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面小蓬岛,入剡脱我骖。舍棹来沃洲,下岭见精蓝。
镜面小蓬岛,入剡脱我骖。舍棹来沃洲,下岭见精蓝。
修眉浮天姥,天台在其南。良游爱九日,巾堕发不栉。
修眉浮天姥,天台在其南。良游爱九日,巾堕发不栉。
醉浮秋夕英,饥食决明实。远寻竺僧迹,俛仰千载陈。
醉浮秋夕英,饥食决明实。远寻竺僧迹,俛仰千载陈。
狂呼许元度,王谢十八人。彷佛川谷应,草木皆冥冥。
狂呼许元度,王谢十八人。彷佛川谷应,草木皆冥冥。
便欲即之语,又疑物所冯。闭目游泰初,寥廓以为邻。
便欲即之语,又疑物所冯。闭目游泰初,寥廓以为邻。
谢翱

谢翱

(1249—1295)福建长溪(宁德市福安市晓阳镇人),字皋羽,一字皋父,号宋累,又号晞发子。恭帝德祐中元兵南下,文天祥开府延平,率乡兵数百人投之,任咨议参军。及天祥兵败,脱身潜伏民间,避地浙东。尝过严陵,登钓台,祭奠天祥,有《西台恸哭记》传世。后至浦江,与方凤、吴思齐等结月泉吟社。卒,友人方凤、吴思齐等从其初志葬于钓台南。有《晞发集》,编有《天地间集》、《浦阳先民传》等。 ▶ 27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乞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十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十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仿娥之遗声。
昔韩娥东¹之齐,匮(kuì)²粮。过雍门,鬻(yù)³乞食。既,而余音绕梁欐(lì),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¹⁰。韩娥因曼声¹¹哀哭,十里¹²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jù)¹³而追之¹⁴。娥还,复为曼声长歌。十里老幼喜跃抃(biàn)¹⁵舞,弗能自禁¹⁶,忘向¹⁷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雍门¹⁸之人至今善¹⁹歌哭,仿²⁰娥之遗²¹声。
译文:以前韩娥向东到齐国去,缺乏粮食。经过齐国城门雍门时,卖唱求取食物。韩娥已经离开,但余音还在城门中缭绕,三日不断,听过她唱歌的人都认为她还没有离开。韩娥来到旅店,旅店的人侮辱她。韩娥为此伤心至极,禁不住拖着长音痛哭不已。她那哭声弥漫开去,竟使得整个乡里的人们,无论男女老幼都为之动容,大家泪眼相向,愁眉不展,人人都难过得三天吃不下饭。后来,韩娥难以安身,便离开了这家旅店。人们发现之后,急急忙忙分头去追赶她,将她请回来,再为劳苦大众纵情高歌一曲。韩娥的热情演唱,又引得十里之内的老人和小孩个个欢呼雀跃,鼓掌助兴,大家忘情地沉浸在欢乐之中,将以往的许多人生悲苦都一扫而光。于是就送给她丰厚的财物。所以齐国雍门附近的人们,到现在还善于欢歌,痛哭,是由于仿效韩娥传留下来的声音的缘故。
注释:¹东: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东行。²匮:缺乏。³鬻歌:卖唱。⁴乞食:要食物。⁵既:已经。⁶去:离开。⁷欐:中梁。⁸以:认为。⁹逆旅:客栈。¹⁰之:她,指韩娥。¹¹曼声:拖长声调。¹²十里:整个乡里。里,古代居民聚居的地方。¹³遽:立刻,匆忙。¹⁴之:指韩娥。¹⁵抃:拍掌。¹⁶禁:控制。¹⁷向:以往。¹⁸雍门:齐国的一座城门。¹⁹善:善于;擅长。²⁰仿:依照,仿效。²¹遗:留下。
梦断陈王罗袜,情伤学士琵琶。又见西风换年华。数杯添泪酒,几点送秋花。行人天一涯。
梦断¹陈王²罗袜(wà)³,情伤学士琵琶。又见西风换年华。数杯添泪酒,几点送秋花。行人天一涯(yá)
译文:从与洛神相会的梦中醒来,有如白居易作《琵琶行》那样感伤。秋风又起流年易逝。几杯酒下肚勾起伤心的眼泪,黄花几点送走了秋光,独自一人浪迹天涯。
注释:中吕:宫调名。红绣鞋:北曲曲牌名,又名“朱履曲”,入“中吕宫”,亦入“正宫”。首二句对。第四、五句多作五字对句。与南曲不同。晚秋:曲题。¹梦断:梦被截断。指从梦中惊醒。²陈王:指三国魏文学家曹植。他最后的封地是陈郡(今河南淮阳),谥号“思”,故被称为陈思王、陈王。³罗袜:丝袜。⁴学士琵琶:指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琵琶行》诗,诗中对琵琶女寄予深切的同情,并有感于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而格外伤感。⁵西风换年华:秋风萧飒,一年将尽。⁶添泪酒:化用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词中“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句意。⁷天一涯:天各一方。指相隔遥远。

