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生唯巧笑,子都信美目。
董生¹唯巧笑,子都²信美目。
译文:他像董贤一样拥有美好的笑容,像子都一样长着漂亮的眼睛。
注释:¹董生:汉哀帝刘欣宠臣。²子都:古代十大美男之一,春秋郑国(今河南新郑)人,郑桓公之孙。为郑国公族大夫,春秋第一美男,武艺高超,因相貌英俊,深得郑庄公宠爱。
百万市一言,千金买相逐。
百万市一言,千金买相逐。
译文:愿意用千金百万买他的一句话、买追求他的资格啊!
不道参差菜,谁论窈窕淑。
不道参(cēn)(cī)菜,谁论窈(yǎo)(tiǎo)淑。
译文:既然知道有如此美貌少年,谁又会去追寻窈窕淑女呢?
愿言捧绣被,来就越人宿。
愿言¹捧绣被,来就越人宿。
译文:真希望有一天能为他盖上绣有彩色花纹的衾被,像越人船夫和鄂君一样同宿。
注释:¹愿言:思念殷切的样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他像董贤一样拥有美好的笑容,像子都一样长着漂亮的眼睛。

愿意用千金百万买他的一句话、买追求他的资格啊!

既然知道有如此美貌少年,谁又会去追寻窈窕淑女呢?

真希望有一天能为他盖上绣有彩色花纹的衾被,像越人船夫和鄂君一样同宿。

注释

董生:汉哀帝刘欣宠臣。

子都:古代十大美男之一,春秋郑国(今河南新郑)人,郑桓公之孙。为郑国公族大夫,春秋第一美男,武艺高超,因相貌英俊,深得郑庄公宠爱。

愿言:思念殷切的样子。

吴均

吴均

吴均(469年—520年) ,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贫寒,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吴均既是历史学家,著《齐春秋》三十卷、注《后汉书》九十卷等;又是著名的文学家,有《吴均集》二十卷,惜皆已亡佚。 ▶ 154篇诗文

猜您喜欢
白云满鄣来,黄尘暗天起。
白云满鄣(zhāng)¹来,黄尘暗天起。
译文:白云掩没边塞险要的城堡漫卷而来,昏暗的烟尘从天边浮起。
注释:断句:近似于绝句,通常四句。¹鄣:边塞险要的城堡。
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
关山四面绝¹,故乡几千里。
译文:关山的四面已把行路阻绝,遥远的故乡又何止几千里。
注释:¹绝:堵绝。

  这首诗的前三句写景,描写了白云漫卷,烟尘四起,关山阻绝的惨淡景色;后一句抒情,表达了远离家国的悲伤和担忧。全诗语言悲慨,感情真挚。

  刘昶在宋不以诗名,这首《断句》是他流传下来的唯一诗篇。这首诗同项羽的《垓下歌》一样,具有撼山动地的感人力量。平时不知书的项羽在重兵围困、四面楚歌的情况下,面对宝马美姬,悲从中来,慷慨而歌,唱出了震撼千古的绝唱。刘昶也是在有国难投、有家难奔的绝境之中,唱出这悲壮激昂,左右莫不哀哽的悲歌的,这是诗人真实感情的流露。况周颐在《蕙风词话》所说的:“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且易脱稿。”也就是指的这种情形。

  刘昶在自己的国家里无法立足,不得已仓惶出逃,而所投奔的恰恰又是自己的敌国,此去的前途危险难测,或许,等待着他的也是杀头。尽管如此,自己还必须尽快往前赶,因为后路已经断绝,向前毕竟还有一线生机,这渺茫的希望在激励着他一路狂奔。身陷绝境的刘昶,当时的惶急悲愤是不言而喻的。诗的前三句,集中笔力,以浓重的色彩,描绘出刘昶奔亡途中的景物:白云从群峰迭嶂里涌出,尘土遮天蔽日而起,四面山势陡峭,道路断绝,前途是如此暗淡,周围是如此险阻,正是诗人当时处境的形象描绘。“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此时四周的景致,实际上也正是刘昶此时心情的写照。面对如此惨淡的景物,顿时激起诗人内心感情的波涛。故乡,自己生长爱恋的地方,如今就要一朝远离,也许永远也见不到了,而自己的妻子和母亲,都还留在故乡,生死未卜,这就更加增添了诗人对于故乡的怀念和担忧。 “故乡几千里”,正是诗人发自内心深处的悲愤呼声。

