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叶雕梧阵阵风,疏云全放月华浓。
故人不寄江头信,看尽飞鸿断复纵。
叶叶雕梧阵阵风,疏云全放月华浓。
故人不寄江头信,看尽飞鸿断复纵。
李弥逊

李弥逊

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号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 80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汉武天台切绛河,半涵非雾郁嵯峨。
汉武¹天台²切绛河³,半涵非雾郁嵯(cuó)(é)
译文:汉武帝修建的天台切断了天河,天台总是含云吐雾,郁郁纷纷,犹如紫气护绕的仙家灵山。
注释:¹汉武:指西汉时期汉武帝。²天台:敬巫祀神的高台,此处指通天台。³绛河:即银河。又称天河、天汉。⁴嵯峨:形容山高的样子,这里是形容宫殿之高。
桑田欲看他年变,瓠子先成此日歌。
桑田欲看他年变,瓠(hù)¹先成此日歌。
译文:他想像麻姑一样不老,笑看沧海桑田的变化,可是愿望没有实现瓠子口就决堤了,天台求仙成了梦想。
注释:¹瓠子:即河南濮阳瓠子口,曾经黄河决堤处。
夏鼎几迁空象物,秦桥未就已沉波。
夏鼎¹几迁空象物,秦桥²未就已沉波。
译文:得到失传多年的夏鼎却不再重视霸业,想效仿秦始皇求仙,却和他修石桥一样未建成就沉没大海无法实现。
注释:¹夏鼎:即大禹所铸的九鼎,象征九州一统。²秦桥:指秦始皇曾筑跨海求仙的石桥。
相如作赋徒能讽,却助飘飘逸气多。
相如作赋¹徒能讽,却助飘飘逸气多。
译文:司马相如作了《大人赋》讽谏来汉武帝,却没有起到效果,徒为天台增加了飘渺的神韵。
注释:¹相如作赋:相如,司马相如,曾作《大人赋》献于汉武帝。

  这是一首咏史诗,全诗的特点是借古讽今。诗人借汉武帝的事例,深刻地讽刺了当时朝政的弊端与崇尚迷信的风气,目的是为了打破宋真宗东封泰山后所产生的虚妄的吉庆气氛,体现诗人的忧国情怀。

  “汉武高台切绛河,半涵非雾郁嵯峨。”两句是以状物起兴。汉武帝一生好为崇楼峻阁,奉巫祠神。元鼎三年(前114年)春所作柏梁台,高二十丈,“用香柏百余,香闻十里”(《封禅书》),是用来供奉长陵女巫神君的。以后又兴建通天台,高三十丈;井干台、神明台,均高五十丈(《封禅书》),诗中的天台即是这众多仙台的总称,“天”,以言其高。这二句诗抓住了天台“高”而“入云”的两个侧面,以精丽的语言,创造了笼罩全诗的迷离虚幻的气氛。天台之高,竟直切绛河(即银河)。“切”字特为天台拔地矗起、如锋锷参天的气势传神。“非雾”指五色祥云,与上句“绛河”互映,便见彩霭氤氲。又用“半涵”两字,“半涵”与“非雾”相配,加深缥缈空灵之意;切天台含云吐雾,郁郁纷纷,犹如紫气护绕的仙家灵山。“郁嵯峨”三字为二句殿末,水到渠成,工巧而自然。

  “桑田欲看他年变,瓠子先成此日歌。”两句引用沧海桑田的典故并言明汉武帝的教训。诗人借仙女麻姑三历人间沧海桑田之变而自己不变老的典故,明说汉武常修天台的目的是为了敬奉神仙,以求保佑江山稳固、天下苍生安宁、自己成仙登天。而急转直下写汉武帝修仙台祈福,不但没保国泰民安、自己成仙,反而黄河的瓠子口连连决口二十余载,多次修治无效,汉武帝亲自督塞也未果,只能望决口而作歌:“匏子决兮将奈何?皓皓旰旰兮间殚为河。”(《河渠书》)诗人取材汉武帝塞河决这一事例,形象指出求仙梦的破灭。此二句转折突兀却流荡妥贴的倒装句,则顿然给人以洪水浩渺之感,有力地表达了诗旨。

