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客之燕上马时,图花满册各成诗。河桥杨柳如教见,应喜相饶赠别枝。
送客之燕上马时,图花满册各成诗。河桥杨柳如教见,应喜相饶赠别枝。

shūhuāsòngwángshēng--wèi

sòngzhīyànshàngshíhuāmǎnchéngshīqiáoyángliǔjiàojiànyīngxiāngráozèngbiézhī

徐渭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民间也普遍流传他的故事传说,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聪明,后来如何捉弄官宦等。 ▶ 117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朝斗坛前山月幽,师雄有梦生清愁。
朝斗¹坛前山月幽,师雄²有梦生清愁。
译文:七元星君坛前布满清幽的月光,师雄的梦境处弥漫着淡淡的哀愁。
注释:¹朝斗:意思是道家谓朝拜北斗七元星君。²师雄:隋人赵师雄游广东罗浮山,傍晚在林中小酒店旁遇一美人,遂到店中饮酒交谈。赵师雄喝醉睡着了,在东方发白时醒来,发现睡在一梅花树下。
何时杖尔看南雪,我与梅花两白头。
何时¹杖尔²看南雪,我与梅花两白头。
译文:什么时候拄着手杖散步看南雪,我和梅花一起白了头。
注释:¹何时:什么时候。²尔:连词,表示连接两个相近词的作用,承上启下。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一春略无¹十日晴,处处²浮云将雨行。
译文:整个春日大概都没有连续十天清明无雨的日子,到处都是在天上的云彩携带着雨水漂浮而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野田春水¹碧于镜,人影渡傍鸥(ōu)²不惊。
译文:野外田里的一潭绿油油的春水比镜子还要碧绿光亮,古渡口边人经过时水边的鸥鹭却自在不受惊吓。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桃花嫣(yān)¹出篱(lí)笑,似²开未开最有情。
译文:篱笆外将开未开的桃花探头伸出,看上去是如此嫣然含情。
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茅茨¹烟暝(míng)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译文:草屋边烟雨靡靡,打湿了行客的衣裳,午后鸡鸣一声将人从闲梦中唤引回了现实。
这是汪藻的成名作,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三:“此篇一出,便为诗社诸公所称。”清新明快,与同时张耒相近。作者最慢由此出名。桃花出篱,红杏出墙,皆为农村中常见之景。而此处却以清丽之笔写出一个宛如开卷有益人似的桃花。它始而嫣然一笑,令人魂飞;再一细看,花蕊半绽,又似含情脉脉少女。诗虽咏物,却事有作者本人的少年心性,其中跃动着青春的脉搏,决不能说它风格轻俏。

chūn

wāngzǎo sòngdài 

chūnlüèshíqíng chùchùyúnjiāngxíng 
tiánchūnshuǐjìng rényǐngbàngōujīng 
táohuāyānránchūxiào kāiwěikāizuìyǒuqíng 
máoyānmíngshī湿 mèngshēng 
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
¹亡子房²奋,秦帝鲁连耻³
译文:韩国灭亡了张良奋起报仇,秦灭六国鲁仲连觉得羞耻。
注释:临川:地名,临川(即今江西抚州市)郡是临川王刘义庆的封地。收:逮捕。¹韩:战国时韩国。²子房:即张良,后辅佐汉高祖刘邦定天下者。奋:奋起报仇。³鲁连耻:鲁仲连觉得羞耻。
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
本自¹江海人²,忠义感君子³
译文:本来都是不在朝政之人,忠义能让君子感动。
注释:¹本自:本来都是。²江海人:不在朝政之人。即《庄子》所谓“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的那种人。³感君子:能让君子感动。

  这首诗前两句,诗人以张良、鲁仲连自比,表示自己原是晋臣,也应与张良、鲁仲连一样,将耻为宋臣而要奋起反抗。后两句是说写自已因耻为宋臣,故终日游山玩水,今天起兵为晋主尽忠,这将使天下志士为之感奋。这首诗比喻用得相当准确和自然,语言慷慨激昂。

