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边旧业半雕残,每轸归心即万端。狂折野梅山店暖,
江边旧业半雕残,每轸归心即万端。狂折野梅山店暖,
醉吹村笛酒楼寒。只言圣代谋身易,争奈贫儒得路难。
醉吹村笛酒楼寒。只言圣代谋身易,争奈贫儒得路难。
同病同忧更何事,为君提笔画渔竿。
同病同忧更何事,为君提笔画渔竿。

jiāngbiānyǒu--luóyǐn

jiāngbiānjiùbàndiāocánměizhěnguīxīnwànduānkuángzhéméishāndiànnuǎn

zuìchuīcūnjiǔlóuhánzhǐyánshèngdàimóushēnzhēngnàipínnán

tóngbìngtóngyōugèngshìwèijūnhuà竿gān

罗隐

罗隐

罗隐(833年2月16日—910年1月26日),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大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 44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
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
译文:满城灯火荡漾着一片春烟,天色阴沉,月亮隐在海天的那边。
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
看到六鳌(áo)仙有泪¹,神山²沦没已三年!
译文:看到鳌山灯彩,引起了仙人流泪,海外的神山已经沉沦三年!
注释:¹六鳌仙有泪:这里借指鳌山,是把灯彩迭成山的形状;仙是作者自比,因看鳌山灯彩联想到后句的神山沦没而伤心流泪。²神山:《史记·秦始皇纪》:“海中有三神仙:这里指台湾岛。
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译文:三年后的今夜天空不见月光,美丽的月亮大概在台湾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¹飞梦渡鲲(kūn)²
译文:想到海天之外去寻找明月,半夜里做梦,神魂飞渡重洋。
注释:¹五更:以前把一夜分成五更,一更大约两小时,此处指深夜。²鲲洋:台湾南部有海口名七鲲身台湾岛,鲲洋,指台湾海峡。
稻粱犹足活诸雏,妒敌专场好自娱。
稻粱¹犹足活诸雏(chú)²,妒敌专场³好自娱。
译文:稻粱已足够养活你那些小鸡,你还在斗鸡场妒敌自鸣得意。
注释:¹稻粱:指鸡饲料。²雏:小鸡。³妒敌专场:指斗鸡彼此敌视,都想斗倒对方,独占全场。
可要五更惊晓梦,不辞风雪为阳乌。
可要¹五更惊晓梦²,不辞³风雪为阳乌
译文:可要五更司晨唱晓叫人早起,不辞风雪为召唤朝阳而喔啼。
注释:¹可要:岂要,岂愿。²晓梦:指清晨时的美梦。³辞:避开。⁴阳乌:传说太阳中有三足鸟,比喻君王。

  《战国策·秦策》说:“诸侯不可一,犹连鸡不能俱止于栖亦明矣。”用缚在一起的鸡喻互相牵制不能一致的诸侯割据势力。此篇取这一比喻加以生发,借以揭露当时的藩镇。诗的头两句说:鸡的稻梁食料已足以养活其幼雏,但它们却互不相容,以独霸全场为乐。比喻藩镇虽割据世袭,或已高宫厚禄,荫及子孙,但仍为各自私利而彼此敌视,相互火并。“可要五更惊稳梦,不辞风雪为旧乌?”这两句是说:鸡的本心岂愿在五更时惊扰自己的酣梦,不辞风雪报晓,以迎接太阳的升起呢?比喻藩镇虽有时在表面上秉承朝命,但本心并不愿意为朝廷效力。

  这首诗借鸡为喻,揭露藩镇跋扈利己、贪婪好斗的本质。结合唐武宗会昌年问讨伐刘稹时的情况看,这首诗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诗中抓住鸡的特性,联系藩镇的种种表现,或直接讽刺,或进行反挑,虽不免有比附的痕迹,但由于诗人对讽刺对象的本质发掘较深,却能以犀利辛辣取胜。这首诗充分表示出对藩镇割据势力的愤懑,体现了诗人坚持统一、反对分裂的迫切要求。

