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弋百战古虔州,滚滚双江日夜流。杯酒登台同极目,夕阳渔唱起沙鸥。
金弋百战古虔州,滚滚双江日夜流。杯酒登台同极目,夕阳渔唱起沙鸥。

jìngtái--

jīnbǎizhànqiánzhōugǔngǔnshuāngjiāngliúbēijiǔdēngtáitóngyángchàngshāōu

李朴

李朴

李朴(1063-1127)字先之,虔州兴国迳口(今江西省兴国县埠头乡凤冈村)人。生于宋仁宗嘉祐八年,卒于高宗建炎元年,年六十五岁绍圣元年,(公元一〇九四年)登进士第。移西京国子监教授。程颐独器许之。移虔州教授,以尝言隆佑太后不当废处瑶华宫,忌者欲挤之死,朴泰然无惧色。徽宗即位,召对,言甚切直。蔡京恶之,复以为虔州教授;又罢为四会令。钦宗在东宫,闻其名;及即位,除著作郎,半岁凡五迁。高宗初,除秘书监,未至卒。追赠为宝文阁待制。朴著有《章贡集》二十卷,《宋史本传》及丰清敏遗事并传于世。 ▶ 1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泰山之阳¹,汶(wèn)²西流;其阴,济(jǐ)³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译文: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南面十五里。
注释:¹阳:山的南面。²汶水:也叫汶河。发源于山东莱芜东北原山,向西南流经泰安东。³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县西王屋山,东流到山入海东。后来下游被黄河冲没。⁴阳谷:指山南面谷中的水。谷,两山之间的流水道,现在通称山涧。⁵当其南北分者: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⁶古长城:指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古时齐鲁两国以此为界。⁷日观峰:在山顶东岩,是泰山观日出的地方。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余以¹乾隆三十九年²十二月,自京师乘³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yǐng)由南麓(lù)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¹⁰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¹¹也。余始循以入¹²,道少半¹³,越中岭¹⁴,复循西谷,遂至其巅(diān)。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¹⁵。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¹⁶,世皆谓之天门云¹⁷。道中迷雾冰滑,磴(dèng)¹⁸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¹⁹。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cú)(lái)²⁰如画,而半山居²¹雾若带然。
译文: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注释:¹以:在。²乾隆三十九年:即年。³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⁴齐河、长清:地名,都在山东省。⁵限:门槛,这里指像一道门槛的城墙。⁶泰安:即今山东泰安,在泰山南面,清朝为泰安府治所。⁷丁未: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⁸朱孝纯子颍:朱孝纯,字子颍。当时是泰安府的知府。⁹磴:石阶。¹⁰级:石级。¹¹环水:即中溪,俗称梳洗河,流出泰山,傍泰安城东面南流。¹²循以入:顺着(中谷)进去。¹³道少半:路不到一半。¹⁴中岭:即黄岘(xiàn)岭,又名中溪山,中溪发源于此。¹⁵天门:泰山峰名。¹⁶崖限当道者: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¹⁷云:语气助词。¹⁸几:几乎。¹⁹苍山负雪,明烛天南: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负,背。烛,动词,照。²⁰徂徕:山名,在泰安东南。²¹居:停留。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wù)申晦(huì)¹,五鼓²,与子颍(yǐng)坐日观亭³,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chū)(pú)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yú)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¹⁰,绛(jiàng)(hào)驳色¹¹,而皆若偻(lǚ)¹²
译文: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注释:¹戊申晦:戊申这一天是月底。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²五鼓:五更。³日观亭:亭名,在日观峰上。⁴漫:弥漫。⁵樗蒱: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这里指博戏用的“五木”。五木两头尖,中间广平,立起来很像山峰。⁶极天:天边。⁷采:通“彩”。⁸丹:朱砂。⁹东海:泛指东面的海。这里是想象,实际上在泰山顶上看不见东海。¹⁰或得日,或否: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照着。¹¹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错杂。绛,大红。皓:白色。驳:杂。¹²若偻:像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致敬的样子。日观峰西面诸峰都比日观峰低,所以这样说。偻,驼背。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亭西有岱(dài)(cí)¹。又有碧霞元君²祠。皇帝行宫³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译文:日观亭西面有岱祠,还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注释:¹岱祠:东岳大帝庙。²碧霞元君:传说是东岳大帝的女儿。³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住所。这里指乾隆登泰山时住过的宫室。⁴显庆:唐高宗的年号。⁵漫失:模糊或缺失。漫:磨灭。⁶僻不当道者:偏僻,不在道路附近的。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yuán)¹。少杂树,多松,生石罅(xià),皆平顶。冰雪,无瀑水²,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译文: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注释:¹圜:通“圆”。²瀑水:瀑布。
桐城姚鼐记。
桐城姚鼐记。
译文:桐城姚鼐记述。

