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亭凝望久,期不至、拟还差。隔翠幌银屏,新眉初画,半面犹遮。须臾淡烟薄霭,被西风扫尽不留些。失了白衣苍狗,夺回雪兔金蟆。
水亭凝望¹久,期不至、拟还差。隔翠幌(huǎng)银屏,新眉初画,半面犹遮。须臾(yú)淡烟薄霭(ǎi),被西风扫尽不留些。失了白衣苍狗²,夺回雪兔金蟆。
译文:在水亭旁注目远望,归期还没到,猜测着还差几天。隔着绿色的帷幔屏风,画着新长出的眉毛,犹如遮挡着半边的脸。片刻飞起的淡淡的薄雾,被西风吹得不留一丝痕迹。顷刻,变化不定,夺回了月亮。
注释:¹凝望:注目远望。²白衣苍狗:苍:灰白色。浮云象白衣裳,顷刻又变得象苍狗,出自唐·杜甫《可叹诗》:“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意思是比喻事物变化不定。
乘云径到玉皇家。人世鼓三挝。试自判此生,更看几度,小住为佳。何须如钩似玦,便相将、只有半菱花。莫遣素娥知道,和他发也苍华。
乘云径到玉皇家。人世鼓三挝。试自判此生,更看几度¹,小住为佳。何须²如钩似玦(jué),便相将、只有半菱花。莫遣(qiǎn)素娥知道,和他发也苍华³
译文:乘云到了玉皇大帝家。人世间敲打三下鼓,试着自己判定今生,更是看了好几次,小住为最佳。何用形状像钩子一样的玦,相伴着半菱花。不要遣怪发鬓苍白的嫦娥。
注释:¹几度:虚指,几次、好几次之意。²何须:何必,何用。³苍华:发鬓苍白。

  《木兰花慢·丁未中秋》是宋代刘克庄的一首关于中秋节的词。

  上片写闺中思妇,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下片进行了想象,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流露出一点点的伤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水亭旁注目远望,归期还没到,猜测着还差几天。隔着绿色的帷幔屏风,画着新长出的眉毛,犹如遮挡着半边的脸。片刻飞起的淡淡的薄雾,被西风吹得不留一丝痕迹。顷刻,变化不定,夺回了月亮。

乘云到了玉皇大帝家。人世间敲打三下鼓,试着自己判定今生,更是看了好几次,小住为最佳。何用形状像钩子一样的玦,相伴着半菱花。不要遣怪发鬓苍白的嫦娥。

注释

凝望:注目远望。

白衣苍狗:苍:灰白色。浮云象白衣裳,顷刻又变得象苍狗,出自唐·杜甫《可叹诗》:“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意思是比喻事物变化不定。

几度:虚指,几次、好几次之意。

何须:何必,何用。

苍华:发鬓苍白。

参考资料:
1、 邓魁英 聂石樵.杜甫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54-155
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27-128
鉴赏

  《木兰花慢·丁未中秋》是宋代刘克庄的一首关于中秋节的词。

  上片写闺中思妇,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下片进行了想象,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流露出一点点的伤感。

刘克庄

刘克庄

刘克庄(1187~1269)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 48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雪衣雪发青玉¹嘴,群捕²鱼儿溪(xī)³中。
译文:鹭鸶身穿雪白的衣裳,生有雪白的头发和青玉一样的嘴巴。它们成群地在溪中捕鱼,美丽的身形倒映在清澈的溪水中。
注释:鹭鸶:此指白鹭,羽毛为白色,腿很长,能涉水捕食鱼、虾等。¹青玉:蓝绿色的玉。²群捕:许多只鹭鸶在一起捕食。³溪影:溪中的影子,形容溪水清澈。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惊飞远映碧山¹去,一树梨花落晚风²
译文:突然,他们因为受惊而飞起,背衬着碧绿的山色,向远方飞去,那洁白的身影,宛如朵朵梨花飘舞在晚风之中。
注释:¹碧山:指山色青绿。²落晚风:在晚风中飘落,随晚风飞舞。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开首两句,并不是什么特殊的赞语,而是通俗朴白的写实,然而就是这样一落笔,一群“雪衣公子”洁白美丽的形象,夕阳西下,蔽于溪影之中待机捕食鱼、虾的习性和机智,却全被描绘出来了,同时,诗人的迷恋之情也寓于其中了。白鹭那洁白的羽毛很美,故有“雪衣”、“雪衣公子”的美称。诗人正是被白鹭的这一特色所吸引,所以从这里切人表现白鹭的精神,表达自己的迷恋之情。而两个“雪”字的连用突出的是白鹭的“形”,其“神”尚未现,诗人巧妙地把它放在惊飞远去的情景中精心描绘,以

