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君来写我忧,群情忙处独抽头。功名机会须时可,诗酒光阴属自由。
最喜君来写我忧,群情忙处独抽头。功名机会须时可,诗酒光阴属自由。
醉度九秋江上舫,食游双箸海边州。两年官满休瞻望,且与磨铅了校雠。
醉度九秋江上舫,食游双箸海边州。两年官满休瞻望,且与磨铅了校雠。

sònglínjūnxuān--huángshang

zuìjūnláixiěyōuqúnqíngmángchùchōutóugōngmínghuìshíshījiǔguāngyīnshǔyóu

zuìjiǔqiūjiāngshàngfǎngshíyóushuāngzhùhǎibiānzhōuliǎngniánguānmǎnxiūzhānwàngqiěqiānlexiàochóu

黄裳

黄裳

黄裳(1044-1130),字勉仲,延平(今福建南平)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第一,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卒赠少傅。著有《演山先生文集》、《演山词》。黄裳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和词人,其词语言明艳,如春水碧玉,令人心醉,著有《演山先生文集》、《演山词》,词作以《减字木兰花》最为著名,流传甚广。 ▶ 60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姜太公贱卖了磻溪岸,韩元帅命博得拜将坛。羡傅说守定岩前版,叹灵辄吃了桑间饭,劝豫让吐出喉中炭。如今凌烟阁一层一个鬼门关,长安道一步一个连云栈。
姜太公¹贱卖了磻(pán)²岸,韩元帅³命博得拜将坛。羡傅说守定岩前版,叹灵辄(zhé)吃了桑间饭,劝豫让吐出喉中炭。如今凌烟阁⁸一层一个鬼门关,长安道一步一个连云栈¹⁰
译文:姜太公轻易地就离开了垂钓的磻溪岸,韩信拼着性命才登上了拜将坛,傅说若能固守岩前筑墙才值得羡慕,灵辄用性命回报桑间一饭之恩委实可叹,谁能劝豫让不要报恩索性吐出喉中炭就好了。如今的凌烟阁一层一个鬼门关,仕途上一步一个连云栈。
注释:仙吕:宫调名。仙吕宫是元曲常用宫调之一。寄生草:曲牌名。北曲属仙吕宫,亦入商调。全曲七句五韵。¹姜太公:即吕尚。²磻溪:一名璜河,在陕西宝鸡县东南。相传溪上有兹泉,为姜太公垂钓遇文王处。³韩元帅:即韩信。汉高祖拜为大将,后被吕后杀害。⁴命博得:用生命换取得。⁵傅说:殷商名相。他隐居傅岩(今山西平陆)时,曾为人版筑(用框架筑土墙)。殷高宗“夜梦得圣人,名曰说”(《史记·殷本纪》)。⁶灵辄:春秋时晋人。据《左传·宣公二年》载:晋灵公的大夫赵宣子曾于首阳山打猎,在桑阴中休息,看到饿人灵辄,便拿饭给他吃,并给了他母亲饭和肉。后晋灵公想刺杀宣子,派灵辄作伏兵,他却倒戈相救,以报一饭之恩。⁷豫让:战国晋人。据《史记·刺客列传》载:豫让为晋国大夫智伯家臣,备受尊宠。后智伯为赵襄子所灭,他便“漆身为癞,吞炭为哑”,企图行刺赵襄子,为智伯报仇。后事败为襄子所杀。⁸凌烟阁:唐太宗图画功臣的殿阁。此借指高官显位。⁹长安道:指仕途。¹⁰连云栈:陕西褒谷与斜谷间的栈道。在今陕西褒城一带,是由陕入蜀要道。此喻危险的仕途。

  这首曲揭露了仕途的艰难和官场的险恶,劝诫人不必为虚名卖命,连举五个古人,皆一一予以否定;结尾处直指元代仕途,尤足以惊世骇俗。全曲层层递进,以古鉴今,感情愤激。排比对仗的运用,使愤懑之情表达得淋漓恣肆,使用衬字,一唱三叹的节奏,加强了艺术效果。

  此篇用了五则历史人物的典故,五句中作者又以饱含感情色彩的精练语言,表示了自己“感叹”的导向。

  第一句与第二句对仗,用了两位历史人物的典故。姜太公见纣王荒淫无道,晚年隐居渭水南岸磻溪垂钓,被周文王访贤而得,后辅佐武王伐纣,建立周国。本是老年得志,风光荣耀,但作者用“贱卖”二字,对此持以嘲讽态度。可见作者认为姜太公放弃了悠闲安乐的垂钓生活而选择卷入一场生死权势的争夺中是不明智的。韩信虽获得了封侯拜将的荣耀,但这身外之名是在战场厮杀中挣得的,“命博”二字可见这功名背后蛰伏着的可怕的性命危机。作者翻空出奇,认为天下文臣武将引以为万世楷模的人费其一生所争的不过蝇头虚利。

