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¹歌舞几时休²
译文:西湖四周青山绵延楼阁望不见头,湖面游船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注释:¹西湖:杭州的著名风景区。²几时休:什么时候休止。
暖风熏(xūn)¹得游人醉,直²把杭州作汴(biàn)³
译文:温暖馥郁的香风把人吹得醉醺醺的,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注释:¹熏: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²直:简直。³汴州:即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此诗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全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 ,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这样首先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接着写到:“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在诗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他此时是多么希望这样的歌舞快“休”了。这里,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游人”在这里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主要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这句紧承上“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来。诗人面对这不停的歌舞,看着这些“游人们”陶醉其中,不由得表现出自己的感慨之情。其中,“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在诗人看来,正是这股“暖风”把“游人”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其中的“熏”、“醉”两字用得很精妙。首先,一个“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接着一个“醉”字,承接上一个“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们”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醉”字,留下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游人们”在这美好的“西湖”环境中的丑态。

  在这样的状态下,诗人为了进一步表现出“游人醉”,在结尾中写道:“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朝原来建都于汴梁,时已为金侵占。就是说,纸醉金迷中,这些“游人”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这里,诗人不用“西湖”而用“杭州”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西湖”虽在杭州,但说到“西湖”,美景之地,是游山玩水的最佳去处,而且也仅仅是杭州的一个景点。而诗人用“杭州”,就很好地与宋都“汴州”(“汴州”已经被金人占有)对照。在对照中,不但引出“汴州”这一特殊的、富有政治意义的名称,而且更有助于抒发诗人的情感——揭露那些“游人们”无视国家前途与命运,沉醉在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的卑劣行为,同时,也表达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及其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之情。

  北宋的灭亡,原因当然很多,但统治者的荒淫奢侈必居其一;南宋的偏安,原因也很多,但朝野酣嬉,醉生梦死,也必居其一;林升这首见于《西湖游览志余》的诗,所写正是当时公然的,常见的,谁都不以为奇的,毫不注意的社会现象,给他一写,便觉触目惊心,令人难以为情,所以是成功的讽刺。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315
2、 黄星南.历代爱国诗歌100首赏析:湖南出版社,1997:156-157
3、 张剑著.唐宋诗词名篇欣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207-208

línān

línshēng sòngdài 

shānwàiqīngshānlóuwàilóu 西shíxiū 
nuǎnfēngxūnyóurénzuì zhíhángzhōuzuòbiànzhōu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西湖四周青山绵延楼阁望不见头,湖面游船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温暖馥郁的香风把人吹得醉醺醺的,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注释

西湖:杭州的著名风景区。

几时休:什么时候休止。

熏: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

直:简直。

汴州:即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创作背景

  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当政者只求苟且偏安,大肆歌舞享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作者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疑原无题,此题为后人所加。

赏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此诗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全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 ,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这样首先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接着写到:“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在诗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他此时是多么希望这样的歌舞快“休”了。这里,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游人”在这里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主要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这句紧承上“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来。诗人面对这不停的歌舞,看着这些“游人们”陶醉其中,不由得表现出自己的感慨之情。其中,“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在诗人看来,正是这股“暖风”把“游人”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其中的“熏”、“醉”两字用得很精妙。首先,一个“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接着一个“醉”字,承接上一个“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们”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醉”字,留下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游人们”在这美好的“西湖”环境中的丑态。

  在这样的状态下,诗人为了进一步表现出“游人醉”,在结尾中写道:“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朝原来建都于汴梁,时已为金侵占。就是说,纸醉金迷中,这些“游人”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这里,诗人不用“西湖”而用“杭州”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西湖”虽在杭州,但说到“西湖”,美景之地,是游山玩水的最佳去处,而且也仅仅是杭州的一个景点。而诗人用“杭州”,就很好地与宋都“汴州”(“汴州”已经被金人占有)对照。在对照中,不但引出“汴州”这一特殊的、富有政治意义的名称,而且更有助于抒发诗人的情感——揭露那些“游人们”无视国家前途与命运,沉醉在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的卑劣行为,同时,也表达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及其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之情。

  北宋的灭亡,原因当然很多,但统治者的荒淫奢侈必居其一;南宋的偏安,原因也很多,但朝野酣嬉,醉生梦死,也必居其一;林升这首见于《西湖游览志余》的诗,所写正是当时公然的,常见的,谁都不以为奇的,毫不注意的社会现象,给他一写,便觉触目惊心,令人难以为情,所以是成功的讽刺。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315
2、 黄星南.历代爱国诗歌100首赏析:湖南出版社,1997:156-157
3、 张剑著.唐宋诗词名篇欣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207-208
林升

