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思忽而至,
愁思忽而至,
跨马出北门。
跨马出北门。
举头四顾望,
举头四顾望,
但见松柏园。
但见松柏园。
荆棘郁蹲蹲。
荆棘郁蹲蹲。
中有一鸟名杜鹃,
中有一鸟名杜鹃,
言是古时蜀帝魂。
言是古时蜀帝魂。
声音哀苦鸣不息,
声音哀苦鸣不息,
羽毛憔悴似人髡。
羽毛憔悴似人髡。
飞走树间啄虫蚁,
飞走树间啄虫蚁,
岂忆往日天子尊。
岂忆往日天子尊。
念此死生变化非常理,
念此死生变化非常理,
中心恻怆不能言。
中心恻怆不能言。

xíngnán--bàozhào

chóuérzhì

kuàchūběimén

tóuwàng

dànjiànsōngbǎiyuán

jīngdūndūn

zhōngyǒuniǎomíngjuān

yánshìshíshǔhún

shēngyīnāimíng

máoqiáocuìshìrénkūn

fēizǒushùjiānzhuóchóng

wǎngtiānzizūn

niànshēngbiànhuàfēicháng

zhōngxīnchuàngnéngyán

鲍照

鲍照

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故又称他为鲍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害,年五十余岁。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与谢灵运、颜延之同创“元嘉体”,合称“元嘉三大家”。有《鲍参军集》。 ▶ 29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游君山,甚为真。
游君山¹,甚为真²
译文:遨游君山感觉很真实,
注释:¹君山:古称洞庭山、湘山、有缘山,是八百里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与千古名楼岳阳楼遥遥相对,总面积0.96平方公里,由大小七十二座山峰组成,被“道书”列为天下第十一福地。²甚为真:甚为真实。
磪䃬砟硌,尔自为神。
(cuī)(wěi)¹(zhǎ)(gè)²,尔³自为神。
译文:大山小石个个是神祇。
注释:¹磪䃬:古同“崔嵬”,(山)高峻。²砟硌:岩石错落不齐的样子。³尔:你。
乃到王母台,金阶玉为堂,芝草生殿旁。
乃到王母¹台,金阶²玉为堂,芝草³生殿旁。
译文:如同来到王母瑶台上,金阶玉堂殿旁长灵芝。
注释:¹王母:西王母。²金阶:黄金的台阶。³芝草:灵芝草。
东西厢,客满堂。
东西厢,客满堂。
译文:东西两厢客人全坐满,
主人当行觞,坐者长寿遽何央。
主人当行觞(shāng)¹,坐者长寿遽(jù)²何央³
译文:主人劝酒祈寿无尽时。
注释:¹行觞:犹行酒。谓依次敬酒。²遽:急。³何央:什么中央。
长乐甫始宜孙子。
长乐甫(fǔ)¹宜孙子。
译文:久欢常乐适合子与孙,
注释:¹甫始:刚刚开始。
常愿主人增年,与天相守。
常愿主人增年¹,与天相守。
译文:更愿主人寿长与天齐。
注释:¹增年:增寿也。
北溟有巨鱼,身长数千里。
北溟有巨鱼,身长数千里。
仰喷三山雪,横吞百川水。
仰喷三山雪,横吞百川水。
凭陵随海运,燀赫因风起。
凭陵随海运,燀赫因风起。
吾观摩天飞,九万方未已。
吾观摩天飞,九万方未已。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古之学者¹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huò)²。人非生而知之者³,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yōng)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¹⁰¹¹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¹²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儒家经典著作、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注释:¹学者:求学的人。²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儒家经典著作、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惑,疑难问题。³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知,懂得。⁴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⁵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⁶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⁷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从师,跟从老师学习。⁸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学习。⁹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独。¹⁰是故:因此,所以。¹¹无:没有。¹²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jiē)乎!师道¹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²也远矣,犹且³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yú)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¹⁰,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¹¹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dòu)之不知¹²,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¹³,小学而大遗¹⁴,吾未见其明也。巫医¹⁵(yuè)师百工¹⁶之人,不耻相师¹⁷。士大夫之族¹⁸,曰师曰弟子云者¹⁹,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²⁰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²¹。”呜呼!师道之不复²²,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²³不齿²⁴,今其智乃²⁵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²⁶
译文: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学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注释:¹师道:从师的传统。即上文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²出人:超出一般人。³犹且:尚且。⁴众人:普通人,一般人。⁵下:不如,名作动。⁶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耻,以……为耻。⁷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⁸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⁹惑矣:(真是)糊涂啊!¹⁰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¹¹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习,使……学习。其,指书。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的教学。¹²句读之不知:不知断句风逗。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相同。之,提宾标志。¹³或师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从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不从师。不,通“否”。¹⁴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指“句读之不知”)却丢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遗,丢弃,放弃。¹⁵巫医:古时巫、医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¹⁶百工:各种手艺。¹⁷相师:拜别人为师。¹⁸族:类。¹⁹曰师曰弟子云者: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²⁰年相若:年岁相近。²¹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足,可,够得上。盛,高大。谀,谄媚。²²复:恢复。²³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²⁴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²⁵乃:竟,竟然。²⁶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难道,表反问。欤,语气词,表感叹。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圣人无常师¹。孔子师郯(tán)²、苌(cháng)³、师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注释:¹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²郯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省郯城县境)的国君,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³苌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⁴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琴。⁵老聃: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周礼。聃是老子的字。⁶之徒:这类。⁷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几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⁸不必:不一定。⁹术业有专攻:在业务上各有自己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李氏子蟠(pán)¹,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习之²,不拘于时³,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yí)之。
译文: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世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注释:¹李氏子蟠: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韩愈的弟子,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年)进士。²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的学习了。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乐》已失传,此为古说。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通,普遍。³不拘于时:指不受当时以求师为耻的不良风气的束缚。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⁴于:介词,可译为“在”。⁵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嘉:赞许,嘉奖。⁶贻:赠送,赠予。

