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起恹恹、画堂花谢添憔悴。乱红飘砌。滴尽胭脂泪。
病起恹(yān)¹、画堂花谢添憔悴。乱红飘砌(qì)²。滴尽胭脂泪。
译文:大病初起,精神困倦,画堂里落花满地,使我平添了几许愁绪。凋零的花瓣在空中飞舞,坠落到石阶上,如簌簌而落的胭脂泪,让人心碎。
注释:¹恹恹:形容精神萎靡不振的样子。一本作“厌厌”。²砌:台阶。
惆怅前春,谁向花前醉。愁无际。武陵回睇。人远波空翠。
惆怅前春,谁向花前醉。愁无际。武陵¹回睇(dì)²。人远波空翠。
译文:春天匆匆而逝,人也别离,与谁在花前共舞?愁绪如海,无边无际。转首回望那驻春藏人的好地方,而人在千里之外,只有碧波依旧浓翠。
注释:¹武陵:这里指武陵溪,语出陶渊明《桃花源记》。²回睇:转眼而望。

  此词抒发了作者病体初愈、徘徊香径时,悼惜春残花落、感伤年华流逝的惘怅和哀愁。

  词的上片,情景交融,辞意凄婉。“病起恹恹”,即《青箱杂记》所说的“一日病起”,这句是实写作者当时的情况。由于生病,心绪愁闷,故见画堂乱正在凋谢的花枝,也好像更增添了几分憔悴。“画堂”句,不仅点出了暮春的节候特征,而且亦花亦人,花人兼写:“憔悴”,既是写凋谢的花,也是写老病的人;人因“病起恹恹”,而觉得花也憔悴;而花的凋谢也更增加了病人心理上的“恹恹”。“乱红”两句,紧承“画堂”句,进一步描绘物象,渲染气氛。有“画堂花谢”,即有“乱红飘砌”。“砌”应“画堂”,“乱红”应“花谢”,连环相扣,正是作者用笔缜密之处。“滴尽胭脂泪”,则情浓意切,极尽渲染之能事。“胭脂泪”,形象地描绘“乱红”的飘坠,赋予落花以伤感的人情,同时也包含了作者自己的伤感。

  下片转入怀人念远。“惆怅”两句,写乱春人去,无人在花乱共醉,只有“惆怅”而已。“惆怅”之至,转而为“愁”,愁且“无际”,足见其怀人之深。最后两句,更以特出之笔,抒发此情。“武陵回睇”,即“回睇武陵”,由结句的“波空翠”看,作者当是由眼乱的“乱红飘砌”而联想到“落英缤纷”的武陵溪,而那里正是驻春藏人的好地方。但这里并非是实指,而是借以代指所怀念的人留连之地。不过,人在远方,虽凝睇翘首,终是怀而不见,望中徒有翠波而已。“空”字传神,极能表现作者那种怅惘、空虚的心情。

  由落花而伤春,由伤春而怀人,暗寄时事身世之慨,全词闲笔婉妙,深情幽韵,若不能自胜。这种情调与政治舞台上刚毅英伟、喜怒不见于色的韩琦绝不相类。同样的情况,还有范仲淹、司马光等,皆一时名德重望,他们都写过艳丽的小词。其实,这倒是一种正常现象,如杨慎《词品》所说:“人非太上,未免有情。”唐韩偓《流年》诗有云:“雄豪亦有流年恨,况是离魂易黯然。”再者,这与词的发展特点有关。词之初起,便以抒情为上,《花间》之后,便形成了婉约的传统,韩琦生活的那个时代,词还没有突破这个传统。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499-501 .

diǎnjiàngchún··bìngyānyān--hán

bìngyānyānhuàtánghuāxiètiānqiáocuìluànhóngpiāojǐnyānzhīlèi

chóuchàngqiánchūnshuíxiànghuāqiánzuìchóulínghuírényuǎnkōngcuì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大病初起,精神困倦,画堂里落花满地,使我平添了几许愁绪。凋零的花瓣在空中飞舞,坠落到石阶上,如簌簌而落的胭脂泪,让人心碎。

