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bà)¹(sì)望长安,河阳²视京县³
译文:我像王粲与潘岳那样怀着眷恋之情,傍晚登上三山回头眺望京城。
注释:¹灞:水名,源出陕西蓝田,流经长安城东。²河阳:故城在今河南孟县西。³京县:指西晋都城洛阳。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白日丽¹飞甍(méng)²,参(cēn)(cī)³皆可见。
译文:斜阳照射使飞耸的屋脊色彩明丽,高高低低清晰可见。
注释:¹丽:使动用法,这里有“照射使……色彩绚丽”的意思。²飞甍:上翘如飞翼的屋脊。甍:屋脊。³参差:高下不齐的样子。
余霞散成绮(qǐ)¹,澄江²静如练³
译文:残余的晚霞铺展开来就像美丽的彩锦,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一匹白练。
注释:¹绮:有花纹的丝织品,锦缎。²澄江:清澈的江水。³练:洁白的绸子。两句意为: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一匹白练。
喧鸟覆春洲¹,杂英²满芳甸(diàn)³
译文:喧闹的群鸟覆盖了春天的小洲,各种花朵开满了芳草遍地的郊野。
注释:¹喧鸟覆春洲:形容鸟儿众多。覆:盖。²杂英:各色的花。³甸:郊野。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去矣(yǐ)¹(zhì)(yín)²,怀³哉罢欢宴。
译文:我将远离京城在他乡久留,真怀念那些已停办的欢乐宴会。
注释:¹方:将。²滞淫:久留。淹留。³怀:想念。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佳期¹²何许,泪下如流霰(xiàn)³
译文:想到离开后不知何时才能归来,不由得心中惆怅,流下雪珠般的眼泪。
注释:¹佳期:指归来的日期。²怅:惆怅。³霰:雪珠。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zhěn)¹不变²
译文:怀着望乡之情的人,又有谁能不白了头发呢?
注释:¹鬒:黑发。²变:这里指变白。

  此诗写登山临江所见到的春晚之景以及遥望京师而引起的故乡之思。全诗十四句,前两句交代离京的原因和路程,领起望乡之意;中六句写景,描绘登山所望见的景色;后六句写情,抒发人生感慨。其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首二句领起望乡之意,以下六句写景,六句写情。诗人扣住题意,选取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将登临所见层次清楚地概括在六句诗里。远远望去,皇宫和贵族第宅飞耸的屋檐高低不齐,在日光照射下清晰可见。只“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两句,便写尽满城的繁华景象和京都的壮丽气派。此处“白日”指傍晚的日光。“丽”字本有“附著”、“明丽”两个意思,这里兼取二义,描绘出飞甍在落日中愈加显得明丽辉煌的情景,可以见出谢朓炼字的功夫。“参差”二字既写京城宫殿楼阙的密集,又使整个画面显得错落有致。“皆可见”三字则暗中传达出诗人神情的专注:既然全城飞甍都历历可见,那么从中辨认自己的旧居当也是一般登高望乡之人的常情。所以这两句虽是写景,却隐含着一个凝目远眺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人没有点明在山上流连凝望的时间有多久,但从“白日”变为“余霞”的景色转换中自然就显示出时辰的推移过程。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二句,描写白日西沉,灿烂的余霞铺满天空,犹如一匹散开的锦缎,清澄的大江伸向远方,仿佛一条明净的白绸。这一对比喻不仅色彩对比绚丽悦目,而且“绮”、“练”这两个喻象给人以静止柔软的直觉感受,也与黄昏时平静柔和的情调十分和谐。“静”字一作“净”,亦佳。明人谢榛曾批评“澄”、“净”二字意思重复,想改成“秋江净如练”。另一位诗论家王世贞不以为然,认为江澄之后才谈得上净。清代诗人王士祯也讥讽谢榛说:“何因点窜‘澄江练’?笑杀谈诗谢茂秦!”(《论诗绝句》)其实,如果没有谢榛窜改,这“澄”字的好处还真容易被人忽视。唯其江水澄清,“净”(或“静”)字才有着落,才能与白练的比喻相得益彰。同时,“澄”净的江水还能唤起天上云霞与水中倒影相互辉映的联想。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引用“澄江静如练”以形容大江沉浸在月光之中的清空透明之感,“澄”字就更有点晴意义。可见“静如练”这一比喻是因为有了“澄”字的衬托,才成功地表现出大江宁静澄澈的境界。“静”与“净”相比,“静”字写境更为传神。唐代徐凝曾用白练来比喻瀑布:“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被王世贞讥为“恶境界”,原因就在用静态的白练来形容飞泻的水瀑,反将活景写呆了。这个例子可以帮助读者从反面体味“静如练”的好处。如果将谢朓这两句诗与谢灵运的“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相比较,可以看出谢朓在景物描写上的飞跃。谢灵运以直叙的手法来说明水天辉映、空明澄澈的景象,意思较实。而谢朓则能够利用恰当的比喻进行形容,使水天相映的景象不但有鲜明悦目的色彩,并能融进主人公对景物情调的感受,表达更为空灵。

