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桓城下白翎雀,雄鸣雌随求饮啄。有时决起天上飞,告诉生来羽毛弱。
乌桓城下白翎雀,雄鸣雌随求饮啄。有时决起天上飞,告诉生来羽毛弱。
西河伶人火倪赤,能以丝声代禽臆。象牙指拨十三弦,宛转繁音哀且急。
西河伶人火倪赤,能以丝声代禽臆。象牙指拨十三弦,宛转繁音哀且急。
女真处子舞进觞,团衫鞶带分两傍。玉纤罗袖柘枝体,要与雀声相颉颃。
女真处子舞进觞,团衫鞶带分两傍。玉纤罗袖柘枝体,要与雀声相颉颃。
朝弹暮弹白翎雀,贵人听之以为乐。变化春光指顾间,万蕊千花动弦索。
朝弹暮弹白翎雀,贵人听之以为乐。变化春光指顾间,万蕊千花动弦索。
只今萧条河水边,宫庭毁尽沙依然。伤哉不闻白翎雀,但见落日生寒烟。
只今萧条河水边,宫庭毁尽沙依然。伤哉不闻白翎雀,但见落日生寒烟。

báilíngquè--zhāng

huánchéngxiàbáilíngquèxióngmíngsuíqiúyǐnzhuóyǒushíjuétiānshàngfēigàoshēngláimáoruò

西língrénhuǒchìnéngshēngdàiqínxiàngzhǐshísānxiánwǎnzhuǎnfányīnāiqiě

zhēnchùzijìnshāngtuánshānpándàifēnliǎngbàngxiānluóxiùzhèzhīyàoquèshēngxiāngjiéháng

cháodàndànbáilíngquèguìréntīngzhīwèibiànhuàchūnguāngzhǐjiānwànruǐqiānhuādòngxiánsuǒ

zhǐjīnxiāotiáoshuǐbiāngōngtínghuǐjǐnshāránshāngzāiwénbáilíngquèdànjiànluòshēnghányān

张昱

张昱

元明间庐陵人,字光弼,号一笑居士,又号可闲老人。历官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行枢密院判官。晚居西湖寿安坊,屋破无力修理。明太祖征至京,厚赐遣还。卒年八十三。有《庐陵集》。 ▶ 794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三月晦,送春有集,坐中偶书。
春来春去催人老,老夫争肯输¹年少。醉后少年狂,白髭(zī)²殊未妨。
译文:春来春去时光如飞催人老,我怎肯轻易输给年轻人?酒醉之后像少年一样狂放不羁,胡子白了根本没有关系。
注释:¹输:负。²白髭:嘴边的胡子发白了。
春来春去催人老,老夫争肯输年少。醉后少年狂,白髭殊未妨。
插花还起舞,管领¹风光处。把酒共留春,莫教²花笑人。
译文:头上插着花起身狂舞,要尽情地享受春光。让我们举杯共同留住春天,不要让花儿笑人们不懂惜春。
注释:¹管领:主管的意思。²教:使,令。
插花还起舞,管领风光处。把酒共留春,莫教花笑人。
插花还起舞,管领风光处。把酒共留春,莫教花笑人。

  这首春词是用少女眼光中的暮春景象展现她蹙眉惜春的心态。欧阳炯的《三字令》“春欲尽,日迟迟”一首,从春尽人不归的艺术角度,运笔随意而着重于刻画佳人的无限相思。至于抒发青春难驻,临老伤春的感觉,张先的《天仙子》具有代表性。上片云:“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青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这种时光易逝的送春感触,写得神韵高妙,但词人流露出的情绪却是深沉和忧愁的,有着无穷的感伤。张元干这首词的艺术构思与上两首不同,情调旷达洒脱,可谓别具一格。

  首先从词的组织结构来看,词人没有采用上景下情的框架,而紧扣送春留春的主旨,直抒情怀,一气呵成。起句“春来春去催人老”,即写出了作者对春去的内心感应。春来春去,时光匆匆易逝。这对于垂老之人,最容易引起心情的翻腾。张先词的“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所流露的是一种人事纷繁、朱颜易改的感伤情调。这首词中所承接的是“老夫争肯输年少”。词人虽然已是“老夫”,但是心中没有悲感,还具有年青人的活力。正是这种不服老的自在洒脱的襟怀,才能生发出插花起舞、把酒留春的势态,使上下片一气呵成。

  其次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张元干晚年遭逢厄运,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常寄情于山水之间,但是壮志依存。诗人投闲的二十余年,并未忘掉中原遗恨,但又是抱着“心存自在天,脚踏安乐地”的旷达情怀。

  词中所写“坐中偶书”的感受,似是信手拈来,实是胸襟情怀的真实流露。值得提出的是“醉后少年狂”一句,是借用苏轼《江城子》词“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意趣。而“管领风光处”则是化用白居易《早春晚归》“金谷风光依旧在,无人管领石家春”的诗意。此处与“插花还起舞”相连接,充分体现出作者的真情实感,旷达乐观的风貌。这首词中性灵的流露,具有一种真实、自然之美。