  “碧山”相托,以“梨花”比喻,笔触空灵,而白鹭的精神也就显露出来了。第三、四句:“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一个“惊”字,便把眼前之景推向了远处,顺势以“碧山”映衬出飘然远去的白鹭,而这群飘飞的白鹭又装点了青绿色的远山。山青鹭白,晚霞渐逝,这是一幅优美的图画。真是情景交融、自然浑成。可是,诗人并没有满足于此,他接着展开想像的翅膀,好像暗暗地问了自己一句:“远映碧山”的点点白鹭究竟像什么呢?哦,像雪白的梨花在静谧而轻轻的晚风中飘然落下的美妙景象!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鹭鸶溪中捕鱼,朴白平实,似无余味,其实为后边的惊飞远去营造了气势。“一树”承“群捕”,“梨花”应“雪”字,读来晓畅自然,无一点造作之感。这首诗在许多咏鹭诗中别具一格,而且它的最后两句也可以说是咏鹭诗中的名句。后人的一些咏鹭名句,如元代顾瑛的“白鸟群飞烟树末,青山都在雪花中”(《泊垂虹桥口占》)、清代郑板桥的“忽漫鹭鸶惊起去,一痕青雪上西山”(《潍县竹枝词四十首》)等,很可能就是受了杜牧的影响创作的。

参考资料:
1、 李月辉.名画唐诗佳句欣赏: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456-457

 tángdài 

xuěxuěqīngzuǐ qúnéryǐngzhōng 
jīngfēiyuǎnyìngshān shùhuāluòwǎnfēng 
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维予小子,不聪敬止。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
¹²敬之,天维³,命不易(zāi)。无曰高高无上,陟(zhì)(jué)¹⁰,日¹¹¹²无兹¹³。维予小子¹⁴,不¹⁵¹⁶敬止。日就月将¹⁷,学有缉(jī)¹⁸于光明。佛(bì)¹⁹²⁰仔肩²¹,示我显德行²²
译文:警戒警戒要记牢,苍天无上理昭昭,天命不改有常道。休说苍天高无上,佞人贤士下上朝,时刻监视明秋毫。我虽年幼初登基,聪明戒心尚缺少。日有所成月月进,日积月累得深造。任重道远我所乐,光明美德作先导。
注释:¹敬:通“儆”,警戒。²之:语气词。³维:是。⁴显:明察,明白。⁵思:语气助词。⁶命:天命。⁷易:变更。此句谓天命不是一成不变的。⁸陟降:升降。⁹厥:其。¹⁰士:庶士,指群臣。一说士,通“事”。¹¹日:每天。¹²监:察,监视。¹³兹:此,指人间。¹⁴小子:年轻人,周成王自称。¹⁵不、止:皆为语词。¹⁶聪:聪明,此处意为听从。¹⁷日就月将:日有所得,月有所进。就:成就。将:进。¹⁸缉熙:积累光亮,喻掌握知识渐广渐深。缉熙,当谓渐积广大以至于光明。”¹⁹佛:通“弼”,辅助。一说指大。²⁰时:通“是”,这。²¹仔肩:责任。郑笺:“仔肩,任也。”²²示我显德行:言指示我以显明的德行。

