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筹渭阳幕,边画分毫毛。邵州二千里,能勿鉴寐劳。
借筹渭阳幕,边画分毫毛。邵州二千里,能勿鉴寐劳。

rénshēngguìshòuqīnwèiyùnsòngxiànshūshǒushàoyáng--fāngyuè

jièchóuwèiyángbiānhuàfēnháomáo

shàozhōuèrqiānnéngjiànmèiláo

方岳

方岳

方岳(1199~1262),南宋诗人、词人。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今属安徽)人。绍定五年(1232)进士,授淮东安抚司□官。淳□中,以工部郎官充任赵葵淮南幕中参议官。后调知南康军。后因触犯湖广总领贾似道,被移治邵武军。后知袁州,因得罪权贵丁大全,被弹劾罢官。后复被起用知抚州,又因与贾似道的旧嫌而取消任命。 ▶ 1271篇诗文

猜您喜欢
风景日夕佳,与君赋新诗。
风景日夕¹佳,与君赋新诗²
译文:风景早晚都特别美好,我和你一起写作新诗。
注释:裴十迪:即裴迪,排行第十,故称“裴十”,关中人,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中与王维同隐。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后人蜀州刺史、尚书省郎。¹日夕:傍晚。此句语出晋陶潜《饮酒》诗之五:“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²新诗:新的诗作。晋张华《答何劭诗》之一:“良朋贻新诗,示我以游娱。”
澹然望远空,如意方支颐。
(dàn)¹望远空,如意²方支颐(yí)³
译文:恬静地望着高远的天空,如意正把我面颊托支。
注释:¹澹然:恬淡貌。《韩非子·大体》:“澹然闲静,因天命,持大体。”澹,通“淡”,恬淡自适。²如意:古之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刻作手指爪,柄长可三尺许。或脊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爪,如人之意,故曰如意。(清赵殿成注《释氏要览·指归》云)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汰侈》:“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³支颐:就是用手抵着腮帮的意思。
春风动百草,兰蕙生我篱。
春风动百草,兰蕙¹生我篱。
译文:春风吹拂着花花草草,兰蕙已生长在我的竹篱。
注释:¹兰蕙:是香草名,植兰蕙以为邻,可见诗人不与流俗合污的高洁品性。《汉书·扬雄传上》:“排玉户而飏金铺兮,发兰蕙与穹穷。”
暧暧日暖闺,田家来致词。
(ài)¹日暖闺,田家²来致词³
译文:融融的日光照暖村舍,农夫特来这里向我陈辞。
注释:¹暧暧:迷蒙隐约貌。晋陶潜《归园田居》诗之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²田家:农夫。南朝梁范云《赠张徐州谡》诗:“田家樵采去,薄暮方来归。”³致词:此处指农人间相互串门。
欣欣春还皋,淡淡水生陂。
欣欣春还皋(gāo)¹,淡淡水生陂(bēi) ²
译文:草木欣欣春天已回到原野,波光荡漾绿水涨满了陂池。
注释:¹皋:水边向阳高地。也泛指田园、原野。²陂:池塘。
桃李虽未开,荑萼满芳枝。
桃李虽未开,荑(tí)¹(è)²满芳³枝。
译文:桃花李花虽还没有开放,嫩芽花萼也已结满了青枝。
注释:¹荑:本义为茅草的嫩芽,引申之为草木嫩芽。²萼:花萼,此指花。³芳:一作“其”。
请君理还策,敢告将农时。
请君理还策¹,敢告将农时²
译文:请你准备好回去用的手杖,我大胆相告不要误了农时。
注释:¹还策:指还归时需带的手杖等行装。²农时:适宜于从事耕种、收获的时节。《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这是王维一篇山水田园之作,诗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首句点明写作动机,夕阳西下的黄昏时节,风景这边独好,置身于如此美景之中,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要邀请裴君一起吟诗作乐。三四句着二“态”,“淡然”显现出诗人观景之心态,恬淡自在;“支颐”描摹出诗人观景之姿态,兀自沉醉。寥寥二笔,却将诗人观景之心绪、姿态描摹得惟妙惟肖。“望”字亦为传神之笔,一则突显出所管之景的开阔伸冤之意境,二则将诗人观景之神韵流露出来,或远望,或凝望,或油然而思,或启迪而发。此渺远之境,或许是开启诗人心扉的一把密钥。沉寂了一冬的淡漠,在此等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景致之中,总该有所萌动的。个中情致,唯作者感知。徐徐春风轻拂,惊醒了那沉睡的百草,齐齐在微风荡涤中悄然萌动;看那篱笆从中,兰惠丛生,散发出缕缕幽香,沁人心脾。一“动”一“生”,以动写静,赋予百草与兰惠以生机与活力;描兰惠之态,实则又隐约地展露出诗人才望高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之情操。诗人说,暖暖的夕阳,朦胧而柔和,从他那那盛满春光的室内渐渐退去,只留下一丝尚存的余晖。春的气息,亦带来了村庄的活跃,傍晚时分,老农亦走家串户,到他那儿闲聊。后面四句为“致词”内容,水边的土地上,布满了嫩绿的草木,欣欣向荣,一派蓬勃之象;那泛着绿萍的池塘,在微风轻拂下,荡漾起丝丝涟漪,一圈一圈,向四周荡开。大片的桃李树林,一瞬间也换上了春的彩妆,前面还是光秃秃的杆儿,一缕春风吹过,焕然一新,披上了绿的衣裳,嫩绿的新芽,油然而生,疯狂向外探头,急切地渴盼着打量这个未知的世界。那青葱的长势,孕育出团团花骨朵儿,在绿色的世界里增添一丝春的芬芳。这青翠的绿芽,这悄然欲出的花蕾,饱含生机,却也蕴藏着希望,恍惚间能瞅见老农眼里充满希冀的光芒,那该是硕果累累的丰收。末句回归题目,趁此农忙时节将至,诚邀裴君过来,一同欣赏品味这春意盎然之趣。

