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同急。务场无本为愁客。为愁客。祷他官长,免教亏隔。遇予咒酒忘忧测。能医百病如扶溺。如扶溺。更宜规措,自然增息。
都同急。务场无本为愁客。为愁客。祷他官长,免教亏隔。遇予咒酒忘忧测。能医百病如扶溺。如扶溺。更宜规措,自然增息。

péngláizèngyàngāo--

dōutóngchǎngběnwèichóuwèichóudǎoguānzhǎngmiǎnjiàokuīzhòujiǔwàngyōunéngbǎibìnggèngguīcuòránzēng

马钰

马钰

凤翔扶风人,徙居登州宁海,字元宝,号丹阳子。初名从义,字宜甫。海陵王贞元间进士。世宗大定中遇重阳子王哲,从其学道术,与妻孙不二同时出家。后游莱阳,入游仙宫。相传妻孙氏与钰先后仙去。赐号丹阳顺化真人、抱一无为真人、抱一无为普化真君等。 ▶ 72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消魂。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¹。情何限²、处处消魂³。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译文:正值梅花似雪,飘沾衣襟的时候,和老朋友携手到城外游春。回忆旧地,处处黯然伤神,无限愁苦。去年的同游之人已不在眼前,每当吟诵旧曲之时,就想起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那些诗酒游乐的地方。
注释:¹梅雪飘裙:梅花飘雪,洒落在同行歌妓的衣裙上。²何限:犹“无限”。³消魂:魂魄离散,形容极度愁苦的状态。⁴故人:指陈述古。⁵望湖楼:又名看经楼,在杭州。⁶孤山寺:寺院名,又叫广化寺、永福寺,在杭州孤山南。⁷涌金门:杭州城之正西门,又名丰豫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寻常行处¹,题诗千首,绣(xiù)罗衫²、与拂红尘³。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lǒng)头云。
译文:那时游乐所至,都有题诗,不下千首;到如今这些诗上都已落满了灰尘,得用绣罗衫去拂净才能看清。自离开杭州后有谁在思念我呢?当然是往日的友人了。还有西湖的明月,钱塘江边的柳树,城西南诸山的名胜景物呢!
注释:¹寻常行处:平时常去处。²绣罗衫:丝织品做的上衣。³拂红尘:用衣袖拂去上面的尘土。⁴湖:指杭州西湖。⁵陇:小山丘,田埂。

  这首词表现了苏轼对杭州诗友的怀念之情。

  作者以追念与友人“携手江村”的难忘情景开始,引起对友人的怀念。风景依稀,又是一年之春了。去年初春,苏轼与陈襄曾到杭州郊外寻春。苏轼作有《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诗,陈襄的和诗有“暗惊梅萼万枝新”之句。词中的“梅雪飘裙”即指两人寻春时正值梅花似雪,飘沾衣裙。友情与诗情,使他们游赏时无比欢乐,消魂陶醉。“故人不见”一句,使词意转折,表明江村寻春已成往事,去年同游的故人不在眼前。每当吟诵寻春旧曲之时,就更加怀念了。作者笔端带着情感,形象地表达了与陈襄的深情厚谊。顺着思念的情绪,词人更想念他们在杭州西湖诗酒游乐的地方——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这三处都是风景胜地。词的下片紧接着回味游赏时两人吟咏酬唱的情形:平常经过的地方,动辄题诗千首。“寻常行处”用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字面,“千首”言其多。他们游览所至,每有题诗,于是生发出下文“绣罗衫、与拂红尘”的句子。“与”字下省去宾语,承上句谓所题的诗。这里用了个本朝故事。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六载:“世传魏野尝从莱公游陕府僧舍,各有留题。后复同游,见莱公之诗已用碧纱笼护,而野诗独否,尘昏满壁。时有从行官妓颇慧黠,即以袂就拂之。野徐曰:‘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莱公大笑。”宋时州郡长官游乐,常有官妓相从。“绣罗衫”,如温庭筠《菩萨蛮》“新贴绣罗襦”,为女子所服。这一句呼应陈襄前诗,也就是唤起对前游的回忆。词意发展到此,本应直接抒写目前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了,但作者却从另一角度来写。他猜想,自离开杭州之后是谁在思念他。当然不言而喻应是他作此词以寄的友人陈襄了。然而作者又再巧妙地绕了个弯子,将人对他的思念转化为自然物对他的思念。“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不是泛指,而是说的西湖、钱塘江和城西南诸名山的景物,本是他们在杭州时常游赏的,它们对他的相忆,意为召唤他回去了。同时,陈襄作为杭州一郡的长官,可以说就是湖山的主人,湖山的召唤就是主人的召唤,“何人”二字在这里得到了落实。一点意思表达得如此曲折有致,遣词造句又是这样的清新蕴藉,借用辛稼轩的话来说:“看使君,于此事,定不凡。”(《水调歌头·送郑厚卿赴衡州》)

