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秀勋庸后,来嫔诗礼家。
浮云轻富贵,朽木视铅华。
晚日俄晞露,春风自笑花。
平生偕老志,愁绝五云车。
毓秀勋庸后,来嫔诗礼家。
浮云轻富贵,朽木视铅华。
晚日俄晞露,春风自笑花。
平生偕老志,愁绝五云车。
李弥逊

李弥逊

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号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 805篇诗文

猜您喜欢
登高丘,望远海。
登高丘,望远海。
译文:登上高丘,向大海遥望。
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
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¹
译文:那传说中的东海六鳌,早已成了如霜白骨,那海上的三神山如今又漂流到哪里去了呢?
注释:¹“六鳌”二句:六鳌三山的故事在《列子·汤问》中,是夏革讲给汤听的。革曰“渤海之东,不知几千亿万里,有大壑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圣之居,乃命禺强使巨鳌十五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及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沉于大海,仙圣播迁者巨亿计。”
扶桑半摧折,白日沈光彩。
扶桑¹半摧折,白日沈光彩。
译文:那东海中的神木扶桑可能早已摧折了吧,那里可是日出的地方。
注释:¹扶桑:传说中的神木,长在日出的地方。
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
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¹
译文:神话中的银台金甄,只有在梦中才会出现,秦始皇和汉武帝想成仙的愿望,只能是一场空梦啊。
注释:¹“银台”二句:《史记·封禅书》:(齐)威、(齐)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至者,仙人及不死之药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去云。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则方士言之不可胜数。始皇以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赍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封禅书》又记:“今天子(汉武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遣方士入海中求蓬莱安期生之属。”
精卫费木石,鼋鼍无所凭。
精卫费木石¹,鼋鼍无所凭²
译文:精卫填海只能是空费木石,鼋鼍架海为梁的传说也没有什么证据。
注释:¹“精卫”句:谓“精卫填海”的故事不真实。《山海经·北山经》: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于东海溺而不反,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以堙于东海。²“鼋鼍”句:言三神山既不存在,鼋鼍一类的神物也就无处寄身。仍言神物为虚幻。
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
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¹
译文:君不见骊山陵中的秦始皇和茂陵中的汉武帝都已早成土灰了吗?他门的陵墓任凭牧羊的孩子攀来登去,无人来管。
注释:¹“君不见”二句:谓求神仙、寻找不死药的秦皇、汉武仍不免一死,至今其人已化为尘土,陵寝荒废。秦始皇死葬骊山,汉武帝死葬茂陵。《汉书·楚元王传》: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石椁为游馆,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珍宝之臧,机械之变,棺椁之丽,宫馆之盛,不可胜原。又多杀宫人,生埋工匠,计以万数。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羽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其羊,失火烧其臧椁。
盗贼劫宝玉,精灵竟何能?
盗贼劫宝玉¹,精灵²竟何能?
译文:眼看着墓中的金珠宝玉已被盗贼劫夺一空,他们的精灵究竟有何能耐?
注释:¹“盗贼”句:盗贼是作者沿用统治者对农民起义军的称呼。据《晋书·索靖传》记载,赤眉起义军曾取走汉武帝陵园中的一部分金银财宝。²精灵:指秦始皇、汉武帝的神灵。
穷兵黩武今如此,鼎湖飞龙安可乘?
穷兵黩武¹今如此,鼎湖飞龙²安可乘?
译文:像这样的穷乓颊武、不管百姓死活的帝王,今天早该有如此之下场,他们怎可能会像黄帝那样在鼎湖乘龙飞仙呢?
注释:¹穷兵黩武:好战不止。²鼎湖飞龙:据《史记·封禅书》记载,齐人公孙卿欺骗汉武帝说:“汉之圣者在高祖之孙且曾孙也。”古之黄帝与神通,且战且学仙,铸鼎于荆山,有龙下迎。武帝对此深信不疑,且言:“嗟乎!吾诚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躧耳。”

  此诗有托古讽今之意,名托刺秦始皇、汉武帝迷信求仙、穷兵黩武,实讽唐玄宗,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首二短句为第一段,点明登高山望远海。登高临海,极目远眺,诗人心潮澎湃,但他并没有写沧海扬波,洪涛排空的景象,而去写与大海、高山相关联的神话传说。

  中间八句为第二段,写望中想到传说中的神仙境界并不存在,神话传说也为虚妄。六鳌成枯骨,三山已经是过眼云烟。扶桑摧折,太阳的光彩已沉没殆尽。“银台金阙”犹如梦中烟云,秦皇汉武寻求的长生药亦如幻影。精卫填海,徒劳无功;鼋鼍为梁,不足为凭。

