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耳潇潇怯雨声,三更起坐到天明。小濡自合通宵湿,大厦何由不日成。
两耳潇潇怯雨声,三更起坐到天明。小濡自合通宵湿,大厦何由不日成。
倾泻只疑天汉竭,奔流深恐地维倾。会须万里清风至,尽扫云阴放晓晴。
倾泻只疑天汉竭,奔流深恐地维倾。会须万里清风至,尽扫云阴放晓晴。

zhōngjiǎnzhōubǐngzhōngsānshǒuèr--xuēxuān

liǎngěrxiāoxiāoqièshēngsāngèngzuòdàotiānmíngxiǎotōngxiāo湿shīshàyóuchéng

qīngxièzhǐtiānhànjiébēnliúshēnkǒngwéiqīnghuìwànqīngfēngzhìjǐnsǎoyúnyīnfàngxiǎoqíng

薛瑄

薛瑄

薛瑄(1389年8月20日—1464年7月19日),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人)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薛河东”。薛瑄继曹端之后,在北方开创了“河东之学”,门徒遍及山西、河南、关陇一带,蔚为大宗。其学传至明中期,又形成以吕大钧兄弟为主的“关中之学”,其势“几与阳明中分其感”。清人视薛学为朱学传宗,称之为“明初理学之冠”,“开明代道学之基”。高攀龙认为,有明一代,学脉有二:一是南方的阳明之学,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学。。其著作集有《薛文清公全集》四十六卷。 ▶ 102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棹月眠流处处通,绿蓑苇带混元风。
(zhào)¹月眠流处处通,绿蓑(suō)苇带混元风²
注释:¹棹:船桨。²混元风:指仙风道骨。
灵均说尽孤高事,全与逍遥意不同。
灵均¹说尽孤高事²,全与逍遥意不同。
注释:¹灵均:即屈原。²孤高事:指屈原的忧国忧民在当时显得曲高和寡。
这是一首咏古的七言绝句,作者以屈原和渔父江畔问答的典故为题材,赞颂了渔父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间接表达了对屈原这一伟大爱国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操,但是渔父的消极避世态度在现代是不值得提倡的。
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
功名耶¹落空,富贵耶如梦。
译文:功名已然落空,荣华富贵是一场梦。
注释:¹耶:语气助词。
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
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
译文:想做忠臣以死报国却有些怕痛,想做农民耕种自给却怕锄头重。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它日殆可谓曲尽其妙。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
余每观才士¹之所作²,窃³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chī)(hǎo)(wù),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¹⁰不称物¹¹,文不逮意¹²,盖非知¹³之难,能¹⁴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zǎo)¹⁵,因论作文之利害¹⁶所由,佗日殆¹⁷可谓曲尽其妙¹⁸。至於操斧伐柯(kē)¹⁹,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²⁰,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於此云尔²¹
译文:我每次阅读那些有才气作家的作品,对他们创作时所有的心思自己都有体会。诚然,作家行文变化无穷,但文章的美丑,好坏还是可以分辨并加以评论的。每当自己写作时,尤其能体会到别人写作的甘苦,常常忧虑意愿与事物不相符,文章不能准确地把意愿表达出来。大概这个问题,不是难以认识,而是难以解决。因此作《文赋》借评前人的优秀作品,阐述怎样写有利,怎样写有害的道理。或许可以说,前人的优秀之作,已把为文的奥妙委婉曲折也体现了出来。至于前人的写作决窍,则如同比着斧子做斧柄,虽然样式就在眼前,但那介心应手的熟练技巧,却难以用语言表达详尽,大凡能用语言说明的我都在这篇《文赋》里了。
注释:¹才士:即文章之士。²作:作文。³窃:私意。⁴用心:构思。⁵放言:运用语言。⁶遣辞:修饰词语。⁷良:实在。⁸妍蚩好恶:指写作的得失。妍:好。蚩:通“媸”:即丑。好恶:喜好和厌恶,指兴趣。⁹属文:缀文。¹⁰意:构思之意。¹¹称物:适合外物。¹²逮意:表达思想。¹³知:指通晓作文之理。¹⁴能:指个人实际写作。¹⁵盛藻:美文。¹⁶利害:关键。¹⁷殆:或者。¹⁸曲尽其妙:穷尽文章写作的奥妙。¹⁹操斧伐柯:指借鉴前人创作经验。²⁰随手之变:指具体作文的灵活变化。²¹云尔:句尾助词。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詠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¹中区²以玄览³,颐(yí)情志於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zhān)万物而思纷。悲落叶於劲秋,喜柔条於芳春,心懔(lǐn)以怀霜,志眇(miǎo)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¹⁰,诵先人之清¹¹¹²。游文章之林府¹³,嘉¹⁴丽藻¹⁵之彬彬。慨¹⁶投篇¹⁷而援笔,聊宣¹⁸之乎斯文。
译文:久立天地之间,深入观察万物;博览三坟五典,以此陶冶性灵。随四季变化感叹光阴易逝,目睹万物盛衰引起思绪纷纷。临肃秋因草木凋零而伤悲,处芳春由杨柳依依而欢欣。心意肃然台胸怀霜雪,情志高远似上青云。歌颂前贤的丰功伟业,赞美先人高尚的节操。漫步书林欣赏众多文质并茂的佳作,赞美诗文华丽词藻的优美。慨然有感投书提笔写成文,略微表达文学的奥义。
