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堂黄阁四朝班,甲第安车未老閒。名姓儿童传海外,文章琬琰遍人间。
玉堂黄阁四朝班,甲第安车未老閒。名姓儿童传海外,文章琬琰遍人间。
情悬北阙时占岁,家近西城饱看山。自是皇穹寿平格,不烦大药驻朱颜。
情悬北阙时占岁,家近西城饱看山。自是皇穹寿平格,不烦大药驻朱颜。

wēngliùshísuì寿shòushī--qīng

tánghuángcháobānjiǎānchēwèilǎoxiánmíngxìngértóngchuánhǎiwàiwénzhāngwǎnyǎnbiànrénjiān

qíngxuánběiquēshízhànsuìjiājìn西chéngbǎokànshānshìhuángqióng寿shòupíngfányàozhùzhūyán

顾清

顾清

顾清(1460-1528)字士廉,江南华亭人,弘治六年(1493)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诗清新婉丽,天趣盎然。著有《东江家藏集》《松江府志》等。 ▶ 127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译文:金陵繁华多少事,都不过是历史中的一笔,我独自登上了江城的高处,只见满目萧然,凄清寒凉。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译文:一只飞鸟飞过,身后一缕细烟飘散在江边。几片帆船在风雨中向下游飘去,可是游子的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译文:晚风吹来,红叶萧萧作响。寒云惨淡,沉沉的压着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译文:故国亡去,失去故园的凄凉有谁知道?人心怎么还能像以往一样,自在潇洒呢?

  注:王珪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首句破题,兼点时、地。为排解乡思而怀古,但往事如烟,相隔久远,难以追寻。独自踟蹰江边古城,扑入眼帘的只有萧索的秋景。“悠悠”、“独上”、“满目秋”,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并与尾联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呼应。

  中间二联,即承接“独上江城满目秋”,着力描写诗人眼中的秋光。晚烟凄迷中,一只水鸟孤零零地落在僻静无人的沙洲上。秋雨淅淅沥沥,江面上稀落地飘零着几片帆影,驶向归途。萧瑟的晚风,把山麓层林的红叶吹得七零八落。暗淡的寒云密布低空,阴沉沉地似乎要把古城压垮。一句一景,犹如四幅画屏,物象虽不同,却同是淡墨素彩,集中反映了秋光的萧瑟,创造了一个寥落清冷的意境。

  中间二联,融情于景,锻字炼句,显出作者艺术匠心。用“萧萧”“惨惨”修饰“暮吹”与“寒云”,摹声绘色,写出了晚风凄景,寒云惨淡,也写出了作者的心绪; “惊”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秋风中“红叶”飘零的情状,也写出了诗人心头之“惊”;“压”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重,也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沉重。

  尾联归结全诗,为金陵秋景图点睛。这历史上虎踞龙盘、人杰地灵的雄都,如今竟一派凄凉,无人过问;登临此地,谁也没有往日那种激扬分发、踌躇满志的风情气韵。“故国凄凉”应“江城满目秋”,“谁与问”应“独上”。“人心无复更风流”,由以上种种风物,水到渠成地诱发出了不吐不快的感慨,体现了诗人深深的忧思。

  北宋立国不久,逐渐形成积弱集贫的局面。时任左相的作者,对国势日益衰微,感触必深。“故国凄凉”未必只是吊古之思,很可能是感慨国势的时代悲愁的曲折反映。

  这首诗格调的寥落沉郁,与昂奋进取的盛唐气象迥然有别。宋朝立国不久,逐渐形成积贫积弱的痼疾,旨在缓和危机的王安石变法,虽部分地达到了“富国”的目的,但“强兵”的效果甚微。元丰四年、五年(1081---1082)同西夏进行两次战争,都惨遭失败。第二次的“永乐之败”,丧师二十万,神宗“临朝痛悼,为之不食”(《宋史纪事本末》卷四十)。当时王珪在朝身任左相,对国势日益凌夷,感触必深。《金陵怀古》的“故国凄凉”之叹,未必只是一般的发吊古之思,很可能是感慨国势的时代悲愁的曲折反映。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宋诗鉴赏辞典》1986年版190—191页

