者写这首词时,宗泽逝世已久,但在北方金人统治地区,仍有义军活动。其中红袄军力量最大,首领杨安儿被杀后,余众归附南宋,可惜朝廷不信任他们,把抗金民众武装看成是手上拿的蛇和跨下骑的虎,甩掉又不是,用又不敢用。作者送行的友人陈子华,他曾主张积极招抚中原地区的义军。他出知真州(治今江苏仪征),在公元一二二七年(宋理宗宝庆三年)四月,当时李全还未叛降蒙古。宋朝如果能够正确团结、运用义军的力量,抗金是大有可为的。所以作者送陈子华赴江北前线的真州时,要他认真地考虑这个关系国家安危存亡的重大问题。这里前二句歌颂宗泽正确对待义军,声威极大;后一句用《魏书。彭城王勰传》的典故,批判昏聩无能的投降派。两种不同的形象,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笔力遒壮。“君去京东豪杰喜,想投戈拜真吾父。谈笑里,定齐鲁。”希望陈子华到真州要效法宗泽,使京东路(指今山东一带)的豪杰,欢欣鼓舞,做到谈笑之间,能够收复、安定齐鲁北方失地。既是勉友,更抒发自己延纳俊杰、收复河山的热切愿望,写得酣畅乐观,富于豪情壮志。

  下片情感波澜起伏,一会儿奇峰突兀,一会儿陡转直下,沉郁凝重。“两淮萧瑟惟狐兔。问当年、祖生去后,有人来否?”面对当时现实:国土沦丧,人烟稀少,狐兔出入;父老长久盼望,然而看不到祖逖那样的志士。笔调跌宕,感情变为悲愤。“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说当时不但丧心麻木、公然卖国的投降派不想念中原,连以名流自命的士大夫们也没有意志去收复失地。笔调和前三句相同,用南宋统治区域的现实去补充前三句,进一步浓化前三句的感情。“算事业须由人做。”指出事在人为,不须颓丧,又转为充满信心的乐观,和上片的思想感情相呼应。单句回斡,陡然而来,戛然而止,这是词中表现豪迈之气的顶点。“应笑书生心胆怯,向车中、闭置如新妇。”用《梁书·曹景宗传》的典故,嘲笑书生气短,言外之意,也是希望陈子华要振作豪气勇于作为,似自嘲而实是勉励陈子华。“空目送,塞鸿去。”

  以写送别作结。全词正面写送别,只有这两句话;又不直接写送人,却言写目送塞鸿并去,仍与北国河山联系在一起。既点题,又围绕全词的中心内容,有余味,有力量。

  历史上的反动统治者,都是敌视人民的力量,勇于对内,怯于对外。在这首词中,作者要陈子华正确对待义军,招抚义军,思想是进步的。他的词,发展了辛弃疾词的散文化、议论化的倾向,雄放畅达,继承辛派的爱国主义词风,又有自己的风格。这首词气势磅礴,一气贯之,是名词的显著特色。立意高远,大处落墨,又曲折跌宕,不同于那些一味讲究直率的人。

创作背景

  南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刘克庄知建阳县(今属福建省)事,年三十六岁。他的朋友陈韡(字子华)本来任仓部员外郎,调知真州,兼淮南东路提点刑狱,路过建阳。真州(今江苏省仪征县),位于长江北岸,是靠近当时宋金对峙前线的要地。作者在送别陈子华之时,写了这首词。