  这首诗不以词藻妍丽取胜,而以悲壮激越的声调感人,“天予真情,发言自高。”(皎然《诗式》)刘昶为当时情势所激,将满腔悲愤随口倾吐,无暇雕饰,反使此诗成为绝唱,这在日趋华靡的刘宋诗坛尤其显得难能可贵。刘宋时期,诗坛虽然初步摆脱了玄言诗的桎梏,但很快又染上了追求词藻典故的风气。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曾指出当时诗人“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的不良倾向。钟嵘也批评“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书抄”(《诗品序》)。刘昶的《断句》却能不受当时诗风的影响,直接继承“左思风力”(钟嵘《诗品序》)和刘琨悲壮清刚之气,从而使这首诗表现出了与当时诗风截然不同的独特风格。

  这首诗在写法上也具有独特之处,并给唐人以直接影响。“断句”亦即“绝句”,是唐人绝句的滥觞。唐人绝句有不少是效法六朝的。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沈德潜曾评道:“三句说盛,一句说衰,其格独创。”但李白此诗在格式上有着刘昶《断句》的明显影响,只是将刘诗的“三句写景,一句抒情”换成了“三句说盛,一句说衰。”这种格式不同于一般绝句的写法,不是在绝句的第三句而是在末句才转换辞意。诗人要竭尽全力在前三句中将诗意的一方面写尽写透,以便积蓄力量,满弓待发,然后笔锋突然一转,在结句将主题跌出,从而更加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种写法需要诗人具有扭转千斤的大力量,大气概,在绝句的创作中无疑是独特的,但首创这种格式的,不是李白,而应归之于刘昶。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等编著.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中国和平出版社,1999.10:778-779

duàn

liúchǎng nánběicháo 

báiyúnmǎnzhānglái huángchénàntiān 
guānshānmiànjué xiāngqiān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
潮落江¹平未有²风,扁(piān)³共济与君同。
译文:潮落后江面平静还没有起风,乘一只小船渡江与您相从。
注释:¹江:指钱塘江。²未有:没有。³扁舟:小船。舟:一作“舠(dāo)”。⁴济:渡。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时时引领¹望天末²,何处青山是越中³
译文:不时探头向天边眺望,您可知哪座青山是我要去的越中?
注释:¹引领:伸长脖子远望。多以形容期望殷切。《左传·成公十三年》:“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²天末:天的尽头。指极远的地方。汉张衡《东京赋》:“眇天末以远期,规万世而大摹。”³越中:即今浙江绍兴。

  孟浩然主要擅长写五言诗,风格浑融冲淡。诗人将自己特有的冲淡风格用于七绝,往往“造境飘逸,初似常语”而“其神甚远”(陈延杰《论唐人七绝》)。此诗就是这样的高作。

  在杭州时,诗人有句道“今日观溟涨”,可见渡浙江(钱塘江)前曾遇潮涨。一旦潮退,舟路已通,诗人便迫不及待登舟续行。首句就直陈其事,它由三个片语组成:“潮落”、“江平”、“未有风”,初似平平淡淡的常语。然而细味,这样三顿形成短促的节奏,正成功地写出为潮信阻留之后重登旅途者惬意的心情。可见有时语调也有助于表现诗意。

  钱塘江江面宽阔,而渡船不大。一叶“扁舟”,是坐不了许多人的。“舟中人”是来自四方的陌生人。“扁舟共济与君同”,颇似他们见面的寒暄。这话淡得有味,意思是:虽说彼此素昧平生,却在今天走到同条船上来了。“同船过渡三分缘”,一种亲睦之感在陌生乘客中油然而生。尤其因舟小客少,更见有同舟共济的亲切感。所以问姓初见,就倾盖如故地以“君”相呼。这样淡朴的家常话,将当时那种淳厚的世风与人情味惟妙惟肖地传达了出来,并不是一味地冲淡。

  当彼岸已隐隐约约看得见一带青山,更激起诗人的好奇与猜测。越中山川多名胜,是前代诗人谢灵运遨游歌咏过的地方,于是,他不禁时时引领翘望天边:那儿应该是越中——他向往已久的地方。他大约猜不出,只是神往心醉。这里并没有穷形极象的景物描写,唯略点“青山”字样,而越中山水之美尽从“时时引领望天末”的游子的神情中绝妙传出。诗句外淡内丰,似枯实腴。“引领望天末”,原本是陆机《拟兰若生朝阳》成句。诗人信手拈来,加“时时”二字,口语味浓,如同己出,描状生动。注意吸取前人有口语特点、富于生命力的语汇,加以化用,是孟浩然特别擅长的本领。

