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空迸裂海乾枯,人在沤花影裹居。
合眼黄昏开眼昼,月明何许上珊瑚。
虚空迸裂海乾枯,人在沤花影裹居。
合眼黄昏开眼昼,月明何许上珊瑚。
释智朋

释智朋

释智朋,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俗姓黄。居衡州华药寺,建康清凉寺。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住婺州天宁寺(《罗湖野录》卷四),后退居明州瑞岩。为青原下十三世,宝峰照禅师法嗣。事见《五灯会元》卷一四。 ▶ 6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扬子遁居,离俗独处。左邻崇山,右接旷野,邻垣乞儿,终贫且窭。礼薄义弊,相与群聚,惆怅失志,呼贫与语:“汝在六极,投弃荒遐。好为庸卒,刑戮相加。匪惟幼稚,嬉戏土沙。居非近邻,接屋连家。恩轻毛羽,义薄轻罗。进不由德,退不受呵。久为滞客,其意谓何?人皆文绣,余褐不完;人皆稻粱,我独藜飧。贫无宝玩,何以接欢?宗室之燕,为乐不盘。徒行负笈,出处易衣。身服百役,手足胼胝。或耘或耔,沾体露肌。朋友道绝,进宫凌迟。厥咎安在?职汝为之!舍汝远窜,昆仑之颠;尔复我随,翰飞戾天。舍尔登山,岩穴隐藏;尔复我随,陟彼高冈。舍尔入海,泛彼柏舟;尔复我随,载沉载浮。我行尔动,我静尔休。岂无他人,从我何求?今汝去矣,勿复久留!”
扬子遁(dùn)居,离俗独处。左邻崇山,右接旷野,邻垣乞儿,终贫且窭(jù)¹。礼薄义弊(bì),相与群聚,惆(chóu)(chàng)失志,呼贫与语:“汝(rǔ)在六极²,投弃荒遐(xiá)。好为庸卒,刑戮(lù)相加³。匪惟幼稚,嬉戏土沙。居非近邻,接屋连家。恩轻毛羽,义薄轻罗。进不由德,退不受呵。久为滞客,其意谓何?人皆文绣,余褐不完;人皆稻粱,我独藜(lí)。贫无宝玩,何以接欢?宗室之燕,为乐不槃(pán)。徒行负笈(jí),出处易衣。身服百役,手足胼(pián)(zhī)。或耘或耔(zǐ),沾体露肌。朋友道绝,进宫凌迟。厥(jué)(jiù)安在?职¹⁰汝为之!舍汝远窜,昆仑之颠;尔复我随,翰飞¹¹(lì)¹²。舍尔登山,岩穴隐藏;尔复我随,陟彼高冈¹³。舍尔入海,泛彼柏舟¹⁴;尔复我随,载沉载浮¹⁵。我行尔动,我静尔休。岂无他人,从我何求?今汝去矣,勿复久留!”
译文:扬雄远离世俗过隐居生活,四周不是群山就是荒野,自家围墙外有个乞丐,人不但穷而且无礼数。於是他意识到,长期地与这种无礼无义的人相处下去,志向都被磨灭殆尽。因此他向那穷鬼喊道:“你有六大恶习,被抛弃在荒野。好为平常的小兵,对人刑罚屠戮。当匪徒时欺负嬉戏在土堆上的小孩。居住在连排的屋里比邻而居。把恩惠看的如羽毛般轻,对义气看的比罗纱轻。高升时不因品德,离退时不受苛责。长久以来成为了位卑得人,你到底想成什么人?人人都文采华丽,旧衣服一大堆,人人都吃稻米,我却吃剩菜,贫穷没宝物玩,为何这么高兴?请亲戚们来家里吃个饭,本来应该是很愉快的事我却不觉得快乐,交通工具也买不起,背个破箱子到处游学,在家穿的那套衣服简直见不得人,若要出去还得换一件。到处打短工,手脚的老茧越来越厚。有时候下田劳作,任雨水淋湿全身。和我交往的朋友越来越少,生活每况愈下。我就想不通这到底是谁的罪过!我思来想去这主要原因得归咎与你!为了避开你,我逃窜到昆仑山顶。但我发现你还是跟着我,不管我是飞天登山打洞下海都摆脱不掉你。我动你跟着动,我停你跟着停。难道这世道上就没其他人了么?你唯独跟我干嘛啊!我求你你可不可以走呵?不要再留下来了好不好?”
注释:¹窭:贫寒。²六极:东西南北上下,指宇内。好为庸卒,常为别人的佣工、仆人。³刑戮相加:屡遭惩罚。⁴藜飧:以野菜为食。⁵槃:快乐。⁶徒行负笈:步行求学。⁷出处易衣:家中穷得仅有一件衣服,谁出门谁换上。《礼记·儒行》:“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筚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不敢以谄,其仕有如此者。”⁸胼胝:老茧。凌迟,衰退,此谓仕途坎坷。⁹咎:过错。¹⁰职:主要。¹¹翰飞:高飞。¹²戾天,至天。《诗经·小雅·小宛》:“宛彼鸣鸠,翰飞戾天。”¹³陟彼高冈:登上那高丘。《诗经·周南·卷耳》:“陟彼高冈,我马玄黄。”¹⁴泛彼柏舟:飘荡着拍木舟。《诗经·鄘风·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¹⁵载沉载浮:在水中又沉又浮。《诗经·小雅·菁菁者莪》:“泛泛杨舟,载沉载浮。”
