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绝清江系老榕,杖藜小住翠阴中。
萦青缭白千山日,骇绿纷红万窍风。
足倦要休怜地僻,心闲无事见春工。
回塘大有田田叶,索酒来倾碧玉筒。
舟绝清江系老榕,杖藜小住翠阴中。
萦青缭白千山日,骇绿纷红万窍风。
足倦要休怜地僻,心闲无事见春工。
回塘大有田田叶,索酒来倾碧玉筒。
朱翌

朱翌

朱翌(1097—1167)字新仲,号潜山居士、省事老人。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卜居四明鄞县(今属浙江)。绍兴八年(1138),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祠部员外郎、秘书少监、起居舍人。十一年,为中书舍人。秦桧恶他不附己,谪居韶州十九年。桧死,充秘阁修撰,出知宣州、平江府。乾道三年卒,年七十一。名山胜景,游览殆。 ▶ 3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
客去波平槛(jiàn)¹,蝉(chán)²露满枝。
译文:当初你离去时春潮漫平栏杆;如今秋蝉不鸣露水挂满树枝。
注释:¹槛:栏杆。²蝉休:蝉声停止,指夜深。
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
永怀¹当此节²,倚(yǐ)³自移时
译文:此时我久久地怀念着,倚立在栏杆前不觉时光流逝。
注释:¹永怀:即长想,长久思念。²此节:此刻。³倚立:意谓今日重立槛前,时节已由春而秋。⁴移时:历时、经时。即时间流过,经历一段时间。
北斗兼春远,南陵寓使迟。
北斗¹兼春²远,南陵(líng)³寓使迟。
译文:离开长安已有两年之久,南陵的送信人却迟迟未至。
注释:¹北斗:即北斗星,因为它屹立天极,众星围绕转动,古人常用来比喻君主,这里指皇帝驻居的京城长安。²兼春:即兼年,两年。³南陵:今安徽南陵县,唐时属宣州。此指作者怀客之地。⁴寓使:指传书的使者。寓:寄,托。
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
天涯占梦¹(shuò)²,疑误有新知³
译文:远隔天涯我屡次占卜着美梦;疑心你有新交而把老友忘记。
注释:¹占梦:占卜梦境,卜度梦的吉凶。²数:屡次。³新知:新结交的知己。

  这是写诗人初秋夜晚的一段愁思。

  首联写愁思产生的环境。访客已经离去,池水涨平了栏槛,知了停止噪鸣,清露挂满树枝,好一幅水亭秋夜的清凉图景!但是,诗句的胜处不光在于写景真切,它还细致地传达出诗人心理感受的微妙变化。如“客去”与“波平槛”,本来是互不相关的两件事,为什么要连在一起叙述呢?细细推敲,大有道理。大凡人在热闹之中,是不会去注意夜晚池塘涨水这类细节的。只有当客人告退、孤身独坐时,才会突然发现:哟,怎么不知不觉间面前的水波已涨得这么高了!同样,鸣蝉与滴露也是生活里的常事,也只有在陡然清静下来心绪无聊时,才会觉察到现象的变化。所以,这联写景实际上反映了诗人由闹至静后的特殊心境,为引起愁思作了铺垫。

  第二联开始,诗人的笔触由“凉”转入“思”。永怀,即长想。此节,此刻。移时,历时、经时。诗人的身影久久倚立在水亭栏柱之间,他凝神长想,思潮起伏。读者虽还不知道他想的什么,但已经感染到那种愁思绵绵的悲凉情味。

  诗篇后半进入所思的内容。北斗星,因为它屹立天极,众星围绕转动,古人常用来比喻君主,这里指皇帝驻居的京城长安。怀春,即怀年,两年。南陵,今安徽繁昌县,唐时属宣州。寓,托。两句意思是:离开长安已有两个年头,滞留远方未归;而托去南陵传信的使者,又迟迟不带回期待的消息。处在这样进退两难的境地,无怪乎诗人要产生被弃置天涯、零丁无告的感觉,屡屡借梦境占卜吉凶,甚至猜疑所联系的对方有了新结识的朋友而不念旧交了。由于写作背景难以考定,诗中所叙情事不很了了。但我们知道李商隐一生不得志,在朝只做过短短两任小官,其余时间都漂泊异乡,寄人幕下。这首诗大约写在又一次飘零途中,缅怀长安而不得归,寻找新的出路又没有结果,素抱难展,托身无地,只有归结于悲愁抑郁的情思。“凉思”一题,语意双关:既指“思”由“凉”生,也意味着思绪悲凉。按照这样的理解,“凉”和“思”又是通篇融贯为一体的。

