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多感莫凭高,竟日衷肠似有刀。人事任成陵与谷,大河东去自滔滔。
由来多感莫凭高,竟日衷肠似有刀。人事任成陵与谷,大河东去自滔滔。

qīngxiàntíng--wéizhuāng

yóuláiduōgǎnpínggāojìngzhōngchángshìyǒudāorénshìrènchénglíngdōngtāotāo

韦庄

韦庄

韦庄(约836年- 约910年),字端己,汉族,长安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 35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别梦¹依稀²³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译文: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已经与故乡阔别了三十二年。
注释:¹别梦:指离别之后,不能忘怀,家乡与故人常出现在梦中。²依稀:仿佛、隐约,不很分明。³咒:诅咒、痛恨,这里只是恨的意思。⁴逝川:流去的水,比喻流逝的光阴。⁵故园:故乡,指韶山。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红旗¹卷起农奴²³,黑手高悬霸主鞭
译文: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铁鞭。
注释:¹红旗:革命的旗帜,象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²农奴:本指封建时代隶属于农奴主、没有人身自由的农业劳动者,此处借指旧中国受奴役的贫苦农民。³戟:古代的一种刺杀武器。⁴黑手:指封建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及其代表国民党右派等黑暗势力的魔掌,喻反动派。⁵高悬:高高举起。⁶霸主鞭:指反革命武装,即蒋介石反动武装。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为有¹牺牲多²壮志,敢教³日月换新天
译文:因为有这么多敢为自己伟大理想而去牺牲的人,敢去改变旧的日月换新的天地。
注释:¹为有:因为有。²多:增强激励。³敢教:能令、能使。⁴日月换新天:谓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变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喜看¹稻菽²千重浪³,遍地英雄下夕烟
译文:再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
注释:¹喜看:高兴地看到。²菽:豆类的总称。³千重浪:一层层波浪,喻指随风起伏的大片庄稼。⁴英雄:此指新中国的农民。⁵下夕烟:从黄昏时的炊烟和暮霭中归来。

  这首七律,记述了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时的真实感受。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了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鲜明地体现了毛泽东高远的思想境界。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逝川,是化用孔子的话,是说过去的日月。《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说自从离开韶山,在那可诅咒的旧社会,为革命东奔西忙,韶山的乡亲们却遭受了无穷的灾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笼罩在韶山的上空,韶山的大地上洒下了无数的革命先烈的鲜血,但是韶山的人民并没有屈服,他们与反动派进行了坚决的毫不妥协的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迎来了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回到韶山,看到的景象与以前大不相同了。韶山也像中国各地一样,在党的领导下,正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面对当前的大好形势,不禁回想起过去,在那如火如荼的革命时期,韶山的人民真是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韶山人民高举着革命的红旗,武装起来与反动派进行斗争,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韶山的人民从来没有畏惧。一方面是韶山的人民高举起红旗为自己的解放而斗争;一方面是反动派高举起霸主的铁鞭,对革命的人民进行血腥的镇压。韶山人民与反动派的斗争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斗争,是根本没有调和的余地的。

  三十二年前的星星之火,终于发展成燎原之势,原因在于革命人民拥有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这就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奋起反抗,坚持到底,因为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理想。“多壮志”指充满凌云之志,所以义无反顾,前仆后继。32年间,一个小小的六百来户的韶山冲,就有148位革命烈士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有毛泽东的六位亲人:杨开慧、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毛楚雄、毛岸英,有毛泽东亲自创建的韶山党支部的五位同志:毛福轩、钟志申、庞叔侃、李耿侯、毛新梅。烈士的鲜血结出了丰硕的革命成果,天地更新,日月重光,新中国诞生了,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前进。由此可以理解毛泽东韶山之行的所作所为,理解诗中的一个“咒”字。。

  结末“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写韶山冲稻浪滚滚,丰收在望,人人奋发,安居乐业,这是革命先烈“换新天”理想的实现,也是对长眠地下的先烈的最好告慰。发展生产,建设祖国,人人争先,是先烈革命精神的发扬光大。这一联的思想内容承上延伸,大有拓展。从意境上看,前面激烈斗争,腥风血雨,这里炊烟袅袅,风景如画,完全不同的景象,体现换了新天;从诗人的感情言,则由激愤而舒缓,由沉重转喜悦。