贫曰:“唯唯。主人见逐,多言益嗤。心有所怀,愿得尽辞。昔我乃祖,宣其明德,克佐帝尧,誓为典则。土阶茅茨,匪雕匪饰。爰及季世,纵其昏惑。饕餮之群,贪富苟得。鄙我先人,乃傲乃骄。瑶台琼榭,室屋崇高;流酒为池,积肉为崤。是用鹄逝,不践其朝。三省吾身,谓予无諐。处君之家,福禄如山。忘我大德,思我小怨。堪寒能暑,少而习焉;寒暑不忒,等寿神仙。桀跖不顾,贪类不干。人皆重蔽,予独露居;人皆怵惕,予独无虞!”言辞既磬,色厉目张,摄齐而兴,降阶下堂。“誓将去汝,适彼首阳。孤竹二子,与我连行。”
贫曰:“唯唯。主人见逐,多言益嗤(chī)¹。心有所怀,愿得尽辞。昔我乃祖,宣其明德,克佐(zuǒ)帝尧,誓为典则²。土阶茅茨,匪雕匪饰。爰(yuán)及季世,纵其昏惑(huò)。饕(tāo)(tiè)³之群,贪富苟得。鄙我先人,乃傲乃骄。瑶台琼榭(xiè),室屋崇高;流酒为池,积肉为崤(xiáo)。是用鹄(hú)逝,不践其朝。三省吾身,谓予无諐。处君之家,福禄如山。忘我大德,思我小怨。堪寒能暑,少而习焉;寒暑不忒(tè),等寿神仙。桀跖不顾,贪类不干。人皆重蔽,予独露居;人皆怵(chù)(tì),予独无虞(yú)!”言辞既磬(qìng),色厉目张,摄齐(zī)¹⁰而兴,降阶下堂。“誓将去汝(rǔ),适彼首阳。孤竹二子¹¹,与我连行。”
译文:那穷鬼说:“哦哦,你要赶俺走可不可以言简意赅点?说了那么多我都想笑了。但走之前我得把话说清楚,我祖上身心洁白,不事暧昧,凭藉清明仁德,辅佐过帝尧,是後世的典范。他的房屋也是茅草土胚,没雕饰过。到了末世的时候,昏庸无知的人放纵自己。贪食无厌的人很多,贪图富贵得非正道。那些人鄙视我的祖先,骄纵傲慢。修建那些高台琼楼,池子里都是酒,肉堆得比山还高。后世皇帝骄奢贪婪,所以我如鸿鹄高飞而去,不在朝廷堕落。我几次反省,认为我自己并无过错。我常驻你家,给你带来的是无尽的福气。你不记住我的大恩大德,却纠结於我的这点穷气。因为我的存在,使你从小就有禁得住寒暑的习惯,你简直就是不会死的神仙,那些盗贼和贪官从来也不会来打扰你,别人要几重门锁着才敢睡,你却敢在露天下睡,别人都提心吊胆的,你却从来都没有担忧。”话说完后,神情严肃瞪大眼睛看着扬雄,两手撩起衣服下面的边,从屋里走出来。说“我发誓要离开你了,去首阳山。孤竹的两个孩子,将会与我同行。”
注释:¹嗤:笑。²“昔我”四句,不明所指。宋魏仲举刊《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引洪兴祖注云:“予尝见《文宗备问》云: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为‘穷子’。其后正月晦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却穷子’。自尔相承送之。”又唐《四时宝鉴》云:“高阳氏子,好衣弊食糜,正月晦巷死。世作靡弃破衣,是日祝于巷曰:除贫也。”按高阳氏即颛顼,传为黄帝孙,扬雄此文所谓“贫”的祖先能辅佐帝尧,想必与“穷子”一样出身显赫,然典籍未见“穷子”的其他事迹。³饕餮:本怪兽名,贪吃致死。后以称贪婪人。⁴崤:山名,此借指山。⁵諐:同“愆”,罪过。⁶忒:更、变。不忒,谓不受影响。⁷重蔽:层层保护。⁸怵惕:恐惧。⁹磬:尽。¹⁰摄齐:撩起衣下摆。¹¹孤竹二子:孤竹君子伯夷和叔齐,两人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余乃避席,辞谢不直:“请不贰过,闻义则服。长与汝居,终无厌极。”贫遂不去,与我游息。
余乃避席,辞谢不直:“请不贰(èr)过,闻义则服。长与汝居,终无厌极。”贫遂不去,与我游息。
译文:我于是让席,对他不停地表示歉意:“这种失误不会再有第二次了,听说了你的深明大义我佩服不已,与你长久相处下去我到死都不会满足。”贫儿于是就不走了,与我游玩与休憩。

