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败街亭,马谡违节制。兵颖迥不同,大小俱是事。
武侯败街亭,马谡违节制。兵颖迥不同,大小俱是事。
兹管湘中来,百中其一耳。有如玳瑁鱼,脑血径弹子。
兹管湘中来,百中其一耳。有如玳瑁鱼,脑血径弹子。
又如鸾与鹤,顶发杨梅紫。全体匪不华,独此犹觉异。
又如鸾与鹤,顶发杨梅紫。全体匪不华,独此犹觉异。
讵可拘尺寸,但须存纹绮。畏炎不得行,付托昧厥旨。
讵可拘尺寸,但须存纹绮。畏炎不得行,付托昧厥旨。
举刀一铿然,颠落不可止。持归以复予,鱼鹤不成理。
举刀一铿然,颠落不可止。持归以复予,鱼鹤不成理。
对之一捧腹,削圆方竹比。
对之一捧腹,削圆方竹比。
徐渭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民间也普遍流传他的故事传说,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聪明,后来如何捉弄官宦等。 ▶ 117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峤南江浅红梅小,小梅红浅江南峤。窥我向疏篱,篱疏向我窥。
峤南江浅红梅小,小梅红浅江南¹峤。窥(kuī)我向疏篱(lí)²,篱疏³向我窥。
译文:山南的江水浅处红梅开出小花,浅红色小朵梅花,开放在江南山岭上。红梅探看江倚靠着稀疏的篱笆,红梅从篱笆的缝里朝江望着。
注释:¹江南:代指黄州。²疏篱:稀疏的篱笆。³篱疏:篱笆之间的缝隙。
老人行即到,到即行人老。离别惜残枝,枝残惜别离。
老人¹行即到,到即行人老²。离别惜残枝,枝残³别离。
译文:南极老人星行将到来,老人星到时,就是进入暮年时。离别时江们叮嘱要珍惜余年,红梅枯谢了,江们会依恋别离时的情谊。
注释:¹老人:老人星,又叫寿星,暗指时光流逝很快。行人,代指赵晦之。²老:暮年。³残枝:残败的梅花树枝,这里代指余年。⁴惜:依恋。

  上片,以拟人的手法,写梅与人传情,赞美了梅一样高洁的人格。“峤南江浅红梅小,小梅红浅江南峤。”开头两句用回环句式特写了细弱的“小梅”开在很不显眼的“江南”黄州这块土地上,苏轼借以自喻贬谪的孤芳生活。“窥我向疏篱,篱疏向我窥”,突出了细弱的梅花与贬谪的苏轼同是苦命根,如坐篱牢,只能通过篱缝传话慰藉,借以显露出梅的孤傲品格,人的独立性格。上片,既描写了景物梅的形象,又体现出景物梅的形象中的苏轼的情感体验,引起读者的共鸣。

  下片,从时空变化的角度,苏轼叮嘱赵晦之要把握住有限的时光,珍重自己,爱惜余年。“老人行即到,到即行人老。”反复进言,以“老人”点明双方生存的时间,以“行人”点明双方生存的空间。时空交错,造成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苍凉感。“离别惜残枝,枝残惜别离”,苏轼仍以梅的品格自喻,点明了该词“红梅赠别”的主旨:虽是暮春的残枝梅,仍傲立于自然间,但应珍惜。说不定来年一到,“春风吹又生”,新枝发新芽了,暗示着苏轼傲然不屈,期望重返朝廷的美愿。

  与其他咏梅词一样,该词仍然是以梅格喻人品的。残梅的枯凉景象与词中“行人”的孤独身影融合无间。这是以景物渲染出“惜别离”的环境与气氛,寄寓着岭南的残梅和黄州的残梅,终有一天,会焕发出新枝而青春永驻的情意来。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673-675

mán··huíwén--shì

jiàonánjiāngqiǎnhóngméixiǎoxiǎoméihóngqiǎnjiāngnánjiàokuīxiàngshūshūxiàngkuī

lǎorénxíngdàodàoxíngrénlǎobiécánzhīzhīcánbié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生涯¹岂料承优诏²,世事空知学醉歌³
译文:多年沦落的生涯,谁知竟得到天子的厚恩。世间万事我都已参破,只想学醉饮狂歌的古人。
注释:¹生涯:犹生计。²优诏:优厚待遇的诏书。根据上下文,此当为反语。³醉歌:醉饮歌唱。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江上月明胡雁(yàn)¹过,淮(huái)南木落楚山多²
译文:江上的月色分外清明,胡雁从夜空飞掠而过。秋风吹起,淮南已树木凋尽,楚地山头的落叶想必更多。
注释:¹胡雁:指从北方来的雁。²“淮南”句:江州在淮南,其地又在古代楚国境。楚山多,木叶零落,所见之山也多了。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寄身且喜沧(cāng)¹近,顾²影无如³白发何。
译文:且喜暂时可以寄身的地方,在那沧海近旁。对着明镜来回照影,萧萧白发徒然地令人心伤。
注释:¹沧洲:滨海的地方,也用以指隐士居处。²顾:回看。³无如:无奈。
今日龙钟人共弃,愧君犹遣慎风波。(弃 一作:老)
今日龙钟¹人共老²,愧君犹遣(qiǎn)³慎风波。(弃 一作:老)
译文:如今你们同我都已经老去,都一样是这般步履龙钟。你们还叮嘱我要留意风波险恶,真叫我深深惭愧无限感动。
注释:¹龙钟:指老态迟钝貌。²老:一作“弃”。³遣:使,这里是叮咛之意。⁴慎风波:慎于宦海风波。