  《毛诗序》说《周颂·敬之》是“群臣进戒嗣王”之作,不仅与诗中“维予小子”的成王自称不合,也与全诗文意相悖。无论从字面还是从诗意看,《周颂·敬之》的主动者都不是群臣,而是嗣王(即周成王)。诗序之所以说“群臣进戒嗣王”,或许是出于成王在周公辅佐下平定叛乱、克绍基业而又有所巩固发展的考虑,其善意用心无可厚非,却并不合乎实情。

  此时的成王,已逐步走向成熟,他在《周颂·敬之》中要表达的有两层意思:对群臣的告戒和严格的自律。

  首六句为第一层。成王利用天命告戒群臣,由于他的天子身份,因而很自然地具有居高临下的威势。“天维显”、“命不易”,形式上为纯客观的叙述,目的则在于强调周王室是顺承天命的正统,群臣必须牢记这点并对之拥戴服从。对群臣的告戒在“无曰”以下三句中表达得更为明显,其中“陟降”只能是由周王室施加于群臣的举措,而“日监在兹”与其说是苍天的明察秋毫,不如说是强调周王室对群臣不轨行为的了如指掌,其震慑的意旨不言而喻。

  后六句为第二层。年幼的成王,面对年龄较长的群臣,往往采取一种谦恭的姿态,这里表达严于律己的意愿更是如此。成王自称“小子”,承认自己还很缺乏能力、经验,表示要好好学习,日积月累,以达到政治上的成熟,负起承继大业的重任。但是,群臣却不能因此而对成王这位年幼的君主轻略忽视,甚至可以玩之于股掌,成王并没有放弃对群臣“陟降”(此处偏重于“降”)的权力,也没有丝毫减弱国家机器“日监在兹”功能的打算,更重要的是,成王的律己,是在以坚强的决心加速自己的成熟即政治上的老练,进而加强对群臣的控制。年幼而不谙朝政的成王,群臣对之或许有私心可逞(但还会存有对摄政周公的顾忌);而逐渐成熟的成王,决心掌握治国本领而努力学习的成王,群臣对之便只能恭顺和服从,并随时存有伴君如伴虎的恐惧。诗中的律己也就产生了精心设计的震慑。

  《周颂·闵予小子》《周颂·访落》《周颂·敬之》《周颂·小毖》这一组诗,诗中由“闵予小子”、“维予小子”、“维予小子”到“予”述及的成王自称,可以体现成王执政的阶段性,也可看出成王政治上的成长和执政信心的逐步确立。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84-685

jìngzhī

míng xiānqín 

jìngzhījìngzhī tiānwéixiǎn mìngzāi yuēgāogāozàishàng zhìjiàngjuéshì jiānzài wéixiǎo cōngjìngzhǐ jiùyuèjiāng xuéyǒuguāngmíng shíjiān shìxiǎnxíng 

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功名一聚尘。好是悲歌将进酒,不妨同赋惜馀春。
白衣苍狗¹变浮云,千古功名一聚尘²。好是悲歌将进酒,不妨同赋惜馀(yú)春。
译文:天上的云朵一会像白衣,一会儿又变得像黑狗,这和世态一样,真是变幻无常;千古以来的功名,就像一堆聚集起来的尘土。好的是悲歌一曲《将进洒》,不妨大家同来共赋李白的《惜余春赋》。
注释:瑞鹧鸪:词牌名,又名“舞春风”等,双调五十六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四句两平韵。¹彭德器:生平不详,作者友人。胡邦衡:即胡铨。新句:新写的词。次韵。作旧体诗词的方式之一,也叫步韵,即依照所和诗词中的韵及其用韵的先后次序写。¹白衣苍狗:是说天上的浮云一会儿像是白衣,一会儿又变成黑狗,比喻世事变幻不定。²一聚尘:比喻功名就像一堆聚积起来的尘土。
风光全似中原日,臭味要须我辈人。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取自由身。
风光全似中原¹日,臭味²要须我辈人。雨后飞花知底数³?醉来赢取自由身。
译文:尽管眼前的景色与昔日中原的自然风光、没有什么不同,然而世态剧变,那志趣相投的情谊,还须要我们这一辈人。暮春雨后不知花落了多少,借着酒醉可不受拘管了。
注释:¹中原:指北宋都城汴京及其附近一带。²臭味:气类相同,志趣相投。³底数:多少。

