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无苛政,东南有子男。细将朝客说,须是邑人谙。
何处无苛政,东南有子男。细将朝客说,须是邑人谙。
别业空经稔,归田独未甘。目凝烟积树,心贮月明潭。
别业空经稔,归田独未甘。目凝烟积树,心贮月明潭。
晓鼓愁方乱,春山睡正酣。不任啼鸟思,乡社欲桑蚕。
晓鼓愁方乱,春山睡正酣。不任啼鸟思,乡社欲桑蚕。

xīnmíng--pín

chùzhèngdōngnányǒuzinánjiāngcháoshuōshìrénān

biékōngjīngrěnguītiánwèigānníngyānshùxīnzhùyuèmíngtán

xiǎochóufāngluànchūnshānshuìzhènghānrènniǎoxiāngshèsāngcán

李频

李频

李频(818—876),字德新,唐大中元年(847),唐寿昌长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镇)葬于永乐(今李家),唐代后期诗人。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寿昌县令 穆君 游灵栖洞,即景吟诗:“一径入双崖,初疑有几家。行穷人不见,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顿未续。时李频从行,续吟:“石上生灵笋,池中落异花。终须结茅屋,到此学餐霞。”穆君大为赞赏。但此诗根据史学家考证是李频本人所作。 ▶ 195篇诗文

