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流排劲草,盈野鞠长芦。烟树高低见,如开平远图。
缘流排劲草,盈野鞠长芦。烟树高低见,如开平远图。

yǒngxià绿táng--hóngshì

yuánliúpáijìncǎoyíngzhǎngyānshùgāojiànkāipíngyuǎn

洪适

洪适

洪适(1117~1184)南宋金石学家、诗人、词人。初名造,字温伯,又字景温;入仕后改名适,字景伯;晚年自号盘洲老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波阳县)人,洪皓长子,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封魏国公,卒谥文惠。洪适与弟弟洪遵、洪迈皆以文学负盛名,有“鄱阳英气钟三秀”之称。同时,他在金石学方面造诣颇深,与欧阳修、赵明诚并称为宋代金石三大家。 ▶ 72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杨子谈经所,淮王载酒过。
杨子¹谈经所,淮王²载酒过。
译文:西汉的扬雄读书写字的贫穷住所,淮南王刘安带着酒过去一起狂饮。
注释:¹杨子:指西汉扬雄(一作杨雄)。此处以杨子比杨氏。²淮王:指汉淮南王刘安,这里借指岐王。
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
(xìng)(lán)¹啼鸟换,坐久落花多。
译文:兴尽才发现鸣叫的鸟儿已经换了种类,坐的时间太长,以至于地上的落花也多了起来。
注释:¹兴阑:兴尽。
径转回银烛,林开散玉珂。
径转¹阑银烛²,林开³散玉珂(kē)
译文:穿行在曲折的林径,烛光闪闪,等走出去后眼前豁然开朗。
注释:¹径转:山路曲折阑环。²银烛:白亮如银的烛光。此处也可能是火炬(晋代以前称为烛)而非蜡烛。³开:舒展,开豁。⁴散玉珂:指骑马从游者各自分散而游。玉珂:马勒上的玉饰。
严城时未启,前路拥笙歌。
¹城时未启,前路拥²(shēng)³
译文:一直游玩到凌晨回城,城门还未开启,一路余兴未尽,照样笙歌相伴。
注释:¹严:戒夜。²拥:谓群聚而行。指归来时,奏乐者走在队伍之前。唐时亲王出行,卤簿中有鼓吹乐,故云。³笙歌:合笙之歌。也可指吹笙唱歌或奏乐唱歌。

  这是一首纪游诗,主要写所游之地的美景以及兴尽归去的过程。

  首联即点出题意。“杨子谈经所,淮王载酒过”,"杨”子便是西汉的儒者扬雄,而淮王便是淮南王刘安。这两人,一个喜好学术,一个擅长学术,可惜未曾谋面。王维写淮南王过杨子谈经之所,并非有意让他们“关公战秦琼”,而是借汉喻唐,将岐王比作好客的淮南王。“载酒”二字乃诙谐之笔,表面看,是说淮王重视贤才,载酒光顾贫寒的杨子宅,实则交代岐王带领诗友宾朋游览杨氏别业,欢宴游乐。第二联“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写出了作者游览的无穷兴味,情致独到,别有会心。“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兴阑”,即兴尽,与“坐久”为互文,这两句以极富于诗意的笔法,写出了在鸟鸣声中、繁花影里度过的身心俱适的一夜。这一联以景传情,写景入神,体验独特,感情细腻。第三联“径转阑银烛,林开散玉珂”,这两句写诗人走过曲径,穿过树林,那原本闪烁的烛光,一下子通明起来,眼前豁然开朗,看到了岐王及其扈从的车马。这一联交代了将要阑去时的情景。

  尾联写抵达城门时的情况:“严城时未启,前路拥笙歌。”意谓纵情赏玩,深夜始归,其时城门尚未开启,即使在这样的时候,依然一路笙歌,余兴未尽。写出了诗人对游玩仍有兴趣的情感。

  这首诗善于写景,且多不直接写景。如颔联不直接写杨氏别业的景色如何美好,而是说自己玩赏的时间很长,以至于树上的鸟换了种类,地上的落花越积越多。这样写使诗歌更富有启发性,余味不尽。

参考资料:
1、 马玮主编.《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 王维诗词赏析 》:商务印书馆,2014.01:第16页
2、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2012.01:第285页
3、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2012.01:第286页

cóngwángguòyángshìbiéyīngjiào--wángwéi

yángzitánjīngsuǒhuáiwángzàijiǔguò

xìnglánniǎohuànzuòjiǔluòhuāduō

jìngzhuǎnhuíyínzhúlínkāisàn

yánchéngshíwèiqiányōngshēng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xiāng)¹白发多。
译文:秋风飒飒而起,广袤无垠的洞庭湖水,泛起层层白波;一夜愁思,湘君也多了白发。
注释:¹湘君:湘水之神,一说是巡视南方时死于苍梧的舜。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醉后不知天在水¹,满船清梦压星河。
译文:醉卧扁舟,只见一片星光璀璨的世界,似幻似真、缥缈迷离。不知道是天上的星辰倒映在水中,还是我身处梦境呢?
注释:¹天在水:天上的银河映在水中。