参考资料:
1、 夏传才.中国古典文学精粹选读 (中册):语文出版社,1995年:第427页
赏析二

  上阕起以问句,从“北望神州路”落笔,一开始就把读者卷入异族侵逼、江山颓败、社稷倾危之际南宋朝野两等人士、两种主张的矛盾之中:一方面是爱国志士引颈翘盼尽早收复中原沦陷之土,一方面却是偏安朝廷高位重臣的一味主和,这种国势与国策的相悖直令作者忧心如焚,由“这场公事、怎生分付”这一问句,抖落出一片忧虑、急切而又无奈之情。起首以设问造势,既直露了作者愿望与现实冲撞下的不平心境,又造成行文上的引弓待发之势。作者没有紧接上句设问作答,而是让思维的流程回溯到宋初的一段史实,以对比来抒怀——当年老将宗泽率领宋军大败金人、驾驭太行的伟绩,令人感奋;今日朝廷既外困于异族,又内惧于义军的“握蛇骑虎”的窘境,更令人慨叹。这种历史与现实并合、交错的写法,使词的时空范围得以拓展,作者的忧时爱国之怀,正是在这种对历史的钦慕与对现实的感喟中见于纸笔。接着几句,写作者勉慰鼓舞朋友,表现出坚持联合北方义军共同抗侮、收复失地的希望与信念。笔墨之间,豪情横溢。

  下阕进一层写“悲愤”。起首联系江山残破、半壁苟安的惨痛现实,继而连设二问,连用二典,一面热切鼓励陈子华以晋“闻鸡起舞”、“击楫中流”的祖逖为楷模,为中原统一建功立业;一面沉痛指责那些南渡后但得一隅安身的统治者早已不复怀思中原失地。“问当年、祖生去后,有人来否?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这两句明以发问,实则为他勉、为自况,一以叙事,一以状怀,前句以问代答,实为盼今陈子华荷重任前往真州能如祖逖当年渡江北伐,有不尽勉励寄望之意。“算事业、须由人做”,是志士对同道的希冀与勉励;“应笑书生心胆怯,向车中、闭置如新妇”,是对书生胆怯的嘲笑,要人奋厉有为,为国效命,不能像新妇那样躲在车中胆小怕事,这也是胸怀报国之志、身为一介书生的作者的自勉。词人终究痛感自己书生无用,报国无路,词末终于发出了“空目送,塞鸿去”的悲愤叹息。“塞鸿”指陈子华,是说自己只能徒然目送陈子华。这首词用事带典很多,尤其是下阕,几乎句句用事,然不显堆垛,用得圆熟,用得贴切,这正是辛派词人一路的风格。作者化典用事,加深了词的悲愤苍凉的气氛,在语意、文气上一脉相承,使全词充满了一股梗概之气。

参考资料:
1、 王锺陵 .唐宋词鉴赏 :四川出版集团 ,2007.1 :第333页 .
典故

1.记得太行山百万,曾入宗爷驾驭。
出自:陆遊《老学庵笔记〉卷一:“建炎初,宗汝霖留守东京,群盗(指抗金义军)。降附者百余万,皆谓汝霖曰宗爷爷。”
人物:宗爷,宗泽,字汝霖,南宋初任东京留守,是著名抗金将领。
用意:指南宋初年,太行山一带的抗金义军都归宗泽统驭。歌颂宗泽正确对待义军,声威极大。

2. 今把作、握蛇骑虎。
出自:《魏书.献文六王传.彭城王勰传》:“兄识高年长,故知有险夷。彦和握蛇骑虎,不觉艰难。”
用意:因毒蛇猛虎都是凶猛的动物,比喻危险。《魏书。彭城王勰传》的典故,批判昏聩无能的投降派。两种不同的形象,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笔力遒壮。

3. 想投戈、下拜真吾父。
出处:据说回纪军队遇到唐朝将军郭子仪,都下拜说“果吾父也”。见(旧唐书.郭子仪传)。
用意:鼓励陈子华要勇于担当,做真正的统帅、真正男子汉。

4.谈笑里,定齐鲁。
出处:齐鲁,春秋时齐国、鲁国,在今山东。
用意:做到谈笑之间,能够收复、安定齐鲁北方失地。既是勉友,更抒发自己延纳俊杰、收复河山的热切愿望,写得酣畅乐观,富于豪情壮志。

5.问当年、祖生去后,有人来否。
出处:祖生即祖逖,这里借指宗泽等抗金名将。祖逖是晋元帝时将领,曾率军北伐,打败后赵石勒,收复黄河以南地区。《晋书。祖逖传》: “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用意:这里指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宗泽、岳飞等。

