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又天涯。人生可叹嗟。想难忘、江上琵琶。诗酒一瓢风雨外,都莫问,是谁家。
怜我鬓先华。何愁归路赊。向西湖、重隐烟霞。说与山童休放鹤,最零落,是梅花。
一见又天涯。人生可叹嗟。想难忘、江上琵琶。诗酒一瓢风雨外,都莫问,是谁家。
怜我鬓先华。何愁归路赊。向西湖、重隐烟霞。说与山童休放鹤,最零落,是梅花。
张炎

张炎

张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晚年号乐笑翁。祖籍陕西凤翔。六世祖张俊,宋朝著名将领。父张枢,“西湖吟社”重要成员,妙解音律,与著名词人周密相交。张炎是勋贵之后,前半生居于临安,生活优裕,而宋亡以后则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著有《山中白云词》,存词302首。张炎另一重要的贡献在于创作了中国最早的词论专著《词源》,总结整理了宋末雅词一派的主要艺术思想与成就,其中以“清空”,“骚雅”为主要主张。 ▶ 33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¹家何处住,妾²住在横塘(táng)³
译文:请问大哥你的家在何方。我家是住在建康的横塘。
注释:¹君:古代对男子的尊称。²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³横塘:现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停船暂(zàn)¹借问²,或恐³是同乡。
译文:停下船吧暂且借问一声,听口音恐怕咱们是同乡。
注释:¹暂:暂且、姑且。²借问:请问一下。³或恐:也许。

  这首抒情诗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它不以任何色彩映衬,似墨笔画;它不用任何妆饰烘托,是幅素描;它不凭任何布景借力,犹如一曲男女声对唱;它截头去尾,突出主干,又很象独幕剧。题材平凡,而表现手法不凡。

  一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于是天真无邪地问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乡?就是这样一点儿简单的情节,只用“妾住在横塘”五字,就借女主角之口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与居处。又用“停舟”二字,表明是水上的偶然遇合,用一个“君”字指出对方是男性。那些题前的叙事,用这种一石两卵的手法,就全部省略了。诗一开头就单刀直入,让女主角出口问人,现身纸上,而读者也闻其声如见其人,绝没有茫无头绪之感。从文学描写的技巧看,“声态并作”,达到了“应有尽有,应无尽无”,既凝炼集中而又玲珑剔透的艺术高度。

  在寥寥二十字中,诗人仅用口吻传神,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他不象杜牧那样写明“娉娉袅袅十三余”,也不象李商隐那样点出“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他只采用了问话之后,不待对方答复,就急于自报“妾住在横塘”这样的处理,自然地把女主角的年龄从娇憨天真的语气中反衬出来了。在男主角并未开口,而这位小姑娘之所以有“或恐是同乡”的想法,不正是因为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片言只语吗?这里诗人又省略了“因闻声而相问”的关节,这是文字之外的描写,所谓“不写之写”。

  这首诗还表现了女主角境遇与内心的孤寂。单从她闻乡音而急于“停舟”相问,就可见她离乡背井,水宿风行,孤零无伴,没有一个可与共语之人。因此,他乡听得故乡音,且将他乡当故乡,就这样的喜出望外。诗人不仅在纸上重现了女主角外露的声音笑貌,而且深深开掘了她的个性和内心。

  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有如民歌。却拥有无尽的艺术感染力。

chánggānxíng ·jūnjiāchùzhù

cuīhào tángdài 

jūnjiāchùzhù qièzhùzàihéngtáng 
tíngchuánzànjièwèn huòkǒngshìtóngxiāng 
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
雨霁¹风光,春分²天气,千花百卉(huì)争明媚。画梁³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
译文:春雨过后,天空放晴,春分天气,一派好风光。百花盛开,万紫千红,争奇斗艳。画梁之上,刚归来的燕子,出双入对。玉笼里的鹦鹉却在发愁自己孤独眠睡。
注释:踏莎行:词牌名,又名《喜朝天》《柳长春》《踏雪行》《平阳兴》《踏云行》《潇潇雨》等。双调小令,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仄韵。四言双起,例用对偶。¹雨霁:雨过天晴。²春分: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在公历3月20或21日。此日,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平分,故称。³画梁:有彩绘装饰的屋梁。⁴玉笼:玉饰的鸟笼。亦用为鸟笼的美称。
薜荔依墙,莓苔满地,青楼几处歌声丽。蓦然旧事上心来,无言敛皱眉山翠。
(bì)(lì)¹依墙,莓苔²满地,青楼³几处歌声丽。蓦然旧事上心来,无言敛(liǎn)皱眉山翠。
译文:薜荔香草爬上了墙面,莓苔绿藓铺满了地面,远处的青楼断断续续地传过来清丽的歌声。想起过去的事情不禁沉默无言,眉头紧皱,远山眉色变成了青绿。
注释:¹薜荔:常绿藤本植物。又称木莲。²莓苔:青苔。³青楼:妓院。⁴眉山:形容女子秀丽的双眉。

