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幄阴阴,正嘉花嘉木,尽成新翠。蕙圃过雨,牡丹初歇,怎见浅深相倚。好称花王侍。秀层台、重楼明丽。九重晓,狂香浩态,暖风轻细。
堪想诗人赠意。喜芳艳卿云,嫩苞金蕊。要看秀色,收拾韶华,自做殿春天气。与持青梅酒,趁凝伫、晚妆相对。且频醉,芳菲向阑可惜。
密幄阴阴,正嘉花嘉木,尽成新翠。蕙圃过雨,牡丹初歇,怎见浅深相倚。好称花王侍。秀层台、重楼明丽。九重晓,狂香浩态,暖风轻细。
堪想诗人赠意。喜芳艳卿云,嫩苞金蕊。要看秀色,收拾韶华,自做殿春天气。与持青梅酒,趁凝伫、晚妆相对。且频醉,芳菲向阑可惜。
曹勋

曹勋

曹勋(1098—1174)字公显,一字世绩,号松隐,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宣和五年(1123),以荫补承信郎,特命赴进士廷试,赐甲科。靖康元年(1126),与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绢书,自燕山逃归。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书,请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营救徽宗。当权者不听,被黜。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和议成,充报谢副使出使金国,劝金人归还徽宗灵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两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隐文集》、《北狩见闻录》等。他的诗比较平庸,但有几首使金诗颇值得注意。 ▶ 1400篇诗文

猜您喜欢
皓天嗟嗟,深谷逶迤。
皓天(jiē)¹嗟嗟²,深谷逶(wēi)(yí)³
译文:天空高朗明净,深谷曲折绵延不绝。
注释:操:琴曲。¹皓天:昊天,泛指天空。皓,一说即白,明朗。²嗟嗟:叹词,赞美。³逶迤:形容深谷曲曲折折,一个连一个延续不绝。
树林莫莫,高山崔嵬。
树林莫莫¹,高山崔嵬(wéi)²
译文:树木郁郁葱葱,高山巍峨难攀援。
注释:¹莫莫:通“漠漠”,密布貌。指处处高山峰峦密布。一说“莫”同“暮”,指暮色苍茫。²崔嵬:山高大不平。
岩居穴处,以为幄茵。
岩居穴处,以为幄(wò)¹²
译文:居住在悬岩洞穴,以此作为帷席避风寒。
注释:¹幄:帐幕。²茵:席子,褥垫。
晔晔紫芝,可以疗饥。
(yè)(yè)¹紫芝²,可以疗饥。
译文:紫色灵芝光彩闪动,可以充饥当茶饭。
注释:¹晔晔:本指光亮,此指茂盛。一作“奕奕”,光彩闪动貌。²紫芝:紫酱色的灵芝草,菌类植物。古代隐士羽客认为采食灵芝可以益寿延年,长生不老。四皓当时隐王屋山避秦沟,山间广有紫芝。
唐虞往矣,吾当安归?
唐虞¹往矣,吾当安²归?
译文:尧舜盛世已经过去,我应当在哪里安身呢?
注释:¹唐虞:指古代圣王盛世。唐为陶唐氏尧,虞为有虞氏舜。尧舜均为古代明君。唐虞之世,极为儒家推崇,以至渲染美化,说它是淳朴无欺的太平盛世。²安:哪里,何处。

  此诗描绘了隐士们隐居之地山高林密,空旷荒凉,他们以苦为乐,心地坦然,反映了他们不满黑暗现实,向往清明政治的思想感情。开头四句是铺垫,写出商山的荒凉、寂寞、偏僻、险峻,以此反衬长居山中的人;接着四句写隐士们的日常生活,把荒凉艰苦的生活写得情趣盎然,折射出隐士们洁身自好、苦中寻乐的高尚情操;最后两句以唐虞盛世为衬托,抒发了他们既向往美好的社会,又对现实完全失望的慨叹。

  全诗直承《诗经》四言古风,质朴无华,短短十句四十字,四位隐沦高士的形象栩栩然跃然纸上。

  诗的前四句以反兴起笔,四句铺陈,描绘了荒凉艰险的生活环境:抬头是其高无极、令人感叹的万里皓天,低头便见蛇曲逶迤的深谷。四周除了莽莽苍苍的野树,便是重峦叠嶂的高山,荒凉,寂寞,偏僻,险峻,与禽兽为伍,跟人世幽隔。但是,这一层形象鲜明的图画正是为了反衬长居其中的人,可谓铺垫有力。

