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皇日日侍庭闱,七十春秋自古稀。不是相公平国后,谁令六騩得南归。
圣皇日日侍庭闱,七十春秋自古稀。不是相公平国后,谁令六騩得南归。

寿shòutàishīgōng--hóngshì

shènghuángshìtíngwéishíchūnqiūshìxiānggōngpíngguóhòushuílìngliùguīnánguī

洪适

洪适

洪适(1117~1184)南宋金石学家、诗人、词人。初名造,字温伯,又字景温;入仕后改名适,字景伯;晚年自号盘洲老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波阳县)人,洪皓长子,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封魏国公,卒谥文惠。洪适与弟弟洪遵、洪迈皆以文学负盛名,有“鄱阳英气钟三秀”之称。同时,他在金石学方面造诣颇深,与欧阳修、赵明诚并称为宋代金石三大家。 ▶ 72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夷甫任散诞,平叔坐谈空。
夷甫任散诞,平叔坐谈空。
不言昭阳殿,化作单于宫。
不言昭阳殿,化作单于宫。
此预言讽刺诗也。《南史》载陶弘景生前将此诗“秘在箧里,化后门人方稍出之”。前两句以王衍、何晏为例,抨击士人空谈误国,引出后两句预言:梁朝将步魏晋的后尘而灭亡。史实:侯景之乱爆发,兵入昭阳殿,梁朝走向衰败。王衍,字夷甫,西晋末年重臣,玄学清谈之领袖。何晏,字平叔,三国时期曹魏大臣,何进之孙,玄学家。311年,匈奴围攻洛阳,晋怀帝被俘。任,有听凭之意;坐,有徒然之意。单于,指匈奴。陶弘景进亦忧,退亦忧,经时济世,忧国忧民。上阳台主人读诗。

suǒ--táohóngjǐng

rènsàndànpíngshūzuòtánkōngyánzhāoyáng殿diànhuàzuòdāngōng

浩然坐何慕,吾蜀有峨眉。
浩然坐¹何慕,吾蜀有峨眉²
译文:思绪飞扬因为爱慕什么?我们蜀中有一座峨眉山。
注释:¹坐:因为。²峨眉:峨眉山,位于四川省南部、乐山市西北部。
念与楚狂子,悠悠白云期。
念与楚狂子¹,悠悠白云期。
译文:想与楚国那位狂人交游,期约在那悠悠白云之间。
注释:¹楚狂子:楚人。昭王时,政令无常,乃披发佯狂不仕,时人谓之楚狂也。后常用为典,亦用为狂士的通称。《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时哉悲不会,涕泣久涟洏。
时哉悲不会,涕泣¹久涟洏(ér)²
译文:时世啊不能遇合真悲哀,伤心哭泣很久涕泪满面。
注释:¹涕泣:哭泣,流泪。²涟洏:流泪的样子。
梦登绥山穴,南采巫山芝。
梦登绥山穴,南采巫山芝。
译文:睡梦之中登临绥山洞穴,到了南边采摘巫山芝草。
探元观群化,遗世从云螭。
探元观群化,遗世从云螭(chī)¹
译文:探索自然观察万物变化,抛弃俗世随螭龙遨游云间。
注释:¹螭:传说中一种无角之龙。
婉娈时永矣,感悟不见之。
婉娈(luán)¹时永矣,感悟不见之。
译文:神龙飞腾将长久离去了,醒来它的踪影已经遍寻不见。
注释:¹婉娈:形容感情缠绵深挚,一说形容龙飞的样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jiān)¹(jiā)²苍苍³,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sù)(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¹⁰从之,宛¹¹在水中央。
译文:大片的芦苇密又繁,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
注释:¹蒹:没有长穗的芦苇。²葭:初生的芦苇。³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萋萋”“采采”义同。⁴为:凝结成。⁵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怀念的。⁶伊人:那个人。⁷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⁸溯洄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向上游去寻找她。溯洄:逆流而上。从,追,追求。⁹阻:险阻,难走。¹⁰溯游:顺流而涉。游,通“流”,指直流。¹¹宛:仿佛。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萋萋¹,白露未晞(xī)²。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³。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译文: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高又陡。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
注释:¹萋萋:茂盛的样子,文中指芦苇长的茂盛。人教版为“萋萋”,苏教版为“凄凄”。²晞:晒干。³湄:水和草交接之处,指岸边。⁴跻:升高,这里形容道路又陡又高。⁵坻: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采采¹,白露未已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³。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译文: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艰险。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注释:¹采采:茂盛的样子。²已:止,这里的意思是“干“,变干。³涘:水边。⁴右:迂回曲折。⁵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自然,当我们处在与“在水一方”类似的境遇时,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观失望。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就像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得朦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的心境。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浇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了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总之,《蒹葭》诗的丰富美感,不论是从欣赏的角度,还是从创作的角度,颇值得我们重视和予以认真探讨。