  “夏鼎几迁空象物,秦桥未就已沉波。”两句写造镇国之鼎、修跨海寻仙之桥都难保国势人运盛衰兴亡。汉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年),九鼎在汾水边现世,汉武信方士“出与神相通”之言,“上封则能仙登天矣”(《封禅书》),于是即东封泰山,复巡蓬莱,冀遇诸神。在位的二十多年里遍封三山五岳,求仙不止。秦始皇也曾多次封禅东巡,修桥寻仙,愚举一生。唐李贺曾作《苦昼短》:“刘彻茂陵多滞骨,赢政梓棺费鲍鱼。”是对两位雄主不羡江山只羡仙可悲结局的真实写照。这两句承三、四句转折之势意讽真宗见祥瑞而乱封禅不智之举应以先帝君之愚举为鉴戒。

  “相如作赋徒能讽,却助飘飘逸气多。”两句以司马相如作《大人赋》的典故点睛结尾。汉武帝侍臣司马相如曾作《大人赋》以讥仙家的虚妄,却因描过甚,结果“天子大悦,飘飘然有凌云气游天地之间意。’’(《汉书司马相如传》),“谏意不切”,其含意更深。诗人用此典故,承上讽喻意,称自己也只能与相如一样以作诗为讥,不知真宗见后,是否也象汉武帝一样辜负臣子的初衷,此诗收于叹息期盼之情。

  全诗多用典实,深奥但非僻冷,位置妥帖,并不堆垛,这是因为此诗内容充实,不同于西昆体常有诗风;而另一重要因素是结构颇见匠心,既保持了西昆体组织细密的特点,又深得李杜七律构思神理,语言清丽,议论恰到好处。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九月九日¹(tiào)²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³
译文:九月九日登上玄武山远望山河,回归故乡的心思、回归故土的热望,浓得如眼前聚集的风尘。
注释:玄武山:蜀地山名。¹九月九日:即重阳节。²眺:望,往远处看。³积风烟:极言山川阻隔,风烟弥漫。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他乡共酌(zhuó)¹金花酒²,万里同悲鸿雁天³
译文:身在别人的家乡我们一起喝下这菊花酒,我们离家万里,望着大雁飞过的天空,心中有着一样的悲伤。
注释:¹酌:饮酒。²金花酒:即菊花酒。菊花色黄,称黄花,又称金花。重阳节饮菊花酒,是传统习俗。³鸿雁天:鸿雁飞翔的天空。

  这首七言绝句写诗人在旅途中过重阳,登高远望所见所感,抒发浓浓的思归的情怀。

  首句点明题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远望。九月九日重阳节,自古以来就有登高的习俗。游子在外,都难免思乡思归,登高远望时,当然会遥望故乡的山川。这一句非常恰切地写出了游子此时此地的望乡动态。次句由动态转写心情,这种“归心归望”的情怀,不是直抒胸臆抒发出来,而是寄寓在“风烟”中,一个“积”字很有分量,道出了归心归望的程度。风烟有多浓多广,那么诗人的“归心归望”也就有多浓多广。这样表现了诗人的归思归望是浓浓的厚厚的。

  最后两句写诗人远在他乡的高山上,和大家一起喝着节日的菊花酒,而这里与故乡身隔万里,只能伤心地望着鸿雁飞向南天。重阳登高喝菊花酒是习俗,饮酒是叙事,而游子此时思归,难免多饮几杯,借以消乡愁,这就是事中寓情;饮酒消乡愁,叙事中寄寓了乡愁之情。“鸿雁天”是写景,是鸿雁南飞之景,而诗人是范阳人,雁南飞而反衬人不能北归,这就是景中含情了。

  杨慎举出此诗与王勃《蜀中九日》“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今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认为两诗雷同。实际上,王诗与此诗正好可以参读。王、卢的《九日》诗,虽然题材相同,构思相似,但是王诗的结句,问得痴情,问得无理而妙,表现诗入对南方生活的厌倦。而卢诗的结句,是以雁南飞反衬人不可北归的乡思.。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但艺术特色不同,非抄袭雷同可比。这两首诗,立意清新,情感真切,构思细密,结构完整,是唐人绝句中的名篇。所谓“王、扬、卢、骆当时体”也。具实卢照邻的诗,以“适意为宗”,“不以繁辞为贵”,题材广泛,深情流丽,雄劲自然,富有奇崛的幻想色彩,无论是在“初唐四杰”中还是在整个唐初诗坛,都是十分突出的。