6.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
出处:见《世说新语·言语》。新亭:城垒名,建于三国时,故址在今江苏南京西南,是古代军事重地。
用意:晋室南渡后,士大夫经常在新亭宴饮,说到中原山河易主,相对流泪。

7.向车中、闭置如新妇。
出处:《梁书。曹景宗传》:“今来扬州作贵人,动转不得。路行开车幔,小人辄言不可,闭置车中如三日新妇。”
用意:意为自己不能亲自上前线杀敌,就像闲置车中的新嫁娘。

刘克庄

刘克庄

刘克庄(1187~1269)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 48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夫盗亦人也,冠屦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视玉帛而取之者,则曰牵于寒饿;视家国而取之者,则曰救彼涂炭。牵于寒饿者,无得而言矣。救彼涂炭者,则宜以百姓心为心。而西刘则曰:“居宜如是”,楚籍则曰“可取而代”。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然后生其谋耳。为英雄者犹若是,况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不为人所窥者,鲜也。
¹之所以有韬(tāo)(huì)²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夫盗亦人也,冠屦(jù)³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xùn)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视玉而取之者,则曰牵于寒饿;视家国而取之者,则曰救彼涂炭¹⁰。牵于寒饿者,无得而言矣。救彼涂炭者,则宜以百姓心为心。而西刘¹¹则曰:“居宜如是¹²”,楚籍¹³则曰“可取而代”。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盖¹⁴以视其靡曼骄崇¹⁵,然后生其谋耳。为英雄者犹若是,况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¹⁶,不为人所窥¹⁷者,鲜也。
译文:物品之所以有隐藏不露的,是为了防备盗贼。所以人也是一样。盗贼也是人,同样要戴帽穿靴,同样要穿着衣服。他们与常人有所不同的,是安分忍让的心与正直不贪的品格,这种美好的本性不能长久保持不变罢了。看见财宝就要窃取的,说我这是出于寒冷饥饿;看见国家就要窃取的,说我这是拯救百姓的困苦。出于寒冷饥饿原因的人,不用去多说;拯救百姓困苦的人,应该以百姓的心为心。但是汉高祖刘邦却说:“我的住室应该像秦始皇这样。”楚霸王项羽也说:“秦始皇可以取而代之。”想来他们并不是没有安分忍让的心与正直不贪的品格,可能是因为看到了秦皇的奢华尊贵,然后产生了取而居之与取而代之的想法。像他们这样的英雄尚且如此,何况普通的人呢?因此说高大的宫室与放纵的游乐,却不被人们所羡慕觊觎,那是太少了。
注释:¹物:物品,指贵重的物品。²韬晦:隐藏不露。韬:藏匿。晦,晦迹,躲藏起来。³冠屦:戴帽穿鞋。屦:鞋子、靴子,一作履。冠屦原是名词,这里作动词用。下文的“衣服焉”,也是同样的用法。⁴退逊之心:谦退忍让的心,指安分守己,不作非分之想。⁵正廉之节:正直不贪的品格。指做人的高尚人品。⁶不常其性:这种美好的本性不能永久保持。这是文言文常有的倒装句法,原意应是“其性不常”。不常,不能长久不变的意思。“常”是形容词作动词用。⁷玉:宝玉。⁸帛:绸制品。玉帛在春秋时代作为诸侯会盟时的礼物,后代作为财宝的总称。⁹牵于:出于、受制于。这句可译作“受……所牵引”。晚唐作家写文章爱用生硬语或生僻语,这是一例。¹⁰涂炭:困苦。涂:泥土。炭:火烧成的黑炭。生灵涂炭就是人民的困苦像陷泥坠火一样。¹¹西刘:指汉高祖刘邦,他建都长安,称为西汉。¹²居宜如是:据《史记》和《汉书》所载,刘邦做泗水亭长的时候,去京城咸阳出差,见到秦始皇出游,叹息道:“大丈夫当如此也!”后来起兵,率先攻进咸阳,“欲止宫休舍”,打算住进秦皇宫殿,被樊哙、张良谏止。罗隐这里说刘邦讲过“居宜如是”的话,大概就是指的后一件事。¹³楚籍:西楚霸王项羽。项羽名籍,羽是他的字。“可取而代”:项羽年轻时,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苏州),一同观看秦始皇的出游,说道:“彼可取而代也!”见《史记·项羽本纪》。¹⁴盖:可能是、大概是。在文言文中,“盖”字一般用来承接上文,提起下文。¹⁵靡曼骄崇:奢华尊贵。靡曼原意是奢侈华丽,骄崇有姿意尊贵享受的意思。¹⁶峻宇逸游:高大的宫室与放纵的游乐。指帝王的居住与游乐。¹⁷窥:窥视。这里指羡慕、觊觎。