  苏轼在杭州时期,政治处境十分矛盾,因反对新法而外任,而又得推行新法。他写过许多反对新法的诗歌,“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又勤于职守,捕蝗赈饥,关心民瘼,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因法以便民”。政事之余,他也同许多宋代文人一样,能很好安排个人生活。这首《行香子》正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士大夫的生活,不仅表现了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也流露出对西湖自然景物的热爱。《行香子》是他早期的作品之一,它已突破了传统艳科的范围,无论在题材和句法等方面都有显见的以诗为词的特点。这首词虽属酬赠之作,却是情真意真,写法上能从侧面入手,词情反复开阖,抓住了词调结构的特点,将上下两结处理得含蓄而有诗意,在苏轼早期词中是一首较好的作品。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708-710
2、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166-169
3、 刘石 等.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202-204
4、 刘默.宋词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68-169
数株当户绿交加,徙倚前荣见早霞。
数株当户绿交加,徙倚¹前荣见早霞。
译文:绿叶繁荣,争相遮掩窗户,托腮面对眼前景色,直见清晨的霞光。
注释:¹徙倚:徘徊;逡巡。
忽有宿禽惊起语,露梢飞落石榴花。
忽有宿禽惊起语,露梢飞落石榴花。
译文:忽然间传来飞鸟受惊的鸣叫声,水露顺着叶梢滴落在石榴花上。
萋萋春草生,王孙游有情。
(qī)¹春草生,王孙²³有情
译文:春天来了,原野上长满绿油油的青草,王孙公子们在草地上尽情地追逐嬉笑。
注释:悲哉行:乐府杂曲歌辞有《悲哉行》,传为魏明帝造。¹萋萋:草木茂盛貌,华丽貌。²王孙:王爵的子孙。³游:游玩。⁴有情:有情致,有情感。
差池燕始飞,夭袅桃始荣。
差池¹燕始飞²,夭(yāo)(niǎo)³桃始荣
译文:雏燕学飞多有参差,柔润的桃枝上,初开的花朵宛如少女含羞带娇。
注释:¹差池:犹参差,指雏燕学飞多有差池。²始飞:初始飞行。³夭袅:摇曳多姿貌。夭,幼嫩矫好。袅,袅娜,细长柔美。⁴始荣:开始荣发。
灼灼桃悦色,飞飞燕弄声。
(zhuó)¹桃悦色²,飞飞³燕弄声
译文:那鲜艳的花瓣,呈现出迷人的色调,翩翩起舞的飞燕也在欢快地鸣叫。
注释:¹灼灼:鲜明貌。²悦色:悦目其颜色。³飞飞:飞了又飞,纷乱貌。⁴弄声:炫耀耍弄其声音。
檐上云结阴,涧下风吹清。
(yán)¹云结阴²,涧下风吹清³
译文:屋檐上空,彩云悠悠地飘,山涧中吹来阵阵清风,吹动着清水。
注释:¹檐上:屋檐上。²结阴:结成阴凉。³吹清:吹动清水。
幽树虽改观,终始在初生。
幽树¹虽改观²,终始³在初生
译文:幽暗郁郁的树木出现了新的面目,却只有一簇簇初生的幼芽,才能涌起盎然的春潮。
注释:¹幽树:幽暗郁郁的树木。²改观:改变为新的景观,改变原来的样子,出现新的面目。³终始:终了和开始,事物发生演变的全过程。⁴初生:刚刚出生,初期生长。
松茑欢蔓延,樛葛欣蔂萦。
松茑¹欢蔓延²,樛(jiū)(gě)³欣蔂(lěi)
译文:茑萝攀附在松树上,顺当地生长,葛藤缠绕在穆木上,更加枝繁叶茂。
注释:¹松茑:即松萝,女萝。附着在松树上的地衣门植物。²欢蔓延:喜欢藤蔓蔓延生长。³樛葛:弯曲的树枝和葛藤。⁴欣蔂萦:欣喜藤蔂萦绕。蔂,藤。
眇然游宦子,晤言时未并。
眇然¹游宦²子,晤言³时未并
译文:我孤身一人在外飘零,不知何时才能再见我的亲友故交。
注释:¹眇然:高远貌;遥远貌。弱小貌;微小貌。²游宦:远离家乡在官府任职。³晤言:会晤言说,见面谈话。⁴时未并:时事没有并行,时机未有兼并。
鼻感改朔气,眼伤变节荣。
鼻感¹改朔²气,眼伤³变节荣。
译文:沐浴着春天的气息,感慨万千,观赏着美好的景色,忧伤烦恼。
注释:¹鼻感:鼻子感觉。²改朔:变换朔日,指经过一个月。朔,农历初一。更改正朔。借指改换朝代。³眼伤:眼光伤感于。⁴变节:转变四季节气。荣:草木的荣枯。
侘傺岂徒然,澶漫绝音形。
(chà)(chì)¹²徒然³,澶(chán)音形
译文:远离亲友,音讯断绝,怎能叫人心情转好。
注释:¹侘傺:失意而神情恍惚的样子。侘,诧异的。傺,留住。²岂:岂能是。³徒然:偶然,谓无因由。⁴澶漫:放纵泛滥。指纵乐之心,语出《庄子·马蹄》:“澶漫为乐”。澶,水流平静。漫,水流盈溢。⁵绝:绝尽,绝断。⁶音形:话音与形貌。
风来不可托,鸟去岂为听。
风来不可托¹,鸟去岂为听²
译文:春风习习地吹来,却无法把我的思念寄托,鸟儿翩翩地飞去,又怎能把我的问候捎到。
注释:¹风来不可托:本于陆机同题诗:“愿托归风响,寄言遗所钦。”反其意而用之。²岂为听:岂止是为了听(声音或好音)。