  如果说“余霞”两句是用大笔晕染江天的景色,那么“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两句则是以细笔点染江洲的佳趣。喧闹的归鸟盖满了江中的小岛,各色野花开遍了芬芳的郊野。群鸟的喧嚷越发衬出傍晚江面的宁静,遍地繁花恰似与满天落霞争美斗艳。鸟儿尚知归来,而人却离乡远去,何况故乡正满目春色如画,直教人流连难舍。

  无怪诗人叹息:“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这两句巧用此处字义可作两解的特点,既抒发了将要久客在外的离愁和对旧日欢宴生活的怀念,又写出了诗人已去而复又半途迟留、因怀乡而罢却欢宴的情态。“去矣”、“怀哉”用虚词对仗,造成散文式的感叹语气,增强了声情摇曳的节奏感。

  至此登临之意已经写尽,往下似乎无可再写。但诗人却巧妙地跳过一步,由眼前对京城的依恋之情,想到此去之后还乡遥遥无期,泪珠像雪糁般散落在胸前,感情便再起一层波澜。“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则又由自己的离乡之苦,推及一般人的思乡之情:人生有情,终知望乡。长此以往,谁也不能担保黑发不会变白。结尾虽写远忧,而实与开头呼应,仍然归到还望的本意,而诗人的情绪也在抒发人生感慨之时跌落到最低点。

  诗人将京邑的黄昏写得如此明丽美好,毫无苍凉暗淡之感,固然是为了渲染他对故乡的热爱,但也与诗中所表现的游宦怀乡之情并无深永的感伤意味有关。全诗结构完整对称,而给人印象最深的则是“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两句。这种情景分咏、名句往往突出于一篇之中的现象是宋齐山水诗还处于早期阶段的共同特点,也与谢朓诗存在着钟嵘所说“篇末多踬”的毛病有关。

  谢朓山水诗仍然沿袭谢灵运前半篇写景、后半篇抒情的程式。由于思想感情贫乏,没有远大的理想和志趣,后半篇的抒情大多缺乏健举的风力,加之又“专用赋体”,直陈其意,不像写景那样凝炼形象,更觉意弱而文散。此篇结尾情绪柔弱消沉,便与前面所写的壮丽开阔的景色稍觉不称。但尽管如此,他在景物剪裁方面的功力,以及诗风的清丽和情韵的自然,却标志着山水诗在艺术上的成熟,对唐人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李白每逢胜景,常“恨不能携谢朓惊人诗句来”(《云仙杂记》),“解道澄江静如练”只是这类佳话中的一例而已。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853-855
2、 沈鹏云. 绚丽多彩的春江暮景图——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品读[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04
3、 张启明. 写景抒情 情融于景——读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01
4、 缪向勇. 令人长忆谢玄晖——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解读[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2010,08

wǎndēngsānshānhuánwàngjīng

xiètiǎo nánběicháo 

wàngchángān yángshìjīngxiàn 
báifēiméng cēnjiējiàn 
xiásànchéng chéngjiāngjìngliàn 
xuānniǎochūnzhōu yīngmǎnfāngdiàn 
fāngzhìyín huái怀zāihuānyàn 
jiāchàng lèixiàliúxiàn 
yǒuqíngzhīwàngxiāng shuínéngzhěnbià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像王粲与潘岳那样怀着眷恋之情,傍晚登上三山回头眺望京城。

斜阳照射使飞耸的屋脊色彩明丽,高高低低清晰可见。

残余的晚霞铺展开来就像美丽的彩锦,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一匹白练。

喧闹的群鸟覆盖了春天的小洲,各种花朵开满了芳草遍地的郊野。

我将远离京城在他乡久留,真怀念那些已停办的欢乐宴会。

想到离开后不知何时才能归来,不由得心中惆怅,流下雪珠般的眼泪。

怀着望乡之情的人,又有谁能不白了头发呢?

注释

灞:水名,源出陕西蓝田,流经长安城东。

河阳:故城在今河南孟县西。

京县:指西晋都城洛阳。

丽:使动用法,这里有“照射使……色彩绚丽”的意思。

飞甍:上翘如飞翼的屋脊。甍:屋脊。

参差:高下不齐的样子。

绮:有花纹的丝织品,锦缎。

澄江:清澈的江水。

练:洁白的绸子。两句意为: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一匹白练。

喧鸟覆春洲:形容鸟儿众多。覆:盖。

杂英:各色的花。

甸:郊野。

方:将。

滞淫:久留。淹留。

怀:想念。

佳期:指归来的日期。

怅:惆怅。

霰:雪珠。

鬒:黑发。

变:这里指变白。

参考资料:
1、 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语文(九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82-186
2、 霍松林 赵望秦.宋本史记注译(第六册).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1902-1918
3、 陈振鹏 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205-206
赏析

