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鼓发姑孰,送君朝帝乡。
打鼓发姑孰,送君朝帝乡。
风流夸半刺,耆旧忆襄阳。
风流夸半刺,耆旧忆襄阳。
别酒不成醉,征途能底忙。
别酒不成醉,征途能底忙。
只应旗脚转,趁此麦天凉。
只应旗脚转,趁此麦天凉。

sòngtōngpànfàncháosànzhìmǎnzàocháo--hóngmài

shúsòngjūncháoxiāng

fēngliúkuābànjiùxiāngyáng

biéjiǔchéngzuìzhēngnéngmáng

zhǐyīngjiǎozhuǎnchènmàitiānliáng

洪迈

洪迈

洪迈(1123——1202),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人,字景卢,号容斋,又号野处。洪皓第三子。官至翰林院学士、资政大夫、端明殿学士,副丞相、封魏郡开国公、光禄大夫。卒年八十,谥“文敏”。配张氏,兵部侍郎张渊道女、继配陈氏,均封和国夫人。南宋著名文学家。 ▶ 128篇诗文

猜您喜欢
琅琊幽谷,山水奇丽,泉鸣空涧,若中音会,醉翁喜之,把酒临听,辄欣然忘归。既去十余年,而好奇之士沈遵闻之往游,以琴写其声,曰《醉翁操》,节奏疏宕而音指华畅,知琴者以为绝伦。然有其声而无其辞。翁虽为作歌,而与琴声不合。又依《楚词》作《醉翁引》,好事者亦倚其辞以制曲。虽粗合韵度而琴声为词所绳约,非天成也。后三十余年,翁既捐馆舍,遵亦没久矣。有庐山玉涧道人崔闲,特妙于琴,恨此曲之无词,乃谱其声,而请于东坡居士以补之云。
(láng)(yá)¹幽谷²,山水奇丽,泉鸣空涧(jiàn),若中音会³,醉翁喜之,把酒临听,辄(zhé)欣然忘归。既去十余年,而好奇之士沈遵闻之往游,以琴写其声,曰《醉翁操》,节奏疏宕(dàng)而音指华畅,知琴者以为绝伦。然有其声而无其辞。翁虽为作歌,而与琴声不合。又依《楚词》作《醉翁引》,好事者亦倚其辞以制曲。虽粗合韵度而琴声为词所绳约,非天成也。后三十余年,翁既捐馆舍,遵亦没久矣。有庐山玉涧道人崔闲,特妙于琴,恨此曲之无词,乃谱其声,而请于东坡居士以补之云。
译文:欧阳修在滁州游琅琊幽谷,飞瀑鸣泉,声若环佩。美妙动人,乐而忘归,写了篇《醉翁亭记》,脍炙人口,当时就刻石立了碑。沈把特意跑到滁州探访,见那琅琊山水确如醉翁妙笔所绘,就动了兴致,以琴寄趣,创作了一支宫声三叠的琴曲《醉翁吟》(即《醉翁操琅然》)。沈把寻了个机会为欧阳修亲自弹奏此曲,欧阳修听了很高兴。并应沈的请求为该曲作了词。欧词自是大手笔,“然调不主声,为知琴者所惜。”调不主声就是唱不出来。沈把的《醉翁吟》传开之后,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不但争传《醉翁吟》琴曲,连欧阳修所作《醉翁吟》歌词,也有好事者纷纷为其谱琴曲,但都不理想。冥冥中似乎在等待着什么机缘,一晃三十多年过去,欧阳修、沈把相继去世,庐山玉涧道人崔闲还惦记着这件事。崔闲精通琴曲,曾拜沈把为师。他非常喜欢此曲,“常恨此曲无词,乃谱其声,请于东坡居士。”苏轼贬谪黄州期间,崔闲多次从庐山前往拜访。一次他揣着《醉翁吟》的曲谱登门,请东坡填词。苏轼不但诗文高妙,而且精通音律,听明来意,欣然应允。于是乎,崔闲弹,东坡听,边听边谱词,不大一会儿就完成了。