  第五句至第八句写隐士们的日常生活,表现出他们奇特的感受:悬崖山洞是居室,青石、藤罗、野草作床帐,润泽可爱的灵芝草,足够疗饥,足以养身。作者善于遣词造句,巧于写景状物,把荒凉艰苦的生活写得奇特而优美,把在山中的居住和吃食写得诗意盎然。这四句以苦为乐的描写,是首四句艰苦环境的必然结果,而隐士们苦中寻乐的异乎寻常的乐观和坚定又带来巨大的疑问,从而自然引出下一步的抒情,进而阐述产生这种特殊生活态度的动机。

  最后两句是含蓄的抒情,包含着深广的现实内容。作者把唐尧虞舜的原始时代看作是太平盛世,这固然是以思古之悠情奏不满现实的弦外之音,作者憧憬着美好的政治局面,盼望出现招贤选能的明君,但现实使隐士们失望,使隐士们不愿同流合污,所以“吾当安归”一句,实在是对现实政治的最尖锐的批判。他们宁愿躲进深山,与麋鹿为伍,看百鸟安翔,饥餐野菜,渴饮泉水,而不愿忍受暴政压迫,不愿目睹黑暗的现实。这种消极的反抗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不断出现,可见这类知识分子信念之坚定。

  这首诗反映四皓“洁己修道,非义不动”的处世思想。通过描绘四皓隐居之处山林荒凉,抒发了他们身苦心乐的隐居之情,表现了他们不满黑暗社会、乐于隐居生活、向往清明政治的思想。全诗章法谨严,写险恶之景以铺垫,反衬人物以苦为乐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志趣,以景托情,抒情含蓄隽永,有汉代人质朴诚恳的务实作风。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古诗鉴赏辞典(上).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170-171
织女牵牛送夕阳,临看不觉鹊桥长。
织女牵牛送夕阳,临看不觉鹊(què)¹长。
注释:¹鹊桥:传说,每年七月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群鹊衔接为桥以渡银河。
最伤今夜离愁曲,遥对天涯愈断肠。
最伤今夜离愁曲,遥对天涯¹(yù)断肠。
注释:¹天涯:天的边际,指极远的地方。明指天空,银河,结合牛女相会事。暗指作者故乡,尚在万里之遥的江南,实如海角天涯。
《七夕》是由两首七言绝句组成的组诗,此诗为第二首。七夕为农历七月初七之夜。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相会。后附入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寿等活动。此俗甚古,汉、晋、南北朝书中均有记载。在此纯粹的妇女风俗节日来临之际,德容作此七言绝句,记述自己的感想,抒发自己的情怀。任何风俗风景,其观感体验皆因人而异。旧俗此时,妇女尤其是未婚少女,尽皆欢天喜地,满怀憧憬地聚集欢会,祈祥祷福。德容无此心境,她疑惑牵牛织女为什么要此夕相会。她留心的不是牛女的团聚,而是团聚之后的断肠离别。这自然与她的家破国亡,流落异乡的特殊遭遇有关。