  诗的首句“韩亡子房奋”,说的是西汉张良之事。次句“秦帝鲁连耻”,说的是鲁仲连义不帝秦之事。诗人以张良、鲁仲连自比,比喻用得相当准确和自然。而且明确表示:刘宋代晋,犹如秦灭六国,自己原是晋臣。也应与张良、鲁仲连一样,将耻为宋臣而要奋起反抗。

  三、四两句,就张良、鲁仲连二人事迹发表议论。谢灵运认为张良与鲁仲连都曾浪迹四方,是放情江海之人,却干出了一番大事业。他们的忠义行为深深地感动后世的君子。当然,诗人本人也在被感动的君子之列。诗中,流露出作者对张良、鲁仲连忠义之举的钦佩,要以他们为榜样,做一个忠义之士。

  这首诗所表现的内容并非是虚假之辞,而是发自内心的愤激之语。诗在慷慨激昂之间,又隐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感慨。

参考资料:
1、 蔡清富,吴万刚等著.毛泽东与中国古今诗人:岳麓书社,1999年08月:91

shī--xièlíngyùn

hánwángzifángfènqínliánchǐběnjiānghǎirénzhōnggǎnjūnzi

雨岩有石,状怪甚,取《离骚》《九歌》,名曰“山鬼”,因赋《摸鱼儿》,改今名。
雨岩有石,状怪甚,取《离骚》《九歌》¹,名曰“山鬼”,因赋《摸鱼儿》,改今名。
译文:雨岩有一巨大的石头,形状非常怪异,我借用楚辞中《离骚》《九歌》的意思,为它取名“山鬼”,并创作《摸鱼儿》词,调名改为现名《山鬼谣》。
注释:山鬼谣:词牌名,即“摸鱼儿”。双调一百十六字,上片六仄韵,下片七仄韵。¹《离骚》《九歌》:屈原作品。《九歌》凡十一篇,其中第九篇《山鬼》,描写一位山中女神。
问何年、此山来此?西风落日无语。看君似是羲皇上,直作太初名汝。溪上路,算只有、红尘不到今犹古。一杯谁举?笑我醉呼君,崔嵬未起,山鸟覆杯去。
问何年、此山来此?西风落日无语。看君似是羲(xī)皇上,直作太初名汝(rǔ)¹。溪上路,算只有、红尘不到今犹古²。一杯谁举?笑我醉呼君,崔嵬(wéi)未起,山鸟覆(fù)杯去³
译文:问哪一年这个怪石飞来?西风落日中的怪石默然不答。巨石可能是羲皇以前形成的,就以“太初”称呼你罢。巨石环境偏僻,人迹罕至,今日还像古时一样。醉中举杯呼叫雨岩,雨岩未动,山鸟却把酒杯踩倒飞去了。
注释:¹“看君”两句:谓怪石似羲皇上人,就以“太初”称之。羲皇上,即羲皇上人,伏羲氏以前的人。陶渊明曾自称羲皇上人。此言怪石来历久远,纯朴天然。君,指怪石。名汝:以此称你。²“溪上”两句:怪石地处僻远,红尘不到,所以拙朴风貌,古今不变。³“一杯”四句:举杯邀石,怪石未动,山鸟却翻杯而去。谁举:为(向)谁而举。崔嵬:高大耸立貌,代指怪石。覆杯:打翻了酒杯。
须记取:昨夜龙湫风雨,门前石浪掀舞。四更山鬼吹灯啸,惊倒世间儿女。依约处,还问我:清游杖履公良苦。神交心许。待万里携君,鞭笞鸾凤,诵我《远游》赋。
须记取:昨夜龙湫(qiū)风雨,门前石浪掀舞¹。四更山鬼吹灯啸,惊倒世间儿女²。依约处³,还问我:清游杖履(jù)公良苦。神交心许。待万里携君,鞭笞(chī)(luán)凤,诵我《远游》赋
译文:昨夜风雨之中,巨石忽然起舞,在四更天的时候吹灭灯光大声呼啸,把人们都吓坏了。在巨石起舞呼啸的场景里,隐隐约约听到巨石山鬼对我说:您整天拄杖游览也是够辛苦了。既然我们成了知己朋友,我们就共同乘上鸾鸟和凤凰驾的车,吟诵着《远游》赋去漫游罢。
注释:¹“须记”三句:人们记得昨晚潭边风雨大作,而怪石却乘翻飞起舞。龙湫,龙潭。作者《水龙吟·题雨岩》词赋雨岩飞泉说:“又说春雷鼻息,是卧龙弯环如许。”石浪,指巨大的怪石。词尾作者自注:“石浪,庵外巨石也,长三十馀丈。”²“四更”两句:山鬼深夜呼啸而至,吹灯灭火,使人胆颤心惊。山鬼吹灯,化用杜甫《山馆》诗意:“山鬼吹灯灭,厨人语夜阑。”³依约处:依稀恍惚间。⁴杖屦:出游登山所用的手仗和麻鞋。⁵良苦:非常辛苦。⁶“神交”四句:以怪石为契友,拟携石乘鸾驾凤作万里远游。神交心许,精神相交,心意互许。鞭笞鸾凤,鞭策鸾凤,即指乘鸾驾凤,遨游太空。《远游》,《楚辞》中的篇名,或谓屈原所作,这里代指辛弃疾的词作。<u></u>

