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笔闲题红叶时,醉容相向亦相宜。
塞垣风劲应吹尽,江国霜微想半衰。
嫌听满阶鸣夜雨,曾看临水映疏篱。
春光不许长如此,旋放寒梅嫩柳枝。
拾笔闲题红叶时,醉容相向亦相宜。
塞垣风劲应吹尽,江国霜微想半衰。
嫌听满阶鸣夜雨,曾看临水映疏篱。
春光不许长如此,旋放寒梅嫩柳枝。
田锡

田锡

田锡(940~1004),字表圣,田锡初名继冲,后更名为锡。嘉州洪雅(今属四川眉山市)人,祖籍京兆(今西安),唐末避黄巢之乱定居四川眉州洪雅(今槽渔滩镇)。曾祖父、祖父均为当时洪雅之名士,太平兴国三年(975)进士,官至右谏议大夫。北宋初年政治家和著名作家,在宋初的政坛和文坛享有较高的声誉。深为宋初士大夫所景仰。 生于晋高祖天福五年,卒于宋真宗咸平六年,年64岁。 ▶ 10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日午风高新雨晴,残花飞絮两轻轻。
日午风高新雨晴,残花飞絮(xù)两轻轻。
译文:中午的时候,雨过天晴,天高气清,微风拂面,被风雨吹打的残花和柳絮轻轻地飘扬起来。
垂鞭缓辔饶间望,时复林间布谷鸣。
垂鞭(biān)缓辔(pèi)¹饶间²望,时复林间布谷鸣。
译文:我骑着马缓缓而来,登楼往野外眺望,不时听到树林里布谷鸟的叫声。
注释:¹辔:驾驭马或其他牲口用的缰绳。²饶间:吊脚楼的结构。四排扇三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

wēidēngchéngèrshǒu--liúchǎng

fēnggāoxīnqíngcánhuāfēiliǎngqīngqīng

chuíbiānhuǎnpèiráojiānwàngshílínjiānmíng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译文:海上滔天的巨浪,像云彩般高涨,涌过去了,又急急退了回来;强劲的北风刮着,夹杂着数声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朱楼¹四面钩疏箔(bó)²,卧看千山急雨来。
译文:我站在楼上把四面的帘子高高挂起,然后静静地躺下,欣赏着暴雨,欣赏着雨中重峦叠岫的风采。
注释:¹朱楼:富丽华美的楼阁。即标题的“西楼”。²钩疏箔,把帘子挂起。疏箔:稀疏的竹帘。

  钱钟书先生称曾巩的绝句“有王安石的风致”,从这首诗就可以看得出来。

  这首诗写在海边的高楼上欣赏暴风雨的状况。前两句为后两句蓄势,照例描写暴风雨到来前的风云雷电,因为在海边,便加上了浪,更显得气派场面的闳大。第一句把云与浪混写,说海浪像云一样,滚滚而去,又逆涌而回,暗藏了下句的风。“浪如云”是说浪大,而暴风雨前的乌云低垂海面,与浪相接,因此写了浪“去却回”,也就等于写了云“去却回”。第二句着意在风,带出了雷,便把暴风雨前应有的景况都写全了。诗写这派景象,仅淡笔以“如云”二字轻点浪,没有作过多的铺排,但自然能让人感受到雨前风吼、浪涌、云压、电闪、雷鸣等雄伟场面。比曾巩稍后的苏轼,写过很多首暴雨诗,名句如“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都以奇特的语句具体描写暴风雨飘骤迅猛的场面,令人震撼。曾巩这首诗虽然没用什么气势雄壮的语言来造成直观的形象,同样表现了暴风雨的壮观,也有很好的艺术效果。

  “朱楼四面钩疏箔”,此句在全诗结构上位置颇为重要,起一种衬垫作用。有了这一句,全诗避免了一气直下,显得跌宕有致。西楼是处在海山之间,诗写景是由海(楼前)——楼侧——楼——山(楼后)的顺序。此句写“朱楼”既是点题,更是从楼前海景通向楼后山景的桥梁,也是由写景转向抒情的过渡。考察诗意,此楼当雄踞于某座近海的青山之上,视野开阔,可回顾千山。“四面钩疏箔”,指楼上人也即诗人把楼四面窗户垂挂的疏帘用钩卷起。按常理推测,风雨将至之际,应当闭窗才是。但诗人此刻偏要敞开四面窗户,这个动作颇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在“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只有垂帘,一般不会挂帘。但这恰恰是真情的流露,诗人想“卧看千山急雨来”,已经到了痴情的地步,因而能够使人思而生奇趣。这和李益的“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张先的“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李白的“铲却君山好,平铺江水流”等一样,“愈无理而愈妙”(《词筌》)。