  东岳泰山,巍巍峨峨,犹如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以其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雄踞于齐鲁大地。其实,泰山险不过华山,雄不过恒山,海拔高度在五岳中仅排第三位。学者王克煜认为,它之所以被尊为五岳之首,与它的地理位置分不开。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记载:“泰山之尊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故为五岳长。”此外,泰山之所以被视为五岳之尊,与它在历史上曾具有的浓重的政治、宗教色彩分不开。司马迁《史记》援引《管子·封禅篇》说,上古之时,封禅泰山的就有七十二家帝王。后来,历代帝王几乎无不封禅泰山。泰山别名“天孙”,意为天地之孙,主招魂,知人生命之长短,这大概是历代帝王钟情于泰山的重要原因吧。从这个意义上说,泰山是一座政治色彩浓厚的文化山。泰山又是一座自然风光优美的山。它壑深谷幽,峰奇石怪,山高水长,风卷云舒,历来就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为它长啸短吟,为它泼墨挥毫,为它锦上添花。姚鼐也是其中的一位。

  姚鼐写过多篇有关泰山的诗文:《登泰山记》、《游灵岩记》、《岁除日与子颖登日观观日出歌》(诗)、《泰山道里记·序》等。《登泰山记》是历代泰山游记中的佼佼者。读这篇游记,我们被作者浓厚的游兴所感染。文人登泰山,多选春秋良时,姚鼐却选择了一条特殊的路线和一个特殊的日子。“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一般人不会穿泰山西北谷抵达泰安,也不可能借机去考察齐长城。姚鼐这位主张“义理、考据、文章”的桐城派代表,偏要“越长城之限”,实地考察古长城之貌,其精神令人由衷敬佩。作者登山这天,是除夕的前一夜,观日出时正值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年三十。冬天登山已不多见,选择岁除之日观日出则更加少见。你想,在万家团聚共度良时之日,作者于泰山之巅皑皑白雪之中翘首迎接新一轮红日喷薄而出,这是不是表现了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正如他在诗中所写:“男儿自负乔岳身,胸中大海光明暾。即今同立岱宗顶,岂复犹如世上人?”

  作者的语言十分洗练。“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东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寥寥三十余字,将泰山的地理位置、河流走向及南北分界,交代得一清二楚。句式整饬,朗朗上口。接下来,作者连用“乘、历、穿、越、至”五个动词写出自己的行进路线,语句清晰如水,又起伏跌宕,宛如一条游动的长龙。作者写景的语言也是非常简练的。“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几句写了泰山雪景、夕阳、云雾,如诗如画,令人遐想不已,但又是何等的惜墨如金。作者写日出盛景,用墨极少,却能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起来,再次收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这是正面描写。“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是间接描写。文末描写也是精彩之笔。“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用最少的语言传达最丰富的信息,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桐城派主张义理、考据、文章缺一不可。在这篇文章中,这点体现得是很好的。单说考据,文中处处可见。“古长城”、“三谷”、“环水”、“东谷”、“石刻”、“天门”等都是作者考证的内容。也许有的读者会说,作者对自己的内心感情压抑得太过分了,以至于全篇无一句抒情语。我们不好臆测作者东时的心境,但从他写的诗句来看,能够感觉出他是有很多感慨的。但他远不像范仲淹《岳阳楼记》那样尽情抒发。如果不进行一番“考据”,仅从桐城派文章风格上解释这一现象,恐难讲通。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他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记名。此年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颖)同上泰山。泰山气势雄伟,风景壮丽,历代文人骚客多在春秋佳日,联袂登山,吟哦题咏,留下了许多优秀的篇章,姚鼐的《登泰山记》把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象和日出的壮观场面真实动人地描绘出来。且记述的是冬日的游历,有别于徐志摩、李健吾、杨朔、冯骥才等诸公的文字,因而显得不落窠臼,更具特色。

  作者从地理环境着笔,山南有汶水西流,山北济水东去,名山傍水,分外壮观。作者巧妙地利用介绍山谷而引出齐国修筑的古长城,从古长城又引出“最高日观峰”的所在位置。为下文描写登山所见,做好了必要的准备。作者胸有成竹,把山、水和长城置于广阔的天地之中。从大处着眼,高屋建瓴。接着,作者写自己由京师至泰安的沿途经历,交代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他动身起程那天,“乘风雪”出发,气候十分恶劣,这似乎是一巧合,其实这正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他悄悄地埋下一条贯穿全文的伏线,以便为描写登山的艰难、游览的豪兴而创造出有利条件。接着他记叙丁未(二十八日)那天,由南面山脚处登山,谁知那山竟高达四十五里,石阶竟有七千余级,这用数字来显示峰峦险峻的手法实在高明。作者选择的路线是循中谷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颠”。看似轻描淡写,但读至下文,“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东道”,“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顿有“成如容易却艰辛”之感。登上山巅,广阔的视野中,山、水、城郭尽收眼底,座座青峰身披皑皑白雪,照亮南天,鸟瞰泰安城,汶水和徂徕山,沐浴在夕照中;环绕山间的云雾,就像轻柔的腰带。作者用落日、青山、流水、白雪、城郭,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夕照图,真可谓尺幅千里,呼之欲出。