猜您喜欢
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荣荣¹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译文:茂盛幽兰在窗下,依依垂柳在堂前。
注释:¹荣荣:繁盛的样子。这两句写当初分别之景,有起兴的作用。兰取其贞洁,柳取其惜别。
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
初与君¹别时,不谓行当久²
译文:当初与你告别时,未讲此行很久远。
注释:¹君:指出门的游子。²不谓行当久:没说此行要很久。
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
出门万里客,中道¹逢嘉(jiā)²
译文:出门万里客他乡,半道交朋结新欢。
注释:¹中道:中途。²嘉友:好友。
未言心相醉,不在接杯酒。
未言心相醉¹,不在接杯酒。
译文:一见倾心似迷醉,未曾饮酒尽言谈。
注释:¹心相醉:内心已为之倾倒,即一见倾心。这两句是说,尚未饮酒交谈,便一见倾心。
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
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¹²
译文:幽兰枯萎垂柳衰,背信之人违誓言。
注释:¹言:指临别誓约。²负:违背,背弃。
多谢诸少年,相知不忠厚。
多谢¹(zhū)少年,相知不忠厚²
译文:告诫世间青少年,相知未必心不变。
注释:¹多谢:多多告诫。²相知不忠厚:当面相知的朋友未必就是忠厚之人。
意气倾人命,离隔复何有?
意气¹倾人命²,离隔³复何有?
译文:你为情谊愿献身,他将你弃无情感。
注释:¹意气:情谊,恩义。²倾人命:送性命。³离隔:分离,离弃。
辞家夙严驾,当往至无终。
辞家夙(sù)¹严驾²,当往至无终³
译文:辞家早起备车马,准备远行去无终。
注释:¹夙:早晨。²严驾:整治车马,准备出行。³志无终:向往到无终去。志:一作“至”,亦通。无终:古县名,在今河北省蓟县。
问君今何行?非商复非戎。
问君今何行¹?非商²复非戎³
译文:请问前行欲何为?不经商也不当兵。
注释:¹今何行:现在到那里去做什么。²商:经商,做买卖。³戎:从军。
闻有田子泰,节义为士雄。
闻有田子泰¹,节义²为士雄³
译文:听说有位田子泰,节义崇高称豪英。
注释:¹田子泰:即田畴,字子泰,东汉无终人。田畴以重节义而闻名。²节义:气节信义。³士雄:人中豪杰。士,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斯人久已死,乡里习其风。
斯人¹久已死,乡里习其风²
译文:虽然此人久已死,乡里承袭其遗风。
注释:¹斯人:此人,指田畴。²习其风:谓继承了他重节义的遗风。
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
¹有高世名²,既没³传无穷。
译文:在世之时名誉高,死后美名传无穷。
注释:¹生:生前,在世时。²高世名:在世上声誉很高。³既没:已死之后。
不学狂驰子,直在百年中。
不学狂驰子¹,直²在百年中³
译文:不学奔走逐名利,荣耀只在一生中。
注释:¹狂驰子:指为争名逐利而疯狂奔走的人。²直:只,仅。³百年中:泛指人活一世的时间。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仲春¹(gòu)²时雨,始雷发东隅(yú)³
译文:二月喜逢春时雨,春雪阵阵发东边。
注释:¹仲春:阴历二月。²遘:遇,逢。³东隅:东方。古人以东方为春。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众蛰(zhé)¹各潜骇²,草木纵横舒³
译文:冬眠动物皆惊醒,草木润泽得舒展。
注释:¹众蛰:各种冬眠的动物。蛰,动物冬眠。²潜骇:在潜藏处被惊醒。³从横舒:形容草木开始向高处和远处自由舒展地生长。从:同“纵”。以上四句描写季节变化。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piān)¹新来燕,双双入我庐²
译文:轻快飞翔春燕归,双双入我屋里边。
注释:¹翩翩:轻快飞翔的样子。²庐:住室。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先巢¹²尚在,相将³还旧居
译文:故巢依旧还存在,相伴相随把家还。
注释:¹先巢:故巢,旧窝。²故:仍旧。³相将:相随,相偕。⁴旧居:指故巢。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译文:你我自从分别来,门庭日渐荒草蔓。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我心固匪石¹,君²情定何如?
译文:我心坚定不改变,君意未知将何如?
注释:¹我心固匪石:是说我的心并非石头,是不可转动的。比喻信念坚定,不可动摇。固:牢固,坚定不移。匪:非。²君:指燕。
