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日看花君不来,江城半夜与君开。
尽日看花君不来,江城半夜与君开。
楼中共指南园火,红烬随花落碧苔。
楼中共指南园火,红烬随花落碧苔。

duànxiùcái--wēn

jǐnkànhuājūnláijiāngchéngbànjūnkāi

lóuzhōnggòngzhǐnányuánhuǒhóngjìnsuíhuāluòtái

吕温

吕温

吕温(771~811) 字和叔,又字化光,唐河中(今永济市)人。德宗贞元十四年(798)进士,次年又中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贞元十九年(803),得王叔文推荐任左拾遗。贞元二十年夏,以侍御史为入蕃副使,在吐蕃滞留经年。顺宗即位,王叔文用事,他因在蕃中,未能参与“永贞革新”。永贞元年 (805)秋,使还,转户部员外郎。历司封员外郎、刑部郎中。元和三年 (808)秋,因与宰相李吉甫有隙,贬道州刺史,后徙衡州,甚有政声,世称“吕衡州”。 ▶ 113篇诗文

猜您喜欢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颜生¹称为仁²,荣公³言有道
译文:人称颜回是仁者,又说荣公有道心。
注释:¹颜生:即颜回,字子渊,春秋时鲁国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²称为仁:被称为仁者;以仁德而著称。《论语·雍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孔子家语》:“回之德行著名,孔子称其仁焉。”³荣公:即荣启期,春秋时隐士。⁴有道:指荣启期能安贫自乐。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屡空¹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译文:颜回穷困且短命,荣公挨饿至终空。
注释:¹屡空:指颜回生活贫困,食用经常空乏。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虽留空后名,一生亦枯槁(gǎo)¹
译文:虽然留下空后名,一生憔悴甚清贫。
注释:¹枯槁:本指草木枯萎,这里指贫困憔悴。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死去何所知,称(chèn)¹²为好。
译文:人死之后无所知,称心生前当自任。
注释:¹称心:恰合心愿。²固:必。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¹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译文:短暂人生虽保养,空死荣名皆不存。
注释:¹客:用人生如寄、似过客之意,代指短暂的人生。
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裸葬¹何必恶²,人当解意表³
译文:裸葬又有何不好?返归自然才是真。
注释:¹裸葬:裸体埋葬。²恶:不好。³意表:言意之外的真意,即杨王孙所说的“以反吾真”的“真”。

yǐnjiǔ ·shí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yánshēngchēngwéirén rónggōngyányǒudào 
kōnghuònián chángzhìlǎo 
suīliúshēnhòumíng shēnggǎo 
suǒzhī chēngxīnwéihǎo 
yǎngqiānjīn línhuàxiāobǎo 
luǒzàngè réndāngjiěbiǎo 
未洗染尘缨,归来芳草平。
未洗染尘缨(yīng)¹,归来芳草平²
译文:沾满灰尘的帽子还未清洗,匆匆归来后立即叩访山门。
注释:旧山:安旗等认为此指四川江油境内的匡山。匡山也叫戴天山。¹染尘缨:沾满灰尘的帽子。²芳草平:即芳草坪。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¹晴。
译文:爬满青藤的小路向远处伸延,高远的万点雪峰若隐若现。
注释:¹雪峰:安旗等注:“雪峰,当指岷山,俗称雪山,在江油县(即今四川省江油市)西北三百里,四季常有积雪。”
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
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
译文:周围满地都铺上枯枝冷叶,寒冷的峡谷中都是凝滞不动的密云。
嫩篁侵舍密,古树倒江横。
嫩篁(huáng)¹侵舍密,古树倒江横。
译文:冬日里生命常新的嫩篁竹,深山中老树古木斜倒着横在江面。
注释:¹篁:竹子。
白犬离村吠,苍苔壁上生。
白犬离村吠,苍苔壁上生。
译文:白狗离开村子在远处狂吠,苍苔在屋里的墙壁上生长。
穿厨孤雉过,临屋旧猿鸣。
穿厨孤雉(zhì)¹过,临屋旧猿鸣。
译文:厨房中出现野鸡穿来穿去,临屋处依然有猿猴在啼鸣。
注释:¹雉:野鸡。
木落禽巢在,篱疏兽路成。
木落禽巢在,篱疏兽路成。
译文:树枝掉落上面的鸟巢还在,篱笆疏漏成为野兽的路径。
拂床苍鼠走,倒箧素鱼惊。
拂床苍鼠走,倒箧(qiè)¹素鱼²惊。
译文:整理床铺有苍鼠急忙逃走,倒出箱子惊动了箱中蠹鱼。
注释:¹箧:箱子。²素鱼:即蠹鱼,蛀蚀书籍衣物的小虫,因其色白,故名。
洗砚修良策,敲松拟素贞。
洗砚修良策,敲松拟素贞¹
译文:要发愤读书学好治国本领,养成青松一样高尚的品格。
注释:¹素贞:指情操。
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
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¹
译文:这次回来不久将又要离去,离开后准备大干一番事业。
注释:¹三清:道教指神仙所居的最高仙境,包括玉清、上清、太清。此处比喻朝廷。