  是词写春愁。前阕写“春分天气”的明媚景色,但也以成双的燕子反衬孤眠的鹦鹉春景,成为对比强烈的两个具象,象征主人公的孤独。后阕写闺妇。特写居所周围的春天景色。“薜荔依墙,莓苔满地”的荒芜景象同上片的明丽春景退然不同,这也是使观赏者思旧的契执。青楼的歌声,勾起了主人公对旧事的回忆,“旧事”,既有甜蜜的,亦有苦涩的,这里当指苦涩的,指心上人沉迷于游冶,不时到青楼寻欢作乐,感慨自己正如“卉笼鹦鹉愁孤睡”,“敛皱眉山”就是明证。

  在这首词中,春分时节的明媚风光跃然纸上:百花盛开,新燕归来,还有依墙而长的薜荔,遍生满地的莓苔。然而,哪知青楼的歌声引来愁绪,可惜了这美挥的“春风时光*”一词人由景到情,情景交融,借春分节道出难言的心境。先咏春日韶景,后叹浮云旧事,字面上是在说新燕鹦鹉,青藤苔蔓,实际上分明是一个孤寂冷清的场景,是在比喻自己孤独的命运。

参考资料:
1、 谭新红编著.欧阳修词全集:崇文书局,2014.06:第30页
2、 林兆祥编撰.唐宋花间廿四家词赏析: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06:第604页
3、 费振刚主编 陶尔夫 杨庆辰著.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 晏欧词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第200页
4、 九天书苑编著.不可不知的二十四节气生活常识一本通 插图版:中国铁道出版社,2014.03:第70页

shāxíng--ōuyángxiū

fēngguāngchūnfēntiānqiānhuābǎihuìzhēngmíngmèihuàliángxīnyànshuāngshuānglóngyīngchóushuì

qiángméitáimǎnqīnglóuchùshēngránjiùshìshàngxīnláiyánliǎnzhòuméishāncuì

红妆春骑。踏月影、竿旗穿市。望不尽、楼台歌舞,习习香尘莲步底。箫声断、约彩鸾归去,未怕金吾呵醉。甚辇路、喧阗且止。听得念奴歌起。
红妆春骑。踏月影、竿旗穿市¹。望不尽、楼台歌舞,习习香尘莲步底。箫声断、约彩鸾(luán)²归去,未怕金吾³呵醉。甚辇(niǎn)路、喧阗(tián)且止。听得念奴歌起。
译文:红妆盛艳的佳丽骑马游春,踏着婆娑的月影,高竿上彩旗如林,在闹市华街穿游追寻。迤逦的楼台歌舞一眼望不尽,随着丽人们秀足莲步带起了脂香弥漫的微尘。幽婉欲断的箫音,呼唤着彩鸢期约归去,今夜不用怕执金吾的呵禁。皇帝车辇证从大路驶过,闹市的喧哗暂时静息,只听歌女们欢歌四起。
注释:¹穿市:在街道上穿行。²彩鸾:指出游的美人。³金吾:执金吾,古代在京城执行治安任务的军人。⁴“甚辇路”二句:为什么街上的喧闹静止下来了呢?原来是听到了女子美妙的歌声。⁵念奴:本是唐天宝中名娼,此借用。
父老犹记宣和事。抱铜仙、清泪如水。还转盼、沙河多丽。滉漾明光连邸第。帘影冻、散红光成绮。月浸葡萄十里。看往来、神仙才子,肯把菱花扑碎。
父老犹记宣和事。抱铜仙、清泪如水。还转盼、沙河多丽。滉(huàng)漾明光连邸第。帘影冻、散红光成绮。月浸葡萄十里¹。看往来、神仙才子,肯把菱(líng)花扑碎。
译文:宣和年间的繁华旧事父老们还有记忆,北宋沦亡了,抱着金铜仙人,如流水般洒落清冷的泪滴。南宋承平,又能环顾临安城沙河塘的繁华美丽。河面上灯烛倒映,明光闪烁是连绵不断的宅邸。帘影忽儿凝定,又忽儿散开化成一片彩锦,灯光灿灿的涟漪。月色浸润着西湖的十里深碧。看那些往来游春的神仙般的美女和才子,谁肯将菱花镜儿打碎,亲人分离?
注释:¹月浸葡萄十里:月光泻在十里西湖上,现出葡萄般的深绿色。
肠断竹马儿童,空见说、三千乐指。等多时春不归来,到春时欲睡。又说向、灯前拥髻。暗滴鲛珠坠。便当日、亲见霓裳,天上人间梦里。
肠断竹马儿童,空见说、三千乐指。等多时春不归来,到春时欲睡。又说向、灯前拥髻(jì)。暗滴鲛(jiāo)¹坠。便当日、亲见霓裳,天上人间梦里。
译文:令人断肠悲凄呵那些骑着竹马嬉戏的小儿女,空自听说大宋宫廷的盛大乐队拥有三百乐妓伎,久久地期待,春天不归来,待到春天归来时,人已昏昏欲睡,错过它的归期。又在灯前捧着发髻诉说往日的哀凄,暗暗坠下珍珠般的泪滴。即使当时亲眼看见《霓裳》乐舞的盛况,而今也是天上人间永相隔,犹如在梦里。
注释:¹鲛珠;指眼泪。

