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闱深锁唱同人,正是终南雪霁春。
粉闱深锁唱同人,正是终南雪霁春。
闲系长安千匹马,今朝似减六街尘。
闲系长安千匹马,今朝似减六街尘。

shěngshì--kōng

fěnwéishēnsuǒchàngtóngrénzhèngshìzhōngnánxuěchūn

xiánzhǎngānqiānjīncháoshìjiǎnliùjiēchén

司空图

司空图

司空图(837~908)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祖籍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自幼随家迁居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司空图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弑,他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一岁。司空图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全唐诗》收诗三卷。 ▶ 25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净鉴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净鉴(jiàn)新磨¹。小舟飞棹(zhào)去如梭(suō),齐唱采菱(líng)²
译文:陈州城内美景多,柳花纷飞的地方,麦子随风摇摆,如金色的波浪一般。风平浪静之后,夜晚的大明湖犹如新磨的镜子一般明亮照人。湖上的小舟双棹齐飞,就好比织衣服的梭子那般在湖面上飞快来去。船上的新菱女们一齐唱着新菱歌,歌声悦耳动听。
注释:¹鉴新磨:像新磨的铜镜。²采菱歌:乐府曲名,梁武帝《江南弄》七曲之五《采菱曲》,此指陈州女子所唱。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平野水云溶漾(yàng)¹,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在暮云²多,归去³奈愁何。
译文:平原之上,水云相接之处,水天一色,碧波荡漾。小楼之外,风和日丽,天气晴好。济南风光如此大好,但依然难解心中的相思之情。归去,为何就这般难呢?
注释:¹溶漾:波光浮动的样子。²暮云:杜甫《春日怀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后以“暮云春树”比喻对友人的思念,这里指暮云遮住望眼,看不见济南。³归去:指苏辙任满,将召还。

  上片追叙宋神宗熙宁四年秋,苏轼与苏辙同游陈州(今河南淮阳)柳湖的情景。当时,苏辙在陈州任学官,苏轼由汴京赴杭州通判任,途经陈州,二人相晤甚欢。词中以柳湖为中心描写景物,展开了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柳湖以“柳”取胜,开头“柳花飞处”四字便是着力的一笔。对于湖面,苏轼着重写出它的明净,用刚刚打磨过的镜子(“鉴新磨”)来形容。苏轼笔下的景物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如“花飞”、“麦摇波”、“飞棹”等都富有动感,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自在、轻盈的美的境界,烘托出苏轼、苏辙二人游湖时欢快、悠闲的心情。

  下片写当前景物,并抒写了苏轼、苏辙二人离合的情思。开头两句用对仗描写眼前景物,在平坦、广阔的原野上,水天连成一片,波光粼粼,小楼上风和日丽。一切平静,安适,隐含着传告平安的意思。然而一想到远在济南的弟弟苏辙,苏轼心中便波澜突起。最后两句情、景兼到,抒写离愁曲折有致,而又深切动人。“暮云多”,既是楼头远眺所及的实景,因而成了苏轼远望济南的障碍物。篇末提到“归去”,是因为苏轼、苏辙二人早年曾有,早日隐退而为“夜雨对床”之乐的约定(参见苏轼《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再祭亡兄端明文》),即使日后能如愿以偿,与当前的别离仍有巨大的“时间差”,因而深感痛苦和无奈,可见离愁的深重。

  全词,表达了苏轼对苏辙的思念之情。上片、下片之间的虚实变化用了“暗转”的写法。上片是由苏轼的回忆所构成的虚境,下片头两句则转换成眼前的实境,而其间未用任何字面加以提示,前后的联络与变化形成了一种“暗转”。这是写作艺术浓缩的结果。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2007年1月:中国书店出版社,北京:379-381

huàtángchūn··ziyóu--shì

liǔhuāfēichùmàiyáowǎnjìngjiànxīnxiǎozhōufēizhàosuōchàngcǎilíng

píngshuǐyúnróngyàngxiǎolóufēngqíngnánzàiyúnduōguīnàichóu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昼出耘(yún)¹夜绩(jì)²,村庄儿女各当家³
译文:白天去田里从事田间劳动,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注释:¹耘田:治田除草,从事田间劳动。²绩麻:把麻搓成线。³各当家:每人担任一定的工作。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童孙未解¹²(gēng)织,也傍(bàng)³(sāng)学种瓜。
译文: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注释:¹未解:不懂。²供:从事,参加。³傍:靠近。⁴阴:树荫。