jīnlíng怀huái--wángguī

怀huáixiāng访fǎngshìyōuyōushàngjiāngchéngmǎnqiū

niǎodàiyānláibiézhǔshùfānxiàguīzhōu

xiāoxiāochuījīnghóngcǎncǎnhányúnjiùlóu

guóliángshuíwènrénxīngèngfēngliú

濯足夜滩急,晞发北风凉。吴山楚泽行遍,只欠到潇湘。买得扁舟归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沧浪。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
(zhuó)¹夜滩急,晞(xī)²北风凉。吴山楚泽(zé)³行遍,只欠到潇(xiāo)。买山扁(piān)归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沧浪。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
译文:滩头洗足,夜色随急流从脚背流淌。清晨,晾一头短发,感受清风丝丝的微凉。吴地的山峦,楚地的湖泽,一路行遍山色湖光,只是还未到达早已心神驰往的潇湘。买得一叶扁舟,罢官归来,又何妨。这是天意作美,如今让我如愿以偿,正值盛夏六月,一帆顺风浮泛沧浪。志趣高洁闲远,象秋蝉蜕壳于浊泥,在尘埃之外浮翔,又如庄周晓梦化蝶,翩然于水淡云闲之乡。
注释:¹濯足:洗脚。²晞发:晾干头发。³吴山楚泽:泛指南方的山水。⁴潇湘:湘水与潇水合流处称为潇湘,这里指湘江。⁵扁舟:小船。⁶付:给予,赐予。⁷沧浪:水名,这里指湘江。⁸蝉蜕尘埃外:蝉脱壳羽化飞上青天,这里表示词人超脱尘俗的胸怀。⁹蝶梦:梦中化为蝴蝶。说明词人自己情致的悠闲。
制荷衣,纫兰佩,把琼芳。湘妃起舞一笑,抚瑟奏清商。唤起九歌忠愤,拂拭三闾文字,还与日争光。莫遣儿辈觉,此乐未渠央。
制荷衣¹,纫(rèn)兰佩²,把琼(qióng)³。湘妃起舞一笑,抚瑟(sè)奏清商。唤起九歌忠愤,拂(fú)(shì)三闾(lǘ)文字,还与日争光。莫遣儿辈觉,此乐未渠央¹⁰
译文:恍惚可见——裁绿荷为衣,缀秋兰为佩,一身清雅脱尘的衣装。啊,那是屈原手持一束沁人的琼芳。湘水女神嫣然一笑,飘旋舞的霓裳,拨弄琴瑟的纤指下流泻幽怨的一曲清商,唤起行吟泽畔的屈子一腔报国的忠愤,写入《九歌》眷眷不忘那拂袖挥洒的文字,一字一句与日月争光。呵,莫要让儿辈知晓一江湘水的遐想,这泛舟的乐趣悠渺不尽,正该我辈独享。
注释:¹制荷衣:用荷叶作衣服。²纫兰佩:把兰花穿结成佩带。³把琼芳:手握芳洁的花枝。⁴湘妃:湘水女神。⁵抚瑟:弹瑟。⁶清商:指悲凉的乐曲。⁷九歌:屈原作品《楚辞》中的篇目,这里以《九歌》代指屈原的作品。⁸拂拭:抹去尘垢,比喻识拔真才。⁹三闾文字:屈原曾任三闾大夫,这里指屈原骚赋。¹⁰未渠央:即未尽之意。渠,同“遽”,急遽;央,尽。

  词的上片写行舟过湘水的情景。开头“濯足”二句即用屈原作品的词语,又非常切合舟行途中情景。首句见《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次句见《楚辞·九歌·少司命》:“与女沐兮咸池,晞女发兮阳之阿。”但“北风凉”出自《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濯足夜滩急”二句,既写驾舟远行者的表象动态,又借以抒发自己高洁的情怀,并且贯穿全篇。从濯足到晞发的意象,显示出词人胸怀的高洁脱俗。“吴山”二句承上则抒发词人渴望到潇湘的心愿。“买山扁舟”三句,进一步展示想象与现实相结合的美好机遇。“六月下沧浪”,既点明了时间,又借指湘江并与上文潇湘呼应。”天公付我”,从表象上看,大概是写天公为我作美,其实,词人此刻的心绪是异常复杂的,透过这幽默诙谐的词语,读者可以体察到词人埋藏于内心的人生苦涩滋味。“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词人转换视角,采用两个不同层次景色来展现蕴含着的奥秘。前句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的,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后者运用《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水云乡为隐者所居。这种多视角的审美情趣既是对屈原身处浊世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格的赞美,又是借以自喻而显露出豁达自适的心情。