  《宝鼎现》,又名《三段子》等。分三段,一百五十七字或一百五十八字,仄韵格。它属于三叠的长调。这首词就分三段分别写北宋、南宋及作词当时的元宵节场景。因此形成强烈的对比,以现作者悼念恨怅之情。

  此词上阕写丁酉元夕灯市的热闹场景,暗示怀旧主旨。中阕开头直抒怀恋前朝之意。下阕写前朝遗民,暗地垂泪,缅怀往事,徒有天上人间之感,更使人无限伤悲。词意凄婉,韵味深长。在词中作者用大量篇幅回忆宋代元宵节繁华、热闹的景象,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痛和“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感慨。

  一阕写北宋年间东京汴梁元宵灯节的盛况。着重写仕女的游乐,来衬托昔日的繁荣景象。旧时女子难得抛头露面,写她们的游乐也最能反映其时繁华喧闹的游众之乐。“红妆春骑,踏月影、竿旗穿市”三句写贵妇盛妆出游,到处是香车宝马;官员或军人也出来巡行,街上旌旗遍布。这里略用诗句“南陌青丝骑,东邻红粉妆”(沈佺期《游夜》)及“牙旗穿夜市”(苏轼《上元夜》)的字面,化用自然,贴切无痕。

  接着便写市街楼台上的文艺表演,是“望不尽楼台歌舞”,台下则观众云集,美人过处,尘土也香气盈盈(“习习香尘莲步底”)。钟情怀春的青年男女在此良宵美景之中,恋爱时有发生。钟陵西山游帷观,每至中秋,游众甚多。大和末年,有一叫彩鸾的绝代女子和一前观中的书生相恋,结为夫妇。“箫声断,约彩鸾归去”即用此事来摹写男女恋爱情事。古代京城有执金吾(执金吾)禁夜制度,“唯正月十五日夜,敕许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未怕金吾呵醉”写出元夕夜禁令不张,自由欢乐的氛围。紧接着“甚辇路喧阗且止,听得念奴歌起”一句,写在皇家车骑行经的道路(“辇路”)人声嘈杂,突然又鸦雀无声,原来是著名歌手开始演唱了。“念奴”本是唐天宝中名倡,此借用以说明唱技之精。

  以上写北宋元夕,真给人以富贵奢华的感觉。之后“父老犹记宣和事”一句启下,转入南宋时代。

  “抱铜仙、清泪如水”用了一个典故,魏明帝时诏宫官牵牛西取汉武帝时所造的铜人,铜人竟潸然泪下,用这典故寄寓作者亡国之痛。南宋时,元夕的情景不能与先前盛时相比,但也有百来年的“承平”,因此南宋都城杭州元夜的情景,仍颇为值得怀念。沙河塘在杭州南五里,繁盛之时,笙歌不绝。故词中谓之“多丽”。然后词人写到月下西湖水的幽深和碧绿。