  这首诗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逸趣横生。

shítiányuánxìng ·sānshí

fànchéng sòngdài 

zhòuchūyúntián cūnzhuāngérdāngjiā 
tóngsūnwèijiěgònggēngzhī bàngsāngyīnxuézhòngguā 

金鱼玉带罗襕扣,皂盖朱幡列五侯,山河判断在俺笔尖头。得意秋,分破帝王忧。
金鱼玉带¹罗襕(lán)²扣,皂(zào)盖朱幡(fān)³列五侯,山河判断在俺笔尖头。得意秋,分破帝王忧。
译文:自己身着绮罗袍,腰扣玉带,佩带着鲤鱼状的金符,出行黑色车盖、红色旗帜,位与五侯同列。疆域虽大,河山虽壮,却全在我的笔尖掌握。正当得意之秋,分减帝王之忧,乃是宰相不该忘的职志。
注释:喜春来:曲牌名。金鱼:形状如鲤鱼的金符,标志官阶的一种佩饰。¹玉带:用玉装饰的官服腰带。²罗襕:绮罗袍,元朝以丝罗制的官服。³皂盖朱幡:黑色车盖红色旗帜,高官出行的仪仗。⁴列五侯:位与五侯同列。“五侯”指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爵位。⁵得意秋:称心得意的岁月。⁶分破:分减、减少。元人口语。

  这是一首豪气快意的小令,前两句先通过服饰、车马表明自己身居高位;接下来再正面抒发自己气吞山河的气势,以及辅佐帝王、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全曲写得气势非凡,一气贯通。

  开篇两句呈现出一种华丽的贵胄之气和踌躇满志之态。“金鱼玉带罗襕扣”是从衣饰显示出其品阶,显然伯颜此时已身居高位,位列五候,甚是尊贵。他所佩戴的金鱼鱼符,所系的玉饰腰带,所穿衣服的扣子,无一不是达官贵人特有的佩饰,昭示着他们的门第身份和地位。

  “皂盖朱幡列五候”,写的是其仪仗车饰,显示其位高权重。古代高官出行往往用黑色的车盖,红色的旗帜,即“皂盖朱幡”。元代并无裂地封侯之制,此处用“列五侯”来表明他身处高官显贵之列。

  位高者权也重,对江山社稷自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山河判断在俺笔尖头”写的就是这层意思。疆域虽大,河山虽壮,却全在俺笔尖掌握。有一种站在河山之巅,俯瞰中华大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天下之大,舍我其谁的豪气。将河山之重与笔尖之轻相提并论,有举重若轻的洒脱与优游感。

  “得意秋,分破帝王忧”的结句将作者的志得意满和豪气干云演绎到极致。据说作此小令之时,伯颜已率师攻破建康,与其他两路元军会师临安,南宋幼主已降。此时,正是伯颜建功立业的得意之秋。此句实际上是作者自明心志,建功立业并非是要图谋个人荣华,而是要为帝王分忧,其胸怀天下,高瞻远瞩的气魄令人感佩,难怪他病卒后,谥“忠武”。

  这首小令朴实、飘逸,有豪迈之气,其中“山河判断在俺笔尖头”之句颇有宏大气象。前几句极言其“武”,英武和事功兼备。后面一句点题,表明其“忠”。

参考资料:
1、 墙峻峰等注评.元曲三百首: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07:第25-26页

zhōngchūnláijīndàiluó--yán

jīndàiluólánkòuzàogàizhūfānlièhóushānpànduànzàiǎnjiāntóuqiūfēnwángyōu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归鸿¹声断残云碧²。背窗³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chāi)明。钗头人炉轻。
译文:大雁北归,声声鸣叫,使人断肠的鸣声消失在布着丝丝残云的碧空中。窗外飘下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室内垂直地升起了一缕炉烟。在微微烛光的映照下她头上插戴着明亮的凤钗,凤钗上所装饰的人胜首饰那么轻巧。
注释:¹归鸿:这里指春天北归的大雁。²碧:青绿色。³背窗:身后的窗子。⁴凤钗:即头钗,古代妇女的首饰。因其形如凤,故名。⁵人炉:皆古人于人日所戴饰物,始于晋唐。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jiǎo)¹声催晓漏(lòu)²。曙(shǔ)色回牛斗³。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译文:一夜凄凄角声把晓色催来,看晓漏已是黎明时分,斗转星横,天将破晓。转眼天光大亮,报春的花儿想是开放了吧。但是时在早春,西风还余威阵阵,花儿仍然受到料峭春寒的威胁,那有心思出来争春!
注释:¹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此处含有敌兵南逼之意。²晓漏:拂晓时的滴漏。漏:古代滴水计时的器具。³牛斗:与斗、牛同。两个星宿名。

