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梁辞欢宴。
北梁辞欢宴。
南浦送佳人。
南浦送佳人。
方衢控龙马。
方衢控龙马。
平路骋朱轮。
平路骋朱轮。
琼筵妙舞绝。
琼筵妙舞绝。
桂席羽觞陈。
桂席羽觞陈。
白云丘陵远。
白云丘陵远。
山川时未因。
山川时未因。
一为清吹激。
一为清吹激。
潺湲伤别巾。
潺湲伤别巾。

suíwángchuīsòngyuǎn--xiètiǎo

běiliánghuānyàn

nánsòngjiārén

fāngkònglóng

píngchěngzhūlún

qióngyánmiàojué

guìshāngchén

báiyúnqiūlíngyuǎn

shānchuānshíwèiyīn

wèiqīngchuī

chányuánshāngbiéjīn

谢朓

谢朓

谢朓(464~499年),字玄晖。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时著名的山水诗人,出身世家大族。谢朓与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初任竟陵王萧子良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后官宣城太守,终尚书吏部郎,又称谢宣城、谢吏部。东昏侯永元初,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下狱死。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今存诗二百余首,多描写自然景物,间亦直抒怀抱,诗风清新秀丽,圆美流转,善于发端,时有佳句;又平仄协调,对偶工整,开启唐代律绝之先河。 ▶ 31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太一况,天马下,沾赤汗,沫流赭。
太一¹²,天马下,沾赤汗,沫³流赭(zhě)
译文:天神太一赐福,使天马飘然下凡。这天马真是与众不同,它奔驰时流出的汗是红色的,好像满脸红血,此马因而被人们称为汗血宝马。
注释:¹太一:天神中的至尊者。²况:赏赐。³沫:洗脸。⁴赭:红褐色。
志俶傥,精权奇,籋浮云,晻上驰。
志俶(tì)(tǎnɡ)¹,精²权奇³,籋(niè)浮云,晻上驰。
译文:这天马的状态不同凡响,情志洒脱不受拘束,它步伐轻盈,踏着浮云,一晃就飞上了天。
注释:¹俶傥:与“倜傥”相通,洒脱不受拘束的意思。²精:又作“情”。³权奇:奇特不凡。⁴籋:同“蹑”,踏着。⁵晻:朦胧不清的样子。
体容与,迣万里,今安匹,龙为友。
体容与¹,迣(lì)²万里,今安匹,龙为友。
译文:它放任无忌,超越万里,凡间没有什么马可以与它匹敌,它志节不凡,唯有神龙才配做它的朋友。
注释:¹容与:放任无诞。²迣:超越。