参考资料:
1、 蓝光中.民俗节日诗歌赏析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247

jiǔyuèjiǔdēngxuánshān

zhàolín tángdài 

jiǔyuèjiǔtiàoshānchuān guīxīnguīwàngfēngyān 
xiānggòngzhuójīnhuājiǔ wàntóngbēihóng鸿yàntiān 
河东郭有道,于世若浮云。
河东郭有道¹,于世若浮云。
译文:你就像汉朝的隐士郭有道,与世隔绝无争,飘若浮云。
注释:¹郭有道:又名郭泰,东汉时期名士,与许劭并称“许郭”,被誉为“介休三贤”之一。
盛德无我位,清光独映君。
盛德无我位,清光独映君。
译文:你德行高迈,我望尘莫及;你清光独照,我世尘满心。
耻将鸡并食,长与凤为群。
耻将鸡并食,长与凤为群。
译文:你认为与群鸡争食物是可耻的,你只与凤凰般高雅的人为群。
一击九千仞,相期凌紫氛。
一击九千仞,相期凌紫氛。
译文:有朝一日,奋羽高飞九千仞,在紫氛氤氲的太空遨游。

  唐朝文学,尤其是繁荣的盛唐文学,亦可称作政治文学。此时期的诗人及其文学作品大多以服务政治为目的,诗人们企图通过诗文一方面为自己造名气、树声誉,另一方面为唐朝的科举考试做准备。总之,一个目的就是一朝出名登第,踏入仕途。毫无疑问,李白是这些诗人中的一员,并且是非常活跃的一员。但李白注定与众不同,由于受到道家思想及不拘于儒学经典束缚的个性影响,他企图通过走终南捷径来实现自己入仕的愿望。李白在二十岁前后还未远离过四川绵州居住之地,他这时广交特异之士,活动都与蜀地道教相关。出川前的准备为李白出川后踏上仕途打好了基础。

  出川后,李白一路东行,吴楚漫游,酒隐安陆,其中遇到了许多文人墨客,和他们饮酒赋诗,结伴而行。这使李白结交了很多朋友,同时诗名远播。但这种看似闲适的生活没有堙没李白求取功名,建功立业之雄心。所以,大约在开元二十年前后,李白经南阳向长安出发,目标直指一登仕途。由于受终南捷径思想影响,李白这时的活动也少不了隐居一事。他隐居于洛阳附近的嵩山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成了人们笑称的“随驾隐士”。他一边做隐士,结交了玉真公主等人,一边写诗投赠给当时的高官显贵,可收效甚少。李白第一次入京活动,约经历两年左右,以无结果而告终,不禁发出了“主人苍生望,假我青云翼。风水如见资,投竿左黄极”的愤世呐喊。李白失势却不失志,

  “耻将鸡并食,长与凤为群。一击九千仞,相期凌紫氛。”可见他仍然很高的抱负。在四处游览、走亲访友、干谒高官后,李白踏上了第二次入京的征途。天宝元年,李白终于时来运转,迎来了重大喜讯。玉真公主向皇上举荐李白,玄宗乃下诏徵离京归家的李白入京。