  这篇文章出自罗隐自编的杂文集《谗书》,全书共五卷六十篇文章(缺二篇),编次于867年(唐懿宗咸通八年),这年罗隐三十四岁。据他的自序,书名《谗书》,乃是“自谗”(自我毁谤)的意思。又说他著书的原因和目的,在于“无其位则著私书而疏善恶,斯所以警当世而诫将来也”。可见他名为“自谗”,实际则是“警世”。全书思想敏锐,笔锋凌厉。

  在罗隐看来,抢财物的是强盗,取国家的也是强盗。他举汉高祖刘邦与楚霸王项羽为例,他们夺取天下的本心,不过是羡慕觊觎秦始皇的“靡曼骄崇”,一个是想住进他的宫殿,一个是想坐上他的宝座,如此而已。这种对于封建帝王起事创业的揭发,是大胆而辛辣的,在当时更是针对性很强的。晚唐藩镇割据,群雄蜂起,个个都想取唐朝天下而代之,这些人有许多本来就是“群盗”出身。因此,如果说罗隐这篇文章,揭发的就是当时这批窃国大盗,也是可以的。

yīngxióngzhīyán

luóyǐn tángdài 

    zhīsuǒyǒutāohuìzhě fángdào rénrán dàorén guànyān yān suǒzhě tuì退xùnzhīxīn zhèngliánzhījié chángxìngěr shìérzhīzhě yuēqiānhánè饿 shìjiāguóérzhīzhě yuējiùtàn qiānhánè饿zhě éryán jiùtànzhě bǎixìngxīnwéixīn ér西liúyuē  shì  chǔyuē érdài  wèituì退xùnzhīxīn zhèngliánzhījié gàishìmànjiāochóng ránhòushēngmóuěr wéiyīngxióngzhěyóuruòshì kuàngchángrén shìjùnyóu wéirénsuǒkuīzhě xiǎn 
客有故园思,潇湘生夜愁。
¹有故园思,潇湘生夜愁。
译文:寓居寺院挡不住思乡的感情,潇湘之夜又勾起愁思绵绵。
注释:¹客:指娄图南。
病依居士室,梦绕羽人丘。
病依居士室¹,梦绕羽人丘²
译文:病卧寺庙却仍然一心向“道”,羽人国常在你梦里绵延。
注释:¹居士室:指娄图南所居开元寺的房舍。²羽人丘:传说中的羽人国。
味道怜知止,遗名得自求。
味道¹怜知止,遗名得自求。
译文:体悟大道而喜爱“知止不殆”的嘉训,遗失名利去追求更高的境界。
注释:¹道:揣摩、品味“中道”之说。
壁空残月曙,门掩候虫秋。
¹空残月曙(shǔ)²,门掩候虫秋³
译文:残月微光映照着空壁石岩,虚掩门扉等候秋虫入室长鸣。
注释:¹壁:一作“堂”。²曙:光亮。³候虫秋:秋虫入室鸣叫。
谬委双金重,难征杂佩酬。
(miù)委双金¹重,难征杂佩²(chóu)
译文:承蒙厚爱,赠与我黄金一般贵重的诗作,欲酬杂佩,却使我羞愧汗颜。
注释:¹双金:一对金杯。²杂佩:环形的佩玉。委金酬佩,是指柳娄二人唱和应答。
碧霄无枉路,徒此助离忧。
碧霄(xiāo)无枉路,徒此助离忧¹
译文:碧天云霄,本没有来去之路,就让我写下这首诗消除离人忧怨。
注释:¹离忧:离人之忧。