  辛弃疾的山水词与前代山水诗不同,不仅是单纯地摹拟自然,更重要的是富于想象,赋予大自然以人格,同时又兼有磅礴的气势。此词就是这样。据词序,《山鬼谣》之名是取屈原《离骚》《九歌》之意。《山鬼》,一曲人神恋歌,词人借以咏雨岩怪石。词写得诡异奇特,与石之“怪甚”十分相称。

  上片头二句“问何年,此山来此?”著一“来”字便把偌大一座博山拟人化了。从历史长河中来看,这座山当有形成的日期,但在科学知识不发达的古代,没有人能解答这个问题。提问的对象,并不确指,又巧妙地以“西风落日无语”作答,使渺茫的太古融入了瑟瑟西风、奄奄落日之中,竟不可得一究诘之所。既渲染了冷峻阴森的气氛,又引起日落后神秘可怖的悬想。究诘既无所得,所以紧接着便以猜度之词说:“看君似是羲皇上,直作太初名汝”。《白虎通义》:“三皇者,何谓也?谓伏羲、神农、燧人也。”传说伏羲始画八卦,造书契,揭开了人类文明史的第一页。《列子·天瑞》:“太初者,气之始也”;《周易》“易有太极”疏云:“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说这怪石早于伏羲,实际上便把近在眼前的怪石写得超越千古,无与伦比。这是从纵的方面来写的。“溪上路,算只有,红尘不到今犹古”,则是从眼前的景物照应远古写的。空山无人,溪水清澈,缘溪而行,一尘不染。人间虽然经历了沧桑,但这儿依然“红尘不到”,只此才与太古相似。既突出了雨岩环境的无比幽静,又透露了词人对纷扰、龌龊现实的厌恶。词人独游雨岩的词作,大多抒发了知音难遇的感慨。空山独酌,孤寂可知,“一杯谁举”,与之相对者唯有此一块巨石。然而“崔嵬未起,山鸟覆杯去”,巨石不能与词人共饮,酒杯却又被山鸟打翻了。巨石不起,是无情之物体。而山鸟覆杯,可能是无心,也可能是有意,还或许是精灵所使。或真或幻把“山鬼”之灵从无写到有。由此可见,山鸟的插曲,正是人、物交感的契机。妙在写得空灵,犹如山鸟之去,无迹可寻。与之相对者唯有此一块巨石。

