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故早发¹,独自不疑(yí)²寒。
译文:梅花要迎接春天的来临,所以它早先开放。尽管冬天的天气是多么寒冷,但它还是傲然独立,毫不畏惧。
注释:¹发:开花。²疑:畏惧,害怕。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¹看。
译文:它只是怕开花落在群芳之后,到那时,人们游春的意兴索然,再也没有人特别注意地观赏它了。
注释:¹别意:格外注意,特别注意。

  在咏梅诗中仅以早梅为题的就为数不少。这类诗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突出一个“早”字。这首《早梅》诗,用极富表现心理状态的手法,写出了梅花的坚强性格。

  诗题是《早梅》,却并没有具体描写早梅的形象、姿韵,而是在议论早梅“早发”的原因。“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为了迎接美好的春天的来临,梅花不畏严寒,不惧风霜而早于众花开放。“迎春”二字,回答了“早发”的原因。“不疑寒”,化入了梅花不怕严寒的坚强性格。这些均从诗人口中说出,倍感亲切。同时,在诗人观赏早梅生发出来的感叹中,隐隐寄寓着诗人的情怀。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承上联,继续抒写早梅的原因。唯怕百花开在先头,自己落了后,没有人再来观赏,所以,争先恐后,早早放出了芳香。“畏”字引出的意义深远。原来,梅花独自早早开放,是有着一种追求的,不能落在“众花后”,而要开在“百花前”。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梅花人的个性,用“疑”“畏”等极富于表现心理状态的字眼,生动描写了梅花不怕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而且,巧妙地寄寓了诗人自己怀才不遇、孤芳自赏的情怀。

  诗里没有直接出现梅的画面,也没有任何对梅的形象描绘,但读后,早梅的形象却鲜明可触。这是因为诗人的议论,紧紧扣住了一个“早”字,突出了早梅的性格。

参考资料:
1、 程龙 宋宝军 .花卉诗注析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0年06月 :第4页 .

zǎoméi--xièxiè

yíngchūnzǎohán

wèiluòzhònghuāhòurénbiékà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梅花要迎接春天的来临,所以它早先开放。尽管冬天的天气是多么寒冷,但它还是傲然独立,毫不畏惧。

它只是怕开花落在群芳之后,到那时,人们游春的意兴索然,再也没有人特别注意地观赏它了。

注释

发:开花。

疑:畏惧,害怕。

别意:格外注意,特别注意。

赏析

  在咏梅诗中仅以早梅为题的就为数不少。这类诗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突出一个“早”字。这首《早梅》诗,用极富表现心理状态的手法,写出了梅花的坚强性格。

  诗题是《早梅》,却并没有具体描写早梅的形象、姿韵,而是在议论早梅“早发”的原因。“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为了迎接美好的春天的来临,梅花不畏严寒,不惧风霜而早于众花开放。“迎春”二字,回答了“早发”的原因。“不疑寒”,化入了梅花不怕严寒的坚强性格。这些均从诗人口中说出,倍感亲切。同时,在诗人观赏早梅生发出来的感叹中,隐隐寄寓着诗人的情怀。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承上联,继续抒写早梅的原因。唯怕百花开在先头,自己落了后,没有人再来观赏,所以,争先恐后,早早放出了芳香。“畏”字引出的意义深远。原来,梅花独自早早开放,是有着一种追求的,不能落在“众花后”,而要开在“百花前”。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梅花人的个性,用“疑”“畏”等极富于表现心理状态的字眼,生动描写了梅花不怕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而且,巧妙地寄寓了诗人自己怀才不遇、孤芳自赏的情怀。

  诗里没有直接出现梅的画面,也没有任何对梅的形象描绘,但读后,早梅的形象却鲜明可触。这是因为诗人的议论,紧紧扣住了一个“早”字,突出了早梅的性格。

参考资料:
1、 程龙 宋宝军 .花卉诗注析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0年06月 :第4页 .
谢燮

谢燮

谢燮(525-589),出生于建康(南京市),南朝陈文学家,代表作品《早梅》,和其他咏梅诗不同,这首诗独出心裁,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梅花的不畏严寒和不甘落后,也寄寓着诗人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感。 ▶ 5篇诗文

