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贤不与竹林期,人物风流各一时。妙语霏霏皆作者,高情落落更何之。
七贤不与竹林期,人物风流各一时。妙语霏霏皆作者,高情落落更何之。
山川如画灵犹在,溟渤飞尘世屡移。欲荐匪辞无处问,黄流千里夕阳迟。
山川如画灵犹在,溟渤飞尘世屡移。欲荐匪辞无处问,黄流千里夕阳迟。

zhāngxián--duànchéng

xiánzhúlínrénfēngliúshímiàofēifēijiēzuòzhěgāoqíngluòluògèngzhī

shānchuānhuàlíngyóuzàimíngfēichénshìjiànfěichùwènhuángliúqiānyángchí

段成己

段成己

段成己,字诚之,号菊轩。段克己弟。稷山人(今属山西)。与兄克己以文章擅名,赵秉文成为“二妙”。金正大年间中进士。金亡后与兄避地龙门山中。元世祖召其为平阳府儒学提举,坚不赴任,闭门读书。与兄段克己所作诗合刊为《二妙集》,词有《菊轩乐府》一卷。 ▶ 255篇诗文

猜您喜欢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sháo)¹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译文:美丽的春光已经离去了大半,心中多少郁结幽情都难以诉说。
注释:¹韶光:指美好的时光,多指美丽的春光。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燕未成家寒食¹雨,人如中酒²落花风。
译文:燕子筑巢未就,穿梭于寒食雨中衔泥筑巢,自己却像那落花之中喝醉了酒的人,昏昏沉沉。
注释:¹寒食:即寒食节。²中酒:受到酒的伤害。
一窗草忆濂溪老,五亩园思涑水翁。
一窗草忆濂(lián)溪老¹,五亩园思涑(sù)水翁²
译文:窗外的青草惦记着濂溪老周敦颐,几亩田园思念着涑水翁司马光。
注释:¹濂溪老:指周敦颐。他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²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神宗时居洛十五年,以读书、钓鱼、采药、灌花为乐。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无赋招魂¹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译文:我没有写招魂赋只能让屈原去独自狂啸了,姑且排列词句,酬答春天的造化之工。
注释:¹招魂:用屈原《离骚》典。秦昭王骗楚怀王至秦国,威胁他割地,怀王不从,昭王将其拘留,三年后客死于秦。正在流放中的屈原,得此消息,写了《招魂》。

  此诗首联直抒胸臆,感叹韶光过得太快,内心有一种郁结隐密之情难以倾诉;颔联紧承首联之意,写诗人在春景中所见所感;颈联是上二联思想情绪的转折和过渡,作者轻轻荡开其幽情,以草木娱己;尾联进一步明朗前意,以超脱现实的闲适态度来排解幽情。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与宋代许多名家,如苏轼、秦观、陈与义等写《春日》的诗不同,他们都是从写景入手,而作者却直抒胸臆,他感叹韶光过得太快,内心有一种郁结隐密之情难以倾诉。从表面看似是伤春,从全诗看它暗含着忧国伤时的隐痛。盛春已经过去了,这大宋朝的国运也如美好春光一样一去不复返了。故这“幽情”既是伤春,亦是忧国,她浑然一体,隐约朦胧,难以表述,因而使诗人感到郁闷惆怅。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紧承首联之意,写诗人在春景中所见所感:“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上句写眼前景,下句抒胸中情。燕子在寒食节的雨中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引起诗人无限感慨:燕现时虽未成家,但终有成窝安家之日,而宋朝大势已去,无法挽回。人在落花时节如“中酒”一样昏昏沉沉,黯然伤情。这既写出了梅雨季节身体不适的感受,又写出了伤时的精神状态,把生理和心理上萎靡困顿,哀怨忧愁表现得神形兼似,至妙入微。

  颈联,是上二联思想情绪的转折和过渡,作者轻轻荡开其幽情,以草木娱己。

  “一窗草逆濂溪老,五亩园私涑水翁。”作者以“濂溪老”、“涑水翁”喻己,借田园隐逸生活遣怀。联中“逆”“私”二字用得极为精到。这两句用拟人的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公的亲昵之状,曲折而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这两字写活了田园,深化了人物性格。

  尾联进一步明朗前意,以超脱现实的闲适态度来排解幽情。

  “无赋招魂难独笑,且排春句答春工”。招魂,用屈原《离骚》典,表示了对死于异国的怀王的吊唁和对楚国命运的哀伤。作者生活在偏安一隅的南宋,回想靖康之难,徽宗、钦宗被金人掳至北方,终死于五国城,其遭际颇似楚怀王。北宋灭亡,南宋依然不振,至作者生活的年代已危在旦夕。他心中自是不能平静,但说“无赋”,是克制感情,毅然予以超脱。因为“招魂”不但无济于事,反添忧伤,倒不如置之度外为好,更何况自己难得有这种清欢的时候,姑且赋诗遣兴以酬答春天造化之工。上句“无赋”,用得果断;下句“且排”,实属无可奈何,其“幽情”虽得以暂时排解,不能从心中消除。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内心深处无法忘怀现实的矛盾痛苦,但他又毕竟是位隐逸诗人,故终以逃避现实以求解脱。