迢迢百尺楼,分明望四荒,
(tiáo)¹百尺楼,分明²望四荒³
译文:登上高高百尺楼,清晰可见远四方。
注释:¹迢迢:本义指遥远的样子,这里形容高高的样子。²分明:清楚。³四荒:四方荒远之地。
暮作归云宅,朝为飞鸟堂。
暮作归云宅¹,朝为飞鸟堂²
译文:夜间云聚栖其内,白日鸟集作厅堂。
注释:¹归云宅:是说白云晚上把它当作住宅。形容楼之高。²飞鸟堂:飞鸟聚集的厅堂。
山河满目中,平原独茫茫。
山河满目中,平原独茫茫¹
译文:远处山河尽在目,平原一片渺茫茫。
注释:¹茫茫:辽阔,深远。
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
古时功名士¹,慷慨争此场²
译文:古时热恋功名者,慷慨争逐在此场。
注释:¹功名土:追逐功名利禄之人。²此场:指山河、平原。
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
一旦百岁后¹,相与²还北邙(máng)³
译文:一旦丧身离人世,结局一样葬北邙。
注释:¹百岁后:去世以后。²相与:共同,同样。³北邙:山名,在洛阳城北,东汉、魏,西晋君臣多葬此山。这里泛指墓地。
松柏为人伐,高坟互低昂。
松柏为人伐,高坟互低昂¹
译文:墓边松柏被人伐,坟墓高低甚凄凉。
注释:¹互低昂:形容坟堆高低不齐。昂:高。
颓基无遗主,游魂在何方!
(tuí)¹无遗主²,游魂在何方!
译文:无主墓基已毁坏,谁知魂魄在何方?
注释:¹颓基:倒塌毁坏了的墓基。²遗主:指坟墓的主人,即死者的后代。
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
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¹
译文:生前名利实可贵,如此凄凉堪悲伤!
注释:¹“荣华”两句:是说对于那些生前追求功名的人来说,荣华的确是珍贵的,但死后一无所得,且如此凄凉,也实在可怜可悲。
东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
东方有一士,被服¹常不完²
译文:东方有位隐居士,身上衣服常破烂。
注释:¹被服:所穿的衣服。被,同“披”。²不完:不完整,即破烂。
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
三旬九遇食,十年著(zhuó)¹一冠²
译文:一月才吃九顿饭,十年总戴一顶冠。
注释:¹著:戴。²冠:帽子。
辛勤无此比,常有好容颜。
辛勤无此比,常有好容颜¹
译文:辛勤劳苦无人比,和悦面容乐贫寒。
注释:¹好容颜:愉悦的面容,这里有乐贫之意。
我欲观其人,晨去越河关。
我欲观其人¹,晨去越河关²
译文:我欲前行访问他,清晨出户越河关。
注释:¹观其人:访问他。²越河关:渡河越关。
青松夹路生,白云宿檐端。
青松夹路生,白云宿檐端¹
译文:青松生长路两边,缭绕白云在檐间。
注释:¹“青松”两句:写东方隐士的居处,在青松白云之间,形容高洁。
知我故来意,取琴为我弹。
知我故来意¹,取琴为我弹。
译文:知我特地前来意,取琴为我来轻弹。
注释:¹故来意:特地来的意思。
上弦惊别鹤,下弦操孤鸾。
上弦¹惊别鹤²,下弦操孤鸾(luán)³
译文:先弹凄怨别鹤操,又奏高洁曲孤鸾。
注释:¹上弦、下弦:指前曲、后曲。²别鹤:即《别鹤操》,古琴曲名,声悲凄。³孤鸾:即《双凤离鸾》,汉琴曲名。
愿留就君住,从今至岁寒。
愿留就君住¹,从今至岁寒²
译文:我愿长留伴君住,从今直到岁暮寒。
注释:¹就君住:到你那里一起住。²至岁寒:直到寒冷的冬天,这里是喻坚持晚节。《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
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
苍苍¹谷中树²,冬夏常如兹³
译文:葱郁苍青山谷树,冬天夏日常如此。
注释:¹苍苍:深青色,犹言“青青”。²树:指松柏。³常如兹:总是这样,谓郁郁葱葱,不凋零。
年年见霜雪,谁谓不知时。
年年见霜雪,谁谓不知时¹
译文:年年经历霜和雪,更变四时岂不知?
注释:¹时:季节的变化。暗寓时世。以上四句起兴,以松柏的坚贞自喻。
厌闻世上语,结友到临淄。
厌闻世上语¹,结友到临淄(zī)²
译文:已厌听闻世上语,交结新友去临淄。
注释:¹世上语:泛指世俗流言。²临淄:地名,战国时齐国国都,在今山东省。
稷下多谈士,指彼决吾疑。
(jì)¹多谈士²,指彼³决吾疑
译文:齐国稷下多谈士,指望他们解我疑。
注释:¹稷下:古地名,战国齐都临淄城稷门(西边南首门)附近地区。齐宣王招集文学、学术之士在此讲学。²谈士:善于言谈论辩之人,指稷下之士。谓这些人善空谈而不耐霜雪的考验。³指彼:指望他们。⁴决我疑:解决我的疑问。
装束既有日,已与家人辞。
装束¹既有日²,已与家人辞。
译文:备好行装已数日,且同家属告别离。
注释:¹装束:整备行装。²既有日:已经有好几日。
行行停出门,还坐更自思。