  此赋描述了作者想摆脱“贫儿”却根本甩不掉的无可奈何之情景。首段“舍汝远窜”以下到“勿复久留”几句说,扬雄想舍弃贫儿,故而跑到昆仑之巅,但贫儿却跟着在天上飞;扬雄躲到山崖里,贫儿也跟着上山来;扬雄摇着船躲到海上去,贫儿也跟着来到海上;扬雄走,贫儿也走,扬雄停下来,贫儿也停下来;扬雄质问贫儿为何要这样跟着自己,他要贫儿赶快离开他,一刻也不能耽搁。由此可知,扬雄想摆脱贫儿,他到处躲,但就是躲不掉,这实际上是他自己辛酸生活的艺术描绘,他用的笔调却是轻松的、充满玩笑的,这种自嘲自解的戏谑很有一种黑色幽默之美感。另外,《逐贫赋》对贫儿答语的描写也充满了黑色幽默之美:“堪寒能暑,少而习焉。寒暑不忒,等寿神仙。桀跖不顾,贪类不干。人皆重蔽,予独露居;人皆怵惕,予独无虞。”贫儿说:“主人倒是不错啊,你从小就经得住寒暑的侵袭,你简直就是不会死的神仙,那些盗贼和贪官从来也不会来打扰你,别人要几重门锁着才敢睡,你却敢在露天下睡,别人都提心吊胆的,你却从来都没有担忧。”扬雄在这里用开玩笑的语调来写贫儿的辩解,这实在是一种黑色幽默,由此可以见出扬雄抒情赋的大胆和幽默,显露出一种独特的美学色彩。