注释:¹伫:久立。²中区:天地间。³玄览:深刻的观察。⁴颐:陶冶。⁵典坟:古典。⁶懔懔:危惧貌。⁷眇眇:高远貌。⁸怀霜、临云:言高洁也。⁹世德:世代相传的德行。¹⁰骏烈:丰功伟绩。¹¹清:节操。¹²芬:芳名。¹³林府:林海,指众多的文章。¹⁴嘉:赞美。¹⁵丽藻:美丽的语言。¹⁶慨:有所感受。¹⁷投篇:进入写作。¹⁸宣:表达。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曨而弥鲜,物昭晣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沈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婴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採千载之遗韻。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抱景者咸叩,怀响者毕弹。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始躑躅于燥吻,终流离于濡翰。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
其始¹也,皆收视反听²,耽(dān)思傍讯³,精(wù)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tóng)(lóng)而弥鲜,物昭晣(zhé)¹⁰而互进¹¹。倾¹²群言¹³之沥液¹⁴,漱(shù)¹⁵六艺之芳润。浮天渊¹⁶以安流¹⁷,濯(zhuó)¹⁸下泉而潜浸¹⁹。於是沈辞怫(fú)²⁰,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²¹,若翰(hàn)²²(yīng)²³(zhuó)²⁴,而坠曾²⁵云之峻。收百世之阙(què)²⁶,采千载之遗韵²⁷。谢²⁸朝华²⁹於已披³⁰,启夕秀³¹於未振³²。观古今於须臾(yú),抚³³四海於一瞬。
译文:开始创作,精心构思。潜心思索,旁搜博寻。神飞八极之外,心游万刃高空。文思到来,如日初升,开始朦胧,逐渐鲜明。此时物象,清晰互涌。子史精华,奔注如倾。六艺辞采,荟萃笔锋。驰骋想象,上下翻腾。忽而漂浮天池之上,忽而潜入地泉之中。有是吐辞艰涩,如衔钩之鱼从渊钓出;有时出语轻快,似中箭之鸟坠于高空。博取百代未述之意,广采千载不用之辞。前人已用辞意,如早晨绽开的花朵谢而去之;前人未用辞意,象傍晚含苞的蓓蕾启而开之。整个构思过程,想象贯穿始终。片刻之间通观古今,眨眼之时天下巡行。
注释:¹其始:构思开始。²收视反听:不视不听。³耽思傍讯:深思博采。⁴精:精神。⁵骛:奔驰。⁶八极:喻远。⁷万仞:喻高。⁸其致:文思到来。⁹曈昽:天蒙蒙亮。¹⁰昭晣:明显。¹¹互进:纷至沓来。¹²倾:倾倒。¹³群言:众说。¹⁴沥液、芳润:指精华。¹⁵漱:吮吸,吸取,吸收。¹⁶天渊:星名。¹⁷安流:平静流动。¹⁸濯:洗涤。¹⁹潜浸:沉浸。²⁰沉辞怫悦:吐辞艰涩。²¹联翩:联绵不断。²²翰鸟:即山鸡。²³缨:中箭。²⁴缴:生丝缕。²⁵曾:通层。²⁶阙文:古籍脱文。²⁷遗韵:佚诗之类。²⁸谢:弃去。²⁹华:通花。³⁰披:指开过。³¹秀:以喻文。³²振:发生。³³抚:引申为搜索。
伊兹事之可乐,固圣贤之可钦。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逾深。播芳蕤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粲风飞而猋竖,郁云起乎翰林。
然后选义¹按部²,考辞³就班。抱景者咸叩(kòu),怀响者毕弹。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或妥帖而易施,或岨(jǔ)峿(wǔ)¹⁰而不安。罄(qìng)¹¹澄心¹²以凝思,眇¹³众虑而为言。笼¹⁴天地於形内¹⁵,挫¹⁶万物於笔端。始踯(zhí)(zhú)¹⁷於燥吻,终流离¹⁸於濡(rú)¹⁹翰。理²⁰扶质以立干²¹,文垂条而结繁。信²²情貌之不差²³,故每变而在颜。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或操觚(gū)²⁴以率尔²⁵,或含毫而邈然²⁶
译文:完成构思,布局谋篇。选辞精当,事理井然,有形之物尽绘其形,含声之物尽现其者。葳者层层阐述,由隐至显或者步步深入,从易 到难,有时纲举目张,如猛虎在山百兽驯伏,有时偶遇奇句,似蛟龙出水海鸟惊散。有时信手拈来辞意贴切,有时煞费苦心辞意不合,这时要排除杂念专心思考,整理思诉诸语言,将天地概括为形象,把万物融会于笔端,开始好象话在干唇难以出口,最后酣畅淋漓泻于文翰。事理如树木的主体,要突出使之成为骨干,文辞象树木析枝条,干壮才能叶茂校繁。情貌的确非常一致,情绪变化貌有表现。内心喜悦面露笑容,说到感伤不禁长。有时提笔一挥而就,有时握笔心理感到茫然。
注释:¹选义:按照内容。²按部、就班:安排位置。³考辞:提炼语言。⁴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言或本之于隐而遂之显,或求之于易而便得难。⁵虎变:虎毛色更新:斑斓生色。⁶扰:驯服。⁷见:通现。⁸澜:散。⁹妥帖:恰当。¹⁰岨峿:不相合。¹¹罄:尽。¹²澄心:潜心。¹³眇:精。¹⁴笼:囊括。¹⁵形内:胸中。¹⁶挫:折服。¹⁷踯躅:徘徊不前。¹⁸流离:转徙。¹⁹濡:渍。²⁰理:文义。²¹立干:树立根本。²²信:真。²³情貌之不差:指辞与义相合。²⁴觚:方形的木简。²⁵率尔:不经意。²⁶藐然:渺茫。
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在有无而僶俛,当浅深而不让。虽离方而遯圆,期穷形而尽相。故夫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
¹兹事²之可乐,固圣贤之所钦³。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函绵邈(miǎo)於尺素,吐滂沛乎寸心。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逾深。播芳蕤(ruí)¹⁰之馥(fù)¹¹,发青条之森森¹²。粲¹³风飞而猋(biāo)¹⁴竖,郁云¹⁵起乎翰林¹⁶
译文:写作充满着乐取,一向为圣贤们推尊。它在虚无中搜求形象,在无声中寻找声音。有限篇幅容纳无限事理,宏大思想出自小小寸心。言中之意愈扩愈广,所含内容越挖越深像花朵芳香四溢,象柳条郁郁成荫。光灿灿如旋风拔地而起,沉甸甸如积支笔下生文。
注释:¹伊:发语辞。²兹事:谓文。³钦:敬佩。⁴函:含也。⁵绵邈:长久不绝。⁶尺素:径尺的生绢。⁷滂沛:盛大。⁸恢:扩大。⁹按:抑按。言思虑一发:愈深恢大。¹⁰蕤:草木华垂貌。¹¹馥馥:芳香。¹²森森:树木茂盛。¹³粲:鲜明。¹⁴猋:暴风。¹⁵郁云:浓云。¹⁶翰林:文士荟萃之处。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悽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徹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虽区分之在兹,亦禁邪而制放。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