注释:¹琅琊:山名。在今安徽滁县西南。欧阳修《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邪也。”²幽谷:幽深的山谷。³若中音会:好像与音乐的节奏自然吻合。⁴醉翁:欧阳修的号。见《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注。⁵沈遵:欧阳修《醉翁吟》:“余作醉翁亭于滁州。太常博士沈遵,好奇之士也。闻而往游焉。爱其山水,归而以琴写之。作《醉翁吟》三叠。”⁶绝伦:无与伦比。⁷绳约:束缚,限制。⁸捐馆舍:死亡的婉称。《战国策·赵策》:“今奉阳君捐馆舍。”鲍彪注:“礼:妇人死日捐馆舍。盏亦通称。”按欧阳修卒子熙宁五年(1072)。
琅然。清圜。谁弹。响空山。
琅然¹。清圜(yuán)²。谁弹。响空山。
译文:飞瀑似珠玉叠串琅琅鸣泉,高山推出明月,清朗团圆。我问:是谁?琴弦轻响,优美的旋律,回荡空山。
注释:¹琅然:象声词。响亮的样子。²清圜:清新圆润。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译文:无人应答,静寂塞满广大空间。只有醉翁理解这天上的琴弦。这是大自然的音籁,美妙呵,难以言传。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月明风露娟(juān)¹。人未眠。
译文:明月中天,清风把琴声送出很远,露水似真珠,眨着笑眼。此时此刻,谁能安恬入眠?
注释:¹娟娟:美好的样子。
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荷蒉(kuì)¹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译文:背负草编筐篓的人,走过山前,大声高呼:有心人才能如此这般!
注释:¹荷蒉:背着草筐,此喻懂得音乐的隐士。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¹
译文:醉翁长啸,吟诵新的诗篇。余音袅袅,回答的是谷中的流泉。
注释:¹醉翁啸咏,声和流泉:谓欧阳修吟咏之声跟山间泉水之声相应。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译文:醉翁去了,不再回还。抛下的只是,朝的吟咏,夜的哀怨。
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
山有时而童颠(diān)¹,水有时而回川²
译文:山,有时会裸露光秃秃的山巅;水,有时会倒流回环。然而,醉翁呢?
注释:¹童颠:山顶光秃。²回川:漩涡。
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
思翁无岁年¹,翁今为飞仙。
译文:他已不会回到少年。醉翁呵,已经归去,幻化成仙。
注释:¹思翁无岁年:谓思念醉翁无时或释。无岁年,不论岁月。
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
此意在人间,试听徽(huī)¹外三两弦。
译文:这美妙的乐曲,却留在人间。不信,请你倾听,听呵,听这流注的奔泉。手指弹奏以外,还有新的一两只和弦,这《醉翁操》便是乐曲中的名篇。
注释:¹徽:琴徽,系弦的绳。后世多指琴面十三个指示音节的标志为徽。此句谓试听弦外之音。

  这是琴曲,属正宫。苏轼词集原不载。同时郭祥玉效作一首。序云:“予甥以子瞻所作《醉翁操》见寄,未以为工也。倚其声作之。”此后,辛弃疾作一首,始编入集中,即正式沿用为词调。又,楼钥二首,其一和苏氏韵。宋人所作,合五首。双凋,九十一字。上片十句十平韵,下片十句八平韵。

  苏轼此词就是专门为琴曲《醉翁操》这一天生绝妙之曲而谱写的。由于时代变迁,琴曲《醉翁操》原来是有其声而无其辞,此后乐谱失传,却变成有其辞而无其声。现传苏轼所作词,是否得其天籁,这就只能从语言文字中加以揣摩。