  这首词是李清照后期词作的名篇之一。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徐培均先生对此词的赏析要点。

  此词起首二句寓有飘零异地之感。望归鸿而思故里,见碧云而起乡愁,几乎成了唐宋词的一条共同规律。然而随着词人处境、心情的不同,也能写出不同的特色。“归鸿声断”,是写听觉;“残云碧”是写视觉,短短一句以声音与颜色渲染了一个凄清冷落的环境气氛。那嘹亮的雁声渐渐消失了,词人想寻觅它的踪影,可是天空中只有几朵碧云;此刻的情绪自然是怅然若失。稍顷,窗外飘下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室内升起了一缕炉烟。雪花与香烟内外映衬,给人以静而美的印象。“炉州”下着一“立”字,形象更为鲜明,似乎室内空气完全静止了,香烟垂直上升,纹丝不动。

  这首词的时间和空间都有一个转移的过程,但这一切都是通过景物的变换和情绪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从“残云碧”到“凤钗明”到“曙色回牛斗”,既表明空间从寥廓的天宇到狭小的居宝以至枕边,也说明时间从薄暮到深夜,以至天明。过片二句中的角声是指军中的号角。漏是指古代的计时器铜壶滴漏,引申为时刻、时间;着“催”字,似乎是一夜角声把晓色催来,反映了词人彻夜不眠的苦况。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云:“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牵金井。”细节虽不同,手法正相似。它们都是通过客观景物的色彩、声响和动态,表现主人翁通宵不寐的神态。所不同的是用词乃写男女临别之夜的辗转不安,李词则写客居外地的惆怅情怀。周词风格较为妍艳,李词风格较为沉郁。

  此词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淡永。宋人张端义谓易安词“皆以寻常语度人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人调者难”〔《贵耳集》卷上〕。构成淡永的因素大约有三:一是格词轻灵而感情深挚;二是语言浅谈而意味隽永;三是细节丰富而不痴肥。仔细玩索,当能得其崖略。(《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杜1988年4月出版)。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185-1186