体有万殊,物无一量¹。纷纭²挥霍³,形难为状。辞程才以效伎,意司而为匠。在有无而黾(mǐn)勉,当浅深而不让。虽离方而遯(dùn)员,期穷形而尽相。故夫夸目者尚奢¹⁰,惬(qiè)¹¹心者贵当¹²。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
译文:文章体式千差万别,客观事物多种多样,事物繁多变化无穷,圆满此很难描摹形象。辞采如同争献技艺的能工,文意好比掌握蓝图的巧匠,文辞当不当用他要仔细斟酌,文章或深或浅他都分毫不让。即或违反写作常规,也要极力描绘形象。因此喜欢渲染的人,崇尚华丽词藻;乐于达理的人,重视语言精当。言辞过于简约,文章格局不大论述充分畅达,文章气势旷放。
注释:¹体有万殊,物无一量:文章之体,有万变之殊。²纷纭:杂乱。³挥霍:疾速。⁴形难为状:众物之形,无一定之量也。⁵程:展示。⁶效伎:表现技巧。⁷司:主。⁸契:指意思相合。⁹夸目:炫耀。¹⁰奢:浮夸。¹¹惬:快意。¹²当:恰到好处。
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虽逝止之无常,故崎錡而难便。苟达变而相次,犹开流以纳泉;如失机而后会,恒操末以续颠。谬玄黄之秩叙,故淟涊而不鲜。
诗缘情¹而绮(qǐ)(mí)²,赋体物³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zhēn)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wěi)(yè)而谲(jué)(kuáng)。虽区分之在兹,亦禁邪而制放。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
译文:诗用以抒发感情,要辞采华美感情细腻,赋用以铺陈事物。要条理清晰,语言清朗。碑用以刻记功德,务必文质相当,诔用以哀悼死者,情调应该缠绵凄怆。铭用以记载功劳,要言简意深,温和顺畅。箴用以讽谏得失,抑扬顿挫,文理清壮。颂用以歌功倾德,从容舒缓,繁采华彰,论用以评述是非功过,精辟缜密,语言流畅。奏对上陈叙事,平和透彻,得体适当。说明以论辨说理,奇诡诱人,辞彩有光,文体区分大致如此,共同要求禁止邪放。辞义畅达说理全面,但要切记不能冗长。
注释:¹缘情:因情。²绮靡:艳丽。³体物:状物。⁴浏亮:清明。⁵博约:事博文约。⁶禁邪:禁止邪说。⁷制放:制止荒诞。⁸辞达:语言通畅。⁹理举:理合。
或仰逼于先条,或俯侵于后章;或辞害而理比,或言顺而意妨。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考殿最于锱铢,定去留于毫芒;苟铨衡之所裁,固应绳其必当。
其为物也多姿¹,其为体也屡迁。其会意²也尚巧,其遣言³也贵妍。暨(jì)音声之迭(dié),若五色之相宣。虽逝止之无常,固崎锜(qí)而难便。苟达变而识次¹⁰,犹开流以纳泉¹¹。如失机¹²而后会,恒操末以续颠¹³。谬玄黄之袟(zhì)¹⁴,故淟(tiǎn)(niǎn)¹⁵而不鲜。
译文:客观事物千姿百态,文章体式也常变迁。为文立意崇尚冷气巧,运用文辞贵在华妍、音调高低错落有致,好象五色配合鲜艳。虽说取舍本无定律,文辞安排很难合适;但要通晓变化的规律、次序,就象开泉纳流吻自然。假如错过变化时机再去凑合,犹如以尾续首,颠倒混乱。如果颜色配搭不当,就会混浊不清色泽有艳。
注释:¹多姿:万物万形:故曰多姿。²会意:立意。³遣言:运用语言。⁴音声迭代:指文辞更替,而成文章:若五色相宣而为绣。⁵逝止:去留,指语辞取舍。⁶无常:无穷。⁷崎锜:艰险不安。⁸难便:不适合。⁹达变:通晓变化之理。¹⁰识次:识别事物的次第。¹¹纳泉:容纳。¹²失机:失去机会。¹³操末以续颠:指始末颠倒。¹⁴秩叙:次序。¹⁵淟涊:垢浊。
或文繁理富,而意不指适。极无两致,尽不可益。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亮功多而累寡,故取足而不易。
或仰逼於先条,或俯侵於后章。或辞害而理比,或言顺而义妨。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考殿最¹於锱(zī)(zhū),定去留於毫芒。苟铨(quán)衡之所裁,固应绳其必当。或文繁理富,而意不指适²。极无两致,尽不可益。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亮功多而累寡,故取足而不易。
译文:有时下文对上文有损害,有时上文对下文影响。有时语言不顺而事理连贯,有时语言连贯而事有妨。把它分开两全齐美,合在一起互相损伤。所用辞意严格考较,去留取舍他细衡量。如用法度加以权衡,丝毫不差合乎词章。有时辞藻繁多义理丰富,欲达之意却不清楚。文章主题只有一个,意思说尽不再赘述。关键地方简要几句,突出中心这是警语。尽管讲得条条有理,借助警句才更有力。文章果能利多弊少,就该满足不再改易。
注释:¹殿最:次第的等级:上者为殿;下者为最。²指适:恰当。
或藻思綺合,清丽千眠。炳若缛绣,悽若繁絃。必所拟之不殊,乃闇合乎曩篇。虽杼轴于予怀,怵他人之我先。苟伤廉而愆义,亦虽爱而必捐。
或藻思¹绮合²,清丽千眠³。炳若缛(rù),凄若繁弦。必所拟之不殊,乃暗合乎曩(nǎng)篇。虽杼轴於予怀,怵他人之我先。苟伤廉而愆(qiān)义,亦虽爱而必捐。
译文:有时组织词义如编彩绘,严密漂亮光泽鲜艳。辞采富丽象斑烂锦秀,情调凄婉如乐器和弦。果真自己没有独创,恐怕就要雷同前贤。虽出自个人锦心绣口,也怕别人用于我先。假如确能有伤品誉,虽然心爱一定削删。
注释:¹藻思:文情。²绮合:文彩合于情思。³千眠:光色盛貌。⁴缛绣:彩色缤纷。⁵繁弦:曲调复杂。⁶杼轴:以织喻。
或苕发颖竖,离众绝致;形不可逐,响难为系。块孤立而特峙,非常音之所纬。心牢落而无偶,意徘徊而不能揥。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彼榛楛之勿翦,亦蒙荣于集翠。缀《下里》于《白雪》,吾亦济夫所伟。
或苕(tiáo)¹发颖竖²,离众绝致。形不可逐,响难为系。块孤立而特峙(zhì),非常音之所纬。心牢落³而无偶,意徘徊而不能揥(dì)。石韫(yùn)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彼榛(zhēn)(kǔ)之勿翦,亦蒙荣於集翠。缀下里於白雪,吾亦济夫所伟。
译文:有时个别句子出类拨萃,象芦苇开花禾苗秀稳。如声不可拴,影不可追,佳句孤零零超然独立,绝非庸言能够相配。心茫然很难再寻佳句,犹豫徘徊又不忍将客观存它舍弃。文有奇就象石中藏玉使山岭坐辉,又象水中含珠令河川秀媚。未经整枝的灌木踢然不美,招来翠鸟也会为它增加。将俚俗的《下里巴人》跟高雅的《阳春白雪》一起演奏,也能够相映生辉。
注释:¹苕:草苕。² 颖竖:离于众辞,绝于致思。颖:禾穗。³牢落:犹辽落。⁴揥:去。⁵榛:小栗。⁶楛:作箭之木。
或讬言于短韻,对穷迹而孤兴,俯寂寞而无友,仰寥廓而莫承;譬偏絃之独张,含清唱而靡应。或寄辞于瘁音,徒靡言而弗华,混妍蚩而成体,累良质而为瑕;象下管之偏疾,故虽应而不和。或遗理以存异,徒寻虚以逐微,言寡情而鲜爱,辞浮漂而不归;犹絃么而徽急,故虽和而不悲。或奔放以谐和,务嘈囋而妖冶,徒悦目而偶俗,故高声而曲下;寤《防露》与桑间,又虽悲而不雅。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阙大羹之遗味,同朱絃之清氾;虽一唱而三叹,固既雅而不艳。