  第三句、第四句与第五句为鼎足对,例举了傅说、灵辄、豫让三人的典故。对这三人作者分别用了“羡”“叹”“劝”。“羡”傅说,表面是羡慕傅说在傅岩筑城隐逸安稳一生,而实则是正话反说,傅说并未“守定岩命版”而是被武丁访贤所得,举以为相,栖身庙堂,劳碌终生。“叹”灵辄,可见作者对于灵辄为报赵宣子桑间赠饭之恩而临阵倒戈,拼死相救甚至失去生命感到十分惋惜,一顿饭与人的生命相比孰轻孰重,自不待言。“劝”豫让,豫让为报智伯知遇之恩,漆身为癞,吞炭为哑去行刺赵襄子,事败被杀,作者视豫让损伤身体赔上性命的愚忠为不当之举。逝者已矣,生者当珍惜生命而不是作无谓的牺牲。

  第六、七句推开一步,由历史回到现实,直指元朝仕途。求取功名的“凌烟阁”与“长安道”的必经之路却是威胁生命的险恶地带“鬼门关”“连云栈”,可见当下的仕途艰难官场险恶,读之触目惊心。这是对热衷功名利禄之人的当头棒喝,劝解世人不必为虚名卖命。

  此曲的难得之处在于,作者从传统道德价值评判中脱身而出,他洞察古今名人义士头上的道德光环,感慨受人标榜的功臣名将和民间义士的遭遇,回到生命本质。李调元《雨村曲话》称赞其曲为“他人不能道”,可见一斑。全曲嬉笑怒骂,实则锋利深刻,一往情深,充满人文关怀,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红楼梦》)也。

参考资料:
1、 陈鹏 闫丽红.元曲三百首鉴赏辞典[M].武汉:崇文书局,2020:285-286
2、 李修生.元曲大辞典(修订版)[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3:331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哀筝一弄¹(xiāng)江曲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译文:她拨响音色哀怨的筝,弹奏了如此凄美的一曲,一声声愁绪,仿如碧波荡漾的湘水。她的纤纤玉指,划过十三根筝弦,细腻地传达出内心浓稠的怨恨。
注释:¹弄:演奏乐曲。²湘江曲:曲名,即《湘江怨》。相传舜帝南巡苍梧,二妃追至南方,闻舜卒,投江而死。后人以此为题材写成乐曲。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波筵(yán)秋水¹²,玉柱斜飞雁³。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dài)低。
译文:面对宴间宾客,她清澈的目光缓缓流动,筝柱斜列着,仿佛斜行的大雁的行列。波曲调弹响到最哀伤的那一刻,她仿如春山般的两道黛眉,就这样慢慢地低垂了下去。
注释:¹秋水:秋天的水,比喻人(多指女人)清澈明亮的眼睛。²慢:形容眼神凝注。³玉柱斜飞雁:古筝弦柱斜列如雁行,故又称雁柱。⁴春山:喻美人的眉峰。⁵眉黛:古代女子用黛画眉,故称眉为眉黛,黛,青黑色的颜料。

  这是一首写歌女弹筝的词,或有所寄托,或纯写眼中所见之人,耳中所闻之曲,不必深究。

  开篇先点出乐曲的格调,首先,用的是筝,而筝声向来苍凉柔婉,适合表现哀怨、哀愁的情绪,而歌女所弹奏的也正是类似湘江故事的哀伤曲调。乐曲本是要靠耳听,而无法目见的,但词人却突然从听觉转向视觉,说“声声写尽湘波绿”。这种修辞手法叫作“通感”,也称“移觉”,即将不同感官所感受到的诸如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感触沟通起来。因为文字最方便描写的是视觉,而对于听觉则相对难以描摹,所以用视觉来比拟听觉——澄碧的湘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确实易使人产生哀愁的情感.于是便以通感的手法来比喻筝曲。

  上阕后两句点明了通感所表述的含义,并点出弹筝人的身份——女子,在以筝弹奏“幽恨”之曲。

  下阕开篇也是视觉,重点从筝曲转换到弹筝之人,在宴会席间,沉静地弹筝,“秋水”也即澄澈的目光缓缓流转,表明弹筝的女子完全把整个身心都融合到所弹奏的筝曲中去了。而赏其弹奏者眼中所见既有澄澈目光,也有斜行的筝柱,也将筝和人合为一体,仿佛这乐声不是从筝上弹出,而是从弹筝女子心中涌出一般。正因如此,才能在筝声弹奏到最凄婉断肠的那一刻,女子缓缓垂下双眉,表情与乐声浑然一体,吐尽了胸中的哀伤和怨恨。