  如果说上片写极静的意境,那么下片就写了极动的景象:龙潭风雨,足以惊人;长达三十馀丈的巨石,然被掀而舞,就更加骇人了。继之“四更山鬼吹灯啸”,不禁“惊倒世间儿女”。如此层层渲染,步步推进,直到“山鬼”出场,令人惊心动魄。词人对于雨岩之夜的描绘如此笔酣墨饱,显然是快意于这种景象。龙潭的风雨,石浪的掀舞,山鬼的呼啸,其势足以冲破如磐夜气,其力足以震撼浑浑噩噩的心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惊倒世间儿女”也没有什么不好。在这里,词人长期被压抑被钳制的心声,突然爆发出最激越的声响。可知以怪石为知已,不仅在于它远古荒忽,阅尽沧桑,而且更在于它惊世绝俗,能使人在精神上受到震动。词人与之相通者,大概就在这里。他说:我以石为知已,石亦以我为知已。所以接着说“依约处,还问我:清游杖履公良苦。神交心许。”这个“苦”字语意双关,既是说登山涉水之劳,也是说内心之苦,知已难得,人间难求。既“神交心许”,便深合默契,难分难解,所以最后说“待万里携君,鞭苔鸾凤,诵我《远游》赋”,从横的空间展示了广阔的天地。韩愈《奉酬卢给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见寄并呈上钱七兄阁老张十八助教》诗云:“上界真人足官府,岂如散仙鞭笞鸾凤终日相追陪。”词人要携带“山鬼”,驾驭鸾凤,云游万里了。词人在这里说“诵我《远游》赋”,主要是表明他追求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屈原内心的苦闷是与追求理想的渴望交织在一起的,辛词的用意亦在于此。