  这首词上片,状写流泉之自然声响及其感人效果。

  “琅然。清圜。谁弹。响空山。”四句为鸣泉飞瀑之所谓声若环佩,创造出一个美好意境。琅然,乃玉声。《楚辞·九歌》曰:“抚长剑兮玉珥,璆锵呜兮琳琅。”此用以状流泉之声响。“清圜”二字,有用以形容月亮的,如杜甫《舟中》诗曰:“今朝云细薄,昨夜月清圆”;有用以形容荷叶的,如周邦彦《苏幕遮》词“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有用以形容声音的,如苏轼《一从花》词“钟鼓渐清圆”。这里用来说声音——琅然的流泉,清越圆转;而以夜月作陪衬。谓:在此夜月清圆而又十分幽静的山谷中,是谁弹起这一绝妙的乐曲?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这是上面设问的回答。谓:这是天地间自然生成的绝妙乐曲。这一绝妙乐曲,很少有人能得其妙趣,只有醉翁欧阳修能够于醉中得之,亦能理解其天然妙趣。于是,这就进一步表明了流泉声响之无限美妙。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一句不是正面写声响,但却说出了声响所产生的巨大感人效果。谓:在此明月之夜,“风含翠筱娟娟静,雨裹红蕖冉冉香”(杜甫《狂夫》诗句),人们因为受此美妙乐曲所陶醉,迟迟未能人眠。

  “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上二句说一般人听此曲听得入了迷,此二句说这一乐曲如何打动了荷蒉者。《论语·宪问》曰:“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词作将此流泉之声响比作孔子之击磬声,用荷蒉者对击磐声的评价,颂扬流泉之自然声响。

  下片描述醉翁的啸咏声及琴曲声。“醉翁啸咏。声和流泉。”二句照应上片所说,只有醉翁欧阳修才能得其天然妙趣。欧阳修曾作《醉翁亭记》于滁州。在琅琊幽谷听鸣泉,且啸且咏,乐而忘返,天籁人籁,完全融为一体。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二句说醉翁离开滁州,流泉失去知音,只留下自然声响,但此自然声响,朝夕吟咏,似带有怨恨情绪。“怨”为平声,作名词解。

  “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二句说时光流转,山川变换。琅琊诸峰,林壑尤美,并非永远保持原状。童颠,指山无草木。谓:蔚然而深秀之琅琊,有时候也将失去其奇丽景象。至于水,同样也不是永远朝着一个方向往前流动的。因此,琅琊幽谷之呜泉也就不可能完美地保留下来。

  “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二句说山川变换,人事变换,人们因鸣泉而念及醉翁,而醉翁却已化仙而去。《十洲记》载:蓬莱山周回五千里,有圆海绕山,无风而洪波百丈,不可往来。唯飞仙能到其处耳。词作用此典,意即醉翁化为飞仙,一去不复返,鸣泉之美妙,也就再也无人聆赏了。

  但是,“此意在人问,试听徽外三两弦。”二句说鸣泉虽不复存在,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存人间,这就是琴曲《醉翁操》。因为琴曲《醉翁操》乃鸣泉之另一知音沈遵,以琴声描摹下来的乐曲,同是鸣泉之天然和声。词作最后将着眼点落在琴声上,突出了全词的主题。

  从词意上看,词作写鸣泉及其和声,能将无形之声响写得如此真实可感,如果不是对于大自然的造化之工有着真切的体验,无论如何也不能臻于此境。而且,从格式上看,词作句式及字声配搭非常奇特。开头四句,“琅然。清圜。谁弹。响空山”,只有一个仄声字(“响”)。其余都是平声。接着两句亦然。这样的安排,恐怕与此曲所属宫调有关。同时,上二下两结句作七言拗句,上结“曰(入作去)有(上代平)心也(阳上作去)哉此贤”与下结“试听徽外三两弦”,四声相合,当也是特意安排(据盛配《词调订律》卷二十二)。这都是琴曲韵度所留下的音乐印记。