  此诗写登山临江所见到的春晚之景以及遥望京师而引起的故乡之思。全诗十四句,前两句交代离京的原因和路程,领起望乡之意;中六句写景,描绘登山所望见的景色;后六句写情,抒发人生感慨。其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首二句领起望乡之意,以下六句写景,六句写情。诗人扣住题意,选取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将登临所见层次清楚地概括在六句诗里。远远望去,皇宫和贵族第宅飞耸的屋檐高低不齐,在日光照射下清晰可见。只“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两句,便写尽满城的繁华景象和京都的壮丽气派。此处“白日”指傍晚的日光。“丽”字本有“附著”、“明丽”两个意思,这里兼取二义,描绘出飞甍在落日中愈加显得明丽辉煌的情景,可以见出谢朓炼字的功夫。“参差”二字既写京城宫殿楼阙的密集,又使整个画面显得错落有致。“皆可见”三字则暗中传达出诗人神情的专注:既然全城飞甍都历历可见,那么从中辨认自己的旧居当也是一般登高望乡之人的常情。所以这两句虽是写景,却隐含着一个凝目远眺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人没有点明在山上流连凝望的时间有多久,但从“白日”变为“余霞”的景色转换中自然就显示出时辰的推移过程。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二句,描写白日西沉,灿烂的余霞铺满天空,犹如一匹散开的锦缎,清澄的大江伸向远方,仿佛一条明净的白绸。这一对比喻不仅色彩对比绚丽悦目,而且“绮”、“练”这两个喻象给人以静止柔软的直觉感受,也与黄昏时平静柔和的情调十分和谐。“静”字一作“净”,亦佳。明人谢榛曾批评“澄”、“净”二字意思重复,想改成“秋江净如练”。另一位诗论家王世贞不以为然,认为江澄之后才谈得上净。清代诗人王士祯也讥讽谢榛说:“何因点窜‘澄江练’?笑杀谈诗谢茂秦!”(《论诗绝句》)其实,如果没有谢榛窜改,这“澄”字的好处还真容易被人忽视。唯其江水澄清,“净”(或“静”)字才有着落,才能与白练的比喻相得益彰。同时,“澄”净的江水还能唤起天上云霞与水中倒影相互辉映的联想。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引用“澄江静如练”以形容大江沉浸在月光之中的清空透明之感,“澄”字就更有点晴意义。可见“静如练”这一比喻是因为有了“澄”字的衬托,才成功地表现出大江宁静澄澈的境界。“静”与“净”相比,“静”字写境更为传神。唐代徐凝曾用白练来比喻瀑布:“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被王世贞讥为“恶境界”,原因就在用静态的白练来形容飞泻的水瀑,反将活景写呆了。这个例子可以帮助读者从反面体味“静如练”的好处。如果将谢朓这两句诗与谢灵运的“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相比较,可以看出谢朓在景物描写上的飞跃。谢灵运以直叙的手法来说明水天辉映、空明澄澈的景象,意思较实。而谢朓则能够利用恰当的比喻进行形容,使水天相映的景象不但有鲜明悦目的色彩,并能融进主人公对景物情调的感受,表达更为空灵。

  如果说“余霞”两句是用大笔晕染江天的景色,那么“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两句则是以细笔点染江洲的佳趣。喧闹的归鸟盖满了江中的小岛,各色野花开遍了芬芳的郊野。群鸟的喧嚷越发衬出傍晚江面的宁静,遍地繁花恰似与满天落霞争美斗艳。鸟儿尚知归来,而人却离乡远去,何况故乡正满目春色如画,直教人流连难舍。

  无怪诗人叹息:“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这两句巧用此处字义可作两解的特点,既抒发了将要久客在外的离愁和对旧日欢宴生活的怀念,又写出了诗人已去而复又半途迟留、因怀乡而罢却欢宴的情态。“去矣”、“怀哉”用虚词对仗,造成散文式的感叹语气,增强了声情摇曳的节奏感。

  至此登临之意已经写尽,往下似乎无可再写。但诗人却巧妙地跳过一步,由眼前对京城的依恋之情,想到此去之后还乡遥遥无期,泪珠像雪糁般散落在胸前,感情便再起一层波澜。“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则又由自己的离乡之苦,推及一般人的思乡之情:人生有情,终知望乡。长此以往,谁也不能担保黑发不会变白。结尾虽写远忧,而实与开头呼应,仍然归到还望的本意,而诗人的情绪也在抒发人生感慨之时跌落到最低点。

  诗人将京邑的黄昏写得如此明丽美好,毫无苍凉暗淡之感,固然是为了渲染他对故乡的热爱,但也与诗中所表现的游宦怀乡之情并无深永的感伤意味有关。全诗结构完整对称,而给人印象最深的则是“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两句。这种情景分咏、名句往往突出于一篇之中的现象是宋齐山水诗还处于早期阶段的共同特点,也与谢朓诗存在着钟嵘所说“篇末多踬”的毛病有关。