  这首词把写景合咏物揉合在一起来抒情言态。由于寓意深刻,感情炽热,形象生动,渗透着对国家兴亡和作者本人身世的感慨,所以有一种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元人刘敏中曾写过一首《沁园春·号太初石为苍然》,显然摹仿此词。这说明《山鬼谣》一词,对后世也是有一定影响的。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520-1522
新丰老翁八十八,头鬓眉须皆似雪。
新丰¹老翁八十八,头鬓(bìn)眉须皆似雪。
译文:新丰有个八十八岁的老人,头发、胡子、眉毛全都像雪一样白。
注释:¹新丰:县名。故城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北。
玄孙扶向店前行,左臂凭肩右臂折。
玄孙¹扶向店前行,左臂(bì)凭肩²右臂折。
译文:他的右皆已经断了,只得将左皆搭在他玄孙的肩上,由他的玄孙扶着向店前走来。
注释:¹玄孙:孙子的孙子。²左臂凭肩:左臂扶在玄孙肩上。
问翁臂折来几年,兼问致折何因缘。
问翁(wēng)臂折来¹几年,兼问致²折何因缘³
译文:我问他右皆折断有多久了,又问他是因何折断的。
注释:¹来:以来。²致:招致。³因缘:缘故
翁云贯属新丰县,生逢圣代无征战。
翁云贯属新丰县,生逢圣代¹无征战。
译文:他说:“我的籍贯就在新丰县,我出生在太平盛世,没有遭遇过战争。
注释:¹圣代:圣明时代。折臂翁大概生于开元中期,并在开元后期度过青少年阶段。开元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经济繁荣,故称“圣代”。
惯听梨园歌管声,不识旗枪与弓箭。
惯听梨园¹歌管声,不识旗枪与弓箭。
译文:经常欣赏梨园子弟的歌唱演奏,连什么是旗枪和弓箭都不知道。
注释:¹梨园:玄宗时宫庭中教习歌舞的机构。新丰是骊山华清官所在地,所以老翁能听到宫中飘出的音乐。
无何天宝大征兵,户有三丁点一丁。
无何¹天宝大征兵,户有三丁点一丁。
译文:谁知不久就赶上了天宝年间朝廷的大征兵,有三个成年男子的家庭,就要抽取一个当兵。
注释:¹无何:无几何时,不久。
点得驱将何处去,五月万里云南行。
点得驱将何处去,五月万里云南¹行。
译文:抽取这些壮丁以后,要驱赶着他们去哪儿呢?要在五月里远征万里之外的云南。
注释:¹云南:此处指南诏。
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
闻道云南有泸(lú)¹,椒花落时瘴(zhàng)²起。
译文:听说云南有一条泸水,夏季椒花凋谢之时,泸水就会烟瘴弥漫。
注释:¹泸水:今雅砻江下游及金沙江会合雅砻江以后的一段江流。²瘴烟:即瘴气,中国南部和西南部地区山林间因湿热蒸发而产生的一种能致人疾病的气体。
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
大军徒涉(shè)¹水如汤²,未过十人二三死。
译文:大军徒步渡河的时候,河水会热得像滚汤一样,渡不过十个人就会有二三个死掉。
注释:¹徒涉:蹦水步行。²汤:滚开的水。
村南村北哭声哀,儿别爷娘夫别妻。
村南村北哭声哀,儿别爷娘夫别妻。
译文:当时村里到处都是儿子告别爹娘、丈夫告别妻子那哀痛的哭声。
皆云前后征蛮者,千万人行无一回。
皆云前后征蛮者,千万人行无一回。
译文:大家都说,前后几次远征云南的人足有千千万万,却没有一个能活着回来!
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
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¹(dié)²中有名字。
译文:我那年二十四岁,名字也在兵部征兵的名册之中。
注释:¹兵部:唐尚书省六部之一,主管中央及地方武官的选用、考查,以及有关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²牒:文书。此处指征兵的名册。
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
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¹大石捶²折臂。
译文:我不敢让人知道,趁着夜深的时候,偷偷地用一块大石头捶断了自己的右皆。
注释:¹将:介词,以,用。²捶:敲击。
张弓簸旗俱不堪,从兹始免征云南。
张弓簸(bǒ)¹旗俱不堪,从兹始免征云南。
译文:于是,我就因为既不能拉弓也不能摇旗,得以避免被远征云南。
注释:¹簸:摇动。
骨碎筋伤非不苦,且图拣退归乡土。
骨碎筋伤非不苦,且图¹拣退归乡土。
译文:我不是感觉不到伤筋碎骨的痛苦,只是希望能够在选征兵丁时被淘汰,从而留在家乡。
注释:¹且图:苟且图得。
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
此臂折来¹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
译文:这条胳膊已经折断了六十年,我虽然残废了一肢,但保全了性命。
注释:¹此臂折来:一作“臂折以来”。
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
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
译文:如今每逢刮风下雨的寒夜,我的断皆都使我疼得彻夜难眠。
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
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
译文:但我不但不后悔,还为自己能够活到现在而欣喜。
不然当时泸水头,身死魂孤骨不收。
不然当时泸水头,身死魂孤骨不收。
译文:否则我也会死在泸水旁,连尸骨都没人收。
应作云南望乡鬼,万人冢上哭呦呦。
应作云南望乡鬼,万人冢¹上哭呦(yōu)²
译文:只能成为身死云南的望乡鬼,在万人坟里呦呦地哭号。
注释:¹万人冢:作者自注说,云南有万人冢,在鲜于仲通。李宓军队覆没的地方。²呦呦:形容鬼哭的声音。
老人言,君听取。
老人言,君听取。
译文:这个老人的话,你一定要认真地听一听。
君不闻开元宰相宋开府,不赏边功防黩武。
君不闻开元宰相宋开府¹,不赏边功防黩武。
译文:你难道没听说过,开元年间的宰相宋璟,为了避免边将穷兵黩武而不赏边疆的战功?
注释:¹宋开府:指宋璟(jǐng),开元时贤相,后改授开府仪同三司。
又不闻天宝宰相杨国忠,欲求恩幸立边功。
又不闻天宝宰相杨国忠¹,欲求恩幸立边功。
译文:你难道也没听说过,天宝年间的宰相杨国忠,为了得到皇帝的恩宠而鼓励征战?
注释:¹杨国忠:公元752年(天宝十一载)拜相。
边功未立生人怨,请问新丰折臂翁。
边功未立生人怨,请问新丰折臂翁。
译文:等不到建立战功,人民就会怨恨四起,若是不信,就请问问新丰的折皆老人吧。

  此诗写了一位在天宝年间逃过兵役的老人,当时,宰臣“欲求恩幸立边功”,发动对南诏的战争,无数被强征去当兵的人冤死异乡,这位老人“偷将大石捶折臂”,才留得残命。这位命运悲惨的老人,却以欣喜口吻自庆侥幸,让人读来更觉得悲哀,同时也感受到诗人的目的不仅在记叙一桩往事,而是反映出战争带给广大人民的无穷苦难。

  此诗可分为三段。第一段自首句至“兼问致折何因缘”,主要是描绘折臂翁的外观形象,并向第二段过渡。第二段是全诗的主体,自“翁云贯属新丰县”至“万人冢上哭呦呦”,长达三十四句。此段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叙事,不仅使诗产生了真切自然之感,而且增强了诗叙事内容的可信程度。第三段自“老人言,君听取”至结束,诗人又直接出面,发表议论。