  此诗为李白在出游成渝等地返回匡山时所作,诗写自己匆匆归家发现旧居的荒败景象,表达了即将告别隐居读书生活的留恋之情。全诗采用移步换形之法,描写旧山景象和旧居的荒败,叹惋之情中却展示了自己立志发愤读书,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诗在形式上既讲求格式又不为格律所羁缚,体现了李白在诗歌创作上形式迁就内容的特点。

  诗中的李白归心似箭,未洗征尘,行色匆匆,即叩访山门。那久违的远山近水仿佛对他有意,那故园的芳草仿佛对他有情。在归来的路上,他以诗人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一系列景象:那碧绿的“一条藤径”,那高远的“万点雪峰”,满地密密麻麻的枯枝冷叶,一谷厚厚浓浓凝滞不动的寒云,冬日里生命常新的嫩篁,深山中老树古木破江而横。

  根据诗中的描写,万点静寂的雪峰前有一条鲜活碧绿的藤径,人踪渺无的自然里有冲风冒雪的嫩篁常青,纵然“谷寒云不行”,纵然“古树倒江横”,但静寂中依旧有远山的召唤,死灰中依旧有顽强的生命,这就是不灭的人性之灯。正是在这样的自然里,在这样的山水中,李白真切地感到,他的心是属于阳光、雪峰、嫩竹、白云和大自然的,也只有在自然的山水之中,他的心才是最自由的。人在自然山水中放情,心在自然山水中平衡,诗人在登山涉水之中感受到了自然给予他的无限生命力和无尽的快慰感。

  “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两句,表明李白此次回归“旧山”,只是作短暂停留,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又将远离。“归”即将“别”,要告别自己熟悉的居所,告别多年读书学习的一段重要人生经历,无怪乎作者使用了那么多笔墨。诗中明白宣告“去合到三清”,意即以诗文干谒权贵,重用于当世,以伸鲲鹏之志。

  李白的这种对自然山水的心仪与交流,是一种人格的“寻真”。他希望达到的,就是借客观自然山水的清凉,来尽情洗涤自己主观的俗虑。在李白的笔下,自然山水有时就是一种象征,当自然山水被当作是一种客观关联物,作为一种永恒的象征时,它就能使李白产生强烈的时空意识。