  失州入幕,年岁已垂垂老矣;虽然寄身有地,但心情不能不是感伤多于慰藉。这首诗即写这种帐触之情。

  首联写诗人奉诏内移沿海的感受。起句字面上称美皇恩浩荡,实际止用春秋笔法,以微言而寄讽意。诗人曾被贬南巴,此次奉诏内移,也是一种贬谪,只不过是由极远的南巴内移到较近的近海之睦州罢了。所以“承优诏”云云,实是反说,愤激不平才是其真意。对句则由止句之婉讽陡然转为无可奈何的一声浩叹,是真情的淋漓尽致的倾吐,也将上句隐含的讽意明朗化了。醉歌,它常常是作为古之文人浇愁遣愤的一种方式。刘长卿两次被贬在其心灵上留下创伤,借“醉歌”以排遣,已属无奈,前面冠以“空知”二字,则更进一层透出诗人徒知如此的深沉感慨,这就将苦清暗暗向深推进了一步。首联二句已点出诗人情绪,次联则以江州景色而染之,诗脉顺势而下。

  颔联所写即眼前之景——江水、明月、北雁、落木、楚山,渲染清秋气氛,借以抒写宦海浮沉的深沉感慨。浩荡江水,凄清明月,一群北来南去的大雁掠空而过;江州一带万木凋零,落叶飒飒,原先被树木遮蔽的古楚地的山岭突然裸露出来,似乎比往日增加了许多。二句写景,一天上,一地下,一写水,一写山,一近一远,一动一静,上下俯抑,参差交互,成就了二幅水天空寂、江山寥落的江州秋色图。而作者的真正用意则在于通过这貌似孤立的景物画面,来抒写孤寂凄凉的心境和贬谪天涯的感恨。北雁南飞,暗寓诗人迁播;落木飒飒,隐含诗人晚景萧条,且与尾联“老”字遥相呼应;楚山之多亦正好反衬出作者的一己之微。所以,此联妙在以景传情,情从景出,情景相为珀芥,二者互藏其宅。

  颈联的感喟即由此种氛围中生发。“寄身且喜沧洲近”,努力想从萧瑟感中振起,但下句“顾影无如白发多”又跌落到感伤中。这一联的脉理很细腻,寄身沧洲,自然是从上联将往淮南引起的悬想,而“沧洲近”,就离自己北国的家乡更远了,其意又隐隐上应领联上句的“胡雁过”。“沧洲近”又有悬想此后得遂闲适初志之意,但忽见明镜里,白发已多多,“白发”又隐隐与颔联下句萧瑟的“楚山多”在意象上相呼应。生涯如同一年将尽的深秋,遥远的故乡更回归无日,因此这“喜”只能是“且”喜,而白发缘愁长,却是“无如”其“何”的严酷的现实。

  “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以感愧友人情谊作结,并隐隐透出前路上尚有风波之险。在关合诗题“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的同时,以“慎风波”暗暗反挑首联的“生涯”、“世事”之叹。分别之际,诗人感愧万端地说:如今我和你们都已老态龙钟,多亏二位旧识还叮嘱我警惕旅途风波。在此之前,刘长卿因“刚而犯上”被贬到遥远的南巴,此次奉诏内移,薛柳二人担心他再次得罪皇帝,故有“慎风波”之劝。对此,诗人深深地为之感愧。“风波”一词,语意双关,既指江上风波,又暗指宦海风波。这样一结,既写出了薛柳二人对诗人的殷殷叮嘱之情,又传出了诗人感愧友人的神态。

  综观全诗,或委婉托讽,或直抒胸臆,或借景言情,运用多种笔墨,向友人倾诉了因犯上而遭贬滴的痛苦情怀。语言看似质实,却不乏风流文采。前人评对长卿七言律诗云:“工绝秀绝。”当不为溢美之词。

参考资料:
1、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32-233
2、 张国伟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400-402
3、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七):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34-136

jiāngzhōuchóngbiéxuēliùliǔèryuánwài

liúzhǎngqīng tángdài 

shēngliàochéngyōuzhào shìshìkōngzhīxuézuì 
jiāngshàngyuèmíngyànguò huáinánluòchǔshānduō 
shēnqiěcāngzhōujìn yǐngbái 
jīnlóngzhōngréngòng kuìjūnyóuqiǎnshènfēng  (zuò lǎo )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¹隔陇(lǒng)²闻。
译文: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
注释:¹短笛横吹:一作“吹笛风斜”。²陇:通“垄”,田垄。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多少长安¹名利客,机关用尽²不如君。
译文: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注释:¹长安:唐代京城。²机关用尽:用尽心机。