  这首诗清新欢快,淡然素雅,朴实醇厚的言语,描绘的却是最真切自然的景象。诗人处身于那样的年代,切身体验官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却又醉心自然,情归大地,难能可贵的是乱世之中,还有志同道合之人,吟诗作乐,感慨世事。诗人之妙手,绘尽世间美景,却丝毫不着痕迹,令人赞叹。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8-50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遥夜¹²清瑟³,西风生翠萝
译文:长夜里一片清凉,绿色萝叶问吹起了西风。
注释:¹遥夜:长夜。²泛:漂浮貌。³清瑟:清凉寒冷。⁴翠萝:翠绿的草地。
残萤委玉露,早雁拂银河。
残萤(yíng)¹玉露²,早雁拂银河。
译文:残萤栖息在露珠晶莹的花草之间,雁群掠过初秋的星空。
注释:¹委:又作“椟”,委身,托身之义。²玉露:晶莹的露珠。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高树萤还密,远山晴更多。
译文:晨光里高大的树木依旧是枝繁叶密,晴空下重叠的远山显得分外清晰。
淮南一叶下,自觉老烟波。
淮南一叶下,自觉老烟波¹
译文:当枝头飘落下黄叶一片,我料想洞庭湖定是波浪涌起。
注释:¹烟波:雾霭苍茫的水面。
一叶下前墀,淮南人已悲。
一叶下前墀(chí)¹,淮南人已悲。
注释:¹墀:台阶,也指阶面。
蹉跎青汉望,迢递白云期。
(cuō)(tuó)¹青汉²望,迢递³白云期。
注释:¹蹉跎:时问白白过去,光阴虚度。²青汉:即天汉,指银河。比喻官高爵显。³迢递:亦作迢遰,高远之意。
老信相如渴,贫忧曼倩饥。
老信相如¹渴,贫忧曼倩²饥。
注释:¹相如:即司马相如,汉代著名辞赋象。²曼倩:东方朔,字曼倩。武帝时待诏金马门,官至太中大夫。以奇计俳词得亲近,为武帝弄臣。
生公与园吏,何处是吾师?
生公¹与园吏²,何处是吾师?
注释:¹生公:梁时僧人,名竺道生,为罗什法师弟子。传说尝于苏州虎丘寺讲《涅檗经》,人皆不信。后聚石为徒,宣讲至理,石皆点头。故世传:“生公说法,顽石点头。”²园吏:指庄子。他曾为漆园吏。
蓟北雁犹远,淮南人已悲。
(jì)¹雁犹远,淮南人已悲。
注释:¹蓟北:古地名。因城西北有蓟丘而得名。旧址在今北京西南。
残桃间堕井,新菊亦侵篱。
残桃间堕井,新菊亦侵篱。
书剑岂相误,琴樽聊自持。
书剑岂相误,琴樽聊自持。
西斋风雨夜,更有咏贫诗。
西斋风雨夜,更有咏贫诗。