  “卧看千山急雨来”,诗人于尾句道出了内心的豪情,也解除了疑问。前两句写风吹、云涌、浪卷、雷鸣,这是一支壮美的序曲,诗人最欲欣赏的乃是作为“主角”登场的“千山急雨来”的出色表演。他要看“急雨”打破雨前沉闷局面而呈现的新鲜境界,以开阔心胸。这种美学境界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力求上进、欲有所作为的思想境界。诗中一个“卧”字亦耐人寻味,它把诗人那种雍容气度生动表现出来,动中寓静,以静衬动,跌宕有致之妙于此可见。

  曾巩是有名的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以诗名,宋惠洪《冷斋夜话》曾记有彭渊材说“恨曾子固不能作诗”的话,陈师道《后山诗话》也说他“短于韵语”。但平心而论,这首小诗置于宋诗佳作之中,是毫不比其他人的上乘之作逊色的。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84-186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49-50

西lóu

zēnggǒng sòngdài 

hǎilàngyúnquèhuí běifēngchuīshùshēngléi 
zhūlóumiàngōushū kànqiānshānlái 
半世无归似转蓬,今年作梦到巴东。
半世¹无归²似转蓬³,今年作梦到巴东
译文:我半世以来飘零不定,像蓬草随风;谁想到今年又往巴东,那地方,已多次出现在我的梦中。
注释:¹半世:半生,半辈子。²无归:无所归宿。³转蓬:蓬草随风飘转,因之比喻到处漂泊。⁴巴东:古郡名,辖今重庆奉节、云阳等县。陆游此行赴夔州,即奉节。
身游万死一生地,路入千峰百嶂中。
身游万死一生¹地,路到千峰百嶂(zhàng)²中。
译文:我就要进入那险阻难行、万死一生的蜀地;行走在危机四伏的小路,面对高耸的百嶂千峰。
注释:¹万死一生:犹言九死一生。极言生命的危险。²千峰百嶂:形容山峦重迭。嶂,指高险像屏障的山。
邻舫有时来乞火,丛祠无处不祈风。
邻舫(fǎng)¹有时来乞火²,丛祠(cí)³无处不祈风。
译文:邻船有人来借火种,荒野的神祠,总有人在祈求顺风。
注释:¹邻舫:相邻的船。²乞火:求取火种。³丛祠:乡野间的神祠。祈风:祈求一路顺风。
晚潮又泊淮南岸,落日啼鸦戍堞空。
晚潮又泊淮南¹岸,落日啼鸦戍(shù)(dié)²空。
译文:乘着晚潮船泊在淮水南岸,戍楼空无一人,只有乌鸦啼叫,回荡在凄迷的夕阳中。
注释:¹淮南:陆游泊船的瓜洲所在地属淮南东路。²戍堞:瓜洲有石城,设兵戍守,此指守望的城楼。堞,城上的短墙。

  诗首联就抒发身世之感,说自己长期辗转道路,似随风飘转的蓬草一样,没想到今年又往巴东去。以蓬草喻生涯无定,是前人常用的比喻,陆游用在这里,不但很切合他的身世,更因为他此刻离家不久,还带着离别的遗愁,所以分外凄切。“无归”二字,结合陆游生平以收复国土为己任,渴望战斗在前线来看,不仅仅是说自己似飞蓬,不能安居,而是对此行是到夔州,仍是闲职,不能为国出力而感到不满。次句写赴官巴东,构思巧妙,不直说其事,而说自己做梦到巴东,既说出了目的地,又表现了自己复杂的心情。陆游在出发以前,曾作《投梁参政》诗,直率地说自己“残年走巴峡,辛苦为斗米”,“但忧死无闻,功不挂青史”,梦到巴东,正是这一心情的反映。当然,三峡蜀道之难行,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次联便遥想此行前程的苦难,说蜀道是万死一生的险地,自己将步入那千峰百嶂之中。这两句是想象之词,也可理解为上联所说的梦中所历,在写行路难中,不免也有世路艰难的感叹。