参考资料:
1、 郑在瀛.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今注简释:崇文书局,2011:210
2、 霍松林.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714

--shāngyǐn

dàoliángyóuhuózhūchúzhuānchǎnghǎo

yàogèngjīngxiǎomèngfēngxuěwèiyáng

凉生遥渚。正绿芰擎霜,黄花招雨。雁外渔村,蛩边蟹舍,绛叶满秋来路。世事不离双鬓,远梦偏欺孤旅。送望眼,但凭舷微笑,书空无语。
凉生遥渚(zhǔ)¹。正绿芰(jì)²(qíng)霜,黄花招雨。雁外渔村,蛩(qióng)³边蟹(xiè)舍,绛(jiàng)叶满秋来路。世事不离双鬓(bìn),远梦偏欺孤蟹。送望眼,但凭舷微笑,书空无语。
译文:洲中陆地上凉气渐生,水面上绿色的菱角支撑着厚厚的一层白霜,岸边飘摇的黄菊,引来了绵绵的秋雨。几行大雁从天边匆匆飞过,水面上摇曳着几盏渔灯,蟋蟀在水边不停地哀鸣,岸上隐现着一间间狭小的房舍,秋叶绛红,昭示着深秋已然来临。世事变化无常,无法预料,却都在斑白的双鬓上显露出来;梦境渺远,仿佛也在欺侮我这孤独的旅人。我收回远眺的目光,倚着船舷微微笑着,用手在虚空中写字,却说不出半句话来。
注释:喜迁莺:又名《鹤冲天》、《万年枝》、《春光好》等,词牌名。¹渚:水中凸起之地。²芰:菱;菱角的古称。³蛩:此处指蟋蟀。⁴书空:用手指在虚空中写字。
慵觑。清镜里,十载征尘,长把朱颜污。借箸青油,挥毫紫塞,旧事不堪重举。间阔故山猿鹤,冷落同盟鸥鹭。倦游也,便樯云舵月,浩歌归去。
慵觑(qù)。清镜里,十载征尘,长把朱颜污。借箸(zhù)¹青油²,挥毫紫塞(sài)³,旧事不堪重举。间阔故山猿鹤,冷落同盟鸥鹭(lù)。倦游也,便樯(qiáng)云舵(duò)月,浩歌归去。
译文:懒得再看这秋景。看着镜中的自己,十年羁旅征尘,早已将容颜改变。我也曾在军帐中为皇上出谋划策,也曾挥毫于边塞,但岁月飘零,逝者如斯往事再也不堪再提啊!久别了故山的猿鹤,冷落了共盟隐居的鸥鹭。我早已经对这羁旅漂泊的生活感到万分厌倦了,就让我以云为樯、以月为舵,放声歌唱,隐居而去吧!
注释:¹借箸:意为出谋划策。²青油:军中帐幕。³紫塞:原指长城。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云。这里指边塞。⁴鸥鹭:即鸥鸟与鹭鸟。

  这是一篇羁旅词。上片采用触景生情的手法,写舟辑漂泊眼前所见景物,来表现词人迁谪之恨;下片采用夸张手法,写满面征尘的自我形象,进而转入对仕途往事的回忆。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功名未成的愤恨以及远离名利官场而隐居的决心。

  上片描写的是舟行所见、写眼前景。“凉生遥渚”,说明冷风是从水面上的小洲吹起。“正绿芰擎霜,黄花招雨。”水中菱角,岸上的菊花,正在经受着冷风、严霜、苦雨的煎熬。“雁外渔村,蛩边蟹舍,终叶满秋来路。”群雁南飞下的渔村,蟋蟀穴旁,紧靠着蟹窟。秋枫红叶,铺满来时的路面。写到这里,勾画出一幅萧索的秋天景象。其中“绛叶满秋来路”一句,读来平平,不动声色,实际上感慨系之,宦海浮沉,仕途坎坷,种种感慨,暗寓其中。这是上片的第一层,以写出环境背景。

