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风熏,杨柳轻,郁郁青山江水平,笑语满香径;
和风¹(xūn),杨柳轻,郁郁青山江水平,笑语满香径(jìng)²
译文:和煦的春风轻拂着杨柳,柳条轻轻垂下,并随风摇曳飘扬;郁郁葱葱的青山和平平静静的江水,欢声笑语充满了花间小路。
注释:¹和风:温和的风。多指春风。²香径:花间小路。
思往事,望繁星,人倚断桥云西行,月影醉柔情。
思往事,望繁星,人倚断桥云西行,月影醉柔情。
译文:我想到过去的事情,于是开始思念往事,仰望天上的繁星;人们都在断桥旁边倚靠着,云朵渐渐向西飘去,月光的影子使人陶醉在温柔的情感中。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和煦的春风轻拂着杨柳,柳条轻轻垂下,并随风摇曳飘扬;郁郁葱葱的青山和平平静静的江水,欢声笑语充满了花间小路。

我想到过去的事情,于是开始思念往事,仰望天上的繁星;人们都在断桥旁边倚靠着,云朵渐渐向西飘去,月光的影子使人陶醉在温柔的情感中。

注释

和风:温和的风。多指春风。

香径:花间小路。

林升

林升

林升,字云友,又字梦屏,温州横阳亲仁乡荪湖里林坳(今属苍南县繁枝林坳)人,(《水心集》卷一二有《与平阳林升卿谋葬父序》)。大约生活在南宋孝宗朝(1106-1170年),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事见《东瓯诗存》卷四。《西湖游览志余》录其诗一首。 ▶ 3篇诗文

猜您喜欢
芦叶梢梢夏景深,邮亭暂欲洒尘襟。
芦叶梢(shāo)¹夏景深,邮亭²暂欲洒尘襟(jīn)
译文:芦叶萧萧作响,已经到了盛夏时分,暂且在驿馆里洒扫一下满身风尘。
注释:关:指潼关。盘豆馆:在河南灵宝县境,距潼关四十里。相传汉武帝过此,父老以牙盘献豆而得名。¹梢梢:状风动草木之声。²邮亭:即驿馆,指盘豆馆。
昔年曾是江南客,此日初为关外心。
昔年曾是江南客,此日初为关外心¹
译文:从前我曾经是半纪漂泊的江南客,今洒第一次成为弘农县的关外民。
注释:¹关外心:用汉杨仆耻为关外民事,暗指诗人自己由校书郎之清职出为弘农尉,心情有如杨仆。
思子台边风自急,玉娘湖上月应沉。
思子台边风自急,玉娘湖上月应沉。
译文:听思子台边晚风呼呼急吹,遥想玉娘湖上明月应已经西沉。
清声不远行人去,一世荒城伴夜砧。
清声不远行人去,一世荒城伴夜砧(zhēn)
译文:行人都己归去,只有芦叶的清音不绝,久久地在荒城中应和着那凄凉的砧声。

  首联“芦叶梢梢夏景深,邮亭暂欲洒尘襟”平平写起,写芦叶,写邮亭,紧贴题面。既点明时令和驿馆,时逢深夏,地处荒僻,一路征尘,景物与行状的描写即透出内心的烦燥郁闷。

  颔联“昔年曾是江南客,此日初为关外心”回顾自己漂泊流离一生。这联以昔年的“江南客”与今日的“关外心”作为鲜明对比:昔年江南之客,年少气盛,充满自信,自然也洋溢着许多美妙的希望;想不到二十年后仍要出关,去从事微不足道的弘农尉之职,这才令人深深体会到汉代楼船将军杨仆何以耻为关外之民的心态。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仆仆风尘,来到这荒野孤驿,让老母思子,娇妻念夫,人生至此,百感交集。

  颈联“思子台边风自急,玉娘湖上月应沉”,“思子台边”等近景,“风自急”与首句“梢梢”和下句“清声”呼应,渲染夕暮景色的凄凉。“玉娘湖上月应沉’’,从“应”字可见不是写近景。这句应是承三句“江南客”,因此“湖”应指“浙水"而言,这是诗人的想象之景,由近景联想到远地,“风急”与嚣月沉”都是凄清昏冥之景,仍是喻半生生涯坎坷不顺和暗淡无光。