zèngguōyīng--bái

dōngguōyǒudàoshìruòyún

shèngwèiqīngguāngyìngjūn

chǐjiāngbìngshízhǎngfèngwèiqún

jiǔqiānrènxiānglíngfēn

衮师我骄儿,美秀乃无匹。
衮师¹我骄儿²,美秀乃无匹³
译文:衮师啊,我最爱的骄儿,你美好聪敏,无人能比。
注释:¹衮师:作者的儿子的名字,大约生于会昌六年(846年),此时约四岁。²骄儿:宠爱的男孩。³无匹:无比。
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
文葆(bǎo)¹未周晬²,固已知六七³
译文:裹在绣褓中未满周岁,就已经知道“六”和“七”。
注释:¹文葆:包裹婴儿有的绣花小被。葆同褓。²周晬:周岁。³知六七:知道六、七的数目。
四岁知姓名,眼不视梨栗。
四岁知姓名,眼不视梨栗(lì)
译文:四岁便知道自己的姓名,不再眼睁睁贪馋梨栗。
交朋颇窥观,谓是丹穴物。
交朋颇窥观¹,谓是丹穴物²
译文:朋友们常常暗地里端详,说你像丹穴山的凤凰。
注释:¹窥观:从旁暗自观察。²丹穴物:指凤凰。《山海经》丹穴山上有凤凰。这里比喻衮师。
前朝尚器貌,流品方第一。
前朝¹尚器貌,流品方²第一。
译文:¹前朝:指魏晋南北朝。²方:比。此言魏晋南北朝人很看重仪表风度。如果衮师生在当时,定会评比为第一流。
注释:¹前朝:指魏晋南北朝。²方:比。此言魏晋南北朝人很看重仪表风度。如果衮师生在当时,定会评比为第一流。
不然神仙姿,不尔燕鹤骨。
不然¹神仙姿,不尔燕鹤骨²
译文:说他要不就是神仙般的风姿,要不就是燕颌鹤步的贵骨。
注释:¹不然、不尔:类似“要么是……要么是……”²燕鹤骨:贵人相。以上六句是客人们的赞美话。以下两句自谦。
安得此相谓?欲慰衰朽质。
安得此相谓?欲慰衰朽质。
译文:朋友们怎能这样夸奖呢?无非让我这衰朽的人欢喜。
青春妍和月,朋戏浑甥侄。
青春妍和月¹,朋戏浑甥(shēng)²
译文:孩子们在这和美的春天,结伴嬉游,不分舅甥叔侄。
注释:¹妍和月:温暖的季节。²浑甥侄:辈份乱了。
绕堂复穿林,沸若金鼎溢。
绕堂复穿林,沸若金鼎溢。
译文:绕着厅堂追逐,又穿过树林,闹声像铜锅中的开水翻溢。
门有长者来,造次请先出。
门有长者来,造次¹请先出。
译文:每当门前有大人来访,衮师便急忙抢先迎接。
注释:¹造次:匆忙间不顾礼节。
客前问所须,含意不吐实。
客前问所须¹,含意不吐实。
译文:客人上前去问他想要些什么,他却隐藏心意不把实话说出。
注释:¹问所须:问他想要什么。
归来学客面,闱败秉爷笏。
归来学客面,闱败秉爷笏(hù)
译文:送客回来就学客人的样子,破门而入,拿着阿爸的朝笏。
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译文:有时嘲笑客人像张飞那样大胡,有时嘲笑客人像邓艾那样口吃。
豪鹰毛崱屴,猛马气佶傈。
豪鹰毛崱(zè)(lì)¹,猛马气佶(jí)(lì)²
译文:他像雄鹰般展翅耸立,又像骏马般气概奇崛。
注释:¹崱屴:高耸。²佶傈:健壮。
截得青篔筜,骑走恣唐突。
截得青篔(yún)(dāng)¹,骑走恣(zì)唐突²
译文:有时砍下了青竹子,骑上竹马恣意驰突。
注释:¹篔筜:竹子。这四句写他有时学雄鹰,有时学骏马,有时折根竹子当马骑。²唐突:横冲直撞。
忽复学参军,按声唤苍鹘。
忽复学参军¹,按声唤苍鹘(hú)
译文:忽然又学做参军戏,压低嗓子呼唤“苍鹘”。
注释:¹参军、苍鹄:唐代参军戏中的主角和配角。
又复纱灯旁,稽首礼夜佛。
又复纱灯旁,稽(qǐ)¹礼夜佛。
译文:又走到纱灯的旁边,学人叩头礼拜夜佛。
注释:¹稽首:叩拜。
仰鞭罥蛛网,俯首饮花蜜。
仰鞭罥(juàn)¹蛛网,俯首饮花蜜。
译文:举起鞭子撩取蛛网,低下头来吸尝花蜜。
注释:¹罥:挂。
欲争蛱蝶轻,未谢柳絮疾。