  其一

  《早秋》第一首的前六句,都是写早秋的景物。起句先从秋夜写起,在漫长的秋夜中,漂浮着一种清冷的气息。西风已经从翠绿的草地上兴起。

  这两句诗,由感觉到视觉,由静而动,非常自然,而且寓情于景。表面看似乎诗人只是客观地描述了自己的感受,但如果我们联系宋玉《楚辞·九辩》中的“靓青秋之遥夜兮,心缭惋而有哀”句意,便不难理解诗人主观意识的作用。

  这正如克罗齐在《美学)中所说:“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意象,或是意象离情趣,都不能独立。”三、四句,作者选取残萤栖身于晶莹的露珠上,早飞的大雁拂过银河,这两个典型景象一动一静,一俯一仰,一远一近,互相对照,相映成趣,很自然地将时间由夜晚推到了黎明。而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推移,拂晓来到,所看到的景物也更加清晰。五、六句写了高大的树木,显得更加茂密,远处的山岭,由于秋高气爽,天气晴好,看得更真切,显得也像更多了。以上六句诗,不仅时间顺序安排得井然有序,而且所选的景物,也都具有早秋特定时间里的典型物色,使我们有如看到一幅幅早秋的联环画。而诗中凄清,萧瑟的景物,又隐隐透露出诗人无奈的孤寂之情。

  结尾二句是诗的点睛之笔。从淮南一片树叶的落下,而引发作者的身世之感,为自己要终老于雾霭苍茫的江边而哀伤。人们常说“一叶知秋”一片落叶不仅可以预示秋天的到来,同时也引发了作者的身世飘零,身不由己及仕途无路的感慨。作者从落叶联想到自己的终身将终老江边,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知识分子,哀痛之情不言而喻。至此我们不难看出,前面凄清景物的描写,实际上都是为最后的感情抒发作铺垫。此外,本诗的最后一句,还为第二首诗预留了表现空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二

  第二首,起句直抒胸臆,由台阶前的落叶引发出作者之悲,一个“悲”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然而悲又从何而来呢?

  三、四两句作了解说:随着时光的流逝,仕途渺茫,高官显爵已经没有希望了,而要想归隐成仙又可望而不可及。可见,一种对未来前途的失望甚至绝望的心情,始终困扰着作者。而这种感慨在封建文人的笔下出现,应该说是比较普遍的。魏晋时期的王粲在《登楼赋》中就曾发出“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的感慨;唐代的李白在《行路难>一诗中甚至要大声呐喊:“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在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在政治上常常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挫折和打击,从而使他们感到前途未卜,世路艰难,对未来产生悲观失望情绪。

  这种情绪自然在诗歌中反映出来,五、六句,引古人以自况,到了老年才理解汉代的大辞赋家司马相如贫病交加的艰难,穷困时更加体会到东方朔的苦辛。作者从自己的际遇,联想到古代著名人物司马相如和东方朔的坎坷遭遇,相比之下自己的不幸又算得了什么呢?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普遍存在的知识分子遭受排挤和打击的现实。诗的最后从古人想到自己的未来,以反诘的语气作结。生公虽能令顽石点头,庄周虽能抛却尘世追求逍遥游,但哪一个才是自己的师法榜样呢?