  作者于二十八日傍晚登上山顶,第二天即除夕(东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与子颖至日观峰之日观亭,坐候日出。他不惜浓笔泼墨,分三个步骤:一曰日将出,“云一线异色”;二曰日正出,“须臾成五彩”;三曰日已出,“日上,正赤如丹”。日出之景,变幻莫测,形诸文字,有些棘手,他却能穷形尽相地正面描摹旭日升腾时灿烂的光彩和跳跃的欢态,而且还把长天、云彩、大海作为背景,有力地烘托出日出的壮观。寥寥数语,气势磅礴的日出就宛然在目。诗仙李白也在此看过日出,“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溟。海色动远山,天鸡已先鸣。”虽有特色,却稍有逊色。杜甫途经泰山,赋有《望岳》,“会东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成为千古绝唱。这和姚鼐的“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之后,作者又欣然回视西峰,见雪后初晴,日光照射,颜色相杂。这一笔,似乎可削,但它却表现了日出的效果和影响,是绝不可缺少的。

  山顶的建筑,山道中的石刻,记叙收放自然,详略有序。这都与登山活动的对象的主次、个人感受的深浅息息相关。最后综述泰山冬景的特点:石峰峻峭,青松苍劲,冰雪覆盖,众鸟飞绝。用凝练的语言把自己的游览所见归结为“三多”、“三少”、“三无”。结句照应冰雪,戛然而止,令人回味。
  

  桐城派古文以简洁著称。姚鼐的《登泰山记》是其代表作之一。登泰山,可记可写的东西很多,要是信马由缰,洋洋几千字亦不为多。以本文而论,登泰山路见何物,路遇何人,与子颖有何谈论,泰山有何传说,有何感慨,可挑可拣。但作者却只写了“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和“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两句,算是路途所见。他把重点放在登山路径和山顶景物上。他觉得路径复杂而艰难,为后来者着想,需详细交代。山顶奇观,乃众人向往,不可不细细描摹。名胜古迹,土石动植冰雪,自有特色,作“记”自然不可忽略。

  历来的大家都讲究起承转合,讲究扣题,文章高手总是为突出题“目”而或收或放。作者从始至终紧扣“登”这个“目”,本文开始介绍泰山的山水形势,为“登”字作铺垫,寥寥几十字收笔。作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是其共同特点,。但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本文却发现,本文的“形散”是有限度的,无非在取材上较为自由罢了。而本文所取材料一没有离开泰山,二没有离开“登”山,故取材上的散是有限度的。在表现方法上,也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没有议论。故本文取材和表现方法上的聚和凝,是桐城派简洁的文风“言有物”的有力注脚。

  用语准确,不事渲染,更无铺陈。以记登山经过而言,“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乘、历、穿、越、至”五个动词,把从京师去泰安的路程交代得清清楚楚,并能让人悟出作者东时冒风雪,过县城,穿山越岭的艰辛。以描写山顶景色而言,七句话描绘了七个画面:

  ①“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②“大风扬积雪击面”;
  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④“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⑤“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⑥“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⑦“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可见作者用语何等准确。如写山顶的风,作者不用烘托或渲染的方法,只用“大风扬积雪击面”七个字,便可使人想见。不但写出了“风扬积雪”的视觉,而且写出了“击面”的触觉。“扬”、“击”二字把风力描绘得十分突出,使读者有感同身受的体会。日观亭以东,“自足下皆云漫”,“漫”写云雾之大。云中山“白若摴蒱”,抓住了形状的特点。“极天云”细如一线是其特点。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抓住了它瞬间的变化。而且静动有序,有张有弛。堪称“有物有序、清新简洁”的典范。

dēngtàishān

yáonài qīngdài 

    tàishānzhīyáng wènshuǐ西liú yīn shuǐdōngliú yángjiēwèn yīnjiē dāngnánběifēnzhě chángchéng zuìgāoguānfēng zàichángchéngnánshí 

    qiánlóngsānshíjiǔniánshíèryuè jīngshīchéngfēngxuě  chángqīng chuān穿tàishān西běi yuèchángchéngzhīxiàn zhìtàiān shìyuèdīngwèi zhīzhūxiàochúnyǐngyóunándēng shí dàojiēshíwéidèng qiānyǒu tàishānzhèngnánmiànyǒusān zhōngràotàiānchéngxià dàoyuánsuǒwèihuánshuǐ shǐxún dàoshǎobàn yuèzhōnglǐng xún西 suìzhìdiān shídēngshān xúndōng dàoyǒutiānmén dōngzhě wèizhītiānménshuǐ suǒzhì jīnsuǒjīngzhōnglǐngshāndiān xiàndāngdàozhě shìjiēwèizhītiānményún dàozhōngbīnghuá dèngdēng shàng cāngshānxuě míngzhútiānnán wàngwǎnzhàochéngguō wènshuǐ láihuà érbànshānruòdàirán 