欲争¹蛱蝶轻,未谢²柳絮疾。
译文:要跟蝴蝶比比轻盈,要和柳絮赛赛快捷。
注释:¹争:比。²谢:让。
阶前逢阿姊,六甲颇输失。
阶前逢阿姊,六甲¹颇输失。
译文:在台阶前面遇到了阿姐,跟她赌赛六甲频频输失。
注释:¹六甲:一种棋类游戏。这两句说他缠着姐姐玩六甲,但总输。
凝走弄香奁,拔脱金屈戍。
凝走¹弄香奁(lián),拔脱金屈戍(shù)²
译文:硬要跑去翻弄她的妆奁,把匣子的铰链一下拉脱。
注释:¹凝走:硬是跑过去。²金屈戍:梳妆匣上的铜扣环。
抱持多反侧,威怒不可律。
抱持多反侧,威怒不可律¹
译文:抱开他还反复挣扎,威吓他也无法制屈。
注释:¹抱持四句:别人抱他离开,他挣扎反抗。大人发火他也不怕。用力拉住窗子,用唾沫去擦琴上的漆。
曲躬牵窗网,衉唾拭琴漆。
曲躬牵窗网,衉(kè)唾拭琴漆。
译文:弯着身子去拉窗户的网格,把唾沫吐在琴上拭亮表漆。
有时看临书,挺立不动膝。
有时看临书¹,挺立不动膝。
译文:有时看大人临写碑帖,挺直腰杆不移动两膝。
注释:¹临书:临摹书法。商隐能书法,字体似《黄庭经》。
古锦请裁衣,玉轴亦欲乞。
古锦请裁衣,玉轴亦欲乞。
译文:见到古锦就请求允许他裁剪书衣。看到卷书用的玉轴也要索讨。
请爷书春胜,春胜宜春日。
请爷书春胜,春胜¹宜春日。
译文:请求阿爸书写春胜,知道春胜最宜春日。
注释:¹春胜:古时在立春这一天,士大夫家里剪彩绸作成小幡,上写“宜春”二字,挂在花枝上,叫作春胜。
芭蕉斜卷笺,辛夷低过笔。
芭蕉斜卷笺(jiān),辛夷低过笔。
译文:未展的芭蕉像斜卷着的笺纸,含苞的辛夷像他递来的毛笔。
爷昔好读书,恳苦自著述。
¹昔好读书,恳苦自著述。
译文:阿爸从前喜欢读书,勤奋刻苦独自著述。
注释:¹爷:父亲。此对着儿子自称。
憔悴欲四十,无肉畏蚤虱。
憔悴欲四十,无肉畏蚤虱(shī)
译文:如今憔悴衰老年近四十,身上无肉特别害怕蚤虱。
儿慎勿学爷,读书求甲乙。
儿慎勿学爷,读书求甲乙¹
译文:儿啊千万不要学阿爸,读书应举求科名甲乙。
注释:¹甲乙:唐朝科举制度,录取进士分为甲、乙两第,明经科则分甲乙丙丁四等。
穰苴司马法,张良黄石术。
(ráng)(jū)司马法¹,张良黄石术²
译文:应去学学司马穰苴的兵法,还有黄石传给张良的战术。
注释:¹穰苴司马法:穰苴是春秋时齐国的名将,喜欢研究兵法。因他曾任大司马,通称为司马穰苴。齐威王命人整理古代司马兵法,把穰苴兵法也附在其中,称为司马穰苴兵法,简称司马法(参《史记·司马穰苴列传》)。²张良黄石术:《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年轻时曾在下邳桥上遇到一位老人(即黄石公),送他一部《太公兵法》,并且对他说:“你读了这部书,便可以作帝王之师了。”
便为帝王师,不假更纤悉。
便为帝王师,不假¹更纤悉²
译文:只要这样就能做帝王之师,不须依靠其他琐细的学识。
注释:¹假:依靠,凭借。²纤悉:细微,这里指繁琐的儒家经书及其注释。
况今西与北,羌戎正狂悖。
况今西与北,羌戎¹正狂悖(bèi)
译文:何况现在国家的西北,羌戎正在猖狂地叛逆。
注释:¹羌戎:指党项、回纥及吐蕃贵族。这四句说西北异族作乱,征讨或安抚都无效果,就像人生了病,久难治愈。
诛赦两末成,将养如痼疾。
诛赦两末成,将养如痼(gù)疾。
译文:征讨或安抚都毫无成效,好比养痈为患终成痼疾。
儿当速长大,探雏入虎窟。
儿当速长大,探雏¹入虎窟。
译文:儿啊你要快快长大成人,为探得虎子要深入虎穴。
注释:¹雏:此指小老虎。这句暗用汉代名将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之意,希望衮师长大为国安边。
当为万户侯,勿守一经帙!
当为万户侯,勿守一经帙(zhì)¹
译文:应当用武功去博取万户侯,不要一辈子死守一部经帙。
注释:¹一经帙:经即儒家的经典。帙:书衣。