  这是作者在屡遭挫折,仕途无望的情况卜,表现出对目己禾采雨途的迷惘与困惑,想要归隐,而又不甘心终老江边,这种客观现实与主观愿望的矛盾,正是作者“悲”的缘由。

  其三

  第三首,开头两句,又以“悲”字领起。虽然蓟北南归的大雁离这里还很远,但身在淮南的作者,却已经感到悲伤。这里景情之间似乎出现了某种矛盾和不协调,使人感到作者的“悲”好像是毫无来由。但接读下文我们就会明白,尽管雁犹远,但秋天的脚步却还是毫不客气地临近了。

  三、四句景物描写,剩余的桃子间或掉到井里,秋天新开的菊花已渐渐地接近了篱笆。这里作者通过静中有动,以动衬静的表现方法,把环境写得非常空灵,寂静,正好衬托出作者孤寂无奈的心情。

  秋天的来临,标志一年又将结束,而自己却仍然是仕途无望,是什么原因使自己落得如此下场呢?难道是读书习剑两相耽误,如孟浩然《自洛之越》诗中所说:“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吗?思来想去,也难有一个完满的答案。最后只好暂且以琴和酒,聊以消遣自持,并且在西书房中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写下了咏贫的诗作。表现出一种类乎于“君子安贫,达人知命”(王勃《滕王阁序》)的旷达态度,从而结束了全篇。

参考资料:
1、 冯宇主.毛泽东喜读的古典诗词曲赋500篇: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5月:第538页

zǎoqiūsānshǒu

hún tángdài 

yáofànqīng 西fěngshēngcuìluó 
cányíngwěi zǎoyànyín 
gāoshùxiǎohuán yuǎnshānqínggèngduō 
huáinánxià juélǎoyān 

xiàqiánchí huáinánrénbēi 
cuōtuóqīnghànwàng tiáobáiyún 
lǎoxìnxiāng pínyōumànqiàn 
shēnggōngyuán chùshìshī ?

běiyànyóuyuǎn huáinánrénbēi 
cántáojiànduòjǐng xīnqīn 
shūjiànxiāng qínzūnliáochí 
西zhāifēng gèngyǒuyǒngpínshī 

大麦干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
大麦干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
译文:大麦已经成熟,小麦已青黄。妇人边走边哭,丈夫逃跑藏起来。
东至集壁西梁洋,问谁腰镰胡与羌。
东至集壁西梁洋¹,问谁腰镰(lián)²胡与羌(qiāng)
译文:向东跑到集、壁、梁、洋四个州,问谁有来自走胡与羌插在腰间的走刀。
注释:¹集、壁、梁、洋:四个州名,唐属山南西道。言寇掠范围之广。²腰镰:腰间插着镰刀,指收割。
岂无蜀兵三千人,部领辛苦江山长。
岂无蜀兵三千人,部领辛苦江山长。
译文:岂敢没有三千蜀兵,(为了逃命)不怕道路悠长,疲于奔命,故不能及时救护。
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
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¹白云还故乡。
译文:怎能像鸟儿一样拥有翅膀,安身在白云间返回家乡。
注释:¹托身:寄身;安身。

màixíng--

màigànxiǎomàihuángxíngzǒucáng

dōngzhì西liángyángwènshuíyāoliánqiāng

shǔbīngsānqiānrénlǐngxīnjiāngshānzhǎng

ānniǎoyǒuchìtuōshēnbáiyúnháixiāng

楚山青,湘水绿,春风澹荡看不足。草芊芊,花簇簇,渔艇棹歌相续。
楚山青,湘水绿,春风澹(dàn)¹看不足。草芊(qiān)²,花簇(cù)簇,渔艇棹(zhào)³相续。
译文:楚山青青,湘水明静,清风徐来,令人流连忘返。青草茂盛,繁花竞开,海艇与小船往来穿梭,悠然垂钓于清波之中,歌声相续。
注释:渔歌子:词牌名。此调最早见于唐朝诗人为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又名“渔歌曲”“渔父”“渔父乐”“渔夫辞”,原唐教坊曲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原为单调廿七字,四平韵。中间三言两句,例用对偶。¹澹荡:即淡荡,水动荡的样子,此指风吹不动。²芊芊:草茂盛的样子。³棹歌:渔歌。
信浮沉,无管束,钓回乘月归湾曲。酒盈尊,云满屋,不见人间荣辱。
信浮沉¹,无管束,钓回乘月归湾曲。酒盈尊²,云满屋³,不见人间荣辱。
译文:任随船儿在水面上漂浮。不知夜幕早已降临,乘月归来,有酒盈樽,满屋是云雾蒸腾如登仙界。此情此景哪还有世间的荣辱觊争。
注释:¹信浮沉:听任渔舟自在地起落。喻己于世,听其自然。信,任由。²尊:同“樽”,酒器。³云满屋:月光和江雾笼罩,如云满屋。