  此诗的前二句就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愁怨忧思。娄图南常年飘零在外,羁旅天涯,今又客居他乡,难免不生愁绪。这一“思”一“愁”,既抒发了情感,又点明了娄的部分病因。三、四句“梦绕羽人丘”,进一步剖析娄病的主要原因。原来,娄整日魂牵梦绕的是如何入道,虽然被称为“居士”,也“将入道”,但终究还没有入道,个中滋味,常人很难了解,只有诗人深谙其中奥秘。诗的前四句,诗人不仅摹写其状,更主要的是通过娄病这一情形的描摹观照娄的内心,为下文劝勉娄图南做了铺垫。

  诗的五、六句为诗人劝勉之句。娄图南甘于清贫,乐于求道,并为入道孜孜以求,文才“传咏都中”之名已丧失殆尽。要想找回“遗名”,诗人给他指出一条正确的途径:“得自求”。两句中一“怜”一“得”,表明了诗人鲜明的态度。诗人在《娄图南秀才游淮南将入道序》中指出:“(娄)为处士,吾以为非时也……以图寿为道,又非吾之所谓道也。”并针对娄图南“以呼嘘为食,咀嚼为神,无事为闲,不死为生”之道,发出激问:“……其于道何如也?”

  “壁空残月曙,门掩候虫秋”两句,勾画了一幅独守残月空壁、候虫入室长鸣的清幽愁伤的楚地秋夜图:天上悬挂着弯弯残月,透着星许亮光。月光下,寺院幽寂,寺门虚掩,石壁空空,秋虫“唧唧”。这里有残月的微光,秋虫的长鸣,声光俱见,情景交融。此情此景,不禁使人愁肠百结、思绪绵绵。这两句历来被后来的诗人学者所推崇。

  诗的最后四句既是劝慰之句,又是抒怀之言。作为朋友,应礼尚往来。娄图南“委以双金”,诗人却很难酬以杂佩。这当然是诗人的谦逊之辞。对娄一心只想羽人飞天,诗人郑重指出:“碧霄无枉路”,意即无碧天云霄的来去之路,求道的结果也只会是“徒此助离忧”,奉劝娄不要继续迷恋于入道,应清醒过来,奉行“君子之道”。

  全诗以“愁思”开头,以“离忧”结尾。从表面上看,诗人是写娄图南的忧愁情怀。其实只要联系柳宗元贬永十年的非凡遭遇,就不难发现,诗人也是在抒写自己的“愁思”、“离忧”。

风销焰蜡,露浥红莲,花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风销焰蜡¹,露浥(yì)²红莲³,花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gěng)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shè)
译文:蜡烛在风中燃烧,夜露浸湿了花灯,街市上灯光交相映射。皎洁月光照着屋瓦,淡淡的云层散去,光彩照人的嫦娥飘然欲下。衣裳是多么精致素雅,南国少女个个都细腰如掐。大街小巷箫鼓喧腾,人影攒动,条条路上幽香阵阵。
注释:上元:正月十五元宵节。¹焰蜡:燃着的蜡烛。一作“绛蜡”。²浥:沾湿。³红莲:指荷花灯。⁴桂华:代指月亮、月光。传说月中有桂树,故有以桂代月。⁵素娥:嫦娥。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因念都城放夜¹。望千门²如昼,嬉笑游冶。钿(diàn)³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译文:不由想起当年京城的灯夜,千家万户张灯结彩如同白昼。姑娘们笑盈盈出门游赏,香车上不时有人丢下罗帕。有缘相逢的地方,必是打马相随尘土飞洒。今年的京城想必依旧,只是我旧日的情怀已全衰谢。钟漏轻移时间不早,赶快乘车回去吧,任凭人们去尽情歌舞玩耍。
注释:¹放夜:古代京城禁止夜行,惟正月十五夜弛禁,市民可欢乐通宵,称作“放夜”。²千门:指皇宫深沉,千家万户。³钿车:装饰豪华的马车。⁴飞盖:飞车。