  西晋诗人左思写过一首《娇女诗》,描绘他的两个小女儿活泼娇憨的情态,生动形象,富于生活气息。杜甫《北征》中有一段描写小儿女娇痴情状的文字,就明显受到《娇女诗》的启发。李商隐这首《骄儿诗》,更是从制题、内容到写法都有意学习《娇女诗》,但它又自成一格,不落窠臼,有自己的独特风貌。

  本首诗是作者为自己的儿子李衮师写的,诗中描绘出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灵巧的儿童形象。这恰与作者“憔悴欲四十,无肉畏蚤虱”的贫寒形成鲜明的对照。作者十分担心儿子将来会重复自己的遭遇,因而希望他学兵法,长大为国安边,不要死啃经书,弄得一事无成。诗的大部分篇幅写儿子,惬意、自豪之情溢于笔端;写自己篇幅虽不多,但感慨弥深,自嘲自怨,深寓怀才不遇之悲愤。然而说到国事,又流露出真诚而深切的担忧。全诗主要用叙事笔法,细节描写饶有情趣,生动逼真。

  诗分三段。第一段从开头到“欲慰衰朽质”,写骄儿衮师的聪慧和亲朋对他的夸奖。“衮师”两句总提,“美”侧重于外在的器宇相貌,“秀”侧重于内在的灵秀聪敏,以下两层即分承“秀”、“美”。“文葆”四句反用陶潜《责子诗》:“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觉梨与栗。”顺手接过陶潜责备儿子愚笨的事例,变作夸赞骄儿聪明灵秀的材料,驱使故典,如同己出。“交朋”六句,转述亲朋对衮师器宇相貌的夸奖,说他有神仙之姿,贵人之相,是第一流人品。亲朋的这种夸奖,不过是寻常应酬,但诗人却似乎很相信它的真诚,不然不会那样兴会淋漓,连亲朋的口吻都忠实地加以传达。尽管接下去诗人又说:“安得此相谓?欲慰衰朽质。”似乎认为亲朋的过分夸奖只是为了安慰自己这个蹉跎半生、衰朽无用的人,实际上在貌似自谦的口吻中流露的恰恰是对爱子的激赏。田兰芳评道:“不自信,正是自矜。”这是很能揣摩作者心理的。但在对爱子的这种激赏中,也隐含着诗人蹉跎潦倒的悲哀。末段自慨憔悴和对骄儿的希望都于此伏根。