  全词节奏鲜明,韵脚鲜明,读来朗朗上口,其中画面感十足,于乐曲搭配更见绝妙,实为不可多得的佳作,无怪乎清代陈廷焯《词则·别调集》中评价本词“清绝、高绝,不许俗人问津”。

参考资料:
1、 (宋)王禹偁等著 .宋词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超值金版 :新世界出版社 ,2011.03 :第129页 .
2、 施议对编撰 .宋词一百首 :岳麓书社 ,2011.01 :第51页 .
3、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 .宋词鉴赏大全集 上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2.09 :第135页 .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进士及第,历秘书省著作郎。政和间,天下争言瑞应,廷臣辄笺表贺,徽宗观所作,称为奇才。他日,特出制诏三题使具草,立就,上即草后批:“可中书舍人。”未几,自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时上方乡神仙之事,蔡京引方士王仔昔以妖术见,朝臣戚里寅缘关通。安中疏请自今招延山林道术之士,当责所属保任;并言京欺君僣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已而再疏京罪,上曰:“本欲即行卿章,以近天宁节,俟过此,当为卿罢京。”京伺知之,大惧,其子攸日夕侍禁中,泣拜恳祈。上为迁安中翰林学士,又迁承旨。宣和元年,拜尚书右丞;三年,为左丞。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靖康初,言者论其缔合王黼、童贯及不几察郭药师叛命,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责授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随州居住;又贬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内徙道州,寻放自便。绍兴初,复左中大夫。子辟章知泉州,迎安中往,未几卒,年五十九。安中为文丰润敏拔,尤工四六之制。徽宗尝宴睿谟殿,命安中赋诗百韵以纪其事。诗成,赏叹不已,令大书于殿屏,凡侍臣皆以副本赐之。其见重如此。
王安中字¹履道,中山阳曲人。进士及第²,历³秘书省著作郎。政和间,天下争言瑞应,廷臣辄(zhé)(jiān)表贺,徽宗观所作,称为奇才。他日,特出制诏¹⁰三题使具草¹¹,立就,上¹²即草后批:“可中书舍人¹³。”未几,自秘书少监除¹⁴中书舍人,擢¹⁵御史中丞¹⁶。开封逻卒¹⁷夜迹盗¹⁸,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fù)以为盗,民讼诸¹⁹府,不胜考掠²⁰之惨,遂诬服²¹。安中廉²²知之,按²³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时上方乡²⁴神仙之事,蔡京引方士²⁵王仔昔以妖术见,朝臣戚里²⁶寅缘²⁷关通²⁸。安中疏请自今招延山林道术之士,当责所属保任²⁹;并言京欺君僣³⁰上、蠹(d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³¹纳之。已而再疏京罪,上曰:“本欲即行卿章,以近天宁节³²,俟³³过此,当为卿罢京。”京伺知之,大惧,其子攸日夕侍禁中³⁴,泣拜恳祈。上为迁安中翰林学士,又迁承旨³⁵。宣和元年,拜尚书右丞;三年,为左丞。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王黼(fǔ)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³⁶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³⁷。