或讬(tuō)言於短韵¹,对穷迹而孤兴。俯寂寞而无友,仰寥廓而莫承。譬偏弦之独张,含清唱而靡应。或寄辞於瘁音,徒靡言而弗华。混妍蚩(chī)而成体,累良质而为瑕。象²下管之偏疾,故虽应而不和。或遗理以存异,徒寻虚以逐微。言寡情而鲜爱,辞浮漂³而不归。犹弦幺而徽急,故虽和而不悲。或奔放以谐合,务嘈囋(zá)而妖冶。徒悦目而偶俗,固高声而曲下。寤(wù)防露与桑间,又虽悲而不雅。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阙(quē)大羹(gēng)之遗味,同朱弦之清汜。虽一唱而三叹,固既雅而不艳。
译文:有时候写成短小的诗文,面对淡薄的内容却少有兴趣。俯看下文孤独而没有响应,仰观上文空荡而无所应承。好比孤弦独奏,虽蕴含清韵,却单调没有和声。有时候文辞憔悴,虽徒事浮靡,语言却光泽。把美丑混为一体,质地上乘的美玉也会因疵累而成瑕,又好比堂下管乐奏出偏急的调音,虽欲与堂上雅乐相应,却由于曲调急促不能协调。有时候抛弃文章的内容义理,以保存文辞的奇瑰,只能是徒然追循文字的虚浮和细微。言辞缺少感情和鲜明爱憎,文辞轻飘飘而不真实,就好比在单弦上弹奏,音调虽和谐,却不能感人。有时候文章写得奔放恣意,音韵格律轻佻鄙俗,仅仅为了迎合世俗,纵然声调再高,品味也是低下。如同《防露》与《桑间》,纵然感人,却并不高雅。有时候文章写得清新空灵而柔美简约,也摒弃了浮词滥调,但由于过分平淡却像没有调料的肉汁,又像抚琴弹奏质朴清曲,纵然一人唱三人和,也只能说雅致并不艳美。
注释:¹短韵:小文,即诗。²象:类。³漂:犹流。⁴不归:不归于实。⁵幺:小。⁶嘈囋:声貌:防露:未详。桑间濮(pú)上之音:亡国之音。
若夫丰约之裁,俯仰之形,因宜适变,曲有微情。或言拙而喻巧,或理朴而辞轻;或袭故而弥新,或沿浊而更清;或览之而必察,或研之而后精。譬犹舞者赴节以投袂,歌者应絃而遣声。是盖轮扁所不得言,故亦非华说之所能精。
若夫丰约¹之裁,俯仰之形。因宜适²变,曲有微³情。或言拙而喻巧,或理朴而辞轻。或袭故而弥新,或沿浊而更清。或览之而必察,或研之而后精。譬犹舞者赴节以投袂,歌者应弦而遣声。是盖轮扁所不得言,故亦非华说之所能精。
译文:至于文辞繁简、谋篇大局,其灵活应变也自有微妙之处。有时语言朴拙而喻义巧妙,有时思想质朴而文辞飘逸。有时因沿袭旧辞而每出新意,有时沿袭浊音而变化清音。有时稍一观览便能明察文义,有时深入钻研才能悟得深邃。就好比舞者合着节拍舞动衣袖,歌者和着琴弦唱出歌声,这里的奥妙轮扁说不出来,也非文辞所能阐明。
注释:¹约:俭也。²适:之。³微:妙。⁴袭:因。⁵沿:因述。⁶袂:衣袖。⁷遣:发。⁸华说:巧言。
普辞条与文律,良余膺之所服。练世情之常尤,识前脩之所淑。虽发于巧心,或受蚩于拙目。彼琼敷与玉藻,若中原之有菽。同橐籥之罔穷,与天地乎并育。虽纷蔼于此世,嗟不盈于予掬。患挈缾之屡空,病昌言之难属。故踸踔于短垣,放庸音以足曲。恒遗恨以终篇,岂怀盈而自足?惧蒙尘于叩缶,顾取笑乎鸣玉。
普辞条与文律,良余膺之所服。练世情之常尤,识前修之所淑¹。虽濬(jùn)发於巧心,或受蚩于拙目。彼琼敷(fū)²与玉藻,若中原之有菽³。同橐(tuó)(yuè)之罔穷,与天地乎并育。虽纷蔼於此世,嗟不盈於予掬。患挈(qiè)之屡空,病昌言之难属。故踸(chěn)(chuō)于短垣,放庸音以足曲。恒遗恨以终篇,岂怀盈而自足。惧蒙尘於叩缶(fǒu)¹⁰,顾取笑乎鸣玉。
注释:¹淑:善。²琼敷、玉藻:喻文。³菽:藿(huò)也。⁴橐:排橐:冶铸者用以吹火使炎炽。⁵嗟不盈于予掬:毛诗曰:终朝采绿:不盈一掬。毛苌曰:绿:王刍。两手曰掬。⁶挈瓶:喻小智之人:以注在上。⁷属:续。⁸踸踔:无常,谓脚长短。国语曰:有短垣:君不逾。⁹庸:常。¹⁰缶:瓦器而不鸣:更蒙之以尘:故取笑乎玉之鸣声。
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纷葳蕤以馺遝,唯毫素之所拟;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揽营魂以探赜,顿精爽而自求;理翳翳而愈伏,思轧轧其若抽。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
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¹。来不可遏²,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³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於胸臆,言泉流於唇齿。纷威蕤(ruí)以馺(sà)(tà),唯毫素之所拟。文徽徽以溢目,音泠(líng)泠而盈耳。及其六情底,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huō)若涸¹⁰流。揽营魂以探赜(zé),顿精爽於自求。理翳(yì)¹¹翳而愈伏,思乙¹²乙其若抽。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虽兹物¹³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¹⁴¹⁵之所由。
注释:¹纪:纲纪也。²遏:止。³天机:自然。⁴威蕤:盛貌。⁵馺遝:连续不断:引申为盛多貌。⁶毫:笔。纂文曰:书缣曰素。⁷底:着也。⁸滞:废也。⁹枯木:取其寂漠无情。¹⁰涸:竭。¹¹翳:奄。¹²乙:抽:难出之貌。¹³物:事也。¹⁴戮:并。¹⁴开:谓天机骏利。¹⁵塞:谓六情底滞。
伊兹文之为用,固众理之所因。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俯贻则于来叶,仰观象乎古人。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塗无远而不弥,理无微而弗纶。配霑润于云雨,象变化乎鬼神。被金石而德广,流管絃而日新。
伊兹文¹之为用,固众理之所因。恢万里而无阂(hé),通亿载而为津。俯贻²则于来叶,仰观象³乎古人。济文武於将坠,宣风声於不泯。涂无远而不弥,理无微而弗纶。配沾润於云雨,象变化乎鬼神。被¹⁰¹¹¹²而德广,流¹³管弦¹⁴而日新。
译文:文章作用很大,许多道理借它传扬。道传万里畅通无阻,沟通亿载它是桥梁。给千秋万代立下准则,向古来圣贤鞠躬行礼。往能挽救文武之道使之不至衰落,它能宏扬教化使其免于泯灭。人生道路多么广远它都能指明,世间哲理多么精微客观存在都能囊括。它的作用同雨露滋润万物本比,它的手法幽微简直与鬼神相似。文章刻于金石美德传遍天下,文章播于管弦更能日新月异。
注释:¹兹文:泛指文章。²贻:传。³象:取法。⁴文武:文王、武王之道。⁵泯:灭。⁶涂:通途。⁷弥:不止:引申为到达。⁸纶:知。⁹配沾润于云雨,象变化乎鬼神:山大云多:沾润天下:喻文有云雨之智:似鬼神般变化多端。¹⁰被:覆盖。¹¹金:锺鼎。¹²石:碑碣。¹³流:谱。¹⁴管弦:乐器。