tiānèrshǒu··--liúchè

tàikuàngtiānxiàzhānchìhànliúzhě

zhìchùtǎngjīngquánnièyúnànshàngchí

róngzhìwànjīnānlóngwèiyǒu

浔阳张君来仪,以“静者居”名其所寓之室,尝属予记之,久辞而未获。
浔阳¹张君来仪,以“静者居”名其所寓之室,尝属²³记之,久辞而未获。
译文:浔阳的张来仪君用“静者居”给他的住处命名,曾经嘱咐我给他的静者居写一篇记,因我长时间推辞而没有得到。
注释:¹浔阳:今江西省九江市的古称。²属:古同“嘱”,嘱咐,托付。³予:我。
一日,与客往候之,入其室,竹树翳深,庭户虚寂,落然无嚣声。客顾而叹曰:“美哉居乎!使张君不勤动于外、有以自乐而成夫静者,非是居乎?”
一日,与客往候¹之,入其室,竹树翳(yì)²深,庭户虚寂³,落然无嚣(xiāo)。客顾而叹曰:“美哉居乎!使张君不勤动于外、有以自乐而成夫静者,非是居乎?”
译文:一天,我和朋友前去看望他。进入他的静者居,青青翠竹深深掩映,庭院无人非常清静,静悄悄地没有喧嚣的声音。朋友赞叹说:“这个居所真美啊!让张君不经常在外活动,用来让自己快乐而成就这种安静的,不正是这个居所吗?”
注释:¹候:问候。²翳:遮蔽。³虚寂:清静;虚无寂静。⁴嚣声:喧闹声。
予谓客曰:“子何言之戾耶?今有人焉,处空谷之中,栖长林之下,干戈之声不闻,车马之迹不至,其居静矣。而利禄之念不忘于心,穷约之忧每拂乎虑,虽夷然而行,块然而坐,颠倒攫攘,无异奔骛于埃壒者,子谓其果静乎?又有人焉,游于邑都,宅于市里,邻有歌呼之喧,门有造请之杂,心倦乎应答,身劳于将迎,其居非静矣。而抱廉退之节,慎出处之谊,虽逐逐焉群于众人,而进不躁忽,视世之挥霍变态倏往而倏来者,若云烟之过目,漠然不足以动之,子谓其果非静者乎?盖静也系于人,不系于居。人能静则无适而不静,是居之静无与于人,人之静亦无待于居也。虽然,亦有待其居而静者矣,然非此之谓也。《传》曰:‘居天下之广居。’广居,仁也。自克己以复之,主敬以守之,至于安重而不迁,渊靓而莫测,则其体静矣,故曰‘仁者静’。张君之志,盖在于是,而假以名其室,子岂未之思乎?”
予谓客曰:“子何言之戾(lì)耶?今有人焉,处空谷之中,栖(qī)长林之下,干戈¹之声不闻,车马之迹不至,其居静矣。而利禄之念不忘于心,穷约之忧每拂乎虑,虽夷然²而行,块然³而坐,颠倒攫(jué),无异奔骛于埃壒(ài)者,子谓其果静乎?又有人焉,游于邑都,宅于市里,邻有歌呼之喧,门有造请之杂,心倦乎应答,身劳于将迎,其居非静矣。而抱廉退之节,慎出处之谊,虽逐逐焉群于众人,而进不躁忽,视世之挥霍变态倏(shū)往而倏来者,若云烟之过目,漠然不足以动之,子谓其果非静者乎?盖静也系于人,不系于居。人能静则无适而不静,是居之静无与于人,人之静亦无待于居也。虽然,亦有待其居而静者矣,然非此之谓也。《传》曰:‘居天下之广居。’广居,仁也。自克己以复之,主敬以守之,至于安重而不迁,渊靓而莫测,则其体静矣,故曰‘仁者静’。张君之志,盖在于是,而假以名其室,子岂未之思乎?”
译文:我对朋友说:“你怎么说的这么偏激呢?现在有的人,身在空旷的山谷之中,住在幽深的树林之内,听不到兵器的声音,没有车马的痕迹,他的居所非常安静了。但心中却不忘追求功名和利禄的念头。对于穷困贫贱的忧虑,每每违背心中的理想,即使平静而镇定地前行,孤独地坐在那里,上下争夺,无异于奔忙追求于尘世,你说他是真的安静吗?还有的人,游走于大都市,在集市上建筑住宅,旁边有唱歌呼喊的吵闹之声,家门有拜访邀请之类的杂事,内心疲倦于应和酬答,身体劳累于迎来送往,他居住的地方不安静。却抱有谦让的思想,谨慎地对待进出和独处的事,虽然奔忙于人群中,但前进不急躁,不疏忽大意,看世上任意浪费财物,万事万物变化无常,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的人和事,都像过眼云烟,淡泊处之,不为所动,你认为他真的不是静处的人吗?所以说,安静是和人有关系,而不是和居所有关系。人能够静心则到处都安静,这就是说居所安静不能给予人什么,而人的内心的安静也不依靠居所。虽然这样,也有依靠居所而使内心安静的,但不是这种说法。《传》说:‘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最宽广的住宅,就是仁。自己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仁”,主人恭敬地守护着它,至于看重它,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深邃沉静而不知其深浅,那么他是真正体查到了什么是静,所以说“仁者静”。张君的理想,大约就在于此,而借来命名他的居所,你难道没有思考这些吗?”
注释:¹干戈:兵器。²夷然:平静镇定的样子。³块然:安然。⁴攫攘:争夺。⁵奔骛:奔驰。⁶埃壒:尘土。⁷廉退:谦让。
客未有以应。张君起而谢曰:“ 若居仁而静者,虽非愚所及,则愿学之焉。子之言备矣,岂不足记吾居哉?请书之。”
客未有以应。张君起而谢曰:“ 若居仁而静者,虽非愚所及,则愿学之焉。子之言备矣,岂不足记吾居哉?请书之。”
译文:朋友没有什么来回答的,张君站起身道谢说:“居所安静而内心不安静的,我明白他所警示的内容;居所不安静而内心安静的,我明白他勉励的道理。像你所说居所体现了仁,而内心安静,虽然不是我所能达到的,却愿意学习。你的话非常全面了,难道不足以来给我的居所做一篇记吗?请写下来。”
顾予欲静而未能者,姑书以识之,俟他日从君而从事焉。
顾予欲静而未能者,姑书以识¹之,俟他日从君而从事焉。
译文:只是我想要内心安静却没有能得到,姑且书写记下来,等待以后跟随张君追求安静。
注释:¹识:记。
官舍悄,坐到月西斜。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南北各天涯。
官舍¹悄,坐到月西斜²。永夜³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南北各天涯。
译文:官方馆舍里十分静悄,夜晚难眠一直坐到明月西斜。漫漫长夜里阵阵角声,凄厉悲凉好像是在自语;这亡国被俘的幽囚之客,愁破了心胆正在日夜思家。可是南方北方各自是天涯。
注释:望江南:词牌名,此体双调五十四字,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幽州:古九州之一,辖境在今河北、辽宁一带。这里是指元大都燕京(今北京市)。九日:重阳节,中国传统节日。¹官舍:官方的馆舍。作者初到燕京时,被拘留于会同馆内。²月西斜:指拂晓时分月将落。³永夜:长夜。⁴角声:军中号角声。
肠断裂,搔首一长嗟。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和泪捻琵琶。
肠断裂,搔(sāo)¹一长嗟(jiē)²。绮(qǐ)³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和泪捻(niǎn)琵琶。
译文:愁苦的肝肠断裂,心中烦乱不禁搔首一声长叹。想那旧日宫殿里绮丽的席子、象牙床和碧玉枕,君王九九重阳何处与臣下醉饮黄花下。只好和着泪水弹琵琶。
注释:¹搔首:用手挠头。²嗟:叹息。³绮席:华丽的卧具。⁴象床:镶有象牙的床,床的美称。⁵寒玉枕:用碧玉做的枕头。⁶黄花:指菊花。⁷捻:弹奏琵琶的一种指法。