  这首自抒情怀的词作,语言朴质自然,明白晓畅。“醉后少年狂,白髭殊未妨”、“把酒共留春,莫教花笑人”,语意显露,造句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态,又不落前人窠臼。这种个性化语言的倾吐,既是时光与生命相撞击产生的火花,又疑聚着词人“坐中”瞬间的真实感受,因而富有自然的风韵。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85-1286页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年、月、日¹,季父²愈闻汝(rǔ)丧之七日,乃能衔(xián)³致诚,使建中远日时羞之奠(diàn),告汝十二郎之灵:
译文:某年、某月、某日,叔父韩愈在听说你去世后的第七天,才得以含着哀痛向你表达诚意,并让建中在远方备办了应时的鲜美食品作为祭品,告慰你十二郎的灵位:
注释:¹年、月、日:此为拟稿时原样。《文苑英华》作“贞元十九年五月廿六日”;但祭文中说十二郎在“六月十七日”曾写信给韩愈,“五”字当误。²季父:父辈中排行最小的叔父。³衔哀:心中含着悲哀。⁴致诚:表达赤诚的心意。⁵建中:人名,当为韩愈家中仆人。⁶时羞:应时的鲜美佳肴。羞,同“馐”。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呜呼!吾少孤¹,及长,不省所怙(hù)²,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³,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译文:唉,我自幼丧父,等到大了,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有依靠兄嫂抚养。哥哥正当中年时就因与犯罪的宰相关系密切而受牵连被贬为韶州刺史,次年死于贬所 。我和你都还小,跟随嫂嫂把灵柩送回河阳老家安葬。随后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伶丁,也未曾一天分开过。我上面本来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继承先父的后代,在孙子辈里只有你,在儿子辈里只有我。韩家子孙两代各剩一人,孤孤单单。嫂子曾经抚摸着你的头对我说:“韩氏两代,就只有你们两个了!”那时你比我更小,当然记不得了;我当时虽然能够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
注释:¹孤:幼年丧父称“孤”。《新唐书·韩愈传》:“愈生三死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²怙:《诗经·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后世因用“怙”代父,“恃”代母。失父曰失怙,失母曰失恃。³“中年,兄殁南方”:代宗大历十二年(年),韩会由起居舍人贬为韶州(今广东韶关)刺史,次年死于任所,年四十三。时韩愈十一岁,随兄在韶州。⁴河阳:今河南孟县西,是韩氏祖宗坟墓所在地。⁵就食江南:唐德宗建中二年(年),北方藩镇李希烈反叛,中原局势动荡。韩愈随嫂迁家避居宣州(今安徽宣城)。因韩氏在宣州置有田宅别业。韩愈《复志赋》:“值中原之有事兮,将就食于江之南。”《祭郑夫人文》:“既克返葬,遭时艰难。百口偕行,避地江濆。”均指此。⁶吾上有三兄:三兄指韩会、韩介,还有一位死时尚幼,未及命名,一说:吾,我们,即韩愈和十二郎。三兄指自己的两个哥哥和十二郎的哥哥韩百川(韩介的长子)。⁷先人:指已去世的父亲韩仲卿。⁸两世一身:子辈和孙辈均只剩一个男丁。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¹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xǐng)²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³。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biàn),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nú)。明年,丞相薨(hōng),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¹⁰汝者始行,吾又罢去¹¹,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¹²,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shú)¹³汝遽(jù)¹⁴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hú)¹⁵之禄(lù)。诚知其如此,虽万乘(shèng)¹⁶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chuò)¹⁷汝而就¹⁸也。
译文:我十九岁时,初次来到京城参加考试。四年以后,才回去看你。又过了四年,我去河阳凭吊祖先的坟墓,碰上你护送嫂嫂的灵柩来安葬。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辅佐董丞相,你来探望我,留下住了一年,你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这一年,我在徐州辅佐军务,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就被免职,你又没来成。我想,你跟我在东边的汴州、徐州,也是客居,不可能久住;从长远考虑,还不如我回到家乡,等在那里安下家再接你来。唉!谁能料到你竟突然离我而死呢?当初,我和你都年轻,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在一起的。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假如真的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注释:¹视:古时探亲,上对下曰视,下对上曰省。贞元二年(年),韩愈十九岁,由宣州至长安应进士举,至贞元八年春始及第,其间曾回宣州一次。但据韩愈《答崔立之书》与《欧阳生哀辞》均称二十岁至京都举进士,与本篇所记相差一年。²省:探望,此引申为凭吊。³遇汝从嫂丧来葬:韩愈嫂子郑氏卒于元贞元九年(年),韩愈有《祭郑夫人文》。贞元十一年,韩愈往河阳祖坟扫墓,与奉其母郑氏灵柩来河阳安葬的十二郎相遇。⁴董丞相:指董晋。贞元十二年(年),董晋以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宣武军节度使,汴、宋、亳、颍等州观察使。时韩愈在董晋幕中任节度推官。⁵汴州:治所在今河南开封市。⁶止:住。⁷取其孥:把家眷接来。孥,妻和子的统称。薨古时诸侯或二品以上大官死曰薨。贞元十五年(年)二月,董晋死于汴州任所,韩愈随葬西行。去后第四天,汴州即发生兵变。⁸不果:没能够。指因兵变事。⁹佐戎徐州:当年秋,韩愈入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幕任节度推官。节度使府在徐州。佐戎,辅助军务。¹⁰取:迎接。¹¹罢去:贞元十六年五月,张建封卒,韩愈离开徐州赴洛阳。¹²东:指故乡河阳之东的汴州和徐州。¹³孰谓:谁料到。¹⁴遽:骤然。¹⁵斗斛:唐时十斗为一斛。斗斛之禄,指微薄的俸禄。韩愈离开徐州后,于贞元十七年(年)来长安选官,调四门博士,贞元十九年,迁监察御史。¹⁶万乘:指高官厚禄。古代兵车一乘,有马四匹。封国大小以兵赋计算,凡地方千里的大国,称为万乘之国。¹⁷辍,停止。辍汝,和上句“舍汝”义同。¹⁸就:就职。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去年¹,孟东野²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qī)³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译文:去年,孟东野到你那里去时,我写给你的信中说:“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但视力模糊,头发花白,牙齿松动。想起各位父兄,都在健康强壮的盛年早早去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我不能离开(职守),你又不肯来,恐怕我早晚一死,你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忧伤。”谁能料到年轻的却先死了,而年老的反而还活着,强壮的早早死去,而衰弱的反而还活在人间呢?