  《文赋》是中国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问题的论著。全文以赋的形式写成。作者是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

  陆机在《文赋》中用他的文学实践的亲身体会,生动地描述和分析了创作的心理特征和过程,表达了他的美学美育思想。主要包括:

  (1)“情因物感,文以情生”。《文赋》认为,情感是文学创作冲动的来由和起点。在艺术想象过程中,许多心理活动交织在一起,情、理、物象,文辞纷至沓来,所要创造的艺术形象也愈加清晰鲜明。在这过程中,作者的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正所谓“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

  (2)“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文赋》充分肯定了艺术想象的作用,认为在构思阶段,则“收视反听,耽思傍讯,情骛八极,公游成仞”,“观古今于须臾,扶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表明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完全沉入艺术想象过程中。

  (3)“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文赋》强调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指出艺术创作成就的取得同“应感之会,通塞之纪。即灵感问题有密切关系。认为灵感具有“来不可遏,去不可止”,“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的特征。

  (4)“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文赋》在艺术风格上,崇尚华丽之美,强调“丽辞”。这反映了六朝时期讲求形式美的新时尚。

  (5)《文赋》将文体区分为十种,简明概述了各体的特征。可以说,《文赋》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整个艺术创作思维的规律。

  《文赋》是我国古代研究文学创作特点的最早的一篇专论,在美学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晋十有四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以太尉掾兼虎贲中郎将,寓直于散骑之省。高阁连云,阳景罕曜,珥蝉冕而袭纨绮之士,此焉游处。仆野人也,偃息不过茅屋茂林之下,谈话不过农夫田父之客。摄官承乏,猥厕朝列,夙兴晏寝,匪遑卮宁,譬犹池鱼笼鸟,有江湖山薮之思。于是染翰操纸,慨然而赋。于时秋也,故以“秋兴”命篇。其辞曰:
晋十有四年¹,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²。以太尉掾(yuàn)³兼虎贲(bēn)中郎将,寓直于散骑之省。高阁连云,阳景罕曜(yào),珥(ěr)蝉冕¹⁰而袭¹¹(wán)(qǐ)¹²之士,此焉游处。仆¹³野人¹⁴也,偃(yǎn)¹⁵不过茅屋茂林之下,谈话不过农夫田父之客。摄官承乏¹⁶,猥¹⁷厕朝列¹⁸,夙(sù)兴晏寝¹⁹,匪遑²⁰卮宁,譬犹池鱼笼鸟,有江湖山薮之思。于是染翰²¹操纸,慨然而赋。于时秋也,故以“秋兴”命篇。其辞曰:
译文:晋武帝太始十四年,我三十二岁,开始出现白头发了。因是太尉府的属员兼任了虎贲中郎将,在散骑官署内寄居值班。那里高大的楼阁连接着云彩,有阳光的鲜明景色很少见到,帽子上插着貂尾蝉文、身上穿着件件细绢绮罗的卿士,在这里嬉游居住。我是乡野之人,休息不过在草屋山林之下,谈话不过以农民和野老为客,自从暂领官职,充数排列在朝廷百官中,早起晚睡,没有一刻功夫安宁,就好像池子里的鱼、笼中的鸟,产生了对江湖山野的思念,于是笔端蘸墨,拿过纸来,感慨而作此赋。当时正是秋天,因此用秋兴作为篇名。