  这首诗虽然写的是韶山,但实际上概括了中国,事实上中国各地的情况都和韶山一样,中国的人民都经历过血和火的考验,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参考资料:
1、 王玉孝 等.《毛泽东诗词》: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1
2、 吴廷贯.《毛泽东诗词助读》:延边大学出版社,1998-11

 ·dàosháoshān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biémèngzhòushìchuān yuánsānshíèrniánqián 
hóngjuǎnnóng hēishǒugāoxuánzhǔbiān 
wèiyǒushēngduōzhuàngzhì gǎnjiàoyuèhuànxīntiān 
kàndàoshūqiānchónglàng biànyīngxióngxiàyān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¹伐檀兮,置²之河之干³兮。河水清且涟(lián)(yī)。不稼(jià)不穑(sè),胡取禾三百¹⁰(chán)¹¹兮?不狩¹²不猎¹³,胡瞻(zhān)尔庭有县(xuán)¹⁴(huán)¹⁵兮?彼君子¹⁶兮,不素餐¹⁷兮!
译文:砍伐檀树声坎坎啊,棵棵放倒堆河边啊,河水清清微波转哟。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猪獾悬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闲饭啊!
注释:¹坎坎:象声词,伐木声。²置:同“寘”,放置。³干:水边。⁴涟:即澜。⁵猗:义同“兮”,语气助词。⁶稼:播种。⁷穑:收获。⁸胡:为什么。⁹禾:谷物。¹⁰三百:意为很多,并非实数。¹¹廛:通“缠”,古代的度量单位,三百廛就是三百束。¹²狩:冬猎。¹³猎:夜猎。此诗中皆泛指打猎。¹⁴县:通“悬”,悬挂。¹⁵貆:猪獾。也有说是幼小的貉。¹⁶君子:此系反话,指有地位有权势者。¹⁷素餐:白吃饭,不劳而获。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辐¹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²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³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译文:砍下檀树做车辐啊,放在河边堆一处啊。河水清清直流注哟。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取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兽悬柱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饱腹啊!
注释:¹辐:车轮上的辐条。²直:水流的直波。³亿:通“束”。⁴瞻:向前或向上看。⁵特:三岁大兽。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chún)¹兮。河水清且沦²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qūn)³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sūn)兮!
译文:砍下檀树做车轮啊,棵棵放倒河边屯啊。河水清清起波纹啊。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吞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挂鹌鹑啊?那些老爷君子啊,可不白吃腥荤啊!
注释:¹漘:水边。²沦:小波纹。³囷:束。一说圆形的谷仓。⁴飧:熟食,此泛指吃饭。

  全诗充满了劳动者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社会现实不公的斥责。三章诗重叠,意思相同,按照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写伐檀造车的艰苦劳动。头两句直叙其事,第三句转到描写抒情,这在《诗经》中是少见的。当伐木者把亲手砍下的檀树运到河边的时候,面对微波荡漾的清澈水流,不由得赞叹不已,大自然的美令人赏心悦目,也给这些伐木者带来了暂时的轻松与欢愉,然而这只是刹那间的感受而已。由于他们身负沉重压迫与剥削的枷锁,又很自然地从河水自由自在地流动,联想到自己成天从事繁重的劳动,没有一点自由,从而激起了他们心中的不平。

  因此接着第二层便从眼下伐木造车想到还要替剥削者种庄稼和打猎,而这些收获物却全被占去,自己一无所有,愈想愈愤怒,愈无法压抑,忍不住提出了严厉责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第三层承此,进一步揭露剥削者不劳而获的寄生本质,巧妙地运用反语作结:“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对剥削者冷嘲热讽,点明了主题,抒发了蕴藏在胸中的反抗怒火。