èrshǒu··èr--róng

zhīqiānniúsòngyánglínkànjuéquèqiáozhǎng

zuìshāngjīnchóuyáoduìtiānduàncháng

敦煌太守才且贤,郡中无事高枕眠。
敦煌¹太守²才且贤,郡中无事高枕眠³
译文:敦煌郡的太守既才且贤,郡中太平无事高枕而眠。
注释:后庭:内室。¹敦煌:唐郡名,地处河西走廊西风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²太守:即郡太守,地方行政长官。³高枕眠:高枕而眠,指对所理之事无忧无虑,十分放心。
太守到来山出泉,黄砂碛里人种田。
太守到来山出泉,黄砂碛(qì)¹里人种田。
译文:太守到来高山涌出泉水,黄沙地上农人安心种田。
注释:¹碛:沙地。
敦煌耆旧鬓皓然,愿留太守更五年。
敦煌耆(qí)¹鬓皓然²,愿留太守更五年³
译文:敦煌白发老人年高望重,衷心挽留太守连任几年。
注释:¹耆旧:年高望重之人。²鬓皓然:鬓发雪白。皓,白。³更五年:即连任。唐制,地方官五年而任满。
城头月出星满天,曲房置酒张锦筵。
城头月出星满天,曲房¹置酒张锦筵(yán)²
译文:城头月儿东升星斗满天,后庭早已排下豪华酒筵。
注释:¹曲房:即题目所说“后庭”。²锦筵:精美豪华的酒筵。
美人红妆色正鲜,侧垂高髻插金钿。
美人红妆色正鲜,侧垂高髻(jì)¹插金钿(diàn)²
译文:美女浓妆艳抹容颜正美,侧垂高高发髻头插金钿。
注释:¹侧垂高髻:高挽发髻,垂向一旁,似为当时流行发式。²金钿:金制的首饰。
醉坐藏钩红烛前,不知钩在若个边。
醉坐藏钩¹红烛前,不知钩在若个²边。
译文:醉坐烛前玩起藏钩之戏,不知钩儿藏在哪个地方?
注释:¹藏钩:古时的游戏。以一钩藏在数人之手,由当局者猜射。²若个:哪个。
为君手把珊瑚鞭,射得半段黄金钱,此中乐事亦已偏。
为君手把珊瑚鞭(biān)¹,射²得半段黄金钱³,此中乐事亦已偏
译文:为您手中握起珊瑚之鞭,带着醉意射中半段金钱,其中乐趣奇特难言!
注释:¹珊瑚鞭:以珊瑚为装饰的马鞭。²射:猜度。³半段黄金钱:似指金钩。⁴偏:奇特。

  前一部分六句着重颂扬敦煌太守的政绩。从三个角度写。前两句从太守自身角度写。首句直接点出颂扬对象及他的才能和贤德,即才德兼备。次句既用“郡中无事”写辖境地方太平,又以“高枕眠”写太守从容自如,举重若轻,其中又颇含高士的雅致,从而以具体形象补足上句“才且贤”。从“太守到来山出泉,黄沙园里人种田”两句所勾划的和平劳动、安后乐业的图景中,可以看到太守的政绩是卓著的,他又是怎样的“才且贤”,这是从政治角度写的。后两句从百姓反映的角度写。诗人着意选取了那些富有代表性的人物:“敦煌耆旧”,写他们对太守的看法。他们饱经沧桑,有丰富的阅历,有前后的比较,是敦煌历史发展的见证人,能够获得他们的衷心拥戴,对太守的政绩无疑是个极有力的烘托。通过以上六句层次分明、周到而又得体的赞扬,敦煌太守的“才且贤”已被写得十分突出。

  诗的后半部分写后庭酒筵场面。也分别从各个方面来铺写。先写酒筵的环境:月出城头,星斗满天的良宵。次写写席间陪酒的美女,着重写她们打扮的艳美,以衬托“锦筵”二字。而醉后游戏场面写得很细致,很有兴味;最后以“此中乐事亦已偏”作总的归结。这段描写,既注意到酒筵的时间顺序,又注意到酒筵的各个方面;筵前的气氛轻松恰悦,筵中和醉后写得气氛热烈。诗人经历了长途跋涉来到敦煌,在这样一个塞外晴朗的月夜,参加了这样一个筵会,因而诗人的心情是极欢快的。

  岑参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当地人民安居乐业而欣慰的感情,也可以从中看到当时的劳动人民是怎样地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但诗人把这一切都归功于“太守到来”。地方官的能政对人民生活的改善固然可以起到很大作用,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民的劳动,诗人这里的称颂未免有过份之处。而且,把后幅描绘的花团锦簇的酒笼与前幅“黄沙破里人种田”相对照,就表现了作者阶级意识的流露。

参考资料:
1、 孙钦善.高适岑参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95-96
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81-184