mán ·guīhóng鸿shēngduàncányún

qīngzhào sòngdài 

guīhóng鸿shēngduàncányún bèichuāngxuěluòyānzhí zhúfèngchāimíng chāitóurénshèngqīng 
jiǎoshēngcuīxiǎolòu shǔhuíniúdǒu chūnkànhuānán 西fēngliújiùhán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烟尘蔽野兮胡虏盛,志意乖兮节义亏。对殊俗兮非我宜,遭恶辱兮当告谁?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愤怨兮无人知。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zuò)¹衰。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干戈²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烟尘³(bì)野兮胡虏(lǔ)盛,志意乖兮节义亏。对殊俗兮非我宜,遭恶辱兮当告谁?笳(jiā)一会兮琴一拍,心愤怨兮无人知。
译文:我刚出生的时候天下太平无事,长大之后国运急剧衰退。苍天不仁降下灾祸,大地没有仁爱之心,让我遭逢乱世。战争连绵不休,这世道想要生存分外艰难;黎民百姓流离失所,痛苦难当啊!狼烟四起,匈奴大肆烧杀抢掠,违背本意苟且偷生,丢失了节操与义心心中有愧啊!匈奴的习俗与我汉族不同难以适应,遭受种种耻辱又应当向谁诉说?胡笳吹一下瑶琴弹一拍,只是满腔悲痛与怨无人能知啊!
注释:¹祚:福,这里指国家运势。²干戈:指战争。³烟尘:烽烟和战场上扬起的尘土。指战乱。⁴胡虏:秦汉时称匈奴為胡虏,后世用為与中原敌对的北方部族之通称。⁵殊:不同。⁶笳: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类似笛子。
戎羯逼我兮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人多暴猛兮如虺蛇,控弦被甲兮为骄奢。两拍张弦兮弦欲绝,志摧心折兮自悲嗟。
戎羯(jié)¹逼我兮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云山万重兮归路遐(xiá)²,疾风千里兮扬尘沙。人多暴猛兮如虺(huǐ)蛇,控弦³被甲兮为骄奢(shē)。两拍张弦兮弦欲绝,志摧心折兮自悲嗟(jiē)
译文:戎羯逼迫我成为其妾室,挟持向西而行就像要去到天涯。高山重重直入云霄,归程怕是遥遥无期;疾风吹过千里,尘沙飞扬。胡人人数众多又残暴凶狠如毒蛇,披甲持弓,一路骄横奢侈。琴弦上高唱两拍,心中悲痛欲绝;心中志气早被摧残殆尽,只有独自悲叹了。
注释:¹戎羯:戎和羯。古族名。泛指西北少数民族。²遐:远。³控弦:拉弓;持弓。⁴悲嗟:伤心叹息。
越汉国兮入胡城,亡家失身兮不如无生。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羯羶为味兮枉遏我情。鼙鼓喧兮从夜达明,胡风浩浩兮暗塞营。伤今感昔兮三拍成,衔悲畜恨兮何时平。
越汉国兮入胡城,亡家失身兮不如无生。毡(zhān)(qiú)¹为裳兮骨肉震惊,羯(jié)(shān)²为味兮枉遏(è)我情。鼙(pí)鼓喧兮从夜达明,胡风浩浩兮暗塞营。伤今感昔兮三拍成,衔(xián)³畜恨兮何时平。
译文:越过汉朝的国界,进入了胡人城中,家园已破又失清白,这般苟且偷生不如一死解脱。毡裘穿在身上让人心惊肉跳、不寒而栗,羊膻味让人难以忍受,只能逼迫自己勉强吞咽。胡人彻夜敲鼓,喧闹烦人,狂风呼啸,卷着黄沙将那营门堵塞。伤今感惜无穷尽,三拍已制成,心中积蓄的悲愤与仇恨又何时才能平复呢?
注释:¹毡裘:指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以皮毛製成的衣服。²羯羶:羊臊气。³衔悲:心怀悲戚。⁴畜恨:积恨。
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合生兮莫过我最苦。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寻思涉历兮多艰阻,四拍成兮益凄楚。
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bǐng)气合生兮莫过我最苦。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shì)¹不同兮谁可与语!寻思涉历²兮多艰阻,四拍成兮益凄楚。
译文:日日夜夜都如此,叫我怎能不思念故土,世上生存的人啊!还有比我更苦的吗?天降灾祸国家动乱,汉家百姓无所依,只怨我红颜薄命沦落至这胡人之营啊!习俗不同心无所归,怎能与他们生活相处;爱好不同,心中所感又能与谁人说!回想我的经历,几多艰难险阻,四拍制成曲调更显哀怨凄楚。
注释:¹嗜欲:嗜好与欲望。²涉历:经过;经历。
雁南征兮欲寄边声,雁北归兮为得汉音。雁飞高兮邈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攒眉向月兮抚雅琴,五拍泠泠兮意弥深。
雁南征兮欲寄边声,雁北归兮为得汉音¹。雁飞高兮邈(miǎo)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攒(cuán)²向月兮抚雅琴,五拍泠(líng)泠兮意弥深。
译文:大雁南飞时想让它帮我捎去对家乡的思念,北归时为我捎来回信。大雁高飞而去,渐渐不见踪迹;肝肠寸断有能怎样,只能默默苦思。紧锁眉头对月抚琴,五拍的曲调清幽,心中积蓄的愁绪更深。
注释:¹汉音:这里指家乡来的书信。²攒眉:皱眉。
冰霜凛凛兮身苦寒,饥对肉酪兮不能餐。夜间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漫。追思往日兮行李难,六拍悲来兮欲罢弹。
冰霜凛(lǐn)凛兮身苦寒,饥对肉酪(lào)兮不能餐。夜间陇(lǒng)¹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yǎo)²。追思往日兮行李难,六拍悲来兮欲罢弹。
