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置海陵仓,朝推画省郎。还家锦服贵,出使绣衣香。
诏置海陵仓,朝推画省郎。还家锦服贵,出使绣衣香。
水驿风催舫,江楼月透床。仍怀陆氏橘,归献老亲尝。
水驿风催舫,江楼月透床。仍怀陆氏橘,归献老亲尝。

sòngyuánwàijiāngwàizhìchángpíngcāng--céncān

zhàozhìhǎilíngcāngcháotuīhuàshěnglángháijiājǐnguìchū使shǐxiùxiāng

shuǐ驿fēngcuīfǎngjiānglóuyuètòuchuángréng怀huáishìguīxiànlǎoqīncháng

岑参

岑参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天宝三载(744年),岑参进士及第,守选三年后获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在天宝末年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时,岑参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刺史,故世称“岑嘉州”。约大历四年(769年)秋冬之际,岑参卒于成都,享年约五十二岁(51周岁)。文学创作方面,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边塞诗尤多佳作。 ▶ 424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一自¹胡尘²入汉关³,十年伊洛路漫漫。
译文:自从金人的铁蹄踏碎了祖国的河山,十年岁月,回望故乡洛阳,仍是漫漫长路归途无望。
注释:¹一自:自从。²胡尘:指金兵。³入汉关:指入侵中原。⁴十年:从靖康二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到诗人作此诗时整整十年。⁵伊洛:河南的伊水和洛水。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青墩(dūn)¹溪畔(pàn)龙钟²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译文:作为身在异乡的龙钟老人,看到青墩溪畔的牡丹花开了,就想起了洛阳的牡丹,只能孤独地站在春风中默默观看。
注释:¹青墩:在今浙江桐乡,当时诗人所居处。²龙钟: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样子,诗人自指。时诗人四十七岁,却有老态之感。

  作者陈与义是南北宋相交时的著名诗人。这首诗是作者南渡后于绍兴六年(1136年)居住在青墩(今浙江桐乡县北,与乌镇隔水相望)时所作,距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正好十年。“十年伊洛路漫漫”中“路漫漫”既是说离自己的家乡洛阳(伊水、洛水)是路途遥远,也是说家乡被金兵占领的时间也已经很长久了(十年)。

  在这首诗里,作者表面说的是面对春日盛开的青墩牡丹,自己独自一个在观赏,实际上想说的是什么时间我才能再回到故乡去观赏天下驰名的洛阳牡丹。但想到眼前的景况,时间在无情地流逝,自己已变得老态龙钟,然而家国破碎故土依然难回时,作者通过牡丹而强烈地表达出了对故乡深切无尽的思念及对前景的无望与悲苦万千的愁绪!

yǒngdān

chén sòngdài 

chénhànguān shíniánluòmànmàn 
qīngdūnpànlóngzhōng dōngfēngkàndān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迎春故早发¹,独自不疑(yí)²寒。
译文:梅花要迎接春天的来临,所以它早先开放。尽管冬天的天气是多么寒冷,但它还是傲然独立,毫不畏惧。
注释:¹发:开花。²疑:畏惧,害怕。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¹看。
译文:它只是怕开花落在群芳之后,到那时,人们游春的意兴索然,再也没有人特别注意地观赏它了。
注释:¹别意:格外注意,特别注意。

  在咏梅诗中仅以早梅为题的就为数不少。这类诗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突出一个“早”字。这首《早梅》诗,用极富表现心理状态的手法,写出了梅花的坚强性格。

  诗题是《早梅》,却并没有具体描写早梅的形象、姿韵,而是在议论早梅“早发”的原因。“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为了迎接美好的春天的来临,梅花不畏严寒,不惧风霜而早于众花开放。“迎春”二字,回答了“早发”的原因。“不疑寒”,化入了梅花不怕严寒的坚强性格。这些均从诗人口中说出,倍感亲切。同时,在诗人观赏早梅生发出来的感叹中,隐隐寄寓着诗人的情怀。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承上联,继续抒写早梅的原因。唯怕百花开在先头,自己落了后,没有人再来观赏,所以,争先恐后,早早放出了芳香。“畏”字引出的意义深远。原来,梅花独自早早开放,是有着一种追求的,不能落在“众花后”,而要开在“百花前”。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梅花人的个性,用“疑”“畏”等极富于表现心理状态的字眼,生动描写了梅花不怕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而且,巧妙地寄寓了诗人自己怀才不遇、孤芳自赏的情怀。

  诗里没有直接出现梅的画面,也没有任何对梅的形象描绘,但读后,早梅的形象却鲜明可触。这是因为诗人的议论,紧紧扣住了一个“早”字,突出了早梅的性格。

参考资料:
1、 程龙 宋宝军 .花卉诗注析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0年06月 :第4页 .