  这首诗首二句以春草起兴,第三至第六句极写春光之旖旎动人,第七至第十句,用名理语为写景部分作结,最后十句转入抒情写意,让全诗在感情最激越的高潮处完成了题意。这首诗,在语言上颇为精工密丽,巧用比兴,始终运用大量拟人化的动词,着力写出景物的神情意态,形成了篇中有句、句中有眼的特色。

  诗以丽景衬托哀情。首二句以春草起兴,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春天是万物萌发的季节,也最宜于怀人相思,青青的草色因此便逐渐成为离思的象征。楚辞之后,汉诗《饮马长城窟行》亦云“青青河畔草,緜緜思远道”,唐以降“春草”更成为诗人们习闻熟见的典型意象,如自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后主的“离情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等等。而在这一诗歌语言典型化的过程中,大谢无疑也是重要的一环。

  第三至第六句极写春光之旖旎动人。“差池”指燕子的张舒尾翼、轻捷穿行,“夭袅”写桃花的舒枝展叶、婀娜多姿,这两句是从形态上着眼的;“灼灼”指花色的绚烂鲜丽,“飞飞”写燕语呢喃,这两句又是从声色上着眼的。这四句虽然写的只是寻常之景,但由于讲究选词造句,却增色不少。它们均以连绵字居首,其中“差池”、“夭袅”属双声、“灼灼”、“飞飞”属叠字,两两相对,从而造成一种暄妍热闹的声情;而“差池”和“灼灼”又均用《诗经》成语,这两个成语本来都是写亲人之情的,用其成语也就加强了反衬下文的意味。这四句中二、三两句紧承,一、四两句遥应,这种“丫叉句法”(钱钟书《管锥编》语)在烘染景物的同时,又有矫避平板之效。“檐上”、“涧下”两句又把笔触移到山中,景色也从浓丽一变而为清幽。“幽树虽改观,终始在初生”两句,用名理语为写景部分作结。“终始”出于《庄子·达生》:“游乎万物之所终始。”“初生”则本于《庄子·天地》郭象注:“初者,未生而得生。”意谓春天里林木的形貌变化虽然较为著眼,其实造化万物也莫不都在潜移默化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物理人情,消息相通,由此从目击之景过渡到心之所感。

  以下十句转入抒情写意。这一部分仍以比兴发端。“松茑”、“樛葛”两句,取《诗经·小雅·颊弁》和《周南·樛木》的用语,以缠绕于松树、樛木上的茑藤和葛蔓,比喻家人亲密依存的关系。这两个取譬既上应了“幽树”,又反挑起下句的“眇然”。眇然,微细孤弱貌,这里指游子的茕茕独立。春光愈是骀荡暄妍,相形之下游子就愈发显得飘摇可怜,人与物乃在得不得时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禽鸟花木因得时而生意欣然,游子因不得时而意绪阑珊,故面对春色不以为喜,反以为悲。“鼻感”、“眼伤”两句,意同陆机诗中的“目感随气草,耳悲咏时禽”,“感”与“悲”、“伤”同义互文。而下两句的“侘傺”和“澶漫”则属反义对举。两句谓失意的痛苦刻骨铭心,而纵逸快乐则早就与自己无缘了。“侘傺”和“澶漫”二词是以双声和叠韵相对,四字均为去声,从而传达出愤懑的心声。诗的最后亦以比兴结。

  末两句乃从前人化出,“风来”句本于陆机同题诗:“愿托归风响,寄言遗所钦。”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鸟去”句则略近于汉代的《别诗》:“欲寄一言去,托之笺彩缯。因风附轻翼,以遗心蕴蒸。鸟辞路悠长,羽翼不能胜。”古诗中素有临风送怀、托鸟寄音的说法,现在连此都不可得,可见其郁结的情怀非常深。全诗在感情最激越的高潮处完成了题意。