春天匆匆而逝,人也别离,与谁在花前共舞?愁绪如海,无边无际。转首回望那驻春藏人的好地方,而人在千里之外,只有碧波依旧浓翠。

注释

恹恹:形容精神萎靡不振的样子。一本作“厌厌”。

砌:台阶。

武陵:这里指武陵溪,语出陶渊明《桃花源记》。

回睇:转眼而望。

赏析

  此词抒发了作者病体初愈、徘徊香径时,悼惜春残花落、感伤年华流逝的惘怅和哀愁。

  词的上片,情景交融,辞意凄婉。“病起恹恹”,即《青箱杂记》所说的“一日病起”,这句是实写作者当时的情况。由于生病,心绪愁闷,故见画堂前正在凋谢的花枝,也好像更增添了几分憔悴。“画堂”句,不仅点出了暮春的节候特征,而且亦花亦人,花人兼写:“憔悴”,既是写凋谢的花,也是写老病的人;人因“病起恹恹”,而觉得花也憔悴;而花的凋谢也更增加了病人心理上的“恹恹”。“乱红”两句,紧承“画堂”句,进一步描绘物象,渲染气氛。有“画堂花谢”,即有“乱红飘砌”。“砌”应“画堂”,“乱红”应“花谢”,连环相扣,正是作者用笔缜密之处。“滴尽胭脂泪”,则情浓意切,极尽渲染之能事。“胭脂泪”,形象地描绘“乱红”的飘坠,赋予落花以伤感的人情,同时也包含了作者自己的伤感。

  下片转入怀人念远。“惆怅”两句,写前春人去,无人在花前共醉,只有“惆怅”而已。“惆怅”之至,转而为“愁”,愁且“无际”,足见其怀人之深。最后两句,更以特出之笔,抒发此情。“武陵回睇”,即“回睇武陵”,由结句的“波空翠”看,作者当是由眼前的“乱红飘砌”而联想到“落英缤纷”的武陵溪,而那里正是驻春藏人的好地方。但这里并非是实指,而是借以代指所怀念的人留连之地。不过,人在远方,虽凝睇翘首,终是怀而不见,望中徒有翠波而已。“空”字传神,极能表现作者那种怅惘、空虚的心情。

  由落花而伤春,由伤春而怀人,暗寄时事身世之慨,全词闲笔婉妙,深情幽韵,若不能自胜。这种情调与政治舞台上刚毅英伟、喜怒不见于色的韩琦绝不相类。同样的情况,还有范仲淹司马光等,皆一时名德重望,他们都写过艳丽的小词。其实,这倒是一种正常现象,如杨慎《词品》所说:“人非太上,未免有情。”唐韩偓《流年》诗有云:“雄豪亦有流年恨,况是离魂易黯然。”再者,这与词的发展特点有关。词之初起,便以抒情为上,《花间》之后,便形成了婉约的传统,韩琦生活的那个时代,词还没有突破这个传统。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499-501 .
创作背景

  韩琦是北宋大臣、名将,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累封魏国公。此词当作于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之后韩琦的晚年时期。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八载:“韩魏公晚年镇北州,一日病起,作《点绛唇》小词。”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499-501 .
韩琦

韩琦

韩琦(1008—1075年),字稚圭,自号赣叟,汉族,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北宋政治家、名将,天圣进士。初授将作监丞,历枢密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名重一时,时称“韩范”。嘉祐元年(1056),任枢密使;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英宗嗣位,拜右仆射,封魏国公。神宗立,拜司空兼侍中,出知相州、大名府等地。熙宁八年卒,年六十八。谥忠献。《宋史》有传。著有《安阳集》五十卷。《全宋词》录其词四首。 ▶ 60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译文:厚厚的一层雪压在松枝上,但是青松依然挺拔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要知松高洁¹,待到雪化时。
译文:要想知道这青松的高洁品格,那就要等到树上那层厚厚的雪化之后。
注释:¹高洁:高尚纯洁。