  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全文幅虽不长,但涵义深广,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富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全文分4段。 

  第1段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接着紧扣“解惑”二字,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最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第2段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第3段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第4段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从而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

  在作者的论说文中,《师说》是属于文从字顺、平易畅达一类的,与《原道》一类豪放磅礴、雄奇桀傲的文章显然有别。但在平易畅达中仍贯注着一种气势。这种气势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和严密的逻辑所形成的夺人气势。作者对自己的理论主张高度自信,对事理又有透彻的分析,因而在论述中不但步骤严密,一气旋折,而且常常在行文关键处用极概括而准确的语言将思想的精粹鲜明地表达出来,形成一段乃至一篇中的警策,给读者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如首段在一路顶接,论述从师学道的基础上,结尾处就势作一总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大有如截奔马之势。“圣人无常师”一段,于举孔子言行为例之后,随即指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从“无常师”的现象一下子引出这样透辟深刻的见解,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

  其次是硬转直接,不作任何过渡,形成一种陡直峭绝的文势。开篇直书“古之学者必有师”,突兀而起,已见出奇;中间批判不良风气三小段,各以“嗟乎”、“爱其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发端,段与段问,没有任何承转过渡,兀然峭立,直起直落,了不相涉。这种转接发端,最为韩愈所长,读来自觉具有一种雄直峭兀之势。

  此外,散体中参入对偶与排比句式,使奇偶骈散结合,也有助于加强文章的气势。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 上 第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7:第872-874页

shīshuō

hán tángdài 

    zhīxuézhěyǒushī shīzhě suǒchuándàoshòujiěhuò rénfēishēngérzhīzhīzhě shúnénghuò huòércóngshī wéihuò zhōngjiě shēngqián wéndàoxiān cóngérshīzhī shēnghòu wéndàoxiān cóngérshīzhī shīdào yōngzhīniánzhīxiānhòushēng shìguìjiàn zhǎngshào dàozhīsuǒcún shīzhīsuǒcún 

    jiē shīdàozhīchuánjiǔ rénzhīhuònán zhīshèngrén chūrényuǎn yóuqiěcóngshīérwènyān jīnzhīzhòngrén xiàshèngrényuǎn érchǐxuéshī shìshèngshèng  shèngrénzhīsuǒwéishèng rénzhīsuǒwéi jiēchū ài shīérjiāozhī shēn chǐshīyān huò tóngzhīshī shòuzhīshūérdòuzhě fēisuǒwèichuándàojiěhuòzhě dòuzhīzhī huòzhījiě huòshīyān huòfǒuyān xiǎoxuéér wèijiànmíng yuèshībǎigōngzhīrén chǐxiāngshī shìzhī yuēshīyuēyúnzhě qúnérxiàozhī wènzhī yuē  niánxiāngruò dàoxiāng wèibēixiū guānshèngjìn   shīdàozhī zhī yuèshībǎigōngzhīrén jūnchǐ齿 jīnzhìnǎifǎnnéng guài 