注释:¹十有四年:指晋武帝咸宁四年(公元年)。²二毛:头发黑白夹杂。³太尉掾:太尉的副官。⁴虎贲中郎将:帝王行宫或营帐的卫队首领。⁵寓直:寄值。⁶散骑之省:侍从皇帝左右,掌规谏的部门。⁷阳景:日光。⁸罕曜:很少照射到。⁹珥:戴。¹⁰蝉冕:汉代时侍从官员之冠以貂尾蝉纹为饰,后遂用为显贵者的通称。¹¹袭:穿。¹²纨绮:绢绸衣服,代指富贵人家的子弟。¹³仆:自谦称呼。¹⁴野人:乡野俗人。¹⁵偃息:卧息,指居住。¹⁶摄官承乏:在任官吏的谦语,意思是,人才缺乏,自己只好承担职务充数。¹⁷猥:谦词,相当于“辱”。¹⁸厕朝列:置身于朝臣的行列。¹⁹夙兴晏寝:起得早,睡得晚。²⁰匪逞:无暇。²¹染翰:指以笔醮墨。
四时忽其代序兮,万物纷以回薄。览花莳之时育兮,察盛衰之所托。感冬索而春敷兮,嗟夏茂而秋落。虽末士之荣悴兮,伊人情之美恶。善乎宋玉之言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憀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送将归”。夫送归怀慕徒之恋兮,远行有羁旅之愤。临川感流以叹逝兮,登山怀远而悼近。彼四感之疚心兮,遭一涂而难忍。嗟秋日之可哀兮,谅无愁而不尽。
四时¹²其代序³兮,万物纷以回薄。览花莳(shì)之时育兮,察盛衰之所托。感冬索而春敷¹⁰兮,嗟(jiē)夏茂而秋落。虽末士¹¹之荣悴¹²兮,伊人情之美恶。善乎宋玉之言¹³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憀(liáo)¹⁴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送将归”。夫送归怀慕徒之恋¹⁵兮,远行有羁(jī)旅之愤。临川感流以叹逝兮,登山怀远而悼¹⁶近。彼四感¹⁷之疚心¹⁸兮,遭¹⁹一涂²⁰而难忍。嗟秋日之可哀兮,谅²¹无愁而不尽。
译文:春夏秋冬四季匆匆地接替,世上万物纷纷回转迫近。看那花朵移栽随着时序更替,能察觉出四季是草木盛衰的寄托。感慨那草木冬天的凋零,春天的滋生,嗟叹草木夏天的茂盛,秋天的摇落。虽说草木荣枯是微末小事,却也影响着人们的情感的好、恶。宋玉的话说得好:“悲哀啊,秋天形成了肃杀寒凉的阴冷之气,萧条寂寞啊,草木摇动飘零变得衰落。心中凄凉悲伤,就像要去远行,登山临水送别将要归去的人。”送归者有思念伴侣的怀念,远行者有羁旅漂泊的悲愤,临水者则像孔子感叹流水似时光飞逝,登山者又像齐景公怀想未来而哀悼眼前。那四种感伤都使人心内痛苦,遇上了一件也难以忍受,但嗟叹秋天的值得悲哀,那大概是没有什么愁可比而又没有尽头了。
注释:¹四时:春、夏、秋、冬。²忽:迅疾的样子。³代序:次序更替。⁴回薄:指万物的生长与凋谢反复更替。⁵览:观察。⁶莳:栽种。⁷时育:按时令生长。⁸察:明白,察觉。⁹冬索:冬季万物凋敝殆尽。¹⁰春敷:春季百卉四处布生。¹¹末士:士大夫中官位低卑者。¹²荣悴:指政治上的得志和失意。¹³宋玉之言:指《九辩》。¹⁴憀栗:伤心的样子。¹⁵徒之恋:即徒恋之,徒劳地留恋。¹⁶悼:感伤。¹⁷四感:封建士大夫宣扬养生处世应奉行忍、默、平、直四条原则,违背即有痛苦,所以叫“四感”。¹⁸疚心:内心痛苦。¹⁹遭:遇。²⁰一涂:一次厄运。涂,堵塞,坎坷。²¹谅:的确。
野有归燕,隰有翔隼。游氛朝兴,槁叶夕殒。于是乃屏轻箑,释纤絺,藉莞箬,御袷衣。庭树槭以洒落兮,劲风戾而吹帷。蝉嘒嘒而寒吟兮,雁飘飘而南飞。天晃朗以弥高兮,日悠阳而浸微。何微阳之短晷,觉凉夜之方永。月朣胧以含光兮,露凄清以凝冷。熠耀粲于阶闼兮,蟋蟀鸣乎轩屏。听离鸿之晨吟兮,望流火之余景。宵耿介而不寐兮,独辗转于华省。悟时岁之遒尽兮,慨伏首而自省。斑鬓髟以承弁兮,素发飒以垂领。仰群俊之逸轨兮,攀云汉以游骋。登春台之熙熙兮,珥金貂之炯炯。苟趣舍之殊涂兮,庸讵识其躁静。
野有归燕,隰(xí)有翔隼(sǔn)¹。游氛朝兴,槁叶夕殒。于是乃屏²轻箑(shà)³,释纤絺(chī),藉(jiè)(guǎn)(ruò),御(jiá)衣。庭树槭(sè)¹⁰以洒落兮,劲风戾(lì)¹¹而吹帷。蝉嘒(huì)¹²而寒吟兮,雁飘飘而南飞。天晃朗¹³以弥高兮,日悠阳¹⁴而浸微¹⁵。何微阳之短晷(guǐ)¹⁶,觉凉夜之方永¹⁷。月朣(tóng)(lóng)¹⁸以含光¹⁹兮,露凄清以凝冷。熠(yì)耀²⁰(càn)²¹于阶闼(tà)²²兮,蟋蟀鸣乎轩屏²³。听离鸿之晨吟兮,望流火²⁴之余景²⁵。宵耿介²⁶而不寐兮,独辗转于华省²⁷。悟时岁之遒(qiú)²⁸尽兮,慨伏首而自省。斑鬓髟(biāo)²⁹以承弁(biàn)³⁰兮,素发飒(sà)³¹以垂领。仰群俊³²之逸轨³³兮,攀云汉以游骋。登春台³⁴之熙熙³⁵兮,珥金貂³⁶之炯炯³⁷。苟趣舍³⁸之殊涂(tú)³⁹兮,庸讵(jù)⁴⁰识其躁静⁴¹