  “幽情”是全诗的主题,起承转合、凝聚开化,均以此为中心,诗情画意、主体客体融而为一,造语新颖,在艺术上颇具特色。

参考资料:
1、 严寿澄,贺银海.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1337-1338
子犹瓶矣。观瓶之居,居井之眉。处高临深,动而近危。酒醪不入口,臧水满怀。不得左右,牵于纆徽。一旦叀礙,为瓽所轠。身提黄泉,骨肉为泥。自用如此,不如鸱夷。
子犹瓶矣。观瓶¹之居,居井之眉²。处高临深,动而近危。酒醪³不入口,臧水满怀。不得左右,牵于纆徽。一旦叀礙,为瓽所轠。身提黄泉,骨肉为泥。自用如此,不如鸱夷。
译文:你好像陶制的罐子。看你所处的位置,就像被悬挂在井口边。虽处于高处面临深水,动一下便有危险。你肚里所装的眉是酒而是凉水。你眉能左右晃动,并被拴上绳悬挂在高的地方。一旦绳子被挂住,被井壁上的砖碰碎,便会被抛到浑浊的泉水中,粉身碎骨。你的用处只仅限于此,还眉如装酒的皮袋。
注释:箴:一种规戒性的文字,大多有讽谏之意。¹瓶:古代汲水的器具,是陶制的罐子。²眉:边缘,和水边为湄的“湄”,原是一字。³醪:一种有渣滓的醇酒。⁴臧:同“藏”。⁵纆徽:原意为捆囚犯的绳索,这里指系瓶的绳子。⁶叀碍:绳子被挂住。叀,悬。⁷瓽:井壁上的砖。⁸轠:碰击。⁹提:抛掷。
鸱夷滑稽,腹大如壶。尽日盛酒,人复借酤。常为国器,讬于属车。出入两宫,经营公家。由是言之,酒何过乎?
鸱夷¹滑稽²,腹大如壶。尽日盛酒,人复借酤。常为国器³,讬于属车。出入两宫,经营公家。由是言之,酒何过乎?
译文:装酒的皮袋尽管圆滑,肚子却大得像壶。尽管整天往里边装酒,人们仍会借它来买酒。它还被视为贵重之物,经常被放入皇帝出行时随从的车上。它甚至还出现在皇帝和太后的宫中,在官府里奔走谋求。从这一点来说,酒本身又有什么过错呢? 
注释:¹鸱夷:装酒的皮袋。²滑稽:古代一种圆形的,能转动注酒的酒器。此处借喻圆滑。³国器:贵重之器。⁴属车:皇帝出行时随从的车。⁵两宫:指皇帝及太后的宫。⁶经营:奔走谋求的意思。⁷公家:指官府。

  《酒箴》短小精悍,是典型的状物小赋,而寄寓深远。在后世的小赋中起了示范的作用。全篇只在开头“子犹瓶矣”一句,点明作者的意图是在借器喻人,其余全部描叙两种盛器的命运遭逢,语近旨远,十分隽永。

  全文分两个部分:前面写打水陶罐,后面写盛酒皮囊,看似调侃之作,实在借物抒怀:那朴实无华的水瓶,常遭危害,那浑浑噩噩的酒袋,却自得其乐。作者通过对这两种器具的迥异遭遇,抨击了当时社会的眉合理现象。幽默、讽刺、愤世嫉俗都在这一篇极富有幽默情趣的文章中表现出来了。读来既饶有兴味,又让人颇有心得,反讽的语言表达的是一种人世间的某种真谛。

  水是自然的、无色的、透明的,装水的瓶子也朴实无华,可是,装水的瓶子却容易碎,用它放到井里去盛水,一眉小心就会碰在井壁的砖石上,变得粉身碎骨。然而酒就完全眉一样,酒是有色的、浑浊的、眉透明的,装酒的器具也与水瓶完全眉一样,表面上看来有点滑稽可笑,可是它肚大腹如壶,尽管整天整天地往里边装东西,却总是装眉满,那就是装酒的皮袋,然而这种东西却深受人们的喜欢,成为国家的重要器具,经常随从皇帝的车马出游,出入于皇帝和皇后的宫门,在官府进而穿行无阻。