  此篇三章复沓,采用换韵反复咏叹的方式,不但有利地表达伐木者的反抗情绪,还在内容上起到补充的作用,如第二、三章“伐辐”“伐轮”部分,在点明了伐檀是为造车之用的同时,也暗示他们的劳动是无休止的。另外各章猎物名称的变换,也说明剥削者对猎取之物无论是兽是禽、是大是小,一概毫不客气地据为己有,表现了他们的贪婪本性。全诗直抒胸臆,叙事中饱含愤怒情感,不加任何渲染,增加了真实感与揭露的力量。另外诗的句式灵活多变,从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八言都有,纵横错落,或直陈,或反讽,也使感情得到了自由而充分的抒发,称得上是最早的杂言诗的典型。

参考资料:
1、 肖复兴主编,梁士朋改编 .中学生必背优秀诗文.太原:希望出版社,2009.1 :2-4 .
2、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16-217页

tán

míng xiānqín 

kǎnkǎntán zhìzhīzhīgān shuǐqīngqiělián jià sānbǎichán shòuliè zhāněrtíngyǒuxuánhuán jūn cān 
kǎnkǎn zhìzhīzhī shuǐqīngqiězhí jià sānbǎi亿 shòuliè zhāněrtíngyǒuxuán jūn shí 
kǎnkǎnlún zhìzhīzhīchún shuǐqīngqiělún jià sānbǎiqūn shòuliè zhāněrtíngyǒuxuánchún jūn sūn 

白鸟相迎,相怜相笑,满面尘埃。华发苍颜,去时曾劝,闻早归来。
白鸟¹相迎,相怜相笑,满面尘埃。华发苍颜,去时曾劝,闻早²归来。
译文:我走在归家的路上,我的老朋友白鸟前来迎接我。我们见了面,互相爱怜又互相欢笑。白鸟说:你满面灰尘,头发白了,面孔也苍老了。你走的时候,我就曾劝你早些回来。
注释:¹白鸟:即白鸥。²闻早:趁早。
而今岂是高怀。为千里、莼羹计哉。好把移文,从今日日,读取千回。
而今岂是高怀。为千里、莼(chún)(gēng)¹计哉。好把移文²,从今日日,读取千回。
译文:我对白鸟说:我回来,不是由于我的情操高尚,自动请求退隐的;你以为我像张季鹰在千里以外,老是想着家乡的蒪羹美味而弃官回家的吗?完全不是,从今天起,我天天把《北山移文》读它一千遍,永远不和你分开了。
注释:¹莼羹:用张翰弃官南归事。²移文:指孔稚珪的《北山移文》。
本词作于他由带湖出仕闽中而被再度罢职重回带湖之时。此词写出了他的这一交织着惭愧与后悔、无奈与愤慨的复杂感受,是一篇极为真实的写心文字。上片主要是通过白鸟迎人嘲笑而追思过去。起韵把自己回家时的潦倒形迹,从白鸟的眼中见出。一个满面尘埃、一事无成的老翁,受到了象征纯洁忘机的“山中老友”白鸟的相迎、相怜与相笑。“满面尘埃”的自我形容,可见词人心里充满了失败的感觉。而白鸟对于词人既友好地相迎、又复相怜相笑的行为,反映了白鸟面对自己需要抚慰的山中老友的复杂态度:可怜他的失败,又忍不住要他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白鸟的这种复杂态度,其实是词人心中对于自己出山失败的复杂感受的外移。接韵由“相怜相笑”引出,明写白鸟责问、奚落他的言辞:你这白发更多、苍老更明显的老头子,当你出山时我曾经劝告你不要出山,即便要出山,也要早些埃来,当时我听见了你答应我早些埃来的话语。白鸟的这番说辞,意下很为他这么晚才埃来而不满。过片以“而今”一词,保持在语气上与上片的承接。白鸟奚落他道:如今你倒是终于埃来了,但哪里是因为怀抱高雅、为了“莼菜鲈鱼鱼”而回来呢!意下是说你不过是因为官做不下去了,被别人罢职而不得不回来的。这样的自揭伤口,既表达了词人无端被罢职的愤慨,也表达了他对于自己选择的自嘲与惭愧。在结韵中,白鸟更是对他冷嘲热讽,要他从今以后,每天都把前人讽刺假隐士的《北山移文》诵读一遍,读到一千遍,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词人对于自己在山“有始无终”的辛辣嘲笑和嘲笑里隐含着的愤慨,至此达到了高潮。全词借白鸟的奚落与谴责,来表达这种交织着后悔与愤慨的心情。