注释:¹去年:指贞元十八年(年)。²孟东野:即韩愈的诗友孟郊。是年出任溧阳(今属江苏)尉,溧阳去宣州不远,故韩愈托他捎信给宣州的十二郎。³无涯之戚:无穷的悲伤。涯,边。戚,忧伤。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sì)乎?汝之纯明¹而不克²³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译文:唉!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你(那么)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活在世上吗?实在不敢把它当作真的啊!如果是梦,传来的噩耗不是真的,可是东野的来信,耿兰的报丧,却又为什么在我身边呢?啊!大概是真的了!我哥哥有美好的品德竟然早早地失去后代,你纯正聪明,本来是应该继承家业的,现在却不能承受你父亲的恩泽了。这正是所谓苍天确实难以揣测,而神意实在难以知道了!也就是所谓天理不可推求,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
注释:¹纯明:纯正贤明。²不克:不能。³蒙:承受。⁴耿兰:生平不详,当时宣州韩氏别业的管家人。十二郎死后,孟郊在溧阳写信告诉韩愈,时耿兰也有丧报。⁵业:用如动词,继承之意。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¹,毛血²日益衰,志气³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译文:即使这样,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全要变白了,松动的牙齿,也像要脱落了,身体越来越衰弱,精神也越来越差了,过不了多久就要随你死去了。如果死后有知,那么我们又能分离多久呢?如果我死后无知,那么我也不能悲痛多少时间了,而(死后)不悲痛的时间却是无穷无尽的。
注释:¹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时年韩愈有《落齿》诗云:“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齿:俄然落六七,落势殊未已。”²毛血:指体质。³志气:指精神。⁴其几何离:分离会有多久呢?意谓死后仍可相会。
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汝之子¹始十岁²,吾之子始五岁³,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译文:你的儿子才十岁,我的儿子才五岁,年轻强壮的尚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啊,悲痛啊,真是悲痛!
注释:¹汝之子:十二郎有二子,长韩湘,次韩滂。韩滂出嗣十二郎的哥哥韩百川为子,见韩愈《韩滂墓志铭》。²始十岁:当指长子韩湘。十岁,一本作“一岁”,则当指韩滂,滂生于贞元十八年(年)。³吾之子始五岁:指韩愈长子韩昶,贞元十五年(年)韩愈居符离集时所生,小名曰符。⁴孩提:本指二三岁的幼儿。此为年纪尚小之意。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 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极乎?
汝去年书云:“比(bì)¹得软脚病²,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 其竟以此而殒(yǔn)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极乎?
译文:你去年来信说:“近来得了软脚病,时常(发作)疼得厉害。”我说:“这种病,江南人常常得。”没有当作值得忧虑的事。唉,(谁知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呢?还是由于别的病而导致这样的不幸呢?
注释:¹比:近来。²软脚病:即脚气病。
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乎。其然乎?其不然乎?
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gěng)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乎。其然乎?其不然乎?
译文:你的信是六月十七日写的。东野说你是六月二日死的,耿兰报丧时没有说日期。大概是东野的使者不知道向你的家人问明日期,而耿兰报丧竟不知道应该告诉日期?还是东野给我写信时,才去问使者,使者胡乱说个日期应付呢?是这样呢?还是不是这样呢?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¹汝之孤²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³,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译文:现在我派建中来祭奠你,安慰你的孩子和你的乳母。他们有粮食能够守丧到丧期终了,就等到丧期结束后再把他们接来;如果不能守到丧期终了,我就马上接来。剩下的奴婢,叫他们一起守丧。如果我有能力迁葬,最后一定把你安葬在祖坟旁,这样以后,才算了却我的心愿。
注释:¹吊:此指慰问。²孤:指十二郎的儿子。³终丧:守满三年丧期。《孟子·滕文公上》:“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⁴取以来:指把十二郎的儿子和乳母接来。⁵力能改葬:假设之意。即先暂时就地埋葬。合下句连续可知。⁶兆:葬域,墓地。⁷惟其所愿:才算了却心事。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mò)不能抚汝以尽哀¹,敛(liǎn)²不凭其棺,窆(biǎn)³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hé)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yǐng)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zhǎng)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译文:唉,你患病我不知道时间,你去世我不知道日子,活着的时候不能住在一起互相照顾,死的时候没有抚尸痛哭,入殓时没在棺前守灵,下棺入葬时又没有亲临你的墓穴。我的行为辜负了神明,才使你这么早死去,我对上不孝,对下不慈,既不能与你相互照顾着生活,又不能和你一块死去。一个在天涯,一个在地角。你活着的时候不能和我形影相依,死后魂灵也不在我的梦中显现,这都是我造成的灾难,又能抱怨谁呢?天哪,(我的悲痛)哪里有尽头呢?从今以后,我已经没有心思奔忙在世上了!还是回到老家去置办几顷地,度过我的余年。教养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希望他们成才;抚养我的女儿和你的女儿,等到她们出嫁,(我的心愿)如此而已。
注释:¹抚汝以尽哀:指抚尸恸哭。²敛:同“殓”。为死者更衣称小殓,尸体入棺材称大殓。³窆:下棺入土。⁴何尤:怨恨谁?⁵彼苍者天,曷其有极:意谓你青苍的上天啊,我的痛苦哪有尽头啊。语本《诗经·唐风·鸨羽》:“悠悠苍天,曷其有极。”⁶伊、颍:伊水和颍水,均在今河南省境。此指故乡。⁷幸其成:韩昶后中穆宗长庆四年进士。韩湘后中长庆三年进士。⁸长:用如动词,养育之意。
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xiǎng)¹
译文:唉!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你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悲哀啊!希望享用祭品吧!
注释:¹尚飨:古代祭文结语用辞,意为希望死者享用祭品。尚,庶几,表示希望。