译文:冰霜寒冷刺骨却比不上我的身世苦寒,面对那羊肉和奶酪,就算是饥肠辘辘也没有胃口。夜间听闻那陇河水声呜咽哀怨,晨起遥望万里长城什么时候才能归去啊!回想这一路西行的路程是何等的艰难凄苦,六拍唱完悲从中来,不愿再弹琴!
注释:¹陇水:河流名。源出陇山,因名。²杳漫:渺茫旷远。
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不知愁心兮说向谁是!原野萧条兮烽戍万里,俗贱老弱兮少壮为美。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牛羊满野兮聚如蜂蚁。草尽水竭兮羊马皆徙,七拍流恨兮恶居于此。
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不知愁心兮说向谁是!原野萧条兮烽戍(shù)¹万里,俗贱老弱兮少壮为美。逐有水草兮安家葺(qì)垒,牛羊满野兮聚如蜂蚁。草尽水竭兮羊马皆徙,七拍流恨兮恶居于此。
译文:黄昏北风呼啸边声四起,不知心中忧愁与谁说!原野景象一片萧条设置的防守哨所遍布万里,匈奴习俗喜好青年崇尚力量,低贱老弱病残。哪里水草丰美就在哪里驻扎安家,牛羊遍地,聚在一起就像那蚁穴跟蜂巢。等到喝光水源吃光丰草再迁徙走,七拍唱尽更是悔恨居住于此。
注释:¹烽戍:设置烽燧,驻兵防守之处。
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制兹八拍兮拟排忧,何知曲成兮心转愁。
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jí)我越荒州?制兹八拍兮拟排忧,何知曲成兮心转愁。
译文:如果老天有眼为何看不见我独自漂泊?如果天神真的灵验为何让我天南海北凄怆孤苦?我从未辜负苍天,又为何给我匹配一个异族的丈夫?我从未辜负天神为何惩罚我沦落荒州?制出胡笳第八拍,希望借此排解忧愁;谁知制成后心中更是愁苦加倍。
注释:¹殊匹:异族的配偶。
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人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然不得欢乐兮当我之盛年。怨兮欲问天,天苍苍兮上无缘。举头仰望兮空云烟,九拍怀情兮谁与传?
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人生倏忽兮如白驹(jū)之过隙,然不得欢乐兮当我之盛年。怨兮欲问天,天苍苍兮上无缘。举头仰望兮空云烟,九拍怀情兮谁与传?
译文:天无涯地无边,我心中的愁绪也如天地般无边无涯。人生短暂仿如白驹过隙,可是我年华正当却是满怀忧愁,一点都不快乐。怨恨至极欲问天,上天遥遥无路攀登。仰望天幕只余滚滚云烟,九拍曲中满怀深情,可又能向谁传递呢?
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一生辛苦兮缘别离,十拍悲深兮泪成血。
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一生辛苦¹兮缘别离,十拍悲深兮泪成血。
译文:城头的烽火未曾熄灭,残酷的战争何时才能停止?城门口每天都是杀气腾腾,夜夜总是能听到那呼啸的北风。故乡的消息完全被阻绝,无声哭泣气将绝。一生的辛酸悲苦都来自这无尽别离,十拍饱含深深恨意,行行泪珠如泣血。
注释:¹辛苦:辛酸悲苦。
我非食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日居月诸兮在戎垒,胡人宠我兮有二子。鞠之育之兮不羞耻,憋之念之兮生长边鄙。十有一拍兮因兹起,哀响缠绵兮彻心髓。
我非食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zǐ)¹,死当埋骨兮长已矣。日居月诸兮在戎垒,胡人宠我兮有二子。鞠(jū)之育之兮不羞耻,憋之念之兮生长边鄙(bǐ)²。十有一拍兮因兹起,哀响缠绵兮彻心髓(suǐ)
译文:我并不是贪生怕死才苟活至今,不能为国捐躯是心有期盼。活着就还有希望能回到故乡,死后葬于故土才能心安。来到匈奴已是一年又一年,胡人丈夫宠我爱我已是育有二子。养育他们并不觉得羞耻,只是怜惜孩子生长之地太偏远,苦了他们。十一拍也因此多了骨肉亲情,哀怨缠绵的声调直入心底。
注释:¹桑梓:借指故乡。²边鄙:边疆;边远的地方。
东风应律兮暖气多,知是汉家天子兮布阳和。羌胡蹈舞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忽遇汉使兮称近诏,遗千金兮赎妾身。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难具陈。
东风应律¹兮暖气多,知是汉家天子兮布阳和。羌(qiāng)胡蹈舞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忽遇汉使兮称近诏,遗千金兮赎妾身。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jiē)别稚(zhì)子兮会无因。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难具陈。
译文:大地回春天气逐渐回暖,可能是知道汉家天子讲和了吧。载歌载舞一起欢唱庆祝,两国交合从此再无战争。突然遇到汉朝所来的使者,带来诏书跟千金专门来赎我身。欣喜有生之年能回去还能上朝面见圣君,可叹要抛弃幼子以后再无相聚之日。十二拍有喜有悲,心中的情绪难以言清。
注释:¹应律:应合历象。
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汉使迎我兮四牡騑騑,胡儿号兮谁得知?与我生死兮逢此时,愁为子兮日无光辉,焉得羽翼兮将汝归。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消影绝兮恩爱遗。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