  扬雄在《逐贫赋》显示了一种新的态度。那就是对贫穷——物质穷乏的态度。在他酸溜溜的口气中,读者能发现中国人“一分为二”思维方式对生活本身发生的影响。在这种思维方式里,关键不在于怎样生活或生活得怎样,而在于如何解释生活、解释得怎么样。这种典型的唯心主义生活观、幸福观后来构成了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部分。这种生活观的负面影响是较大的,它往往导致人们随遇而安,安于现状,不能或不愿改善生活,而只是改变对自己生活的判断。扬雄的虚弱无力和无可奈何在这篇文章里表现得很充分,他没有能力过上更好的生活,他便设法把不好的生活解释为好的生活。虽然是自欺欺人,但获得心理平衡,这才是最重要的。他试图找出贫寒生活的优点,找出富贵生活的不足。这种努力,后来在道德层面上得到了完成,那就是:富贵的,总是不道德的,至少是道德可疑的;贫寒的,则往往是因为道德高尚。富贵变成了道德负号,贫寒则成为道德正号。于是,精神的奖励就弥补了物质的匮乏,甚至成了生活中的画饼。扬雄的这篇《逐贫赋》,可能就暗示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这一深刻转捩。

参考资料:
1、 章沧授 等.古文鉴赏辞典(上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375-378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死别已吞声¹,生别常恻(cè)²
译文:为死别往往使人泣不成声,而生离却常令人更加伤悲。
注释:¹吞声:极端悲恸,哭不出声来。²恻恻:悲痛。开头两句互文。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江南瘴(zhàng)(lì)¹地,逐客²无消息。
译文:江南山泽是瘴疬流行之处,被贬谪的人为何毫无消息?
注释:¹瘴疠:疾疫。古代称江南为瘴疫之地。²逐客:被放逐的人,此指李白。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故人¹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译文:老朋友你忽然来到我梦里,因为你知道我常把你记忆。
注释:¹故人:老朋友,此指李白。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君今在罗网¹,何以有羽翼²
译文:你如今陷入囹圄身不由己,哪有羽翼飞来这北国之地?
注释:¹罗网:捕鸟的工具,这里指法网。²羽翼:翅膀枫林:李白放逐的西南之地多枫林。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恐非平生¹魂,路远不可测。
译文:梦中的你恐不会是鬼魂吧,路途遥远生与死实难估计。
注释:¹恐非平生:疑心李白死于狱中或道路。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¹黑。
译文:灵魂飘来是从西南青枫林,灵魂返回是由关山的黑地。
注释:¹关塞:杜甫流寓的秦州之地多关塞。李白的魂来魂往都是在夜间,所以说“青”“黑”。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¹
译文:明月落下清辉洒满了屋梁,迷离中见到你的颜容憔悴。
注释:¹颜色:指容貌。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译文:水深浪阔旅途请多加小心,不要失足落入蛟龙的嘴里。