  谢朓山水诗仍然沿袭谢灵运前半篇写景、后半篇抒情的程式。由于思想感情贫乏,没有远大的理想和志趣,后半篇的抒情大多缺乏健举的风力,加之又“专用赋体”,直陈其意,不像写景那样凝炼形象,更觉意弱而文散。此篇结尾情绪柔弱消沉,便与前面所写的壮丽开阔的景色稍觉不称。但尽管如此,他在景物剪裁方面的功力,以及诗风的清丽和情韵的自然,却标志着山水诗在艺术上的成熟,对唐人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李白每逢胜景,常“恨不能携谢朓惊人诗句来”(《云仙杂记》),“解道澄江静如练”只是这类佳话中的一例而已。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853-855
2、 沈鹏云. 绚丽多彩的春江暮景图——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品读[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04
3、 张启明. 写景抒情 情融于景——读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01
4、 缪向勇. 令人长忆谢玄晖——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解读[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2010,08
创作背景

  这首诗应作于公元495年(齐明帝建武二年),谢朓出为宣城太守时。在这次出守途中,他还写了一首题为《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的古诗,据《水经注》记载,江水经三山,从板桥浦流出,可见三山当是谢朓从京城建康到宣城的必经之地。三山因上有三峰、南北相接而得名,位于建康西南长江南岸,附近有渡口,离建康不远,相当于从灞桥到长安的距离。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853-855
谢朓

谢朓

谢朓(464~499年),字玄晖。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时著名的山水诗人,出身世家大族。谢朓与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初任竟陵王萧子良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后官宣城太守,终尚书吏部郎,又称谢宣城、谢吏部。东昏侯永元初,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下狱死。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今存诗二百余首,多描写自然景物,间亦直抒怀抱,诗风清新秀丽,圆美流转,善于发端,时有佳句;又平仄协调,对偶工整,开启唐代律绝之先河。 ▶ 31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
汝不闻秦筝¹声最苦,五色²缠弦³十三柱
译文:你没听说秦筝声音最苦,五色琴弦缠着十三琴柱。
注释:¹秦筝:古秦地(今陕西弦带)产的弦种弦乐器。筝,弦种弦乐器。²五色:涂成五色。³缠弦:将弦缠在筝上。⁴十三柱:十三根缠弦的支柱。
怨调慢声如欲语,一曲未终日移午。
(yuàn)调慢声如欲语¹,弦曲未终日移午。
译文:曲调幽怨缓慢如泣如诉,一曲尚未弹完天已近午。
注释:¹如欲语:好似向人倾诉。
红亭水木不知暑,忽弹黄钟和白纻。
红亭水木不知暑(shǔ)¹,忽弹黄钟和白纻。
译文:红亭池水树木不觉暑气,秦筝忽又弹起黄钟白纻。
注释:¹不知暑:不觉有暑天的炎气。
清风飒来云不去,闻之酒醒泪如雨。
清风飒(sà)来云不去¹,闻之酒醒泪如雨。
译文:清风飒飒云彩停留不动,客人醒过酒来泪下如雨。
注释:¹云不去:云彩为秦筝声吸引而不愿离去。
汝归秦兮弹秦声,秦声悲兮聊送汝。
汝归秦兮弹秦¹声,秦声悲兮聊²送汝³
译文:你归秦地为你弹奏秦声,秦声悲哀啊,送你上路。
注释:¹秦:指地处秦地的长安。²聊:聊以,姑且。³汝:你。

  这首诗以秦筝为题作歌写送别。全诗可分为三层。

  诗的前四句主要写秦筝的音调特色。以“汝不闻”点明此歌乃是为肖正而作,并且强调秦筝,引起全诗,“苦”,概括了秦筝声调的特色。次句又以秦筝构造的复杂暗示曲调将不同寻常。三、四两句则具体写秦筝的声音特色,先直接写声调的幽怨沉缓,然后又以时间的推移写曲调的悠远绵长,人们预知秦筝将奏出动人的曲子。

  诗的次四句写送别时弹奏秦筝。先点明水绕树合的红亭,是送别的环境,也是弹筝的环境。次点出所弹曲调为《黄钟乐》和《白芝曲》。然后集中写秦筝的音乐效果:清风飒飒而来,浮云停滞不动。“飒”,透露出凄怨,“云不去”反映出缠绵难舍。这两句不仅用自然界的景物形象写出秦筝之声,而且以物之尚且有知’,衬托了人之不能无感,遂有“闻之酒醒泪如雨”一句,来写秦筝声引起的惆怅别情。

  诗的最后两句点明“送”字。归秦地而作秦声,歌题是恰切的。结尾“汝”字与开头“汝7字相呼应,强调“送汝”,而一个“悲”字呼应开头的“苦”字,写出借秦筝传达出的悲苦不忍别离的心情。其中似也包含着弃置州县,难以归京的苦闷。