参考资料:
1、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 2006年01期
2、 刘民红. 对生命及其美的礼赞和眷恋——重读《诗经·秦风·蒹葭》[J]. 名作欣赏. 2009(16)
3、 王妍,薛金东. 《诗经·蒹葭》主题及“伊人”之初探[J].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1)

jiānjiā

shījīng·guófēng·qínfēng xiānqín 


jiānjiācāngcāng báiwéishuāng suǒwèirén zàishuǐfāng huícóngzhī dàoqiěcháng yóucóngzhī wǎnzàishuǐzhōngyāng 
jiānjiā báiwèi suǒwèirén zàishuǐzhīméi huícóngzhī dàoqiě yóucóngzhī wǎnzàishuǐzhōngchí 
jiānjiācǎicǎi báiwèi suǒwèirén zàishuǐzhī huícóngzhī dàoqiěyòu yóucóngzhī wǎnzàishuǐzhōngzhǐ 
乡土不同,河朔隆寒。(寒 一作:冬)
乡土不同,河朔(shuò)¹隆寒。(寒 一作:冬)
译文:各地的风土人情有很大的不同,此时此刻,黄河以北的地区正值寒冬。
注释:¹河朔:古代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
流澌浮漂,舟船行难。
流澌(sī)¹浮漂,舟船行难。
译文:河中漂浮着冰块,舟船难以行走。
注释:¹流澌:江河解冻时流动的冰块。
锥不入地,蘴藾深奥。
锥不入地,蘴(fēng)¹(lài)²漂奥。
译文:地被冻得用锥子都扎不进去,田地荒芜长满干枯厚密的蔓菁和蒿草。
注释:¹蘴:古同“葑”,芜菁。²藾:蒿类植物。
水竭不流,冰坚可蹈。
水竭不流,冰坚可蹈(dǎo)¹
译文:河水冻结不流动,上面由坚硬的冰覆盖,人都可以行走。
注释:¹蹈:踩。
士隐者贫,勇侠轻非。
士隐者贫,勇侠轻非。
译文:有识之士穷困潦倒,而好勇斗狠的人却不在乎随意犯法。
心常叹怨,戚戚多悲。
心常叹怨,戚(qī)¹多悲。
译文:我为此叹息怨恨,心中充满了悲伤和忧愁。
注释:¹戚戚:忧愁,悲哀。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土不同》一作《河朔寒》,写的是黄河以北地区冬天的严寒景况与民风特点。诗人北伐乌桓之后,回到冀州,发现这里的乡土与黄河以南的土地有很大不同。开头说严寒景况:到了深冬,河里漂浮着冰块,舟船难以前行;地被冻得用锥子都扎不进去,田地荒芜长满干枯厚密的蔓菁和蒿草。河水冻结不流动,上面由坚硬的冰覆盖,人都可以行走。至于民风特点,集中于因忧贫而“勇侠轻非”。有识之士穷困潦倒,而好勇斗狠的人却不在乎随意犯法。这种不良民风触动了诗人,诗人为此叹息怨恨,最后忍不住唱出了“心常叹怨,戚戚多悲”两句,直接抒发了心中常存的哀怨和蓄积的悲伤。全诗描写了河北由于袁绍的统治导致的民生凋敝,社会秩序不安定的现状。
参考资料:
1、 张可礼 宿美丽 编选.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2-19
2、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202-206