  下片即景抒情。作者荡舟湘江,脑海里浮现出屈原的形象。屈原那种忠愤忧国的情操,精美多姿的诗句,撼动着词人的心扉。于是词人情不自禁地运用《楚辞》中的诗句注入渊篇,而落笔灵活自然,别开生面。“制荷衣”三句,承上启下,虽然词人运用《楚辞》成语,但思维意识已超越时空而带有飘飘欲仙的幻觉。“湘妃起舞一笑”二句,由撷取成句到感情升华,由丰富的联想而产生飞动的意象。这里既写“湘妃起舞”的场面,又有“抚瑟奏清商”的舞曲。“紧接着”唤起“三句以崇敬的心情颂扬屈原的伟大品格及其作品不朽的艺术价值。“结末”莫遣“二句用典。这里词人从幻想的画面中返回到现实的境界,寓怨愤于欢乐中,余韵不尽。

  词中不仅变换奇横,富有浪漫色彩,而且表达宛转曲折。全篇运化屈赋诗句和意象,将湘水人文典故、神话传说与屈原文字融为一体,浑化组合,构成虚幻、空灵、高洁、纯美的意境,寄寓词人由忠愤而转换为洒脱超旷的复杂心态。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钟振振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10:第813-815页
2、 唐圭璋等著.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08月第1版:第1430-1431页
铜柱朱崖道路难,伏波横海旧登坛。
铜柱朱崖¹道路难,伏波²横海旧登坛³
译文:通往铜柱朱崖的道路艰险崎岖,登坛封拜的伏波横海曾效驰驱。
注释:¹铜柱朱崖:指南方边远地区。铜柱:汉伏波将军马援曾率兵南征交趾,立铜柱,为汉之极界。按所立铜柱在今广西分茅岭下。朱崖:又称珠崖,汉郡名,即今海南省琼山县一带。²伏波:汉马援曾为伏波将军,韩说曾为横海将军,两人都曾率兵南征。³登坛:古代封拜大将,都要筑坛受命,然后出师。
越人自贡珊瑚树,汉使何劳獬豸冠。
越人¹自贡珊瑚树²,汉使何劳獬(xiè)(zhì)³
译文:百越的土人自愿进贡珊瑚宝树,汉代的使者何劳又去辨诬洗污。
注释:¹越人:泛指南方人。五岭以南,古为百越之地。²珊瑚树:古人以为珍饰之物。³獬豸冠:御史所服之冠。獬豸:类似羊的神兽,据说它能辨是非曲直。
疲马山中愁日晚,孤舟江上畏春寒。
疲马山中愁日晚,孤舟江上畏春寒。
译文:奔驰山中的驿马担心日已向暮,航行江上的孤舟生怕遇上风雨。
由来此货称难得,多恐君王不忍看。
由来此货称难得¹,多恐君王不忍看。
译文:这些珍奇宝物从来都很难得到,只恐贤明的君主顾也不肯一顾。
注释:¹难得:指稀世的珍宝。言古代明君屏绝稀奇珍宝,免使臣下逢迎其欲,以图恩宠。

  这是一首讽刺地方官员以进贡方物为名,行市恩买宠之实的诗,词微义显,言正行方,全诗可分为两部分。

  前四句为第一部分,意思是说,远方贡物,不该强取。首二句由怀古领起。“铜柱”、“朱崖”,暗指杜侍御出旧的地点,这个地方正是当年伏波将军(马援)、横海将军(韩说)拜将坛、征讨东越之地。言外之意,历史上的两位战将,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才到了那里,功彪千载,名垂青史,如今杜侍御为了攫取贡物,取悦皇帝,也到了那里,孰公孰私、孰尊孰卑,两相对照,泾渭分明。若说一二句是侧面讽谏的话,三四句就是从正面进言。意思是说汉唐国力强盛、为其威望所折服,南越人自会心甘情愿向朝廷进献像珊瑚树那样的珍贵礼物,又何必劳驾杜侍御不辞辛劳、万里迢迢前去亲自索要。