    shèngrénchángshī kǒngshītán chánghóng shīxiāng lǎodān tánzhī xiánkǒng kǒngyuē sānrénxíng yǒushī shìshī shīxián wéndàoyǒuxiānhòu shùyǒuzhuāngōng shìér 

    shìpán niánshí hàowén liùjīngzhuànjiētōngzhī shí xué jiānéngxíngdào zuò shīshuō zhī 

胡骄马惊沙尘起,胡雏饮马天津水。
胡骄¹马惊沙尘起,胡雏(chú)²饮马天津³水。
译文:胡人骄矜战马惊奔沙尘隆起,时局艰险石勒般的胡雏饮马京师之水。
注释:¹胡骄:此指安史叛军。²胡雏:年幼的胡人。这里亦指安史之兵。³天津:河南洛阳西南洛水上有天津桥。
君为张掖近酒泉,我窜三巴九千里。(三巴 一作:三色)
君为张掖(yè)近酒泉¹,我窜三巴²九千里。(三巴 一作:三色)
译文:您为远赴张掖近酒泉,我被流放来到三巴路程九千里。
注释:¹张掖、酒泉:皆唐郡,在今甘肃张掖市、酒泉市一带。²三巴:东汉末益州牧刘璋分巴郡为永宁、固陵、巴三郡,后改为巴、巴东、巴西三郡,合称三巴。
天地再新法令宽,夜郎迁客带霜寒。
天地再新¹法令宽²,夜郎迁客³带霜寒
译文:颁诏大赦法令宽松如同天地再新,流放夜郎的迁谪之人携带一身寒霜归还。
注释:¹天地再新:指两京收复后形势重新好转。²法令宽:指乾元二年(759年)的大赦。³迁客:指自己。⁴带霜寒:比喻心有余悸。
西忆故人不可见,东风吹梦到长安。
西忆故人¹不可见,东风吹梦到长安。
译文:怀忆西方的老朋友不可相见,东风把我的梦儿带到长安与你相会。
注释:¹故人:指韦冰。
宁期此地忽相遇,惊喜茫如堕烟雾。
宁期¹此地忽相遇,惊喜茫如堕(duò)烟雾。
译文:哪里想到在此地忽然相遇,惊喜之间又茫然如堕烟雾。
注释:¹宁期:哪里料到,没想到。
玉箫金管喧四筵,苦心不得申长句。
玉箫金管喧四筵,苦心不得申长句。
译文:筵席上玉箫金管喧响四下,心情苦涩难以用七言长句淋漓抒发。
昨日绣衣倾绿尊,病如桃李竟何言。
昨日绣衣¹倾绿尊,病如桃李²竟何言。
译文:昨日里绣衣侍御绿褥频倾,我却有如得病桃李竟然无言无语。
注释:¹绣衣:指御史台的官员。因其常出使幕府,故有时亦以绣衣称幕僚。²病如桃李:病得像不讲话的桃李。
昔骑天子大宛马,今乘款段诸侯门。
昔骑天子大宛(yuān)马¹,今乘款段²诸侯³门。
译文:昔日天子恩赐大宛马逍遥迈行,如今骑劣马步履艰难奔走侯门。
注释:¹大宛马:古代西域大宛国所产的名马。²款段:行走缓慢的马。此指劣马。³诸侯:此指地方长官。
赖遇南平豁方寸,复兼夫子持清论。
赖遇南平¹豁方寸²,复兼夫子³持清论
译文:幸赖相遇南平太守李之遥心胸豁达,再加上夫子您陈述高论清谈。
注释:¹南平:指李白的族弟南平太守李之遥。²豁方寸:开心。³夫子:对韦冰的尊称。⁴清论:清高脱俗的言论。
有似山开万里云,四望青天解人闷。
有似山开万里云,四望青天解人闷。
译文:有如青山顶上拨开万里云雾,眺望炙朗青天解除烦闷。
人闷还心闷,苦辛长苦辛。
人闷还心闷,苦辛长苦辛。
译文:人闷最终还是心闷,苦辛依旧长是苦辛。
愁来饮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阳春。
愁来饮酒二千石¹,寒灰重暖生阳春。
译文:愁肠袭来饮酒二千石,渴望死灰复燃严寒中重生阳春。
注释:¹二千石:中国古代计算酒的容量用升、斗、石等单位。二千石是夸张的说法。
山公醉后能骑马,别是风流贤主人。
山公¹醉后能骑马,别是风流贤主人²
译文:仿效山公酒醉仍能骑马出行,这也是主人与大家的一番风流。
注释:¹山公:指晋人山简。²贤主人:指韦冰。此句以山简喻韦冰。
头陀云月多僧气,山水何曾称人意。
头陀¹云月多僧(sēng)气,山水何曾称人意。
译文:头陀寺的云月烟空带有一股僧气,如此山水哪能称人心意?
注释:¹头陀:僧寺名,故址约在今湖北武昌县东南。
不然鸣笳按鼓戏沧流,呼取江南女儿歌棹讴。
不然鸣笳¹按鼓²戏沧流³,呼取江南女儿歌棹(zhào)(ōu)
译文:要不然鸣筑击鼓相戏沧凉清流,呼唤江南女儿鼓棹讴歌。
注释:¹笳:古代一种乐器。²按鼓:击鼓。³戏沧流:到江中游玩。⁴歌棹讴:以船桨打着拍子唱歌。
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
我且为君捶(chuí)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
译文:我将为您捶碎这黄鹤高楼,您也为我翻倒那鹦鹉之洲。
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
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
译文:三国时赤壁争雄有如梦中之事,还是边歌边舞宽却离别的忧愁。