行行停出门,还坐更自思¹
译文:欲行又止心犹豫,还坐重新再三思。
注释:¹“行行”两句,写临行时又徘徊不前,犹豫再三,表示内心复杂矛盾的状态。
不怨道里长,但畏人我欺。
不怨道里¹长,但畏人我欺²
译文:不怕此行道路远,担心谈士会相欺。
注释:¹道里:道路里程,即路程。²人我欺:即人欺我。人,指“谈士”。
万一不合意,永为世笑嗤。
万一不合意¹,永为世笑嗤(chī)²
译文:万一相互不合意,永远为人所笑嗤。
注释:¹不合意:见解不同。²嗤:讥笑。逯本作“之”,今从焦本改。
伊怀难具道,为君作此诗。
¹怀难具道,为君²作此诗。
译文:心内之情难尽诉,为君写下这歌诗。
注释:¹伊:此。难具道:难以详细他讲出来。²君:泛指读者。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¹
译文:日暮长天无纤云,春风微送气温和。
注释:¹扇微和:春风吹拂,天气微暖。扇:用作动词,吹动。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佳人¹美清夜²,达曙(shǔ)³(hān)且歌。
译文:佳人喜爱清澄夜,到晓酒酣欢唱歌。
注释:¹佳人:美人。²美清夜:爱清夜。³达曙:到天明。⁴酣:酒足气振的样子。
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
歌竟¹长叹息,持此²感人多³
译文:歌罢凄然长叹息,此情此景感伤多。
注释:¹歌竟:歌唱完了。²持此:仗着这支歌曲。此:指下文四句歌辞。³感人多:十分动人。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皎皎¹云间月,灼灼²叶中华³
译文:皎洁明月在云间,绿叶之中鲜艳花。
注释:¹皎皎:光明的样子。²灼灼:花盛的样子。³华:同花。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岂无一时好¹,不久当如何。
译文:虽有一时风景好,好景不长当奈何!
注释:¹一时好:一时之美好。指“云间月”圆而又缺,“叶中花”开而复凋。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少时壮且厉¹,抚剑独行游。
译文:少时健壮性刚烈,持剑只身去远游。
注释:¹厉:性情刚烈。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谁言行游近?张掖(yè)¹至幽州。
译文:谁讲此行游不远?我从张掖到幽州。
注释:¹张掖:地名。
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
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¹流。
译文:饥食野菜学夷叔,口渴便喝易水流。
注释:¹易水:水名。
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¹
译文:不见心中知音者,但见古时荒墓丘。
注释:¹丘:坟墓。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
路边两高坟,伯牙¹与庄周²
译文:路边两座高坟墓,乃葬伯牙与庄周。
注释:¹伯牙:古代音乐家。²庄周:庄子。
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译文:贤士知音难再得,远游还想何所求?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种桑长江边,三年¹望当采。
译文:种植桑树在江边,指望三年叶可采。
注释:¹“三年”句是说盼望三年之内可以采桑养蚕。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枝条始¹欲茂,忽值²山河改。
译文:枝叶长出将茂盛,忽然遇到山河改。
注释:¹始:才。²值:逢。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¹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²
译文:树枝树叶被摧折,树干树根浮大海。
注释:¹柯:枝干。²沧海:指东海。这两句是说桑树的枝干被摧折了,根叶漂浮到大海中去了。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¹
译文:春蚕无叶不得食,无茧寒衣哪里来?
注释:¹欲谁待:即欲何待,还依靠什么?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¹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译文:不把根植在高原,如今后悔亦无奈!
注释:¹本:桑树枝干。这两句是说桑树不种在高原上,而种在江边,根基不巩固,所以摧折,有什么可后悔的?