    shēnhuì  yǐngzuòguāntíng dàichū fēngyángxuěmiàn tíngdōngxiàjiēyúnmàn shāojiànyúnzhōngbáiruòchūshùshízhě shān tiānyúnxiàn线 chéngcǎi shàng zhèngchìdān xiàyǒuhóngguāngdòngyáochéngzhī huòyuē dōnghǎi huíshìguān西fēng huòhuòfǒu jiànghào érjiēruò 

    tíng西yǒudài yòuyǒuxiáyuánjūn huángxínggōngzàixiáyuánjūndōng shìguāndàozhōngshí tángxiǎnqìnglái yuǎnjìnmànshī dāngdàozhě jiēwǎng 

    shānduōshí shǎo shícānghēi duōpíngfāng shǎoyuán shǎoshù duōsōng shēngshíxià jiēpíngdǐng bīngxuě shuǐ niǎoshòuyīn zhìguānshùnèishù érxuěrén 

    tóngchéngyáonài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蜀僧(sēng)抱绿绮(qǐ)¹,西下峨眉²峰。
译文:蜀僧濬怀抱着绿绮琴,他来自西面的峨眉山。
注释:蜀僧濬:即蜀地的僧人名濬的。¹绿绮:琴名。²峨眉:山名,在四川省峨眉县。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为我一¹挥手²,如听万壑(hè)³
译文:为我挥手弹奏名曲《风入松》,仿佛听到万壑松涛声。
注释:¹一:助词,用以加强语气。²挥手:这里指弹琴。³万壑松:指万壑松声。这是以万壑松声比喻琴声。琴曲有《风入松》。壑:山谷。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¹心洗流水²,馀响³入霜钟
译文:我的我灵像被流水洗涤,馀音缭绕和着秋天霜钟。
注释:¹客:诗人自称。²流水:语意双关,既是对僧濬琴声的实指,又暗用了伯牙善弹的典故。³馀响:指琴的余音。⁴霜钟:指钟声。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不觉碧山暮,秋云¹暗几重²
译文:不知不觉,暮色已笼罩青山,秋云黯淡,布满黄昏天空。
注释:¹秋云:秋天的云彩。²暗几重:意即更加昏暗了,把上句“暮”字意伸足。

  此诗写蜀地一位和尚弹琴技艺之高妙。首联写和尚来自诗人的故乡四川,表达对他的倾慕;颔联写弹琴,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涛声比喻琴声之清越宏远;颈联写琴声荡涤胸怀,使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尾联写聚精会神听琴,而不知时日将尽,反衬琴声之高妙诱人。全诗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明快畅达,风韵健爽,在赞美琴声美妙的同时,也寓有知音的感慨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两句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李白是在四川长大的,四川绮丽的山水培育了他的壮阔胸怀,激发了他的艺术想象。峨眉山月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他的诗里。他对故乡一直很怀恋,对于来自故乡的琴师当然也格外感到亲切。所以诗一开头就说明弹琴的人是自己的同乡。“绿绮”本是琴名,汉代司马相如有一张琴,名叫绿绮,这里用来泛指名贵的琴。司马相如是蜀人,这里用“绿绮”更切合蜀地僧人。“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与敬佩。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挥手”是弹琴的动作。嵇康《琴赋》:“伯牙挥手,钟期听声。”“挥手”二字就是出自这里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

  “客心洗流水”,这一句就字面讲,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但它还有更深的含义,其中包涵着一个古老的典故,即《列子·汤问》中“高山流水”的典故,借它,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客心洗流水”五个字,很含蓄,又很自然,虽然用典,却毫不艰涩,显示了李白卓越的语言技巧。

  “余响入霜钟”也是用了典的。“霜钟”出于《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霜钟”二字点明时令,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余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这句诗写琴音与钟声交响,也兼寓有知音的意思。《列子·汤问》里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宋代苏东坡在《前赤壁赋》里用“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形容洞箫的余音。这都是乐曲终止以后,入迷的听者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所产生的想象。“余响入霜钟”也是如此。清脆、流畅的琴声渐远渐弱,和薄暮的钟声共鸣着,这才发觉天色已经晚了:“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感觉时间过得真快。

  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其实,“如听万壑松”这一句也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是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写的。

  律诗讲究平仄、对仗,格律比较严。而李白的这首五律却写得极其清新、明快,似乎一点也不费力。其实,无论立意、构思、起结、承转,或是对仗、用典,都经过一番巧妙的安排,只是不着痕迹罢了。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的艺术美,比一切雕饰更能打动人的心灵。