  诗一开始,便是一段倒叙。这是骤遇后对已往的追忆。诗人说:“安史乱起,你远赴张掖,我避地三巴,地北天南,无缘相见。而当叛乱初平,肃宗返京,我却琅当入狱,披霜带露,长流夜郎,自觉将凄凉了却残生。想起长安旧交,此时必当随驾返朝,东风得意,而自己大约只能在梦中会见他们了。谁料想,我有幸遇赦,竟然又遇见无望相会的长安故人。这实在令人喜出望外,惊讶不已,简直不可思议,茫然如堕烟雾。”李白是遇赦的罪人,韦冰系被贬的官员,在那相逢的宴会上,人众嘈杂,彼此的遭遇不可能说得了,道得清。从开头到“苦心”句为一段,在概括追叙骤遇的惊喜之中,诗人寄托着自己和韦冰两人的不幸遭遇和不平情绪;在抒写迷惑不解的思绪之中,蕴含着对肃宗和朝廷的皮里阳秋的讥刺。这恍如梦魂相见的惊喜描述,其实是大梦初醒的痛心自白。爱国的壮志,济世的雄图,竟成为天真的迷梦,真实的悲剧。

  诗人由衷感激故人的解慰。他说:“昨天的宴会上,衣绣的贵达为自己斟酒,礼遇殊重。但是,他们只是爱慕我的才名,并不真正理解我,而我‘病如桃李’,更有什么可讲的呢?当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世人终会理解我的,对于我的今昔荣辱,就得到故人的了解。前些时听到了南平太守李之遥一番坦率的真心话,使人豁开胸襟;今日在这里又得闻你的清正的言论,真好像深山拨开云雾,使人看到晴朗的天空,驱散了心头的苦闷。”从“昨日”句到“四望”句这一段,诗人口气虽然比较平缓,然而却使人强烈感受到他内心无从排遣的郁结,有似大雷雨来临之前的沉闷。

  最后一段,笔势奔放恣肆,强烈的悲愤,直泻而出,仿佛心头压抑的山洪,暴发了出来,猛烈冲击这现实的一切。诗中写道:“人闷,心闷,苦痛,辛酸,接连不断,永远如此。我只有借酒浇愁,痛饮它二千石。汉代韩安国身陷囹圄,自信死灰可以复燃,我为什么不能呢?晋朝山简镇守襄阳时,常喝得酩酊大醉,还能骑乘骏马,别是一番贤主人的风流倜傥之举。”而李白喝的是苦闷之酒,孤独一人,自然没有那份闲适之情了,所以酒醉也不能遣闷。于是他说:“还是去遨游山水吧,但又觉得山山水水都像江夏附近著名古刹头陀寺一样,充斥那苦行的僧人气,毫无乐趣,不称人意。那么,哪里是出路,何处可解闷呢?倒不如乘船飘游,招唤乐妓,鸣笳按鼓,歌舞取乐;把那曾经向往、追求的一切都铲除掉,不留痕迹;把那纷争逞雄的政治现实看作一场梦幻,不足介怀;就让歌舞来宽解离愁吧!”诗人排斥了自己以往自适的爱好,并非自暴自弃,而是极度苦闷的暴发,激烈悲愤的反抗。这最后十四句,情调愈转越激烈。矛头针对黑暗的政治,冷酷的现实。