  这首诗首先写冬归旧山的急切心情,再写归山所见景象。虽然时值寒冬,地冷谷寒,但难掩诗人对旧山的喜爱:万点雪峰,在阳光下闪烁;爬满青藤的山间小路,依然充满生机。接着近距离描写旧居的荒凉破败。由于离居时久,诗人居所已成雉飞、猿啼、鼠走、兽奔之地,在铺陈描写中诗人难以掩饰的叹惋之情表露无遗。最后诗人表示要重新振作,发愤读书,以求闻达于当世,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参考资料:
1、 敬永谅.李白《冬日归旧山》探微.文史杂志,2004(5)

dōngguījiùshān

bái tángdài 

wèirǎnchényīng guīláifāngcǎopíng 
tiáoténgjìng绿 wàndiǎnxuěfēngqíng 
lěngxiānjìn hányúnxíng 
nènhuángqīnshě shùdàojiānghéng 
báiquǎncūnfèi cāngtáishàngshēng 
chuān穿chúzhìguò línjiùyuánmíng 
luòqíncháozài shūshòuchéng 
chuángcāngshǔzǒu dàoqièjīng 
yànxiūliáng qiāosōngzhēn 
shíchóng dàosānqīng 
雪尽深林出异芬,枯松槁槲乱纷纷。
雪尽深林出异芬,枯松槁(gǎo)¹(hú)²乱纷纷。
译文:雪后的深林中出现了一股奇异的芬芳香味,林中松树和其他植物都枯干,呈现一副乱纷纷的荒芜景象。
注释:¹槁:枯干。²槲:落叶乔木,叶子倒卵形,花黄褐色,结坚果,球形,木材坚硬。树皮可制栲胶。叶子和果实可入药。
此中恐是兰花处,未许行人着意闻。
此中恐是兰花处,未许行人着意闻。
译文:那唯一的一股芳香应该就是兰花所在之地,能有多少人会专门过来看看它呢。

lánhuā--fānghuí

xuějǐnshēnlínchūfēnsōnggǎoluànfēnfēn

zhōngkǒngshìlánhuāchùwèixíngrénzhewén

饥卧骨查牙,粗毛刺破花。
饥卧骨查牙¹,粗毛²刺破花³
译文:已经饿得瘦骨嶙峋的马儿躺卧着,粗硬的毛刺破那斑驳的花纹。
注释:¹骨查牙:形容马瘦骨嶙峋。查牙:错出不齐貌。²粗毛:马瘦则显毛粗。³花:指斑驳的毛片。
鬣焦珠色落,发断锯长麻。
(liè)¹焦珠色落,发²断锯长麻³
译文:鬣毛朱红色的光泽已消退只剩枯焦,额头上的毛已被粗长的麻绳磨断!
注释:¹鬣:马颈上的长毛。²发:马额头上的毛。³长麻:制作马络头的一种材料。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漫漫秋夜长,烈烈¹北风凉。
译文:漫漫的秋夜多么深长,烈烈的北风吹来正凉。
注释:¹烈烈:风吹过之声。
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展转¹不能寐(mèi)²,披衣起彷(páng)(huáng)³
译文:躺在床上辗转不能睡,披衣而起徘徊在前堂。
注释:¹展转:展同辗,指睡觉时翻来覆去。²寐:入睡。³彷徨:徘徊,犹豫不决,心神不定。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cháng)
译文:徘徊不定时光忽已久,白露渐渐浸湿我衣裳。
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译文:俯视池中清水起微波,仰看空中皎皎明月光。
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
天汉¹回西流²,三五³正纵横。
译文:心星噣星排列呈纵横,银河转而流向正西方。
注释:¹天汉:指银河。²西流:指银河由西南转而向正西流转,表示已是夜深时分。³三五:指星。三指心星,五指噣星。
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
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xiáng)
译文:草虫的叫声多么可悲,鸿雁孤独地向南飞翔。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yù)¹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译文:内心闷闷不乐忧愁多,连续不断地思念故乡。
注释:¹郁郁:苦闷忧伤。
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
愿飞安得翼,欲济¹河无梁²
译文:想要高飞何处得双翅,想要渡河河面无桥梁。
注释:¹济:渡。²梁:桥。
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¹
译文:面对长风而微微叹息,忧思不尽断我腹中肠。
注释:¹中肠:谓腹中之肠,喻愁苦之甚。中:同“衷”。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西北有浮云¹,亭亭²如车盖³
译文:西北天空有一朵浮云,耸立无依形状如车盖。
注释:¹浮云:漂浮的云。²亭亭:耸立而无所依靠的样子。³车盖:车蓬。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惜哉时不遇¹,适²与飘风会。
译文:可惜浮云没遇好时机,恰巧与突起的暴风相遇。
注释:¹时不遇:没遇到好时机。²适:正值,恰巧。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吹我东南行,行行¹至吴会²
译文:暴风吹我飘行到东南,南行来到吴郡会稽郡。
注释:¹行行:走了又走,这里是极言漂泊之远。²吴会:指吴郡与会稽郡,今江、浙一带。
吴会非我乡,安能久留滞。
吴会非我乡,安能久留滞(zhì)¹
译文:吴会二郡不是我故乡,如何能够在此久停留。
注释:¹滞:停留。
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弃置勿复陈¹,客子常畏人²
译文:抛开忧愁不必说其他,客子身居异乡畏人欺。
注释:¹弃置勿复陈:此为乐府诗套语。弃置:放在一边。陈:叙说。²畏人:言客子力单,怕被他人所欺。