  “世事不离双鬓”,这一句正是词人这种种感慨的正面表述。双鬓是世事的反映。世事艰难,催人衰老,使双鬓朝如青丝暮成雪。词人的归途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据《宋史》本传记载,冯去非“舟泊金焦山,有僧上谒。去非不虞其为大全之人也,周旋甚款。僧乘间致大全意,愿勿遽归,少候收召,诚得尺书以往,成命即下”。从宋史所言可看出丁大全用了先打后拉的手段,逼迫冯去非就范。

  “远梦偏欺孤旅”,实指这件事。冯去非对丁大全的伎俩,既表示愤怒,又觉得好笑,所以词中接下去写道:“但凭舷微笑,书空无语。”“微笑”,既是词人对丁大全之流嗤之以鼻,也是他在诀别官场之后心境坦然的表露。“书空无语”,是借用东晋殷浩典故。这个典故用得很贴切,词人位虽不及殷浩,但怀抱相似,遭遇相同。词人对这种不公平的遭遇,无话可说,“但”书空无语而已,幽愤之情,溢于言表。

  下片换头由映入“清镜”里满面征尘的自我形象,转入对仕途往事的回忆。“慷觑”,懒得看,实际上是不忍看。“十载征尘”句,指词人前后算来,他的仕途“征尘”生活,也不过十年左右。“长把朱颜污”,沉痛之中,杂有愤恨,对当时官场的批判,深刻犀利。“尘污”一词,主要用它政治上的寓意,矛头直指权奸丁大全之流。经历过十年的仕途坎坷生活后,词人从形象到心境都发生了极大改变,往日的朱颜已成“尘满面,鬓如霜”,所以不忍看。容颜已然苍老,心境也不例外,对长招朱颜污“的官场和小人,词人有了无奈而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借箸青油,挥毫紫塞”,是词人具体回忆自己仕途生活中能值得纪念的内容。《宋史》载冯去非“尝干办淮东转运司,治仪征”,仪征地处南宋的北边境,比作“紫塞”,亦无不可。从“借箸”、“挥毫”两句看,冯去非智谋超常,所以能在公卿间出谋运策,在边塞之上倚马挥毫。可是却被罢官,“借箸”,已成陈迹,词人用“旧事不堪重举”一笔结束过去,同样寓有不堪回首的沉痛。

  “间阔”以下,转写隐逸志趣。人生中原本不止一种美丽,一种价值。实现仕途抱负固然值得羡慕,但如果客观条件不允许,何不纵情山水,山林之趣也值得向往。“间阔故山猿鹤”、“冷落同盟鸥鹭”等句,承“十载征尘”而来,对久违的“故山猿鹤”、“同盟鸥鹭”有抱歉之意,同时又开启结句的“倦游”一层,脉络井然。结句则形象而明快地写出了归隐的行动。“樯云舵月,浩歌归去”,潇洒而决绝。