  后四句为第二部分,写杜侍御冒险而夺取贡物,未必能取悦皇上。五六句承首句,突出“道路难”三字。马精疲力尽,还要爬山涉水,唯恐太阳下山赶不及路程;船,孤帆无伴,还要冲波鼓浪、冒着春寒艰难行驶。两句将杜侍御为逢迎,不惜一切代价的为人及其心理状态刻画得入木三分。七八句,以反言若正的笔法,表面上为粉饰朝廷、为君王开脱,实则寓含更深刻的讽刺。从“多恐”二字里透露了这一消息,可谓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此诗紧扣御史的职责和其卑鄙行为,构成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起到辛辣讽刺的效果。

参考资料:
1、 林力 肖剑.唐诗鉴赏大典(上、中、下册):长征出版社,1999年:818页

shìsònggòngzèng--zhāngwèi

tóngzhùzhūdàonánhénghǎijiùdēngtán

yuèréngòngshānshùhàn使shǐláoxièzhìguān

shānzhōngchóuwǎnzhōujiāngshàngwèichūnhán

yóuláihuòchēngnánduōkǒngjūnwángrěnkàn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
逮至¹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²,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yà)(yǔ)、凿齿、九婴、大风、封豨(xī)、修蛇皆为民害³
译文:等到到了尧的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杀死了花草树木。老百姓都没有吃的东西。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豖希、修蛇等各种怪兽都出来祸害百姓。
注释:¹逮至:等到。²禾稼:谷类作物的统称。³民害:人民的祸害。
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尧乃使¹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zhuó)²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³尧以为天子。
译文:于是尧帝让羿在畴华这地方杀死凿齿,在凶水这地方杀死九婴,在青丘泽射死了大风,又往天射落九个太阳,在地下杀死猰貐,在洞庭斩断修蛇,在桑林生擒了封豨。天下百姓都很高兴,立尧为天子。
注释:¹使:派遣;命令。²缴:带有细丝绳的箭。³置:立。
策勋万里 ,笑书生骨相,有谁相许?壮志平生还自负,羞比纷纷儿女。酒发雄谈,剑增奇气,诗吐惊人语。风云无便,未容黄鹄轻举。
策勋(xūn)万里¹ ,笑书生骨相²,有谁相许?壮志平生还自负,羞比纷纷³儿女。酒发雄谈,剑增奇气,诗吐惊人语。风云无便,未容黄鹄(hú)轻举
译文:立功边疆,是谁在推许我的面相?我自恃壮志凌云,羞于与胸无大志的碌碌无为之辈相比。(我)酒后又雄健有力的言谈,一把长剑舞出奇异的气度,张口便可吐出令人惊异的诗句。(却因)际遇难逢,不得机会,无法如黄鹤一般轻快地飞翔,一展抱负。
注释:¹策勋万里:立功万里外而记功于策。²骨相:骨骼相貌。古人以此推测人的命和性。³纷纷:众多。⁴酒雄谈:雄辩的言论。⁵奇气:不平凡的志气。⁶风云无便:言时局不给予施展抱负的机会。风云:局势。⁷黄鹄轻举:谓远走高飞,建立功业。
何事匹马尘埃,东西南北,十载犹羁旅?只恐陈登容易笑,负却故园鸡黍。笛里关山,樽前日月,回首空凝伫。吾今未老,不须清泪如雨。
何事匹马尘埃,东西南北,十载犹羁(jī)旅?只恐陈登¹ 容易笑,负却故园鸡黍(shǔ)²。笛里关山³,樽(zūn)前日月,回首空凝伫。吾今未老,不须清泪如雨。
译文:我骑着马儿东西南北漫游各地,十年了仍客寄他乡。只关心家乡的农家饭菜,只怕要被陈登所耻笑。国家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而我却沉湎于自家田园之中,回头看去凝神久立,内心极不平静。但是我的年纪尚未老大,也不应太多失望。
注释:¹陈登:三国人,字元龙,多豪气,身处江湖却有救世之意。此处言自己的退世之思怕为陈登笑话。此处反用其意。²故园鸡黍:家乡丰盛的饭菜。喻乡人深厚的情谊。³关山:泛指各种关隘。