  方圆十里的金波形成一道奇丽景色,在湖船长堤上,士女如云,则构成另一种繁华景观。灯红酒绿之中,那些“神仙才子”,有没有人象南朝徐德言那样预料到将有国破家亡之祸,而预先将菱花镜打破,与妻子各执一半,以作他日团圆的凭证。“肯把菱花扑碎”一句,寓有词人刻骨铭心的亡国之痛,故在三阕一开始就是“肠断竹马儿童,空见说、三千乐指”,总收前面两段,发往事如烟,江山不再的感慨。三天乐指宋时旧例,教坊乐队由三百人组成,一人十指,故称“三千乐指”。入元以后,前朝遗老固然知道前朝故事,而骑竹马的儿童,则只能从老人口中略知一二,可惜已无缘得见了。季节轮回依旧,人们依旧盼着春天,盼着元夕,但蒙古统治下,使元夕,不免萧条。

  “等多时、春不归来,到春时欲睡”,于轻描淡写中写尽无限的哀愁。元宵是灯节,“红妆春骑”、“辇路喧阗”的热闹场面已成为遥远的过去已今非昔比。

  汉人与南人,只能对着室内孤灯,追忆旧事,泪湿襟巾。“灯前拥髻”诸句“顾视烛影,以手拥髻(愁苦状)凄然泣下,不胜其悲”(《飞燕外传》)语意。专写妇女的情态,与一阕形成鲜明对照。年青的人们因为生不逢辰,无缘窥见往日元夕盛况而“肠断”;而老人们呢,“便当日亲见《霓裳》”,又该如何?还不是春梦易醒,恨恨空余而已,“天上人间梦里”用李后主《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语,辞气悲凉亡国之痛。跃然纸上,读之令人抚膺大恸。

  这首词颇具艺术特色,三叠的结构布局分别写出三个时代的元宵节场景。内在逻辑性强,结构错落有致,自然贴切,因为词人将回忆痛苦感慨种种情感糅合起来,所以极其亲切地表达了昔日遗民的心情,因此杨慎说这首词“词意凄婉,与《麦秀》何殊”。