  这首词上片写世事变幻莫测,人的政治理想遭到扼杀,功名变成一堆尘土。下片写眼前景物虽与昔日依旧,但时局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词言短意深,从主客观多方面开解友人,寓郁愤于旷达开朗。

  词的开头“白衣苍狗变浮云”,是从杜甫诗《可叹》中的“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二句得来,相较杜甫的比喻手法,词人直陈白衣苍狗变作浮云,将世事的离奇变幻直接和盘托出,出语惊厥,表达了自己的激愤之情,也无形中创造了阔大的境界。

  紧接着“千古功名”一句,转言词人政治理想的破灭,表现出深深的惋惜喟叹之感。古人有“意气都成一聚尘”的名句,词人在此处夺胎于前人,借前贤的悲慨牢骚,抒发古今一辙的无奈困顿,情感得到了无限的叠加。

  “好是悲歌将进酒”二句进一步借古诗抒发词人对政治上遭受迫害的友人的不平。《将进酒》中抑郁不得志的怨愤意气,《惜余春赋》中念远怀人的伤感氛围,在这首词中叠加呈现,得体且准确,使词作的主旨变得鲜明,词人对于胡铨的深切怀念和对他的不幸遭遇的同情,纤毫毕现,悉达笔端。

  “风光全似中原日,臭味要须我辈人”两句为词人对友人处境的想象,谪人远走僻乡,心中时刻不忘中原,以至于目光所到之处全是家乡的影子。而他回顾身畔,却没有一个志趣相投的朋友,不免落寞孤寂,方知“臭味要须我辈人”,此处臭味即气味,指志趣相投,是词人与友人的隔空应答。两句前者是友人处境,后者是词人心绪,两相交叠,共同融合在词人的想象中。

  末尾两句,词人将思绪转向现实,传达了对时局和自身命运的思考。“雨后飞花知底数”化自杜甫《曲江》中的“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抒写暮春时节对无数落花的惋惜之情,也暗示了南宋朝廷的暗淡前途。

  “醉来赢取自由身”,以情收束,表达词人对友人的劝勉和对自己的安慰。“自由身”是指不受拘束,此时胡铨已失去自由,“自由身”只得从酒醉中赢来,虽然并非真实,但多少是一种安慰。而对于词人来说,虽未受制,但也是不得自由,同样只能在醉后才能有片刻的自我,这一深刻的表述,将困顿的时局和世人的心绪描写得真实传神。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402页

ruìzhè ·péngchūshìbānghéngxīnyùn

zhāngyuángān sòngdài 

báicānggǒubiànyún qiāngōngmíngchén hǎoshìbēiqiāngjìnjiǔ fángtóngchūn 
fēngguāngquánzhōngyuán xiùwèiyàobèirén hòufēihuāzhīshù zuìláiyíngyóushēn 
茅庐诸葛亲曾住。早赚出抱膝梁父。笑谈间汉鼎三分,不记得南阳耕雨。叹西风卷尽豪华,往事大江东去。彻如今话说渔樵,算也是英雄了处。
茅庐诸葛亲曾住。早赚出¹抱膝(xī)梁父²。笑谈间汉鼎三分³,不记得梁阳(gēng)雨。叹西风卷尽豪华,往事大江东去。彻如今话说渔樵(qiáo),算也是英雄了处。
译文:诸葛亮曾亲自以草屋为家,抱膝长吟,从容潇洒,可惜早早被刘备骗出山来经营天下。他谈笑间轻而易举地奠定了三分汉室的格局,却忘了梁阳在雨中耕作的旧日生涯。那西风卷尽了历史的风流繁华,往事随着大江滚滚东去,怎不叫人感叹嗟呀!一直到现在,渔夫樵子还谈起诸葛亮在赤壁大战中的传说和佳话,大概也算是英雄的一种结局吧!
注释:赤壁:在今湖北蒲圻县长江梁岸,三国时孙权、刘备合兵在此大破曹操的军队。¹赚出:骗了出来。²抱膝梁父:指隐居的诸葛亮。抱膝:手抱住膝盖,安闲的样子。梁父:本指《梁父吟》,相传为诸葛亮所作,这里代指诸葛亮。³汉鼎三分:将汉帝国一分为三。鼎,旧时视作国家的重器,比喻政权。⁴梁阳:汉代郡名,包括今湖北襄樊及河梁梁阳一带。诸葛亮早年曾在梁阳隐居耕作。⁵彻:直到。