  此诗抒情采用直写胸臆的方式,不象作者一般诗作那样婉曲见意,但倾吐胸怀仍有宛转含蓄之处,并非一泻无余。语言风格疏郎清淡,不假雕饰,也有别于李商隐一贯的精工典丽的作风,正适合于表现那种凄冷萧瑟的情怀。大作家善于随物赋形,不受一种固定风格的拘限,于此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陈伯海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25-1226

liáng

shāngyǐn tángdài 

píngjiàn chánxiūmǎnzhī 
yǒnghuái怀dāngjié shí 
běidǒujiānchūnyuǎn nánlíngshǐ使chí 
tiānzhānmèngshuò yǒuxīnzhī 
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
忆昔先皇巡朔(shuò)¹,千乘万骑入咸(xián)阳。
译文:当年肃宗即位灵武,收复关中。借阴山骄子回纥之兵收复两京。
注释:¹先皇巡朔方:指唐肃宗在灵武、凤翔时期。
阴山骄子汗血马,长驱东胡胡走藏。
阴山骄子¹汗血马²,长驱东胡胡走藏³
译文:借阴山骄子回纥之兵收复两京,东胡安庆绪奔走河北死守邺城,史思明出兵相救安庆绪于邺城,既降又叛反复无常并复陷东京洛阳早是意料之中的事。
注释:¹阴山骄子:指回纥。²汗血马:大宛国有汗血马。³“长驱”句:东胡,指安庆绪。肃宗借兵回纥,收复两京,安庆绪奔河北,保邺郡,所以说胡走藏。
邺城反覆不足怪,关中小儿坏纪纲。
(yè)城反覆¹不足怪,关中小儿²坏纪纲。张后不乐上为忙,至令³今上犹拨乱,劳心焦思补四方。
译文:肃宗整日诚惶诚恐多方讨好信任关中小人李辅国,宠惧后宫张良娣,致使纲纪坏而国政乱,以致今日代宗仍在劳心焦思肃清朝纲。
注释:¹邺城反覆,指史思明既降又叛,救安庆绪于邺城,复陷东京洛阳一事。思明被迫投降,反覆无常,乃意料中事,故云不足怪。²关中小儿:指李辅国。上,指肃宗。³至令:一作“至今”。⁴今上:当今皇上,此指代宗。
张后不乐上为忙,至令今上犹拨乱,劳心焦思补四方。
我昔近侍叨¹奉引,出兵整肃不可当²
译文:当年我自己官为拾遗时。在皇帝左右,又拾遗职掌供奉扈从,代宗以广平王拜天下兵马元帅,先后收复两京势不可挡。
注释:¹叨:忝也,自谦之词。²“出兵”句:指代宗当时以广平王拜天下兵马元帅,先后收复两京。
我昔近侍叨奉引,出兵整肃不可当。
为留猛士守未央¹,致使岐(qí)(yōng)²防西羌(qiāng)
译文:代宗听信宦官程元振谗害,夺郭子仪兵柄,使岐雍一带兵力单薄,不能防敌于国门之外。
注释:¹“为留”句:猛士,指郭子仪。宝应元年(762年)代宗听信宦官程元振谗害,夺郭子仪兵柄,使居留长安。未央,汉宫名,在长安。²岐雍:唐凤翔关内地,边兵入卫,岐雍一带,兵力单薄,遂不能防敌于国门之外。
为留猛士守未央,致使岐雍防西羌。
犬戎(róng)¹直来坐御床,百官跣(xiǎn)²随天王³
译文:致使吐蕃入侵两京沦陷,府库闾舍,焚掠一空,百官狼狈就道,鞋子都来不及穿跟随代宗逃往陕州。
注释:¹犬戎:古代族名,又叫猃狁,古代活跃于今陕、甘一带,猃、岐之间。此处指吐蕃,广德元年(763年)十月,吐蕃入侵,代宗逃到陕州,长安第二次沦陷,府库闾舍,焚掠一空。²跣足:打赤足。写逃跑时的狼狈,鞋子都来不及穿。³天王:指唐代宗。
犬戎直来坐御床,百官跣足随天王。
愿见北地傅介子¹,老儒不用尚书郎²
译文:何时才能出现傅介子这样勇猛的人物来湔雪国耻啊,只要国家能灭寇中兴,我个人做不做尚书郎倒没关系。
注释:¹傅介子:西汉时北地人,曾斩楼兰王头,悬之北阙。杜甫意在湔雪国耻,故愿见能有这种人物。²尚书郎:作者自谓。《木兰行》:“欲与木兰赏,不用尚书郎。”
愿见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书郎。
忆昔开元¹全盛日,小邑(yì)²犹藏³万家室
译文:想当年开元盛世时,小城市就有万家人口。
注释:¹开元:唐玄宗年号(718—741年)。开元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治世之一。²小邑:小城。³藏:居住。⁴万家室:言户口繁多。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¹(sù)米白,公私仓廪(lǐn)²俱丰实。
译文:农业丰收,粮食储备充足。储藏米谷的仓库也装的满满的。
注释:¹流脂:形容稻米颗粒饱满滑润。²仓廪:储藏米谷的仓库。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chái)¹,远行不劳吉日出。
译文:社会秩序安定,天下太平没有寇盗横行,路无豺虎,旅途平安,随时可以出门远行,自然不必选什么好日子。
注释:¹路无豺虎:旅途平安,出门自然不必选什么好日子,指随时可出行。豺虎:比喻寇盗。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wán)鲁缟(gǎo)¹车班班²,男耕女桑³不相失
译文:当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到处是贸易往来的商贾的车辆,络绎不绝于道。男耕女桑,各安其业,各得其所。
注释:¹齐纨鲁缟:山东一带生产的精美丝织品。²车班班:商贾的车辆络绎不绝。班班:形容繁密众多,言商贾不绝于道。³桑:作动词用,指养蚕织布。⁴不相失:各安其业,各得其所。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¹奏云门²,天下朋友皆胶漆。
译文:宫中天子奏响祭祀天地的乐曲,一派太平祥和。社会风气良好,人们互相友善,关系融洽。
注释:¹圣人:指天子。²奏云门:演奏《云门》乐曲。云门,祭祀天地的乐曲。胶漆,比喻友情极深,亲密无间。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yú)年间¹未灾变²,叔孙礼乐萧何律³
译文:百馀年间,没有发生过大的灾祸。国家昌盛,政治清明。
注释:¹百馀年间:指从唐王朝开国(618年)到开元末年(741年),有一百多年。²未灾变:没有发生过大的灾祸。³“叔孙”句:西汉初年,高祖命叔孙通制定礼乐,萧何制定律令。这是用汉初的盛世比喻开元时代的政治情况。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岂闻一绢(juàn)¹²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译文:谁知安史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要卖万贯钱。
注释:¹一绢:一匹绢。²直,同“值”。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¹新除狐兔²穴。
译文:洛阳的宫殿被焚烧殆尽,吐蕃也攻陷长安,盘踞了半月,代宗不久之后收复两京。
注释:¹宗庙:指皇家祖庙。²狐兔:指吐蕃。颜之推《古意二首》:“狐兔穴宗庙。”杜诗本此。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伤心不忍问¹(qí)²,复恐初从乱离³说。
译文:不敢跟年高望重的人絮叨旧事,怕他们又从安禄山陷两京说起,惹得彼此伤起心来。
注释:¹不忍问:是因为怕他们又从安禄山陷京说起,惹得彼此伤起心来。²耆旧:年高望重的人。³乱离:指天宝末年安史之乱。
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小臣¹鲁钝²无所能,朝廷记识³蒙禄(lù)(zhì)
译文:小臣我愚钝无所能,承蒙当初朝廷授检校工部员外郎官职给我。
注释:¹小臣:杜甫自谓。²鲁钝:粗率,迟钝。³记识:记得,记住。⁴禄秩:俸禄。蒙禄秩:指召补京兆功曹,不赴。
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
周宣¹中兴望我皇²,洒泪³江汉身衰疾。
译文:希望当代皇上能像周宣王恢复周代初期的政治,使周朝中兴那样恢复江山社稷,我在江汉流经的巴蜀地区也会激动涕零的。
注释:¹周宣:周宣王,厉王之子。²我皇:指代宗。³洒泪:极言自己盼望中兴之迫切。⁴江汉:指长江和嘉陵江。也指长江、嘉陵江流经的巴蜀地区。因为嘉陵江上源为西汉水,故亦称汉水。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泪江汉身衰疾。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泪江汉身衰疾。