译文:田野里有归来的燕子,沼泽地有低翔的鹘鸟。漫游的兴致早晨产生,枯干的树叶傍晚就殒落了。于是就收起了轻巧的扇子,脱下纤细的葛衣,铺垫上香蒲席,穿上了夹袄。庭院树木的枝头空空都飘洒零落了,强劲的风凶猛地吹动着帐幕。寒蝉嘒嘒地小声低吟,秋雁飘飘地向南飞去。天空澄明愈加高远,阳光在空中飘忽逐渐微弱。为什么微弱的阳光时间这么短,感觉那寒冷的夜晚却正长。月色朦胧透出微光,露水凄清凝结着寒气。萤火虫的光亮在台阶门旁闪烁,蟋蟀在小屋的屏帐附近鸣叫。听那飞离的大雁在晨空中低吟,仰望那七月流火的寒天残景。深夜里我耿耿于怀不能睡,在官署中独自展转反侧。醒悟到时光岁月快到尽头,愤然低下头来检查自己。我斑白的鬓发长长地下垂顶着帽子,白头发飒然飘落到了衣领。仰慕显贵们安逸的生活轨迹,可以攀青云致高远到处游逛。他们熙熙攘攘地登上了春台,帽子上插着的金铛貂尾在闪闪发着金光。如果人们的志向好恶有不同,也就无从识别他们的轻重静躁了。
注释:¹隼:鸟名,凶猛善飞。²屏:通“摒”,放弃。³箑:扇子。⁴纤缔:一种用葛纤维织成的细布。⁵藉:铺上。⁶莞:草名,此处指席子。⁷箬:草名,此处亦指席子。⁸御:等于说“穿”。⁹祫:夹衣。¹⁰槭:树枝无叶的样子。¹¹戾:猛烈。¹²嘒嘒:蝉鸣声。¹³晃朗:明亮的样子。¹⁴悠阳:太阳将落的样子。¹⁵浸微:日光越来越微弱。¹⁶晷:时光。¹⁷方永:正长。¹⁸朣胧:似明不明的样子。¹⁹含光:月光不够明亮如物之含而未吐,光亮没有完全散出。²⁰熠耀:指萤火虫。²¹粲:明亮的样子。²²闼:门。²³轩屏:堂前屏风。²⁴流火:流,指下行。火,指大火星,即心宿。夏历六月黄昏时,心宿出现千南方,方向最正,位置最高。到了七月,就偏西向下了。²⁵余景:余光。²⁶耿介:烦躁不安的样子。²⁷华省:职务亲贵的官署。此指散骑省。²⁸遒:临近。²⁹髟:鬓发下垂的样子。³⁰弁:用皮革做成的帽千。³¹飒:衰落。³²群俊:指众多的官僚。³³逸轨:超逸的行迹,指仕途得意。³⁴春台:登眺游玩的胜处。³⁵熙熙:人多的样子。³⁶金貂:金珰和貂尾。³⁷炯炯:明亮的样子。³⁸趣舍:进与退。趣,通“趋”。³⁹殊涂:异路。涂,通“途”。⁴⁰庸讵:难道,反问副词。⁴¹躁静:急躁与安静。
闻至人之休风兮,齐天地于一指。彼知安而忘危兮,故出生而入死。行投趾于容迹兮,殆不践而获底。阙侧足以及泉兮,虽猴猿而不履。龟祀骨于宗祧兮,思反身于绿水。且敛衽以归来兮,忽投绂以高厉。耕东皋之沃壤兮,输黍稷之余税。泉涌湍于石间兮,菊扬芳于崖澨。澡秋水之涓涓兮,玩游鲦之澼澼。逍遥乎山川之阿,放旷乎人间之世。悠哉游哉,聊以卒岁。
闻至人¹之休风²兮,齐天地于一指。彼知安而忘危兮,故出生而入死。行投趾(zhǐ)³于容迹兮,殆(dài)不践而获底。阙侧足以及泉¹⁰兮,虽猴猿而不履¹¹。龟祀骨于宗祧(tiāo)¹²兮,思反¹³身于绿水。且敛衽(rèn)¹⁴以归来¹⁵兮,忽投绂(fú)¹⁶以高厉¹⁷。耕东皋(gāo)¹⁸之沃壤兮,输¹⁹黍稷之余税²⁰。泉涌湍于石间兮,菊扬芳于崖澨(shì)²¹。澡²²秋水之涓涓²³兮,玩²⁴游鲦(tiáo)²⁵之澼(pì)²⁶。逍遥乎山川之阿²⁷,放旷乎人间之世。悠哉游哉²⁸,聊以卒岁²⁹
译文:听说道德高尚的人的吉祥风尚,能齐天下万物于一指间。而那些人却只顾贪安忘危,所以也逃不过出于生而入于死的规律。人们行动迈步不过只需容足之地,不踏容足以外的地方,几乎就能获得安生。如果在只能立足之地,挖坑深至黄泉,即使是敏捷的猿猴也不敢涉足。神龟不愿死后把自己的龟骨放到祖庙中祭祀,它还想转身返回绿水之中。且让我收拾起官服归来吧,快扔掉官印飞走高飞吧。耕种那水边高地的肥沃土地,除交纳租税还有粮食剩余。在石缝间,山泉水波汹涌湍流,在水边的山崖上,黄菊吐出芬芳。在涓涓的秋水中洗澡,在潎潎戏水声中观赏白鲦鱼。自由逍遥在深山幽水间,放任旷达地生活在人世中。从容不迫悠闲自得地遨游吧,姑且度过一年又一年。
注释:¹至人:道家指对人生悟彻的人。²休风:美好风范。³投趾:置足。⁴容迹:仅能容纳一脚之地。⁵殆:近处。⁶不践:不踩踏。⁷底:达到。⁸阙:通“掘”。⁹侧足:足附近之地。¹⁰及泉:指挖掘很深。¹¹履:走。¹²宗祧:宗庙。¹³反:通“返”。¹⁴敛衽:提起衣襟。¹⁵归来:辞官归家。¹⁶投绂:解下系印的带子,指辞官。¹⁷高厉:走向高处,指归隐。¹⁸东皋:泛指田野。¹⁹输:缴纳。²⁰税:租。²¹澨:水涯。²²澡:洗。²³涓涓:水流的样子。²⁴玩:观赏。²⁵鲦:鱼名,又称苍条鱼。²⁶澼澼:游动的样子。²⁷阿:大山。²⁸优哉游哉:自得的样子。²⁹卒岁:度完时日。