  词的上片,写作者眼前所见的元宵景色。前三句,紧扣节日,写灯火的光灿耀眼。其中第一、二句是分写,第三句是总写。谭献评的《词辨》,于周邦彦《齐天乐·秋思》起句“绿芜凋尽台城路”评为“以扫为生”,这首词的起句也是如此。元宵佳节,到处都是辉煌灯火,所谓“东风夜放花千树”:而作者却偏在第一句用了一个“销”字,意谓通明的蜡炬在风中逐渐被烧残而销蚀。但由于第三句“花市光相射”骤然振起,可见元宵的灯火是愈燃愈旺,随销随点,纵有风露,不害其灿烂闪灼的。特别是第二句以“露浥红莲”夹在两句之间,得虚实相映之妙,就更见出作者得“以扫为生”了。“焰蜡”是真,“红莲”是假,“风销焰蜡”是写实,“露浥红莲”则近于虚拟,由于在灯烛的映射下莲花灯上宛如沾湿了清露。这就不仅写出节日的盛妆,而且还摹绘出新春的生意。此正如孟浩然的《春晓》,尽管他说“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却无“落红满径”的残春之意,相反,倒显得万紫千红,春色无边。那是由于诗人写到雨后初晴,晨曦满树,既然处处鸟啭莺啼,足见春光正艳。这与此词同样是“以扫为生”。当然,周词毕竟含有消极成分在内,第一句也同下片“旧情衰谢”“舞休歌罢”等句暗自呼应。因为元夜灯火纵然热闹通宵,也总有灯残人散之时的。

  “桂华流瓦”三句,是写了灯光又写月光。对“桂华”一句,人们多受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影响,认为“境界”虽“极妙”,终不免遗憾,“惜以‘桂华’二字代‘月’耳”。特别是王氏对词中用代字的意见是十分苛刻的。他说:“词忌用替代字。……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盖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必代。”这就使人觉得周邦彦此词此句真有美中不足之嫌了。其实《人间词话》的评语未必中肯,至少是对词用代字的意见未必适用于这首周词。诚如王氏所云,那只消把“桂”字改成“月”字,便一切妥当。然而果真改为“月华流瓦”,较之原句似反觉逊色。这首词的好处,就在于没有落入灯月交辉的俗套。作者一上来写灯火通明,已极工巧之能事;此处转而写月,则除了写出月色的光辉皎洁外,还写出它的姿容绝代,色香兼备。“桂华”一语,当然包括月中有桂树和桂子飘香(如白居易《忆江南三首》“山寺月中寻桂子”)两个典故,但更主要的却是为下面“耿耿素娥欲下”一句作铺垫。既然嫦娥翩翩欲下,她当然带着女子特有的香气,而嫦娥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香气正应如桂花一般,因此这“桂华”二字就不是陈词滥词了。这正如杜甫在《月夜》中所写的“香雾云鬟湿”,着一“香”字,则雾里的月光便如簇拥云鬟的嫦娥出现在眼前,而对月怀人之情也就不言而喻,昔曹植《洛神赋》以“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警句刻画出一位水上女神的绰约仙姿,杜甫和周邦彦则把朦胧或皎洁的月光比拟为呼之欲下的月中仙女,皆得异曲同工之妙。周词这写月的三句,“桂华”句宛如未见其容,先闻其香;“纤云散”则如女子搴开帷幕或揭去面纱;然后水到渠成,写出了“耿耿素娥欲下”。如依王说,不用“桂华”而迳说“月明”,则肯定不会有现在这一栩栩如生的场面。所谓美成此词设想新奇,构思巧妙,正是指的这种表现手法。

  然而作者的笔触并未停留在这里,他又从天上回到人间,写“时序风物”和“人家宴乐”之盛美。但作者把这些全放到背景中去写,突出地写只有在良辰佳节才出来看灯赏月的女子,故紧接着绘出了“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的窈窕形象。“淡雅”二字,恰与上文“素娥”相映衬。