  《青松》一题,是《冬夜杂咏》中的首篇。《冬夜杂咏》这一组诗最初发表于《诗刊》1962年第一期上。共12题19首,这里选其中一首。发表时有小序云:一九六〇年冬夜大雪,长夜不寐。起坐写小诗若干段,寄兴无端,几乎零乱。迄今事满一年,不复诠次。(诠次,选择、归类及排列的意思。)送登《诗刊》,以博读者一粲。(粲,形容笑的样子。)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一日仲弘记。(仲弘,是陈毅的字。)作者借物咏怀,表面写松,其实写人。写人坚忍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与豪迈,写那个特定时代不畏艰难、雄气勃发、愈挫弥坚的精神。作者写松是把它放在一个严酷的环境中,一个近乎剑拔弩张的气氛中,我们看到了雪的暴虐,感受到松的抗争。我们似乎像松一样承受压迫,又像松一样挺直起来。那冷峻峭拔的松的形象,因为充溢其中的豪气激荡其中的力量而挺直起来。在压与挺的抗争中,我们似乎同时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涤荡,因为在这种抗争中,展现了那个时代飞扬凌厉的热情,展现了作者那令人起敬的人格力量。  

  读这首诗,总让人想起陈总的形象。想起那刚毅的面孔。勃发的神采,光明磊落的胸襟,刚直不阿、任何时候也不肯向恶势力低头的人格。真是文若其人。如果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诗句充溢着一种帝王之气,那么“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诗句也只有刚傲沉毅、满怀将帅气度的陈毅能够写出来!也许作者在这里的主要目的不是抒写个人。冬夜大雪,作者辗转难眠。1960年那是全国人民都在经受考验的时期。特大的自然灾害,党的工作失误,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背信弃义,帝修联合反华,正使中国内外交困。正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作者作为国内领导人,胸怀的是祖国的命运,承受的是民族的困厄,他考虑的是决不能丧失民族气节,不能丧失原则和立场,向各种反华势力妥协。而这时,全国人民正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迎接困难,战胜困难,顶住了世界性的修正主义的逆流。“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正是对我们的党和人民,对雄气勃发的时代精神的盛赞。也许正是作者人格和时代精神相互融合,内外互动,共同投射在青松这个特定的象喻上,才使这首诗有一股凛然大气,读来令人感动。

qīngsōng

chén jìnxiàndài 

xuěqīngsōng qīngsōngtǐngqiězhí 
yàozhīsōnggāojié dàidàoxuěhuàshí 
燕以日出为旦,日入为夕;蝙蝠以日入为旦,日出为夕。争之不决,诉之凤凰。凤凰是百鸟之王。至路次逢一禽,谓燕曰:不须往诉,凤凰在假。或云凤凰渴睡。
燕以日出为旦¹,日入为夕²;蝙蝠以日入为旦,日出为夕。争之不决,诉之凤凰。凤凰是百鸟之王。至路次逢一禽,谓燕曰:不须往³诉,凤凰在假。或云凤凰渴睡。
译文:燕子认为太阳出来时是早晨,太阳落下时是晚上。蝙蝠认为太阳落下时是早晨,太阳出来时是晚上。争论得不到解决,就去找凤凰。凤凰是百鸟之王,半路上,遇到一只鸟告诉燕子说:“不必去了,凤凰正在休假。”有的鸟说:“凤凰非常困倦,正在打瞌睡。”
注释:¹旦:早晨。²夕:夜晚。³往:去。⁴或:有的。
秋光满目。风清露白,莲红水绿。何处梦回?弄珠拾翠盈盈,倚兰桡,眉黛蹙。
秋光满目。风清露白,莲红水绿。何处梦回?弄珠拾翠¹盈盈,倚兰桡(ráo),眉黛蹙(cù)
注释:¹拾翠:拾取翠鸟羽毛以为首饰。后以指妇女嬉游的景象。
采莲调稳,吴侣声相续,倚棹吴江曲。鹭起暮天,几双交颈鸳鸯,入芦花,深处宿。
采莲调¹稳,吴侣声相续,倚棹(zhào)吴江曲。鹭起暮天,几双交颈鸳鸯,入芦花,深处宿。
注释:¹采莲调:采莲子,词调名。