dūnhuángtàishǒuhòutíng--céncān

dūnhuángtàishǒucáiqiěxiánjùnzhōngshìgāozhěnmián

tàishǒudàoláishānchūquánhuángshārénzhǒngtián

dūnhuángjiùbìnhàorányuànliútàishǒugèngnián

chéngtóuyuèchūxīngmǎntiānfángzhìjiǔzhāngjǐnyán

měirénhóngzhuāngzhèngxiānchuígāochājīndiàn

zuìzuòcánggōuhóngzhúqiánzhīgōuzàiruòbiān

wèijūnshǒushānbiānshèbànduànhuángjīnqiánzhōngshìpiān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惜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惜世间英物。蜀(shǔ)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tuí)壁。铜雀春情,金人¹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²,斗牛³空认奇杰。
译文:面对水天相连的长江,我真恨老天不肯帮忙,竟让元军打败了我们。春天来了,杜鹃鸟在哀啼,夕阳斜照着花朵,可是我怎么忍心去看被元军摧毁了的南京城呵。想到我们的妇女和珍贵文物被敌人掳掠一空,连我自己也当了俘虏,真不知道靠谁才能报仇。我是多么的痛悔,可惜了我的那把宝剑,它还以为我是个豪杰呢。
注释:¹金人:谓魏明帝迁铜人、承露盘等汉时旧物,铜人潸然泪下之事。²堂堂剑气:指灵剑奇气,上冲斗牛,得水化龙事。³斗牛:二十八宿之斗、牛二宿也。斗音抖,南斗,非北斗七星之谓也。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piān)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nì)柱吞嬴(yíng)¹,回旗走懿(yì)²,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mèi),秦淮应是孤月。
译文:回想不久以前,为了抗击元军,我曾经摆脱敌人严密的监视坐了小船,经过海路,到南方举起抗元的大旗。虽然后来失败被俘,但我决心要象蔺相如痛斥秦王、诸葛亮吓退司马懿那样,英勇顽强地同敌人斗争到底,保持崇高的民族气节。这样想着,我再也难以入睡。周围是那么寂静,只有秦淮河上的孤月,在默默地陪伴着我啊。
注释:¹睨柱吞嬴:谓战国蔺相如使秦完璧归赵故事。²回旗走懿:谓诸葛亮遗计吓退司马懿事。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¹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²乎?抑³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译文:六月二十六日,韩愈言,李生足下:你来信的文辞立意很高,而那提问的态度是多么谦卑和恭敬呀。能够这样,谁不愿把把立言之道告诉你呢?儒家的仁义道德归属于你指日可待,何况它的外在形式文章呢?不过我只是所谓望见孔子的门墙而并未登堂入室的人,怎么足以能辨别是或非呢?虽然如此,还是不能不跟你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注释:李翊:唐贞元十八年(802年)进士,时权德舆主持礼部考试,祠部员外郎陆惨为副,韩愈荐李翊于陆惨,遂中第。¹下而恭:谦虚而恭敬。²其外之文:作为道德之外部表现形式的文章。³抑:不过,可是,转折连词。⁴望孔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谦称自己对于圣人之道还是一个未能登堂入室的门外汉。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生所谓“立言¹”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qí)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³,养其根而俟(sì)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yè)。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译文:你所说的要著书立说的看法,是正确的,你所做的和你所期望的,很相似并很接近了。只是不知道你的“立言”之志,是希望胜过别人而被人所取用呢,还是希望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呢?希望胜过别人而被人取用,那你本已胜过别人并且可以被人取用了。如果期望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那就不要希望它能够很快实现,不要被势利所引诱,要像培养树木的根而等待它的果实,像给灯加油而等它放出光芒。根长得旺盛果实就能预期成熟,灯油充足灯光就明亮,仁义之人,他的文辞必然和气可亲。
注释:¹立言:著书立说。²蕲:同“祈”,求,希望。³诱于势利:为眼前的势利所诱惑。⁴根:比喻道德、学问的修养。⁵实:果实,喻立言作文。⁶遂:长得好。⁷沃:多,充足。⁸晔:明亮。⁹蔼如:和蔼温顺的样子。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¹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²之务去³,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chún)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¹⁰,游之乎诗书之源¹¹,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¹²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译文:不过还是有困难之处,我所做到的,自己也不知道达到古代立言者的境界还是没有?虽然如此,我学习古文已有二十多年了。开始的时候,不是夏商周三代西东两汉的书就不敢看,不合乎圣人志意的就不敢存留心中,静处的时候像忘掉了什么,行走时好像遗失了什么,矜持的样子像在思考,茫茫然像是着了迷。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的时候,想要把那些陈旧的言词去掉,这是很艰难的呀!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像这种情况也有不少年,我还是不改自己的主张。这样之后才能识别古书中道理的真与假,以及那些虽然正确但还不够完善的内容,清清楚楚黑白分明了,务必去除那些不正确和不完善的,这才慢慢有了心得。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来的时候,文思就像泉水一样涌流出来了。再拿这些文章给别人看时,非笑它我就高兴,称赞它我就担忧,因为文章里还存有时人的意思和看法。像这样又有些年,然后才真是像大水浩荡一样文思奔涌了。我又担心文章中还有杂而不纯的地方,于是从相反方向对文章提出诘难、挑剔,平心静气地考察它,直到辞义都纯正了,然后才放手去写。虽然如此,还是不能不加深自己的修养。在仁义的道路上行进,在《诗》《书》的源泉里游弋,不要迷失道路,不要断绝源头,终我一生都这样做而已。文章的气势,就像水;语言,就像浮在水上的东西。水势大,那么凡是能漂浮的东西大小都能浮起来。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关系也是这样,气势充足,那么语言的短长与声音的扬抑就都会适当。
注释:¹两汉:指西汉和东汉。²陈言:没有表现力的陈词滥调。³务去:务必除去。⁴戛戛:吃力的样子。⁵昭昭然:明白清晰的样子。⁶汩汩然:水流急速的样子,喻文思泉涌。⁷说:同“悦”,喜欢。⁸迎而距之:试图从反面去批驳自己的文章,以检验其是否精纯。距:同“拒”,抗拒,此指批驳。⁹养:培养、充实自己。¹⁰行之乎仁义之途:在儒家“仁义”之坦途上前进。¹¹游之乎诗书之源:在《诗经》《尚书》等儒家思想的源泉中遨游。¹²气盛:指文章的思想纯正、内容丰富。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¹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²邪?用与舍³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译文:虽然这样,难道就敢说自己的文章接近成功了吗!即使接近成功了,被人用时,别人能得到什么呢?尽管如此,等待被人采用的见解,难道就像器具一样吗?用或不用都取决于别人。君子就不这样,思考问题本着仁义原则,自己行事有一定规范,被任用就在人们中推行道,不被用就把道传给弟子,把道借文章流传下去为后世效法。像这样,是值得高兴呢,还是不值得高兴呢?
注释:¹几于成:几乎达到完美无缺的地步。²肖于器:像一件有固定用处的器物。³舍:不用。 ⁴属诸人:完全取决于别人。⁵处心有道:心中有主见,即以儒家的思想、道德来考虑问题。⁶行己有方:行为有准则。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
有志乎古者希¹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亟(qì)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bāo)其可褒而贬其可贬²也。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³,聊相为言之。愈白。
译文:有志于学习古代立言者的人很少了。有志学习古人的人,必为今人所弃,我实在为有志于古的人高兴,也为他悲伤,我一再称赞那些有志学习古人的人,只是为了勉励他们,并非敢随意表扬那些可以表扬、批评那些可以批评的人。向我问道的人有很多了,想到你的意图不在于功利,所以姑且对你讲这些话。韩愈言。
注释:¹希:同“稀”,少人。²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不敢随便褒奖自己认为可褒奖的人,贬斥自己认为可贬斥之。³不志乎利:用心不在于求利。

