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风日日问长年,鹢首遥知近个边。别后情亲难过我,故家人物更谁贤。
相风日日问长年,鹢首遥知近个边。别后情亲难过我,故家人物更谁贤。
一尊且对荒城酒,六月休牵上水船。小此淹留待追诏,公车归奏牍三千。
一尊且对荒城酒,六月休牵上水船。小此淹留待追诏,公车归奏牍三千。

ziyúnjìngxiānqiǎnshīyùn--zhāngxiàoxiáng

xiāngfēngwènzhǎngniánshǒuyáozhījìnbiānbiéhòuqíngqīnnánguòjiāréngèngshuíxián

zūnqiěduìhuāngchéngjiǔliùyuèxiūqiānshàngshuǐchuánxiǎoyānliúdàizhuīzhàogōngchēguīzòusānqiān

张孝祥

张孝祥

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卜居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唐代诗人张籍的七世孙。张孝祥善诗文,尤工于词,其风格宏伟豪放,为“豪放派”代表作家之一。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等传世。 ▶ 580篇诗文

猜您喜欢
牛靿咤咤,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
牛靿(yào)(zhà)¹,田确确²,旱块敲牛蹄趵(bō)³
译文:天久不雨,土地坚硬,牛拉着沉重的犁耙,喘着粗气一步一步地爬行着。牛蹄碰击着坚硬的土块,发出“趵趵”的声音。
注释:¹咤咤:农民的叱牛声。²确确:土块坚硬的样子。³趵趵:牛蹄声。
种得官仓珠颗谷,六十年来兵簇簇,日月食粮车辘辘。
种得官仓珠颗谷,六十年来兵簇(cù)¹,日月食粮车辘(lù)²
译文:驾牛的农民还嫌牛走得太慢,不断地挥动着鞭子,发出“咤咤”的声音,驱使着,吆喝着。然而农民终年劳累,用血和汗水换来的珍珠般的果实,却尽进了官仓,自己一无所得。因为六十年来,战争不断,年年月月、日日餐餐,官兵们吃的粮食全由农民供给,并由农民驾驶的大车不停地运往前线。
注释:¹簇簇:丛集的样子,此处以兵器的丛集象征战事的频繁。²辘辘:车轮声。象征着农民军输的繁重和急迫。
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归来收得牛两角。
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归来收得牛两角。
译文:自从官军征伐藩镇的战争开始以来,朝廷就把农民连人带牛和车以及农具一并征用了。农民驱牛驾车千里迢迢地把粮食运到前线后,结果连牛也被官兵宰杀吃掉了,农民只收得两只牛角而返。
重铸锄犁作斤劚,姑舂妇担去输官,输官不足归卖屋。
重铸锄犁作斤¹(zhú),姑舂(chōng)妇担去输官,输官不足归卖屋。
译文:但是战争还在没完没了地打下去,新的军输又在等待着他们。农民只得重铸犁锄,重做斤,重新开始一年的辛勤耕作,收获之后,运到官仓,终年辛勤劳动所获还交不够,甚至回来连房屋也被迫卖掉买粮纳税。
注释:¹斤:泛指农具。斤,斧子一类的工具。锄一类的农具。
愿官早胜仇早覆,农死有儿牛有犊,誓不遣官军粮不足。
愿官早胜仇早覆¹,农死有儿牛有犊(dú),誓不遣官军粮不足。
译文:但愿官军早日胜利,以报藩镇叛乱的仇恨,我们不要紧,累死了还有下一代,牛被杀了还有小牛犊,不会让官军的军粮缺少的。
注释:¹覆:覆灭,灭亡。
元和十二年(817),元稹得刘猛、李余古题乐府诗数十首,读后感动万分,于是和作了十九首,把他在江陵、通州的所见所闻一一写进这组古题乐府诗里。《田家词》就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他“息兵革”的政治主张。此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它自始至终几乎完全用农民自述的口吻、用白描的手法叙事,在貌似平和顺从的话语里,表现了农民痛苦的心声,蕴涵着农民的血泪控诉,因而具有更大的真实性和感人肺腑的力量。再加上短句的安排,叠字的选用,急促重浊的入声字的韵脚,不仅加强了诗的形象性和音乐性,声情和文情更加契合,深化主题,强化了感情,渲染了气氛,而且使这首古题乐府的特色更加鲜明。这正是元稹“颇近讴谣”的代表作。
阑干独倚天涯客。心影暗凋风叶寂。千山秋入雨中青,一雁暮随云去急。
阑干独倚天涯客。心影暗凋风叶寂。千山秋入雨中青,一雁暮随云去急。
译文:浪迹天涯的孤客独倚栏干,面对着深秋中的凄风凋叶,更觉得寂寞惆怅。绵绵群山在淅沥的秋雨中泛出了青光,一只离群的孤雁在暮色苍茫中随着迅飞的流云拼力地挣扎奋飞。
霜花强弄春颜色。相吊年光浇大白。海烟沈处倒残霞,一杼鲛绡和泪织。
霜花强弄春颜色。相吊年光浇大白¹。海烟沈处倒残霞,一杼鲛绡和泪织。
译文:百花凋零,惟有那秋菊逞强,显示出些许春天般的缤纷色彩。而我们却只能为那已消逝的美好年华举杯凭吊,饮一杯大白。暮天夕阳返照天空,倒挂着一缕美丽的彩虹,那是大海中的鲛人用泪水一梭梭编织的七彩鲛绡幻化而成的。
注释:¹大白:酒名。