  《秋兴赋》在嗟叹四时的基础上,以宋玉《九辨》中悲秋的名句为契机,抒发自己对“秋日之可哀”的独特理解。先将宋玉句中提到的“送归”、“远行”、“临川”、“登山”做的诠释和评议:“夫送归怀慕徒之恋兮,远行有羁旅之愤,临川感流以叹逝兮,登山怀远而悼近。”送别归去的人怀着思慕伴侣的恋意,远去他方的人有羁旅漂泊的悲愤,面临大川则感叹流水似时光飞逝,登上高山又怀想未来而哀悼眼前。前两点是一般概括,后两点是具体用典,一用孔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之典,一用齐景公乐而怕死之典。接着潘岳用议论总结了“四感”,道出自己的见解:“彼四感之疚心兮,遭一途而难忍。嗟秋日之可哀兮,谅无愁而不尽。”四感让人内心哀痛,遇到一样也难以忍爱,可是嗟叹秋天本身的值得悲哀,大概是没有什么愁可比而又无休无止了。宋玉的名言是封建社会仕途坎坷的文人在秋日共同心理感应的写照,潘岳的独特理解又成为此赋所兴的思想基础。

  《秋兴赋》以空间的转换、时间的推移,点染重彩浓墨,极力铺写萧瑟、冷落的秋天景象。按时间来看,从野外写到庭院:“野有归燕,隰有翔隼”,写到屋内:“庭树槭以洒落兮,劲风戾而吹帷。”田野里有归来的燕子,沼泽地有低翔的鹘鸟;庭院树枝上的叶子都飘洒零落了,强劲的风凶猛地吹动着屋门的帐幕。按时间来看,从白天写到晚上:“天晃朗以弥高兮,日悠阳而浸微。何微阳之短晷,觉凉夜之方永。”天空澄明愈加显得高远,太阳的光线在空中飘飘忽忽逐渐衰微。为什么微弱的阳光时间这么短,而感觉那寒冷的夜晚却正长。从夜晚又写到清晨:“听离鸿之晨吟兮,望流火之余景。”听那飞离的大雁在晨空中吟唱,仰望那七月流火的寒天残景,而且其中夹杂着对秋夜“月瞳胧”、“露凄清”、“熠耀粲”、“蟋蟀鸣”种种所见所闻的感受描写。景象铺写后联想到自己,以“不寐”、“展转”写出所悟和自省,又以自己“斑鬓髟以承弁兮,素发飒以垂领”的忧思早衰的形象与显贵们“登春台之熙熙兮,珥金貂之炯炯”的得意嬉游的傲气对比,当然会自然得出清醒的认识和信念:“苟趣舍之殊涂兮,庸讵识其躁静。”如果人们的志向好恶有不同,也就无从识别他们的轻重静躁了,是此赋所兴的环境背景。

  《秋兴赋》直接阐发老庄的“齐万物、一生死”的学说,顺理成章地引出此篇的篇眼——即所兴。正面议论、反面对照、援例引证、用典说明,可说议论得十分透辟。其中“龟祀骨”的典故源于《庄子·秋水》篇。这个典故正好表达了潘岳宁愿无拘无束地去过隐居生活,也不愿受人白眼而宦海沉浮,全篇所兴也就一下子脱口而出:“且敛衽以归来兮,忽投绂以高厉”,且让我收藏起官服归来吧,快扔掉那官印用高风亮节激励自己。该句说的直接,痛快,又响亮,是此赋的眼目。紧接着又以欢快的笔调,描绘了想像中的归隐生活:“耕东皋之沃壤兮,输黍稷之余税。泉涌湍于石间兮,菊扬芳于崖澨。澡秋水之涓涓兮,玩游鲦之潎潎。”耕东皋,交余税,听泉声,嗅菊芳,浴秋水、赏鱼乐,写得何其轻松自在,情趣横生,一幅怡然自得、与世无争的隐居图跃然纸上,这是当时司马氏严酷统治下庶族士大夫超然物外,全身远祸的典型心境。由老庄哲学想到归隐是此赋的理想境界。

  《秋兴赋》通过对秋哀感情的抒发,对秋景铺陈的描写,对“齐天地”观念深刻的议论,表达了对达官显贵们的轻蔑和自己处境的愤懑,从而表示了归隐避祸的决心。

  《秋兴赋》在赋的发展阶段中,按内容属抒情言志小赋;按形式属骈体赋。在表达方式上,它已打破了汉散体大赋专尚叙事,铺陈扬丽的写法,而是熔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为一炉,很多句子多种表达方式兼而有之,不能说专指某种表达方式了。句式上以四、六句为主,而且注重对仗,上下句几乎都是双双比翼骈出,而且注重偶句押韵和灵活换韵,增强了语言的节奏美和音韵美。虽然还保留很多骚体赋的“兮”字,但只在上句,句中没有,而且也不是句句必有,可以看到逐渐被淘汰的痕迹了。

参考资料:
1、 迟文浚, 许志刚, 宋绪连.历代赋辞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09-01:295-300页
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
(hāo)¹谁家地,聚敛(liǎn)魂魄无贤愚²
译文:蒿里是魂魄聚居之地,无论贤达之人还是愚昧之人都不免一死,魂归蒿里。
注释:¹蒿里:魂魄聚居之地。²无贤愚:无论是贤达之人还是愚昧之人。
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
鬼伯¹一何²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chí)(chú)³
译文:主管死亡的神对人命的催促是多么紧迫啊,人的性命不能久长,更容不得人一丝的犹疑。
注释:¹鬼伯:主管死亡的神。²一何:何其,多么。³踟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蒿里在泰山下。迷信传说,人死之后魂魄归于蒿里。歌的开头提出疑问:“蒿里谁家地?”疑问的所以提出,在于下一句:“聚敛魂魄无贤愚。”人间从来等级森严,凡事分别流品,绝无混淆,似乎天经地义。所以诗人不解:这“蒿里”究竟是怎样一个地方,那里为什么不分贤愚贵贱?人间由皇帝老子、王公大臣及其鹰犬爪牙统治,那么,这另一个世界,是“谁家”的天下,归谁掌管呢?人活着的时候绝无平等可言,死后就彼此彼此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后两句说,“鬼伯”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一旦他叫你去,你想稍稍踟蹰一下也不可能。“催促”得那样急,到底为的什么?求情祷告不行,威逼利诱也不行。人间的万能之物——权势、金钱、这时候完全失去效用,不能代死。这其中的道理又是什么呢?看来,“鬼伯”是最公正廉洁的。然而,他可敬却不可亲,没有人不怕他。不管凤子龙孙,也不管皇亲国戚,他都是一副铁面孔,决不法外开恩,也不承认特权。无论什么人,对他都无计可施。

  这篇歌辞反映人们对生死问题的种种思索。但由于时代和科学水平的局限,其认识还不能离开唯心论的前提。

  艺术表现上,此诗则以自然见其本色。全篇四句,两两设为问答,如随口吟唱,联类成篇。

hāo

míng liǎnghàn 

hāoshuíjiā liǎnhúnxián 
guǐxiāngcuī rénmìngshǎochíchú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