  祭文中的千年绝唱——韩愈《祭十二郎文》
  南宋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写道:“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千百年来传诵不衰,影响深远的祭文名作,不管我们对文中的思想感情作如何评价,吟诵之下,都不能不随作者之祭而有眼涩之悲。

  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韩愈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作者与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三是表达作者自身宦海沉浮之苦和对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今铸成终身遗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感生命瓢忽,倍增哀痛。

  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原本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模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亲情。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正如林纾在〈〈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中所说:“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全文有吞声呜咽之态,无夸饰艳丽之辞,为后世欧阳修〈〈陇冈阡表〉〉、归有光〈〈项脊轩志〉〉、袁枚〈〈祭妹文〉〉等开辟新径。这种自由化的写作形式,使作者如同与死者对话,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之情,因而日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语言朴素,行云流水
  这篇祭文强烈的感情力量,能如此深刻地感染读者,也得力于作者高超的语言文字技巧。它全用散文句调和平易晓畅的家常生活语言,长长短短,错错落落,奇偶骈散,参差骈散,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得不止;疑问、感叹、陈述等各种句式,反复、重叠、排比、呼告等多种修辞手法,任意调遣,全依感情的需要。再加之作者取与死者促膝谈心的形式,呼“汝”唤“你”,似乎死者也能听到“我”的声音,显得异常自然而真切。这样全文就形成了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气势和令人如闻咳謦的感情氛围。文章就像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拥抱住了它的读者。

  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
  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如写闻讣的情景,从“其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无定的心理状态。末尾“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绪激宕,一气呵成。这一切又都从肺腑中流出,因而日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shíèrlángwén

hán tángdài 

    nián yuè  wénsāngzhī nǎinéngxiánāizhìchéng shǐ使jiànzhōngyuǎnshíxiūzhīdiàn gàoshíèrlángzhīlíng 

     shào zhǎng xǐngsuǒ wéixiōngsǎoshì zhōngniánxiōngnánfāng yòu cóngsǎoguīzàngyáng yòujiùshíjiāngnán língdīng wèichángxiāng shàngyǒusānxiōng jiēxìngzǎoshì chéngxiānrénhòuzhě zàisūnwéi zàiwéi liǎngshìshēn xíngdānyǐngzhī sǎochángzhǐéryányuē  hánshìliǎngshì wéiér  shíyóuxiǎo dāng shísuīnéng wèizhīyánzhībēi 

    niánshíjiǔ shǐláijīngchéng hòunián érguīshì yòunián wǎngyángxǐngfén cóngsǎosāngláizàng yòuèrnián zuǒdǒngchéngxiāngbiànzhōu láixǐng zhǐsuì qǐngguī míngnián chéngxiānghōng biànzhōu guǒlái shìnián zuǒróngzhōu shǐ使zhěshǐxíng yòu yòuguǒlái niàncóngdōng dōng jiǔ jiǔyuǎnzhě 西guī jiāngchéngjiāérzhì  shúwèiér shàonián wéisuīzànxiāngbié zhōngdāngjiǔxiāngchǔ shěérshíjīngshī qiúdǒuzhī chéngzhī suīwànshèngzhīgōngxiāng chuòérjiù 