林升

林升,字云友,又字梦屏,温州横阳亲仁乡荪湖里林坳(今属苍南县繁枝林坳)人,(《水心集》卷一二有《与平阳林升卿谋葬父序》)。大约生活在南宋孝宗朝(1106-1170年),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事见《东瓯诗存》卷四。《西湖游览志余》录其诗一首。 ▶ 3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¹中有善²口技³。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¹⁰,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¹¹而已¹²。众宾团坐¹³。少(shǎo)(qǐng)¹⁴,但¹⁵¹⁶屏障中抚尺一下¹⁷,满坐寂然¹⁸,无敢哗(huá)¹⁹者。
译文:京城里有个擅长表演口技的人。正赶上有户人家宴请宾客,在大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屏风,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屏风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众多宾客围绕着屏风而坐。一会儿,只听见屏风里面醒木一拍,全场马上静悄悄的,没有人敢大声说话。
注释:¹京:京城。²善:擅长,善于。³口技:杂技的一种。用口腔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⁴者:……的人。⁵会:适逢,正赶上。⁶宴:举行宴会,名词动用。⁷于:在。⁸厅事:大厅,客厅。⁹施:设置,安放。¹⁰屏障:指屏风、围帐一类用来挡住视线的东西。¹¹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¹²而已:罢了。¹³团坐:相聚而坐。团,聚集、集合。¹⁴少顷:不久,一会儿。¹⁵但:只。¹⁶闻:听见。¹⁷下:拍。¹⁸满坐寂然:全场静悄悄的。坐,通“座”。寂然,安静的样子。然:用在形容词的词尾,表示:……的样子。¹⁹哗:喧哗,大声说话。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¹闻深巷²中犬吠(fèi)³,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yì)。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¹⁰,儿含乳¹¹啼,妇拍而呜¹²之。又一大儿醒,絮(xù)¹³不止。当是时¹⁴,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¹⁵醒声,夫叱(chì)¹⁶大儿声,一时¹⁷齐发¹⁸,众妙毕备¹⁹。满坐宾客无不²⁰伸颈²¹,侧目²²,微笑,默叹²³,以为²⁴妙绝²⁵
译文:远远地听到幽深的巷子中有狗叫声,就有妇女惊醒后打呵欠和伸懒腰的声音,她的丈夫在说梦话。过了一会儿孩子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醒了。妇人抚慰孩子喂奶,孩子含着乳头哭,妇女又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又有一个大儿子醒了,絮絮叨叨地说个不停。在这时候,妇女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里哼着哄孩子的声音,孩子边含乳头边哭的声音,大孩子刚醒过来的声音,丈夫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同时响起,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满座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看,微笑,心中默默赞叹,认为奇妙极了。
注释:¹ 遥:远远地。²深巷:幽深的巷子。深:很长。³犬吠:狗叫(声)。⁴惊觉:惊醒。⁵欠伸:欠:打呵欠 ,伸:伸懒腰。⁶呓语:说梦话。⁷既而:不久,紧接着。而,这里作表时间的副词的词尾。⁸啼:哭。⁹抚:抚摸,安慰。¹⁰儿乳:乳:作动词用,喂奶。¹¹含乳:乳头。¹²呜: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¹³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¹⁴当是时:在这个时候。¹⁵初:刚,刚开始。¹⁶叱:大声呵斥,严厉批评。¹⁷一时:同一时候。¹⁸齐发:一齐发出。¹⁹众妙毕备:各种妙处都具备,意思是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毕:全、都。备:具备。²⁰无不:没有一个不,否定加否定表示肯定。²¹伸颈:伸长脖子。²²侧目:偏着头看,形容听得入神,名词动用。²³默叹:默默地赞叹。²⁴以为:认为。²⁵妙绝:奇妙极了,好极了。绝:到了极点。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未几¹,夫齁(hōu)²声起,妇拍儿亦渐³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shǎo),稍稍正坐¹⁰
译文:过了一会儿,丈夫打起了呼噜声,妇女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消失。隐隐听到有老鼠作作索索活动的声音,盆子翻倒倾斜,妇女在梦中发出了咳嗽声。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端正了坐姿。
注释:¹未几:不多久。²齁:打鼾(hān),打呼噜。³渐:慢慢地。⁴微闻:隐约地听到。⁵作作索索:老鼠活动的声音。⁶(拟声词)盆器:指盆一类的盛物的器皿。⁷倾侧:翻倒倾斜。⁸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意:心情。少:稍微。舒:伸展、松弛。⁹稍稍:时间副词,据《词源》释为“随即”,这里是渐渐。¹⁰正坐:端正坐的姿势。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¹一人大呼:“火起²”,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³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jiàn)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yè)屋许(hǔ)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¹⁰。虽¹¹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¹²;人有百口¹³,口有百舌,不能名¹⁴其一处也。于¹⁵¹⁶宾客无不变色¹⁷离席¹⁸,奋袖出臂¹⁹,两股²⁰战战²¹,几(jī)²²欲先走²³
译文: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其中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物品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发出;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救东西的声音,救火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清其中一个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变了脸色,离开席位,捋起衣袖,伸出手臂,两腿打着哆嗦,差一点争先恐后地跑了。
注释:¹忽:忽然,突然。²火起:起火,失火。³齐:一齐。⁴俄而:一会儿,不久。⁵中间:其中夹杂着。中:其中;间:夹杂。⁶力拉崩倒:劈里啪啦,房屋倒塌。力拉:拟声词。⁷火爆声:烈火燃烧物品爆裂的声音。⁸齐作:一齐发出。⁹曳屋许许声:(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曳:拉。许许:拟声词,呼喊声。¹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没有的。¹¹虽:即使。¹²不能指其一端: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形容口技模拟的各种声响同时发出,交织成一片,使人来不及一一辨识。一端:一头,这里是“一种”的意思。¹³口:嘴巴。¹⁴名:作动词用,说出。¹⁵于:在。¹⁶是:这。¹⁷变色:变了脸色,惊慌失措。¹⁸离席:离开座位。¹⁹奋袖出臂:捋起袖子,露出手臂。奋:张开、展开。出:露出。²⁰股:大腿。²¹战战:打哆嗦;打战。²²几:几乎,差点儿。²³先走:抢先逃跑。走:跑。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语文教材版本)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¹。撤屏²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译文: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撤去屏风一看里面,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注释:¹群响毕绝:各种声音全都消失了。毕绝:都消失了。²撤屏:撤去屏风。