  题目虽说是《忆昔》,其实是讽今之作。第一首回忆的是唐肃宗的信任宦官和惧怕老婆,目的作于警戒代宗不要走他父亲的老道;第二首回忆的是唐玄宗是开元盛世,目的在于鼓舞代宗恢复往日繁荣,并不是为忆昔而忆昔。

  第一首上段九句,下段八句。上段九句感伤肃宗之失德。当时肃宗起兵灵武,收复西京长安,率回纥兵讨安庆绪,凡是肃宗认为是有才能的都以任用,便任用了李辅国。但宠幸张良娣,对于政事自然就很少有时间去管了。所以中兴之业,是仍处于停滞阶段的。“后不乐”,状其骄傲放纵。“上为忙”,状其畏缩恐惧。这分明写出了惧内意。王洙曰:“拨乱,内平张后之难。补四方,外能经营河北也。”下段八句感伤代宗不能振起。代宗初为元帅,出兵整肃,到了程元振带兵时,使郭子仪束手留京,吐蕃入侵,而肃宗再次外逃,一时边境无法安定下来,所以愿能有像傅介子这样的人物,杜甫意在湔雪国耻。“老儒”句,作者自叹不能为国靖乱而尸位素餐。

  第二首上段十二句,下段十句。上段十二句追思开元盛世。当时国盛民富,盗乱息止人民安定,政治通和清明,民风淳厚,礼仪等方面也秩序井然,胜于贞观之治。这里便是惜唐明皇疏于政事,所以又极盛转至衰败。下段十句悲痛乱离而思盼兴复。自开元至作此诗,战火不断,民不聊生。“绢万钱,无复齐纨鲁缟矣。田流血,无复室家仓廪矣。东洛烧焚,西京狐兔,道路尽为豺狼,宫中不奏云门矣。”(仇兆鳌《杜诗详注》)乱后景象,是不忍直视的。所以作者在此概叹,中兴事业只能期望于后世之君了。

  虽然杜甫是从地主阶级的立场和理想来观察现实,但第二首诗中所描述的人丁兴旺、和平环境、丰衣足食,却也是劳动人民所祈望的。因而杜甫的政治理想对广大人民是有利的。诗人素来就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崇高理想、“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精神境界,“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周宣中兴望我皇,洒血江汉身衰疾。”身处乱世、颠沛流离,仍抱忧国忧民之心,“愿见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书郎。”甘愿“洒血江汉”、再图中兴。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 张志民 .杜甫诗全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617-620 .
2、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219-221 .
3、 张志忠 .杜甫诗选 :中华书局 ,2005 :265-268 .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呈此菑亩。方叔涖止,其车三千。师干之试,方叔率止。乘其四骐,四骐翼翼。路车有奭,簟茀鱼服,钩膺鞗革。
薄言¹采芑(qǐ)²,于彼新田³,呈此菑(zī)。方叔涖(lì),其车三千。师干之试,方叔率止。乘其四骐(qí),四骐翼翼¹⁰。路车¹¹有奭(shì)¹²,簟(diàn)(fú)¹³鱼服¹⁴,钩膺(yīng)¹⁵(tiáo)¹⁶
译文:战士们采苦菜在行军间隙,从那片去年刚开垦的新田,转到这块未开垦的处女地。尊贵的方叔带领大军到来,三千战车滚滚而来势逶迤,三军儿郎挥盾演武有士气。尊贵的方叔我们的好统帅,高坐战车把青黑骏马驾驭,四匹青黑骏马进退都有序。高大的战车远看遍体彤红,垂方纹竹帘鱼皮箭袋斜披,马儿胸前大带缨络嚼头系。