  每逢重阳节,人们都要怀念远出在外的游子,异地做客的游子也思念家乡的父老兄弟。中国古代诗人也屡屡在诗中表达重阳节思亲的情怀。如杜甫《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是脍炙人口之作。而汪元量由重阳节感发的就不仅仅是对故乡亲人的怀念,更为深情的,是对故国的无限眷恋。

  小令分上下片。上片主要是对思念故国的情绪和气氛的渲染。开头:“官舍悄,坐到月西斜。”夜深人静,万籁俱寂,而作者心绪如麻,不能成寐,面对一弯明月沉思默想,一直到月沉西山。“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汪元量举头望月的所思所想就不仅仅是故乡,而要广泛、深沉得多。“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这两句紧承上面,进一步表达一种悲痛的情怀。长夜漫漫,角声时起,给人一种绝域苍茫的肃杀气氛,在这阴森恐怖的陌生之地,作者只有悲愤地喃喃自语,聊以排遣内心的痛苦于万一。这种悲痛的来源就是对“家”的无限思念。这个“家”主要是指已经沦丧于蒙古铁蹄之下的南宋王朝,一个大“家”,当然其中也包含有自己的小“家”。“南北各天涯”。从南宋临安到元大都,重山叠水,遥距数千里,真可谓天各一方。即作者对故国、对家乡的怀念,正是在这样的近乎绝望的境地中,才显得更加悲壮,更加沉重。

  词入下片,作者对故国、对家乡的思念,由抽象的情绪变为具象的行为。“肠断裂,搔首一长嗟。”作者虽有回天之愿,却无回天之力。作者思念国家、以至肝肠寸断,却只能以搔首长叹作结。“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这只是一种忧心如焚而又无可奈何的举动。“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这两句涉及到了作者思家的具体内容。作者想到,往年南宋宫中那些拥金枕玉的美女们,在重阳节总是开怀畅饮,醉赏菊花,尽情欢笑。而今国破家亡,她们就不能象往年那样了。即使她们陪着征服者饮酒赏花,强颜欢笑,但由于物是人非,她们的心情也一定是十分痛苦的。末句“和泪捻琵琶”再次把内在感情化为具体行动。悲愤交集,热泪长流,但又不能跃马扬鞭,奋战沙场,只能捻动琵琶。弹上一曲曲悲歌。在这如泣如诉的琵琶曲中,会有多少作者不敢或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情感。

  后人在评价汪元量的诗词时说:“唐之事记于草堂,后以‘诗史’目之,水云之诗,亦宋亡之诗史也,其诗亦鼓吹草堂者也。其愁思壹郁,又可复伸,则又有甚于草堂者也。”(李珏《书汪水云诗后》)确实,汪元量诗词中对国破家亡的沉痛感,比之杜甫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因为,南宋灭亡这段历史,比起安史之乱来更为沉痛。