  第一部分

  (第一段),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这部分是下文记叙精彩表演的铺垫。

  文章以“京中有善口技者”开篇,介绍口技表演者,是本文的一句总说,即全文意在说明这位“善口技者”的技艺之“善”擅长。“会宾客大宴”,点明口技表演者献技的时间和事由:这场口技表演是在一次“宾客大宴”之时;因是“大宴”,故有此盛举。“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指明表演的地点和简单设施,说明这是一个临时演出场所,地方不大。再根据这次表演内容的特点,指出口技表演者是在幕后表演。又将简单的道具一一列出,指明仅有“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以示别无他物,口技艺人的表演主要凭的是他的“口”。最后以“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点染表演即将开始时全场肃穆紧张的气氛。这部分除一个“善”字外,对口技表演者不加任何赞词,却处处为其高超技艺张本,造成很强的悬念,使读者料想必有一场精彩的表演。

  第二部分

  (第二段至第四段),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这部分是全文的主体,描写口技艺人所表演的两个场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第一层(第二段),写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吠惊醒的情形,以及宾客对口技表演的由衷赞叹。

  口技表演由远远听到从深巷中传来的犬吠声开始。然后以一个四口之家作为想像中的“舞台”,使听众的注意力由外景转入内景。先写“妇人惊觉欠伸”,听到犬吠声而醒来,这就拉开了一家人深夜被惊醒的帷幕。再写“其夫呓语”,画面逐渐清晰。又由于“欠伸”“呓语”惊动了幼儿,幼儿“大啼”。至此帷幕大开,相继出现许多声响:丈夫被吵醒,大儿也被吵醒,于是“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打破深夜的静谧,使口技表演达到第一个高潮。

  第二层(第三段),写表演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的情绪变化。

  先写丈夫的“声”,并伴以妇人的拍儿声,“渐拍渐止”,给人以时间缓慢推移而声音渐弱的感觉。接着以老鼠跑动偷食、“盆器倾侧”的声音,妇人梦中的咳嗽声,表示夜静更深,全家人又入睡了。这一层,表现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由前一个高潮落入低潮,并为下一个高潮蓄势。