  “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是此篇感情最激烈的诗句,也是历来传诵的名句。“黄鹤楼”因神仙骑鹤上天而闻名,“鹦鹉洲”因东汉汉末年作过《鹦鹉赋》的祢衡被黄祖杀于此洲而得名。一个令人向往神仙,一个触发不遇的感慨,虽然是传说和历史,却寄托了韦冰和李白的情怀遭际。游仙不是志士的理想,而是失志的归宿;不遇本非明时的现象,却是自古而然的常情。李白以知己的情怀,对彼此的遭际表示极大的激愤,因而要“捶碎黄鹤楼”,“倒却鹦鹉洲”,不再怀有梦想,不再自寻苦闷。然而黄鹤楼捶不碎,鹦鹉洲倒不了,诗人极大的愤怒中包含着无可奈何的悲伤。

  这诗抒写的是真情实感,然而构思浪漫奇特。诗人抓住在江夏意外遇见韦冰的机缘,敏锐觉察这一意外相遇的喜剧中隐含着悲剧内容,浪漫地夸张地把它构思和表现为如梦觉醒。它从遇赦骤逢的惊喜如梦,写到在冷酷境遇中觉醒,而以觉醒后的悲愤作结。从而使诗人及韦冰的遭遇具有典型意义,真实地反映出造成悲剧的时代特点。诗人是怨屈悲愤的,又是痛心绝望的,他不堪回首而又悲慨激昂,因而感情起伏转换,热烈充沛,使人清楚地看到他那至老未衰的“不干人、不屈己”的性格,“大济苍生”、“四海清一”的抱负。这是诗人暮年作品,较之前期作品,思想更成熟,艺术更老练,而风格依旧,傲岸不羁,风流倜傥,个性突出,笔调豪放,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