  此篇是元末明初诗人唐温如的传世之作。关于这位作者,历史上没有只言片语的记载。然而,就是这一首诗让人们深深地记住了他。借助于这样的一首短短的七言绝句,读者所能体悟到的,则是诗人特有的精神风貌。这首诗就像是他的一幅自画象,读过之后,诗人的精神风貌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诗题中的“龙阳县”,即今湖南汉寿。“青草湖”,即今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诗题中说“青草湖”,而诗中又写“洞庭”,是两水相连相通的缘故。

  这是一首极富艺术个性的纪游诗。

  诗的前两句“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把对历史的追忆与对眼前壮阔的自然景色描绘巧妙地结合了起来,以虚幻的神话,传递出真实的感情。秋风飒飒而起,广袤无垠的洞庭湖水,泛起层层白波,渺渺茫茫。那景象,与春日中轻漾宁静的碧水比较,给人一种深沉的逝川之感。诗人悲秋之情隐隐而出。但他故意不用直说,而塑造了一个白发湘君的形象,发人深省。传说湘君闻帝舜死于苍梧之野,追随不及,啼竹成斑,那是够悲切的了。而此时萧瑟之秋景,竟使美丽的湘君一夜间愁成满头银发。这种新奇的构想,更使人可以想象到洞庭秋色是怎样的触目惊心。客观世界如此,诗人自己的迟暮之感、衰颓之意,自然尽在不言中了。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两句对梦境的描写十分成功:入夜时分,风停了,波静涛息,明亮的银河倒映在湖中。湖边客船上,诗人从白天到晚上,手不释杯,一觞一咏,怡然自乐,终至于醺醺然醉了,睡了。“春水船如天上坐”(杜甫《小寒食舟中作》)的感觉,渐渐地渗入了诗人的梦乡。他仿佛觉得自己不是在洞庭湖中泊舟,而是在银河之上荡桨,船舷周围见到的是一片星光灿烂的世界。诗人将梦境写得如此美好,有如童话般地诱人。然而,“此曲只应天上有”,梦醒时,留在心上的只是无边的怅惘。一、二句写悲秋,未必不伴随着生不逢时、有志难伸的感慨;后两句记梦,写出对梦境的留恋,正从反面流露出他在现实中的失意与失望。所以三、四句看似与一、二句情趣各别,内里却是一气贯通、水乳交融的。

  这两句对梦境的描写十分成功:梦境切合实境,船在天上与天在水中正相关合,显得真实可信;梦无形体,却说清梦满船,梦无重量,却用“压”字来表现,把幻觉写得如此真切;从梦境的清酣,不难觉察出诗人对于摆脱尘嚣的愉悦,记梦而兼及感情,则又有暗中传神之妙。古代写梦的诗不少,但像这首诗这样清新奇丽而又含蓄丰富,却是并不多见的。

  全诗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笔调轻灵,写景记梦,虚实相间。构思之新颖独特,诗境之缥缈奇幻,为前人诗作所少见。而充溢在字里行间的那极富浪漫的色彩,也在后人的诗文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痕迹。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385-1386页

lóngyángxiànqīngcǎo

tánggǒng yuándài 

西fēngchuīlǎodòngtíng xiāngjūnbáiduō 
zuìhòuzhītiānzàishuǐ mǎnchuánqīngmèngxīng 
浩浩长河水,九折东北流。
浩浩¹长河水,九折²东北流。
译文:黄河的水浩浩荡荡,弯弯曲曲向东北方流淌。
注释:¹浩浩:水势浩荡的样子。²九折:形容曲折很多。
晨夜赴沧海,海流亦何抽。
晨夜赴沧海¹,海流亦何抽²
译文:它日日夜夜,奔流不息,直奔沧海,而沧海横流又有巨大抽引力,使黄河水流无法停歇。
注释:¹沧海:碧青的大海。²抽:引出。
远适万里道,归来未有由。
远适¹万里道,归来未有由²
译文:远行万里,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归来。
注释:¹远适:远行。²由:因缘。
临河累太息,五内怀伤忧。
临河累¹太息²,五内³怀伤忧。
译文:面对着河面,只能一再叹息,心中充满了充满了无限悲伤和忧虑。
注释:¹累:通假字,同“屡”。²太息:即长声叹息。太,通大。³五内:指人的五腑六脏,此是说内心忧伤。

  这首别诗共八句,分为两层,前四句写景,景中寓情,后四句抒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比兴寄托,浑厚流转,雄浑悲壮,意境高远。

  诗的前四句是触景生情之作,“浩浩长河水,九折东北流。晨夜赴沧海,海流亦何抽。”上两句状出黄河九曲,奔腾不已的雄伟的形象。下两句则又是写实与幻想并用,丰富与具体化黄河形象。前浪催后浪,倾泻入海。一个赴字状出水流之急,更赋情韵。一个迹字,承接赴字,状出大海从容不迫之貌,不停地接纳河水。一急一缓,摇曳生姿。景象壮观,意境阔远,气魄宏大,动人心魂。作者笔下的黄河形象,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它的主要特征,源远流长,波涛汹涌,曲折入海。尤其是状写黄河动态,更赋情韵,耐人寻味。赞叹、惊异、畅快之情,从笔底流出,而又深有寄托,比衬出下面的夜里之行,亦寓有子 (孔子) 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之感。为后四句抒情张目。