  大谢的这首诗,在语言上颇为精工密丽。诗中用连绵词有七处,从典籍中取成语者约十处,远较陆机的原作为多。文字的琢炼也每多胜处,如“桃悦色”、“燕弄声”中的“悦”字、“弄”字,“松茑欢蔓延”、“樛葛欣虆萦”中的“欢”字、“欣”字,都以拟人化的动词,着力写出景物的神情意态,形成了篇中有句、句中有眼的特色。从这里不难看出晋宋之际诗歌语言在形式技巧方面所取得的长足进步。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624-626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我本楚狂人¹,凤歌笑孔丘²
译文:我本是像那个接舆楚狂人,高声唱着凤歌去嘲笑孔丘。
注释:¹楚狂人:春秋时楚人陆通,字接舆,因不满楚昭王的政治,佯狂不仕,时人谓之“楚狂”。²凤歌笑孔丘:这里,李白以陆通自比,表现对政治的不满,而要像楚狂那样游览名山过隐居的生活。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手持绿玉杖¹,朝别黄鹤楼。
译文:手里拿一根镶绿玉的棍杖,大清早辞别著名的黄鹤楼。
注释:¹绿玉杖:镶有绿玉的杖,传为仙人所用。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五岳¹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译文:攀登五岳寻仙道不畏路远,这一生就喜欢踏上名山游。
注释:¹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处泛指中国名山。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庐山秀出南斗¹(páng),屏风九叠²云锦张,
译文:秀美的庐山挺拔在南斗旁,九叠云屏像锦绣云霞铺张。
注释:¹南斗:星宿名,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古天文学家认为浔阳属南斗分野(古时以地上某些地区与天某些星宿相应叫分野)。这里指秀丽的庐山之高,突兀而出。²屏风九叠:指庐山五老峰东的九叠屏,因山丸叠如屏而得名。
影落明湖青黛光。
影落¹明湖青黛(dài)²光。金阙(què)³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译文:湖光山影相互映照泛青光。金阙岩前双峰矗立入云端,三石梁瀑布有如银河倒挂,飞泻而下。
注释:¹影落:指庐山倒映在明澈的鄱阳湖中。²青黛:青黑色。³金阙:阙为皇宫门外的左右望楼,金阙指黄金的门楼,这里借指庐山的石门。⁴银河:指瀑布。⁵三石梁:一说在五老峰西,一说在简寂观侧,一说在开先寺(秀峰寺)旁,一说在紫霄峰上。近有人考证,五老峰西之说不谬。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¹瀑布²遥相望,回崖沓(tà)(zhàng)³苍苍
译文:香炉峰瀑布与它遥遥相望,重崖叠嶂耸云霄莽莽苍苍。
注释:¹香炉:南香炉峰。²瀑布:黄岩瀑布。³回崖沓嶂:曲折的山崖,重叠的山峰。⁴凌:高出。⁵苍苍:青色的天空。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¹长。
译文:翠云红霞与朝阳相互辉映,连鸟也难以飞越高峻的庐山和它辽阔的天空。
注释:¹吴天:九江春秋时属吴国。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¹茫茫去不还。
译文:登高远望天地间壮观景象,大江悠悠东流去永不回还。