药师跋扈(hù),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靖康初,言者³⁸论其缔合³⁹王黼(fǔ)、童贯及不几察⁴⁰郭药师叛命⁴¹,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⁴²嵩山崇福宫;又责授⁴³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随州居住;又贬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内徙道州,寻放自便。绍兴初,复左中大夫。子辟章知泉州,迎安中往,未几卒,年五十九。安中为文丰润敏拔,尤工四六之制⁴⁴。徽宗尝宴睿谟殿,命安中赋诗百韵以纪其事。诗成,赏叹不已,令大书于殿屏,凡侍臣皆以副本赐之。其见重⁴⁵如此。
译文: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考中进士,历任秘书省著作郎。政和年间,天下人争相议论祥瑞,朝廷大臣动辄上表称贺,徽宗看了王安中的上表,称他为奇才。后来有一天,徽宗特地拿出三封诏令让他草拟,安中马上写成,皇上就在他的草稿后批道:“可任中书舍人。”不久,从秘书少监授任中书舍人,提升为御史中丞。开封巡逻的士卒晚上捉拿盗贼,盗贼逃走,有个百姓受惊出门与士卒相遇,士卒把他当作盗贼绑起来;百姓到开封府申诉,受不住惨酷的拷打,于是被屈伏罪。安中审察后得知实情,审理冤屈,立即放走这个百姓,让官吏抵罪。当时皇上正向往神仙之事,蔡京向皇上引见方士王仔昔,朝廷大臣及外戚们都结交关照他。安中上疏请求从今召用山野道士,应当责令引见人担保,并且陈述蔡京欺君僭上、祸国害民的几件事。皇上惊觉地采纳了他的意见。不久再次上疏指责蔡京的罪行,皇上说:“本来打算马上实行你的上奏请求,因为接近天宁节,等过了此节,一定为你罢免蔡京。”蔡京探察得知,非常害怕,他的儿子蔡攸日夜在宫中侍从,向皇上哭诉恳求。皇上因此升迁安中为翰林学士,又升他为学士承旨。宣和元年,授任尚书右丞;宣和三年,任左丞。金人来朝归还燕山旧地,朝廷谋求帅臣,安中请求前往。王黼向皇上赞誉他,皇上授任他为庆远军节度使、河北山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国降将郭药师任同知府事。药师骄横,府中政事都专断独行,安中无法制止,于是曲意逢迎他,因此药师越发骄横。靖康初期,谏官弹劾他勾结王黼、童贯以及不纠察郭药师违反朝命,安中被罢贬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被贬任为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在随州居住;又被贬为单州团练副使,在象州安置。高宗即位,把他迁到内地道州,不久让他自便。绍兴初年,复任左中大夫。其子王辟章任泉州知州,迎接安中前往,不久去世,终年五十九岁。安中作文章丰润敏拔,尤其擅长四六文体。徽宗曾经在睿谟殿举行宴会,命令安中赋百韵诗以记其事。诗写成后,徽宗欣赏赞叹不已,命令大字书写在殿屏上,只要是侍臣,就都把副本赏赐给他们。受到重视就像这样。
注释:¹字:表字,人的别名。《礼记》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又说“幼名,冠字。”可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成人礼而戴冠,这时才有字。字和名常有意义上的联系。自称用名,表示谦虚;称人用字,表示尊敬。²及第:指科举考试考中,特指考中进士。³历:担任、先后担任各种官职。⁴秘书省著作郎:秘书省是专门管理国家藏书的中央机构,其位有监、少监、丞。著作郎是负责编修国史官名。⁵政和:是宋徽宗赵佶的年号。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8年(1111-1118),取自《尚书》“庶政惟和,万国咸宁”,意即“为政者如奉行和谐统治,那天下都将平安无事”。⁶瑞应:古代以为帝王修德,时世清平,天就降祥瑞以应之,谓之瑞应。⁷辄:礼记,就。⁸笺:信札,名词用作动词,用信札。⁹表贺:上表庆贺。¹⁰制诏:皇帝的命令。¹¹具草:拟稿;起草。¹²上:君主;帝王。