  水瓶在文章中喻指心地纯明,眉会吹牛拍马,眉会阿谀奉承的人。朴实无华、心地善良的人也是这样,他装眉下浑浊的东西,他也经眉起碰撞,在复杂的社会权力网中,也容易碰得粉身碎骨。而酒囊则喻指社会上那些善于投机钻营、逢迎拍马、眉顾廉耻、黑心肠厚脸皮的人们。越是浑浊的地方,他们越能生存,越是充满权力争斗的地方,他们越能升官发财。这是对社会上两种截然眉同的人的逼真刻画和辛辣讽刺。

  这篇文章把人世间的两种人物写惟妙惟肖,借物以喻人,寓嘲讽和讥笑于形象之中,寓深刻的社会哲理于幽默诙谐之中,文笔犀利,思考冷峻,哲理隽水,充分体现了扬雄既才学满腹又仕途坎坷的人生体味,也蕴涵着扬雄眉满当时的社会政治又眉愿同流合污的思想意向。

参考资料:
1、 张子泉主编.文学欣赏: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01:157
七子论诗谁似公,曹刘须在指挥中。
七子¹论诗谁似公,曹刘²须在指挥中。
译文:建安七子论作诗哪个比得此公?曹植刘桢也应当在您指挥之中。
注释:¹七子:指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²曹刘:曹植、刘桢,二人是当时著名的诗人。
荐衡昔日知文举,乞火无人作蒯通。
¹(héng)²昔日知文举³,乞火无人作蒯(kuǎi)通。
译文:虽知当日推荐祢衡有个孔文举,可叹没有人再作“乞指”的蒯通。
注释:¹荐:举荐。²衡:祢衡。³文举:孔融字文举。祢衡是汉末辞赋家,性格刚强。孔融爱其才,上书推荐他。⁴乞火:用汉代蒯通典故,详见《汉书·蒯通传》。
北极楼台长挂梦,西江波浪远吞空。
北极¹楼台长挂梦²,西江³波浪远吞空。
译文:朝廷的楼台常常牵动您的魂梦,像那西江波涛远远遮蔽天空。
注释:¹北极:指北极星,此处喻朝廷。²挂梦:梦中思念。³西江:从西面来的大江,即长江。
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
可怜¹故国三千里,虚(xū)唱歌词满六宫²
译文:可惜您“故国三千里"的名句,白白地传唱在皇帝的后宫。
注释:¹可怜:可惜。²六宫:皇帝的后宫。

  此诗从题材上来说属于应酬之作,但是由于诗人与张祜同是怀才不遇,深有感触而发,故而这首和诗写得很有真情与深度。

  首联盛赞张祜诗才高绝:他的才华高过建安七子,连曹植与刘桢都不在话下。这显然是杜牧对张祜的过誉之词,但由于是古人赠答诗中常见的客套话,也就无足深怪。

  颔联叙述张祜的不平遭遇:他曾得宰相令狐楚的荐举,就像当日孔融推荐祢衡一样;但是他却没有遇着蒯通那样的人为之旁敲侧击说好话,却碰到了说坏话的元稹,以至于终身没有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此处诗人使用正反两个典故,十分含蓄而得当。

  颈联表现张祜对朝廷不改其忠贞,隐居乡野之间也不放弃自己的志向:他在梦中还一直牵挂朝廷,他的胸怀就像流经住处的长江一样浩大,有并吞万里长空之势。以“北极”比喻朝廷是诗中所常用的,而下句的“西江”既在形式上与上句的“北极”构成对仗,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也是张祜胸怀抱负的曲喻,在修辞上十分巧妙。

  尾联归结到张祜文才高妙而不得重用的不幸遭遇上:他所作的《宫词》,在皇帝的后宫中被宫女们广泛传唱着,可是又有什么用呢?这并不能对他的身世遭遇有所改变,所以说是“虚唱”;而“故国三千里”,一方面是张祜《宫词》的原句,另一方面也是暗示张祜隐居乡野之间,距离朝廷十分遥远。全诗就在这深沉的慨叹之中戛然终止,给人留下无穷感叹。

  此诗使用典故巧妙自然,感情真挚深沉,写得有气势,表现了杜牧对张祜的赞赏。当时的诗人郑谷,故称有诗吟咏此事:“张生故国三千里,知者惟应杜紫微(指杜牧,曾任紫微舍人)。”

参考资料:
1、 杨春俏,吉新宏注析.中晚唐抒情诗选:南海出版公司,2005.04:第156页

chóuzhāngchùshìjiànzhǎngyùn--

zilùnshīshuíshìgōngcáoliúzàizhǐhuīzhōng

jiànhéngzhīwénhuǒrénzuòkuǎitōng

běilóutáizhǎngguàmèng西jiānglàngyuǎntūnkōng

liánguósānqiānchàngmǎnliùgōng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北山¹输绿²涨横陂(bēi)³,直堑(qiàn)回塘(yàn)时。
译文:钟山上的草稠密茂盛,一路蔓延到池塘边,无论是直的水沟还是曲折的池塘,现在正正波光粼粼。
注释:¹北山:即今南京东郊的钟山。²输绿:输送绿色。³陂:池塘。⁴堑:沟渠。⁵回塘:弯曲的池塘。⁶滟滟:形容春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样子。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译文:我久坐于此仔细查点掉落的花瓣,慢慢寻觅意中的芳草,回家已是晚了。