猜您喜欢
珠碎眼前珍,花凋世外春。
珠碎¹眼前珍,花凋(diāo)²世外春。
译文:眼前珠碎心如焚,世外花凋又在春。
注释:¹珠碎:比喻儿子夭折。²花凋:指昭惠后之死。
未销心里恨,又失掌中身。
未销心里恨,又失掌中身¹
译文:心头之恨尚未消,摧折仍是掌中身。
注释:¹掌中身:这里指大周后娥皇。娥皇善歌舞,通音律,故以“掌中身”喻之,意谓体态轻盈,可在手掌上舞蹈。
玉笥犹残药,香奁已染尘。
玉笥(sì)¹犹残药,香奁(lián)²已染尘。
译文:玉饰药箱尚存药,失主妆奁已染尘。
注释:¹玉笥:华美的盛衣食之竹箱。笥,盛衣物或饭食等的方形竹器。²香奁:妇女妆具,盛放香粉、镜子等物的匣子。
前哀将后感,无泪可沾巾。
前哀¹²后感³,无泪可沾巾。
译文:前有哀愁后有感,悲绝无泪可沾巾。
注释:¹前哀:指李煜次子早夭。²将:连词,与,共。³后感:指大周后新卒。
艳质同芳树,浮危道略同。
艳质¹同芳树²,浮³道略同。
译文:艳质丽人芳香树,浮危之道略相同。
注释:¹艳质:艳美的资质。古时常用来指代美人,这里指大周后。²芳树:泛指嘉木。这里指代李煜次子仲宣。³浮:过甚。⁴危:凶危。
正悲春落实,又苦雨伤丛。
正悲春落实,又苦雨伤丛¹
译文:正悲春日树花落,又苦寒雨伤根丛。
注释:¹雨伤丛:喻昭惠后早逝。丛,花丛。
秾丽今何在,飘零事已空。
(nóng)¹今何在,飘零²事已空。
译文:盛季繁茂今何在?世事飘零已成空。
注释:¹秾丽:艳丽。²飘零:木叶坠落离散,比喻身世坎坷多难。
沉沉无问处,千载谢东风。
沉沉¹无问处,千载谢²东风。
译文:茫茫宇宙无问处,悠悠千载辞东风。
注释:¹沉沉:深邃的样子。²谢:辞别。

  这组合悼诗共二首,内容上,第一首重在写诗人遭遇死亡的生者悲痛,第二首则着重抒写诗人独自存活的生命哀伤。

  第一首开篇即以珍珠喻爱子、春花喻娇妻。说“眼前”,是回忆孩子绕膝弄戏的情景,而此时无复再见;称“世外”是妻子拥有无与伦比的美貌,而此刻真的去了世外;因以“珠碎”与“花凋”写出自己的无限痛惜,而“碎”与“凋”也同样指自己的心。一联十字,内蕴深刻,字字舍情。

  次联抒写失子之痛尚未平复,妻亡之祸又接踵而至。诗人妻子卧病之时,夫妇二人儿子的突然得疾而过世,诗人怕加重妻子的病情,非但不敢言及此事,甚至也不敢流露自己的感情,将痛失爱子的悲伤深深地藏在心底里,在妻子的病榻之前,温语劝慰,一如既往,只能在兀然独坐时默默地流泪。由此来体会此联中的“心里恨”三字,表面上下得很平常,其实是泣血之诉,藏含着无尽的辛酸与悲苦。

  第三联转而写物,却是物是人非。药犹在笥,爱子已去;香奁依旧,爱妻已亡。室内弥漫的药味,奁上薄薄的灰尘,在在都令人回忆死者生前的情景,又无一不在提示生者死神已经来过。

  故诗的末联只说诗人自己在如此沉重的打击之下已无泪可流了。人之流泪,不仅是悲伤的表达,也是悲伤的宣泄,诗中却说“无泪可沾巾”正是所谓的“最深重的悲痛不是流泪的宣泄而是无以表达的无泪”,这是诗人痛彻肺腑的感受。