  此曲以“晚秋”作题,描写送别时的伤感。晚秋本身有一种凄凉萧瑟的气氛,更加快衬出伤感离别之痛,反映出作者与洛神失之交臂的无限痛苦。

  运用典故闪示意象而不加详述,从而启动读者的经验和联想,是古代文学作品常用的表意手法。文章开头连用陈王罗袜、学士琵琶两个典故,开篇点题。接着又用“泪酒”和“秋花”两个意象,来加强文章的伤情色彩。面对漂泊天涯的处境,只能酒泪齐下,有着无限的哀思。挥手自此去,天涯两地人,加上作品中着意突出深秋的肃杀,收到令人了黯然神伤的效果。

  从曲子起首两句的两则典故来看,内容都同异性之间的萍水相逢有关,这种邂逅引出了一段动情的故事,然而其悲剧性正在于情缘的昙花一现。诗人已明知“梦断”,却依然禁不住“情伤”,可见他的一往情深,这种注定无法再现的情梦,便为全曲定下了一种惆怅与失落的基调。值得一提的是,曹植的《洛神赋》记称“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虽未说明具体的时日,但赋中有“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语,可知他与洛神的相遇正值秋季;而白居易《琵琶行》,则明言“枫叶荻花秋瑟瑟”、“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个典故都符合“晚秋”的题面,在本作中恐怕不是偶然的。这样一来,“又见西风换年华”,既是作者的真切感受,又与前述的典故照应相合,就更觉意味深长了。

  在秋天的悲凉气氛中,作者又以苦酒与残花为陪衬,叙出了自己“天一涯”的漂泊现实。一场情梦本就无凭,再加上时间的暌隔(“又见西风换年华”)与空间的距离(“行人天一涯”),就使人倍觉不堪了。作品的每一句都不啻为一声叹喟,诗人将这种种内容纳于“晚秋”的题目之下,其处境与心境的悲凄,就是呼之欲出的了。

  此曲的主要艺术特色是大量引用前人离别伤感的诗句,来表现作者的离愁别绪,堪称一首写离别的佳作。文章的精妙之处还在于,全文写离别却无一“离”字,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1251

hóngxiùxié··wǎnqiū--zhìyuǎn

mèngduànchénwángluóqíngshāngxuéshìyòujiàn西fēnghuànniánhuáshùbēitiānlèijiǔdiǎnsòngqiūhuāxíngréntiān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¹念西风独自凉,萧(xiāo)²黄叶闭疏窗³,沉思往事立残阳。
译文:秋风吹起,已经没有人关心我的冷暖,不忍见萧萧黄叶而闭上轩窗。独立屋中任夕阳斜照,沉浸在往事回忆中。
注释:¹谁:此处指亡妻。²萧萧:风吹叶落发出的声音。³疏窗:刻有花纹的窗户。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bèi)¹莫惊春睡²(zhòng),赌书³消得(pō)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译文:醉酒后睡梦沉沉,妻子怕扰了我的好梦,轻轻地踱步;闺中赌赛,衣襟满带茶香。曾经美好快乐的记忆,当时只觉得最寻常不过,而今却物是人非。
注释:¹被酒:中酒、酒醉。²春睡:醉困沉睡,脸上如春色。³赌书:此处为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典故。⁴消得:消受,享受。

  纳兰性德此词,上阕是此时此地的沉思,下阕是对往时往事的回忆;上阕是纳兰性德此时此地的孤独,下阕是纳兰性德和妻子在曾经的短短三年之中那一些短暂而无边的欢乐。

  上阕写丧妻后的孤单凄凉。

  “谁念西风独自凉”从季节变换的感受发端。值此秋深之际,若在往日,妻子便会催促作者添加衣裳,以免着凉生病。但今年此时,已经与妻子阴阳阻隔,她再也不能来为作者铺床叠被,问寒问暖地关心他了。这句反问的答案尽在不言之中,混合了期待与失望的矛盾情绪。开篇“西风”便已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在西风吹冷、黄叶萧萧的秋天里,作者紧闭着窗子,独自觉得特别寒冷,但有谁关心呢?词人明知已是“独自凉”,无人念及,却偏要生出“谁念”的诘问。仅此起首一句,便已伤人心髓,后人读来不禁与之同悲。而“凉”字描写的绝不只是天气,更是词人的心境。