chuán··qiūguāngmǎn--chāng

qiūguāngmǎnfēngqīngbáiliánhóngshuǐ绿chùmènghuínòngzhūshícuìyíngyínglánráoméidài

cǎiliándiàowěnshēngxiāngzhàojiāngtiānshuāngjiāojǐngyuānyānghuāshēnchù宿

仙人十五爱吹笙,学得昆丘彩凤鸣。
仙人¹十五爱吹笙(shēng),学得昆丘彩凤鸣。
译文:仙人十五岁就爱吹笙,笙响如同昆丘的彩凤鸣叫。
注释:¹仙人:本谓王子乔,即周灵王太子晋。
始闻炼气餐金液,复道朝天赴玉京。
始闻炼气¹餐金液,复道朝天赴玉京²
译文:也听说你会炼气餐金液,现如今又传说你马上要上长安朝拜皇上。
注释:¹炼气:通过调息、行气等方法锻炼自身内在的精气。²玉京:道家所谓天庭。此代指唐之京都长安。
玉京迢迢几千里,凤笙去去无穷已。
玉京迢迢几千里,凤笙¹去去无穷已。
译文:玉京长安有迢迢几千里路之遥,凤笙一去,何时能回?怕是难以再见。
注释:¹凤笙:喻指所送之人元丹丘。
欲叹离声发绛唇,更嗟别调流纤指。
欲叹离声发绛唇,更嗟(jiē)别调流纤指。
译文:绛唇一启,便是叹息,叹息你的离去,纤指一举,便奏出凄凉的离别琴调,充满惋惜。
此时惜别讵堪闻,此地相看未忍分。
此时惜别讵(jù)堪闻¹,此地²相看未忍分。
译文:此时惜别,那堪听闻离别之音;此地相看,那堪见此分别之颜。
注释:¹讵堪闻:犹岂可闻或不可闻的意思。²此地:此指送别之地,喻指治城瑕丘。未忍分:即不忍分别。
重吟真曲和清吹,却奏仙歌响绿云。
重吟真曲和清吹¹,却奏仙歌响绿云。
译文:不如来它一曲全真清吹,高歌仙曲,声响绿云。
注释:¹重吟真曲和清吹:重吟,谓再行吟唱或歌吟。清吹,此指清越的管乐,如笙、笛、萧之类。
绿云紫气向函关,访道应寻缑氏山。
绿云紫气¹向函关²,访道应寻缑(gōu)氏山。
译文:绿云和着紫气一起飞向函谷关,寻仙访道应去河南的缑氏山。
注释:¹紫气:星名,即紫气星,又名景星。追随木星在东方青龙位处,为祥瑞吉庆之星,故有“紫气东来”之美号。²函关:即函谷关。故址在今河南灵宝县南。
莫学吹笙王子晋,一遇浮丘断不还。
莫学吹笙王子晋,一遇浮丘断不还¹
译文:你可别学那个很会吹笙的王子晋,一遇到神仙浮丘公就一去不还,我还想见你呢!
注释:¹“莫学吹笙王子晋”二句:嘱元丹丘语,冀其对己长存顾念之意。
这是李白写给元丹丘的一首送别诗。《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作《凤吹笙曲》。《全唐诗》题下注云:“一作《凤笙篇送别》”。王琦注云:“此诗是送一道流应诏入京之作。所谓‘仙人十五爱吹笙’,正实指其人,非泛用古事。所谓‘朝天赴玉京’者,言其入京朝见,非谓其超升飘举。旧注以游仙诗拟之,失其旨矣。”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系此诗于公元741年(开元二十九年),并谓:“此送一道流应诏(当为应玉真公主之邀)入京之作,其人当为元丹丘,其时约在本年岁末。”此说大致可从。此诗对仗工整,平仄合律,天然自成而又缠绵悱恻。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尚永亮. 李白诗歌鉴赏 .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苏轼作为“汪洋恣肆,明白畅达”的大家,“落笔皆超逸绝尘”,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然而,少见评析的《六幺令.天中节》,实乃有关“端午节”之佳作,(“天中节”乃端午节之别称。)此篇与苏轼其他的那些“豪放”或“婉约”之作大有不同,仔细读来,意蕴深远,别具一格,令人赞叹。苏轼一生坎坷,几上几下,最后客死异乡,与屈原不无有一些相似之处。全词上片“述今”之端午节民间活动诸况,下片追叙“湘累”人生故事。