  第三层(第四段),写表演一场突然而至的大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作。

  开始用类似画外音的手法,以“一人大呼‘火起’”,突然加快节奏。接着写这个四口之家突然遭到意外变故的情形:“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气氛骤然变化。然后内景转为外景,以“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表现人们的惊恐万状,再以“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表现火势的猛烈和火场的纷乱,又以“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极言声音之杂乱、逼真。至此,口技表演达到了第二个高潮,即最高潮。

  第三部分

  (第五段),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再次交代表演者的道具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与首段相呼应,说明在演出中未增加任何道具,刚才的精彩表演的确是从“口”中发出的。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叹服.作者笔下的这场口技表演距今已三百多年,今天仍能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kǒu

línhuán qīngdài 

    jīngzhōngyǒushànkǒuzhě huìbīnyàn tīngshìzhīdōngběijiǎo shīchǐpíngzhàng kǒurénzuòpíngzhàngzhōng zhuō  shàn chǐér zhòngbīntuánzuò shàoqǐng dànwénpíngzhàngzhōngchǐxià mǎnzuòrán gǎnhuázhě 

    yáowénshēnxiàngzhōngquǎnfèi biàn便yǒurénjīngjuéqiànshēn  érérxǐng  xǐng ér érhán pāiérzhī yòuérxǐng zhǐ dāngshìshí shǒupāiérshēng kǒuzhōngshēng érhánshēng érchūxǐngshēng chìérshēng shí zhòngmiàobèi mǎnzuòbīnshēnjǐng  wēixiào tàn wéimiàojué 

    wèi hōushēng pāiérjiànpāijiànzhǐ wēiwényǒushǔzuòzuòsuǒsuǒ pénqīng mèngzhōngsòu bīnshàoshū shāoshāozhèngzuò 

    rén  huǒ    liǎngér éérbǎiqiānrén bǎiqiānér bǎiqiānquǎnfèi zhōngjiànbēngdǎozhīshēng huǒbàoshēng fēngshēng bǎiqiānzuò yòujiābǎiqiānqiújiùshēng shēng qiǎngduóshēng shuǐshēng fánsuǒyīngyǒu suǒyǒu suīrényǒubǎishǒu shǒuyǒubǎizhǐ néngzhǐduān rényǒubǎikǒu kǒuyǒubǎishé néngmíngchù shìbīnbiàn fènxiùchū liǎngzhànzhàn xiānzǒu 

    ránchǐxià qúnxiǎngjué chèpíngshìzhī rén zhuō  shàn chǐér  wénjiàocáibǎnběn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浮香¹绕曲岸²,圆影³(fù)华池
译文:曲折的堤岸弥漫着荷花清幽的香气,圆圆的荷叶重重叠叠的覆盖在池塘上。
注释:¹浮香:荷花的香气。²曲岸:曲折的堤岸。³圆影:指圆圆的荷叶。⁴华池:美丽的池子。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常恐秋风早,飘零¹君不知。
译文:常常担心萧瑟的秋风来得太早,让人来不及欣赏荷花就凋落了。
注释:¹飘零:坠落,飘落。

  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花好月圆,后两句突然借花之自悼,实写人之自悼。此诗托物言志,情感真切自然。

  “浮香绕曲岸”,未见其形,先闻其香。曲折的池岸泛着阵阵清香,说明荷花盛开,正值夏季。“圆影覆华池”,写月光笼罩着荷池。月影是圆的,花与影,影影绰绰,莫能分解。写荷的诗作不在少数。而这首诗采取侧面写法,以香夺人,不着意描绘其优美的形态和动人的纯洁,却传出了夜荷的神韵。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是沿用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句意,但又有所变化,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早年零落的感慨。

  卢照邻在去世前不久写的《释疾文》中说道:“春秋冬夏兮四序,寒暑荣悴兮万端。春也万物熙熙焉感其生而悼死,夏也百草榛榛焉见其盛而知其阑,秋也严霜降兮殷忧者为之不乐,冬也阴气积兮愁颜者为之解欢。圣人知性情之纷纠。”这不免也有诗人自己的性格原因。由于他被病痛所折磨,对事物变化的反映特别敏感。如《释疾文》中所说:“神翳翳兮似灰,命绵绵兮若缕。一伸一屈兮,比艰难若尺蠼,九生九死兮。同变化乎盘古。万物繁茂兮此时,余独何为兮肠邅回而屡腐?”“草木扶疏兮如此,余独兰騨兮不自胜。”万物越是繁茂越是生机勃勃,他就越发感觉到自己的形象枯槁。同时他对繁荣的万物是“感其生而悼死”,“见其盛而知其阑”也有对自己和他人盛时的回忆与感慨。他的这种思想突出表现在他晚期的诗歌里。