  “何处青山是越中?”是“问舟中人”,也是诗的结句。使用问句作结,语意亲切,最易打通诗与读者的间隔,一问便结,令读者心荡神驰,使意境顿形高远。全诗运用口语,叙事、写景、抒情全是朴素的叙写笔调,而意境浑融、高远、丰腴、完满。“寄至味于淡泊”(《古今诗话》引苏轼语,见《宋诗话辑佚》),对此诗也是很好的评价。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1-102

zhèjiāngwènzhōuzhōngrén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cháoluòjiāngpīngwèiyǒufēng piānzhōugòngjūntóng 
shíshíyǐnlǐngwàngtiān chùqīngshānshìyuèzhōng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何事¹居穷道不穷²,乱时³还与静时同。
译文:为什么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我还是与往常一样,尽管外面已经战乱纷纷。
注释:¹何事:为什么。²居穷道不穷: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³乱时:战乱时期。⁴静时:和平时期。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家山¹虽在干戈(gē)²地,弟侄常修礼乐(yuè)³风。
译文:故乡虽然饱受战乱之苦,可是弟侄仍然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
注释:¹家山:家乡的山,这里代指故乡。²干戈:干和戈本是古代打仗时常用的两种武器,这里代指战争。³礼乐:这里指儒家思想。礼,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体系。乐,音乐。儒家很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窗竹影摇书案¹上,野泉声入砚(yàn)池中。
译文: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远处泉水潺潺,流入砚池。
注释:¹案:几案。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duò)¹寸功。
译文: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不要丝毫放松自己的努力。
注释:¹惰:懈怠。

  全诗前句谆谆教诲,年轻时不要怕经历辛苦磨难,只有这样才能为终身事业打下基础;后句是危言警示,不要在怠惰中浪费光阴,说明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辩证道理。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通读全诗,没有一难解字句,质朴之至,仿佛从诗人心中自然流出,毫无半点雕琢痕迹。

  首联先叙静子虽未入仕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诗人以此来刻画书堂主人独特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他信守儒家尊奉的道德规范,重视修身立德,“家山虽在干戈地”,仍要“常修礼乐风”。对比之中既明弟静的勤勉好学,更显其卓然的高洁品格。

  颈联则由人写到书堂之景:窗外绿竹摇曳,影入书案,远处泉水潺潺,流入砚池。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我们可以想见其弟静伏案苦读、砚池墨耕的情形。

  尾联是对静子的劝勉之辞,劝弟静莫荒废时光、学业。

  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通读全诗,没有一难解字句,质朴之至,仿佛从诗人心中自然流出,毫无半点雕琢痕迹,令你不能不佩服诗人的艺术之高超。这是就全篇来说的,若就其佳句来说,真如行山阴道上,令人应接不暇。“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人砚池中”,写景诗句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却又自然晓畅。同时,这首诗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体现的是杜荀鹤的一个显著艺术特征。杜荀鹤是唐末时一位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诗学杜甫、白居易,以揭露弊政,反映民生疾苦为宗旨,注重弘扬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参考资料:
1、 李军.论“杜荀鹤体”的艺术特征[J].铁道师院学报,1999-06-15
2、 刘叶敏.杜荀鹤及其诗歌研究[D].河北大学

zhíshūtáng

xún tángdài 

shìqióngdàoqióng luànshíháijìngshítóng 
jiāshānsuīzàigān zhíchángxiūyuèfēng 
chuāngzhúyǐngyáoshūànshàng quánshēngyànchízhōng 
shàoniánxīnzhōngshēnshì xiàngguāngyīnduòcùngōng 
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
高阁逼诸(zhū)¹,登临近日边。
译文:总持阁高峻直逼云天,登上楼阁好像靠近日边。
注释:¹诸天:天空。
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
晴开万井树¹,愁看五陵烟。
译文:晴天俯视,万井之树尽收眼底,五陵烟雾迷茫动人愁思。
注释:¹井树:井边之树。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
(jiàn)外低秦岭,窗中小渭(wèi)¹
译文:凭靠栏杆,看那秦岭开矮;站在窗边,看那渭水细小。
注释:¹渭川:渭水。
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
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¹
译文:早知佛教教清净之理,希望经常侍奉佛像。
注释:¹金仙:用金色涂抹的佛像。
写这座高阁的高,诗人用了眺望的视角来写,主要用到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还加入比喻,对比这样常见的修辞来增加效果。“逼诸天”、“近日边”,这是夸张和比喻,“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也是夸张,但是在意义上有一种递进,使高阁的形象更具体。“低秦岭”、“小渭川”有夸张地成分但也有对比,拿这样的秦岭渭河来突出总持阁之高。其实在最后的结尾诗人的态度里也有夸张的意思,他当然不会真的为了一座高阁而出家,这里只不过是为了进一步说明这座佛寺古阁的环境清雅视野开阔罢了。全诗其实很有李白式的浪漫,李白的诗句里就常用到夸张的修辞。也就是因为岑参在诗里这样淋漓尽致得专写总持阁之高,所以使作品在整体上有了一种很突出的气势,这样的处理方法在他的诗作里是常见的,这就是前人所说的岑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的特色。