  王安石的绝句,最喜欢将自然界景物拟人化,让万物都赋有生机活力,带有感情色彩,这首作于晚年写钟山的诗前两句也是如此。诗中的北山本是无情之物,但春天到来,万物萌生,山上一片浓绿,映现在满陂春水中也是一片绿色,似乎是山主动地把自己的绿色输送给水塘,又随着春水上涨,仿佛要把绿色满溢出来;水,也很多情,或直,或迂回弯曲,以种种秀姿,带着粼粼波光,迎接着山的绿色。这联诗,把绿色写活,特别引人注目。

  山有情,水有情,人亦有情。诗人面对着这诱人的山水,留连忘返。因为心情悠闲,坐了很久,以至于仔细地观察着花朵飘落,默数着一朵,二朵······坐够了,回途饶有兴趣地寻觅着芳草,滞留了多时,回家已经很晚。这两句,通过数花、寻草两个动作,很形象地反映了自己淡寂安闲的心理。

  诗前两句纯是景语,写得细腻工巧;后两句纯是情语,写得纡徐平缓。写景时,注意了色彩的渲染,把静态写得仿佛飞动起来;写情时,通过客观叙述,刻画主观情绪,境界全出,把动态写得平静之至。诗全首用对,在整齐中同时富于变化。如三、四句,出句先写结果,后写原因,坐久了,心情很闲适,所以数起了落花;对句先写因后写果,因为寻芳草,所以回去晚了。内容与艺术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诗便以其鲜明的特色为广大诗家所喜爱。“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这两句历来被评家关注,宋吴开在《优古堂诗话》中认为徐俯诗“细数李花那可数,偶行芳草步因迟”有窃取王安石诗的嫌疑。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254-255 .
2、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71-72 .

běishān

wángānshí sòngdài 

běishānshū绿zhǎnghéngbēi zhíqiànhuítángyànyànshí 
shǔluòhuāyīnzuòjiǔ huǎnxúnfāngcǎoguīchí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西山¹白雪三城²³,南浦(pǔ)清江万里桥
译文:西山白雪皑皑重兵三城戍守,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
注释:¹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²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城,一作“年”,一作“奇”。³戍:防守。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南浦:南郊外水边地。⁴清江:指锦江。⁵万里桥:在成都城南。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海内风尘¹(zhū)²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译文:因海内战争不息几个兄弟音讯阻隔,我流落天涯潸然泪下身心飘摇。
注释:¹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²诸弟:杜甫四弟:颖、观、丰、占。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惟 通:唯)
惟将迟暮¹供多病²,未有涓(juān)³答圣朝。(惟 通:唯)
译文: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
注释:¹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²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供,付托。³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¹萧条。
译文:我骑马来到郊外时放眼远眺,无法忍受人世间之事日渐萧条。
注释:¹日:一作“自”。

  诗以“野望”为题 ,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

  首两句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西山主峰终年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在当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

  中间四句是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三四句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海内外处处烽火,诸弟流散,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万。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

  五六句又由“ 天万”“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

  杜甫虽流落西蜀,而报效李唐王朝之心,却始终未改,足见他的爱国意识是很强烈的。中间四句,由于连用对偶尔将诗人的家国之忧,身世之感,特别是报效李唐王朝之心,艺术地得到有效概括。

  七八句最后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人事”,人世间的事。由于当时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 转“萧条”的隐忧。这是结句用意所在。诗人从草堂“跨马”,走“出”南“郊”,纵目四“望”。“ 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 ”,是远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乱的感叹,由“万里桥”兴起出蜀之意。这是中间四句有关家国和个人忧念产生的原因。

  杜甫“跨马出郊 ”,“极目”四“望”,原本为了排遣郁闷 。但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 ”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一时间,报效国家、怀念骨肉和伤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结心头。尤其为“迟暮”“多病”发愁,为“涓埃”未“答”抱愧。

  此诗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即由向外观察转为向内审视。尾联才指出由外向到内向的原因。在艺术结构上,颇有控纵自如之妙。

参考资料:
1、 张忠纲.杜甫诗选:巴蜀书社,2004:174-175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wàng

 tángdài 

西shānbáixuěsānchéngshù nánqīngjiāngwànqiáo 
hǎinèifēngchénzhū tiānlèishēnyáo 
wéijiāngchígōngduōbìng wèiyǒujuānāishèngcháo  (wéitōng wéi )
kuàchūjiāoshí kānrénshìxiāotiá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