¹³中书舍人:官名,任起草诏令之职。¹⁴除:任命;授职。¹⁵擢:提升官职。¹⁶御史中丞:官名,御史台长官之一,负责监察朝廷官吏。¹⁷逻卒:巡逻的士兵。¹⁸迹盗:跟踪查捕盗贼。¹⁹诸:“之于”的合音,代词兼介词。²⁰考掠:考,假借为“拷”,拷打;掠,拷打,拷问。²¹诬服:无辜而服罪。²²廉:察考,访查。²³按:考查,研求。²⁴乡:通“向”,向往,景仰。²⁵方士:方术之士。古代自称能访仙炼丹以求长生不老的人。²⁶戚里:帝王外戚聚居的地方,借指外戚。²⁷寅缘:指某种可资凭借攀附的关系。²⁸关通: 勾结,串通。²⁹保任:担保。³⁰僣: 超越本分。³¹悚然:形容害怕的样子。³²天宁节:宋时定徽宗诞辰为天宁节。³³ 俟:等待。³⁴禁中:指帝王所居宫内。³⁵承旨:官名。唐代翰林院有翰林学士承旨,位在诸学士上。凡大诰令﹑大废置﹑重要政事,皆得专对。宋元仍其制。³⁶知:主持,主管。³⁷同知府事:同知府事、同知节度使事与同知州事,都是地方副长官。³⁸言者:指言官,包括监官和谏官;监官是代表君主监察各级官吏的官吏(耳目);谏官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³⁹缔合:结合。⁴⁰几察:犹稽查。几,通“讥”。⁴¹叛命:背叛王命。⁴²提举:管理,掌管。⁴³责授:指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官。⁴⁴四六之制:即骈文,骈文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句式整齐的四六字句,被称为四六文。⁴⁵见重:受到重视。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孰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 速进,则阖。”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扑,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
庚寅¹冬,予自小港欲入蛟(jiāo)²城,命小奚³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yíng)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西开否?”渡者孰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 速进,则阖(hé)。”予愠(yùn)为戏。趋行及半,小奚扑,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西已牡¹⁰矣。予爽然¹¹思渡者言近道¹²。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¹³犹是也夫¹⁴,其犹是也夫!
译文:顺治七年冬,我从河岸一小码头上岸,吩咐小书僮背上用夹板捆扎好的一叠书相随,要去蛟州城。这时西边的太阳已经落山,薄雾晚烟缠绕于树枝梢头,远望县城,大约有二里路程。于是顺便向摆渡船工问道:“到城南门,现在赶路,还来得及进城吗?”那位摆渡者仔细打量小书僮,回答说:“如果稳步慢走,还能进得城,要是急忙赶路,城门则已关闭。”我听了不觉动气,认为他的话是戏弄人。我们二人于是脚步匆匆、奋力奔走,行至半路,小书僮摔一跤,捆书的绳子断了,书籍散乱一地,小书僮坐在地上哭了起来。待到将书理齐捆好,前方的城门已经下锁。此时,一种茫然若失之感袭上心头,我忽然觉得先前摆渡者之言近似哲理:世上凡急于求成、鲁莽行事者,反倒往往是自取其败,最终大都类似我这种日暮途穷而无所归宿的结局。
注释:¹庚寅:顺治七年(1650年)。²蛟川:地名,指今镇海县城。³小奚:童仆。⁴木简:这里指木板。⁵孰视:仔细看。⁶阖:合、关,关闭。⁷愠:含怒、生气。⁸扑:跌倒。⁹牡:西闩,锁簧。¹⁰下:上锁。¹¹爽然:若有所思的样子。¹²近道:有些道理。道,道理。¹³其:大概。¹⁴也夫:两者都是句末语气词,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