  《曲池荷》的前两句写的是花好月圆,而后两句突然转写花之自悼。这花之自悼实为人之自悼。咏物诗,“因物以见我”,乃见其佳处。除余山《竹林问答》中说:“咏物诗寓兴为上,传神次之。寓兴者,取照在流连感慨之中,《三百篇》之比兴也。传神者,相赏在牝牡骊黄之外,《三百篇》之赋也。若模形范质,藻绘丹青,直死物耳,斯为下矣。”如此看来,可见卢照邻咏物诗之造诣。

  《曲池荷》在写作中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成功地运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所谓象征,就是借用某一景物或形象的某些特征来表现另一事物或形象的艺术手段。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象征与被象征的事物,即荷花的遭遇和诗人的遭遇一明一隐,一实一虚。诗中所创造的境界掩盖着、暗示着、朝向着另一个深邃的精神境界即诗人内心隐蔽的境界,最后完全融合。读者突破诗人设置的这个外在境界后,才能真正走进诗人刻意营造的另一个隐蔽的内心境界,才真正获得了作者的意图,即诗旨诗趣。

参考资料:
1、 陈新璋.唐宋咏物诗赏鉴: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79-81
2、 韩盼山.品花诗译: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156-157

chí

zhàolín tángdài 

xiāngràoàn yuányǐnghuáchí 
chángkǒngqiūfēngzǎo piāolíngjūnzhī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满纸荒唐¹言,一把辛酸泪²
译文:看起来满篇都是荒唐的言辞,字里行间却都浸透着我辛酸的眼泪!
注释:¹荒唐:谓说话浮夸、不实际,或者谓行为放荡为荒唐。²辛酸泪:点明小说饱含作者对现实人生悲剧的辛酸感受。辛酸,辣味和酸味。比喻悲痛苦楚。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都云¹作者痴²,谁解³其中味
译文:都说我太过迷恋儿女痴情,可又有谁能够真正理解书中的意味和我的良苦用心?
注释:¹云:说。²痴:即不聪明,呆笨。³解:懂得,理解。⁴味:意味,旨趣。此处谓真实的意义。

jué

cáoxuěqín qīngdài 

mǎnzhǐhuāngtángyán xīnsuānlèi 
dōuyúnzuòzhěchī shuíjiězhōngwèi 
楼台向晓。淡月低云天气好。翠幕风微。宛转梁州入破时。
楼台向晓¹。淡月低云天气好。翠幕风微。宛转梁州²入破³时。
译文:拂晓时分的楼台,在淡月、低云这么美好的环境里,翠幕里微风传出婉转动听的《梁州》曲,音乐节奏由缓慢而转入快拍。
注释:减字木兰花: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减兰。¹向晓:指拂晓时分。²梁州:唐宋时有管理音乐的官署为教坊,《梁州》为唐代教坊曲名。³破:唐宋大曲的第三部分。大曲每套都有十余遍,归入散序、中序、破三大段。
香生舞袂。楚女腰肢天与细。汗粉重匀。酒后轻寒不著人。
翠生舞袂(mèi)。楚女¹腰肢天与²细。汗粉重匀。酒后轻寒不著(zhuó)³人。
译文:舞袖翩翩,一阵阵暗翠随风而来,丽质天成的舞女有着楚女般纤细的腰肢,她们擦去翠汗,重匀脂粉,而喝酒祛寒后,显得更加妩媚动人。
注释:¹楚女:楚国女子。后多以楚女泛指细腰女子。²天与:上天赐予,此处指丽质天成之意。³著:附黏着。

  此词主要写歌女的才情与美貌。

  上片写在淡月、低云、微风的惬意环境中的动人歌声。这是一个天气不错的夜晚,云低月淡,轻风吹拂着楼台翠幕,一场夜宴进行到了拂晓时分,就在夜色将阑的时候,《梁州》曲的节拍由慢而繁,美丽歌女的歌声变得婉转动听。起句点明地点、时间,暗示宴会持续时间之长、与宴者之欢快。次两句点明节候之美好、环境之高贵雅致。上片结句由自然而人声,突出音乐旋律之婉转动听。