  发生于公元208年的赤壁大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人们登临赤壁,无一例外地会缅想起这段往事。这场大战是由东吴周瑜指挥而击败曹操的,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也还是在赞美周郎。到了元代,民间的三国故事流行,诸葛亮在大战中的神机妙算和丰功伟绩于是深入人心。

  这支散曲便以诸葛亮为代表对象。作品的上片,从诸葛亮梁阳躬耕的出处说起,只在第三句凭着“笑谈间”三字,隐隐点出了赤壁大战的影子。“笑谈间汉鼎三分”,简短的一句便概括了诸葛亮建功立业的从容和游刃有余的才干。然而,第四句又滑回“梁阳烟雨”,可见诗人怀古的思绪,并不停留在赤壁战场,而是进入了人生思索的更深层次。在诗人看来,诸葛亮为“汉鼎三分”的努力是付出惨重代价的,使他再不能重回隐居的生活中去,他的出山得不偿失,是上了刘备的当了。“赚出”二字,用语偏激,言下有无穷的惋惜之意。这种从怀古的本景宕开一层的写法,显示了诗人心绪的联翩与感慨的深沉。

  〔幺〕篇用一个“叹”字领起,揭开了诗人的感情世界。原来,他是在吊古,更是在伤今。以伤今的眼光吊古,怎能不为古人叹惋。扑面来阵阵的西风,眼前是滔滔的长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时豪杰安在。只不过在渔夫樵子的闲谈中传说着罢了。结局如此,那么诸葛亮何必要出山施展才干,建立功勋。还不如留在茅庐“抱膝”、“耕雨”好呢。这四句又只有“大江东去”四字同“赤壁怀古”隐隐关联,其余皆是脱羁的思绪。但前片着眼于历史,〔幺〕篇着眼于现况;前片的首句是诸葛亮的出处,〔幺〕篇的末句则是他的“了处”。前后既对比,又呼应,合在一起,便是借怀古以抒发对现实的感慨。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缅怀周瑜,这一支曲子缅怀诸葛亮,两者的宣泄方式不同,从“怀古”拉回到现实人生的径路却是一致的。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鹦鹉曲·赤壁怀古

yīng··chì怀huái--féngzizhèn

máozhūqīncéngzhùzǎozhuànchūbàoliángxiàotánjiānhàndǐngsānfēnnányánggēngtàn西fēngjuǎnjǐnháohuáwǎngshìjiāngdōngchèjīnhuàshuōqiáosuànshìyīngxiónglechù

青苔生满路,人迹至应稀。
青苔生满路,人迹至应稀。
译文:长满了青苔的小路,人迹慢慢变得稀少。
小寺鸣钟晚,深林透日微。
小寺鸣钟晚,深林透日微。
译文:寺院里傍晚的钟声响起,树林深处漏洒几缕日光,寂静非常。
野花春后发,山鸟涧中飞。
野花春后发,山鸟涧(jiàn)中飞。
译文:寺天过后,野花迸发勃勃生机,鸟儿也在山涧中飞来飞去。
或有相逢者,多因采药归。
或有¹相逢者,多因采药归。
译文:这种时候或许有相逢者,多是因为采药归来。
注释:¹或有:或许有,可能有。

dào--zhàoshīxiù

qīngtáishēngmǎnrénzhìyīng

xiǎomíngzhōngwǎnshēnlíntòuwēi

huāchūnhòushānniǎojiànzhōngfēi

huòyǒuxiāngféngzhěduōyīncǎiyàogu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