不谓¹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汉使迎我兮四牡騑(fēi)²,胡儿号兮谁得知?与我生死兮逢此时,愁为子兮日无光辉,焉得羽翼兮将汝归。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消影绝兮恩爱遗。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
译文:谁曾想到此生还有机会再回故土,抱着我那可怜的孩儿泪如雨下。汉朝使者带着四马的车架迎接我好不威风,孩儿哭嚎痛碎娘亲的心,只是谁又知道呢?为何偏在此时让我们母子生死离别,心中哀痛顿感日月无光,只希望自己能生出羽翼带他们一起回去。走一步就远一步啊,脚下如有千斤难以移动;孩子的身影已无,伤心欲绝。十三拍的曲调急切悲伤,肝肠寸断又有谁人能知。
注释:¹不谓:不意,不料。²騑騑:马行走不止貌。
身归国兮儿莫之随,心悬悬兮长如饥。四时万物兮有盛衰,唯我愁苦兮不暂移。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后痛吾心兮无休歇时。十有四拍兮涕泪交垂,河水东流兮心是思。
身归国兮儿莫之随,心悬悬兮长如饥。四时万物兮有盛衰,唯我愁苦兮不暂移。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后痛吾心兮无休歇时。十有四拍兮涕泪交垂,河水东流兮心是思。
译文:我能回归故土却孩儿难相随,心中空悬犹如常常饥饿未进食。天下万物四时兴旺衰败都有期限,只有我的愁苦从未停止。山高地阔相见遥遥无期,夜深人静时梦见孩儿好像就在身边。梦中拉着他的手,一个喜来一个悲,醒来后心痛难当什么时候才会休止。十四拍的曲调啊,一把鼻涕一把泪;那东流的黄河水啊,都是我思念孩子的泪水。
十五拍兮节调促,气填胸兮谁识曲?处穹庐兮偶殊俗。愿得归来兮天从欲,再还汉国兮欢心足。心有怀兮愁转深,日月无私兮曾不照临。子母分离兮意难怪,同天隔越兮如商参,生死不相知兮何处寻!
十五拍兮节调促,气填胸兮谁识曲?处穹庐兮偶殊俗。愿得归来兮天从欲,再还汉国兮欢心足。心有怀兮愁转深,日月无私兮曾不照临。子母分离兮意难怪,同天隔越兮如商参¹,生死不相知兮何处寻!
译文:十五拍曲调急促,满腔愁绪谁能体会?住在帐篷中嫁给胡人做妻子。天随人愿得以归来,心中无限欢欣。心中有所牵挂,所有的快乐又变成了更深的愁绪,太阳和月亮大公无私却对我如此的不公平。母子分离让我心中难以承受,同在一片天空下却要永远隔绝,从此生死不知叫人去何处相寻。
注释:¹商参:参商。二十八宿的商星与参星,商在东,参在西,此出彼没,永不相见。后以“商参”比喻人分离不能相见。
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对萱草兮忧不忘,弹鸣琴兮情何伤!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泣血仰头兮诉苍苍,胡为生兮独罹此殃!
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对萱(xuān)¹兮忧不忘,弹鸣琴兮情何伤!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泣血仰头兮诉苍苍,胡为生兮独罹(lí)²(yāng)
译文:十六拍愁思茫茫,我与孩子天各一方。日日夜夜隔空相望,不能随我回家让我思念断肠。忘忧草难以忘忧,独自弹琴更加忧伤!今日与子分别回故乡,旧怨才平息新怨又悠长!哭泣不止抬头向天哭诉,为何让我活下来却又给我如此多的磨难。
注释:¹萱草:植物名。俗称金针菜、黄花菜、多年生宿根草本,其根肥大。叶丛生,狭长,背面有棱脊。花漏斗状,橘黄色或桔红色,无香气,可作蔬菜,或供观赏。根可入药。古人以為种植此草,可以使人忘忧,因称忘忧草。²罹:遭受苦难或不幸。
十七拍兮心鼻酸,关山阻修兮行路难。去时怀土兮心无绪,来时别儿兮思漫漫。塞上黄蒿兮枝枯叶干,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风霜凛凛兮春夏寒,人马饥豗兮筋力单。岂知重得兮入长安,叹息欲绝兮泪阑干。
十七拍兮心鼻酸,关山阻修兮行路难。去时怀土¹兮心无绪,来时别儿兮思漫漫。塞上黄蒿(hāo)²兮枝枯叶干,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bān)。风霜凛凛兮春夏寒,人马饥豗(huī)兮筋力单。岂知³重得兮入长安,叹息欲绝兮泪阑(lán)干。
译文:弹到十七拍时心鼻酸,关山重重阻碍路难行。去时怀念故土心绪杂乱,回家时与孩子分别忧思漫漫。塞上的野草已是干枯一片,沙场尸骨如堆刀痕箭斑仍清晰。春夏季节交替时分的天气比那冬天还要刺骨寒冷,人马饥饿疲惫也已没了力气。哪里会想到还能重回故土,连连叹息眼泪也哭干了。
注释:¹怀土:怀恋故土。²黄蒿:枯黄了的蒿草。亦泛指枯草。³岂知:哪里知道。
胡笳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音律同。十八拍兮曲虽终,响有余兮思无穷。是知丝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哀乐各随人心兮有变则通。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
胡笳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¹音律同。十八拍兮曲虽终,响有余兮思无穷。是知丝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哀乐²各随人心兮有变则通。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合³虽广兮受之应不容!
译文:胡笳本就出自匈奴中,换成琴曲音律相同。十八拍琴曲已经到尾声,余音袅袅忧思无穷。能够知道音乐的奥妙共性全是上苍命运的捉弄,忧愁欢乐跟随人心有了改变就能变通。匈奴与汉朝地域风俗不同,就像那天地相隔,孩子在西母在东。可叹我心中怨气太深仿似那被乌云遮蔽的长空,天地虽广也无法将我的哀愁包容!
注释:¹翻出:重新改作。²哀乐:悲伤、快乐。³六合:天地四方;整个宇宙的巨大空间。