  全词语辞清美婉丽,情感真挚凄哀,风格含蓄深沉,令人可观可叹。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宋词三百首全解: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4

mán ·āizhēngnòngxiāngjiāng

yàndào(zhāngxiān) sòngdài 

āizhēngnòngxiāngjiāng shēngshēngxiějìnxiāng绿 xiānzhǐshísānxián jiāngyōuhènchuán 
dāngyánqiūshuǐmàn zhùxiéfēiyàn tándàoduànchángshí chūnshānméidài 
幸自同开俱阴隐,何须相倚斗轻盈。
幸自同开俱阴隐¹,何须相倚(yǐ)²³轻盈。
译文:很庆幸这些牡丹花开时,枝叶俱茂,所以花朵隐约依稀,它们也毋须互相依倚着争奇斗艳,以轻盈相比。
注释:¹阴隐:一作“隐约”。牡丹花开时,枝叶已盛,故云隐约。²相倚:指花枝互相依倚支撑。³斗:争斗比较。
陵晨并作新妆面,对客偏含不语情。
(líng)¹并作²新妆面,对斗偏含不语情。
译文:清晨到来时一朵朵花儿都像新妆的面庞一样,对着赏花的宾斗偏偏都含着羞怯不语的深情。
注释:¹陵晨:凌晨,清晨。²并作:同作。
双燕无机还拂掠,游蜂多思正经营。
双燕无机¹还拂掠,游蜂多思²正经营³
译文:没有心机的双燕时时从花上掠过,多情的游蜂却正在花间盘旋采蜜。
注释:¹无机:没有心机,无意。²多思:多情。³经营:此指蜂于花间盘旋采蜜。
长年是事皆抛尽,今日栏边暂眼明。
长年是事¹皆抛尽,今日栏边暂(zàn)眼明²
译文:多年来我已懒于过问世事,今天在栏边看到这些牡丹,禁不住眼光暂时明亮起来。
注释:¹是事:事事,凡事。²暂眼明:眼睛为鲜花照亮。

  第一联“幸自同开俱阴隐,何须相倚斗轻盈。”写牡丹“同开俱阴隐”,不必“相倚斗轻盈”,这是指牡丹花之间同开俱隐约,还是以牡丹与别的花相比较,并未言明。从诗意看,似指牡丹花之间可能性为大。“幸”字流露了作者担心、紧张情绪。“何须”则是劝告语气,正应“戏题”二字。这联写了牡丹同开俱隐约,又写了它们之“斗轻盈”。“阴隐”“轻盈”写牡丹的神态,但这并不轻松。这一联里显然凝聚着韩愈内心探处的难言之隐。清黄叔灿《唐诗笺说》认为“有比意”。究竟是比官场中人事纠葛,还是仕途升腾降落,难以探究。总之,韩愈似乎是将自己感慨寓于其中了,因而就格外有韵致。

  第二联“凌晨并作新妆面,对客偏含不语情。”就牡丹的神态作进一层描绘。“并作”仍强调同样的特征,同上联“同”、“俱”呼应,更说明斗轻盈的不必要。是上联旨意的形象论证。晚唐罗隐《杜丹花》诗写道:“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确实可以看是受韩诗的影响,不过相比之下,韩的“对客偏含不语情”更含蓄别致,有回味的余地。再加上或许含有某种隐情于其中,就更引人入胜了。

  “双燕无机还拂掠,游蜂多思正经营”一联描绘了牡丹花开之后燕舞蜂忙的嬉闹场面。实际也是渲染了牡丹花所处的环境。就牡丹自身而言,“斗轻盈”就已经具有人格意识,“新妆面,不语情”就更强化了这种意识,这都是从牡丹本体出发,自然显现,而双燕、游蜂作为牡丹的身外之物也频频关照、时时拂掠、苦苦经营,而作为牡丹自身却又有念想。诗人似乎无意涉及,也就不必探究其中是不是藏有微言大义。单就艺术描写角度看,写出了牡丹花的艳丽姿态,及其繁华场面,有很强吸引力,显示了作者深厚语言工力非同寻常。而最后“长年是事皆抛弃,今日栏边眼暂明”就很清楚表露了作者见牡丹而心喜,忘却多年尘俗之事的愉悦之情。清汪佑南《泾草堂诗话》就认为晚唐诸家咏牡丹“尽态极妍,总不如昌黎一首”,似乎有些过份,因诸家所咏自有其特点自有其角度,不能一概而论,但就艺术上的“轻清流丽,无意求工”这一点说,却道出了韩愈这首咏牡丹诗的特色。而这一特色,恰恰是韩愈将自己心理感受注于诗中所致。清张鸿《批韩诗》认为这首诗有韩愈“不著色”的体格,确是一语中的。较之那些浓彩重饰只求形似的咏牡丹之作,韩愈这首《戏题牡丹》还是充满神韵的。它不仅显示作者驾驭语言的工力,描绘了牡丹的丰采,而且,在“戏”的背后,似乎也含有严肃的命题。这才是韩愈这首诗被评诗家称道的真正原因。