参考资料:
1、 袁行霈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56-358

tīngshǔsēngjùntánqín

bái tángdài 

shǔsēngbào绿 西xiàéméifēng 
wèihuīshǒu tīngwànsōng 
xīnliúshuǐ xiǎngshuāngzhōng 
juéshān qiūyúnànchóng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中秋饮酒将旦¹,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²赋。
注释:¹将旦:天快亮了。²《天问》体:《天问》是《楚辞》篇名,屈原作,文中向“天”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用《天问》体即用《天问》的体式作词。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可怜¹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²?是别有³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héng)不嫁谁留?
译文:今夜可爱的月亮娇媚千般,你向什么地方走去,悠悠慢慢?是不是天外还有一个人间,那里的人刚刚看见月亮升起在东边?茫茫的宇宙空阔无沿,是浩浩长风将那中秋的明月吹远?是谁用绳索系住明月在天上高悬?如果不是嫦娥“嫁”了过去,那么是谁留在月亮上?
注释:¹可怜:可爱。²悠悠:遥远的样子。³别有:另有。⁴光影东头:月亮从东方升起。光影:指月亮。⁵天外:指茫茫宇宙。⁶汗漫:广阔无边。⁷送中秋:送走了中秋明月。⁸飞镜:喻明月。⁹妲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嫦娥。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月何渐渐如钩?(月何 一作:云何)
¹经海底问无由²,恍(huǎng)(hū)³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qióng)。虾(há)(má)浴水,问云何¹⁰玉兔¹¹解沉浮¹²?若道¹³都齐无恙¹⁴,月何渐渐如钩¹⁵
译文:据说月亮是经海底运转,这其中的奥秘无处寻探,只能让人捉摸不透而心中愁烦。又怕那长鲸在海中横冲直撞,撞坏了华美的月中宫殿。蛤蟆本来就熟悉水性,为什么玉兔也能在海中游潜?假如说这一切都很平安,为什么圆月会渐渐变得钩一样弯?
注释:¹谓:据说。²问无由:无处可询问。³恍惚:模模糊糊、隐隐约约。⁴长鲸:巨大的鲸鱼。⁵纵横:横冲直撞。⁶玉殿琼楼:代指月亮。神话传说云月亮中有华丽的宫殿名广寒宫。⁷虾蟆:蛤蟆。传说月中有蟾蜍(蛤蟆)。⁸故:本来。⁹堪:能够。¹⁰云何:为什么。¹¹玉兔:传说中月亮上有白兔在捣药。¹²解沉浮:识枷生,会游泳。¹³若道:假如说。¹⁴无恙:安好,无损伤。¹⁵渐渐如钩:圆月慢慢变成弯月。

  战国时代,楚国大诗人屈原曾写过一篇《天问》,全篇是对天质问,一连问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辛弃疾使用《天问》体,而创作的这首《木兰花慢》,构思新颖,想象奇瑰,与一般写悲欢离合的词人不同,他不思乡,不怀人,不吊古,而是紧紧抓住黎明前的刹那时间,像伟大诗人屈原那样,驰骋想象的翅膀,连珠炮似的对月发出一个个疑问,把有关月亮的一些优美神话传说和生动比喻交织成一幅形象完美的绚丽图画,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他那妙趣横生的发问是:今晚的月亮是多么可爱,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究竟要到哪里去呢?接着又问:是另外还有一个人间,那边刚好看到你升起在东头呢?还是在那天外广阔的宇宙,空无所有,只有浩浩长风把这美好的中秋月送走呢?它像一面飞入天空的宝镜,却不会掉下来,难道是谁用一根无形的长绳把它系住了吗?这些问题,问得异想天开,而又饶有兴味。传说后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以奔月,离开人间而独居于广寒宫。于是,作者又发问:月宫里的嫦娥直到如今没有出嫁,不知又是谁把她留住了呢?听说月亮游过海底,可又无从查问根由,这事真是不可捉摸,而叫人发愁。我怕大海中万里长鲸横冲直撞,会触破月宫的玉殿琼楼。月从海底经过,会水的虾蟆不用担心,可是那玉兔何曾学会游泳呢?如果这一切都安然无恙,那么,又为何逐渐变成弯钩模样?词人这一连串的发问,把读者带入了富于浪漫色彩的神话世界,想象新奇,幽默而又妩媚,问得奇,问得妙。