注释:¹大江:长江。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¹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²流雪山³
译文:天上万里黄云变动着风色,江流波涛九道如雪山奔淌。
注释:¹黄云:昏暗的云色。²白波九道:九道河流。古书多说长江至九江附近分为九道。李白在此沿用旧说,并非实见九道河流。³雪山:白色的浪花。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译文:我喜欢为雄伟的庐山歌唱,这兴致因庐山风光而滋长。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kuī)石镜¹清我心²,谢公³行处苍苔没。
译文:闲时观看石镜使心神清净,谢灵运足迹早被青苔掩藏。
注释:¹石镜:古代关于石镜有多种说法,诗中的石镜应指庐山东面的“石镜”——圆石,平滑如镜,可见人影。²清我心:清涤心中的污浊。³谢公:谢灵运。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¹还丹²无世情,琴心三叠³道初成。
译文:我要早服仙丹去掉尘世情,修炼三丹和积学道已初成。
注释:¹服:服食。²还丹:道家炼丹,将丹烧成水银,积久又还成丹,故谓“还丹”。³琴心三叠:道家修炼术语,一种心神宁静的境界。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¹
译文:远远望见仙人正在彩云里,手里捧着芙蓉花朝拜玉京。
注释:¹玉京:道教称元始天尊在天中心之上,名玉京山。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¹汗漫²九垓(gāi)³上,愿接卢敖(áo)游太清
译文:早已约好神仙在九天会面,希望迎接你一同邀游太清。
注释:¹先期:预先约好。²汗漫:仙人名,一云造物者。³九垓:九天之外。卢敖:战国时燕国人,周游至蒙谷山,见一古怪之士迎风而舞。卢敖邀他同游,那人笑着说:“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不可久留。”遂纵身跳入云中。⁴太清:太空。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此诗为写景名篇。诗人以大手笔描绘了庐山雄奇壮丽的风光,可谓描写庐山的千古绝唱。同时,此诗也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纵情遨游、狂放不羁的情怀,表达了诗人想在名山胜景中得到寄托,在神仙境界中逍遥的愿望,流露了诗人因政治失意而避世求仙的愤世之情。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起句即用典,开宗明义表达胸襟:我本来就象楚狂接舆,高唱凤歌嘲笑孔丘。孔子曾去楚国,游说楚王。接舆在他车旁唱道:“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嘲笑孔子迷于做官。李白以楚狂自比,表示了对政治前途的失望,暗示出要象楚狂那样游诸名山去过隐居生活。“凤歌”一典,用语精警,内容深刻,饱含身世之感。接着诗人写他离开武昌到庐山:“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诗人以充满神话传说的色彩表述他的行程:拿着仙人所用的嵌有绿玉的手杖,于晨曦中离开黄鹤楼。为什么到庐山来呢?是因为“好入名山游。”后两句诗,既可说是李白一生游踪的形象写照,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寻仙访道的隐逸之心。