  第二首首联将人的生命“艳质”与自然的生命“芳树”同举,以启颔联之“春落实”、“雨伤丛”,既用以比喻娇妻爱子的生命夭折,又用凄风苦雨的春景来展现内心悲哀的情感,有一种惨淡无奈的生命哀伤回荡其间。故首联的对句“浮危道略同”,是总此两联的感慨。不过,自然界虽然有春花秋叶的变化,但其生命是流转不息的,今春花谢了,明春花又开,有迁逝,无终结。可是人是一去不复返的,无论生前有多少珍爱,多少欢乐,也无论死后有多少眷恋,多少回忆,逝者永逝,不知道该向谁去问死者去了哪里,也不知道有谁能回答生死能否重逢,一切于存者都只是徒劳。既然关于生命的所有疑问都无问处,也无可问,人自当死心平静;偏偏春来东风轻吹拂,吹绿了树,拂红了花,也惹出人心中的无奈:它唤不回逝去的亲人。“千载谢东风”,既然如此,那就请春风不要再来了,“千载”都不要来——只要生者在就不要来,因为年年的春色都会唤起孤独生者无限的忆念、无限的悲哀,这也是极度悲痛中的奇想。就此时心情而言,诗人不再有春天。

  二诗情辞诚挚沉痛,极写诗人的失子之悲与丧妻之痛,将诗人忧思无尽的苦情表达得穷哀至恸,令人倍感悲戚。在遣词上,哭子与悼妻反复更迭、交错变化,又义兼复指、双重哀悼,其前后交织、悲怆凄惋,令人难以卒读。

参考资料:
1、 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 编.古典诗歌基本解读 古诗观止 6 隋唐五代诗观止 (下册).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214
2、 王晓枫 解评.李煜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01月第1版:112-116
3、 蒋方 编选.李璟李煜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75-78

wǎn

 dài 

zhūsuìyǎnqiánzhēn huādiāoshìwàichūn 
wèixiāoxīnhèn yòushīzhǎngzhōngshēn 
yóucányào xiāngliánrǎnchén 
qiánāijiānghòugǎn lèizhānjīn 

yànzhìtóngfāngshù wēidàolüètóng 
zhèngbēichūnluòshí yòushāngcóng 
nóngjīnzài piāolíngshìkōng 
chénchénwènchù qiānzǎixièdōngfēng 

潇洒寒林,玉丛遥映松篁底。凤簪斜倚。笑傲东风里。
潇洒寒林,玉丛遥映松篁(huáng)¹底。凤簪(zān)²斜倚。笑傲东风里。
译文:兰花生长与清冷的竹林,于松竹底下悄然开放。兰花如华美的簪斜插在纷披四散的长叶中。虽无人在意,却笑迎春风。
注释:¹松篁:松与竹。²凤簪:华美的簪。
一种幽芳,自有先春意。香风细。国人争媚。不数桃和李。
一种幽芳,自有先春意。香风细。国人争媚。不数桃和李。
译文:兰花散发着清幽的芬芳,首先带来了春意。风中飘来缕缕香气。人们争相献媚,不是桃李能比的。