  先看上片“述今”:“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民间认为五月为“恶月”、“毒月”,瘟疫流行,毒虫滋生,因此要采取各种方法避邪祛毒。旧时人们用绫罗布帛等制成小虎形,缝缀儿童臂上,认为可以避恶消灾。“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民俗,将青翠的艾叶悬于堂中,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以僻邪驱瘴,有驱魔祛鬼之神效。“纸鸢”又称风筝。“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香飘十里”,既有“粽叶”的清香,也有“粽子”里面的各色馅料之美味。樽俎:古代盛酒肉的器皿。樽以盛酒,俎以盛肉。“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传说,屈原投汨罗江后,恰逢雨天,当人们得知打捞贤臣屈大夫时,湖面上的小舟再次汇集,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句意:江面上龙舟竞发,彼此呐喊助威,还有一些人在江边悲壮地大声吟诵屈原的《离骚》!

  再看下片“怀古”:“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感叹:有所感触而叹息。楚怀王:芈姓,熊氏,名槐。昏聩:比喻不明事理,头脑糊涂,不明是非。悲戚:悲痛哀伤。秦吞楚:公元前223年战国楚国被秦国灭掉。“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异客:作客他乡的人。这里是指屈原已经远离自己的故土,被流放到了外地。垂涕:哭泣。淫淫:流泪不止。鬓白知几许:两鬓如霜,知道有多少吗?“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朝夕:犹言从早到晚一整天。新亭对泣:表示痛心国难而无可奈何,从早哭到晚。“泪竭”,犹“泪干”、“泪尽”尔。“陵阳处”,屈原的第二次被流放,最后到了陵阳。“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江渚:江边。湘累:屈原。屈原是赴湘水支流而溺死的,古人称之为湘累。“断肠句”:当主要指《九歌》。

  全词艺术特色,至少有六点值得推介:

  一是咏今叹古,在上片极力渲染当下“端午”诸种盛况,却重在下片“感怀”,“借古”而“启今”也。

  二是动静结合, “缠臂”、 “纸鸢舞”、“香飘”、“对酒”、“ 争渡”、“ 呐喊”、“ 凭吊”、 “诵君赋”、“ 吞楚”、“ 垂涕”、 “对泣”等是为“动”,“ 虎符”、“粽叶”、“ 艾蒲”、“ 青翠”、“新亭”、“ 陵阳”等是为“静”;动与静自然转合,在“动”与“静”的变化之中,历史的车轮已经走过千年。

  三是明暗结合,明写屈原,直接抨击楚王“昏庸”,暗讽时政,锋芒指北宋王朝,将苏轼自己的爱恨情仇寓于其间,却不露痕迹。

  四是虚实相间,叙说眼前庆祝端午诸景,是“实”;感怀屈原悲苦仇怨的往事为“虚”;“虚”写屈原,实及自己,慨古人之忧,发今人之叹。

  五是前呼后应,前有“辟邪”之“虎符缠臂”、“艾蒲青翠”,后有“怀王昏聩”、“ 新亭对泣”;似乎旧恶未去,新恶难除。前有“香飘十里”,后有“湘累已逝”;前有“诵君赋”,后应“断肠句”。

  六是词中有景,景色如画,画里“有话”。且看上片,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景画,扑面而来:童之臂、门之艾、菖蒲之剑、风筝漫舞、对酒当歌、龙舟竞发、诵君之赋,哪个不是美轮美奂的图画?再看下片,怀王之昏、秦之吞楚、异客垂涕、新亭对泣、汨罗江渚,哪一个不是再现历史的沧桑?这些词中之境,如诗如画,一唱三叹,色香味俱全,岂非神来之笔?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469-2470

liùyāolìng··tiānzhōngjié--shì

chánjiājiéyòuduān

ménqiánàiqīngcuìtiāndànzhǐyuān

zòngxiāngpiāoshíduìjiǔxiézūn

lóngzhōuzhēngzhùwēihǎnpíngdiàojiāngsòngjūn

gǎntàn怀huáiwánghūnkuìbēiqíntūnchǔ

chuíyínyínbìnbáizhī

cháoxīntíngduìlèijiélíngyángchù

luójiāngzhǔxiānglèishìwéiyǒuwànqiānduànch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