    nián mèngdōngwǎng shūyuē  niánwèishí érshìmángmáng ércāngcāng érchǐ齿dòngyáo niànzhūzhūxiōng jiēkāngqiángérzǎoshì zhīshuāizhě néngjiǔcún  kěnlái kǒngdàn érbàozhī  shúwèishàozhěérzhǎngzhěcún qiángzhěyāoérbìngzhěquán 

     xìnrán mèng chuánzhīfēizhēn xìn xiōngzhīshèngéryāo zhīchúnmíngérméng shàozhěqiángzhěéryāo zhǎngzhěshuāizhěércúnquán wèiwéixìn mèng chuánzhīfēizhēn dōngzhīshū gěnglánzhībào wéiérzài  xìnrán xiōngzhīshèngéryāo zhīchúnmíngjiāzhě méng suǒwèitiānzhěchéngnán érshénzhěchéngnánmíng suǒwèizhětuī érshòu寿zhězhī 

    suīrán jīnniánlái cāngcāngzhěhuòhuàérwéibái dòngyáozhěhuòtuōérluò máoxuèshuāi zhìwēi cóngér éryǒuzhī  zhī bēishí érbēizhěqióng 

    zhīshǐshísuì zhīshǐsuì shàoérqiángzhěbǎo háizhě yòuchéng āizāi āizāi 

    niánshūyún  ruǎnjiǎobìng wǎngwǎngér  yuē  shì jiāngnánzhīrén chángchángyǒuzhī  wèishǐwéiyōu  jìngéryǔnshēng biéyǒuérzhì 

    zhīshū liùyuèshí dōngyún liùyuèèr gěnglánzhībàoyuè gàidōngzhīshǐ使zhězhīwènjiārényuè gěnglánzhībào zhīdāngyányuè dōngshū nǎiwènshǐ使zhě shǐ使zhěwàngchēngyìngzhī rán rán 

    jīnshǐ使jiànzhōng diàozhīzhī yǒushíshǒu dàizhōngsāng dàizhōngsāngérlái néngshǒuzhōngsāng suìlái  bìnglìngshǒusāng nénggǎizàng zhōngzàngxiānrénzhīzhào ránhòuwéisuǒyuàn 

     bìngzhīshí zhī shēngnéngxiāngyǎnggòng néngjìnāi liǎnpíngguān biǎnlínxué xíngshénmíng érshǐ使yāo xiào érxiāngyǎngshēng xiāngshǒu zàitiānzhī zàizhījiǎo shēngéryǐngxíngxiāng érhúnmèngxiāngjiē shíwéizhī yòuyóu cāngzhětiān yǒu jīnwǎng rénshì dāngqiúshùqǐngzhītián yǐngzhīshàng dàinián jiào xìngchéng zhǎng dàijià ér 

     yányǒuqióngérqíngzhōng zhī zhī āizāi shàngxiǎng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¹之薰(xūn)兮,可以解吾民之愠(yùn)²兮。
译文:南风清凉阵阵吹啊,可以解除万民的愁苦。
注释:¹南风:东南风,又称薰风(薰是清凉温和的意思)。²愠:含怒,怨恨,忧愁。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南风之时¹兮,可以阜(fù)²吾民之财兮。
译文:南风适时缓缓吹啊,可以丰富万民的财物。
注释:¹时:适时,及时,合时宜的。²阜:丰富。

  《南风歌》相传为舜帝所作。《礼记·乐记》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古今乐录》曰:“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史记·乐书》曰:“舜歌《南风》而天下治,《南风》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明初,晋王朱(木冈)展扩太原城,新增修大南门,取《南风歌》之意,原南门命名为承恩门,即辛亥革命后的首义门,新南门命名为迎泽门。

  此诗前两句始见战国尸佼的《尸子·绰子篇》,全诗始出三国魏王肃收集编撰的《孔子家语·辩乐解》。《孔子家语》是王肃伪托之作,今人因而怀疑《南风歌》也是后人伪作。舜为传说人物,其“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很可能是小说家笔法。不过据考证,《南风歌》自战国后已广为人知。今人逯钦立指出:“《史记》已言歌《南风》之诗。冯衍《显志赋》又云咏《南风》之高声。步骘《上疏》亦言弹五弦之琴,咏《南风》之诗。俱证《尸子》以后,此诗传行已久。谓为王肃伪作,非是。”(《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王力则从音韵学的角度指出:此诗“以‘时’‘财’为韵,这种古韵也决不是汉以后的人所能伪造的”(《汉语诗律学》)。当然,这首句式整齐、诗语明朗、抒情优美的《南风歌》,也不可能是舜帝时代的原作,而是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经过了后人的加工和润色的。