  末六句为第三段。写望中想到秦始皇、汉武帝穷兵黩武,妄想长生,终归一死。这一段为全诗之主旨所在。秦始皇骊山构陵,汉武帝茂陵筑墓,均已倾废荒芜。到而今,当年的英豪雄强早已灰飞烟灭,风光不再,只有听凭牧羊子赶着羊群来登临践踏。他们的魂灵守不住他们的墓冢,他们的余威阻止不了盗墓者贪婪的掘夺。昔日穷兵黩武,威加四方,何等霸气。如今仍落得个如此下场,要想乘飞龙而成仙,那简直就是白日做梦。历史就是无情的,自然也是残酷的。那些想超越自然法则的“野心家”们,终究如凡夫俗子一样,化作灰,堕为尘,成为深埋土堆里的一把枯骨,与庶民百姓没有两样。而他们那些愚妄的做法,最终成为后人的笑柄。诗意还不仅限于此。怀古仅仅是引领诗兴,由之写来,直奔主题。唐玄宗,溺于佛道,好神仙,求长生,比起秦皇汉武来,犹过之而无不及;其穷兵黩武之举,荒淫误国之行,与之相比,并无二致。借古鉴今,借古喻今,借古讽今,才是这首诗真正的主旨。

  这首诗主要不是怀古之作,而是感时之作。登高山,望远海,面对着绝好的写诗环境,绝好的诗歌材料,诗人却遥遥想起了历史上两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的求仙的荒诞,予以严厉抨击。这是对此类皇帝的讽刺和批判,也是对当朝皇帝的暗示。感时伤世,抨今讽今,说明诗人虽落泊漂零,仍然心系朝廷,心系国运。

  此诗典故密集,一个典故代表一种意象。这些意象的有序排列,组成了全诗的思维结构。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登高丘而望远

dēnggāoqiūérwàngyuǎn

bái tángdài 

dēnggāoqiū wàngyuǎnhǎi 
liùáoshuāng sānshānliúānzài 
sāngbàncuīzhé báichénguāngcǎi 
yíntáijīnquèmèngzhōng qínhuánghànkōngxiāngdài 
jīngwèifèishǐ yuántuósuǒpíng 
jūnjiànshānmàolíngjìnhuīmiè yángzhīláipāndēng 
dàozéijiébǎo jīnglíngjìngnéng 
qióngbīngjīn dǐngfēilóngānchéng 
斗酒勿为薄,寸心贵不忘。
斗酒勿为薄(bó)¹,寸心贵不忘。
译文:斗酒不要嫌少,寸心贵在不忘。
注释:¹薄:少。
坐惜故人去,偏令游子伤。
¹惜故人去,偏令游子伤。
译文:深深的叹息故人的离去,游子十分感伤。
注释:¹坐:意为深。
离颜怨芳草,春思结垂杨。
离颜怨芳草,春思结垂杨。
译文:离别的愁容看到看到芳故就会埋怨,将自己的思念寄托在春天的垂杨之上。
挥手再三别,临岐空断肠。
挥手再三别,临岐空断肠。
译文:挥起手再三告别,临到分别仍然是枉自断肠。

  这首诗一气呵成,就像说话一样流畅直白,这种写作特征唯独是诗人李白最擅长的。“春思结垂杨“这句最妙,想必是作者偶然得之,却成了历史名句,而此句中又妙在一“结’字上。”坐“者,为也。“游子”,指作者自己。诗中惜别故人离去,正是诗人李白悲伤的原因。然而这首诗通篇仍有豪情。常说大喜是豪情,其实大悲亦是豪情。好像诗人李白“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悲就悲伤了,然而自然有诗人李白的豪情之处。这首诗的“挥手再三别,临歧空断肠”二句应当成一句看待。

  此诗颔联客中送客语,故尤黯然神伤;颈联近似六朝人语,故特细腻委婉。芳草引发离情,柳丝关合意思,似有儿女沾巾之态,及结语“挥手”、“断肠”,复见豪爽人之风度,依然太白也。

参考资料:
1、 孙琴安.唐五律诗精评.上海市: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195-196页
2、 成志伟.中国古代诗歌精华 上.重庆市:重庆出版社,1997年:272页