注释:¹薄言:句首语气词。²芑:一种野菜。³新田:毛传:“田一岁曰菑,二岁曰新田,三岁日畲(yú)。”⁴菑亩:见上注。⁵涖:临。⁶止:语助词。⁷干:盾。⁸试:演习。⁹骐:青底黑纹的马。¹⁰翼翼:整齐严谨的样子。¹¹路车:大车。路,通“辂”。¹²奭:红色的涂饰。¹³簟茀:遮挡战车后部的竹席子。¹⁴鱼服:鲨鱼皮装饰的车箱。¹⁵钩膺:带有铜制钩饰的马胸带。鞗¹⁶革:皮革制成的马缰绳。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中乡。方叔涖止,其车三千。旂旐央央,方叔率止。约軧错衡,八鸾玱玱。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有玱葱珩。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中乡¹。方叔涖止,其车三千。旂(qí)(zhào)²央央,方叔率止。约軧(qí)³错衡,八鸾玱(qiāng)。服其命服,朱芾(fú)斯皇,有玱(qiāng)葱珩(héng)¹⁰
译文:战士们采苦菜在军营四旁,从那片去年刚开垦的新田,转到这块民居田野的中央。尊贵的方叔带领大军到来,三千战车滚滚而来势浩荡,蛟龙龟蛇的战旗高高飘扬。尊贵的方叔我们的好统帅,他的战车红皮缠毂纹横辕,马嘴边的八只鸾铃响叮当。尊贵的方叔身着天子命服,大红蔽膝是那样富丽堂皇,身上的青苍佩玉朗朗脆响。
注释:¹中乡:乡中。²旂旐:画有龙和蛇图案的旗帜。³约軝:用皮革约束车轴露出车轮的部分。⁴错衡:在战车扶手的横木上饰以花纹。⁵玱玱:象声词,金玉撞击声。⁶服:穿起。⁷命服:礼服。⁸芾:通“韍”,皮制的蔽膝,类似围裙。⁹有玱:即“玱玱”。¹⁰葱珩:翠绿色的佩玉。
鴥彼飞隼,其飞戾天,亦集爰止。方叔涖止,其车三千。师干之试,方叔率止。钲人伐鼓,陈师鞠旅。显允方叔,伐鼓渊渊,振旅阗阗。
(yù)¹彼飞隼(sǔn)²,其飞戾(lì)³天,亦集爰止。方叔涖止,其车三千。师干之试,方叔率止。钲(zhēng)伐鼓,陈师鞠旅。显允方叔,伐鼓渊渊,振旅¹⁰(tián)¹¹
译文:苍鹰隼鹞长空中疾飞如电,它尽展雄姿时而一飞冲天,时而停止飞翔栖落在树尖。尊贵的方叔带领大军到来,三千战车滚滚而来起尘烟,三军儿郎挥盾演武壮如山。尊贵的方叔我们的好统帅,士兵们鸣金击敲响彻霄汉,列队誓师发出必胜的宣言。我们尊贵的方叔威风凛然,击鼓前进咚咚咚响个不停,鸣金收兵锵锵锵肃然静安。
注释:¹鴥:鸟飞迅疾的样子。²隼:一类猛禽。³戾:到达。⁴止:止息。⁵钲人:掌管击钲击鼓的官员。⁶陈:陈列。⁷鞠:训告。⁸显允:高贵英伟。⁹渊渊:象声词,击鼓声。¹⁰振旅:整顿队伍,指收兵。¹¹阗阗:击鼓声。
蠢尔蛮荆,大邦为仇。方叔元老,克壮其犹。方叔率止,执讯获丑。戎车啴啴,啴啴焞焞,如霆如雷。显允方叔,征伐玁狁,蛮荆来威。
(chǔn)¹尔蛮荆²,大邦³为仇。方叔元老,克其犹。方叔率止,执讯获丑。戎车啴(tān)¹⁰,啴啴焞(tūn)¹¹,如霆如雷。显允方叔,征伐玁(xiǎn)(yǔn)¹²,蛮荆来¹³¹⁴
译文:你这愚蠢不开化的荆蛮人,胆敢跟我泱泱大国作对头。尊贵的方叔元老英雄人物,老当益壮操劳国事善筹谋。尊贵的方叔带领大军到来,抓捕审讯万千俘虏竞授首。战车阵滚滚而来隆隆作响,隆隆作响滚滚向前不停留,犹如雷霆万钧震天动地吼。我们尊贵的方叔威风凛凛,亲率大军出征讨伐猃狁族,愚蠢的蛮荆人敢不低下头!
注释:¹蠢:愚蠢,无知的举动。²蛮荆:对南方部族的蔑称。³大邦:大国,指周王朝。⁴元老:年长功高的老臣。⁵克:能。⁶壮:光大。⁷犹:通“猷”,谋略。⁸执讯:捉住审讯。⁹获丑:俘虏。¹⁰嘽嘽:兵车行走的声音。¹¹焞焞:车马众多的样子。¹²玁狁:古代少数民族匈奴在周朝时的名称。¹³来:语助词。¹⁴威:威服。“蛮荆来威”即“来威蛮荆”。