参考资料:
1、 李文禄.古代咏花诗词鉴赏辞典: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493-194

dān--hán

xìngtóngkāiyīnyǐnxiāngdòuqīngyíng

língchénbìngzuòxīnzhuāngmiànduìpiānhánqíng

shuāngyànháilüèyóufēngduōzhèngjīngyíng

zhǎngniánshìshìjiēpāojǐnjīnlánbiānzànyǎnmíng

落花闲院春衫薄,薄衫春院闲花落。迟日恨依依,依依恨日迟。
落花闲院春衫(shān)¹薄,薄衫春院闲花落。迟闲²恨依依³,依依恨闲迟。
译文:落花时节,空寂的庭院有位少妇穿着很单薄。穿着薄薄衣衫的少妇,在庭院空旷处看那落花。过后几天,愁绪在心头隐隐泛起,依恋不舍的愁绪一天天地迟延下去。
注释:¹春衫:代指少妇。²迟闲:过后几天。³依依:不舍的样子。
梦回莺舌弄,弄舌莺回梦。邮便问人羞,羞人问便邮。
梦回莺(yīng)舌弄¹,弄舌莺回梦。邮²便问人羞(xiū),羞人问便³邮。
译文:梦中醒来,只听得黄莺在演唱,唱歌的黄莺累得返回梦乡。带信的人顺便询问时,少妇害羞的低垂了头,害羞的少妇顺便请来人给带封回信。
注释:¹舌弄:将舌头拨弄,演唱的意思。²邮:邮差,指送信的人。³便:顺便。羞:低头。

  上片,以移恨于物手法,写暮春时节,少妇空守庭院思念郎君而“恨”时长的心态。苏轼擅长于将自然时令、外界景物与人物体态的情缘作为词的信息源泉,作为激发词情的触媒和表达词意的载体。“落花闲院春衫薄,薄衫春院闲花落”,伤春怀人。“落花”点明思郎时令,“闲院”描绘思郎守空房之寂寞,“春衫薄”说明思郎时感觉有寒气。这是心理上的反映,只好以衣物传达之。“闲花落”暗指思郎时散乱的情绪。“落”、“闲”、“薄”几字贯通,少妇的孤独感、寂寞感和烦乱感层层加深。“迟闲恨依依,依依恨闲迟”,最后两句又把这种复杂感情强化了。无论是“恨”依依不舍的恋情,还是“恨”见面的闲子来得迟迟的痴情,少妇都将一天天地熬煎下去,度闲如度年。

  下片,以梦幻与现实相互映照的手法,进一步写少妇思郎的痴情与恨情。“梦回莺舌弄,弄舌莺回梦”,移情于黄莺,以黄莺托情,做着一场美梦。梦醒一喜,似乎郎君回归,连黄莺也不分昼夜嚼舌不停。忽然,现实虚无,拨弄舌头的黄莺也累得扫兴了,不得不进人梦乡。少妇一梦(幻)一醒(喜),黄莺一弄(喜)一梦(愁),相互映照,人通物情,物通人性,形萦神绕,似梦非梦。此谓以美好的生活环境烘托出少妇的寂寞孤独。“邮便问人羞,羞人问便邮”,又由梦幻回到现实,请问邮人顺便给我捎个信,这种结尾令人回味,此“恨”绵绵究竟有多长。

  全词围绕“恨”字,情景融会,梦醒结合,喜恨交加,将一个痴情少妇思郎的复杂思绪、恨情,巧妙地展现于读者面前,有余音绕梁之效果。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589-591
飞云倚岫心常在,明月沉潭影不流。
飞云倚岫(xiù)¹心常在,明月沉潭影不流。
译文:飞云依傍着远山心一直都在,明月沉落在清潭中的倒影不曾流走。
注释:¹岫:山。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译文:明月有情,它应该认识我这个年年在异乡的游子吧。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