diǎnjiàngchún ·lánhuā

yáoshùyáo sòngdài 

xiāohánlín cóngyáoyìngsōnghuáng fèngzānxié xiàoàodōngfēng 
zhǒngyōufāng yǒuxiānchūn xiāngfēng guórénzhēngmèi shǔtáo 
人之居乎此也,其必有乐乎此也。居斯乐,不乐不居也。居而不乐,不乐而不去,为自欺且为欺天。盖君子耻食其食而无其功,耻服其服而不知其事,故居而不乐,吾有吐食、脱服□逃天下之讥而已耳。天之畀我以形,而使我以心驭也。今日欲适秦,明日欲适越,天下谁我御?故居而不乐,不乐而不去,是其心且不能驭其形,而况能以驭他人?
人之居乎此也,其必有乐乎此也。居斯乐,不乐不居也。居而不乐,不乐而不去,为自欺且为欺天。盖君子耻¹食其食而无其功,耻服其服而不知其事,故居而不乐,吾有吐食²、脱服³逃天下之讥而已耳。天之畀我以形,而使我以心驭也。今日欲适秦,明日欲适越,天下谁我御?故居而不乐,不乐而不去,是其心且不能驭(yù)其形,而况能以驭他人?
译文:一个人居住在这里,一定是他喜欢这里。居住在这里内心喜欢,不喜欢就不住在这里。居住在这里内心不喜欢,不喜欢却又不离开,不但欺骗自己,还欺骗上天。大概君子耻于坐食俸禄而无功绩,耻于白白穿着官府而不明事理,所以住在这里不喜欢,我只好抛弃俸禄,脱下官服,以逃避天下人的指责罢了。上天赋予我形体,而使我用心来驾御。今天我想到秦地去,明天我想到越地去,天下谁能驾御我呢?所以居住在这里内心不喜欢,不喜欢却又不离开,这说明他的心连自己的形体都不能驾御,何况还要驾御他人呢!
注释:¹耻:以…为耻。²食:指俸禄。³服:指官服。⁴驭:驾驭。
自唐以来,天下士大夫争以排释老为言,故其徒之欲求知于吾士大夫之间者,往往自叛其师以求其容于吾。而吾士大夫亦喜其来而接之以礼。灵师、文畅之徒,饮酒食肉以自绝于其教。呜呼!归尔父子,复尔室家,而后吾许尔以叛尔师。父子之不归,室家之不复,而师之叛,是不可以一日立于天下。《传》曰:“人臣无外交。”故季布之忠于楚也,虽不如萧、韩之先㿿,而比丁公之贰则为愈。
自唐以来,天下士大夫争以排释老为言,故其徒之欲求知于吾士大夫之间者,往往自叛其师以求其容于吾。而吾士大夫亦喜其来而接之以礼。灵师、文畅之徒,饮酒食肉以自绝于其教。呜呼!归尔父子,复尔室家,而后吾许尔以叛尔师。父子之不归,室家之不复,而师之叛,是不可以一日立于天下。《传》曰:“人臣无外交。”故季布之忠于楚¹也,虽不如萧、韩之先㿿,而比丁公之贰则为愈。
译文:从唐代以来,天下的士大夫争先恐后地以排斥佛、老立论,所以佛、老之徒想要在我们士大夫中求得交好的,往往是自己背叛他们的师父以求得到我们的容纳。而我们士大夫也喜欢他们来结交而有礼貌地接待他们。唐代僧人灵师、文畅一类人,甚至饮酒吃肉,以自绝于他们所皈依的佛教。啊,要重新回归你的父子关系,恢复你的夫妇关系,然后我们才允许你背叛你的师父。父子关系不回归,夫妇关系不恢复,你却背叛自己的师父,这是无法在天下立足一日的。古书上说:“作为臣子,不能私见诸侯,是因为不敢背叛君主。”所以季布忠于项羽,虽然比不上萧何、韩信觉悟早,但在刘邦看来,却比丁公背叛项羽要好得多。
注释:¹楚:指项羽,季布是项羽部将,屡败刘邦,项羽败亡后被刘邦捉拿,但被刘邦赦免并任命官职,丁公在楚汉战争中曾抓住刘邦但私下把刘放了,后来楚败,丁公拜见刘邦以为会重用,刘邦却把他杀了并示众以警示背叛的人。
予在京师,彭州僧保聪来求识予甚勤。及至蜀,闻其自京师归,布衣蔬食以为其徒先,凡若干年,而所居圆㿿院大治。一日为予道其先师平润事,与其院之所以得名者,请予为记。予佳聪之不以叛其师悦予也,故为之记曰:
予在京师,彭州僧保聪来求识予甚勤。及至蜀,闻其自京师归,布衣蔬食以为其徒先,凡若干年,而所居圆㿿院大治。一日为予道其先师平润事,与其院之所以得名者,请予为记。予佳聪之不以叛其师悦予也,故为之记曰:
译文:我在京师的时候,彭州僧人保聪很殷勤地来请求和我相识。等我回到蜀地,听说他也从京师回来了。他穿布衣,吃素食,身为徒弟们的表率,总共若干年,使得他所居住的圆觉院治理得很好。有一天,他对我谈到他的先师平润的事迹,以及圆觉院之所以得名的缘由,请我作记。我赞美保聪不用背叛他的师父的做法来讨好我,所以为他作记道:
彭州龙兴寺僧平润讲《圆㿿经》有奇,因以名院。院始弊不葺,润之来,始得隙地以作堂宇。凡更二僧,而至于保聪,聪又合其邻之僧屋若干于其院以成。是为记。
彭州龙兴寺僧平润讲《圆㿿经》有奇,因以名院。院始弊不葺(qì)¹,润之来,始得隙地以作堂宇。凡更二僧,而至于保聪,聪又合其邻之僧屋若干于其院以成。是为记。
译文:彭州龙兴寺僧人平润讲解《圆觉经》不寻常,因而取名为“圆觉院”。当初禅院破烂不修,平润来做住持后,才在空地上建造殿堂庙宇。禅院总共历经两个僧人,到保聪任住持的时候,保聪又把相邻的若干僧屋合起来并入禅院而最终建成。这就是我作的记。
注释:¹葺:指修理房屋。
风流不把花为主,多情管定烟和雨。潇洒绿衣长,满身无限凉。
风流不把花为主,多情管定烟和雨。潇洒绿衣长,满身无限凉。
译文:芭蕉并不以绚丽多姿的花朵来展露风流,只在烟雨空濛的时刻撩拨人们的情思。一身绿衣伸展特有的潇洒风韵,浑身上下透出的是无限清凉。
文笺舒卷处,似索题诗句。莫凭小阑干,月明生夜寒。
文笺舒卷处,似索题诗句。莫凭小阑干,月明生夜寒。
译文:那一片片开张伸展的硕大绿叶,就象是在我面前铺开的和笺,要请我在上面题写生动的诗句呢!唉,别再倚着阑干痴看了,明月已升到中天,寒气袭人,还是回屋去吧!