  这篇词“擎霜”、“招雨”,一“擎”一“招”,把“绿芰”、“黄花”、傲霜斗雨的精神状态写活了,“樯云舵月”句的“樯”、“舵”,皆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云为樯,以月为舵,形象丰富,造语空灵而秀美,给人以高逸骚雅、飘飘欲仙之感,与写归隐的内容极相贴合。颇似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文和《归园田居》诗,但与词人表现出的感情有差距。冯去非虽然“浩歌归去”,胸中多少有哀怨之情。陶渊明离开尘网,有一种说不尽的解脱之感。冯不如陶的洒脱,是在情理之中。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全宋词鉴赏辞典》.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73
无情流水多情客,劝我如曾识。杯行到手休辞却,这公道难得。曲水池上,小字更书年月。还对茂林修竹,似永和节。
无情流水多情客¹,劝我如曾识。杯行到手²休辞却,这公道³难得。曲水池上,小字更书年月。还对茂林修竹,似永和节
译文:流水无情,客人多情,如同似曾相识的老友劝我饮酒。杯行到手可不要推辞,这样的公道事是很难得的。弯曲的水道上,用小楷书写年月。还面对着茂密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像当年王羲之永和年间在兰亭集会一样。
注释:¹多情客:指苏轼自身及杨绘。²杯行到手:古代有曲水流杯的习俗,宾主环绕水流而坐,杯随流水行到人的面前,则此人饮酒。³公道:公平合理。⁴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⁵小字更书年月:小字,小楷。更书年月,指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载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⁶茂林修竹:茂密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出自《兰亭集序》中语。⁷永和节:指王羲之永和年间在兰亭集会。永和,东晋穆帝年号。
纤纤素手如霜雪,笑把秋花插。尊前莫怪歌声咽,又还是轻别。此去翱翔,遍赏玉堂金阙。欲问再来何岁,应有华发。
纤纤¹素手如霜雪,笑把秋花插。尊前莫怪歌声咽(yè)²,又还是轻别³。此去翱(áo)翔,遍赏玉堂金阙(què)。欲问再来何岁,应有华发
译文:歌女抬起那籍雪一般白净而又纤细柔嫩的双手,笑着将秋天的鲜花插入了花瓶。在宴会上可别责怪她唱出了呜呜咽咽的歌声,这还算是未把离别当作一回事呢。这次一去,要看一看所有辉煌的殿堂。要问哪一年再来相聚,怕是人都老了。
注释:¹纤纤:纤细柔长的样子,这里形容“素手”。²咽:呜咽,声音因阻塞而低沉。³轻别:以离别为轻,意为不把离别当作一回事。⁴玉堂金阙:玉堂,官署名,侍中有玉堂署,宋以后翰林院亦称玉堂,这里专指翰林。金阙:帝王的宫阙。⁵华发:花白的头发。

  上片写送别宴会上曲水流觞的场景。苏轼乐在曲水流杯的游戏中,把“无情流水”与“多情客”对照写来,显得饶有情味。接着将“流水”人格化,说流水劝我饮酒,苏轼和流水如同似曾相识一般。“杯行到手可不要推辞,这样的公道事是很难得的!”出语幽默,暗含着对世事的褒贬。苏轼还运用王羲之《兰亭集序》中一些现成的词语,“曲水池上”、“茂林修竹”,勾画出曲水流觞的场景,并多少透露出苏轼清雅脱俗的情怀。

  下片转到写别情。“纤纤素手如霜雪,笑把秋花插。”这两句强化了送别宴会留给苏轼的美好的印象,以写歌女的肢体、表情和动作为承启的笔墨,写来像特写镜头一样鲜明。 “尊前莫怪歌声咽,又还是轻别。”这两句从歌女的声情侧面触及了离别之情,别责怪歌女唱出了呜呜咽咽的歌声,不要把离别当作一回事。“此去翱翔,遍赏玉堂金胭。”这两句是专写杨绘,道出了送别的情由,以鸟的“翱翔”比喻人在仕途上的进取,以“玉堂金胭”点明杨绘入朝为翰林。“欲问再来何岁,应有华发。”写出了离别的惆怅,表达了苏轼真挚的友情。

  该词是一首送别词,采用拟人、用典的写作手法,以怀古为赠别,反衬了苏轼与旧友相劝饮酒以及浓郁的情谊。苏轼凭着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的能力,既描叙了儿女柔情,又有吊古追远之意,可谓词中有诗,这是苏轼词的一大特点。该词写出了一个送别词全新的境界,已超出了一般的送别词。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243-246

quànjīnchuán··qíngliúshuǐduōqíng--shì

qíngliúshuǐduōqíngquàncéngshíbēixíngdàoshǒuxiūquèzhègōngdàonánshuǐchíshàngxiǎogèngshūniányuèháiduìmàolínxiūzhúshìyǒngjié