dēngzǒngchí

cénshēn tángdài 

gāozhūtiān dēnglínjìnbiān 
qíngkāiwànjǐngshù chóukànlíngyān 
jiànwàiqínlǐng chuāngzhōngxiǎowèichuān 
zǎozhīqīngjìng chángyuànfèngjīnxiān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大鹏飞兮振八裔(yì)¹,中天²³兮力不济。
译文:大鹏奋飞啊振过八方,中天摧折啊力量不济。
注释:路:应为“终”之误。¹八裔 :八方荒原之地。²中天:半空。³摧:摧折。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左袂 一作:石袂)
(yú)¹²兮万世³,游扶桑兮挂左袂(mèi)。(左袂 一作:石袂)
译文:所余之风啊可以激励万世,东游扶力啊挂住了我的左袖。
注释:¹馀风:遗风。²激:激荡、激励。³万世:千秋万世。⁴扶桑: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树,生在太阳升起的地方。古代把太阳作为君主的象征,这里游扶桑即指到了皇帝身边。⁵挂:喻腐朽势力阻挠。⁶左袂:即左袖。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后人得¹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tì)²
译文:后人得此消息而相传,仲尼已亡,还有谁能为我之死伤心哭泣。
注释:¹得:知大鹏夭折半空。²“仲尼”句:此处用孔子泣麟的典故。传说麒麟是一种祥瑞的异兽。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鲁国猎获一只麒麟,孔子认为麒麟出非其时,而被捕获,非常难受。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打开《李太白全集》,开卷第一篇就是《大鹏赋》。这篇赋的初稿,写于青年时代。可能受了庄子《逍遥游》中所描绘的大鹏形象的启发,李白在赋中以大鹏自比,抒发他要使“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远大抱负。后来李白在长安,政治上虽遭到挫折,被唐玄宗“赐金还山”,但并没有因此志气消沉,大鹏的形象,仍然一直激励着他努力奋飞。他在《上李邕》诗中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也是以大鹏自比的。大鹏在李白的眼里是一个带着浪漫色彩的、非凡的英雄形象。李白常把它看作自己精神的化身。他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就真像一只大鹏正在奋飞,或正准备奋飞。但现在,他觉得自己这样一只大鹏已经飞到不能再飞的时候了,他便要为大鹏唱一支悲壮的临终歌。

  诗歌的头两句是说:大鹏展翅远举啊,振动了四面八方;飞到半空啊,翅膀摧折,无力翱翔。两句诗概括了李白的生平。“大鹏飞兮振八裔”,可能隐含有李白受诏入京一类事情在里面。“中天摧兮”则指他在长安受到挫折,等于飞到半空伤了翅膀。结合诗人的实际遭遇去理解,这两句就显得既有形象和气魄,又不空泛。它给人的感觉,有点像项羽《垓下歌》开头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那无限苍凉而又感慨激昂的意味,着实震撼人心。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意谓大鹏虽然中天摧折,但其遗风仍然可以激荡千秋万世。这实质是指理想虽然幻灭了,但自信他的品格和精神,仍然会给世世代代的人们以巨大的影响。“游扶桑”暗喻到了皇帝的身边。“挂石袂”的“石”当是“左”字之误。严忌《哀时命》中有“左袪(袖)挂于扶桑”的话,李白此句在造语上可能受了严忌的启发。不过,普通的人不可能游到扶桑,也不可能让衣袖给树高千丈的扶桑挂住。而大鹏又只应是左翅,而不是“左袂”。然而在李白的意识中,大鹏和自己有时原是不分的,正因为如此,才有这样的奇句。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前一句说后人得到大鹏半空夭折的消息,以此相传。后一句用孔子泣麟的典故。但如今孔子已经死了,谁也不会像他当年痛哭麒麟那样为大鹏的夭折而流泪。这两句一方面深信后人对此将无限惋惜,一方面慨叹当今之世没有知音,含意和杜甫总结李白一生时说的,“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梦李白二首》)非常相近。

  此诗发之于声是李白的长歌当哭;形之于文,可以看作李白自撰的墓志铭。李白一生,既有远大的理想,而又非常执着于理想,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了一生。这首诗说明他在对自己一生回顾与总结的时候,流露的是对人生无比眷念和未能才尽其用的深沉惋惜。

参考资料:
1、 余恕诚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278-279

lín--bái

péngfēizhènzhōngtiāncuī

fēngwànshìyóusāngguàzuǒmèi

hòurénzhīchuánzhòngwángshuíwèich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