  当然,稼轩写这首词不只是驰骋艺术才思而已,其中也有着作者对客观自然现象的深入观察,作出了大胆的猜测。在诗词中,向月亮发问,前已有之,不算什么发明创造。如李白的“青天有月几时来,我今停杯一问之”,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等,然而,这首词中所提出的一些疑问,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大胆猜测,却是前人所不及的。月亮绕地球旋转这个科学现象的发现,曾引起天文学界的革命。而在哥白尼前三、四百年,宋代词人辛弃疾在观察月升月落的天象时,已经隐约猜测到这种自然现象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稼轩中秋饮酒达旦,用《天问》体作《木兰花慢》以送月曰:‘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在宋代词人中,辛弃疾一向被推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所谓“豪”,就是豪纵跌宕,横绝古今;所谓“放”,就是雄放恣肆,别开天地。辛弃疾的词,的确达了这种境界。他这首用《天问》体写词,通篇设问,一问到底,这在宋词中是一创格,表现出作者大胆创新、不拘一格的艺术气魄。它打破了词的上下片的界限,一口气对月发出一连串的疑问。词的用韵也完全适应豪纵激宕的感情,读起来一气贯注,势如破竹。并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词,使词这种形式更能挥洒自如地表现思想感情,给作品带来不可羁勒的磅礴气势。并且,这首词还有其另外一层含义,即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思。在这首词中,作者以皎洁的圆月象征大宋江山,而对它的命运忧心忡忡,“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强烈地透露出作者对误国误民的奸邪势力的憎恶之情,表达了他对南宋朝廷命运和前途的深深忧虑,寓意深刻。

lánhuāmàn ·liánjīnyuè

xīn sòngdài 

zhōngqiūyǐnjiǔjiāngdàn wèiqiánrénshīyǒudàiyuèsòngyuèzhě yīnyòng tiānwèn  

liánjīnyuè xiàngchù yōuyōu shìbiéyǒurénjiān biāncáijiàn guāngyǐngdōngtóu shìtiānwàikōnghànmàn dànchángfēnghàohàosòngzhōngqiū fēijìnggēnshuí héngéjiàshuíliú 
wèijīnghǎiwènyóu huǎngshǐ使rénchóu wànchángjīng zònghéngchù diàn殿qiónglóu kānshuǐ wènyúnjiěchén ruòdàodōuyàng yuèjiànjiàngōu  (yuèzuò yún )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桐风¹惊心壮士²苦,衰灯³(luò)(wěi)啼寒素。
译文:秋风惊人心,壮士辛苦著作急,有似昏灯里,纺织娘啼叫着催织寒衣。
注释:¹桐风:指吹过梧桐叶的秋风。²壮士:诗人自称。³衰灯:暗淡的灯光。⁴络纬:虫名,俗称纺织娘,因秋天季节转凉而哀鸣,其声似纺线。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
谁看青简¹一编书²,不遣³花虫粉空蠹(dù)
译文:日后谁来读我用竹简写下的这编书,不使它被蠹虫蛀成粉屑和洞隙?
注释:¹青简:青竹简。²一编书:指诗人的一部诗集。竹简书久无人读,蠹虫就在其中生长。³不遣:不让。⁴花虫:蛀蚀器物、书籍的虫子。⁵蠹(dù):蛀蚀。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hún)吊书客¹
译文:这思想牵扯着,今晚我的肚肠也要愁直了,雨滴冷飕飕,像有古诗人的灵魂来慰吊。
注释:¹香魂吊书客:指前代诗人的魂魄来慰问诗人。书客:诗人自指。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秋坟鬼唱鲍(bào)家诗¹,恨血千年土中碧²
译文:秋夜坟场上,诗鬼们诵读着鲍氏的诗句,他们的怨血在土中化作碧玉,千年难消。
注释:¹鲍家诗:指南朝宋鲍照的诗。鲍照曾写过《行路难》组诗,抒发怀才不遇之情。²恨血千年土中碧:这句的典故是《庄子》: “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苌弘,东周时期的大臣,曾做过孔子的老师,后遭人谗谮,“被放归蜀,自恨忠而遭谮,遂刳肠而死。蜀人感念,以匮盛其血,三年之后,血化为碧玉。”

  李贺流传后世的二百多首诗中,“鬼”诗有十多首。此诗写秋天来临时诗人的愁苦情怀,从其阴森料峭、鬼魅飘飘的风格来看,就是一首“鬼”诗。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这原是古往今来有才智之士的共同感慨。诗人对于时光的流逝表现了特异的敏感,以致秋风吹落梧桐树叶子的声音也使他惊心动魄,无限悲苦。这时,残灯照壁,又听得墙脚边络纬哀鸣;那鸣声,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在织着寒天的布,提醒人们秋深天寒,快到岁末了。诗开头一、二句点出“秋来”,抒发由此而引出的由“惊”转“苦”的感受,首句“惊心”说明诗人心里震动的强烈。第二句“啼寒素”,这个寒字,既指岁寒,更指听络纬啼声时的心寒。在感情上直承上句的“惊”与“苦”。

  这一、二两句是全诗的引子。一个“苦”字给全诗定下了基调,笼罩以下六句。“谁看青简一编书,不啼花虫粉空蠹”,上句正面提问,下句反面补足。面对衰灯,耳听秋声,诗人感慨万端,他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自己写下的这些呕心沥血的诗篇,又有谁来赏识而不致让蠹虫白白地蛀蚀成粉末呢?”情调感伤,与首句的“苦”字相呼应。