xiānxiānshǒushuāngxuěxiàoqiūhuāchāzūnqiánguàishēngyànyòuháishìqīngbiéáoxiángbiànshǎngtángjīnquēwènzàiláisuìyīngyǒuhuá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晋侯¹复假(jiǎ)²于虞(yú)³以伐虢(guó)
译文: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注释:¹晋侯:晋献公。晋:国名,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东。²复假道:又借路。僖公二年晋曾向虞借道伐虢,今又借道,故用“复”。³虞:国名,姬姓。周文王封予古公亶父之子虞仲后代的侯国,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⁴虢:国名,姬姓。周文王封其弟仲于今陕西宝鸡东,号西虢,后为秦所灭。本文所说的是南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¹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²,寇(kòu)³不可翫(wán)。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译文: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话说‘颊骨和齿床互相依靠,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就如同虞、虢两国互相依存的关系啊。”
注释:¹表:外表,这里指屏障、藩篱。²启:启发,这里指启发晋的贪心。³寇:凡兵作乱于内为乱,于外为寇。⁴翫:即“玩”,这里是轻视、玩忽的意思。⁵其:反诘语气词,难道。⁶辅:面颊。⁷车:牙床骨。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
公曰:“晋,吾宗¹也,岂害我哉?”
译文:虞公说:“晋国,与我国同宗,难道会加害我们吗?”
注释:¹宗:同姓,同一宗族。晋、虞、虢都是姬姓的诸侯国,都同一祖先。
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勳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偪,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对曰:“大(tài)伯、虞仲¹,大王之昭²也 。大伯不从³,是以不嗣(sì)。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勳(xūn)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¹⁰爱之¹¹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¹²,不唯¹³(bī)¹⁴乎?亲¹⁵以宠¹⁶偪,犹尚害之,况以国乎¹⁷?”
译文:宫之奇回答说:“泰伯、虞仲是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泰伯没有跟随在太王身边,因此没有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第二代,是文王的执掌国政的大臣,在王室中有功劳,因功受封的典策还在主持盟会之官的手中。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桓、庄这两个家族有什么罪过?晋献公把他们杀害了,还不是因为近亲对自己有威胁,才这样做的吗?近亲的势力威胁到自己,尚且要加害于他,更何况对一个国家呢?”
注释:¹大伯、虞仲:周始祖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和次子。²昭:古代宗庙制度,始祖的神位居中,其下则左昭右穆。昭位之子在穆位,穆位之子在昭位。昭穆相承,所以又说昭生穆,穆生昭。泰伯、虞仲、王季俱为大王之子,都是大王之昭。³不从:指不从父命。⁴嗣:继承(王位)。大伯知道大王要传位给他的小弟弟王季,便和虞仲一起出走。宫之奇认为大伯没继承王位是不从父命的结果。⁵虢仲、虢叔:虢的开国祖,王季的次子和三子,文王的弟弟。王季于周为昭,昭生穆,故虢仲、虢叔为王季之穆。⁶卿士:执掌国政的大臣。⁷盟府:主持盟誓、典策的宫府。⁸将虢是灭:将灭虢。将,意同“要”。是,复指提前的宾语“虢”。⁹桓庄:桓叔与庄伯,这里指桓庄之族。庄伯是桓叔之子,桓叔是献公的曾祖,庄伯是献公的祖父。晋献公曾尽杀桓叔、庄伯的后代。¹⁰其:岂能,哪里能。¹¹之:指虞。¹²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庄公25年晋献公尽诛同族群公子。以为戮:把他们当作杀戮的对象。¹³唯:因为。¹⁴逼:这里有威胁的意思。¹⁵亲:指献公与桓庄之族的血统关系。¹⁶宠:在尊位,指桓、庄之族的高位。¹⁷况以国乎:此句承上文,因此省略了“以国”下的“逼”字。
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
公曰:“吾享祀(sì)¹丰絜,神必据我²。”
译文: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清洁,神必然保佑我。”