  这是一篇书信体论说文。李翊曾向韩愈请教写文章的技巧,韩愈写了这篇文章作答。文章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作者的文学观,认为文章的思想内容决定表现形式,所谓“气盛则言宜”;同时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具体指出,写好文章的基本条件是要不断加强学习和修养,无望其速成,不诱于势利,树立“立言”的志向,并且要注意修改,求新,“惟陈言之务去”。

 《答李翊书》是韩愈宣传其“古文”理论的重要文章之一。文章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表示原回答对方的问题,谈谈写作之道。先称赞来信文辞高卓而态度谦恭;接着宕开一笔,感叹世人久已不讲道德(指儒家仁义之道),道德之外的“文”当然更无人讲求。这一笔并非闲笔,它抒发了深沉的感慨,又暗示自己所说的“文”不是一般文章,而是与道德联系在一起的。接着说自己虽所知亦有限,但却不可不为对方谈论一番。这不仅因李生谦恭好学,更因他“不志乎利”,是可教之材,不过这个意思是一在文末才点明的。

  第二段正面揭示中心论点。先向李先生提出希望,希望他不要满足于文章胜过一般人而可为时人所取,而就树立“至于古之立言者”的宏大志向。这一期望很高,但是在先称赏对方文章的基础上,再以问句出之,故显得态度诚恳语气平缓。然后正面提出“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的论点。指出要写好文章,须从根本做起,须加强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仁义之人”则自然能够“其言蔼和”,蔼,原意为草木美盛,此处借指语言文辞之美。