  这是一首饶有理趣,借题发挥的警世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描写牧童自在自得的神情,悠然牛背上,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画。牧童骑着牛儿,从前村慢慢走过;吹着笛儿,笛声在田间随风飘悠。“骑牛”与“吹笛”,生动地描摹出牧童洒脱的形象、悠闲的心情:同时,诗人把牧童放在“村”与“岸”的背景上,使画面境界外阔,显得“野”味浓郁。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即事论理,拉出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名利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作者清高自赏、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同时也在赞美牧童。

  该《牧童诗》与《红楼梦》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悠闲自得,吹笛牛背,早出晚归,不愁食衣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自然既飘逸而又理想,可惜在黑暗的制度下,只不过是文人学士们的“空想”之一。

参考资料:
1、 王充闾著.诗性智慧:万卷出版公司,2016.06:第121页
2、 傅庚生 傅光.百家唐宋诗新话: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05月第1版:第623页

tóngshī

huángtíngjiān sòngdài 

niúyuǎnyuǎnguòqiáncūn duǎnhéngchuīlǒngwén 
duōshǎochángānmíng guānyòngjìnjūn 
春江好景依然在,远国征人此际行。
春江¹好景依然在,远国²征人³此际行。
译文:烟花三月依然柳绿桃红,远方客人此时登上归程。
注释:日本歌人:指的是日本戏剧评论家升屋治三郎。¹春江:春申江,即黄浦江,指上海。²远国:指日本。原作“海国”,在编入《集外集》时改成“远国”。³征人:行人,指升屋治三郎。⁴此际:这个时候。
莫向遥天望歌舞,西游演了是封神。
莫向遥天¹望歌舞²,西游³演了是封神
译文:请莫回想这里的歌舞演出,演来演去尽是些牛鬼蛇神。
注释:¹遥天:遥远的天边,此处指远方。²歌舞:指戏剧。“望歌舞”原作“忆歌舞”,在编入《集外集》时改成“望歌舞”。³西游:指以神话小说《西游记》为内容的戏剧。⁴封神:指以神怪小说《封神榜》为内容的戏剧。写姜子牙(吕尚)助武王伐纣,各神怪来助战,终于灭纣,姜子牙册封诸神告终。

  “春江好景依然在”,出句朴素而用意深刻。这里不用“浦江”或“沪间”等,而独用“春江”,不仅道出了送别地点,而且自然地照应了条幅上题记的“三月”,点明了送别日本友人的时令正是春天。而“春江好景”又暗含了唐代张虚若诗篇《春江花月夜》的典故。张诗开头是景物描写:“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里的春江、花、月、夜等等美景都是作为背景而出现的自然景色,作者并未赋予什么象征意义。鲁迅此处用典也就是要说明:诗中的“春江好景”乃是指大自然的景色而言,上海人间社会并没有包括在内。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鲁迅的“春江好景”,正是用这样的对衬手法来揭露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的:上海只有艳丽春光依然象历年一样还自然地出现在人们眼前;而其余一切“好景”都被破坏了,摧残了。

  “远国征人此际行”一句直接点明友人离别远行。 “远国征人”来到上海非常不易,而正当盛春到来之际却要离开了(并未见发生意外变故)。诗句流露出作者送别时的沉重心情和无限感慨。一位“远国”来的戏剧工作者竟无意于“春江好景”,不愿继续停留;作者也未能留住他共度春光,只得就此送行。这从侧面写出了国民党统治的可憎及当时的上海剧坛令人生厌。

  “莫向遥天望歌午,西游演了是封神”两句,紧承送行,劝告升屋回到日本后,也不要遥想看到国民党统治下的上海大戏院会出现什么新的歌舞,这里演来演去的不过是西游、封神之类的妖魔鬼怪、黄色下流戏。

  这首诗从上海的艺术舞台联系到中国的政治舞台,用西游、封神里的妖魔鬼怪,来影射国民党,寓意深刻,讽刺尖锐,表现了鲁迅对国民党统治的无比愤慨和极端痛恨。

参考资料:
1、 衡阳师专中文科.鲁迅诗歌浅析:衡阳师专中文科,1978年:71-73页
刮风有处躲,下雨好存身。
刮风有处躲,下雨好存身。
译文:刮风时候有处躲,下雨时候可藏身。
霜雪全无惧,雷声永不闻。
霜雪全无惧,雷声永不闻。
译文:霜雪来时不用怕,打雷声音听不清。
烟霞常照耀,祥瑞每蒸熏。
烟霞常照耀,祥瑞¹每蒸熏²
译文:霞光常年来照耀,祥云每天在蒸腾。
注释:¹祥瑞:又称“福瑞”,吉祥的征兆。²蒸熏:蒸腾、弥漫。
松竹年年秀,奇花日日新。
松竹年年秀,奇花日日新。
译文:松树竹子年年绿,奇花异草天天新。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