  “阑干”两句,写出词人的心情。此言自己是一个四处飘泊的天涯孤客,如今独倚在栏干旁,面对着深秋中的凄风凋叶,那么心中的阴影就会显得更加浓厚,寂寞之情也会显得更深。此即情与景合也。所谓“离人心上秋”,秋景增愁情矣。“千山”两句,景中显情。绵绵群山在秋雨淅沥之中泛出了青光,此是指雨中山上的常青树林;而在天空中词人(天涯客)却见到,有一只离群的孤雁在暮色苍茫中随着迅飞的流云在拼力地挣扎着奋飞。这既是写实景,也是词人(天涯客)对所处的恶劣环境与自身的悲苦命运的一种写照。上片借景寄情。

  “霜花”两句,叹时光迅逝。“霜花”,指秋菊,黄巢《咏菊》诗中即有“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披黄金甲。”此处是说:秋终冬近之时,百花凋零,惟有那秋菊逞强,一枝傲霜,显示出了春天般的缤纷色彩。然韶华易逝,我们(指词人与吴见山)也已临近了暮年,但却犹各自为了生计而奔波在名利场中。因此让我们且为这已经消逝的美好年华而举杯凭吊,浮一大白吧。“海烟”两句,写景寄情。此言暮天夕阳返照天空,显出来半截美丽的彩虹(南人俗名为“冲”)。词人见之更把它联想成是:大海中的鲛人用泪水一梭梭编织而成的七彩鲛绡化成的景象。此既是写景,也有一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感叹在。下片也是托物寄情。

lóuchūn··jiànshānyùn--wényīng

lángàntiānxīnyǐngàndiāofēngqiānshānqiūzhōngqīngyànsuíyún

shuānghuāqiángnòngchūnyánxiāngdiàoniánguāngjiāobáihǎiyānshěnchùdàocánxiázhùjiāoxiāolèizhī

窗中忽有鹤飞声,方士因知道欲成。
窗中忽有鹤飞声,方士因知道欲成。
译文:窗外忽然传来仙鹤飞翔鸣叫的声音,求道的方士知道他所追求的道成了。
来取图书安枕里,便驱鸡犬向山行。
来取图书¹安枕里,便驱鸡犬向山行。
译文:取来道藏安放枕中,便驱赶着豢养的鸡犬,一同去往仙山,一同得道飞升。
注释:¹图书:道教道藏。
花开深洞仙门小,路过悬桥羽节轻。
花开深洞仙门小,路过悬桥¹羽节²轻。
译文:仙家洞府幽深,遍布鲜花,前方仙门洞口,狭小难行,到达仙境,走在高悬天际的桥梁之上,两旁仙家仪卫飘然而立。
注释:¹悬桥:高悬的桥梁,去往仙境的必经之路,悬天而建。²羽节:仙家仪卫,夹道相迎,恭迎新飞升的仙人。
送客自伤身易老,不知何处待先生。
送客自伤身易老,不知何处待¹先生。
译文:本是送别你得道飞升,但我却悲伤自己是凡人之躯,终归会老去,这一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相见了。
注释:¹待:遇到。先生:一词的最初含义是先出生的人,引申指长辈、知识丰富的人。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不见李生久¹,佯(yáng)²真可哀。
译文:没有见到李白已经好久,他佯为狂放真令人悲哀。
注释:¹“李生”句:李生,指李白。杜甫与李白天宝四载(745年)在山东兖州分手后,一直未能见面,至此已有十六年。²佯狂:故作颠狂。李白常佯狂纵酒,来表示对污浊世俗的不满。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世人皆欲杀¹,吾意独怜才²
译文:世上那些人都要杀了他,只有我怜惜他是个人才。
注释:¹“世人”句:指李白因入永王李璘幕府而获罪,系狱浔阳,不久又流放夜郎。有人认为他有叛逆之罪,该杀。²怜才:爱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译文:文思敏捷下笔成诗千首,飘零无依消愁唯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匡山¹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译文:匡山那有你读书的旧居,头发花白了就应该归来。
注释:¹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读书于此。

  开头一句,突兀陡起,好像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了。“不见”二字置于句首,表达了渴望见到李白的强烈愿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强调思念时间之长。杜甫和李白在兖州分手,已有整整十五年没有见面了。