  后四句写远适夜里,而又不能归之情。“远适夜里道,归来未有由。临河累太息,五内怀伤忧。”古人追求功业,重名利,以光宗耀祖,夜古流芳。汉末文人常发出类似感叹。“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铖轲长苦辛。” 人生短暂,应先取高官厚禄。因为“荣名以为宝”。当然仕途并非平坦大道可走,朝廷中重要官位也不是唾身可得。因此他们感叹“立身苦不早”,“虚名复可益”,“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等等,不一而足。因此并非是应玚不能归家,而是理想、事业的原因。思亲怀乡,时光流逝,求仕焦急,齐聚内心,矛盾冲突,日夜折磨,难以排遣,致使五内俱伤。逢景遇事,即进发而出,如同开了闸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诗人以自已感伤的形象作结,意味深长。

  应玚的二首《别诗》,起调都很高昂令人感奋。“朝云浮四海,日暮归故山”、“浩浩长河水,九折东北流”莽莽苍苍奔突而来,多么的壮美,又是多么的饱含深情。这种高亢的起调,使诗歌在短篇中开拓出扩大的境界,扩大了感情的容量,且使它所领起的下文,也被高唱的基调多笼括。建安诗歌,以慷慨悲凉著称,而建安诗歌多自高唱起调的表现方式,则是形成这种慷慨悲凉诗风的一个重要原因。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等.《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0年10月:第216-219页
2、 王巍,李文禄.《建安诗文鉴赏辞典》.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513-516页
长安春色归,先入青门道。
长安春色归,先入青门道。
译文:春色回归长安城,一般先入青门道边。
绿杨不自持,从风欲倾倒。
绿杨不自持,从风欲倾倒。
译文:绿杨没有自持能力,跟从着春风随意倾倒。
海燕还秦宫,双飞入帘栊。
海燕还秦宫,双飞入帘栊(lóng)¹
译文:海燕飞归秦宫,双双飞入帘栊,画梁筑巢。
注释:¹帘栊:门窗的帘子。
相思不相见,托梦辽城东。
相思不相见,托梦辽城东。
译文:相思却不能相见,只好托梦到你所在的地方辽城东。
雁度秋色远,日静无云时。客心不自得,浩漫将何之。
雁度秋色远,日静无云时。客心不自得,浩漫将何之。
译文:秋色萧条,大雁远来,长天无云,日光悠悠。久客在外,心绪难平,动荡如东海波涛,难以平息。
忽忆范野人,闲园养幽姿。茫然起逸兴,但恐行来迟。
忽忆范野人,闲园养幽姿。茫然起逸兴,但恐行来迟。
译文:突然想起老范,他正隐居在城北的田园养身修性,烦他去。想去就去,不要犹豫,趁着兴头,走。
城壕失往路,马首迷荒陂。不惜翠云裘,遂为苍耳欺。
城壕失往路,马首迷荒陂。不惜翠云裘,遂为苍耳欺。
译文:走到城壕边就迷了路,在这荒山野地,连老马都不认识老路了。管他什么珍贵的翠云裘衣,让这些苍耳乱粘衣服。
入门且一笑,把臂君为谁。酒客爱秋蔬,山盘荐霜梨。
入门且一笑,把臂君为谁。酒客爱秋蔬,山盘荐霜梨。
译文:一进门老范就满地找牙,笑哈哈,挽住我的手臂问:你是谁?如此狼狈?用什么下酒?秋天的蔬菜和水果,来一盘霜梨开开胃!
他筵不下箸,此席忘朝饥。酸枣垂北郭,寒瓜蔓东篱。
他筵不下箸,此席忘朝饥。酸枣垂北郭,寒瓜蔓东篱。
译文:别处宴席没口味,此地的酒菜开心霏。村北酸枣累累,篱东寒瓜漫地。
还倾四五酌,自咏猛虎词。近作十日欢,远为千载期。
还倾四五酌,自咏猛虎词。近作十日欢,远为千载期。
译文:一连四五杯,酒酣高歌一首《猛虎词》。连续十天的大醉,过了千年也会记得,何时再来一回?
风流自簸荡,谑浪偏相宜。酣来上马去,却笑高阳池。
风流自簸荡,谑浪偏相宜。酣来上马去,却笑高阳池。
译文:风流倜傥之士命中注定要颠簸一生,一定要有幽默自嘲的性格才相得益彰。大醉以后就像晋朝的山公倒骑马——回家!主人以后再谢。
此诗大约作于公元745年(唐天宝四载),与杜甫的《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同时,可互相参照。当时李白与杜甫继陈留聚会后重聚东鲁。
参考资料:
1、 裴斐主编:《李白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88年2月版,第404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