  拟古,就是摹拟古诗之意。但事实上这组诗并无摹拟之迹,完全是诗人自抒怀抱。从内容来看,这组诗大多为忧国伤时、寄托感慨之作,其中多有托古讽今、隐晦曲折之辞。

  第一首诗采取拟人的手法,借对远行游子负约未归的怨恨,感慨世人结交不重信义,违背誓约,轻易初心。

  第二首诗托言远访高士田子泰的故乡,对高尚节义之士深表敬仰,对世间不顾节义而趋炎附势、争名逐利之人表示了厌恶。

  第三首诗以春燕返巢托兴,表现诗人不因贫穷而改变隐居的素志,同时也寓有对晋室为刘宋所取代而产生的愤慨。

  第四首诗写由登楼远眺而引起的感慨沉思。江山满目,茫茫无限,历史沧桑,古今之变,尤显人生一世,何其短暂!曾经在这片土地上追逐功名利禄的古人,早已身死魂灭,只剩下荒坟一片,实在可怜可伤。从而抒发了诗人不慕荣华富贵、坚持隐居守节的志向与情怀。

  第五首诗托言东方隐士,实则是诗人自咏,借以表示自己平生固穷守节的意志。

  第六首诗以谷中青松自喻,表现坚贞不渝的意志。尽管诗中流露出犹豫彷徨的矛盾复杂心理,但仍决意不为流言所惑,不受世俗之欺,所以写诗以明志。

  第七首诗以比兴手法,感叹欢娱夜短、韶华易逝的悲哀,表现了诗人自伤迟暮的情绪。

  第八首诗表现诗人少年时期的理想,壮年时期的情怀,抒发了知音难觅的愤激之情。

  第九首诗以桑树喻晋,晋恭帝为刘裕所立,犹如“种桑长江边”。恭帝之初立已操控在刘裕掌中,根基不牢自取灭亡。“今日复何悔”,诗人痛惜之情可见。

  总体而言,陶渊明的《拟古九首》写的都是在朝代、人世改变时的各种现象以及诗人内心的思量和反省。全诗感情低回缠绵,语言曲折宛转。这几首诗题为“拟古”,从中可看到《古诗十九首》、汉乐府、汉魏晋五言诗的痕迹,像第一首的简洁叙事方式、第二首的一问一答、第三首的以气象作兴比及物候作比,以及轻浅的词语、叠词等等。之所以用拟古作题,主要是时当晋宋易代,很多的感触及激荡的情绪,可以通过较隐晦的方式表达出来。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187-200
2、 陈庆元等 编选.陶渊明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74-185
飞雪过江来,船在赤栏桥侧。惹报布帆无恙,著两行亲札。
飞雪过江¹来,船在赤栏桥²侧。惹³报布帆无恙(yàng),著两行亲札
注释:¹江:指长江。²赤栏桥:在安徽合肥。³惹:即偌,犹言在此。⁴无恙,无疾无忧,这里指旅途平安。⁵著:加上。⁶亲札:亲笔写的书信。
从今日日在南楼,鬓自此时白。一咏一觞谁共,负平生书册。
从今日日在南楼,鬓(bìn)自此时白。一咏一觞(shāng)¹谁共,负平生书册²
注释:¹一咏一觞:这里指有谁来同饮酒赋诗。²书册:即书籍。

  这首词是吕渭老南渡平安抵达后,写给友人的。

  词作上片写抵达江南,并报平安。“飞雪过江来,船在赤栏桥侧”,开首二句写实,点明渡江时的季节、气候和到达地点。雪花飞扬之时,当正值寒冬季节,而此时冒雪渡江,可见当时情况比较紧急,这反映了靖康之乱后的动荡局面。“赤栏桥”,有红色栏干的桥。这里可能指具体地名。据姜夔《淡黄柳》词序云:“客居合肥南城赤栏桥之西。”即在安徽合肥,可参考。三、四句“惹报布帆无恙,著两行亲札”,为倒装。即到达后立刻写封简短信札,向友人报告平安,以免他们挂念。“布帆”,布制的船帆。“布帆无恙”,旅途平安,没出事故。《晋书·顾恺之传》载:“(殷)仲堪在荆州,恺之尝因假还,仲堪特以布帆借之。至破冢,遭风大败。恺之与仲堪牋曰:“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稳,布帆无恙”。李白《秋下荆门》诗有“霜落型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句。“无恙”,无忧无疾,这里指旅途平安。“惹报”,有的选本和分析文章作“为报”。“为报”易释。但不知据何版本,故仍据《全宋词》作“惹报”。“惹”,同“偌”,如此,这样。即紧承第二句句意:这样已平安抵达江南,就赶紧写信报平安。“两行”,表示信极短,不及谈及别事。词作上片语虽平实简洁,感情却深沉真诚。

  词作下片抒发悲伤懊悔的心情。首句“从今日日在南楼”中“从今”二字,带有绝决、失意的意味,与上片首句遥相呼应。渡江南来,颠沛流离,中原沦于敌手,何日能再回去?“日日在南楼”,用“日日”加以强调,从今以后,天天都要栖息在南方。“南楼”,本系庾亮故事,泛指好友欢聚之处,这里是指词人在南方的住处。“发自此时白”,“发白”,有自然生理的原因,而这里上承“从今”,下又用“自此时”加以强调,内涵就较为复杂了。结末二句,就是对“发白”原因的说明。“一咏一觞谁共”,“一咏一觞”,指赋诗饮酒。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一觞一咏,永足以畅叙友情。”“谁”,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这句是说自己来到江南,与友人天各一方,而目前战乱频仍,障碍重重,何日能重相聚赋诗饮酒,互诉衷肠呢?此为“发白”的原因之一。“负平生书册”,“书册”上加“平生”二字,是说辜负自己读了一辈子书,却无法实现为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古时文人读书,多抱有“上报国家,下安黎民”的理想,而处于北宋沦亡,南宋偏安,主和派掌权,金人虎视眈眈之际,理想终成泡影。这是“发白”的原因之二,实际是主要原因。词作下片语气沉重,悲懑与懊悔之情交织。