  紧接着第二句,诗人便流露出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古代一些不满现实的人也往往佯狂避世,象春秋时的接舆。李白即自命“我本楚狂人”(《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并常常吟诗纵酒,笑傲公侯,以狂放不羁的态度来抒发欲济世而不得的悲愤心情。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却不得不“佯狂”,这实在是一个大悲剧。“佯狂”虽能蒙蔽世人,然而杜甫却深深地理解和体谅李白的苦衷。“真可”两字修饰“哀”,生动地传达出诗人无限叹惋和同情的心事。

  这种感情在颔联中得到进一步展现。这两句用了一个“反对”,产生了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永王李璘一案,李白被牵连,这些人就叫嚷要将“乱臣贼子”李白处以极刑。这里“皆欲杀”和“独怜才”,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怜”承上“哀”而来,“怜才”不仅是指文学才能,也包含着对李白政治上蒙冤的同情。杜甫另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一诗,以苏武、黄公比李白,力言他不是叛臣,又用贾谊、孔子之典来写他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悲剧。而这种悲剧也同样存在于杜甫的身上,他因疏救房琯而被逐出朝廷,也是“世人”的不公。“怜才”也是怜己。共同的遭遇使两位挚友的心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了,这就是杜甫深切哀怜的根本原因。

  颈联宕开一笔,两句诗是对李白一生的绝妙概括,勾勒出一个诗酒飘零的浪漫诗人的形象。杜甫想象李白在飘泊中以酒相伴,酒或许能浇其块垒,慰其忧愁。这一联仍然意在写李白的不幸,更深一层地抒发了怀念挚友的绵绵情思。

  深情的怀念最后化为热切的呼唤:“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诗意承上“飘零”而来,杜甫为李白的命运担忧,希望他叶落归根,终老故里,声声呼唤表达了对老友的深长情意。“匡山”,指绵州彰明(在今四川北部)之大匡山,李白少时读书于此,这时杜甫客居成都,因而希望李白回归蜀中正是情理中事。就章法言,开头慨叹“不见”,结尾渴望相见,首尾呼应,全诗浑然一体。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假藻饰。律诗往往借景抒情,或情景结合,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如五言律体,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诗薮》)杜甫往往打破这种传统写法,“通篇一字不粘带景物,而雄峭沈著,句律天然”(同上)。这首诗就是用的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感情深厚,同样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采用这种写法必然要吸收口语、散文的成分入诗,首先是剥落华藻,语言质朴自然,如本诗语言看似平常,却写出了对友人的一往情深;其次是通过散文化使精工整饬的律体变得灵活多姿,便于传情达意,如此诗用虚字转折诗意,使对偶不切等。这种律诗改变了传统的妃青俪白、四平八稳的老调,增强了律诗的表现力。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 :480-481 .
2、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五)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50-151 .

jiàn--

jiànshēngjiǔyángkuángzhēnāi

shìrénjiēshāliáncái

mǐnjiéshīqiānshǒupiāolíngjiǔbēi

kuāngshānshūchùtóubáihǎoguīlái

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
溶溶漾(yàng)¹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²
译文:汉江水波荡漾白鸥掠飞,江水碧绿澄净仿佛都能漂染衣衫。
注释:¹溶溶漾漾: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²好染衣:碧绿的江水可以把衣服染绿了。
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
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
译文:南来北往的人们随着时间流逝都会渐渐老去,夕阳总是送那钓鱼的船儿归去。

  《汉江》这首诗,是诗人写他在一个暮春的傍晚行经汉江时的所见所感。

  “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写出春日洁静宁适的景象。其中的“溶溶漾漾”,是形容汉江江水在日光下流动,波光闪烁的美丽样子。在这种水波荡漾的汉江中,水面上白鹭翻飞嬉戏,给人一种宁静美好的感觉。至于“绿净春深好染衣”一句,则是使用夸饰的手法,描述出汉江的江水,在盛春时节呈现出碧绿澄净的样子,乍看之下,仿佛可以取来作为染饰衣服之用。“绿净”是写汉江江水的碧绿澄净,“春深”则说明作者经过汉江时正是暮春时节,也交待致使汉江江水碧绿澄净的原因,这样的修辞,将春意的新、净、亮、丽的特质,全都蕴含在其中。

  “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通过上联对汉江美好春景的描写,带出春日之景虽然美好,作者心中对岁月的感慨,联想到又是新的一年到来,象征着人的年华又老了一岁。“南去北来人自老”一句,就是作者对自身南来北往年华消失的感慨。“人自老”三字,主要在表达年华老去的不自觉和无可避免。“夕阳长送钓船归”一句,则是描写每当夕阳西下时,便是钓船归返之时,如此日复一日,仿佛西沉的夕阳恒久以来,都在长送钓船回航一样。我们由此回想,当明天日出时,钓船就会再度出航,然后周而复始。人生的世代更迭,新人替换旧人,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在面对“南去北来人自老”的感触中,又何必自伤。如此接续描述,便自然在岁月消逝的无奈中,带出一些潇洒的意味来。

参考资料:
1、 简恩定编著.唐诗选读: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10:215-217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