  《小雅·采芑》诗的开首以“采芑”起兴,很自然地引出这次演习的地点:“新田”、“菑亩”。紧接着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军出现在旷野上,马蹄得得,敲不碎阵列中之肃穆严整;军旗猎猎,掩不住苍穹下之杀气腾腾。在这里,作者以一约数“三千”极言周军猛将如云、战车如潮的强大阵容,进而又将“镜头的焦距”拉近至队伍的前方,精心安排了一个主将出场的赫赫威仪。只见他,乘坐一辆红色的战车,花席为帘、鲛皮为服,四匹马训练有素、铜钩铁辔,在整个队伍里坐镇中央,高大威武而与众不同。真是未谋其面已威猛慑人。诗的第二章与上大体相同,以互文见义之法,主要通过色彩刻画(“旗旐央央”,“约軝错衡”),继续加强对演习队伍声势之描绘。在对方叔形象的刻画上则更逼近一步:“服其命服”的方叔朱衣黄裳、佩玉鸣鸾、气度非凡。同时也点明他为王卿士的重要身份。第三章格调为之一变,以鹰隼的一飞冲天暗比方叔所率周军勇猛无敌和斗志昂扬。接下来作者又具体地描绘了周师在主帅的指挥下演习阵法的情形:雷霆般的战鼓声中,战车保持着进攻的阵形,在响彻云霄的喊杀声中向前冲去;演习结束,又是一阵鼓响,下达收兵的号令,队伍便井然有序地退出演习场,整顿完毕后,浩浩荡荡地返回营地。(“伐鼓渊渊,振旅阗阗”)。第四章辞色俱厉,以雄壮的气概直斥无端滋乱之荆蛮(“蠢尔蛮荆,大邦为仇”)。告诫说,以方叔如此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之师旅讨伐荆蛮,定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摧敌之军,拔敌之城,俘敌之人,败之于谈笑挥手之间(“方叔率止,执讯获丑”)。