  尾联“清声不远行人去,一世荒城伴夜砧”归结到“丛芦”,以行人断绝只有丛芦喧响应和着荒城的砧声,抒写途中的寂寞和郁闷。诗题是对丛芦有感,因而全诗写“丛芦”贯穿始终,通过映衬渲染,萧瑟的芦叶喧声的描写蕴含深远的情致,抒发了诗人不尽的怅惘。

  诗的前四句由丛芦而忆及江南,再由江南折出“关外心”,在曲折的思绪活动中,回溯了漫长悠远的时间、空间和有关生活内容。这种回忆,以及暂时因环境清幽而尘烦乍释的心境,对于逐渐萌生的“关外心”,起着引发和映衬的作用。后四句则由“关外心”扩展开去,思绪连绵,融合了对亲人的思念和长夜难眠之中对外在环境的感受,使“关外心”表现得更加充分和形象。纯粹写因丛芦触发而引起的种种感慨,这就为诗营造出一种哀感优柔的意境,体现出李商隐诗情绪色彩的特征所在。

参考资料:
1、 李淼著.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12:第43页
2、 杨春俏,吉新宏注析.中晚唐抒情诗选:南海出版公司,2005.04:第213页
3、 刘学锴,李翰撰.李商隐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2:第60页
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
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hóng)¹如殷雷。
注释:¹谹谹:一作“肱肱”。
龙伯驱风不敢上,百川喷雪高崔嵬。
龙伯驱风不敢上,百川喷雪高崔嵬。
二十三弦何太哀,请公勿渡立徘徊。
二十三¹弦何太哀,请公勿²渡立徘徊。
注释:¹二十三:一作“二十五”。²勿:一作“莫”。
下有狂蛟锯为尾,裂帆截棹磨霜齿。
下有狂蛟锯为尾,裂帆截棹(zhào)磨霜齿。
神椎凿石塞神潭,白马骖驔赤尘起。
神椎(zhuī)凿石塞神潭,白马骖(cān)(diàn)¹赤尘起。
注释:¹骖驔:马奔跑状。
公乎跃马扬玉鞭,灭没高蹄日千里。
公乎跃马扬玉鞭,灭没高蹄日千里。

  《全唐诗》中,此诗题下注:一作“公无渡河”。据《乐府诗集》:“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这首《公无渡河》歌的主题,乃是疯狂与死亡。在讲求中庸的中国文化里,如此明确的以疯狂与死亡为审美对像的,格外使人颤栗。波涛在前,命运已定,前进就是死亡,却依然蹈死而不顾。这种执著,缘自于强大到疯狂的人格力量,定要做无望之极的抗争。渡河,正是一个凝固了抗争的极致和死亡的瞬间的意象。不是每个人都会试图去探求和解读它,但是几乎每个读者都能直截感受到它的冲撞。唐代诗人中,李白、王建、李贺、温庭筠和王睿,都有以此题歌咏本事的作品。

  温庭筠此诗前四句描述水势之浩大汹涌,中四句写弹箜篌者以哀声劝阻之语,后四句以浪漫色彩的写法推陈出新,在神力辅助之下渡河人终于如愿以偿。最可玩味者在后四句,个体力量到底渺小,弱势力量在强势力量面前应该相机而动,方可实现自身价值。

  此诗在表达手法上可玩味的地方也多。温庭筠所用的手法和李白《公无渡河》诗是一样的,也就是由远景摄入,拉近到渡河一刻,然后及渡河之后事。温庭筠的描写不可谓不好,但是并不是高度个性化的。“请公勿渡”已经大大折损了语势,最后“公乎跃马扬玉鞭,灭没高蹄日千里”把惨痛死亡,消解为高蹈成仙,似乎想另开一层境界和遐想,却几乎把悲剧色彩全数抹煞。

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
我爱幽兰异¹众芳,不将²颜色媚春阳。
译文:我喜爱兰花不同于其他花,因为它不凭借自己的颜色来对春天的阳光献媚争宠。
注释:¹异:有分别;不相同。²将:用。
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译文:在寒风凛冽的深林之中,即使无人欣赏也能够自己散发芬芳。赞美兰花不争奇斗艳、高洁傲岸。