  这首诗情调悲切婉转,催人泪下,韵脚也低沉凝重,突出地表达了诗人送别时凄怆悲苦的心绪。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316-318

qínzhēngsòngwàishēngxiāozhèngguījīng--céncān

wénqínzhēngshēngzuìchánxiánshísānzhù

yuàndiàomànshēngwèizhōng

hóngtíngshuǐzhīshǔdànhuángzhōngbáizhù

qīngfēngláiyúnwénzhījiǔxǐnglèi

guīqíndànqínshēngqínshēngbēiliáosòng

侍女动妆奁,故故惊人睡。那知本未眠,背面偷垂泪。
侍女¹动妆奁(lián)²,故故³惊人睡。那知本未眠,背面偷垂泪。
译文:侍女翻动着梳妆匣,故意惊动她不要再睡。哪知她本就彻夜未眠,正背转身偷偷地落泪。
注释:¹侍女:婢女。²妆奁:指女人化妆用的镜匣。³故故:故意,特地。
懒卸凤凰钗,羞入鸳鸯被。时复见残灯,和烟坠金穗。
懒卸¹凤凰钗(chāi)²,羞入鸳(yuān)(yāng)³。时复见残灯,和烟坠金穗(suì)
译文:懒得卸下发上的凤凰钗,又害羞钻进那鸳鸯锦被。不时看一眼将尽的灯烛,只见它随着烟落下灯花穗。
注释:¹卸:除下。²凤凰钗:妇女头饰,凤凰状。³鸳鸯被:绣有鸳鸯花纹的被子。⁴金穗:指灯芯节为灯花。结的过长了,有时候会掉火星。旧传灯花有喜信。

  词的上片写一个侍女对贵妇人未眠的误会与发现。“侍女动妆奁,故故惊人睡。”是说一个侍女动了一下梳妆用的镜匣,想故意惊醒睡着的女主人。可能侍女未获主人同意不便离开,但久候不耐烦,误以为人已睡着,有意发出响声,装做提醒主人梳妆的样子而惊醒她。“那知本未眠,背面偷垂泪。”意谓:哪知道主人本未睡着,而是背过面去躺在那里暗暗地落泪。

  下片直接写贵妇人未眠的情态和原因。“懒卸知凰钗,羞入鸳鸯被。”说女主人懒得摘除头上的知凰钗就躺在床上了,看到被子上绣着鸳鸯而羞于睡进被子里。知凰钗是做成知凰形的钗子,鸳鸯被即绣上鸳鸯的被子。女主人是位贵妇人,未卸妆而卧是情绪不好。见被上鸳鸯成双,而自己却孤单一人,相形之下不觉害羞。这正暗示出其丈夫不与同居,是其孤独难眠的原因。“时复见残灯,和烟坠金穗。”说这时又见到油灯将尽,带着烟掉下一些火星。金穗,指灯芯结成的灯花,像金黄色麦穗。结的过长,掉下成为火星。这是写残夜之景。妇人虽已就寝,但依旧未入眠,可能前一夜是残灯下孤眠的,这一夜此时又一次见到残灯,见到灯花落下。这暗示等待丈夫同寝的希望又一次破灭。其相思之苦,读者自可理解。

  这首词构思精密细致。从头二句写误以为入睡,到三四句写发现未眠,是个转折。五六句进一步写未眠的样子及原因。末二句更进一步写失眠之苦。描写步步深入,女主人孤眠之难,相思之深,也层层揭示。写侍女的动作与女主人懒卸妆有内在因果关系,因为主人懒卸妆,才有侍女动妆奁。前后安排,很有逻辑性。这首词描写贵妇人既恃贵娇懒,又相思害羞的心理十分细致。选用偷、懒、羞等形容妇人这种心理,极为精确。末二句以写景作结,耐人品味。表现了作者较高的艺术匠心。

参考资料:
1、 刘长江编著.《中华诗词经典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8年:291页

shēngcházi··shìdòngzhuānglián--hán

shìdòngzhuāngliánjīngrénshuìzhīběnwèimiánbèimiàntōuchuílèi

lǎnxièfènghuángchāixiūyuānyāngbèishíjiàncándēngyānzhuìjīnsuì

楼阁高低树浅深,山光水色暝沉沉。
楼阁高低树浅深,山光水色暝¹沉沉。
译文:远处的楼阁高低起伏,黄昏中的秀丽山水一片昏沉迷蒙。
注释:¹暝:日落,黄昏。
嵩烟半卷青绡幕,伊浪平铺绿绮衾。
¹烟半卷青绡幕,伊浪平铺绿绮(qǐ)(qīn)²
译文:山峰上的树笼着烟,就像半卷的轻绡罗幕一样?平静的水面好像铺盖上一层绿色绮被。
注释:¹嵩:山大而高。²衾:被子。
飞鸟灭时宜极目,远风来处好开襟。
飞鸟灭时宜极目,远风来处好开襟。
译文:飞鸟远去消失的时候就应该极目远眺,遥远的风吹来,就应该敞开襟怀。
谁知不离簪缨内,长得逍遥自在心。
谁知不离簪(zān)¹内,长得逍遥自在心。
译文:谁知道我这佩戴簪缨的人身体里,常常拥有自在的心。
注释:¹簪缨:古代达官贵人的冠饰。