  乾元元年(758)李白流放夜郎(治所在今贵州正安西北),二年春行至巫山遇赦,回到江陵。杜甫远在北方,只闻李白流放,不知已被赦还,忧思拳拳,久而成梦。

  这两首记梦诗,分别按梦前、梦中、梦后叙写,依清人仇兆鳌说,两篇都以四、六、六行分层,所谓“一头两脚体”(见《杜少陵集详注》卷七。本篇文字亦依仇本。)上篇写初次梦见李白时的心理,表现对故人吉凶生死的关切;下篇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故人悲惨遭遇的同情。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诗要写梦,先言别:未言别,先说死,以死别衬托生别,极写李白流放绝域、久无音讯在诗人心中造成的苦痛。开头便如阴风骤起,吹来一片弥漫全诗的悲怆气氛。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不说梦见故人,而说故人入;而故人所以入梦,又是有感于诗人的长久思念,写出李白幻影在梦中倏忽而现的情景,也表现了诗人乍见故人的喜悦和欣慰。但这欣喜只不过一剎那,转念之间便觉不对了:“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你既累系于江南瘴疠之乡,怎么就能插翅飞出罗网,千里迢迢来到我身边呢?联想世间关于李白下落的种种不祥的传闻,诗人不禁暗暗思忖:莫非他真的死了?眼前的他是生魂还是死魂?路远难测啊!乍见而喜,转念而疑,继而生出深深地忧虑和恐惧,诗人对自己梦幻心理的刻画,是十分细腻逼真的。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梦归魂去,诗人依然思量不已:故人魂魄,星夜从江南而来,又星夜自秦州而返,来时要飞越南方青郁郁的千里枫林,归去要渡过秦陇黑沉沉的万丈关塞,多么遥远,多么艰辛,而且是孤零零的一个。“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在满屋明晃晃的月光里面,诗人忽又觉得李白那憔悴的容颜依稀尚在,凝神细辨,才知是一种朦胧的错觉。想到故人魂魄一路归去,夜又深,路又远,江湖之间,风涛险恶,诗人内心祝告着、叮咛着:“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这惊骇可怖的景象,正好是李白险恶处境的象征;这惴惴不安的祈祷,体现着诗人对故人命运的殷忧。这里,用了两处有关屈原的典故。“魂来枫林青”,出自《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旧说系宋玉为招屈原之魂而作。“蛟龙”一语见于梁吴均《续齐谐记》:东汉初年,有人在长沙见到一个自称屈原的人,听他说:“吾尝见祭甚盛,然为蛟龙所苦。”通过用典将李白与屈原联系起来,不但突出了李白命运的悲剧色彩,而且表示着杜甫对李白的称许和崇敬。

  上篇所写是诗人初次梦见李白的情景,此后数夜,又连续出现类似的梦境,于是诗人又有下篇的咏叹。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98-500

mèngbáièrshǒu ·

 tángdài 

biétūnshēng shēngbiécháng 
jiāngnánzhàng zhúxiāo 
rénmèng míngchángxiāng 
jūnjīnzàiluówǎng yǒu 
kǒngfēipíngshēnghún yuǎn 
húnláifēnglínqīng húnfǎnguānsàihēi 
luòyuèmǎnliáng yóuzhàoyán 
shuǐshēnlàngkuò shǐ使jiāolóng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长得 一作:常得)
名花¹倾国²两相欢,长得³君王带笑看。(长得 一作:常得)
译文:绝代佳人与红艳牡丹相得益彰,常常使得君王满面笑容不停观看。
注释: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¹名花:牡丹花。²倾国:喻美色惊人,此指杨贵妃。³得:使。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解释¹春风²无限恨,沉香³亭北倚阑干。 
译文: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动人姿色似春风能消无限春愁春恨。
注释:¹解释:消除。²春风:指唐玄宗。³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

  这首诗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起首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当然指杨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把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

  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两字即君王之代词,这一句,把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烦恼都为之消释了。末句点明玄宗杨妃赏花地点──“沉香亭北”。花在阑外,人倚阑干,十分优雅风流。

参考资料:
1、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45-49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46-247

qīngpíngdiào ·mínghuāqīngguóliǎngxiānghuān

bái tángdài 

mínghuāqīngguóliǎngxiānghuān chángjūnwángdàixiàokàn  (chángzuò cháng )
jiěshìchūnfēngxiànhèn chénxiāngtíngběilángān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关¹(jū)(jiū)²,在河之洲³。窈(yǎo)(tiǎo)淑女,君子好(hǎo)(qiú)
译文: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注释:¹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²雎鸠:一种水鸟,一般认为就是鱼鹰,传说它们雌雄形影不离。³洲:水中的陆地。⁴窈窕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淑女:善良美好的女子。⁵好逑:好的配偶。逑,“仇”的假借字,匹配。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cēn)(cī)¹(xìng)²,左右流之³。窈窕淑女,寤(wù)(mèi)求之。
译文: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
注释:¹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²荇菜:水草类植物。圆叶细茎,根生水底,叶浮在水面,可供食用。³左右流之:这里是以勉力求取荇菜,隐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流,求取。之:指荇菜。⁴寤寐:醒和睡。指日夜。寤,醒觉。寐,入睡。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¹。悠(yōu)(zāi)悠哉²,辗转反侧³
译文: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注释:¹服:思念。²悠哉悠哉:思念之情绵绵不尽,思念深长的样子。悠,忧思的样子。哉:语气助词。悠哉悠哉,犹言“想念呀,想念呀”。³辗转反侧:翻覆不能入眠。辗,古字作展。展转,即反侧。反侧,犹翻覆。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sè)友之¹
译文: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
注释:¹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亲近她。琴、瑟,皆弦乐器。琴五或七弦,瑟二十五或五十弦。友:用作动词,此处有亲近之意。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¹之。窈窕淑女,钟鼓乐(lè)²
译文: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去挑选它。贤良美好的女子,用钟鼓奏乐来使她快乐。
注释:¹芼:挑选。²钟鼓乐之:用钟奏乐来使她快乐。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国风·周南·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以前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恐怕不对头,它所描绘的应该是贵族阶层的生活。另外,说它是情爱诗当然不错,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诗。这原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的。《诗经·国风》中的很多歌谣,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娱乐功能,又兼有礼仪上的实用性,只是有些诗原来派什么用处后人不清楚了,就仅当作普通的歌曲来看待。把《关雎》当作婚礼上的歌来看,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也是喜气洋洋的,很合适的,