  五、六句紧接上面两句的意思。诗人辗转反侧,彻夜无眠,深深为世无知音、英雄无主的忧愤愁思所缠绕折磨,似乎九曲回肠都要拉成直的了。诗人痛苦地思索着,思索着,在衰灯明灭之中,仿佛看到赏识他的知音就在眼前,在洒窗冷雨的淅沥声中,一位古代诗人的“香魂”前来吊问他这个“书客”来了。这两句,诗人的心情极其沉痛,用笔又极其诡谲多姿。习惯上以“肠回”、“肠断”表示悲痛欲绝的感情,李贺却自铸新词,采用“肠直”的说法,愁思萦绕心头,把纡曲百结的心肠牵直,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愁思的深重、强烈,可见他用语的新奇。凭吊这种事情,一般只是生者对死者做,他却反过来说鬼魂前来凭吊他这个不幸的生者,更是石破天惊的诗中奇笔。

  “雨冷香魂吊书客”,诗人画出了一幅十分凄清幽冷的画面,而且有画外音,在风雨淋涔之中,他仿佛隐隐约约听到秋坟中的鬼魂,在唱着鲍照当年抒发“长恨”的诗,他的遗恨就像苌弘的碧血那样永远难以消释。诗人表面上是说鲍照,实际上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志士才人怀才不遇,这正是千古同恨的事情。

  此诗上半篇采用的是常见的由景入情的写法,下半篇则是全诗最有光彩的部分。“思牵今夜肠应直”,在牵肠情思的引发下,一个又一个恍惚迷离的幻象在眼前频频浮现,创造出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以幻象写真情的独特境界。诗人深广的悲愤与瑰丽奇特的艺术形象之间达到了极其和谐的统一。在用韵上,后半篇也与前半篇不同。前半篇虽然悲苦、哀怨,但还能长歌当哭,痛痛快快地唱出,因而所选用的韵字正好是声调悠长、切合抒写哀怨之情的去声字“素”与“蠹”。到后半篇,与抒写伤痛已极的感情相适应,韵脚也由哀怨、悠长的去声字变为抑郁短促的入声字“客”与“碧”。

  这是一首著名的“鬼”诗,其实,诗所要表现的并不是“鬼”,而是抒情诗人的自我形象。香魂来吊、鬼唱鲍诗、恨血化碧等等形象出现,主要是为了表现诗人抑郁未伸的情怀。诗人在人世间找不到知音,只能在阴冥世界寻求同调,感情十分悲凉。

参考资料:
1、 陈志明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1005-1006页 .
2、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183页 .