  全诗四句,但情思复杂。它借舜帝口吻抒发了先民对“南风”既赞美又祈盼的双重感情。因为,清凉而适时的南风,对万民百姓的生活是那样重要,那样不可缺少。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这是就苦夏的日常生活而言。赤日炎炎,暑气如蒸,百姓怎能无怨?而南风一起,天气转凉,万民必有喜色。所谓薰风兼细雨,喜至怨忧除。白居易《首夏南池独酌》“熏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就是表达了这种情怀。“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清凉的南风可以解民之愠,适时的南风则可以阜民之财,由日常生活转而到收成财物,诗意更进一层。《礼记·乐记》曰:“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可见,“南风”的“阜民之财”比之“解民之愠”更为重要,也更为令人祈盼。因此,前人大都从这方面来阐释诗旨。司马迁说:“《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史记·乐书》)王肃也说:“《南风》,育养民之诗也。”概言之,《南风》之歌,即赞颂“南风”煦育万物、播福万民的恩泽之歌。

  善读诗者,当悟诗外之旨。其实,先民们对“南风”的赞颂和祈盼,也正反映了他们在自然力面前的无可奈何和无能为力。热烈虔诚的赞颂里,潜藏着忧郁无奈的心情。不过,由于对“南风”的赞颂和祈盼,是通过拟想中的舜帝口吻表达的。因此,经后世儒家诗评家的阐释,“南风”逐渐具有比兴之意,并成为帝王体恤百姓的象征意象;历代诗人也常以“南风”来称颂帝王对百姓的体恤之情和煦育之功。在古代诗歌语词中,“南风”是最具美颂色彩的意象之一。

  在艺术形式上,诗句错落,诗节对称;押韵讲究,重章复唱;辞达而意显,声曼而情婉,这是《南风歌》的主要特点。这种类似楚辞格调的艺术特色,同它在流传过程中得到加工润色的“第二重创作”,有着密切关系。

nánfēng

míng xiānqín 

nánfēngzhīxūn jiěmínzhīyùn 
nánfēngzhīshí mínzhīcái 
片云载雨过江鸥。水色澹汀洲。小莲玉惨红怨,翠被又经秋。
片云载雨过江鸥¹。水色澹(dàn)²(tīng)³洲。小莲玉惨红怨,翠被又经秋。
译文:阴云送来阵阵细雨,沙鸥在江面上飞来穿去。水色迷蒙下的江边小洲显得分外宁静。荷花已经残败,那绿色的荷叶又将经历秋天的折磨。
注释:诉衷情: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又名作“步花间”“桃花水”“偶相逢”“画楼空”“试周郎”“一丝风”。分单双调两体。单调三十三字,九句,平、仄韵互用,六平韵为主,二仄韵两部错叶。双调,四十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六句三平韵。¹江鸥:江上鸥鸟。鸥,水鸟之一种。中国常见有海鸥、银鸥、燕鸥。²澹:亦写作“淡”,水波起伏或流水迂回貌。又是澹淡,飘动貌。司马相如《上林赋》:“群浮乎其上,沉淫泛滥,随风澹淡。”李善引郭璞日:“皆鸟任风波自纵漂貌也。”³汀:水边平地。⁴玉惨红怨:形容荷花凋残。⁵翠被:绿色的被子,此指荷叶。
凉意思,到南楼。小帘钩。半窗灯晕,几叶芭蕉,客梦床头。
凉意思¹,到南楼²。小帘钩³。半窗灯晕,几叶芭蕉,客梦床头
译文:凉爽的秋意也来到了南楼,小楼上帘幕低垂帘钩空挂。伴着半窗昏黄的灯影,听着风吹芭蕉的声音,孤寂的旅人沉沉地进入梦乡。
注释:¹凉意思:秋凉之意。²南楼:古诗词中常指聚会、游乐或话别之处。³小帘钩:指帘幕垂下帘钩空挂。此指垂着帘幕的南楼。⁴灯晕:暗淡的灯光。⁵客梦床头:客人睡去。

  这是一首羁旅词。“片云”二句写江景。汀州之上,水色清澹,云雨徘徊,江鸥翩飞。“小莲”二句写江花经雨经秋之状。上片句句皆透着凉意,过片即名点,谓南楼之人感受到了这些凉意。“半窗”三句写入夜之景,灯晕有色,芭蕉有声,客梦有情。此词上片以一幅淡淡的秋景图,自然地引出来下片一阵淡淡的秋愁,抒发了作者的羁旅之情。展现了秋初行客所见秋江雨景和独自夜宿的寂寞情景。此词写景清幽淡雅,情感细腻生动,可谓蕴藉深沉。

  发端“片云载雨过江鸥,水色澹汀洲”写游子客居他乡的远望之景。“载”字贴切、生动,既描述秋云含雨之状,又形容云情雨意飘动之势。本来水色只诉诸人的视觉,而静谧则诉诸人的听觉,现在二者参互沟通起来。由静寂而致梦寐,于是下面就转人梦境的描写。“澹”字既写水波起伏,流水迁回之貌,又有澹淡飘动之姿,以此形容燕鸥随风波而漂纵之态。这开端之景,已暗寓了客子他乡的漂泊之意。