  用“杂诗”做题名,开始于建安时期。《文选》李善注解释这一题名说:“杂者,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故云杂也。”也就是说,触物兴感,随兴寓言,总杂不类。所以,题为“杂诗",等于是无题,赋物言情,都是比较自由的。曹丕这两首杂诗则是抒写他乡游子的情怀。

  建安时期风气之一,是诗人喜作代言体诗。即揣摩客观人物的情怀代其抒情。曹丕是其中突出一个,如他的《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是代新婚者抒情,《寡妇诗》是代阮璃的遗孀抒情,《代刘勋妻王氏杂诗》是代弃妇抒情。《杂诗二首》也属于这一类,不过是代游子抒怀而已。它的高妙在于能真切地抒写出他乡游子的情怀与心境,其中自不妨有作者自身的感受,却并不限于作者一身,这是与自抒己情的抒情诗不尽相同的。

  第一首的主要特色在善用赋笔,也就是善用白描的手法写情。诗人先不点明主题,开篇用了整整十二句诗,即占全诗三分之二的篇幅,着意描写主人公夜不安席、徒倚彷徨的情态。诗人将主人公置于秋夜的大背景中,用环境的丰富拓开一介广阔的描写空间,得以从容落笔,淋漓写情,整个画面情景相生,气氛浓郁。

  诗从季节、辰侯发端。 “古诗云:“愁多知夜长”。思心愁绪满怀的人最不耐长夜的煎熬,而飒飒秋风自又分外增一层凄凉之感。首二句表面看来纯系景语,实际其中已隐含一愁人在,与三、四二句水乳交融,这是行笔入神的地方。人未见而神已出,全在诗句中酝酿的一种气氛,妙在虽不明言,却真切可感。三、四两句接着写出主人公心神不定,辗转难眠。五、六两句写主人公的思怀太深沉了,太专一了,竟然感觉不出时光的流逝,不知已徘徊了许久时间,露水都把衣衫沾湿了。虽只两何诗,却极传深思痴想之神。他低头游目,只有清澄的池水在月色下滚动鳞鳞的波光;仰头纵观,也无非明月当头,夜色深沉,银河已向西倾颓,寥廓的夜空上镶嵌一天星斗。第七至第十这四句诗笔笔写景,却笔笔无不关情。主人公那一种百无聊赖、寂寞孤独之感,直从字里行间泛溢出来,与开端两句同样具有以景传情之妙。“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恰在此时此境,又是秋虫的阵阵悲鸣送入耳鼓,失群的南飞孤雁闯入眼帘,无不触物伤情,频增思怀愁绪。整个这一大段,以悠然的笔调一笔笔描来,情景如见,气氛愈酿愈浓。