  第三段即以自己学为古文的经过和体会说明这一论点。先说写作古文确乎很难,不过自己学着写已二十余年了,言外之意是也还有心得。以下叙述学为古文的三个阶段,都扣紧“道”与“文”的关系着笔。第一阶段,“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这志不敢存。”韩愈认为三代两汉书中有儒道精醇者(如《五经》、《孟子》)。有大醇小疵者(如荀况、扬雄的著作),魏晋以后则儒道不传。起步须正,故不敢观两汉以一之书。这两句写出兢兢业业唯恐误入歧途的心情。“处若忘”以下四句即是形象地写其专心一意,苦思冥想之状。学有所得,发为文章,务求增除人云亦云的陈词滥调,而甚感为难,所谓“陈言”既指立意,也指文辞表达。有了好的思想内容,要表达得新鲜有力,也颇不易。所作之文,内容既是阐发不合流俗的独特见解,形式又是不拘于对偶、声律的“古文”故颇为人所非笑。但韩愈“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知,置之不顾。当时骈文势力很大,日常应用文字和科举取士,大多使用骈文。韩愈提倡古文,确实是经过艰巨斗争的。如此坚持数年,便进入第二阶段,此时已有分析批判能力,能辨古书中何者为合乎儒道之“正”,何者为假是而非之 “伪”,何者大体虽“正”而犹有所不足。其阅读范围也就不再有所限制,而能去伪存真,此时执笔为文则能如水流泪不绝;示之于人时,不但不为其毁誉所动,而且毁之反以为喜誉之反以为忧;表明其主见已写,心思朗彻,正俗反时俗之道而行之。这也是就意与辞两方面说的。

  如此数,又进入第三阶段。此时作文如长江大河,滔滔而至。但仍不敢掉以轻心,仍须平心静气,对所欲言者一一加以细心的体察和捡点,确知其醇而不杂,然后才奔涌而出;而且,须不断加强道德修养,“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首《诗》《书》之源”终身以之,总之,学为古文须有极严格而自觉的道德修养,须花费长期以至一生的工夫,且不但不能以至谋取私利,还要为世人所非笑,故为之甚难。至此已将三个阶段为李生描述完毕,然后指出关于气和言的心得举以告之。气,指作者对于所欲表达的内容具有充分自信而产生的昂扬的精神状态。气盛则句式长短、声调高下便能自然合宜。作者之“气”即以此而表现为文章的气势,气之盛大与否,当然又取决于平日修养。这养气之说当是继承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说法。孟子善辩,其文气势盛大;不过他并未将“气”与“文”联系起来加以论说。韩愈则将二者联系起来,并将文气具体化为“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从文辞声音之美的角度而言,骈文的句式长短,声调变化都较整齐,具有人工美,但易流于单调板带。韩愈提倡古文力矫其弊,但古文亦应讲求节奏、声调之美。以“气”即气势、语气为主导来决定其长短高下,其声音之美便比较自然,具更能切合文章的内容。

  第四段表明坚持古文之道的态度。先紧接上文,说虽已得心应手,但仍不敢自以为近首有成;即使近乎有成,也不为世人所用。而君子正不欲苟合取用于世俗之人,而是以坚持其道,立言不朽,传请后世为乐事,不过,应者寥寥,毕竟又使他乐中有悲。其提倡古文的态度是坚定的,而感情则是矛盾复杂的,最后表明对李生的劝勉之意,与第一段“不可不为生言之”相呼应。

  韩愈曾说过,君子“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正因为作文是为了明道,所以要强调作者以道德修养。韩愈这样鼓吹儒道,有其观实意义。例如:用儒家大一统和君臣名公的思想去反对藩镇割据,要求儒道独尊以反对佛教迷信和寺院经济的恶性膨胀,在当时都有一定进步性。古文理论是与现实斗争密切相关的。不过其理论也充分重视文章的艺术表现,如此文莫于务去陈言和气言关系的主张就很有价值,影响于后世极大;即在今日对于学习写作也不无可借鉴之处。至到“于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的观点,则更具有较普遍的意义。许多在文化科学领域内卓有建树的人物,正是以其百折不回的毅力和不求名利,甘于寂寞的品质取得成功的,韩愈的话至今仍给人以启发和鼓舞。