  “萧鼓喧,人影参差”是写实,却用来烘托气氛,体现闹中有静;而以“满路飘香麝”作为上片小结,到底是因人间有衣裳淡雅而又馨香满路的“楚女”引起作者对团而明朗的皓月产生了“耿耿素娥欲下”的联想和幻觉呢,还是用月里嫦娥来衬托或拟喻人间的姝丽,仙乎,人乎,那尽可由读者自己去补充或设想,作者却不再饶舌了。此之谓耐人寻味。

  上片是作者眼前目击之景,下片则由当前的灯节一下借回忆而连接上了昔日自己在都城的灯节,由眼前景色,很自然地联想到汴京风光,用“因念”二字领起。结尾处的今昔之感,实自此油然而生。“都城放夜”是特定的时间地点。“千门如昼”写得极空灵概括,然而气派很足。“嬉笑游冶”转入写人事,即都中士女在上元节日总的活动情况,其中也包括作者在内。

  这些都是写上元应有之文,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可是着重点却在于“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这大有“晚逐香车入凤城”(张泌《浣溪沙》)的味道。柳永在一首《迎新春》的词里写汴京元宵的景况也说:“渐天如水,素月当午。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与周词所写,意趣正复相同。不过柳词朴实坦率,直言无隐;周词委婉含蓄,比较收敛而已。柳词是客观描述,周词则由上片的眼前风物回顾当年,情绪上是由波动而克制,终于流露出年华老去,“旧情衰谢”的无可奈何之感。故两词风调仍复不同。历来注家于“自有暗尘随马”一句都引苏味道《上元》诗中五六二句:“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词则反用其意,说是“更无一点尘随马”。而周词此处的用法似与苏味道诗略异其趣,意思是说女子坐着钿车出游,等到与所期男子在约定地点相遇之后,车尾便有个骑马的男子跟踪了。“暗”不独形容被马蹄带起的“尘”,也含有偷期密约,蹑迹潜踪的意思。这是苏味道原诗中所没有的。

  底下作者自然而然转入了自嗟身世。“年光”二句是说每年都有这样一次元宵佳节,可是自己饱历沧桑,无复昔日情怀,那种嬉笑游冶的轻狂生活,已一去不复返了。于是以“清漏移”三句作结。一到深夜,作者再也无心观赏灯月交辉的景象,流连追欢逐爱的风情,于是就乘着车子赶快回到官邸(“飞盖归来”有避之唯恐不及的意味),心想,任凭人们去狂欢达旦吧。

  结尾之妙,在于“从舞休歌罢”一句有两重意思。一是说任凭人们纵情歌舞,尽欢而散,自己可没有这等闲情逸致了;二是说人们纵使高兴到极点,歌舞也有了时,与其灯阑人散,扫兴归来,还不如早点离开热闹场合,留不尽之余地。作者另一首词《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的结尾也说:“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两者都是写自己无复昔时宴安于声色的情怀,却又都尽极蕴藉含蓄之能事,也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到了李清照,由于感情过分悲凉伤感,便直截了当地写出“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临江仙》)这样万念俱灰的句子,看似衰飒,情感却反而显得奔放,不嫌其尽。有人认为李清照的《词论》中没有提周邦彦,事实上却是承认周邦彦为词道正宗的,以此看来,未必尽然。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王强.周邦彦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6:212-217
2、 蔡义江. 宋词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27-128
3、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021-1023