shàngfāngwǎntiào--bái

lóugāoshùqiǎnshēnshānguāngshuǐmíngchénchénsōngyānbànjuǎnqīngxiāo

làngpíng绿qīnfēiniǎomièshíyuǎnfēngláichùhǎokāijīn

shuízhīzānyīngnèizhǎngxiāoyáozàixīn

阴山千里横东西,秋声浩浩鸣秋溪。
阴山¹千里横东西²,秋声浩浩鸣秋溪。
译文:天山自西向东延绵千里横亘于新疆中部,秋天的西风在溪涧寒气逼人。
注释:和(hè)人韵:这首诗用丘处机诗《自金山至阴山纪行》韵。丘处机诗见《长春真人西游记》。¹阴山:指天山,此处指西天山塔勒奇山。²横东西:指天山自西向东横亘于新疆中部。
猿猱鸿鹄不能过,天兵百万驰霜蹄。
猿猱(náo)鸿鹄(hú)不能过,天兵百万驰(chí)霜蹄。
译文:即使在这猿猱不可攀,鸿鹄不能越的高山之上,蒙古军队仍可以驰骋而过。
万倾松风落松子,郁郁苍苍映流水。
万倾松风落松子,郁(yù)郁苍苍¹映流水。
译文:万顷松林在一阵风之后都落下了松子,而流水映着松林茂盛的样子。
注释:¹郁郁苍苍:茂盛的样子。
六丁何事夸神威,天台罗浮移到此。
六丁¹何事夸神威,天台²罗浮移到此。
译文:天兵天将不知为什么夸耀自已的神威,把天台山和罗浮山都移到了这里。
注释:¹六丁:天兵。²天台: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属仙霞岭山脉的东支;山势挺拔,溪涧深切,林木葱郁,风景秀丽。罗浮,山名,在今广东省境内,长达百余公里,峰峦四百余座,风景秀丽,为道教名山。
云霞掩翳山重重,峰峦突兀何雄雄。
云霞掩翳(yì)¹山重重,峰峦突兀(wù)²何雄雄³
译文:云和霞遮蔽这重重群山,高耸的山峦显得气势威盛。
注释:¹翳:遮蔽。²突兀:高耸的样子。³雄雄:气势威盛的样子。
古来天险阻西域,人烟不与中原通。
古来天险阻西域,人烟不与中原通。
译文:自古以来就是阻隔西域的天险,使人们不能与中原相同。
细路萦纡斜复宜,山角摩天不盈尺。
细路萦(yíng)(yū)¹斜复宜,山角摩天不盈²尺。
译文:小路回旋曲折直的斜的都有,山顶快要直冲云霄却还是不够高。
注释:¹萦纡:回旋曲折的样子。²盈:满,足。
溪风萧萧溪水寒,花落空山人影寂。
溪风萧萧溪水寒,花落空山人影寂。
译文:溪涧里风声萧萧,溪水寒冷无比,山上落满的花却没有人的身影。
四十八桥横雁行,胜游奇观真非常。
四十八桥¹横雁行,胜游奇观真非常。
译文:四十八桥像一行雁阵横跨丛山之中,这壮观的景象真是非一般景致所能比。
注释:¹四十八桥:果子沟中所建桥数。元代以前,果子沟未通轮轳,谷中松林稠密,怪石嵯峨,道路曲折,急流奔泻。元世祖成吉思汗西征时,为了加快行军速度,命他的二太子察合台率部在此一带凿石开路,刊木为桥,建桥四十八座,从此打开了中原通向伊犁河流域的通道。
临高俯视千万仞,令人凛凛生恐惶。
临高俯视千万仞¹,令人凛(lǐn)²生恐惶。
译文:在高处俯瞰感到极其高,高到会令人感到恐惧。
注释:¹千万仞:极写其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单位,以周尺的七尺(一说尺)为一仞。²凛凛:恐惧的样子。
百里镜湖山顶上,旦暮云烟浮气象。
百里镜湖¹山顶上,旦暮云烟浮气象。
译文:水平如镜的赛里木湖在山顶上,傍晚也是雾气弥漫的气象。
注释:¹镜湖:此指水平如镜的赛里木湖。湖在今新疆博乐市西南,俗称三台海子。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30公里,四周群山环抱,雪峰倒影,景色清幽。
山南山北多幽绝,几派飞泉练千丈。
山南山北多幽绝¹,几派²飞泉练³千丈。
译文:果子沟中有许多泉水形成的瀑布落千丈,似白绢一般美丽。
注释:¹幽绝:极其深险的山谷。²派:水的支流。³练:白色的熟绢。
大河西注波无穷,千溪万壑皆会同。
大河西注¹波无穷,千溪万壑(hè)皆会同。
译文:塔勒奇水浩浩荡荡向西部流去,所有的溪壑都将汇集在一起。
注释:¹大河西注:指塔勒奇水浩浩荡荡向西部流去。
君成绮语壮奇诞,造物缩手神无功。
君成绮(qǐ)语壮奇诞,造物缩手神无功。
译文:你的诗用语奇特,给本来就很神奇的天山景物增添了奇异色彩,使天神对此也无法发挥功力。
山高四更才吐月,八月山峰半埋雪。
山高四更才吐月,八月山峰半埋雪¹
译文:山峰高峻,月亮升在天空也被山尖挡住,到了四更天才能见到挂在中天的月亮。
注释:¹半埋雪:有一半埋在雪中。
遥思山外屯边兵,西风冷彻征衣铁。
遥思山外屯(tún)边兵,西风冷彻征衣¹铁。
译文:想那远在山外的戍边士兵,穿在身上的铠甲肯定早已冷透。
注释:¹征衣:铠甲,又称铁衣。