  统观全诗,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是此诗并非实写战争,而是写一次军事演习。这从诗中“师干之试”等处可证。其二,此诗从头至尾层层推进,专事渲染,纯以气势胜。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58-361

cǎi

míng xiānqín 

yáncǎi xīntián chéng fāngshūzhǐ chēsānqiān shīgànzhīshì fāngshūshuàizhǐ chéng  chēyǒushì diàn gōuyīngtiáo 
yáncǎi xīntián zhōngxiāng fāngshūzhǐ chēsānqiān zhàoyīngyīng fāngshūshuàizhǐ yuēcuòhéng luánqiāngqiāng mìng zhūhuáng yǒuqiāngcōnghéng 
fēisǔn fēitiān yuánzhǐ fāngshūzhǐ chēsānqiān shīgànzhīshì fāngshūshuàizhǐ zhēngrén chénshī xiǎnyǔnfāngshū yuānyuān zhèntiántián 
chǔněrmánjīng bāngwéichóu fāngshūyuánlǎo zhuàngyóu fāngshūshuàizhǐ zhíxùnhuòchǒu róngchētāntān tāntāntūntūn tíngléi xiǎnyǔnfāngshū zhēngxiǎnyǔn mánjīngláiwēi 

一朝别后,二地相悬。
一朝¹别后,二地相悬²
译文:自从我们分别,两个人的心思差别可真大啊。
注释:¹一朝:一时,一旦。²相悬:相去悬殊,差别大,也作“相县”。
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
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
译文:当时只说三四个月后就相见,谁能想到如今已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
七弦琴无四弹,八行书无可传。
译文:没有心情弹七弦古琴,也不想去寄书信。
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九连环¹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译文:精致的连环玉断裂了,我在长亭里等你等得望眼欲穿。
注释:¹连环:连环成串的玉。
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译文:即使我有一百个心思在想你,有一千个挂念系在你身上,也只是无可奈何地责怪你。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杆。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杆。
译文:内心有万语千言说都说不完,可你不在身边我百无聊赖,徒劳地倚遍栏杆。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
重九¹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²月圆人不圆。
译文:在重阳节登高时看到孤零的大雁,在中秋时月亮圆满我们却没有团圆。
注释:¹重九:即重阳节,因在农历九月初九,故又称重九,有登高的习俗。²仲秋: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八月仲秋即为中秋节,有团圆之俗。仲:排行第二或居中。
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
七月半,秉(bǐng)(zhú)¹烧香问苍天,
译文:七月半的时候我持烛烧香问苍天,
注释:¹秉烛:手持灯火来照明。
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四寒。
译文:六月的三伏天那么热,人们都在摇扇子,可我的心却是寒冷的。
五月石榴红似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五月石榴红似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译文:五月石榴花开红似火,偏偏遇上一阵阵的冷雨浇打花朵。
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四意乱。
译文:四月的枇杷还没有成熟,我就在对着镜子心烦意乱了。
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
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
译文:春光奔走忙,三月的桃花凋落随水流婉转。
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
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
译文:二月的风筝断了线,飘零无依真可怜。
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译文:唉,我的郎君啊,多想下一世你做妾来我为郎。
我李百万叶,柯条布中州。
我李百万叶¹,柯(kē)条布中州²
译文:我们李家如同一棵大李树,枝叶百万遍布中州。
注释:¹叶:喻宗族支派。²中州:即中国。
天开青云器,日为苍生忧。
天开青云器¹,日为苍生忧。
译文:老侄为天生的青云之器,天天为百姓操心。
注释:¹青云器:能飞黄腾达的大器。
小邑且割鸡,大刀伫烹牛。
小邑且割鸡,大刀伫烹(pēng)¹
译文:治理小县如同“割鸡”,将来还会大刀宰牛,将有大用。
注释:¹“小邑”二句:《论语·阳货》中说,孔子到了武城,听见一片弦歌之声,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后以“割鸡”为治理县政之代称。烹牛,喻施展大本领。
雷声动四境,惠与清漳流。
雷声动四境,惠与清漳(zhāng)¹流。
译文:你的官声如雷贯月惊动四邻,你的惠政将与清漳同流。
注释:¹清漳:水名,源出于山西阳泉南。经山西和县、河北涉县,南流入清漳。
弦歌咏唐尧,脱落隐簪组。
弦歌咏唐尧¹,脱落隐簪(zān)²
译文:县境内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老侄无为而治,官帽也不戴,形同吏隐。
注释:¹“弦歌”句:歌颂唐尧的无为而治。²簪组:冠簪和冠带。此指官服。簪,插戴官帽用的簪子。组,系帽的带子。隐簪组:指有隐士风度。
心和得天真,风俗由太古。
心和得天真,风俗由太古。
译文:百姓为德政所化心平气和,有天真的赤子之心,风俗像太古一样纯朴。
牛羊散阡陌,夜寝不扃户。
牛羊散阡陌,夜寝不扃(jiōng)¹
译文:牛羊散于阡陌之中,百姓们家家夜不闭户。
注释:¹扃户:闭户。
问此何以然,贤人宰吾土。
问此何以然,贤人宰¹吾土。
译文:问为什么能这样,他们回答说,是县令贤明。
注释:¹宰:此处用作动词,任县令。
举邑树桃李,垂阴亦流芬。
举邑树桃李,垂阴¹亦流芬。
译文:县中种植桃李树,到处散发出桃李花的芬芳。
注释:¹垂阴:树木枝叶覆盖形成阴影。
河堤绕绿水,桑柘连青云。
河堤绕绿水,桑柘连青云。
译文:河中流的是清清的河水,两岸桑柘茂密如云。
赵女不冶容,提笼昼成群。
赵女不冶容¹,提笼昼成群。
译文:赵地的女子不爱梳洗打份,成群地在田野里提笼采桑。
注释:¹冶容:女子修饰得很妖媚。
缲丝鸣机杼,百里声相闻。
(sāo)¹鸣机杼,百里声相闻。
译文:家家都在忙着缲丝和纺织,百里之间,机杼之声相闻。
注释:¹缲丝:煮茧抽丝。
讼息鸟下阶,高卧披道帙。
讼息鸟下阶,高卧披道帙(zhì)¹
译文:由于无人告状,县衙前门可罗雀,县令高卧无事,在闲读道书。
注释:¹道帙:道书的书衣,此指道书。
蒲鞭挂檐枝,示耻无扑抶。
蒲鞭(biān)¹挂檐枝,示耻无扑抶(chì)²
译文:檐前挂着蒲鞭,对有过失的百姓只是象征性的惩罚。
注释:¹蒲鞭:用蒲草做成的鞭子,用来做象征性的惩罚。²扑抶:鞭打。
琴清月当户,人寂风入室。
琴清月当户,人寂风入室。
译文:政闲时明月当头,琴声清越;庭中寂然,清风入室。
长啸一无言,陶然上皇逸。
长啸一无言,陶然上皇¹逸。
译文:老侄但长啸无言,陶然如上皇之逸人。
注释:¹上皇:即羲皇,伏羲。
白玉壶冰水,壶中见底清。
白玉壶冰¹水,壶中见底清。
译文:政清德高,洁如玉壶之冰,壶中透明见底。
清光洞毫发,皎洁照群情。
清光洞毫发,皎洁照群情。
译文:清光一片,可鉴毫发,从中可映出百姓们的身影。
赵北美佳政,燕南播高名。
赵北美佳政,燕南¹播高名。
译文:清漳县令的高名和佳政,在赵北燕南一带到处传颂。
注释:¹赵北、燕南:指河北中部她区。
过客览行谣,因之颂德声。
过客览行谣,因之颂德声。
译文:我这位过客听了百姓们赞颂县令美政的民谣,因此写出了这篇颂诗。