  以上是第一段,可谓序曲。然后转入第二段,诗人以浓墨重彩,正面描绘庐山和长江的雄奇风光。先写山景鸟瞰:“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古人认为天上星宿指配地上州域,庐山一带正是南斗的分野。屏风九叠,指庐山五老峰东北的九叠云屏。三句意谓:庐山秀丽挺拔,高耸入云;树木青翠,山花烂熳,九叠云屏像锦绣云霞般展开;湖光山影,相互映照,烘托得分外明媚绮丽。以上是粗绘,写出庐山的雄奇瑰丽;下面,则是细描:“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金阙、三石梁、香炉、瀑布,都是庐山绝景。这四句是从仰视的角度来描写:金阙岩前矗立着两座高峰,三石梁瀑布有如银河倒挂,飞泻而下,和香炉峰瀑布遥遥相对,那里峻崖环绕,峰峦重叠,上凌苍天。接着,笔姿忽又宕起,总摄全景:“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旭日初升,满天红霞与苍翠山色相辉映;山势峻高,连鸟也飞不到;站在峰顶东望吴天,真是寥廓无际。诗人用笔错综变化,迂回别致,层层写来,把山的瑰玮和秀丽,写得淋漓尽致,引人入胜。

  然后,诗人登高远眺,以如椽大笔,彩绘长江雄伟气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九道,古谓长江流至浔阳分为九条支流。雪山,形容白波汹涌,堆叠如山。这几句意谓:登临庐山高峰,放眼纵观,只见长江浩浩荡荡,直泻东海,一去不返;万里黄云飘浮,天色瞬息变幻;茫茫九派,白波汹涌奔流,浪高如雪山。诗人豪情满怀,笔墨酣畅,将长江景色写得境界高远,气象万千。何等雄伟,何等壮美!大自然之美激发了大诗人的无限诗情:“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石镜,传说在庐山东面有一圆石悬岩,明净能照人形。谢公,南朝宋谢灵运,尝入彭蠡湖口,登庐山,有“攀崖照石镜”诗句(《谢康乐集​·入彭蠡湖口​》)。李白经过永王璘事件的挫折后,重登庐山,不禁感慨万千。这四句意思是:爱作庐山歌谣,诗兴因庐山而激发。从容自得地照照石镜,心情为之清爽,谢灵运走过的地方,如今已为青苔所覆盖。人生无常,盛事难再。李白不禁油然产生寻仙访道思想,希望超脱现实,以求解决内心的矛盾。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还丹,道家所谓服后能“白日升天”的仙丹。琴心三叠,指道家修炼的功夫很深,达到心和神悦的境界。这两句表明诗人想象着自己有一天能早服仙丹,修炼升仙,以摆脱世俗之情,到那虚幻的神仙世界:“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玉京,道教谓元始天尊居处。诗人仿佛远远望见神仙在彩云里,手拿着莲花飞向玉京。诗人多么向往这样自由自在的世界:“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淮南子​·道应训》载,卢敖游北海,遇见一怪仙,想同他做朋友而同游,怪仙笑道:“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驻。”“遂入云中。”汗漫,意谓不可知,这里比喻神。九垓,九天。太清,最高的天空。李白在这诗里反用其意,以怪仙自比,卢敖借指卢虚舟,邀卢共作神仙之游。两句意谓:我李白已预先和不可知之神在九天之外约会,并愿接待卢敖共游仙境。诗人浮想联翩,仿佛随仙人飘飘然凌空而去。全诗戛然而止,余韵悠然。