  “小莲玉惨红怨”二句,写荷塘中稚嫩的荷花和翠绿的荷叶受到秋雨的摧残,又从翠被的字面涉想秋闺女子。这是化用李商隐“西亭翠被余香薄,一夜将愁入败荷”诗句的意思。“玉惨红怨”以浓丽之词写荷花的调零,并以拟人手法将残荷涂以忧伤的情韵;“翠被又经秋”写荷叶的凋残,一个“又”字,颇具感情色彩,点出游子客居他乡已非一年,从而突出了客子思乡之情。词中的“秋”字,不仅点明季节,而且寄寓了游子羁旅的忧思。词人从哀伤池荷花叶凋伤而怀念别离经年的伊人。这种类似电影蒙太奇的手法,使空间变换跳跃,在联想和想象的环生中不断地开拓意境,正是梦窗词的一种艺术特色。

  下片发端的“凉”字,紧承上片歇句的“秋”字。过片“凉意思,到南楼,小帘钩”三句,并未接写游子,而是一个转笔,从家乡的思妇展开笔墨,此是虚笔,采用从对方写起的方法,想象思妇正在家乡的南楼上,小帘内盼良人归乡,如此更加浓了游子思归之情。“凉”字展示了内心的伤感忧戚。“小帘钩”,这一空无依傍的意象,仿佛一个特写镜头,只见帘钩在秋风中晃动,人去楼空之意尽在不言中。

  结尾“半窗灯晕”三句,写午夜梦回,转笔写到游子客居他乡的情况,面对秋雨蕉声,其凄苦、失望的情绪愈益难堪,真有“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的感受了,此时睡在床头的游子,梦见什么,词中到此戛然而止,含蓄委婉,令读者遐想。芭蕉秋雨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来表现愁苦的意象。“客梦床头”,交代了所见所闻的观察点,渲染了特定的环境气氛,在结构上起到了总承前文的作用。

  此首小令在艺术上颇具特色:全篇以景托情,词中着力刻画游子眼中之景:秋风秋雨,江鸥点点,水波澹淡,红莲凋残,灯暗窗疏,芭蕉萧瑟,这里有远景、近景,有室外、室内,有稂丽,亦有清淡,但这些景物均涂上“秋”的色彩,这“秋”意就将游子的乡愁托出。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全篇表达游子的乡愁,不仅以秋景托之,而且在下片中刻画了人物,既有正面描绘“客梦床头”的惆怅,亦有设想思妇的虚构,做到虚实结合,从而更好地揭示了词的主旨;全词塑造意象时,注意空间变化,时而江边汀洲,时而近处莲池,时而游子的室内,时而思妇的南楼,空间变化之快,而又不用虚词连缀,如此易造成意象不够疏朗,令人有生涩之感。但了解梦窗多用实词连缀转折的手法后,亦能将全词脉络理清。故况周颐说:“转折笔圆,恃虚字为转折耳。意圆,则前后呼应一贯。神圆,则不假转折之笔,不假呼应之意,而潜气内转。”(《葸风词话》);此首小令具有密丽的风格,其密丽处主要表现在多用丽词,如“小莲”“玉惨”“红怨”“翠被”等及时空变化快,事情层次多上。

参考资料:
1、 赵慧文,徐育民.《吴文英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年:第340-341页
2、 吴战垒.《吴文英词欣赏》:巴蜀书社,1999年:第61-62页
天地相震荡,回薄不知穷。
天地相震荡,回薄(báo)¹不知穷。
译文:天地在不停地运动变化,这种生生息息的过程是没有穷尽的。
注释:¹回薄:指天地生生息息,不停运动的过程。
人物禀常格,有始必有终。
人物禀(bǐng)常格¹,有始必有终。
译文:世间的人或物都遵从着宇宙间的生灭规律,都有自己的初始也有自己的终结。
注释:¹禀常格:遵从宇宙间的自然规律。
年时俯仰过,功名宜速崇。
年时俯仰过,功名宜速崇(chóng)¹
译文:人的时光俯仰之间就已逝去,功名应该尽快建立并使之崇高。
注释:¹速崇:指功名应该尽快建立并使之崇高。
壮士怀愤激,安能守虚冲?
壮士怀愤激,安能守虚(xū)¹
译文:身为壮士而应该勇搏、激情满怀,怎能够安守所谓的虚无呢?
注释:¹虚冲:守于虚无。
乘我大宛马,抚我繁弱弓。
乘我大宛马,抚我繁弱弓¹
译文:乘上我那大宛产的良种战马,手按我那名为“繁弱”的大弓。
注释:¹繁弱弓:名为“繁弱”的大弓。
长剑横九野,高冠拂玄穹。
长剑横九野,高冠拂玄穹。
译文:手握我那可以横扫九野的长剑,头戴着高得快接天际的征战之冠。
慷慨成素霓,啸咤起清风。
慷慨成素霓(ní),啸咤(zhà)起清风。
译文:当慷慨走上战场的时候有天上的白虹壮气,有萧萧而起的清风送行。
震响骇八荒,奋威曜四戎。
震响骇(hài)八荒¹,奋威曜(yào)四戎(róng)²
译文:杀敌的吼声、鼓声惊骇着敌阵,奋勇向前的威势展示给周边的敌国。
注释:¹八荒:也叫八方,指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指离中原极远的地方。后泛指周围、各地。²四戎:指周边的敌国。
濯鳞沧海畔,驰骋大漠中。
(zhuó)(lín)¹沧海畔(pàn),驰骋(chěng)大漠中。
译文:既可像鱼那样遨游沧海,也可驰骋于大漠。
注释:¹濯鳞:像鱼那样遨游。
独步圣明世,四海称英雄。
独步圣明世,四海称英雄。
译文:壮士独步于圣明之世,四海之内都称其为英雄。