  这首诗四十句,每八句用一韵,为一层诗意,共五层诗意。声韵随情而变。平仄互换。诗中描绘清漳政通民和,风俗淳古,礼乐之乡,歌颂贤吏李聿。全唐诗有李聿小传,曾作清漳令,后为尚书郎。从全诗中反映了李白的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并形象地描绘出理想的社会蓝图。充满着自信和豪情。

  诗从开端到“惠与清漳流”为第一段,紧扣诗题,概略介绍李聿的才识、气质、治邑的惠政,预示其是前途远大,无可限量的青云人物。开端两句概述李氏家族,传宗百万代(夸张说法),宗干支脉,遍布中州大地。这种介绍法,因始祖为道圣李耳,当今又是李氏天下,颇引以为自豪和荣耀。用以衬托下面对李聿的介绍。李聿是天赋与的才识和美德,作为县令,日日为苍生忧患。这四句以树木的繁盛比喻李氏繁衍百代,而遍布全国。又以天开青云比况其才能德性,正因如此,李聿才日日替百姓着想。为百姓生活能幸福安居,日夜思虑谋画。这是李白理想中的贤吏形象,对于现实的李聿,可能更富于理想化了。接着又用四句诗,概括其政绩。前两句化用孔子的话。孔子观子游治武城,闻弦歌声,曾感慨地说:“割鸡焉用牛刀。”李白用此典故是说李聿是治国的大才,治理清漳小邑,如同用宰牛刀割鸡,将来前途如大刀宰牛,必有大用。因其大德大才治邑,德政如雷声响遍四境之内,其给与百姓的好处,又如清漳水流滋润着全县百姓。这就使“青云器”、“苍生忧”形象而具体化了,开花结果了。李聿不愧为李氏的后代,为李氏又争了光。