参考资料:
1、 倪其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81-282
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
从军有苦乐¹,但问所从²谁。
译文:从军有苦有乐,要看随谁去出征。
注释:¹苦乐:《史记·李将军列传》载:程不识与李广俱戍边,二人治军严简不同,程军击刁斗、李军则不击。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士卒“咸乐为之死”。²从:跟随。
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
所从神且武¹,焉得久劳师²
译文:跟随智勇双全的主帅,哪里会有持久的战争。
注释:¹神且武:意为智勇双全。神:神机妙算,谓有韬略。武:勇敢。²劳师:让部队去打仗。
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
相公¹征关右²,赫(hè)³震天威
译文:我们主公征伐关西地,盛怒下奋起天朝威风。
注释:¹相公:指曹操,时任汉丞相,故称。²关右:古地名,即函谷关以西之地,古人以西为右。曹操在建安二十年(215)三月率兵出关征讨张鲁等割据势力。³赫怒:勃然震怒。⁴天威:天朝军威。
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
一举灭獯(xūn)¹,再举服羌(qiāng)²
译文:头一次降服那里部族,二次又迫使羌兵投诚。
注释:¹獯虏:对猃狁的蔑称。猃狁(xiǎn yǔn),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分布在陕、甘北部及内蒙古西部。此指曹操于建安二十年(215)龚屠氐(dī)王窦茂以下万余人之事。氐又称西戎,为猃狁的一支。²羌夷:对羌族的蔑称。此指建安二十年(215)九月巴族七姓夷王朴胡等举巴夷及賨(cóng)民归附曹操一事。
西收边地贼,忽若俯拾遗。
西收边地贼¹,忽²若俯³拾遗
译文:西征用兵神速,取胜像弯腰拾取东西一样容易。
注释:¹边地贼:指张鲁、韩遂等边关割据势力。此指西平、金城诸将麴演、蒋石等共斩叛将韩遂以献以及张鲁投降之事。²忽:犹如,好像。³俯:低下头。⁴拾遗:拾取东西。这里喻容易。
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
¹²越丘山,酒肉逾³(chí)
译文:犒赏丰盛,赏品堆积如山,酒肉漫过河流。
注释:¹陈:陈列。²赏:赏赐。³逾:超过。⁴川:河。⁵坻:水中的高地。
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
军中多饫(yù)¹,人马皆溢肥²
译文:军营里官兵酒足饭饱,人马更加壮实和勇猛。
注释:¹饫饶:饱食、富裕。²溢肥:指兵强马壮。溢:同“益”,更加。
徒行兼乘还,空出有余资。
徒行¹兼乘²还,空出有余资³
译文:徒步出征凯旋乘马归,去时空空回来财物丰。
注释:¹徒行:步行。²兼乘:两乘、两匹战马。³余资:丰裕的财物。
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飞。
拓地¹三千里,往返速若飞。
译文:开拓关西三千里地盘,往返神速犹如鸟飞腾。
注释:¹拓地:指通过战争而占领地盘。
歌舞入邺城,所愿获无违。
歌舞入邺(yè)¹,所愿获无违。
译文:载歌载舞胜利回邺都,原有誓愿大功已告成。
注释:¹邺城:古都邑名,在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一带。建安十八年(213)曹操封魏王,定都于此。
昼日处大朝,日暮薄言归。
昼日¹处大朝²,日暮薄言³归。
译文:白天大会群臣同庆贺,傍晚兴高采烈回家中。
注释:¹昼日:白天。昼,《文选》作“尽”。 ²大朝:天子大会诸侯群臣。³薄言:发语词。
外参时明政,内不废家私。
外参时明政,内不废家私。
译文:朝廷上参谋清明政治,回家里料理家事繁荣。
禽兽惮为牺,良苗实已挥。
禽兽惮(dàn)¹为牺²,良苗³已挥
译文:禽兽怕做牺牲自断尾,我如良苗茁壮沐春风。
注释:¹惮:怕,畏惧。²为牺,意谓被捕捉杀死。牺:古代用来祭祀的牲畜。³良苗:指庄稼。⁴实:所结的果实。⁵挥:摇动。
窃慕负鼎翁,愿厉朽钝姿。
¹慕负鼎翁²,愿厉³朽钝姿
译文:虽然力量有限,但是愿以伊尹为榜样,刻苦自勉为国尽力。
注释:¹窃:私下。²负鼎翁:指殷商时贤相伊尹。传说伊尹善于烹调,尝负鼎求见商汤。³厉:同“砺”,本指磨刀石,此为磨砺的意思。⁴朽钝姿:朽木、钝刀般的资质,为王粲自谦之词。姿:同“资”。
不能效沮溺,相随把锄犂。
不能效¹(jǔ)²,相随把锄犂(lí)³
译文:不能学习长沮与桀溺,相互追随隐退将地耕。
注释:¹效:效仿,学习。²沮溺:指长沮、桀溺,是春秋时的两位隐士。³把锄犂:指耕种土地。把:拿着。犂:同“犁”。
孰览夫子诗,信知所言非。
孰览¹夫子²诗,信知所言³非。
译文:仔细阅读孔子隐居诗,确知夫子主张行不通。
注释:¹孰览:仔细观看。孰:同“熟”。²夫子:指孔子。³所言:指孔子主张归隐之言。

  词前十八句为第一段。首四句以议论开头,说明只要统帅神武,从军就无苦有乐。接着“相公征关右”以下六句,以曹操用兵的神武予以证明。诗中以“震天威”、“俯拾遗”、“一举”、“再举”等夸张之笔,写曹操用兵所向无敌的神武之态;以“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飞”写曹军的兵强马壮、轻捷矫健;接着八句,以“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徒行兼乘还,空出有余资”写军中饮食宴乐之盛和俘获物资之多。

  “歌舞入邺城”以下十四句为第二段,写班师凯旋,并述厉节入仕协理朝政的怡然自得。

  全诗语言明快,感情豪壮,专写从军之乐,极尽铺张扬厉,比喻夸张,与其它“愀怆之辞”(钟嵘《诗品》)迥然不同。

参考资料:
1、 余正松编选.《边塞诗选》:凤凰出版社,2012.04:第29-31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