zǎoméi--xièxiè

yíngchūnzǎohán

wèiluòzhònghuāhòurénbiékàn

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
船上看山如走马¹,倏(shū)²过去数百群。
译文:在船上看山,山峦如同骏马疾走,数百座群峰顷刻间就从眼前过去了。
注释:¹走马:奔跑的骏马。²倏忽:很快地,忽然。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前山槎(chá)¹忽变态²,后岭杂沓(tà)³如惊奔。
译文:错杂不齐的前山瞬间变化万千,纷杂繁多的后岭犹如惊骇而奔跑。
注释:¹槎牙:形容不齐的样子。²变态:改变形态。³杂沓:沓,一作“逐”,杂乱。这里形容“惊奔”的样子。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仰看微径¹斜缭(liáo)²,上有行人高缥(piāo)(miǎo)³
译文:仰看山上的小路歪斜盘回曲折,高远处隐约地看见有人在上面行走。
注释:¹微径:山间小路。²缭绕:回环旋转。³缥缈:形容隐隐约约的样子。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舟中举手欲与言¹,孤帆南去如飞鸟。
译文:我在船中高高地举起手想和山上的行人打招呼,孤单的船只却像飞鸟一般往南驰逐而去。
注释:¹欲与言:指想和山上的行人说话。

  这首诗采用的是白描手法。作者抓住急遽变化中的事物,恰当地表现出它们的变化。是诗人在诗歌创作初期所作的写景诗的代表,说明当时诗人已经具备了因物赋形的艺术功力。

  诗的前四句描写的是荆州水路途中早晨在江上看山的图景。时令是冬季,诗人在初升的日光中,前望崖岸剥落的山岭,草木荒疏萧索,在日光的照射下,呈现出赤红的颜色。船不断地前进,诗人却没有感觉到船动,而只感觉到两岸的山在不断地移动。船下行,看到的山是上行。“如走马”,意思是山像马一样在走动,这里诗人是采用化静为动的写作手法,以反衬船速之快。同时也可见蜀中的山之多,因为蜀中的山连绵不断,“马”连成了群,一群一群地在自己眼前飞快地过去。船在加快速度前进,前面的山高低不齐,不成马形,后面的山却像受了惊的马群失去队形乱哄哄地奔跑。

  诗的后四句描写所见山上道路以及环边小景。傍晚时分,前行途中,偶一回头,把目光转向盘旋曲折的山路上,看到在落日余晖之中,天空孤云飘荡,山上云气缭绕,加之山路上的行人,景色美妙如新成之画。而最后两句“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诗人正想举手和他说话,而船“如飞鸟”已驶过去了。记下了一刹那,又是一种境界。这里写了船动。由雄悍、廓大转入细徐,跌宕而有致。

  在这首诗中诗人描摹的景物,既有立体感,又有动态感,画面鲜明。运用比喻,新鲜活泼,语言明快而自然,风格雄健。诗人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优美的自然景色的欣悦和向往之情。这首诗呈现了苏轼诗风的基调。

参考资料:
1、 王琳、邢培顺编选.苏洵 苏辙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210
2、 孔凡礼、刘尚荣选注.《苏轼诗词选》.北京:中华书局,2005:第3页
嬴女吹玉箫,吟弄天上春。
(yíng)女吹玉箫,吟弄天上春¹
译文:秦穆公的乖乖女,喜欢吹玉箫,吟弄天上之春。
注释:¹“嬴女”二句:谓秦穆公之女弄玉在天上的春色里吹箫。
青鸾不独去,更有携手人。
青鸾(luán)¹不独去,更有携手人。
译文:青鸾不独飞去,更要载着她的爱人萧史,一起携手升天。
注释:¹青鸾:传说中凤类神鸟,多为神仙所乘。此处指弄玉和箫史仙去时所乘之凤凰。
影灭彩云断,遗声落西秦。
影灭彩云断,遗声落西秦¹
译文:他们升空的倩影消失在彩云之中,箫声飘洒整个西秦。
注释:¹“影灭”二句:谓弄玉、箫史二人登仙,人去楼空,只有其事千古流传于秦地。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zhū)¹。兔走²(chù)³株,折(jǐng)而死。因(shì)其耒(lěi)而守株,冀(jì)¹⁰兔。兔不可复得,而身¹¹¹²宋国笑。
译文:宋国有个种地的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于是,他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
注释:¹株:树桩。²走:跑。³触:撞到。⁴折:折断。⁵因:于是,就。⁶释:放,放下。⁷耒:一种农具。⁸冀:希望。⁹复:又,再。¹⁰得:得到。¹¹身:自己。¹²为:被,表被动。
《守株待兔》仅39个字,寓意却很深刻。兔子自己撞死在树桩上,这不过是生活中的一个偶然事件,可农夫却幻想这桩巧事能变成经常发生的事情,所以最后落得个田园荒芜、被人笑话的下场。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个道理:不努力,而抱侥幸心理,指望靠好运气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也常用于批判那些不知变通、死守教条的思想方法。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