  第二段,从“青春妍和月”到“辛夷低过笔”,描写骄儿的各种活动和天真活泼的情态。“青春”四句,先总写“朋戏”的喧闹,以下再具体写衮师。“门有”四句,写来客时衮师抢着要出去迎接(在好客之中可能隐含着某种不自觉的愿望),但当客人问他想要什么时,他却隐藏内心真实的想法不说(出于懂事而产生的羞怯),这和上段的“眼不视梨栗”一样,都是对儿童心理神情的传神描写。“归来”十二句,描绘衮师如何摹仿他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各种有趣情事:捧着父亲的手版摹仿客人急匆匆地进门,摹仿大胡子张飞的形象和邓艾口吃的神情(可能是摹仿说书人的表演),摹仿豪鹰和猛马的气势和形状,摹仿参军戏里参军和苍鹘的表演,摹仿大人在纱灯旁拜佛。摹仿是儿童的天性,但不同性别的儿童摹仿的对象却很不相同。诗人的骄儿在聪慧灵巧、活泼天真中显出男孩子的兴趣广泛、精力旺盛,有时还不免带点滑稽和恶作剧的成分。这一节的句法也错综多变,既与所表现的生活内容(孩子的兴趣不断转移变换)相适应,又使这段描写不显得平板沉闷。“仰鞭”四句,写骄儿举鞭牵取蛛网、俯首吸吮花蜜为戏,形容其动作的轻捷。“蛱蝶”、“柳絮”是“饮花蜜”、“蛛网”产生的自然联想。“阶前”六句,集中描写因“赛六甲”(比赛书写六十甲子,也有说是赛“双陆”的)而引起的一场风波:赛输了“六甲”,就硬是要跑去弄翻姊姊的梳妆盒,拗脱了上面的铰链;当阿姊要抱开他时,他死命挣扎,索性赖在地上,对他发怒威吓也不能制止。这一节活动的场所又从室外移到室内,把小儿女玩耍嬉闹的情景和衮师恃宠仗幼、故意耍赖撒泼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充分体现出题目中的那个“骄”字──既明写衮师的骄纵,又暗透父亲的骄宠。在诗人眼里,孩子的耍赖撒泼也别有一番可爱的情趣。当读到“威怒不可律”时,读者也不禁要和在一旁观赏这场趣剧的诗人一样,露出会心的微笑。“曲躬”十句,写衮师进入书房后的活动:顺手拉过窗纱,吐口唾沫拭琴,一动不动地注视着父亲临帖,要求用古锦裁作包书的书衣,用玉轴作书轴,递过纸笔请父亲在“春胜”上写字。这些行动,既充满孩童的天真稚气,又表现出对书籍、文字、音乐的爱好,上承“丹穴物”的赞誉,下启末段关于读书的议论。其中象“咳唾拭琴漆”、“挺立不动膝”和“芭蕉斜卷笺,辛夷低过笔”(斜卷之笺如未展之芭蕉,低递之笔如含苞之木笔)等句,都是绝妙的写生。整个一大段描写,虽然在孩子活动的场所和内容上略有线索可循,但并无严密的结构层次,似乎是有意用这种随物赋形、散漫不拘的章法笔意,构成一种自由活泼的情趣,以适应所要表达的生活内容──儿童的天真与活力。以“青春妍和月”开始,以“芭蕉”、“辛夷”结束,中间似不经意地插入“蛱蝶”、“柳絮”等事物,使孩子的嬉戏在春意盎然的气氛中展开,更衬托出孩子的生气与活力。而在这一系列不断变换的嬉戏画面后,则隐藏着一个始终跟随着活动中的骄儿的镜头,这就是诗人那双充满了爱怜之情的眼睛。

  最后一段,抒写因骄儿引起的感慨和对骄儿的期望。“爷昔”四句,慨叹自己勤苦读书著述,却落得憔悴潦倒,困顿失意。“无肉畏蚤虱”,是幽默的双关语。明说身体消瘦,暗喻遭到小人的攻讦。《南史·文学传》载:“卞彬仕不遂,著蚤、虱等赋,大有指斥。”诗人自己也写过一篇《虱赋》,其中有句说:“汝职惟齧,而不善齧.回臭而多,跖香而绝。”这首诗里的“蚤虱”大概正是指这种专门攻讦穷而贤者的小人。“儿慎”六句,告诫儿子不要再走自己走过的读经书考科举的道路,而要读点兵书,学会辅佐帝王的真本事。“况今”八句,更进而联系到国家而临的严重边患,希望孩子迅速成长,为国平乱,立功封侯。这一段蕴含的思想感情颇为复杂。其中既有“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式的牢骚不平,也有“请君试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一类的深沉感慨,更有徒守经帙,于国无益,于己无补的深切体验与痛苦反省。诗人未必认为学文一定无用,也未必真正否定“读书”、“著述”,但对死守经书、醉心科举的道路确有所怀疑。

  左思的《娇女诗》止于描绘娇女的活泼娇憨,李商隐的《骄儿诗》则“缀以感慨”,有人曾批评这首诗“结处迂缠不已”(胡震亨)。这种批评恰恰忽略了《骄儿诗》的创作背景、创作特色,把学习看成了单纯的摹仿。和左思以寻常父辈爱怜儿女的心情观察、描绘骄女不同,李商隐是始终以饱经忧患、身世沉沦者的眼光来观察、描绘骄儿的。骄儿的聪慧美秀、天真活泼,正与自己“憔悴欲四十,无肉畏蚤虱”的形象形成鲜明对照,从而加深了身世沉沦的感慨;而自己的困顿境遇又使他对骄儿将来的命运更加关注和担扰:自己的现在会不会再成为孩子的将来?“儿慎勿学爷,读书求甲乙”、“当为万户侯,勿守一经帙”的感慨和期望正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产生的。屈复说:“胸中先有末一段感慨方作。”这是很精到的。正因为有末段,这首诗才不限于描摹小儿女情态,而是同时表现了诗人的忧国之情和对“读书求甲乙”的生活道路的怀疑,抒发了困顿失意的牢骚不平,其思想价值也就超越了左思的《娇女诗》。