  这首七言古诗四句一转韵,从不同侧面渲染阴山的高峻艰险,壮丽雄奇。既有鸟瞰式全景,亦有局部之景,但都显得气势非凡,郁勃阳刚之力。而突出阴山之“天险阻西域”,“令人凛凛生恐惶”,乃意在衬托“天兵百万”之军威,表现元军西征之锐气,人与自然相映生辉。此诗明显受李白《蜀道难》之影响,但词意时有重复,艺术锤炼尚欠火候。全诗感情豪放,诗笔纵恣;诗中大量使用夸张、想象、比喻、对比使诗表情达意绘声绘色、生动形象。

  此诗在作法上首先是写境雄阔。如写山之雄浑则“阴山千里”“万顷松风”;写山之髙峻则“山角摩天”“泉练千丈”;写人、神之威则“天兵百万”、“六丁”移山;写水势之盛则“百里镜湖”“千溪万壑”。诗人以如椽巨笔任意挥洒,将阴山的雄奇之景写得瑰伟崇高,震人心魄。

  其次是描写铺张扬厉。全诗三十二句,韵脚四句一转,在诗人笔下,阴山的山、谷、路、风、水、树、桥、瀑、湖、霞、猿、鸿、花、月、雪、人等各种景物无不任意驱遣,令人目不暇接,淋漓尽致地描绘了西域天山的神奇风采。另外,诗中除了大量使用夸张、想象、比喻、对比的语言以突出其形象性外,还大量运用“郁郁”“苍苍”“重重”“雄雄”“萧萧”“凛凛”等叠音词,不仅表情达意绘声绘色、生动形象,而且吟咏之间节奏感强,抑扬顿挫,富于音乐感。

  全诗感情豪放,诗笔纵恣,写景气象万千,有飞动之势,显示出诗人阔大的胸怀和张扬的诗歌个性。

参考资料:
1、 余正松.边塞诗选:凤凰出版社,2012.04:354-355

guòyīnshānrényùn

chǔcái yuándài 

yīnshānqiānhéngdōng西 qiūshēnghàohàomíngqiū 
yuánnáohóng鸿néngguò tiānbīngbǎiwànchíshuāng 
wànqīngsōngfēngluòsōng cāngcāngyìngliúshuǐ 
liùdīngshìkuāshénwēi tiāntáiluódào 
yúnxiáyǎnshānchóngchóng fēngluánxióngxióng 
láitiānxiǎn西 rényānzhōngyuántōng 
yíngxié shānjiǎotiānyíngchǐ 
fēngxiāoxiāoshuǐhán huāluòkōngshānrényǐng 
shíqiáohéngyànháng shèngyóuguānzhēnfēicháng 
língāoshìqiānwànrèn lìngrénlǐnlǐnshēngkǒnghuáng 
bǎijìngshāndǐngshàng dànyúnyānxiàng 
shānnánshānběiduōyōujué pàifēiquánliànqiānzhàng 
西zhùqióng qiānwànjiēhuìtóng 
jūnchéngzhuàngdàn zàosuōshǒushéngōng 
shāngāogēngcáiyuè yuèshānfēngbànmáixuě 
yáoshānwàitúnbiānbīng 西fēnglěngchèzhēngtiě 
百花洲上新台,檐吻云平,图画天开。鹏俯沧溟,蜃横城市,鳌驾蓬莱,学捧心山颦翠色,怅悬头土湿腥苔。悼古兴怀,休近阑干,万丈尘埃。
百花洲上新台,檐(yán)吻云平¹,图画天开²。鹏俯³沧溟(míng),蜃(shèn)横城市,鳌(áo)驾蓬莱,学捧心山颦(pín)翠色,怅悬头土湿腥苔。悼古兴怀,休近阑干,万丈尘埃。
译文:登上姑苏台,举目四望,沙洲上百花盛开。檐角与云齐平,画栋倒映长空。好比大鹏俯视海洋,世鳌驼着蓬莱仙山,现出一片海市蜃楼。远山青翠,就像西施捧心后的蛾眉,惆怅当年伍子胥吴门悬头,血酒乡土腥苔片片。吊古伤今,莫靠近栏干,台下有万丈尘埃。
注释:折桂令:曲牌名。又称《蟾宫曲》、《天香引》、《秋风第一枝》、《步蟾宫》等。兼作小令、套曲。¹檐吻云平:言飞檐画栋,高与云平。²图画天开:风景如画,自然展现在人们的面前。³鹏俯 :像大鹏之俯瞰海洋。⁴沧溟,海水弥漫的样子。⁵蜃横城市:像“蜃景”横理成城市一样。“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的密度层,把远处的景物折射在空中或地面所成的奇异幻景。⁶学捧心山颦翠色:此句把山拟人化,言山之苍翠是在学习美人的眉黛。⁷悬头:伍子胥被吴王赐死,死前对舍人说,将其头悬于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万丈尘埃:指宦海险恶。