  这首词以赋法述怀,即借用形象的语言去铺写自己的心志怀抱。上阕描写自己的壮志奇才、抒发怀才不遇的感叹。“策勋万里”,抱负不凡;“酒发雄谈,剑增奇气,诗吐惊人浯”,才气超群,但是,终究无人相许,故难以施展抱负,“未容”二字包含了多少愤慨之情,不平之气。下阕紧承“风云无便”二句写自己的遭遇:不仅壮志未酬,抱负成空,而且“匹马尘埃,东西南北犹羁旅。”面对这种现实,作者内心充满了济世与退隐的矛盾,最后两句既是对自己的慰勉,也是对社会的控诉。万里、东西南北,境界辽阔;剑、风云、黄鹤、马,意象雄健;曲折有致,一气流贯,为明词中的佳作。

  词的开头三句即从薛相士来访说起。“策勋万里”即立功万里,“策勋”,记功于策。“骨相”,指人的骨骼和形体相貌,古代相命以骨相推算人的命运。“有谁曾许”,指薛相士对他的骨相的称许。从这里不难看出,虽然他在《赠薛相士》诗中,说自己并不相信所谓自己将富贵的话,也无意出仕,但他内心对这相士的话还是颇为相信,并以此自得的。二、三句以一“笑”字领起,颇有几分得意。四、五二句,就透出了这种情绪:“壮志平生还自负,羞比纷纷儿女。”他自信自己平生的志向一定会实现,因而羞与芸芸众男女比肩并列。“酒发雄谈,剑增奇气,诗吐惊人语。”这三句是他狂放不羁、英姿勃发的年轻生活情景的真实写照,显然,他不仅以一诗人自期,更期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风云无便,未容黄鹄轻举”,他把自己不能功成名就归之于未有合适的机遇,“黄鹄”,即天鹅,“轻举”,有轻举妄动之意。高启生活的苏州一带,这时还是张士诚农民起义军活动区域,高启不肯与张士诚政权合作,他看出张士诚政权是个短命的政权。

  词的下阕紧扣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不得志的悲哀。“何事”三句,对自己过去十年的漂泊动荡生活作了很好的概括:从十六岁起即知名于世,迄今已整整十年,这些年间,他来往于北郭、青丘间,还曾去城中一游。“匹马尘埃”一句写出了词人在尘世间苦苦寻觅报国之路的形象,十年的努力,并未使他找到一个可以安身立命之所。“只恐”二句用三国时许汜与陈登的典故,作者以许汜自比,因为自己关心的只是“故园鸡黍”,故恐为陈登所笑。“笛里关山,樽前日月,回首空凝伫”三句,写自己不平静的心境。这几年,国家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而他却沉湎于自家田园之中,故他对这种消沉无所作为的生活状况不甘心,内心并不平静。后结二句,词意微微振起,相信自己年纪尚未老大,不应当过于失望。从这首诗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词人政治上是软弱的,他有远大的抱负,却没有足够的胆识,所以当朱元璋任命他为户部右侍郎时,他又坚辞不受,而仅以诗人终其一生。

  作者在词中,书写了其凌云壮志的理想与匹马羁旅的现实处境,将豪放个性、非凡才能与被迫借酒浇愁、神伤意迷的无聊生活加以对比,以抒发壮志未酬的强烈苦闷。其中如“酒发雄谈,剑增奇气,诗吐惊人语”,一气贯注,而“笛里关山”与“樽前日月”的矛盾,“黄鹄轻举”与“风云无便”的矛盾又在不经意中抒发出来,作者借“命相”说抒发牢骚,因而不能把它当做“词谶”来解读。感叹不遇,却是多哀矜己才;处困思奋,又显其自负自傲;作者的豪放,是慷慨中的“疏狂”。

参考资料:
1、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下):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313-314
2、 萧涤非,刘乃昌.中国文学名篇鉴赏·词赋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194-196
3、 彭国志.豪放词百首:安徽文艺出版社,,2004年01月:187-189

niànjiāo ·xūnwàn

gāo míngdài 

xūnwàn xiàoshūshēngxiàng yǒushuíxiàng zhuàngzhìpíngshēnghuán xiūfēnfēnér jiǔxióngtán jiànzēng shījīngrén fēngyúnbiàn便 wèirónghuángqīng 
shìchénāi dōng西nánběi shízǎiyóu zhǐkǒngchéndēngróngxiào quèyuánshǔ guānshān zūnqiányuè huíshǒukōngníngzhù jīnwèilǎo qīnglè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