bǎodǐngxiàn ·chūnyuè

liúchénwēng sòngdài 

hóngzhuāngchūn yuèyǐng gān竿chuān穿shì wàngjìn lóutái xiāngchénlián xiāoshēngduàn yuēcǎiluánguī wèijīnzuì shènniǎn xuāntiánqiězhǐ tīngniàn 
lǎoyóuxuānshì bàotóngxiān qīnglèishuǐ háizhuǎnpàn shāduō huàngyàngmíngguānglián liányǐngdòng sànhóngguāngchéng yuèjìntáoshí kànwǎnglái shénxiāncái kěnlínghuāsuì 
chángduànzhúértóng kōngjiànshuō sānqiānyuèzhǐ děngduōshíchūnguīlái dàochūnshíshuì yòushuōxiàng dēngqiányōng ànjiāozhūzhuì biàn便dāng qīnjiàncháng tiānshàngrénjiānmèng 
何人劚得一片木,三尺春冰五音足。
何人劚(zhú)¹得一片木,三尺春冰五音足。
译文:不知何人用刀削制的这一琵琶,三尺春天的冰一样难得,而且五音俱全。
注释:¹劚:用砍刀、斧等工具砍削。
一弹决破真珠囊,迸落金盘声断续。
一弹决破真珠囊(náng),迸落金盘声断续。
译文:一但弹起来时,好象把真珠袋撕破,真珠迸落在金音中发出时断时续的圆润声音。
飘飘飖飖寒丁丁,虫豸出蛰神鬼惊。
飘飘飖(yáo)飖寒丁丁¹,虫豸(zhì)出蛰(zhé)神鬼惊。
译文:弦音飘荡发出冷冷的声音,蛰伏的小虫惊醒,神鬼听后都惊起。
注释:¹丁丁:形容伐木、下棋、弹琴等声音。
秋鸿叫侣代云黑,猩猩夜啼蛮月明。
秋鸿¹叫侣代云黑,猩猩夜啼蛮月明。
译文:象秋鸿鸣叫呼喊伴侣北方代地的云变黑,象猩猩夜啼把南方蛮地月亮变得更明亮。
注释:¹秋鸿:1.秋日的鸿雁。古诗文中常以象征离别。2.古琴曲。
潏潏汩汩声不定,胡雏学汉语未正。
(yù)潏汩(gǔ)汩声不定,胡雏(chú)¹学汉语未正。
译文:象潏潏汩汩水流的声音不固定,又象北方的胡人学汉学一样,语言朦胧不清。
注释:¹胡雏:1.胡人小儿; 胡人僮仆。2.对胡人的蔑称。
若似长安月蚀时,满城敲鼓声噒噒。
若似长安月蚀时,满城敲鼓声噒(lián)噒。
译文:好象长安月蚀时,引起满城百姓噒噒敲鼓声。
青山飞起不压物,野水流来欲湿人。
青山飞起不压物,野水流来欲湿人。
译文:听起来会感到峨峨的青山飞起,但没有压抑感,听起来又象有野水流来,有种润湿人的感觉。
伤心忆得陈后主,春殿半酣细腰舞。
伤心忆得陈后主¹,春殿半酣(hān)细腰舞。
译文:曲调中听起来会伤心地想到南朝陈后主,在春殿中酒至半酣时看着细腰女在跳舞。
注释:¹陈后主:陈叔宝(公元553年~公元604年),即陈后主,南朝陈末代皇帝,字元秀,小字黄奴。
黄莺百舌正相呼,玉树后庭花带雨。
黄莺百舌正相呼,玉树后庭花¹带雨。
译文:又象有一百只黄莺在相向唱歌,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上,有雨水般的伤心泪水。
注释:¹玉树后庭花:是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被称为“亡国之音”。
二妃哭处山重重,二妃没后云溶溶。
二妃¹哭处山重重,二妃没后云溶溶。
译文:感觉到娥皇女英二妃哭处山重重,娥皇女英死后云势盛大翻动。
注释:¹二妃:指传说中舜之妻娥皇、女英 。死后成为湘水之神。
夜深霜露锁空庙,零落一丛斑竹风。
夜深霜露锁空庙,零落一丛斑竹¹风。
译文:夜深霜露很大把娥皇女英空庙封住,只留下一丛斑竹在风中摇曳。
注释:¹斑竹:一种茎上有紫褐色斑点的竹子,也叫湘妃竹。
金谷园中草初绿,石崇一弄思归曲。
金谷园¹中草初绿,石崇一弄思归曲。
译文:石崇的金谷园中初春草色刚刚绿,象是他的一段思归曲。
注释:¹金谷园:指晋石崇于金谷涧中所筑的园馆。 石崇曾写金谷诗序记其事。
当时二十四友人,手把金杯听不足。
当时二十四友¹人,手把金杯听不足。
译文:当年金谷园二十四友,手把金杯听不够。
注释:¹二十四友:西晋二十四人文学集团。潘岳、石崇、欧阳建、陆机、陆云等二十四人,号曰‘二十四友’。”
又似贾客蜀道间,千铎万磬鸣空山。
又似贾(gǔ)客蜀道间,千铎(duó)万磬(qìng)鸣空山。
译文:又像商人走在蜀道间,很多的铎磬在空山中敲响。
未若此调呦呦兮啁啁,嘈嘈兮啾啾。
未若此调呦(yōu)呦兮啁(zhōu)啁,嘈嘈兮啾(jiū)啾。
译文:不一会儿,此调象鹿鸣呀禽鸟鸣,众声喧杂呀众鸟鸣。
引之于山,兽不能走。吹之于水,鱼不能游。
引之于山,兽不能走。吹之于水,鱼不能游。
译文:弹奏声传入山中,群兽驻足不愿走。弹奏声飘到水面上,鱼儿听的入迷而忘记游了。
方知此艺不可有,人间万事凭双手。
方知此艺不可有,人间万事凭双手。
译文:现在才知道此种演奏技艺其他地方是没有的,人间做很多事都是靠一双巧手而为。
若何为我再三弹,送却花前一尊酒。
若何为我再三弹,送却花前一尊酒。
译文:再为我弹几曲,怎么样?在花前送你一杯酒。