  这首词写处士的生涯与心怀。上片是楚湘山水画,江山秀美,风物可爱,语言流利,表达了词人对大自然美的迷恋,是下片“渔夫”生活的典型环境。

  下片描绘了“渔夫”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情趣,从外到内,“不见人间荣辱”。这是封建时代正直知识分子,受压抑、打击、挫折之后的一种理想的追求,绝意仕进,与世无争,虽是一种无力的消极反抗,但也体现了他们对那个社会的强烈不满。全词淡淡写景,缓缓抒情,风骨俊逸潇洒,态度旷达超拔,语言清新流利,文笔洒脱豪放,无不洋溢着一种“清胜”之美。

zi··chǔshānqīng--xún

chǔshānqīngxiāngshuǐ绿chūnfēngdàndàngkàncǎoqiānqiānhuātǐngzhàoxiāng

xìnchénguǎnshùdiàohuíchéngyuèguīwānjiǔyíngzūnyúnmǎnjiànrénjiānróng

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是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
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lài)¹生来瘦硬²,浑³不怕、角吹彻
译文:梅花经历无数次的霜打雪压,受尽了寒冷的折磨。但它依旧凭着它生来就瘦细而劲健的身躯傲寒绽放,即使那凄凉的角声吹彻了《梅花落》,它也全然不怕。
注释:¹赖是:亏得。一作“赖得”。²瘦硬:体瘦细而劲健。³浑:全。⁴角:军中乐器。古曲有《梅花落》。⁵彻:彻骨。
清绝,影也别。知心惟有月。元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
清绝¹,影也别²。知心惟有月。元³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
译文:梅花清峭奇丽,超尘拔俗,连花影也与众不同。能与它知心的,惟有夜空中那轮皎洁的明月。梅花先春而发,它有不与众花在春风中争艳的本性,不能与那海棠共悦结缘。
注释:¹清绝:清洁得一尘不染。²别:与众不同,别有情趣。³元:原本。⁴性情:本性。⁵说:这里指结缘。

  梅花是一种品格高尚,极有个性的奇花,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所以骚人墨客竞相题诗赞颂,自六朝以至赵宋,咏梅篇什不可胜数,而脍炙人口者则不多见。萧氏这篇《梅》词,能脱去“匠气”,写出自己的个性,实属难能可贵。

  上片从两个侧面写梅:一、不怕霜雪。二、不怕角声之哀怨。首句即入韵。“千霜万雪”四字就烘衬出梅花生活的典型环境。“千”“万”二字极写霜雪降次之多,范围之广,分量之重,来势之猛,既有时间感、空间感,又有形象感、数量感。“受尽寒磨折”一句以“寒”字承上,点出所咏对象:梅。说梅受尽了“千霜万雪”的“磨折”,可见词人所咏,绝非普通的梅花,而是人格化了的梅花,咏物即是写人,梅与人相契相生。

  “赖是”三句,另赋新笔,极写梅花不为恶势力所屈的高尚品格。得亏是这副天生的铮铮铁骨,经得住霜欺雪压的百般“磨折”,即便是那“大角曲”中的《梅花落》曲子吹到最后一遍(彻),它也全无惧色,坚挺如故,因为它“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陈亮《梅花》诗)。

  “浑不怕”即“全不怕”,写得铿然价响,力透纸背,以锋棱语传出梅花之自恃、自信、自矜的神态,而“瘦硬”之词,则是从梅花的形象着笔。因为寒梅吐艳时,绿叶未萌,疏枝斜放,故用“瘦”字摄其形;严霜铺地,大雪漫天,而梅独傲然挺立,生气蓬勃,故以“硬”字表其质,二字可与林和靖咏梅诗中的“疏影横斜”相伯仲。“疏影”乃虚写,美其风致;“瘦硬”则实绘,赞其品格,二者各有千秋,而传神妙趣实同。