  诗的前两联是说明晚泊即乘舟出行的原因及黯然的心情,第三联正式入题写晚泊,通过泊船时的一件小事及眼前的景色来表现。邻舟乞火,乡间庙宇有船夫们祈祷顺风,看似漫不经心而出,实际上以借火说明夜泊,以庙宇说明所泊处不是很荒凉的地方;由此末尾再顺手带出晚泊的地点是淮南岸,眼前是落日、啼鸦、戍楼。尾句结得很萧索,与诗人的心情紧密相合。瓜洲属镇江,陆游曾在这里任职,当时斗志昂扬,满怀希望,以致他后来在诗中自豪地宣称他这段经历,有“楼船夜雪瓜洲渡”句。如今他旧地重到,见眼前萧然景色,叹仕途多艰,壮志难酬,心中感慨,可想而知。

  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说自己早年学诗,“残余未免从人乞”,自从四十八岁到南郑从军,从现实中汲取了创作源泉,遂悟出诗家三昧。这首诗是陆游从军南郑以前的作品,格调远不如他晚年作品那么苍劲雄健,或多或少还可看出他向江西诗派作家曾几学习的痕迹。

  但全诗看似随笔挥洒,仍能情意相贯,属对工整,是他前期诗中的佳章。清刘熙载《艺概》说陆游诗“明白如话,然浅中有深,平中有奇,故足令人咀味”,就是指这一类诗。陈衍《宋诗精华录》说:“翁与石湖、诚斋皆倦游者,而石湖但说退居之乐,陆、杨则甚言老于道路之苦,似与官职大小亦有关系。”此评恐未真正说中放翁心事。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2012.7重印):第918-919页
2、 陆游 .陆游经典作品选.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版 :第33页

wǎn--yóu

bànshìguīshìzhuǎnpéngjīnniánzuòmèngdàodōng

shēnyóuwànshēngqiānfēngbǎizhàngzhōng

línfǎngyǒushíláihuǒcóngchùfēng

wǎncháoyòuhuáinánànluòshùdiékōng

昔汉时黄香,江夏人也。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则扇父母之帷帐,令枕席清凉,蚊蚋远避,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¹汉时黄香,江夏²人也。年方³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则(shàn)父母之帷(wéi),令枕席清凉,蚊蚋(ruì)¹⁰避,以¹¹待亲之安¹²¹³;至于¹⁴冬日严寒,则以¹⁵身暖¹⁶其亲之衾(qīn)¹⁷,以待¹⁸亲之暖卧。于是¹⁹名播²⁰京师²¹,号²²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译文:汉朝时有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人。年龄正好九岁,就已经懂得侍奉长辈的道理。每当炎热的夏季来临,黄香就用扇子给父母的帐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并使蚊虫远远地避开黄香双亲的帐子,让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觉;到了寒冷的冬天,黄香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好让父母睡起来时觉得暖和。因此,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注释:¹昔:往昔。²江夏:古地名,在今湖北境内。³方:正好。⁴事:侍奉。⁵则:就。⁶扇:扇风。⁷帷帐:帐子。⁸令:使,让。⁹蚋:吸人血的小虫。¹⁰远:形容词作动词用。使……远。¹¹以:让。¹²安:舒服的,安心的。¹³寝(qin):睡。¹⁴至于:到了。¹⁵以:用。¹⁶暖:形容词作动词用。使……暖和。¹⁷衾:被子。¹⁸待:等待。¹⁹于是:因此。是:这。²⁰播:传播,流传,散布,传扬。²¹京师:京城;国都。²²号:称,宣称。
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新月。
长干¹²儿女³,眉目艳新月。
译文:长干里吴地的姑娘,眉目清秀,娇艳可比明月。
注释:¹长干:地名,浙江北部一带。²吴:吴地,今长江下游江苏南部。³儿女:此指女儿。
屐上足如霜,不著鸦头袜。
屐上足如霜,不著鸦头袜¹
译文:木屐上那双不穿袜子的脚,细白如霜。
注释:¹鸦头袜:即叉头袜。
吴儿多白皙,好为荡舟剧。
吴儿¹多白皙,好为荡舟剧²
译文:吴地的女孩白皙如玉,好做荡田的游戏。
注释:¹吴儿:此指吴地女子。²剧:游戏。
卖眼掷春心,折花调行客。
卖眼¹(zhì)春心,折花调行客。
译文:投去含情的目光,掷去春心,折来鲜花嘲弄行路客。
注释:¹卖眼:王琦注:“卖眼,即楚《骚》‘目成’之意。梁武帝《子夜歌》:‘卖眼操长袖,含笑留上客。’”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
耶溪¹采莲女,见客棹(zhào)²回。
译文:若耶溪中采莲的少女,见到行客,唱着歌儿把船划回。
注释:¹耶溪:即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南。²棹歌:划船时所唱之歌。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译文:嘻笑着藏入荷花丛,假装怕羞不出来。
东阳素足女,会稽素舸郎。
东阳¹素足女,会稽(jī)素舸(gě)²郎。
译文:东阳那儿有个白皙如玉的女孩,会稽这儿有个划木船的情郎。
注释:¹东阳:唐县名。即今浙江金华市。²素舸:木船。
相看月未堕,白地断肝肠。
相看月未堕(duò),白地¹断肝肠。
译文:看那明月高悬未落,平白地愁断肝肠。
注释:¹白地:犹俚语所谓“平白地”。
镜湖水如月,耶溪女似雪。
镜湖¹水如月,耶溪女似雪。
译文:镜瑚的水清明如月,若耶溪的少女洁白如雪。
注释:¹镜湖:一名鉴湖、庆湖,在今浙江绍兴市会稽山北麓,周围三百里若耶溪北流入于镜湖。
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
新妆荡新波,光景¹两奇绝。
译文:新妆荡漾湖水,水光倒影,奇美两绝。
注释:¹景:同“影”。