注释:¹享祀:祭祀。²据我:依从我,即保佑我。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¹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²天无亲,惟德是辅³。’又曰:‘黍(shǔ)(jì)非馨(xīn),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yī)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píng)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¹⁰以荐馨香¹¹,神其¹²¹³之乎?”
译文:宫之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里说:‘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又说:‘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又说:‘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都是相同的,但是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如此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神灵也就不享用了。神灵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消灭虞国,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难道神明会不享用(祭祀的食物)吗?”
注释:¹实:同“是”复指提前的宾语。²皇:大。³辅:辅佐,这里指保佑。所引《周书》已亡佚,这两句引见伪古文《尚书》,下同。⁴黍:黄黏米。⁵稷:不黏的黍子,黍稷这里泛指五谷。⁶馨:浓郁的香气。⁷易物:改变祭品。⁸繄:句中语气词。⁹冯:同“凭”。¹⁰明德:使德明。¹¹馨香:指黍稷。¹²其:语气词,加强反问。¹³吐:指不食所祭之物。
弗听,许晋使。
弗听,许晋使。
译文:虞公不听从宫之奇的劝阻,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宫之奇以其族行¹,曰:“虞不腊²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译文: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他说:“虞国的灭亡,不要等到岁终祭祀的时候了。晋国只需这一次行动,不必再出兵了。”
注释:¹以其族行:指率领全族离开虞。以:介词,表率领。²腊:岁终祭祀。这里用作动词,指举行腊祭。
八月甲午,晋侯围上阳,问于卜偃曰:“吾其济乎?”
八月甲午,晋侯围上阳,问于卜偃曰:“吾其济乎?”
译文:八月某一天,晋献公包围上阳。问卜偃说:“我能够成功吗?”
对曰:“克之。”
对曰:“克之。”
译文:卜偃回答说:“能攻下。”
公曰:“何时?”
公曰:“何时?”
译文:晋献公说:“什么时候?”
对曰:“童谣曰:‘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鹑之贲贲,天策炖炖,火中成军,虢公其奔。’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鹑火中,必是时也。”
对曰:“童谣曰:‘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qí)。鹑之贲(bēn)贲,天策炖(dùn)炖,火中成军,虢公其奔。’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鹑火中,必是时也。”
译文:卜偃回答说:“童谣说:‘丙子日的清早,龙尾星为日光所照;军服威武美好,夺取虢国的旗号。鹑火星像只大鸟,天策星没有光耀,鹑火星下整理军队,虢公将要逃跑。’这日子恐怕在九月底十月初吧!丙子日的清晨,日在尾星之上,月在天策星之上,鹑火星在日月的中间,一定是这个时候。”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从媵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故书曰:“晋人执虞公。”罪虞公,言易也。
冬,十二月丙子¹²,晋灭虢,虢公丑³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从媵(yìng)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故书曰:“晋人执虞公。”罪虞公,言易也。
译文:冬天十二月初一那天,晋灭掉虢国,虢公丑逃到东周的都城。晋军回师途中安营驻扎在虞国,乘机突然发动进攻,灭掉了虞国,捉住了虞公和他的大夫井伯,把井伯作为秦穆姬的陪嫁随从。然而仍继续祭祀虞国的祖先,并且把虞国的贡物仍归于周天子。所以《春秋》中记载说“晋国人捉住了虞公。”这是归罪于虞公,并且说事情进行得很容易。
注释:¹丙子:十二月初一正逢干支的丙子。²朔:每月初一日。³丑:虢公名。⁴京师:东周都城。今河南洛阳。⁵馆:为宾客们设的住处。这里用作动词,驻扎的意思。⁶媵:陪嫁的奴隶。⁷秦穆姬:晋献公女,嫁秦穆公。⁸书:指《春秋》经文。