  咏物词发展到南宋已进入成熟期,不仅作品数量众多,而且更重视写作技巧和形式类。与北宋的咏物词相比较,南宋咏物词更具有一种幽微细腻的特色,虽然不容易看出其寄托所在,但更富有朦胧美。张鎡的这首词就能够将作者内心的情思同作品外化的意象融合无间,使读者若有所悟又难以名状。

  词的上片集中刻画了芭蕉独特的风姿和品格。起句从芭蕉跟别的花卉草木的对比中写出它同中有异的特点。在人们眼光中,“风流”、“多情”、“潇洒”是许多花卉草木所共有的,然而词人之所以特别欣赏芭蕉,却是由于它那独特的清逸绝俗风姿。芭蕉并不以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花朵来显示它的“风流”,它也不在丽日和风中与群芳争妍,只有到了烟雨空濛和雨滴拍打的时刻,芭蕉,这才以一身潇洒的绿衣,显示出它那特有的风韵和情致,吸引人们观赏,撩拨人们的情思。一切繁喧炽热跟芭蕉无缘,它浑身上下透出的是无限清凉。不仅使人想起吴文英的名句“纵芭蕉不雨也飕飕”(《唐多令》),这样,我们从芭蕉独具的潇洒、清凉,依稀感受到词人的心灵,现出了一个风流、多情、而又潇洒雅洁的文人形象。

  下片顺着“绿衣长”、“满身凉”的拟人化的描写发展,逐渐从外形深入到心灵。词人观赏芭蕉风情万种,情为之动;芭蕉得遇知音,也动起感情来了。看,那一片片开张伸展的硕大绿叶,就像是在我面前铺开的文笺,要请我在上面题写生动的诗句呢!但我又能写什么呢?这时,明月已升到中天,清辉泻在芭蕉那略披白粉的绿叶上,好象生出了一层薄薄的寒霜,袭来一阵又一阵寒气。唉,别再倚着阑干痴看了,还是回屋去吧!“莫凭小阑干,月明生夜寒”两句,淡淡地透露出词人在此情此景下若有所思、若有所悟的感触。这种感触是什么呢?是芭蕉的清高与索句的催迫使他感到自愧弗如、无辞以对?是眼前的清冷促使他想到了趋炎附势的炎凉世态?还是“以其境过清”(柳宗元《小石潭记》),“凛乎其不可久留”(苏轼《后赤壁赋》),而只得消然离去呢?词人没有明白说出,却留下了让读者充分联想、回味的余地,言有尽而意无穷。