  《胡笳十八拍》最早见于朱熹《楚辞集注·后语》,相传为蔡琰作。蔡琰,字文姬,陈留(今河南札县)人,为汉末著名学者蔡邕之女。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战乱中,为胡骑所获,南匈奴左贤王纳为妃子,生二子。十二年后为曹操赎回。她将这一段经历写成《悲愤诗》,五言与骚体各一篇,见于《后汉书·董祀妻传》。

  《胡笳十八拍》的内容与两首《悲愤诗》大体相同。关于此诗的真伪问题,向有争论,欲知其详,可参看中华书局出版的《胡笳十八拍讨论集》。从诗歌体制来看,与东汉末年的作品有相当距离,且诗歌内容与蔡琰生平亦有若干抵触之处,托名蔡琰的可能性较大。这里姑从其旧,仍署蔡琰。《胡笳十八拍》是古乐府琴曲歌辞。胡笳,是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管乐器,其音悲凉,后代形制为木管三孔。为什么“胡笳”又是“琴曲”呢?唐代诗人刘商在《胡笳曲序》中说:“胡人思慕文姬,乃卷芦叶为吹笳,奏哀怨之音,后董生以琴写胡笳声为十八拍。”此诗最后一拍也说:“胡笳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音律同。”可知原为笳曲,后经董生之手,翻成了琴曲。

  《胡笳十八拍》是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它的作者就是蔡文姬。欣赏此诗,不要作为一般的书面文学来阅读,而应想到是蔡文姬这位不幸的女子在自弹自唱,琴声正随着她的心意在流淌。随着琴声、歌声,我们似见她正行走在一条由屈辱与痛苦铺成的长路上。

  她在时代大动乱的背景前开始露面。第一拍即点出“乱离”的背景:胡虏强盛,烽火遍野,民卒流亡(见“干戈日寻兮道路危”等三句)。汉末天下大乱,宦官、外戚、军阀相继把持朝政,农民起义、军阀混战、外族入侵,陆续不断。汉末诗歌中所写的“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王粲《七哀诗》),等等,都是当时动乱现实的真实写照。诗中的女主人公蔡琰,即是在兵荒马乱之中被胡骑掳掠西去的。被掳,是她痛苦生涯的开端,也是她痛苦生涯的根源,因而诗中专用一拍(第二拍)写她被掳途中的情况,又在第十拍中用“一生辛苦兮缘别离”,指明一生的不幸(“辛苦”)源于被掳(即所谓“别离”)。