  当然这首诗本身,还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态出现的。之所以如此,大抵与在一般婚姻关系中男方是主动的一方有关。就是在现代,一个姑娘看上个小伙,也总要等他先开口,古人更是如此。娶个新娘回来,夸她是个美丽又贤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说自己曾经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很讨新娘的欢喜。然后在一片琴瑟钟鼓之乐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满的婚姻就从这里开了头。即使单从诗的情绪结构来说,从见关雎而思淑女,到结成琴瑟之好,中间一番周折也是必要的:得来不易的东西,才特别可贵,特别让人高兴。

  这首诗可以被当作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主要是由于有这些特点:

  首先,它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不是青年男女之间短暂的邂逅、一时的激情。这种明确指向婚姻、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

  其次,它所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这里“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

  再次,是诗歌所写恋爱行为的节制性。细读可以注意到,这诗虽是写男方对女方的追求,但丝毫没有涉及双方的直接接触。“淑女”固然没有什么动作表现出来,“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独自在那里“辗转反侧”,什么攀墙折柳之类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爱得很守规矩。这样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情(这对情诗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对于读者所产生的感动,也不致过于激烈。

  以上种种特点,恐怕确实同此诗原来是贵族婚礼上的歌曲有关,那种场合,要求有一种与主人的身份地位相称的有节制的欢乐气氛。而孔子从中看到了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中和之美,借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克制、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毛诗序》则把它推许为可以“风天下而正夫妇”的道德教材。这两者视角有些不同,但在根本上仍有一致之处。

  古之儒者重视夫妇之德,有其很深的道理。

  在第一层意义上说,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在古代,这一基本单元的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意义至为重大。

  在第二层意义上,所谓“夫妇之德”,实际兼指有关男女问题的一切方面。“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孔子也知道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饮食之欲比较简单(当然首先要有饭吃),而男女之欲引起的情绪活动要复杂、活跃、强烈得多,它对生活规范、社会秩序的潜在危险也大得多,孔子也曾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论语》)所以一切克制、一切修养,都首先要从男女之欲开始。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克制到什么程度为合适,却是复杂的问题,这里牵涉到社会物质生产水平、政治结构、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也牵涉到时代条件的变化。当一个社会试图对个人权利采取彻底否定态度时,在这方面首先会出现严厉禁制。相反,当一个社会处于变动时期、旧有道德规范遭到破坏时,也首先在这方面出现恣肆放流的情形。回到《关雎》,它所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所以儒者觉得这是很好的典范,是“正夫妇”并由此引导广泛的德行的教材。

  由于《关雎》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又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于社会的美德,后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申发挥,而反抗封建礼教的非人性压迫的人们,也常打着《关雎》的权威旗帜,来伸张满足个人情感的权利。所谓“诗无达诂”,于《关雎》则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骆玉明 等 .先秦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8 :1-6 .
2、 晁福林.从上博简《诗论》看《关雎》的主旨.中国文化研究,2008(02).