  此诗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既有对儒家孔子的嘲弄,也有对道家的崇信;一面希望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一面又留恋现实,热爱人间风物。诗的感情豪迈开朗,磅礴着一种震撼山岳的气概。想象丰富,境界开阔,给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诗的韵律随诗情变化而显得跌宕多姿。开头一段抒怀述志,用尤侯韵,自由舒展,音调平稳徐缓。第二段描写庐山风景,转唐阳韵,音韵较前提高,昂扬而圆润。写长江壮景则又换删山韵,音响慷慨高亢。随后,调子陡然降低,变为入声月没韵,表达归隐求仙的闲情逸致,声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调子恰好构成鲜明的对比,极富抑扬顿挫之妙。最后一段表现美丽的神仙世界,转换庚清韵,音调又升高,悠长而舒畅,余音袅袅,令人神往。

shānyáoshìzhōu

bái tángdài 

běnchǔkuángrén fèngxiàokǒngqiū 
shǒuchí绿zhàng zhāobiéhuánglóu 
yuèxúnxiānyuǎn shēnghàomíngshānyóu 
shānxiùchūnándǒupáng píngfēngjiǔdiéyúnjǐnzhāng 
yǐngluòmíngqīngdàiguāng 
jīnquèqiánkāièrfēngcháng yíndàoguàsānshíliáng 
xiāngyáoxiāngwàng huízhànglíngcāngcāng 
cuìyǐnghóngxiáyìngzhāo niǎofēidàotiāncháng 
dēnggāozhuàngguāntiānjiān jiāngmángmánghuán 
huángyúnwàndòngfēng báijiǔdàoliúxuěshān 
hàowéishānyáo xìngyīnshān 
xiánkuīshíjìngqīngxīn xiègōngxíngchùcāngtái 
zǎohuándānshìqíng qínxīnsāndiédàochūchéng 
yáojiànxiānréncǎiyún shǒuróngzhāojīng 
xiānhànmànjiǔgāishàng yuànjiēáoyóutàiqīng 
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bìn)。膑生阿、鄄(juàn)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qíng)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¹²,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zài)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译文:孙武已死,过了一百多年又出了个孙膑。孙膑出生在阿、鄄一带,他也是孙武的后代子孙。孙膑曾经和庞涓一道学习兵法。庞涓虽然已经为魏国服务,担任了魏惠王的将军,但是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于是暗地里派人请孙膑来。孙膑到了魏国,庞涓害怕他比自己有才干,很妒忌他,就捏造罪名,根据法律用刑挖去了他两足膝盖骨并在他脸上刺上字,想使孙膑这辈子再也不能在人前露面。有一次,齐国的使者到魏国都城大梁来,孙膑以一个受过刑的罪犯的身份暗中会见了齐使,向他游说。齐使认为孙膑的才能奇异,就偷偷地载着孙膑回到了齐国。齐国将军田忌认为孙膑很有才能,象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齐国使者到大梁来,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用言辞打动齐国使者。齐国使者觉得此人不同凡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齐国将军田忌非常赏识他,并且待如上宾。
注释:¹如:往,到......去。²梁:魏国的都城。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日:“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忌数¹与齐诸公子²驰逐³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日:“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sì)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¹⁰,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¹¹得王千金。于是忌进¹²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¹³
译文:田忌经常与齐国的公子们赛马,设重金赌注。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马分为上、中、下三等。孙膑于是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让您取胜。”田忌相信并答应了他,与齐王和各位公子用千金来赌胜负。比赛即将开始,孙膑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用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用您的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三场比赛完后,田忌一场负而两场胜,最终赢得齐王的千金赌注。于是田忌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威王向他请教了兵法,封他为军师。