  “百花洲上新台,檐吻云平,图画天开。”首三句写总写了姑苏台的高峻的形势。使得整首曲子一开始便有了一种开阔的气势,为接下来的怀想和抒情做好了铺垫。“百花洲上”点明了姑苏台的位置,即在苏州城西南的百花洲上,靠近太湖。苏州是春秋时吴国的都城,《述异记》记载,“吴王夫差筑姑苏之台,三年乃成。周旋诘屈,横亘五里。崇饰土木,殚耗人力”,《越绝书》也记载说“吴王阖庐起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见三百里”,可见其非凡气势。“新台”是相对于阖庐所筑旧台而言,由此大约可以推断姑苏台的建造始于阖庐,终于夫差。“檐吻云平”,可见其势之高。而加一“图画天开”四字,将姑苏台自然而然地展现在人们面前,颇有自然天成,鬼斧神工之境。

  “鹏俯沧溟,蜃横城市,鳌驾蓬莱。”写登台远眺时的感受。美景如斯,作者心中感慨万千,不禁陷入想象和追忆之中。“鹏俯沧溟”站在姑苏台上向下望去,就如同鹏鸟在天空中俯瞰海洋。“蜃横城市”,作者眼前所见之景,就仿佛海市蜃楼一样奇幻美丽。“鳌”、“蓬莱”都是幻景,和“蜃横城市”一样,都带有一丝不真实的恍惚之意。这种夸张的比喻既充分展示了姑苏台的雄伟壮阔,也反映出作者心中对此物此景的感受,即其并不赞赏这种奢华,也为下文怀古伤今埋下了伏笔。

  “学捧心山颦翠色,怅悬头土湿腥苔。”化用了西施和伍子胥两个典故,这是乔吉惯用的手法。“西施捧心”这里是用拟人的手法,也暗喻吴王夫差当年宠爱美人的奢淫享乐。唐代诗人李白亦有诗“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所写也是此事。而往事越千年,一个“怅”字,表现了作者的浓重感情。他不仅为往事而怅惘,而且还着眼于现实。作者不止是为了吊古,而且也为了感今。

  “悼古兴怀,休近阑干,万丈尘埃。”这三句作总收,表明曲的主旨。伤悼古事而思绪万端,之所以不要靠近阑干,乃是因为怕万丈尘埃迷了双眼。这一句的真正内涵结合元朝末年的黑暗统治来看,是说吴王夫差覆国的故事将要重演,大元的天下不长。尾末这三句既点明了主旨,也体现了作者心中的无奈叹惋之意。

  事实上,在吴国未亡之前,姑苏台已被越国毁灭,以后是否重建,史无记载;即令重建,到作者生活时的元朝,也不可能有遗构存在。早在唐朝李太白登临时,所看到的已经是“旧苑荒台杨柳新”(《苏台览古》)了;这首小令的艺术特色正在于作者丰富的想象,造语沉着,气势宏放,但又不发泄无余,有沉郁顿挫之妙,含义深远,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蒋星昱.元曲鉴赏辞典.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541
2、 陈思思、于湘婉.元曲鉴赏大全集·下.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509

zhéguìlìng··dēngtái--qiáo

bǎihuāzhōushàngxīntáiyánwěnyúnpínghuàtiānkāipéngcāngmíngshènhéngchéngshìáojiàpéngláixuépěngxīnshānpíncuìchàngxuántóu湿shīxīngtáidàoxìng怀huáixiūjìnlángànwànzhàngchénā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