  她在被强留在南匈奴的十二年间,生活上与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胡地的大自然是严酷的:“胡风浩浩”(第三拍),“冰霜凛凛”(第六拍),“原野萧条”(第七拍),流水呜咽(第六拍“夜闻陇水兮声呜咽”)。异方殊俗的生活是与她格格不入的:毛皮做的衣服,穿在身上心惊肉跳(第三拍“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以肉奶为食,腥膻难闻,无法下咽(第三拍“羯膻为味兮枉遏我情”,第六拍“饥对肉酪兮不能餐”);居无定处,逐水草而迁徒,住在临时用草笺、干牛羊粪垒成的窝棚里(第六拍“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草尽水竭兮羊马皆徒”);兴奋激动时,击鼓狂欢,又唱又跳,喧声聒耳,通宵达旦(第三拍“鼙鼓喧兮从夜达明”)。总之,她既无法适应胡地恶劣的自然环境,也不能忍受与汉族迥异的胡人的生活习惯,因而她唱出了“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的痛苦的心声。而令她最为不堪的,还是在精神方面。

  在精神上,她经受着双重的屈辱:作为汉人,她成了胡人的俘虏;作为女人,被迫嫁给了胡人。第一拍所谓“志意乖兮节义亏”,其内涵正是指这双重屈辱而言的。在身心两方面都受到煎熬的情况下,思念故国,思返故乡,就成了支持她坚强地活下去的最重要的精神力量。从第二拍到第十一拍的主要内容便是写她的思乡之情。第四拍的“无日无夜兮不念我故土”,第十拍的“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第十一拍的“生仍冀得兮归桑梓”,都是直接诉说乡情的动人字句。而诉说乡情表现得最为感人的,要数第五拍。在这一拍中,蔡文姬以她执着的深情开凿出一个淡远深邃的情境:秋日,她翘首蓝夭,期待南飞的大雁捎去她边地的心声;春天,她仰望云空,企盼北归的大雁带来的故土的音讯。但大雁高高地飞走厂,杳邈难寻,她不由得心痛肠断,黯然销魂……。在第十一拍中,她揭出示自己忍辱偷生的内心隐秘:“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得埋骨兮长已矣。”终于,她熬过了漫长的十二年,还乡的宿愿得偿,“忽遇汉使兮称近诏,遣千金兮赎妾身。”但这喜悦是转瞬即逝的,在喜上心头的同时,飘来了一片新的愁云,她想到自己生还之日,也是与两个亲生儿子诀别之时。第十二拍中说的:“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难具陈”,正是这种矛盾心理的坦率剖白。从第十三拍起,蔡文姬就转入不忍与儿子分别的描写,出语便咽,沉哀入骨。第十三拍写别子,第十四拍写思儿成梦,“抚抱胡几兮位下沾衣。……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销影绝兮恩爱移”,“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后痛吾心兮无休歇时,”极尽缠绵,感人肺腑。宋代范时文在《对床夜话》中这样说:“此将归别子也,时身历其苦,词宣乎心。怨而怒,哀前思,千载如新;使经圣笔,亦必不忍删之也。”蔡文姬的这种别离之情,别离之痛,一直陪伴着她,离开胡地,重入长安。屈辱的生活结束了,而新的不幸:思念亲子的痛苦,才刚刚开始。“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和虽广兮受之应不容。”全诗即在此感情如狂潮般涌动处曲终罢弹,完成了蔡文姬这一怨苦向天的悲剧性的人生旅程。

  《胡笳十八拍》既体现了蔡文姬的命薄,也反映出她的才高。《胡笳十八拍》在主人公,即蔡文姬自己的艺术形象创造上,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即使在叙事上也是如此,写被掳西去,在胡地生育二子,别儿归国,重入长安,无不是以深情唱叹出之。如写被掳西去:“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人多暴猛兮如狂蛇,控弦被甲兮为骄奢”,处处表露了蔡文姬爱憎鲜明的感情——“云山”句连着故土之思,“疾风”句关乎道路之苦。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更主要地体现在感情抒发的突发性上。蔡文姬的感情,往往是突然而来,忽然而去,跳荡变化,匪夷所思。正所谓“思无定位”,甫临沧海,复造瑶池。并且诗中把矛头直指天、神:“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海北天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把天、神送到被告席,更反映出蔡文姬的“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的心情。

  《胡笳十八拍》的艺术价值很高,明朝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东京风格颓下,蔡文姬才气英英。读《胡笳吟》,可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真是激烈人怀抱。”

  《胡笳十八拍》的艺术价值高,与蔡文姬的才高有关,蔡文姬的才高是由她的家世和社会背景造成的。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