参考资料:
1、 陈绪万.唐宋元小令鉴赏辞典:华岳文艺出版社,1990:672-674

wàngjiāngnán··yōuzhōujiǔ--wāngyuánliàng

guānshěqiāozuòdàoyuè西xiéyǒngjiǎoshēngbēixīnchóuzhèngjiānánběitiān

chángduànlièsāoshǒuzhǎngjiēxiàngchuánghánzhěnměirénchùzuìhuánghuālèiniǎn

属玉双飞水满塘,菰蒲深处浴鸳鸯。
属玉¹双飞水满塘,菰(gū)²深处浴鸳(yuān)(yāng)
译文:鸀鸟双双飞离水面,水满小塘,菰蒲深处,鸳鸯两两戏水。
注释:¹属玉:鸀,水鸟名,似鸭而大,长颈赤目,紫绀色。²菰蒲:菰,即茭白;蒲,即蒲草。
白蘋满棹归来晚,秋著芦花两岸霜。
白蘋(pín)¹满棹²归来晚,秋著芦花两岸霜。
译文:船桨划在满是白苹的水面上,我归来已晚,只看到秋日岸边的芦絮像霜一样。
注释:¹白蘋:即白苹,水草。²棹:桨。
扁舟系岸依林樾,萧萧两鬓吹华发。
(piān)舟系岸依林樾(yuè)¹,萧萧两鬓吹华发。
译文:我将一叶小舟系在岸边林荫下,上岸来,一阵秋风吹得我两鬓生起白发。
注释:¹林樾:指树林丛聚成荫处。
万事不理醉复醒,长占烟波弄明月。
万事不理醉复醒,长占烟波弄明月。
译文:我不理万事,醉后又醒,只希望永远占据江上,欣赏这一轮明月。

  这首诗写于诗人三十七岁以前。清江曲是苏庠泛舟清江所作。诗人一生主要过着遁迹江湖的隐居生活,这首诗便以其自得其乐的心情,描绘了啸傲江湖、放任自适的闲逸生活。清江,泛指诗人居处附近的一条清澈江河。

  前六句所写,既是诗人隐逸生活的一日,又是长年生活的缩影。一二句写观赏。诗人生活在江河边,触目之景,最多的是水鸟:鸀常常嬉戏在塘水中,不过一有动静,便双双惊起,飞离水面;倒是偶居不离的鸳鸯,在那菰蒲深处,“相对浴红衣”,可以不受外界“骚扰”。长时间地观赏这些可爱而有灵性的水鸟,诗人感到有趣,感到欣喜。三、四句写归来。徜徉在“清江”之上,其乐无穷,诗人流连忘返,待回来时,往往天色已晚。桨划到白苹盛开的岸边,他向岸上望去,只见岸上挺立着丛丛芦苇。雪白的芦花连成一片,好像是给两岸铺上了一层皑皑的浓霜。情景如画,诗人心旷神怡。五、六句写系舟。将一叶扁舟系在岸边林荫下,上得岸来,迎面一阵萧萧秋风,吹起了诗人两鬓花白头发。如平镜的水面上起了一阵涟漪,诗人心田也掠过一个念头:对那些热衷于用世的人来说,这种江湖隐逸生活太平淡乏味了,不过,他却觉得其中有无限的清情趣。因此最末两句,诗人表明自己的志趣。“万事不理”,指不问人事,不与世事。观其一生出处,这里有着诗人与现实不合作的意味在内。“弄明月”,指赏玩月色。诗人声称:我就喜爱这种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生活,万事都不必、也不愿去理会,每日除了醒复醉、醉复醒外,便是“长占烟波弄明月”,小楫轻舟,永远占据在烟波江上,优哉游哉地观赏风景,玩赏月色,这是十分舒心惬意的。

  这首诗,以属玉、鸳鸯、菰蒲、白苹、芦花、扁舟、林樾等景物,创造出一种幽美清新的江湖世界,活动在其间的诗人,又是一位孤高出尘、自由不羁的隐逸者,因此,全诗给人以一种脱尽尘世烟火的感觉,而使苏轼大为赞赏:“此篇若置太白集中,谁复疑其非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认为可与李白诗媲美。其与李白诗相似处有二:寄情山水、纵酒行乐、萧散洒脱的不群风致相似;随兴挥洒、辞气夸张、清新自然的飘逸风神相似。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716-717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成王封¹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²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bǔ),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³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¹⁰睿智¹¹,守之以愚¹²者,哲¹³;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¹⁴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jié)、纣(zhòu)是也。可不慎¹⁵欤!”
译文:周成“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我是文“的儿子,武“的弟弟,成“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可是洗一次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品行高尚仍常怀恭敬之心的人,必享荣耀;封地辽阔,物产丰富,仍能保持勤俭的人,他的生活必定安定;官职位高势盛,仍然保持谦卑的人,是真正高贵的人;人口众多、军队强大,仍能常怀敬畏之心,防备外患的人,必是胜利的人;自身聪慧、明智但仍觉得自己愚笨的人,是富有哲思的人;见闻广博,记忆力强,但仍觉得自己见识浅陋的人,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奉行尊崇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你)能不慎重吗?”
注释:诫:告诫,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¹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²相:辅佐。³德行:道德品行。 ⁴宽裕:宽大,宽容。 ⁵守:保持。 ⁶恭:肃敬,谦逊有礼。⁷荣:荣华显贵。⁸俭: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⁹尊盛:位高势盛。¹⁰聪明:指明察事理。¹¹睿智:聪慧,明智。 ¹²愚:愚拙,不巧伪。¹³哲:明智,聪明。¹⁴由:奉行,遵从。 ¹⁵慎:谨慎,慎重。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