  第一首诗写吴越女子相貌的妩媚可爱与穿着的异样。首句的“长干”是地名。王琦注云:“建邺南五里有山冈,其间平地,吏民杂居,号长干。”但应当指出,此诗只是借用此语,以“长干”代指一般的“吏民杂居”的里巷,以区别于名门贵宅,其作用仅在于说明“吴儿女”的身份是普通民间女子而非达官望族的贵妇与闺秀,不必拘泥。“眉目艳星月”形容女子眉清目朗,比星月还要美丽。“艳星月”是艳于星月,即比星星月亮还明朗可爱之意。“眉目”与“星月”对举,在理解上要分开,实际是说秀眉若弯月,眼似明星的意思,语言十分洗炼精确。后两句写女子穿着的特殊。她们竟光着脚丫穿着木屐,连双袜子也没有穿。一双素足裸露于外,肤色哲白,若霜雪一般。展是木制鞋,中国自晋代时女子便已穿用木屐了。《晋书·五行志》:“初作屐者,妇人头圆,男子头方,圆者顺之义,所以别男女也。至太康初,妇人屐乃头方,与男无别。则知古妇人亦著屐也。”可见李诗中所写是实景。

  第二首诗写吴越女子天真活泼的姿态及调皮卖俏的开放型性格。大意是说,吴地的女子皮肤白嫩,她们都爱好做荡舟这种游乐。荡舟之时,她们还不时地朝水面上往来船只中的客人眉目传情暗送秋波,或者拿着折来的花枝向对方调侃戏谑。四句小诗把吴地女郎姣好的容貌和活泼开朗的性格描绘得栩栩如生。“卖眼”就是递眼神,俗语谓之飞眼,是年青女子向人传达情意的一种表示,这里用来表现吴地女子活泼泼辣的性格,很生动传神。