  这是一首乐府诗,题旨大概是由阮籍《咏怀·壮士何慷慨》来的,那首诗道:“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良弓挟乌号,明甲有精光。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阮籍这首诗在他的《咏怀》中可谓别调,写得也很慷慨激昂,但它表现的功业心主要是从“效命”、“气节”着眼的,而张华此篇虽然也有这方面的意思,但主要是从人生意义、生命价值这些认识出发,显得比较深切,更能予人们以激励。这是思想上的不同。阮籍的作品是古诗,显得简约朴素,而张华此篇则较铺张,也比较重修辞,“乘我大宛马”以下十句全是对偶,这不仅显出乐府体与古诗的差别,也显出西晋之后的诗歌比“正始之音”更注重形式美了这是一首抒发豪情壮志的诗,全诗共二十句,分为五节。

  第一节言天地宇宙时刻不停地在运动,人和万物都受自然规律支配,有生就有灭,有始就有终。首二句化用贾谊《鵩鸟赋》:“万物回薄兮,振荡相转。”震荡即激荡,回薄意为回旋运转。“禀常格”,禀受常规。天地的运动是“不知穷”,人、物的生长“必有终”,这就显出了无限与有限的矛盾,作为一个人来说,应妥善对待这个矛盾。

  第二节道:“年时俯仰过,功名宜速崇。壮士怀愤激,安能守虚冲。”岁月俯仰之间就过去了,功名要赶快建立,使之崇高,壮士心怀愤激之情,不能恬淡无为。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壮士觉着时不我待,所以及时努力,这与当时泛滥的老庄那“守虚冲”的人生哲学正相反对。

  第三节写到壮士的立功行动了:“乘我大宛马,抚我繁弱弓。”大宛马,西域产的良马。繁弱弓,古代的一种大弓。“乘我”、“抚我”,着两“我”字,其豪迈自得情态宛然可见。“长剑横九野,高冠拂玄穹。”宋玉《大言赋》云“长剑耿耿倚天外”,此言“长剑横九野”也是极言长剑之长。屈原《离骚》有“高余冠之岌岌”,此言“高冠拂玄穹”,帽子都摩着天了,也是极言高冠之高。这些夸张,突出壮士的英武。以上这些描写表示壮士要驰逐疆场杀敌立功了。

  第四节写壮士参加战斗的英雄气概。“慷慨成素霓,啸吒起清风”,二句是暗用荆轲的故事。据说荆轲刺秦王,有白虹贯日。他赴秦廷前慷慨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史记·刺客列传》)素霓即白虹,啸吒即呼啸。这表现了壮士赴敌时高亢的斗志。“震响骇八荒,奋威曜四戎”,八荒、四戎,指周围的敌国,这是说壮士耀(通曜)武扬威,使敌国为之震慑。真是刀兵未加已声威远被,其立功是指日可待了。

  末节即写功或名就。“濯鳞沧海畔,驰骋大漠中。”“濯鳞”意谓像鱼那样遨游,阮瑀《为曹公与孙权书》有“濯鳞清流,飞翼天衢”的话,是以远大相期许,这里的“濯鳞沧海”、“驰骋大漠”是说壮士由东而西横行天下。所以下句说:“独步圣明世,四海称英雄。”“独步”,谓其天下无敌手,这样四海都称赞他这位大英雄了。古人说,立德、立功、立言,谓之不朽。这个壮士在有限的“年时”里建立了不世之功,这样他就可以不朽了。

  这首诗表现壮士的英风豪气,自然也表现了自己的胸襟、抱负,可说是一首“风云”之作。这样的作品在诗风日趋轻靡的当时并非多见,而张华集中还有一些,如《博陵王宫侠曲二首》《励志诗》等,都是很可值得注意的作品。钟嵘《诗品》谓张华诗“儿女情多,风云气少”,从现有的作品看,至少是不完全正确的。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361-363页

zhuàngshìpiān--zhānghuá

tiānxiāngzhèndànghuíbáozhīqióng

rénbǐngchángyǒushǐyǒuzhōng

niánshíyǎngguògōngmíngchóng

zhuàngshì怀huáifènānnéngshǒuchōng

chéngwǎnfánruògōng

zhǎngjiànhéngjiǔgāoguānxuánqióng

kāngkǎichéngxiàozhàqīngfēng

zhènxiǎnghàihuāngfènwēiyàoróng

zhuólíncānghǎipànchíchěngzhōng

shèngmíngshìhǎichēngyīngxió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