  这杂记散文,短短不到二百字,通过一件生活小事,验证了渡船工说的“徐行尚开,速进则阖”的这个欲速则不达的道理。这种小中见大的手法是非常高明的。作者选择的事件表面看来似乎是不合逻辑的,但实际上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古人说:“欲速则不达。”凡事操之过急,后果往往是适得其反。

  这篇散文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中心突出,文字精炼。作者只记下从小港到蛟川南西这一段途中情况,在此之前与之后的事全部删削;这两里路途中又只记“小奚仆”一件事。末尾说明道理,也只概括为一句话。这样,就能给人以非常深刻的印象。

  文章中心突出,文字精练,寓大道理于小事件当中,读后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参考资料:
1、 彭幼君选注.古代散文选读: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08月:99
2、 贝远辰选注.历代杂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05月:348
欲转声犹涩,将飞羽未调。
欲转声犹涩,将飞羽未调。
高风不借便,何处得迁乔。
高风不借便,何处得迁乔。
郑愔这一首有名的五绝,其妙处在于,诗人以雄劲的笔触,描写咏黄莺儿的艺术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yǒnghuángyīngér--zhèngyīn

zhuǎnshēngyóujiāngfēiwèidiào

gāofēngjiè便biànchùqiānqiáo

齐景恋遄台,周穆厌紫宫。
齐景¹恋遄(chuán)²,周穆³紫宫
译文:景公奢华,一生依恋宫室,穆王倦怠,八骏昆仑纵远。
注释:¹齐景:齐景公,春秋时齐国国君。²遄台:齐国台名,供君王游玩用,旧址在今山东淄博市。³周穆:周穆王,西周第五代天子。⁴厌:厌倦。⁵紫宫:帝王宫殿。
牛山空洒涕,瑶池实欢悰。
牛山¹空洒涕(tì)²,瑶池³实欢悰(cóng)
译文:哀人生之短促,泪洒牛山,羡神仙之长生,瑶池欢宴。
注释:¹牛山:山名,在今山东淄博市南面。²洒涕:指齐景公登牛山有感于人生短暂而哀痛流涕之事。³瑶池:天上神仙所居之处,西王母曾于此宴请群神众仙。⁴欢悰:欢乐。
年迫愿岂申,游远心能通。
年迫¹愿岂申(shēn)²,游远心能通³
译文:蹉跎一生,抱负焉有实现,唯有远游,我心始能通畅。
注释:¹年迫:接近天年,指年老了。²愿岂申:志愿哪能得到伸展,指未能实现抱负。³通:通达,舒畅。
大宝不欢娱,况乃守畿封。
大宝¹不欢娱,况乃²守畿(jī)³
译文:为君为王之人,未必欢娱,何况我之小吏.固守海疆。
注释:¹大宝:指王位。²况乃:何况是。³守畿封:指谢灵运任永嘉郡太守而言。畿封:本指王城郊界,这里指边疆。
羁苦孰云慰,观海藉朝风。
(jī)¹孰云慰²,观海藉(jiè)朝风³
译文:羁旅之苦,有谁可以慰藉,唯有观海,心藏大潮澎湃。
注释:¹羁苦:旅居边海的苦楚。²孰云慰:谁能安慰。云,为句中语助词,无意。³观海藉朝风:凭借早晨的凉风登山观海。
莫辨洪波极,谁知大壑东。
莫辨洪波¹²,谁知大壑(hè)³东。
译文:望东极之溟海,洪波浩瀚,有谁人可知晓,海东世界。
注释:¹洪波:大波。语出曹操《观沧海》诗:“洪波涌起”。²极:边际,尽头。³大壑:指海洋。
依稀采菱歌,仿佛含颦容。
依稀¹采菱(líng)²,仿佛³含颦(pín)
译文:依稀听得,故乡菱女欢歌,仿佛目见,伊们含颦笑容。
注释:¹依稀:隐隐约约听不真切。²采菱歌:采菱人唱的歌。夏秋之际,江南水乡采摘荷菱,歌声此起彼伏。³仿佛:模模糊糊看不真切。⁴含颦容:含忧皱眉的样子,别有一种美态。
遨游碧沙渚,游衍丹山峰。
遨游¹碧沙渚(zhǔ)²,游衍(yǎn)³丹山峰
译文:漫步下行沙洲,濯足碧水,回首盘山夕阳,一挂丹峰。
注释:¹遨游:两字同义,指游览,边走边欣赏。²碧沙渚:为碧水浸绿的沙滩。³游衍:与“邀游”义近。⁴丹山峰:被丹霞染红的山峰。