guān

míng xiānqín 

guānguānjiū zàizhīzhōu yǎotiǎoshū jūnhǎoqiú 
cēnxìngcài zuǒyòuliúzhī yǎotiǎoshū mèiqiúzhī 
qiúzhī mèi yōuzāiyōuzāi zhǎnzhuǎnfǎn 
cēnxìngcài zuǒyòucǎizhī yǎotiǎoshū qínyǒuzhī 
cēnxìngcài zuǒyòumàozhī yǎotiǎoshū zhōngzhī 
有客新从赵地回,自言曾上古丛台。
有客新从赵地回,自言曾上古丛台¹
译文:有个朋友刚刚从赵国回来,说他曾经登上过古代的丛台。
注释:听话:听人论事。¹ 丛台:在今河北邯郸市内。
云遮襄国天边去,树绕漳河地里来。
云遮襄国¹天边去,树绕漳(zhāng)²地里来。
译文:站在丛台上极目远眺,白云绵绵,飘在襄国上空;繁茂的绿树顺着漳河弯曲的河道蜿蜒而来,经过丛台的脚下;
注释:¹襄国:古县名,位于河北邢台西南。该句又衍“云遮襄国无边尽”。²漳河:位于邯郸市南方。该句又衍“树绕漳河掌上来”。
弦管变成山鸟哢,绮罗留作野花开。
弦管¹变成山鸟哢,绮罗留作野花开。
译文:丛台上却丛台上,山鸟啼鸣,野去盛开,绿苔遍地,一片荒芜。
注释:¹弦管:管弦乐器,代指音乐。
金舆玉辇无行迹,风雨惟知长绿苔。
金舆(yú)¹玉辇(niǎn)²无行迹,风雨惟知长绿苔。
译文:早已看不见当年金舆玉辇来往的痕迹,只有在风雨的见证下不断生长的绿苔。
注释:¹舆:车,亦指轿子。²辇:用人推挽的车。秦汉以后特指君侯所乘的车;金舆玉辇:此指赵武灵王宠爱的惠妃,常携其登台玩乐。

  诗人借朋友游丛台之事,将朋友眼中见到的丛台景象加上自己的感慨,描绘出丛台一片荒凉萧索情景,抒写了自己吊古伤今之情。首联交待作诗缘由,次联写远望之景。颈联以对比手法,衬托丛台之荒凉,有声有色。尾联以往日赵武灵王之豪侈繁华与眼前台上长满绿苔的荒芜景象再作对比,更见出今日丛台之落寞凄凉。诗以写景为主,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无穷。

  诗人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所写景物也不是一般的景象,而是诗的意象,即这些景物包蕴诗人及客人吊古伤今的情思。为了表达这种情怀,诗人除了采用意象叠加的方法,还采用了对比联想的手法来涤化。诗中所写的白云、树木、野去、绿苔、山鸟等,无不与昔日丛台的人、事、物相关联,这是对比的关联;从昔日丛台之盛对比今日丛台之荒,从而表达出富贵不存、时光难再、人世沧桑的感叹。如诗的颈联和尾联,写当年丛台上弦管齐奏,歌声婉转,舞袖翩翩;众多美貌妃嫔和绝色宫女,身着绮罗,环绕台前,那是多么欢乐。如今各式早已风流云散,只剩得山鸟乱啼,野去怒开,年武灵王与惠妃金舆玉辇的车辙都附满青苔了。这种对比有着很强的抒情效果,且用语清新,耐人寻味,写景如画,富有景致。

参考资料:
1、 潘百齐著。《全唐诗精华分类鉴赏集成》.天津: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9页

tīnghuàcóngtái--yuǎn

yǒuxīncóngzhàohuíyáncéngshàngcóngtái

yúnzhēxiāngguótiānbiānshùràozhānglái

xiánguǎnbiànchéngshānniǎolòngluóliúzuòhuākāi

jīnniǎnxíngfēngwéizhīzhǎng绿t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