  在诗词中,芭蕉常常同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丑奴儿》)把伤心、愁闷情绪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甚至还颇为怨悱。张鎡这首词的感情抒发却相当空灵含蓄。他的哀愁和悲凉并没有直接倾吐,而是在雨丝烟雾里,在寒夜月色中,朦胧而自然地流露出来。一缕淡淡的哀愁回肠九曲,大有欲吐又吞、欲说还休的况味。

  张鎡的这首词与唐代钱珝的《未展芭蕉》诗(冷烛无烟绿惜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车风暗拆看。),虽然暗示性有所不及,但在总体意境上更富有象征意蕴,表达上也越显得曲折幽深。

缥缈红妆照浅溪。薄云疏雨不成泥。送君何处古台西。
(piāo)(miǎo)¹红妆²照浅溪。薄云疏雨不成泥。送君³何处古台西。
译文:隐约见到一个女郎的盛装映照在浅浅的溪水中,天空云气稀薄,稀疏的小雨下个不停,路面上泥泞倒也无多。送君地在何处?在戏马台西。
注释:¹缥缈:高远隐约的样子。²红妆:一说为随行女仆,一说为彩云。³君:指颜、梁。颜即颜复,宇长道,颜渊四十八世孙,赐进士出身,官至中书舍人兼国子监直讲。《宋史》有传。梁即梁先,字吉老,通经学,工小楷。苏轼在徐州曾与二人交游,并有诗。⁴古台:即戏马台。故址在今徐州市彭城县南,相传为项羽所筑,又名掠马台。
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行人肠断草凄迷。
废沼¹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行人肠断草凄迷²
译文:干涸的池沼已经涨满了秋水,天已傍晚,茂密的树林深处传来了黄莺的啼鸣。行人断肠之处,青草是那样凄凉迷离。
注释:¹废沼:干涸的池塘。²凄迷:形容景物凄凉而模糊。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全词大半写景,写景却栩栩如生,或视、或听、或声、或色,描绘一幅真切动人的送别场景,上片先写在戏马台西送别友人时的眼前景物,下片拓展意境,进一步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加深了依依惜别的情意。

  寓情于景。这是这首词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全词大半篇幅写景,有点泼墨如云的劲头。

  上片先写在戏马台西送别友人时的眼前景物:远处,隐约见到一个女郎的盛装映照在浅浅的溪水之中,天空云气稀薄,零星小雨仍在下着,路面上泥泞倒也无多。

  而随着词人在郊野上行进的脚步,下片也拓展了境界:昨夜大雨滂沱,原来干涸的池沼已经涨满了秋水,天已傍晚,茂密的树林深处传来了黄莺的啼鸣,前方还有扑入人的视野的大片入秋枯萎的野草。这种种景物只有“红妆照浅溪”略具美感,而因“缥缈”充其量带有几分朦胧美,其余基本色调则是灰暗、荒凉。所以尽管词中对有关情事仅略予点明——“送君”、“行人肠断”,见出送别之意,对抒情主人公触目伤怀,感极而悲的情绪,还是可以深切体认的。质言之,词人是借萧瑟、凄凉的秋景,来写伤别之情。

  诗中有画。这体现了词人在创作中的一种审美追求。这种审美追求,来自对唐代诗人与画家集于一身的王维诗、画作品的深入体悟,也与词人持有诗画一律、诗词一体的艺术见解密不可分。在这首词创作中,词人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感官方面的功能,运用白描手法,将远近、高下、隐显、明暗等不同的景物收入画幅,绘出了一长幅秋景图,就是这方面一个成功的例子。

  对面着笔。这可以从末句“行人肠断草凄迷”看出来的。词人说,面对一片凄凉而模糊的衰草,友人会极度伤心的。单就这一句而论,可以说是情景交融,而从表现别情的角度来说,则是从对面着笔。当然,写友人离别的悲伤,乃是为了深一层地表现词人自己的悲伤,因而有花面相映之妙。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464-466

huànshā··piāomiǎohóngzhuāngzhàoqiǎn--shì

piāomiǎohóngzhuāngzhàoqiǎnbáoyúnshūchéngsòngjūnchùtái西

fèizhǎoláiqiūshuǐmǎnmàolínshēnchùwǎnyīngxíngrénchángduàncǎ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