  诗的前八句纯以议论出之,点明此番出游的缘由。诗人借对前事的评述逐渐抽绎出自己的思绪来。头四句以齐景公和周穆王作为一反一正的比照:春秋时的齐景公,曾登牛山而流涕,哀人生之短促,而其用以补偿的却是加倍地贪恋宫室狗马之乐;周穆王为追求赏心乐事,则乘八骏西游,在昆仑瑶池与西王母尽相见之欢。前者沉溺于世俗的物质享受之中,未免辜负了那一瞬间对人生的感悟,所以说“牛山空洒涕”;后者在远游中实现了生命的延长,那才是精神上真正的欢乐,所以说“瑶池实欢悰”。这一“空”一“实”的用语,已逗漏出作者的主意所在。次四句归到自己身上,作进一步申说。“年迫”两句说岁月流逝,山望成空,惟有在与自然亲切晤对的远游中,才能使心胸豁然畅通。“大宝”两句说:即使贵为国君也不能摆脱“年迫”之苦,更何况像我这样被迁谪至海隅的失意者呢!言下则企羡远游之情已昭然可见。诗的前八句,用笔至为工稳细密:写齐景公事以“遄台”和“牛山”并举,因两者均在今山东淄博一带,位置相邻;写周穆王事以“紫宫”和“瑶池”并举,因两者原意指天帝和神仙的居所,字面相近。后四句虽已转入夫子自道,而在字面上,“年迫”犹承齐景公牛山之泣一事,“游远”犹承周穆王西游之事,“大宝”义兼二君。意虽转而语犹承,从中可见大谢诗的“法密机圆”(方东树语)之处。

  诗的后八句写登临的所见和所感。“羁苦”、“观海”两句为承上启下的过渡。盘屿山在浙江乐清市西南五十里,滨海,故登山可以观海。而此番登临,原是因不耐客中寂寞故来寻求安慰,非同一般的流连玩赏,这就为下文的虚拟之笔预设了伏笔。诗人写景,只用了“莫辨洪波极,谁知大壑东”两句,从空际着笔,极写海之浩渺无涯。这两句在突出大海辽阔无际的同时,也写出了其吞吐无穷的容量和汹涌澎湃的动势;而置于句首的“莫辨”、“谁知”,又将诗人的惊异、赞叹之情倾泻无遗。诗人以大刀阔斧的疏朗之笔展示出极为恢宏的气象,不仅切合海的性格,也使全诗至此精神为之一振。而紧接着的“依稀采菱歌,仿佛含嚬容”,又在转眼之间将实景翻作虚景。按采菱曲为楚歌名,“含颦容”则从西施“病心而颦”的故事化出,这里借指越女,所谓“荆姬采菱曲,越女江南讴”(王融《采菱曲》),这楚歌越声在大谢诗中乃是和归思相联系的。谢灵运有《道路忆山中》诗云:“采菱调易急,江南歌不缓。楚人心昔绝,越客肠今断。断绝虽殊念,俱为归虑款。”可移用为此诗注脚。“依稀”、“仿佛”四字已明言这并非实有之景,而在眺望大海之际,忽闻乡音,忽见乡人,正是由思乡心切而生出的幻觉。这一神来之笔,把主人公深沉的情思呼之欲出。既然“羁苦”之情不能在观海之际释然于胸,那么也就只有在继续远游中才能聊以排遣,诗的末二句正是以展望未然来收束的。诗的这一部分以虚实交互为用的运笔烘托出内心的波澜,把主人公为苦闷所迫而又无计解脱的心绪表现得十分真切而自然。

  这首诗大半都用对偶句组成,却无板滞迂缓之弊。原因是诗人的精心结撰之处,并不限于区区一联,而是将之置于全篇的结构之中,注意彼此之间的承接呼应关系。如首四句从字面看分为上下两联,而在用事上则以一三、二四各说一事,显得错落有致。五、六两句虽自成一联,而它们又分别和前四句勾连相承。“莫辨”以下连用六个偶句,而以句首的不同用词又可分为三组,这又是与内容的虚实转换互为表里的。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670-671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