  诗选取儿童日常生活细节,纯用白描,笔端充满感情。轻怜爱抚之中时露幽默的风趣。但在它们的后面却饱含着诗人的沉沦不遇之泪。全诗的风格,也许可以用“含泪的微笑”来形容吧。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31-1234
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
常经绝脉塞(sài)¹,复见断肠流²
译文:我经常经过断绝山脉的边塞,一次又一次看见六盘山令人断肠的水流。
注释:¹绝脉塞:指长城险塞。绝脉,断绝地脉,指山势如脉络,因关塞阻隔如脉绝断。《史记·蒙恬列传》谓恬“筑长城,因地形,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秦二世赐死,恬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²断肠流:指陇头流水。《陇头歌辞》曰:“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肠断绝。”
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
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
译文:送你到边关从军,已成今日的分别,这让人不由想起昔日经过六盘山的愁苦。
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
(lǒng)¹子半雨,边草夏先秋。
译文:陇山云雾半晴半雨,边地野草夏天未尽便提前迎来秋天。
注释:¹陇云:陇头之云。陇,陇山,为陕甘要隘。
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
万里长城¹寄,无贻(yí)²汉国³忧。
译文:你在万里长城上守边寄书,可不要贻忘了国家的忧虑。
注释:¹万里长城:喻重要支柱,此以军队为长城。典出《南史·檀道济传》:宋文帝寝疾,彭城王刘义康矫诏收捕檀道济。道济盛怒饮酒一斛,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²无贻:贻,贻误。无贻即不贻误、不贻忘的意思。³汉国:指唐王朝。唐人多以汉喻唐。

  赏析一

  《送人之军》是首送别诗,也是一首边塞诗,全诗以时空传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全的关心和戍边之人的期望。

  首联写边塞险要。“绝脉塞”指长城险塞,“断肠流”指陇头流水,分别以“绝脉”和“断肠”称之,使人感受到边塞的险要、荒凉、凄苦。首联颔联写送别。“常经”应“昔愁”,“复见”应“今别”,两相对照呼应,不仅加深了眼前的送别之愁,也可以看出当时战争的频繁。全诗以时空传情。今昔相映,“复见”了“常经”,使“今别”再添“昔愁”;塞内塞外对比,塞内尚夏而塞外就已经有了秋意。无不言愁。

  尾联是勉励之辞,诗人寄望戍边的男儿应像万里长城一样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让大唐不再有后顾之忧。“万里长城”既是写景,又是用典,妙在虚实之间。“万里长城”除写眼前景外,又暗用了檀道济的典故,在这里以长城比喻军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安全的关切和对之军戍边之人的期望。

  诗写送人之陇西临洮戍边,并寄以厚望。“常经”应“昔愁”,“复见”应“今别”,是知所送之人乃两度赴长城西段戍防也。颈联之写边塞景物节候,是昔日所经见,亦是今日将经见。言外无限辛苦凄恻,然结联犹致以勉励之辞,寄望于国之长城。“万里长城”,是景,亦典,妙在虚实之间。

  赏析二

  本诗名为“送人之军”,即送人去投军、当兵。从全诗的内容看,当为贺知章给投军之人写的赠别诗。

  诗的起首两句,诗人写自己常经过断绝山脉的边塞,一次又一次看见六盘山令人断肠的水流。三、四句联系眼下送人到军中的事,写送你到边关从军,已成今日的分别,这让人不由想起昔日经过六盘山的愁苦。五、六句则顺承写六盘山的环境,陇山云雾半晴半雨,边地野草夏天未尽便提前迎来秋天。最后两句,诗人思绪转展豪迈,说在万里长城上守边寄书,可不要贻忘了国家的忧虑。语气满含寄语,希望从军者能够以国为重,安心从军,消弭国家的忧患。

  全诗语言清新,写景独到,寄情自然,朴实无华,不事雕琢,是一首有特色的赠诗。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