  接着诗人又用八句诗写李聿以礼乐治邑,邑清民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不让太古之风。前两句写李聿如同孔子弟子子游治理武城邑,以礼制教化百姓,以歌声感化百姓,音乐之声,唐尧之曲,深入人心。而县令李聿却是不拘礼法,脱略官服而不顾,颇似隐士。县令风度惠及百姓,民心和而得天真之性,民风淳朴如上古三皇之世。白日牛羊散在田间南北通行的道路上,而入夜,家家不闭户,不担心被盗。中间这四句描绘出一个理想社会图景,人性天真疏放,淳朴自然,礼让谦和,不争不贪,无贫无富之分。正因如此、诗人以惊异之情,询问百姓,探竟其原因,得到了“贤人宰吾土”的满意回答,点逗出诗眼。吏治非常重要,德教也是非常重要。这就具体点明李聿治政思想和个性。

  接着诗人再用八句诗,写百姓安居乐业,发展生产,民无游闲好逸之徒,吏无苛政繁扰。县人遍植桃李树,树树垂荫,散发芳香。河堤绕着渌水,桑柘树连排,远及青云。美女不打扮妖冶之容,白天成群结队,提笼采桑。夜间缲丝织布,机杼和鸣,百里之内,声息相闻。八句诗状出百姓,男耕女织,各安其业,社会繁荣,发达兴旺,民富可知。这正是礼乐弦歌教化的结果。从百姓这个侧面颂扬李聿德政治绩。照应“为苍生忧”句。再次证明治政美过于安民,感化人心。唯此才能“我无为而民自化”,李聿正是这样的官吏。惠及百姓后,而心自安无忧。

  接着诗人用八句诗,写邑内政治安定,民无诉讼,贤吏逸豫。诗人形象地描写官衙内无讼事,群鸟落在官衙台阶上,而县令却依然高卧北窗下,翻阅着道家书籍。官衙檐边挂着用蒲草编的鞭子,用来对犯罪人行刑,表示羞辱之意罢了。在皓月当空,月光入户之时,琴声清悠。人息静寂,风吹入室,此时县令李聿长啸抒心,无言高卧,如上古的伏羲皇帝,和乐安详。“讼息”一句化用谢灵运的“虚馆绝诤讼,空庭来鸟雀”之意,以示政通民和,民绝诉讼。“高卧”句又用陶渊明为彭泽令,高卧北窗下,翻阅书籍,自称是羲皇上人,抚无弦之琴以自乐。“蒲鞭”二句,又用东汉南阳太守刘宽的典故,人有过失,但用蒲鞭捶打,而不用苦刑,表示羞辱之意,令其知耻而改过。李白在这八句诗中频用典故,赞美李聿如陶潜、刘宽治邑以德,而不唯刑。民知礼而耻过,政治清明。这是百姓乐业在政治上的必然反映,是诗意的深化。

  诗中结尾八句,集中笔墨赞美李聿为官清廉,洞察民情,明辨是非,公正无私。诗的前四句,化用鲍照“清如玉壶冰”的诗意,进而比较李聿官清如水,玉壶冰水,清澈见底。清光可见毫发,白亮透明可照群人之情。这四句诗喻人至美,本质圣洁,光采照人,是一位内外一致彻底透明的人物,为官自然清如水,明如镜,为民造福。这就是诗人所称赞的“贤人”。接着诗人再用四句赞美李聿的佳政:燕赵百姓,同颂其嘉政,共传其美名,而我李白这位过客,观赏行人歌谣,因为这个缘故,歌诵你的德政与美好声誉。这八句诗采取比较与间接写法,刻画李聿的形神美,超出清漳,越及燕赵,传名当世,流芳百世。总结全诗,照应开端。收结有力,余音绕梁,回味无尽。

  李白所颂扬的清漳县令李聿,体现出他的贤能政治理想。同时对现实中信谗任佞,贪官鱼肉人民,是一个否定。他更希望李氏子弟不辱李氏宗祖,不辱李氏王朝,无愧于百姓的父母官,如李聿一样,治理好地方,惠及百姓。这就是李白以饱满的热情歌颂李聿的原因,也是李白所追求的作人价值。然而李白为社会开出这一良方,没有被当时统治集团所接受。同前贤一样,只能存在古代所谓圣贤的头脑里、口头上、文字中,只是空想而已。李白也不例外,这是由封建统治阶级利益所决定的。

  李白这首五言古诗写得高古淡远,纵横变化,开唐代五古格高意远,神情横逸,变化神奇的正风,是唐人五古中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320-322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