  这位老人的籍贯属于原来的新丰县。他本是幸运的,因为他生逢圣明的朝代,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开元时期度过了美好的青少年时代;他不懂得旗枪弓箭为何物,而听惯了宫苑梨园中传出的歌舞管弦之声。可是好景不长,天宝时期,云南一带烽烟四起,朝廷大肆抽丁,在凄惨的哭泣声中,儿子告别母亲,丈夫告别了妻子。因为他们听说云南泸水一带,瘴气迷漫,更何况还要徒步渡过那热如沸汤的大河呢!据说前后奔赴战场者,没有一个能活着回来。这一年,他二十四岁。很不幸,征兵的名册上赫然列着他的名字。夜深人静,他偷偷地用石头将自己的手臂砸断。从此他变成了残废,但也由此逃脱了远征云南之苦。作为一个断臂的残废人,他是不幸的,因为六十年来,伤痛时肘折磨着他;但他从未后悔,因为他又是幸运的,他没有做云南万人冢上的望乡鬼,他毕竟还活着,虽然活得并不舒服。

  作品最后一段“老人言,君听取”云云,旗帜鲜明地表白了自己的观点。开元时的贤相宋璟,为了防止边将为邀功而滥用武力,对于杀敌有功的天武军牙将郝灵佺并没有论功行赏,仅在次年授他为郎将,这样做防止了与少数民族的纠纷,保证了边境的安宁。而杨国忠之流为达到个人邀功固宠的卑鄙目的,不惜开边寻衅,视数十万人的性命为儿戏,驱赶他们到环境极为恶劣的边远地区去作战,造成千万个家庭的悲剧,也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作者把宋璟与杨国忠作了鲜明的对比,其褒贬倾向不言自明。他对宋璟的行为是赞赏的,他反对不义战争,希望各民族平等相待,和睦相处,显示出诗人的宽大胸襟和善良的愿望。

  此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完全符合诗人《新乐府序》所谓“首章标其目,卒章显其志”的要求,有如常山之蛇,首尾照应。在表达作者的主观倾向时,仍不忘以新丰折臂翁的悲惨遭遇作为富有说服力的活见证。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491-495页

xīnfēngzhéwēng

bái tángdài 

xīnfēnglǎowēngshí tóubìnméijiēxuě 
xuánsūnxiàngdiànqiánxíng zuǒpíngjiānyòuzhé 
wènwēngzhéláinián jiānwènzhìzhéyīnyuán 
wēngyúnguànshǔxīnfēngxiàn shēngféngshèngdàizhēngzhàn 
guàntīngyuánguǎnshēng shíqiānggōngjiàn 
tiānbǎozhēngbīng yǒusāndīngdiǎndīng 
diǎnjiāngchù yuèwànyúnnánxíng 
wéndàoyúnnányǒushuǐ jiāohuāluòshízhàngyān 
jūnshèshuǐtāng wèiguòshírénèrsān 
cūnnáncūnběishēngāi érbiéniángbié 
jiēyúnqiánhòuzhēngmánzhě qiānwànrénxínghuí 
shìshíwēngniánèrshí bīngdiézhōngyǒumíng 
shēngǎnshǐ使rénzhī tōujiāngshíchuízhé 
zhānggōngkān cóngshǐmiǎnzhēngyúnnán 
suìjīnshāngfēi qiějiǎntuì退guīxiāng 
zhéláiliùshínián zhīsuīfèishēnquán 
zhìjīnfēngyīnhán zhídàotiānmíngtòngmián 
tòngmián zhōnghuǐ qiělǎoshēnjīnzài 
rándāngshíshuǐtóu shēnhúnshōu 
yīngzuòyúnnánwàngxiāngguǐ wànrénzhǒngshàngyōuyōu 
lǎorényán jūntīng 
jūnwénkāiyuánzǎixiàngsòngkāi shǎngbiāngōngfáng 
yòuwéntiānbǎozǎixiàngyángguózhōng qiúēnxìngbiāngōng 
biāngōngwèishēngrényuàn qǐngwènxīnfēngzhéw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