  经过上面这一段高妙笔墨的描述,主人公思深忧重的情态已如在眼前。这时诗人才将笔头轻轻掉入主题:“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二句便有千钧之重。这力量不是来自两句直述语本身,而是来自前面那一大段精采的铺垫描写。那深愁难遣、寝息不安、孤寂无聊的形象,已把乡思推到了极点,因而使这二句平淡的叙语具有了画龙点睛的妙用,与前面的情景相映益彰。由此也可以悟出古诗章法的奥妙。诗人并没有就此打住,继续从欲归不能这个侧面展拓一笔:“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强烈的归乡愿望,更反衬出乡思的深浓。而还乡无望,把主人公推入更深的悲哀,因而只有向风长叹,肝肠断绝了,这个结尾余味悠然,余情袅袅,颇有余音绕梁之妙。

  第二首诗与前一首虽然都是写游子题材,却截然不同。在艺术表现上,前一首多用赋笔,这一首则多用比兴。在思想内容上,前一首着重抒写他乡游子的缠绵深挚的思乡之情,这一首则着重表现游子身处异乡的不安之感。适应这一主题的需要,前六句运用比兴的手法突出揭示了游子身不自主流落他乡的情势。诗人将比兴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贴切传神,韵味浓郁。开端二句便奕奕有神:“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一朵飘摇不定的浮云本就与游子的处境极其切合,车是古人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浮云形似车盖,又分外增一层流移飘荡之感。下面每两句一层,层折而下,把游子流落他乡的遭际写得笔酣墨饱。“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浮云本难滞定一方,却又命乖时舛,恰与突起的狂风遭遇。飘风,暴起之风。以浮云遭遇狂风表现游子为情势所迫不得不奔走他乡,可谓形景切合,情理自然。因受飘风鼓荡,一去便千里迢迢,远至东南的极点了:“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句中没有一个感叹字眼,却有千回百转无限伤怀之味,“行行至吴会",无字不含远飓怨尤之意。这六句诗笔在浮云,意在游子,形象鲜明,意蕴沉深,耐人玩味。古人说诗写得好,要“意象俱足”,这几笔足以当之。

  开篇这六句诗中饱含对命运的哀怨。这哀怨固然来自游子飘泊之感,然而在这首诗中尤其是来自他乡难以驻足的怨愤。这就成为下文写游子异乡不安之感的先行之神。诗歌运笔前文能成后文先行之神,便前后关锁紧密,境界浑融,意浓味足。因此下文落笔便较为轻易了:“吴会非我乡,安能久留滞“。吴郡、会稽这两个地方不是我的家乡,怎么能长久呆在这里!虽只是一种态度决绝的声音,这声音的背后却不知含有多少怨苦与愤懑。妙在千言万语已经涌到嘴边,却没有一宗宗倾诉出来,而只化为一句决绝的声音,表现出极其复杂的感情,饶有余味。末二句用了同样的手法:“弃置莫复陈,客子常畏人。”丢开不要说了,作客他乡是不能不“常畏人”的。游子驻足他乡,人地两生,孤立无援,落脚与谋生都不能不向人乞求,看人眼色。这极为复杂的感受只用“畏人”二字表现出来,有含蕴无穷之感。

  异乡不安之感,也是游子歌咏的老主题。《诗经·王风·葛藟》说:“谓他人父,亦莫我顾。”“谓他人母,亦莫我有。”“谓他人昆,亦莫我闻。’’写尽了游子处他乡求告无门的境遇。汉乐府《艳歌行》中所写流宕在他县的兄弟几人要算遭遇较好的了,碰到个热情的女主人还为他们缝补破衣服,但已遭到男主人的猜忌与斜眼,害得他们不得不表白:“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不过曹丕这一首没有像《诗经》、汉乐府那样,做某些细节的具体描绘,而是全用高度概括的笔墨,发挥虚笔的妙用。写得虚了,似乎说得少了,实际上概括得更深广,启人想象更多,包蕴的内容更丰富了。虚、实各有其妙用,艺术的辩证法总是如此。

参考资料:
1、 李景华 .三曹诗文赏析集 :巴蜀书社 ,1988年 :71-76页 .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