注释:¹数:屡次,多次。²公子:春秋战国时诸侯不能继承君位的儿子称为公子。³驰逐:驾马车比赛。⁴重射:下很大的赌注。⁵辈:等级。⁶弟:只管。⁷逐射千金:以千金打赌。⁸临质:临场比赛。⁹驷:四匹马拉的车。¹⁰毕:结束。¹¹卒:最终。¹²进:推荐。¹³师:军师。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谢曰:“刑馀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獘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谢曰:“刑馀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zī)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jǐ)。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jié)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獘(bì)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hán)(dān),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译文:后来,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危急,向齐国请求救援。齐威王想任命孙膑为将,孙膑婉言推辞说:“一个受过刑的人不能为将。”于是任命田忌为大将,任命孙膑做军师,让他在有帷幕的车上坐着出谋策划。田忌想要带领军队到赵国去解围,孙膑说:“解乱丝不能整团地抓住了去硬拉,劝解打架的人不能在双方相持很紧的地力去搏击,只要击中要害,冲击对方空虚之处,形势就会禁止相斗,危急的局面也就因此自行解除了。现在魏国和赵国打仗,魏国轻装精锐的士兵必定全部集中在国外,老弱疲敝的士兵留在国内。您不如率领部队迅速奔赴魏国都城大梁,占领它的要道,攻击它正当空虚之处,他们一定会放弃围赵而回兵解救自己。这样我们一举既可解除赵国被围的局面,又可收到使魏国疲惫的效果。”田忌听从了孙膑这一建议。魏国的军队果然丢下赵国的都城邯郸,撤兵回国,和齐军在桂陵交战,魏军被打得大败。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日:“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兼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日:“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juě)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兼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ài),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nǔ),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jǐng),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lǔ)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译文:十三年之后,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国派田忌带兵去援救韩国,直奔大梁。魏国大将庞涓听到这一消息,立即撤兵离开韩国回魏国。这时齐军已经越过了魏国国境而向西进了。孙膑对田忌说:“那魏国的军队向来强悍勇猛,轻视齐国,齐军被称为是胆小的军队善于用兵的人就可根据这一情势,把战争朝着有利的方向加以引导。《孙子兵法》说:每天行军百里去争利,一定会使大将受挫折;每天行军五十里去争利,军队只有一半能到达。现在命令齐军在进入魏地的第一天造十万灶,第二天减为五万灶,第三天减为三万灶。”庞涓在齐军后面追了三天,非常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弱,进入我国境内才三天,士兵逃亡的就超过半数了。”就丢下他的步兵,率领轻兵锐卒,日夜兼程追赶齐军。孙膑估计魏军的行程,晚上应赶到马陵。马陵道路狭窄,而且两边的地形险要,可以埋伏军队。就砍下大树的外皮露出白木质并且在上面写着:“庞涓死在这裸树下!”接着命令齐军一万名擅长射箭的弓弩手,在马陵道两边埋伏,事先和那些弩手约好说:“晚上见到燃起火把就一齐射箭。”庞涓果然夜晚到了被砍的大树下,见到树干白木上有字,就取火把来照看。他还没有把上面的字读完,齐军就万箭齐发,魏军非常混乱,彼此失去了联系,庞涓自知智谋穷尽,军队已败,便用剑自刎。临死前说:“这样—来倒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齐军就乘胜追击,彻底打败了魏国的军队,俘虏魏太子申带回了齐国。孙膑因为这一仗在天下出了名,世代相传他的兵法。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