  全词虽简短,内涵却极丰富,感情强烈深切。

随月出山去,寻云相伴归。
随月出山去,寻云相伴归。
译文:跟随着月亮一起走出山中,追寻着天上的云一起相伴着回到家。
春晨花上露,芳气著人衣。
春晨花上露,芳气著(zhuó)¹人衣。
译文:春天的早上花朵上沾满露水,芬芳的香气附着在人的衣服上。
注释:¹著:附着。

shānzhōng--wángānshí

suíyuèchūshānxúnyúnxiāngbànguī

chūnchénhuāshàngfāngzherén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¹采蘋(pín)²?南涧之滨。于以采藻(zǎo)³?于彼行(xíng)(lǎo)
译文:哪儿可以去采蘋?就在南面涧水滨。哪儿可以去采藻?就在积水那浅沼。
注释:¹于以:犹言“于何”,在何处。²蘋:又称四叶菜、田字草,蘋科,为生于浅水之多年生蕨类植物,可食。³藻:杉叶藻科,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可食。一说水豆。⁴行潦:沟中积水。行,水沟;潦,路上的流水、积水。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jǔ)¹。于以湘²之?维锜(qí)³及釜
译文:什么可把东西放?有那圆筥和方筐。什么可把食物煮?三脚錡与无足釜。
注释:¹筥:圆形的筐。方称筐,圆称筥。²湘:烹煮供祭祀用的牛羊等。³锜:三足锅。⁴釜:无足锅。锜与釜均为炊饭之器。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于以奠(diàn)¹之?宗室²(yǒu)³下。谁其尸之?有(zhāi)女。
译文:安置祭品在哪里?祠堂那边窗户底。这次谁来做主祭?恭敬虔诚待嫁女。
注释:¹奠:放置。²宗室:宗庙、祠堂。大宗,即大夫之始祖。³牖:窗户。⁴尸:主持。古人祭祀用人充当神,称尸。⁵有:语首助词,无义。⁶齐:美好而恭敬,“斋”之省借。⁷季:少、小。

  此诗叙述的是少女临出嫁前庄重严肃地准备祭品和祭祀的情况,详实地记载了祭品、祭器、祭地、祭人,反映了当时的风尚习俗。

  根据文献可以知道,在古代,贵族之女出嫁前必须到宗庙去祭祀祖先,同时学习婚后的有关礼节。这时,奴隶们为其主人采办祭品、整治祭具、设置祭坛,奔走终日、劳碌不堪,这首诗就是描写她们劳动过程的。全诗三章,每章四句。首章两问两答,点出采蘋、采藻的地点,次章两问两答,点出盛放、烹煮祭品的器皿,末章两问两答,点出祭地和主祭之人。

  俗话说:“上供神吃,心到佛知。”这些普普通通的祭品和繁琐的礼仪,却蕴积着人们的寄托和希冀,因而围绕祭祀的一切活动都无比虔诚、圣洁、庄重,正如《左传·隐公三年》所说:“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因此,诗人不厌其烦,不惜笔墨,层次井然地叙写祭品、祭器、祭地、祭人,将繁重而又枯燥的劳动过程描写得绘声绘色。

  这首诗的艺术魅力主要源于问答体的章法,而其主要构成因素就是五个“于以”的运用。全诗节奏迅捷奔放,气势雄伟,而五个“于以”的具体含意又不完全雷同,连绵起伏,摇曳多姿,文末“谁其尸之,有齐季女”戛然收束,奇绝卓特,烘云托月般地将季女的美好形象展现给读者。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29-30
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1-32

cǎipín

míng xiānqín 

cǎipín nánjiànzhībīn cǎizǎo hánglǎo 
chéngzhī wéikuāng xiāngzhī wéi 
diànzhī zōngshìyǒuxià shuíshīzhī yǒuzhāi 
海底飞尘终有日,山头化石岂无时。谁道小郎抛小妇,船头一去没回期。
海底飞尘¹终有日,山头化石²岂无时。谁道小郎抛(pāo)小妇,船头一去没回期。
注释:¹海底飞尘:即沧海成尘。比喻人世短暂。²山头化石:古代传说,有女子送夫从役远方,立于山上望夫,化为石。此处借咏思妇。

làngtáoshā··hǎifēichénzhōngyǒu--bái

hǎifēichénzhōngyǒushāntóuhuàshíshíshuídàoxiǎolángpāoxiǎochuántóuméihuí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