liǔshāoqīng··sānshānguīdàibáiōujiàncháo--xīn

báiniǎoxiāngyíngxiāngliánxiāngxiàomǎnmiànchénāihuácāngyánshícéngquànwénzǎoguīlái

érjīnshìgāo怀huáiwèiqiānchúngēngzāihǎowéncóngjīnqiānhuí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江草日日唤愁¹生,巫峡泠(líng)²非世情³
译文:江边长满绿茸茸的细草天天逗引我愁绪更生;巫峡泠泠的流水声却不懂世故人情。
注释:吴体:即拗体。杜甫这类七律很多,但由于这首几乎全是拗体,所以特别标出。¹唤愁:指春草新生,引起愁绪。²泠泠:细流水声,写巫峡的萧森之气。³非世情:即不近人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
盘涡(wō)¹(lù)浴底心性²?独树花发自分明!
译文:鹭鸶在急遽的漩涡中自得地沐浴是何心性,直挺独立的老树花儿开放得十分鲜明。
注释:¹涡:水旋流形成的深涡。²底心性:即什么意思。
十年戎马暗万国,异域宾客老孤城。
十年¹戎马暗万(wàn)国,异域²宾客老孤城。
译文:十年动荡的战乱,使天下变得一片昏暗,漂泊异乡的人们,几乎将要老死在孤城。
注释:¹十年:这里是指自安禄山造反至此时已有十年了。²异域:异乡,这里指夔州。因夔州地近边荒,因此说“异域”。
渭水秦山得见否?人今罢病虎纵横!
渭水秦山¹得见否?人今罢(pí)²虎纵横³
译文:渭水秦山的长安,不知何时能再相见?如今人们都已疲病,路上却仍是豺虎纵横!
注释:¹渭水秦山:指唐朝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²人今罢病:指民力疲惫衰竭。罢,同“疲”,累。³虎纵横:比喻横征暴敛。

  此诗是看到眼前景物而抒写作者的愁怀:江边的丛草每天在生长起来,都在唤起我的愁绪。巫峡中泠泠流水,也毫无人情,惹得不能开怀。白鹭在盘旋的水涡中洗浴,你们有些什么愉快的心情呢?一株性独的树正在开花,也只有你自己高兴。这四句是描写一个心绪不好的人,看了一切景物,都烦恼得甚至发出诅咒。“世情”是唐宋人俗语,即“世故人情”。“非世情”或作“不世情”,即不通世故人情。在这句诗里,可以讲作“不讨好我”。“底”字也是唐宋俗语,用法同“何”字,是个疑问词,即现代汉语的“什么”。“分明”二字与杜甫在别处的用法有些不同,意义较为含糊。大约强调的是“自”字。现在释为“自己高兴”,还是揣测,恐怕似是而非。

  诗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转到抒情。诗人说,十年来兵荒马乱,使南方成为黑暗的地区,我这个异乡来的旅客,衰老在夔州性城中,很想回长安去,可不知渭水秦山,这一辈子还能再见不。因为人已老病,而路上仍然是豺虎纵横。最后两句愁的是人民生活的艰辛,自己也无法还乡。

  这首诗意义很明显,没有曲折隐晦之处。前四句虽然写景,但与《登高》《返照》二诗的前四句不同。作者已在写景之中表现了自己的“愁”,不是客观的写景了。每一句的艺术手法都表现在下三字。“暗”字也是杜甫的独特用字法。末句“虎纵横”是指上文的“十年戎马”。《杜诗镜铨》引张璁说:“虎纵横,谓暴敛也。时京兆用第五琦十亩税一法,民多流亡。”浦江清《杜甫诗选》亦用此说作注,以为末句是“借喻苛政”。这是从诗外去找解释,大约脑子里先有一句“苛政猛于虎”,看到杜甫的“虎纵横”就附会到苛政上去。于是再从唐史中寻找当时有什么苛政。于是找到了第五琦的新税法。不知杜甫诗中屡次以豺虎比兵灾。此处的“虎纵横”显然是照应上文的“十年戎马”,杜甫应该不会忽然丢开上文而无端扯到第五琦的苛政。毛大可论读《西厢记》的方法说:“词有词例。不稔词例,虽引经据史,都无是处。”读诗也是这样。诗也有诗例,不从诗中去求解,而向诗外去引经据史,决不能正确地解得这首诗。