  文章首先陈述了虞虢之间的紧密关系,然后揭露出晋侯残酷无情的本质,最后提醒虞国公国家存亡在于德行,而不在与神灵。文章批判了迷信宗族关系和神权至上的迂腐,反映了当时的民本思想。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开头只用“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一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接着便通过人物对话来揭示主题。语言简洁有力,多用比喻句和反问句。如用“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比喻虞虢的利害关系,十分贴切、生动,很有说服力。

  晋献公吞并虢国和虞国的成功,要归功于他的心狠手毒:一方面以本国宝物作诱饵,诱敌手上钩;一方面六亲不认,不顾同宗亲情,唯利是图。于是,不惜以阴谋诡计骗取虞国信任,将两国逐个吞食。俗话说,“舍不得孩子,打不到狼。”“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晋献公实实在在地照这样去做了,并且得到了回报,实际上什么都没有损失。但是,攻城略地的成功,却以不顾礼义廉耻为代价,得到了实际利益和好处,而因此失去了人心和道义。对于重视民心和道义的人来说,这样做是得不偿失;对于寡廉鲜耻的人来说,失去的无所谓,得到的才是实在的。人们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决定取舍的。

  如此说来,对于寡廉鲜耻、心狠手毒之徒不应当以仁义道德之心去对待,最好是以强硬的态度,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虞国的灭亡,就灭在太相信同宗亲情,对不义之徒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以为对方跟自己是一类人,以一种近乎于农夫的心肠,去对待凶狠的毒蛇。如果说这也是一场悲剧的话,那么则是由自己推波助澜、助纣为虐而导致的。如果灭亡的结果是自己一时糊涂、认识不清,被披着羊皮的狼蒙蔽了,尚还可以寄予一点同情,然而有贤臣坦诚相谏,苦口婆心地开导,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执迷不悟,固执己见,则可以说是咎由自取,不值得一点同情。

  曾经是作威作福的国君,一朝变成随他人之女陪嫁的奴隶,这种天上、地下的巨变,不能不使人感叹。这也应了那句老话:“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历史是不应当忘记的,读史可以使人明鉴,使人清醒。即使弱小而无法与强暴抗衡,那么弱小者之间的彼此照应、鼓励。安慰、同病相怜、支持,也可以让人在风雨之中同舟共济,患难与共,正所谓唇齿相依,唇亡齿寒。这些从惨痛的历史中总结出来的教训,完全可以说是千古不易的。就连平民百姓都懂得,听人劝得一半。欺人太甚的事不可一而再,再而三地容忍,即使无法奋起抗争,最起码是可以想法避开的。既不听劝,又不抗争,的确算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了。

参考资料:
1、 编者 清 吴调侯 .古文观止 :作家出版社 ,2008 :第17页 .

gōngzhījiànjiǎdào

zuǒqiūmíng xiānqín 

    jìnhóujiǎdàoguó 

    gōngzhījiànyuē  guó zhībiǎo guówáng cóngzhī jìn kòuwán zhīwèishèn zài yànsuǒwèi chēxiāng chúnwángchǐ齿hán zhě  guózhīwèi  

    gōngyuē  jìn zōng hàizāi  

    duìyuē  tài zhòng tàiwángzhīzhāo tàicóng shì guózhòng guóshū wángzhī wéiwénwángqīngshì xūnzàiwángshì cángméng jiāngguóshìmiè ài qiěnéngqīnhuánzhuāng àizhī huán zhuāngzhīzuì érwéi wéi qīnchǒng yóushànghàizhī kuàngguó  

    gōngyuē  xiǎngfēngjié shén  

    duìyuē  chénwénzhī guǐshénfēirénshíqīn wéishì  zhōushū yuē  huángtiānqīn wéishì  yòuyuē  shǔfēixīn míngwéixīn  yòuyuē  mín wéi  shì fēi mín shénxiǎng shénsuǒpíng jiāngzài ruòjìn érmíngjiànxīnxiāng shénzhī  

    tīng jìnshǐ使 

    gōngzhīxíng yuē   zàixíng jìngèng  

    yuèjiǎ jìnhóuwéishàngyáng wènyǎnyuē    

    duìyuē  zhī  

    gōngyuē  shí  

    duìyuē  tóngyáoyuē  bǐngzhīchén lóngwěichén jūnzhēnzhēn guózhī chúnzhībēnbēn tiāndùndùn huǒzhōngchéngjūn guógōngbēn  jiǔyuè shíyuèzhījiāo bǐngdàn zàiwěi yuèzài chúnhuǒzhōng shìshí  

    dōng shíèryuèbǐngshuò jìnmièguó guógōngchǒubēnjīngshī shīhuán guǎn suì mièzhī zhígōngtàijǐng cóngyìngqín érxiū qiěguīzhígòngwáng shūyuē  jìnrénzhígōng  zuìgōng y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