  《答李翊书》在写作上颇有特色,首先是其文气的变化流转与内容情相切合。文章充满了对自己主张的强烈自信和不为流俗所动的气魄,读之令人振奋,但是,文中言及“志乎古必遗乎今”时,不能不叹恨感慨;所述学为古文的过程,有如临深履薄;对李生竭诚相告,而不可有居高临下之势。凡此种的内容方面的因素,使得文势又起伏多变。而其语言形式亦与之相应。如第二段先以参差如口语且杂以问句的形式表达委婉、商量的语气,而后面的”无望其速成“等句则采用整齐排偶的句式,再加以“仁义之人,基信蔼如”的有力一结,显得凝练铿锵,精光焕发,充分显示其斩钉截铁的态度,很好地突出了中心。第四段“君子则不然”以下数句则以较整齐而对比的句式表示其坚定的态度。文中转折连词“抑”“虽然”用得较多,但具有语气的往复回旋之感。此文虽纯是论说而语言颇为形象。如以“养其根”“加其膏”比喻作文当求根本,以水与物比喻气与言,都新鲜而生动,又如以“处若忘”等句描写若思,使读者恍如目击其状。全文针线绵密而不露痕迹。如第一段自称“焉足以知是且非”,第四段说不敢“自谓几于成”都表明了为古文之难,第三段更以一个“难”字贯穿,而这又都是为了说明写作古文是终生事业,“无望其速成”的道理。又如果第四段“志乎古”“不志乎利”“用于人也奚取”分别与第二段“蕲至于古之立言者”“无诱于势利”“取于人”相照应,且都自然而然,绝无重复之感。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938-942

shū

hán tángdài 

    liùyuèèrshíliù bái shēngxià shēngzhīshūshèngāo érwènxiàérgōng néngshì shuígàoshēngdào dàozhīguīyǒu kuàngwàizhīwén suǒwèiwàngkǒngzhīménqiángérgōngzhě yānzhīshìqiěfēi suīrán wèishēngyánzhī 

    shēngsuǒwèi yán zhě shì shēngsuǒwèizhěsuǒzhě shènér zhīshēngzhīzhì shèngrénérrén jiāngzhìzhīyánzhě shèngrénérrén shèngrénérrén jiāngzhìzhīyánzhě wàngchéng yòushì yǎnggēnérshí jiāgāoérguāng gēnzhīmàozhěshísuì gāozhīzhěguāng rénzhīrén yánǎi 

    yòuyǒunánzhě zhīsuǒwèi zhīzhìyóuwèi suīrán xuézhīèrshínián shǐzhě fēisāndàiliǎnghànzhīshūgǎnguān fēishèngrénzhīzhìgǎncún chǔruòwàng xíngruò yǎnruò mángruò dāngxīnérzhùshǒu wéichényánzhī jiájiánánzāi guānrén zhīfēixiàozhīwèifēixiào shìzhěyǒunián yóugǎi ránhòushíshūzhīzhèngwěi suīzhèngérzhìyānzhě zhāozhāoránbáihēifēn érzhī nǎiyǒu dāngxīnérzhùshǒu ránlái guānrén xiàozhīwèi zhīwèiyōu yóuyǒurénzhīshuōzhěcún shìzhěyǒunián ránhòuhàopèirán yòu yíngérzhī píngxīnércházhī jiēchún ránhòuyān suīrán yǎng xíngzhīrénzhī yóuzhīshīshūzhīyuán  juéyuán zhōngshēnér  shuǐ yán  shuǐérzhīzhěxiǎo zhīyányóushì shèngyánzhīduǎnchángshēngzhīgāoxiàzhějiē 

    suīshì gǎnwèichéng suīchéng yòngrényān suīrán dàiyòngrénzhě xiào yòngshěshǔzhūrén jūnrán chǔxīnyǒudào xíngyǒufāng yòngshīzhūrén shěchuánzhū chuízhūwénérwèihòushì shìzhě   

    yǒuzhìzhě zhìjīn chéngérbēizhī chēngrén suǒquànzhī fēigǎnbāobāoérbiǎnbiǎn wènzhěduō niànshēngzhīyánzhì liáoxiàngwèiyánzhī b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