  此诗诗体属七言拗律。一首诗中,偶尔有一、二处平仄不合律谓之失粘。失粘之病,有时是作者平时读字音不准,弄错了平仄;有些是故意的,这就称为拗句。《愁》这首诗全是拗句,这就是吴体。这种拗法,只有在七言诗中出现,它们是律诗的形貌与古诗的声调的混血儿。

参考资料:
1、 施蛰存.唐诗百话(上).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4:285-292

chóu--

jiāngcǎohuànchóushēngxiálínglíngfēishìqíng

pánxīnxìngshùhuāfēnmíng

shíniánróngànwànguóbīnlǎochéng

wèishuǐqínshānjiànfǒurénjīnbìngzònghéng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¹
译文:精卫啊精卫,是谁让你来填平这大海?看那海边苍青的石子木块累累堆积!
注释:¹磊磊:山石众多而委积的样子。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但得¹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²
译文:你誓要将大海填平变成枯池,海中的鱼龙水族到底都做了些什么?
注释:¹但得:只要。²何所为:做什么。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口穿¹岂为空²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译文:你口喙伤痕累累皆因衔取坚硬木石?山中草木都已没有了完整枝丫!
注释:¹穿:破。²空:仅仅。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译文:你早晚在枝头和大海里来回奔波,你不辞辛苦劳碌,奋飞穿行不息止啊,羽翼受到摧残时时堕落在海里。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译文:高山的木石没有搬尽,汹涌的大海还未填平,但愿我的死能换你活过来!

  相较其他诗人写精卫的诗歌,本诗视角新颖,不是对精卫本身进行评价,而是就其填海这一行为做理性思考,其中有对精卫因为填海而奔波劳累、伤痕累累的同情,又有对精卫填海这一伤及无辜、毁坏草木的行为提出质疑,同时流露出作者无限悲悯的博大情怀。

  诗歌首句“精卫谁教尔填海”,表面看是提问,实则是质疑,明知故问,因为谁都知道精卫填海是为了复仇,报“溺亡”之仇。但这一问,更能引起读者对填海这一行为的思考。接下来,作者就围绕着“填海”为读者呈现四幅画面:

  第一幅:“海边石子青磊磊”。这是实景描绘,海边,石子堆积如山。这是精卫填海的凭借,石子之多,足见精卫填海的决心。

  第二幅:“海中鱼龙何所为”。这是虚景假设,写填海后果。海被填平后,海中鱼龙如涸辙之鲋般陷入困境,无处求生。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因一己之私仇而可能殃及无辜的鱼龙,作者明知故问的缘由逐渐显现。

  第三幅:“山中草木无全枝”。先来一句过渡。第五句“口穿岂为空衔石”照应第二句“海边石子青磊磊”,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作者的视角从海边转向山上,然后又是一幅实景描绘,再写填海后果,山中的草木七零八落。填海殃及的不仅是鱼龙,还有山中草木!作者明知故问的缘由进一步显现。

  第四幅:“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这幅图景是虚实结合,再写填海后果。虚写精卫因填海而奔波劳累、遍体鳞伤。“朝”“暮”多为想象,互文见义,但虚中有实,突出精卫奔波劳累;“口穿”“羽折“”堕水”为实写之词,实中有虚,写精卫的遍体鳞伤。对精卫填海的行为,作者是理解的,毕竟大海是造成悲剧的元凶;对精卫填海时所遭受的苦痛,作者是饱含悲悯之情的,毕竟精卫有仇报仇的血性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这四幅画面,写填海后果,也是作者悲悯之情的蓄积过程,从伤及无辜到自伤,填海的伤害达到极点,诗人的悲悯之情也达到了极点。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