xíng

niúshū tángdài 

rénzhúpiàn sānchǐchūnbīngyīn 
tánjuézhēnzhūnáng bèngluòjīnpánshēngduàn 
piāopiāoyáoyáohánzhēngzhēng chóngzhìchūzhéshénguǐjīng 
qiūhóng鸿jiàodàiyúnhēi xīngxīngmányuèmíng 
shēngdìng chúxuéhànwèizhèng 
ruòchángānyuèshíshí mǎnchéngqiāoshēngliánlián 
qīngshānfēi shuǐliúláishī湿rén 
shāngxīnchénhòuzhǔ chūndiàn殿bànhānyāo 
huángyīngbǎishézhèngxiāng shùhòutínghuādài 
èrfēichùshānchóngchóng èrfēihòuyúnróngróng 
shēnshuāngsuǒkōngmiào língluòcóngbānzhúfēng 
jīnyuánzhōngcǎochū绿 shíchóngnòngguī 
dāngshíèrshíyǒurén shǒujīnbēitīng 
yòushǔdàojiān qiānduówànqìngmíngkōngshān 
wèiruòdiàoyōuyōuzhōuzhōu cáocáojiūjiū 
yǐnzhīshān shòunéngzǒu chuīzhīshuǐ néngyóu 
fāngzhīyǒu rénjiānwànshìpíngshuāngshǒu 
ruòwèizàisāntán sòngquèhuāqiánzūnjiǔ 
代马秋不归,缁纨无复绪。
代马秋不归,缁纨无复绪。
迎寒理衣缝,映月抽纤缕。
迎寒理衣缝,映月抽纤缕。
的皪愁睇光,连娟思眉聚。
的皪愁睇光,连娟思眉聚。
清露下罗衣,秋风吹玉柱。
清露下罗衣,秋风吹玉柱。
流阴稍已多,馀光亦难取。
流阴稍已多,馀光亦难取。

  七夕是中国传统节令之一,相传在七夕的晚上牛郎织女一年相会一次。据《荆楚岁时记》记载,这天晚上,妇女们纷纷以彩色线穿七孔针,于庭院中陈列瓜果乞巧。民俗流风所及,七夕也成为六朝诗人咏歌的热点。除了歌唱牛郎织女外,“七夕穿针”的作品也不在少数。如梁简文帝萧纲诗“怜从帐里出,想见夜窗开。针欹疑月暗,缕散恨风来”、刘遵诗“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向光抽一缕,举袖弄双针”。柳恽的《七夕穿针》,虽然题材也是传统的闺怨,但比起前面各家来,诗的内容更加丰富,意境也开拓得较深。

  诗歌发端“代马秋不归,缁纨无复绪”,且不提七夕穿针,而先说明丈夫从军代地(今河北、山西北部),妻子独处闺中,各色衣裳,无心料理。然而瞬间已到七夕,须为丈夫打点冬装,于是归结七夕穿针这一诗题:“迎寒理衣缝,映月抽纤缕。”旧注引《周礼·春官》中“中秋夜,击土鼓、吹豳诗以迎寒”解释“迎寒”,似乎牵强。这两句诗使用修辞中的“互文格”,即“映月迎寒,抽纤缕理衣缝”,在月光下迎夜凉、穿针孔、缝衣衫。单纯的穿针娱乐变为实际的裁衣寄远,于是民俗与社会问题浑融浃洽,天衣无缝。下文便描写女主人公飞针走线时的容貌神情。“的皪寒睇光,连娟思眉聚。”的皪,光亮鲜明。连娟,纤细弯曲。眼波媚丽,奈何凝寒远望;眉山春妍,只是紧蹙不舒。全无佳节兴致,更添独居抑郁。这是人物的正面描写。接着诗人再从侧面对环境进行渲染:“清露下罗衣,秋风吹玉柱。”玉柱,这里代指筝瑟等乐器。罗衣沾露,只为伫立已久,可见时已夜深。秋风拂弦,可见心绪撩乱,置琴不顾。清露点点,微响悠悠,两句勾勒出一片凄清氛围,蕴含着恍惚失神的人物形象。结尾转到人物心理:“流阴稍已多,馀光亦难取。”一夜光阴大半流逝。残夜馀光欲留无计。寥寥十字,辞约义丰,既是慨叹牛郎织女欢会短暂;又是自伤良宵虚度,比之牛郎织女,尤为不及。这两句将节日与日常生活收束合一,将人生感慨与神话传说收束合一,将世间凡人与天上星宿收束合一。神韵超远悠渺,耐人寻味。

  此诗的人物描写,堪称细腻。随着时光的推移,由夜晚到中宵再到残夜,或是穿针缝衣的举止,或是颦眉含寒的神情外貌,或写幽清环境,或状嗟伤心绪,移步换形,内涵充实。从而使整首诗歌也显得清隽雅丽,卓然出群。正如清人陈祚明所说的,“柳吴兴诗如月华既圆,云散相映,光气满足。”(《采菽堂古诗选》卷二十五)

穿chuānzhēn--liǔyùn

dàiqiūguīwán

yínghánfèngyìngyuèchōuxiān

dechóuguāngliánjuānméi

qīngxiàluóqiūfēngchuīzhù

liúyīnshāoduōguāngn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