  第三首诗所写则是另一种性格的劳动妇女。耶溪即若耶溪,唐时在越,州会稽县南。这位在若耶溪上采撷莲藕的女子与前一首诗中的吴儿大不相同,当她看见别的船上的客人时便唱着歌掉转船头,伴随着欢乐的歌声将小船划入荷花丛中,并假装怕羞似的不再出来。这位女子性格内向,虽然也怀有春心,却把这种情感深藏在内心,有点羞羞答答的。但其内心荡漾的春潮还是无法全部掩饰住的,诗人早已窥破其内心的隐秘,否则怎能写出“佯羞不出来”的诗句呢?“佯羞”二字极精彩,将少女欲看青年男子又羞涩不好意思的心理与情态刻画得惟妙惟肖。透过这两个字,仿佛可以看到在密密层层的荷花丛中,那位采莲的姑娘正从荷花荷叶的缝隙中偷偷地窥视着客人。鲜艳的花朵与美人的脸庞相互映衬,这和谐美妙的景象真令人魂梦心醉。于此可以看出,这首小诗虽很浅白,但蕴味却很隽永。

  第四首诗写一对素不相识的青年男女一见钟情,互相倾慕,又无缘接近,难以倾述衷肠的怅恨。这里的“东阳”、“会稽”均是地名。东阳唐时属婺州(今浙江东阳),会稽属越州(今浙江绍兴),二地相距起码在一百公里以上。诗人在这里写出这两个地名无非是说这一对小青年素昧平生,原来并不相识,不必拘泥理解为东阳的姑娘遇到了会稽的小伙。“白地”是当时俚语,今天依然沿用于民间,即“平白地”,无缘无故的意思。全诗大意是说,一位肤色白净的姑娘与一位荡着白色小舟的小伙子不期而遇,二人一见钟情,眉来眼去中似乎有许上心曲要倾吐,但因天色尚早,无由进行交谈幽会,不禁现出肝肠欲断,非常焦急的神色。“月未堕”是明月在天,可望而不可即之意。还应指出,李白在此诗中为何偏偏拈出“东阳”、“会稽”这两个地名呢?这可能与他化用前人诗意有关。王琦认为李白此诗由谢灵运《东阳溪中赠答》二诗中化出,是有道理的。谢诗其一曰:“可怜谁家妇,缘流洗素足。明月在云间,迢迢不可得。”其二曰:“可怜谁家郎,缘流乘素舸。但问情若何,月就云中堕。”无论从词语的相同还是从意境的相似,都可以看出李白此诗确是由这两首诗概括点化而出。

  第五首诗写越女顾影自怜的娇媚姿态。唐时镜湖在会稽、山阴两县交界处,如今此湖已不复存在。诗的大意说,镜湖的水面澄澈,如皎洁的月光,耶溪地方的姑娘皮肤洁白,似晶莹的霜雪。穿着新妆的姑娘在明净澄清的水面上荡舟戏耍,那婀娜妩媚的倩影倒映在水间,显得更加娇妖可爱;那明净的湖水中滉漾着美的身影,增添了无限的色彩与情趣。人因水而更美,水因人而益清,相得益彰,这种情景不正是所谓的“两奇绝”吗?把人和景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相互映衬,构成一副美丽动人的艺术画面,确实可谓是“别有情致”的。

  这五首小诗虽总题名为越女词,但所咏实非一时一地之事,当是诗人初游吴越时所见的几个情景的个别记录。因吴越疆域毗连,自然地理状貌与民情风俗相似,而且这五首小诗的形式与语言风格亦颇相近,故统而言之也未尝不可。还应指出,五首诗选择的角度不同,塑造的人物性格各异,但组合在一起却可以给人一个总的印象,即吴越女子相貌美丽,肤色皙白,性格淳真开朗,朴素大方。她们挚爱人生,热烈大胆地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眉目艳星月”的“吴儿女”也好,“卖眼掷春心”的“吴儿”也好,“佯羞不出来”的“采莲女”也好,都能给读者留下很强烈的印象。在表现方法上,作者善用白描的笔法,抓住带有特征的景物和富有典型性的生活细节,寥寥数语便勾画出一个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笔墨很洗炼简洁。语言方面自然流畅,毫无雕琢板滞之感,清新可爱。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88-991

yuèshǒu

bái tángdài 

chánggānér méiyànxīnyuè 
shàngshuāng zhuótóu 

érduōbái hàowéidàngzhōu 
màiyǎnzhìchūnxīn zhéhuātiáoxíng 

cǎilián jiànzhàohuí 
xiàohuā yángxiūchūlái 

dōngyáng kuàiláng 
xiǎngkànyuèwèiduò báiduàngāncháng 

jìngshuǐyuè xuě 
xīnzhuāngdàngxīn guāngyǐngliǎngjué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