nányángsòng--bái

dòujiǔwèibáocùnxīnguìwàng

zuòrénpiānlìngyóuzishāng

yányuànfāngcǎochūnjiéchuíyáng

huīshǒuzàisānbiélínkōngduàncháng

棹月眠流处处通,绿蓑苇带混元风。
(zhào)¹月眠流处处通,绿蓑(suō)苇带混元风²
注释:¹棹:船桨。²混元风:指仙风道骨。
灵均说尽孤高事,全与逍遥意不同。
灵均¹说尽孤高事²,全与逍遥意不同。
注释:¹灵均:即屈原。²孤高事:指屈原的忧国忧民在当时显得曲高和寡。
这是一首咏古的七言绝句,作者以屈原和渔父江畔问答的典故为题材,赞颂了渔父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间接表达了对屈原这一伟大爱国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操,但是渔父的消极避世态度在现代是不值得提倡的。
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
英雄¹立马起沙陀(tuó)²,奈此朱梁³(bá)(hù)何。
译文:起自沙陀的横刀立马的英雄李克用,却奈何不得飞扬跋扈的朱梁。
注释:三垂冈:地名,在今山西屯留县东南。后唐李存勖曾在此设伏兵破后梁,解潞州(唐以后治上党,今长治市)之围。¹英雄:指李克用,沙陀人。其父朱邪赤心因参加镇压庞勋起义有功,赐姓名为李国昌。李克用率沙陀军帮助唐朝军队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封为晋王。²沙陀:古代部落名,此处指李克用。唐宪宗时,沙陀部酋长朱邪执宜内附,其子赤心以功赐姓李,名国昌。国昌子克用因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封晋王。³朱梁:朱温(全忠),初从黄巢起义,后归朝廷,以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封梁王。唐昭宣帝天祐四年(907年),朱废昭宣帝自立,是为后梁太祖。⁴跋扈:骄横,强暴。这里指朱温废帝自立事。
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
只手¹难扶唐社稷(jì)²,连城³犹扈晋山河
译文:一个人的力量虽然难扶李唐王朝,却依旧拥踞着连城的三晋山河。
注释:¹只手:比喻一个人的力量。²社稷:土神和谷神,代称国家。³连城:指连接成片的城池。⁴晋山河:指李克用据有的今山西一带。
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
风云帐下奇儿¹在,鼓角灯前老泪多。
译文:风云帐下大业可承的奇儿(李存勖)已在,鼓角灯前悲喜交集的老泪犹多。
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¹
译文:三垂冈畔萧瑟凄清,人们虽然仍在唱着陆机所作的《百年歌》,而昔日的英雄已永远逝去了。
注释:¹百年歌:西晋文学家陆机仿照乐府诗所作的一篇10段诗作,每段表现10年,逐段描述了人从出生走向百年的生命情景,70岁时转入悲凉,写尽了人之将逝之际的衰迈凄怆,后世多被配乐传唱。

  中国古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诗歌,其中咏史诗所占的比例不大;而在咏史诗中,写战争而且令人过目难忘的,比例就更小。而严遂成这首七律,写的恰恰是中国历史上战乱最多的五代的一次典型战役。三垂冈之战,使李存勖最终占有上党,把三晋大地作为稳固后方,进而兵下太行,逐鹿中原。

  这首诗不仅以战争为题材,而且写了父子两代英雄。唐末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李克用从代北沙陀族少数民族中崛起,一生征伐,创立了"连城犹拥晋山河"的基业。在他身后,李存勖父死子继,又是一生征讨,消灭后梁政权,统一中原,建立后唐。古代封建史家,是把这二人视为英雄父子的。而严遂成的这首诗,正是以李克用父子的史事为蓝本的。毛泽东是中国大地上前所未有的大英雄,对于古代的非凡人物特别是军事奇才的业绩,他都了如指掌。这首为李克用父子而发的诗篇,自然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

  就诗歌本身而言,此诗自是佳构。前人称严遂成“长于咏古,人以诗史目之”,“格高调响,逼近唐音”。“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二句,更是神来之笔,活画出人物形象,给人予人世沧桑之感。称之为"奇诗",并不为过。正因为此诗颇具优长,所以才获得诗名远播中外的毛泽东的青睐。

木落风高万壑哀,山川纵目一登台。
木落风高万壑(hè)¹哀,山川纵目一登台。
译文:登上高台,纵目四望,远处的高山,风在高处刮着,树叶凋零,千山万壑一片衰败。
注释:¹万壑:形容峰峦、山谷极多。
夕阳满地渔樵散,秋水连天鸿雁来。
夕阳满地渔樵(qiáo)散,秋水连天鸿雁来。
译文:夕阳的余晖洒在地上,渔人和樵夫都已归家;秋水与长天连成一片,鸿雁从远处飞来了。
白发无情淹岁月,黄花有意照樽罍。
白发无情淹岁月,黄花有意照樽(zūn)(léi)¹
译文:无情的白发淹没了流逝的岁月,多情的黄花映照酒杯,我只有借酒浇灭愁绪。
注释:¹樽罍:酒杯。
西园公子虚陈迹,词客于今说爱才。
西园¹公子虚陈迹,词客于今说爱才。
译文:西园荒芜,曹氏父子早已不在,如今的文人词客仍然谈论着他们爱才的故事。
注释:¹西园:位于河北临漳,为三国曹操所建,常召曹植、陈琳等文士在此吟诗宴游。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