  下片重点写舞女,直接描写歌女丽质天成之美。她随着乐曲翩翩而舞,长袖生香,天生纤腰显得更加婀娜,这是舞女给人的感官享受。末两句写歌舞之后,她擦去香汗,重匀脂粉,而喝酒祛寒后,她显得更加妩媚动人,是写舞女跳舞之投入及带给人们的美的享受。

  这首词就题材而言,在欧词中属于侧艳类,但艳而不俗,亦真实地展现了年轻的欧阳修洛阳生活的一个侧面。

参考资料:
1、 谭新红编著,欧阳修词全集,崇文书局,2014.06,第34-36页
2、 郁玉莹编著,欧阳修词评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03,第5页
三日柴门拥不开,阶平庭满白皑皑。
三日柴门拥不开,阶平庭满白皑皑。
译文:柴门多日紧闭不开,门前石阶铺满了白雪皑皑。
今朝蹈作琼瑶迹,为有诗从凤沼来。
今朝蹈作琼(qióng)¹迹,为有诗从凤沼²来。
译文:如今有人把琼玉般的积雪踏碎,是友人从京城给我寄了诗来。
注释:¹琼瑶:美玉,这里指雪。²凤沼:即凤凰沼,属禁苑中沼池,这里代指京城。

  诗《酬王二十舍人雪中见寄》不见于《柳河东集》。宋人蔡正孙《诗林广记》中选柳诗五首,其三即此诗,今人考证为柳宗元所作。

  柳宗元初贬永州无以为居,寓居在潇岸四无邻舍的龙兴寺内,公元810年(元和五年)迁居愚溪侧畔,筑室茨草,与农户为邻。他在《田家》诗中描写了周围的环境:“古道绕蒺藜,萦回古城曲。蓼花被堤岸,陂水寒更渌。……行人迷去住,野鸟竟栖宿。”永州地处楚南、五岭北麓,偏僻荒凉。而他居住的愚溪一带更是杂草从生,蓼花披岸,溪水清寒,道无行人。

  诗的前两句写景,描写柳居孤寂清冷的环境:柴门多日紧闭不开、石阶上铺满了皑皑白雪,分不清高底,没有人来访。这两句虽然写的是雪后柳居前的清冷荒凉之景,实际透露出来的却是他人生境遇的寂寞。

  柳宗元是“永贞革新”的重要人物,曾在长安叱咤风云。革新失败后,被贬谪到南蛮之地,昔日政治上的挚友相继被贬,天各一方,不通音讯。来永州不久,与之相依为命的母亲卢氏病故,而朝廷连发四次诏命,规定“八司马”不在宽赦之列,早日复用的希望破灭了。政治上的迫害,人世间的诸多失意,给他难以承受的打击。他这时的心境正如他在《南涧中题》所述:“去国魂以游,怀人泪空垂。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寂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柴门多日紧闭不开是他内心寂寞的独白,而石阶上铺满的皑皑白雪便是人世间清冷的抒写。

  诗的后两句叙事抒情。诗人说:为何要把琼玉般的白雪踏碎?是因为有朋友从京城给我寄了诗来。欣喜之情跃然诗间。柳宗元自公元805年(永贞元年)被贬永州至公元808年(元和三年),未有故旧大臣给他写信,后虽有些书信来往但也不多。除随行的表弟卢遵、堂弟柳宗直外,几乎没有朋友与之交往。空寂孤寂,怀人泪垂。就在这时,接到了早年朋友王涯寄来的诗,他无比高兴。这一“蹈”字,极传神地描绘出他的欣喜之情。

  前人评价柳宗元诗歌的特点在于语言峻洁,气体明净,善于从幽峭掩抑的意境中表现沉着真挚的感情。此诗的后两句似乎是感情外露了些,其实子厚在这里“以乐景写哀事”,以反衬的手法极含蓄地表现了长期潜伏于内心而永难排遣的寂寞与痛苦,让读者在岭外荒远凄寒的景象中,看到了一位手举故乡远方寄来的诗笺,足蹈琼瑶,双泪空垂的凄美形象;听到了一千几百年前的回荡在他心胸间的悲凉凄楚、愤愤不平的感慨。

chóuwángèrshíshèrénxuězhōngjiàn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sāncháiményōngkāi jiēpīngtíngmǎnbáiáiái 
jīnzhāodǎozuòqióngyáo wèiyǒushīcóngfèngzhǎol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