jiěhuā ·shàngyuán

zhōubāngyàn sòngdài 

fēngxiāoyàn hónglián huāshìguāngxiāngshè guìhuáliú xiānyúnsàn gěnggěngéxià chángdàn kànchǔxiānyāo xiāoxuān rényǐngcēn mǎnpiāoxiāngshè 
yīnniànchéngfàng wàngqiānménzhòu xiàoyóu diànchēluó xiāngféngchù yǒuànchénsuí niánguāngshì wěizhǐjiàn jiùqíngshuāixiè qīnglòu fēigàiguīlái cóngxiū 
王翱一女,嫁于畿辅某官为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而语妻曰:“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何吝者?”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宿于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
王翱(áo)¹一女,嫁于畿(jī)²某官为妻。公³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xù)固不公(qiǎn)。恚(huì)而语妻曰:“而翁长铨(quán),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何吝者?”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¹⁰而宿于朝房¹¹,旬乃还第¹²。婿竟¹³不调。
译文:王翱的一个女儿,嫁给京城附近的一个官员为妻。王翱的夫人非常疼爱女儿,每次要女儿回家,女婿坚持不放走。他愤怒地对妻子说:“你的父亲是选拔官吏的长官,把我调到京城做官,那么你可以整天陪侍你的母亲。况且调动我轻易得就像振落树叶,有什么可吝啬的呢?”于是女儿将想法告诉了母亲,夫人在当天准备了酒菜,跪着禀告王翱,王翱非常生气,拿起几案上的器具打伤了夫人,出门去,坐马车住到朝房里,十天后才回家,女婿最终没有被调职。
注释:¹王翱:明朝人。²畿辅:京城附近地区。³公:指王翱。⁴恚:愤怒。⁵而翁:你的父亲。⁶长铨:选拔官吏的长官。⁷迁:调动。⁸白:禀报。⁹案:几案。¹⁰驾:坐马车。¹¹朝房:朝廷中供值班的房间。¹²旬乃还第:十天后才回家。¹³竟:最终。
秉公。王翱作为朝廷中选拔官吏的长官,要调动女婿的工作,真是轻而易举。但他秉公处事,任凭夫人“枕边风”怎么吹,他就是不干,最后竟与夫人“对着干”。2004年因公殉职的河南登封公安女局长任长霞,“奉命于危难之间”,在整顿当地极为混乱的治安局面中,她一身正气,秉公处事,两年间铲除了数十个大小不等的黑社会性质的团伙,百姓交口称赞。秉公才能执法,秉公执法才有正气。
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
大江一浩荡,离悲¹足几重。
译文:江水浩荡而去,离愁却袭上心来,真是几重波浪几重悲啊。
注释:¹离悲:离别的悲愁。
潮落犹如盖,云昏不作峰。
潮落犹如盖¹,云昏²不作峰³
译文:尽管江上潮势已经低落,但汹涌翻滚的波涛仍然犹如高张的车盖,水面之上云雾沉沉,无有峰峦之状。
注释:¹盖:车盖。此处指退潮时的波浪。²云昏:指云雾迷漫。³不作峰:谓山峰因云雾迷漫而显现不出山峰的形状。
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
远戍(shù)¹唯闻鼓,寒山但见松。
译文:戍鼓之声从远处隐隐传来,顿添几分肃杀之气;远眺江岸,落有寒山老松,满目萧索。
九十方称半,归途讵有踪。
九十方称半,归途讵(jù)¹有踪。
译文:如果人的一生九十年,我才刚刚过去一半,现在孤舟远征,可叹征程艰难,归程无期。
注释:¹讵:怎,岂,难道。

  这首《晚出新亭》诗,是写江上景色的代表性作品,写景以抒情,情景交融。

  新亭在建康(今南京市)境内,是朝士们游宴之所。诗的起势不凡,首句写景,次句写情。江水浩荡而去,离愁却袭上心来,真是几重波浪几重悲啊。此诗的发端与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中的“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正同,开首两句即点出“离悲”的主题。以下四句具体写江景:尽管江上潮势已经低落,但汹涌翻滚的波涛仍然犹如高张的车盖;水面之上云雾沉沉,无有峰峦之状。戍鼓之声从远处隐隐传来,顿添几分肃杀之气;远眺江岸,唯有寒山老松,满目萧索。“潮落”二句以潮落云昏暗示诗人心潮不平,“远戍”二句则通过戍鼓、寒松一步渲染悲愁的气氛。在这荒寒萧条,满目凄凉的时刻,诗人却不得不孤舟远征,艰难独行,最后两句自然而然的直抒情怀,感叹征程艰难,归程无期。

  此诗语言洗炼,写景抒情,皆出于自然,将落潮、昏云、戍鼓、寒松等景物组合成一幅《孤舟远行图》,形象鲜明,意境幽远。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