  下片写梅花的高洁,也有侧面描写:一、与月相知;二、不与海棠相争。过片以“清绝”二字独立成韵,从总体上把握梅花的特性,意蕴无穷,耐人咀嚼。“清绝”之“清”有清白、清丽、清俏、清奇、清狂、清高种种含义,但都不外是与“浊”相背之意。“清”而至于“绝”,可见其超脱凡俗的个性。“影也别”,翻进一层,说梅花不仅具有“瘦硬”、“清绝”与“众芳摇落独鲜妍”的品质,就连影儿也与众不同,意味着不同流俗,超逸出尘,知音难得,自然勾出“知心惟有月”一句。得一知己足矣,有月相伴即可。黄昏月下,万籁俱寂,唯一轮朦胧素月与冲寒独放的梅花相互依傍,素月赠梅以疏影,寒梅报月以暗香,词人虽以淡语出之,但其含蕴之深,画面之美,境界之高,煞是耐人寻味。

  最后二句写梅花孤芳自赏、不同流俗的个性。花之荣枯,各依其时,人之穷达,各适其性。本来不是春荣的梅花,一腔幽素是不可能向海棠诉说的,自然不必让好事者拿去和以姿色取宠的海棠攀亲结缘了。这里借前人“欲令梅聘海棠”(见《云仙杂记》引《金城记》)的传说反其意而用之,不仅表现了梅花不屑与凡卉争胜的傲气,词人借梅自喻的心事也就不语自明了。

  《庶斋老学丛谈》认为这首词与王澡同名之作意境相似,其《霜天晓角·梅》云:

  疏明瘦直,不受东皇识。留与伴春应肯,千红底、怎著得?

  夜色。何处笛?晓寒无耐力。飞入寿阳宫里,一点点、有人惜。

  此词上片写梅花“疏明瘦直”,不受“东皇”赏识,不与百花争胜的好形象,品格确与萧词“略相似”,惟下片则转写落梅之何处笛,“晓寒无耐力 ”,虽不讨东皇欢喜,然自有同病相怜之人惜其飞坠。这与萧词的“浑不怕角吹彻”及羞与海棠为伍的命意又自有别,两者相较,王词不免要逊一筹了。

  总之,这首咏梅词是词人有感而发借物寄兴之作。上下片分写梅的傲骨与傲气。傲骨能顶住霜雪侵陵,傲气羞与凡卉争胜。

  古人总结写诗方法有赋比兴三种,但有时因题材和命意的需要可以在写法上结合使用,如这首咏梅词就是赋而兼比的。因为在写法上它是以梅喻人。梅的瘦硬清高,实象征人的骨气贞刚,品质高洁,梅格与人格溶成一片,二者契合若神,由此显出无穷意蕴,耐人玩味。观其出语之侃切健劲(如“受尽”、“浑不怕”,“唯有”、“原没”、“如何共”等),既不同于动荡流畅之语,也与温婉轻柔之词迥异,故其情致既非飘逸,也非婉转,而是深沉凝重,于是便形成这首词沉着明快的显著特点。而霜雪堆积,月华流照,疏影横斜的词境,又显出超凡脱俗、清丽优美的气韵和格调。因而此词在沉著明快中,又略带几分清新俊逸,但这只如多历忧患的硬汉子眉宇间偶尔透露的天然秀气,它与风流儒雅的贵公子浑身的潇洒英俊之气是绝不相类的。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978-1981
2、 顾易生.宋词精华:巴蜀书社,1995:625-626

shuāngtiānxiǎojiǎo ·méi

xiāotàilái sòngdài 

qiānshuāngwànxuě shòujìnhánzhé làishìshēngláishòuyìng hún jiǎochuīchè 
qīngjué yǐngbié zhīxīnwéiyǒuyuè  méichūnfēngqíngxìng gòng hǎitángshuō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