chūxiàménxíng ·tóng

cáocāo liǎnghàn 

xiāngtóng shuòlónghán  (hánzuò dōng )
liúpiāo zhōuchuánxíngnán 
zhuī fēnglàishēnào 
shuǐjiéliú bīngjiāndǎo 
shìyǐnzhěpín yǒngxiáqīngfēi 
xīnchángtànyuàn duōbēi 
xìngshènzhìzāi yǒngzhì 
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六朝¹文物²草连空,天淡³云闲今古同。
译文: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
注释:¹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²文物:指礼乐典章。³淡:恬静。⁴闲:悠闲。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¹水声中。
译文:苍山翠柏间百物飞来飞去,宛溪两岸的人世世代代生活水乡山寨中。
注释:¹人歌人哭:诗中借指宛溪两岸的人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¹
译文:深秋的雨就像帘幕一样笼罩千家万,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
注释:¹笛风:笛声随风飘动。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chóu)(chàng)无因见范蠡( lǐ)¹,参差²烟树五湖³东。
译文:内心里怅惘无缘见到范蠡,只好掠过树木凝望太湖东。
注释:¹范蠡:春秋末政治家,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省南阳县)人,越国大夫,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事成后游于齐国,改名鸱夷皮子。²参差:高低不齐的样子。³五湖:指太湖及其相属的滆湖、洮湖、射湖、贵湖等四个小湖的合称,因而它可以用作太湖的别称。这里指太湖。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诗一开始写登临览景,勾起古今联想,造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气氛: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这种感慨固然由登临引起,但联系诗人的经历看,还有更深刻的内在因素。诗人此次来宣州已经是第二回了。八年前,沈传师任宣歙观察使(治宣州)的时候,他曾在沈的幕下供职。这两次的变化,如他自己所说:“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重游鬓白事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这自然要加深他那种人世变易之感。这种心情渗透在三、四两句的景色描写中: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这两句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但同时又和“古”相沟通。飞鸟在山色里出没,固然是向来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歌哭”言喜庆丧吊,代表了人由生到死的过程。“人歌人哭水声中”,宛溪两岸的人们就是这样世世代代聚居在水边。这些都不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平时积下的印象,在登览时被触发了。

  接下去两句,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一是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在现实中是难以同时出现的。但当诗人面对着开元寺水阁下这片天地时,这种虽非同时,然而却是属于同一地方获得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了,从而融合成一个对宣城、对宛溪的综合而长久性的印象。这片天地,在时间的长河里,就是长期保持着这副面貌吧。这样,与“六朝文物草连空”相映照,那种文物不见、风景依旧的感慨,自然就愈来愈强烈了。客观世界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却是有限的。这使诗人沉吟和低回不已,于是,诗人的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五湖指太湖及与其相属的四个小湖,因而也可视作太湖的别名。从方位上看,它们是在宣城之东。春秋时范蠡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他徜徉在大自然的山水中,为后人所艳羡。诗中把宣城风物,描绘得很美,很值得流连,而又慨叹六朝文物已成过眼云烟,大有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这样,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自然就成了诗人怀恋的对象了。

  诗人的情绪并不高,但把客观风物写得很美,并在其中织入“鸟去鸟来山色里”、“落日楼台一笛风”这样一些明丽的景象,诗的节奏和语调轻快流走,给人爽利的感觉。明朗、健爽的因素与低回惆怅交互作用,在这首诗里体现出了杜牧诗歌的所谓拗峭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37-39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38-39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xuānzhōukāiyuánshuǐ

 tángdài 

xiàyuān jiārén 

liùcháowéncǎoliánkōng tiāndànyúnxiánjīntóng 
niǎoniǎoláishān rénrénshuǐshēngzhōng 
shēnqiūliánqiānjiā luólóutáifēng 
chóuchàngyīnjiànfàn cēnyānshùdō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