mínglán

xuēgāng míngdài 

àiyōulánzhòngfāng jiāngyánmèichūnyáng 
西fēnghánshēnlínxià rènshìrénxiāng 

大散关头北望秦,自期谈笑扫胡尘。
大散关头北望秦,自期谈笑扫胡尘¹
译文:曾记得当年在大散关向北眺望失地的情景,我自信能在谈笑之间把敌人扫除干净。
注释:¹胡尘:胡地的尘沙。这里指金兵。
收身死向农桑社,何止明明两世人!
收身死向农桑(sāng)¹社,何止明明两世人!
译文:谁能料到我最终竟要在田园里了此一生,呵,过去和现在的我明明判若两世又何止是两世人!
注释:¹农桑:农耕与蚕桑。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洞房¹昨夜停红烛²,待晓堂前拜舅(jiù)³
译文:新婚卧室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去堂前拜见公婆。
注释:¹洞房:新婚卧室。²停红烛:让红烛通宵点着。停:留置。³舅姑:公婆。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妆罢低声问夫婿(xù),画眉深浅¹入时无²
译文:装扮好后轻声询问夫君: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
注释:¹深浅:浓淡。²入时无:是否时髦。这里借喻文章是否合适。

  这是一首在应进士科举前所作的呈现给张籍的行卷诗。前两句渲染典型新婚洞房环境并写新娘一丝不苟地梳妆打扮。后两句写新娘不知自己的打扮能否讨得公婆的欢心,担心地问丈夫她所画的眉毛是否合宜。此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全诗选材新颖,视角独特,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将自己能否踏上仕途与新妇紧张不安的心绪作比,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从《楚辞》就开始出现并在其后得到发展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此诗也是用这种手法写的。

  古代风俗,头一天晚上结婚,第二天清早新妇才拜见公婆。此诗描写的重点,乃是她去拜见之前的心理状态。首句写成婚。洞房,这里指新房。停,安置。停红烛,即让红烛点着,通夜不灭。次句写拜见。由于拜见是一件大事,所以她一早就起了床,在红烛光照中妆扮,等待天亮,好去堂前行礼。这时,她心里不免有点嘀咕,自己的打扮是不是很时髦呢?也就是,能不能讨公婆的喜欢呢?因此,后半便接写她基于这种心情而产生的言行。在用心梳好妆,画好眉之后,还是觉得没有把握,只好问一问身边丈夫的意见了。由于是新娘子,当然带点羞涩,而且,这种想法也不好大声说出,让旁人听到,于是这低声一问,便成为极其合情合理的了。这种写法真是精雕细琢,刻画入微。

  仅仅作为“闺意”,这首诗已经是非常完整、优美动人的了,然而作者的本意,在于表达自己作为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应进士科举,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乃是和女孩儿出嫁一样的终身大事。如果考取了,就有非常广阔的前途,反之,就可能蹭蹬一辈子。这也正如一个女子嫁到人家,如果得到丈夫和公婆的喜爱,她的地位就稳定了,处境就顺当了,否则,日子就很不好过。诗人的比拟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很有典型性。即使如今看来,读者也不能不对他这种一箭双雕的技巧感到惊叹。

  朱庆馀呈献的这首诗获得了张籍明确的回答。在《酬朱庆馀》中,他写道: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由于朱的赠诗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的答诗也是如此。在这首诗中,他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首句写这位姑娘的身分和容貌。她是越州的一位采菱姑娘。这时,她刚刚打扮好,出现在镜湖的湖心,边采菱边唱着歌。次句写她的心情。她当然知道自己长得美艳,光彩照人。但因为爱好的心情过分了,却又沉吟起来。(沉吟,本是沉思吟味之意,引申为暗自忖度、思谋。)朱庆馀是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越州多出美女,镜湖则是其地的名胜。所以张籍将他比为越女,而且出现于镜心。这两句是回答朱诗中的后两句,“新妆”与“画眉”相对,“更沉吟”与“入时无”相对。

  全诗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新娘打扮得入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欢心,最好先问问新郎,如此精心设问寓意自明,令人惊叹。后半进一步肯定她的才艺出众,说:虽然有许多其他姑娘,身上穿的是齐地(今山东省)出产的贵重丝绸制成的衣服,可是那并不值得人们的看重,反之,这位采菱姑娘的一串珠喉,才真抵得上一万金哩。这是进一步打消朱庆馀“入时无”的顾虑,所以特别以“时人”与之相对。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可谓珠联璧合,千年来传为诗坛佳话。

参考资料:
1、 沈祖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85-987

jìnshìshàngzhāngshuǐ

zhūqìng tángdài 

dòngfángzuótínghóngzhú dàixiǎotángqiánbàijiù 
zhuāngshēngwèn婿 huàméishēnqiǎnshí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