qiūlái--

tóngfēngjīngxīnzhuàngshìshuāidēngluòwěihán

shuíkànqīngjiǎnbiānshūqiǎnhuāchóngfěnkōng

qiānjīnchángyīngzhílěngxiānghúndiàoshū

qiūfénguǐchàngbàojiāshīhènxuèqiānniánzhōng

旻天疾威,敷于下土。谋犹回遹,何日斯沮?谋臧不从,不臧覆用。我视谋犹,亦孔之邛。
(mín)¹疾威²,敷(fū)³于下土。谋犹回遹(yù),何日斯?谋臧(zāng)不从¹⁰,不臧覆¹¹用。我视谋犹,亦孔¹²之邛(qióng)¹³
译文:苍天苍天太暴虐,灾难降临我国界。朝廷策谋真邪僻,不知何时能止歇。善谋良策难听从,歪门邪道反不绝。我看朝廷的谋划,确是弊病太多些。
注释:¹旻天:秋天,此指苍天、皇天。²疾威:暴虐。³敷:布施。⁴下土:人间。⁵谋犹:谋划、策谋。犹、谋为同义词。⁶回遹:邪僻。⁷斯:犹“乃”、才。⁸沮:停止。⁹臧:善、好。¹⁰从:听从、采用。¹¹覆:反、反而。¹²孔:很。¹³邛:毛病、错误。
潝潝訿訿,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我视谋犹,伊于胡厎。
(xì)¹訿(zǐ)訿²,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³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我视谋犹,伊
译文:小人叽喳攻异己,是非不分我悲凄。若有什么好谋略,他们全都不肯依。若有什么坏计策,他们全都会同意。我看朝廷的谋划,不知弄到何境地。
注释:¹潝潝:小人党同而相和的样子。²訿訿:小人伐异而相毁的样子。³具:同“俱”,都。⁴依:依从。⁵伊:推。⁶于:往、到。⁷胡:何。⁸底:至,指至于乱。
我龟既厌,不我告犹。谋夫孔多,是用不集。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
我龟¹既厌²,不我告犹³。谋夫孔多,是用不集。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jiù)?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
译文:占卜灵龟已厌倦,谋划再不向我谈。谋臣策士实在多,就是没有好意见。议论纷纷满庭中,指出弊病有谁敢!就像谋划要远行,真到路上没效验。
注释:¹龟:指占卜用的灵龟。²厌:厌恶。³犹:策谋。⁴用:犹“以”。⁵集:成就。⁶咎:罪过。⁷匪:彼。⁸行迈谋:关于如何走路的谋划。
哀哉为犹,匪先民是程,匪大犹是经。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
哀哉为犹,匪¹先民²是程³,匪大犹是经。维⁶迩(ěr)言是听,维迩言是争。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suì)于成。
译文:如此谋划我悲痛,古圣先贤不效法,常规大道不遵从。近僻之言王爱听,肤浅之见纷聚讼。就像宫室建路上,当然不会获成功。
注释:¹匪:非。²先民:古人,指古贤者。³程:效法。⁴大犹:大道、常规。⁵经:经营、遵循。⁶维:同“唯”,只有。⁷迩言:近言,指谗佞肤浅无远见的言论。⁸争:争辩、争论。⁹溃:通“遂”,顺利、成功。
国虽靡止,或圣或否。民虽靡膴,或哲或谋,或肃或艾。如彼泉流,无沦胥以败。
国虽靡(mí)¹²,或圣或否。民虽靡膴(wǔ)³,或哲或谋,或肃或艾。如彼泉流,无(wù)沦胥(xū)以败
译文:国家虽然没法度,人有聪明有糊涂。人民虽然不富足,还有明哲有善谋,有能治国有严肃。就像长流那泉水,不让衰败与陈腐!
注释:¹靡:没有。²止:礼。靡止,犹言没有礼法、没有法度。³靡膴:犹言不富足、尚贫困。膴:肥。⁴艾:有治理国家才能的人。⁵无:通“勿”。⁶沦胥:沉没。⁷败:败亡。
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不敢暴(bào)¹,不敢冯(píng)²。人知其一,莫知其他³。战战(jīng),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译文:不敢空手打虎去,不敢徒步过河行。人们只知这危险,不知其他灾祸临。面对政局我战兢,就像面临深深渊,就像脚踏薄薄冰。
注释:¹暴虎:空手打虎。²冯河:徒步渡河。³其他:指种种丧国亡家的祸患。⁴战战:恐惧的样子。⁵兢兢:谨慎的样子。

  全诗六章,前三章每章八句,后三章每章七句。

  第一章突兀起句,以怨天的口气发端,指出当前王朝政治的灾难是“谋犹回遹”,昏庸的国王是非不辨、善恶不分,结果“谋臧不从,不臧覆用”,表现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愤慨和忧虑。第二章进一步指出,所以造成这种政治上的混乱局面,是由于一些掌权者叽叽喳喳、党同伐异。他们“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因而诗人再次发出感叹:这样下去,不知国家要弄到什么地步!从而加深了第一章内容的表述。第三章,作者用“我龟既厌”这一典型的事例再次表示对王朝政治、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并指出,朝廷上虽然“谋夫孔多”、“发言盈庭”,但都是矢不中的、不着边际的空谈。接着第四章又进一步说明,当前王朝的政令策谋,上不遵古圣先贤、下不合固有规范,而国王还偏听偏信、不加考究,就使王朝的策谋更加脱离实际了。第五章作者又以谏劝的口气说,国家各种人才都有,国王要择善而从,不要使他们流散、消亡。这实是对周王发出了警告。最后一章,作者再次表达了自己忧虑国事的深沉心情,其中“战战兢兢”三句,生动形象、寓意鲜明,写出了自己焦虑万状的心态,广为后世所引用,早已成为著名的成语。

  由上述内容,与其说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不如说它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更确切些。当然,政治讽刺也是一种政治抒情。作者以“谋犹回遹”为此诗中心议题,以对国事的忧虑为主线,以感叹的语气贯穿始终,从中把叙述、揭露、讽刺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来表述,从而形成了此诗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和感情深厚的显著特色。从谋划的正邪、决策的当否,能看到政治的弊端以至国家的命运,表现了作者具有比较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并忧心忡忡,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地为国事操心,表现了作者具有比较深厚的爱国感情,这些也就是此诗思想价值之所在。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06-409

xiǎomín

míng xiānqín 

míntiānwēi xià móuyóuhuí  móuzāngcóng zāngyòng shìmóuyóu kǒngzhīqióng 

訿訿 kǒngzhīāi móuzhīzāng shìwéi móuzhīzāng shì shìmóuyóu  

guīyàn gàoyóu móukǒngduō shìyòng yányíngtíng shuígǎnzhíjiù fěixíngmàimóu shìyòngdào 

āizāiwéiyóu fěixiānmínshìchéng fěiyóushìjīng wéiěryánshìtīng wéiěryánshìzhēng zhùshìdàomóu shìyòngsuìchéng 

guósuīzhǐ huòshènghuòfǒu mínsuī huòzhéhuòmóu huòhuòài quánliú lúnbài 

gǎnbào gǎnpíng rénzhī zhī zhànzhànjīngjīng línshēnyuān bī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