  “萧萧黄叶”是秋天的典型景象。在秋风劲吹之下,枯黄的树叶纷纷扬扬地通过窗户飘进屋内,给作者心头更添一层秋意。于是,他便关上窗户,把那触绪神伤的黄叶挡在窗外。窗户关上了,黄叶自然不会再来叨扰,但作者因此也同外界完全隔绝,因而处境更加孤独。孤寂的感受使作者触景生情。他独立在空荡荡的屋中,任夕阳斜照在身上,把身影拖得很长很长。这时,他的整个身心全部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次句平接,面对萧萧黄叶,又生无限感伤,“伤心人”哪堪重负?纳兰性德或许只有一闭“疏窗”,设法逃避痛苦以求得内心短时的平静。“西风”、“黄”、“疏窗”、“残阳”、“沉思往事”的词人,到这里,词所列出的意向仿佛推向了一个定格镜头,凄凉的景物衬托着作者凄凉的回忆,长久地锲入读者的脑海,并为之深深感动。

  下阕很自然地写出了词人对往事的追忆。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两句回忆妻子在时的生活的两个片断:前一句写妻子对自己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心,自己在春天里酒喝得多了,睡梦沉沉,妻子怕扰了他的好梦,动作说话都轻轻的,不敢惊动;后一句写夫妻风雅生活的乐趣,夫妻以茶赌书,互相指出某事出在某书某页某行,谁说得准就举杯饮茶为乐,以至乐得茶泼了地,满室洋溢着茶香。这生活片断极似当年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赌书的情景,说明他们的生活充满着诗情和雅趣,十分美满和幸福。纳兰性德以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比自己与卢氏,意在表明白己对卢氏的深深爱恋以及丧失这么一位才情并茂的妻子的无限哀伤。

  纳兰性德是个痴情的人,已是“生死两茫茫”,阴阳相隔,而他仍割舍不下这份情感,性情中人读来不禁潸然。伤心的纳兰性德明知无法挽回一切,只有把所有的哀思与无奈化为最后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七个字更是字字皆血泪。卢氏生前,作者沉浸在人生最大的幸福之中,但他却毫不觉察,只道理应如此,平平常常。言外之意,蕴含了作者追悔之情。

  全词情景相生。由西风、黄叶,生出自己孤单寂寞和思念亡妻之情;继由思念亡妻之情,生出对亡妻在时的生活片断情景的回忆;最后则由两个生活片断,产生出无穷的遗憾。景情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一层紧接一层,虽是平常之景之事,却极其典型,生动地表达了作者沉重的哀伤,故能动人。

参考资料:
1、 小桥流水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性德心事几人知纳兰性德词经典鉴赏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3 :22-24 .
2、 何绵山 .古代诗词鉴赏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2 :547-548 .
3、 刘永生 .明清词曲选 :天津古籍出版 ,1997 :155-157 .

huànshā··shuíniàn西fēngliáng--lánxìng

shuíniàn西fēngliángxiāoxiāohuángshūchuāngchénwǎngshìcányáng

bèijiǔjīngchūnshuìzhòngshūxiāocháxiāngdāngshízhǐdàoshìxúncháng

手推呕哑车,朝朝暮暮耕。
手推呕哑车,朝(zhāo)朝暮(mù)¹耕。
译文:农人推着呕哑作响的农车,没日没夜地辛苦耕作。
注释:¹朝朝暮暮:指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比喻从早到晚,天天如此。
未曾分得谷,空得老农名。
未曾分得谷,空得老农名。
译文:到最后却没分得半粒粮食,只落得一个老农的空名。
农民费劲牛车马力辛苦耕种,而实际收获少得可怜。作者通过揭示这样一个现实,表达了对不劳而食者的愤恨以及对现实的思考。

yuànshī--cáo

shǒutuīǒuchēcháocháogēng

wèicéngfēnkōnglǎonóngmíng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稻云¹不雨不多黄²,荞(qiáo)麦空花早着霜³
译文:稻田因天气大旱而没有多少成熟的,荞麦也因为寒霜来得太早而没了收成。
注释:¹稻云:指大面积的稻子如云一般。²黄:成熟。³“荞麦”句:荞麦因为过早经受霜冻而只开花不结实。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已分(fèn)¹忍饥度残岁²,更堪³岁里闰添长。
译文:农民们早就料到今年要忍饥挨饿过日子了,却偏偏又赶上今年闰了一个月,挨饿的日子就更长了。
注释:¹已分:已经料定。²残岁:岁终,年终。³更堪:更哪堪,更不堪。⁴闰:指农历闰月,使一年又多了一个月。

  这首诗揭示了农民的悲惨遭遇。诗首句言稻谷因旱灾欠收,次句言荞麦因霜冻绝收,勤苦一年,连遭灾害侵袭,心境凄惨可想而知。三句是一个顿宕,说已做好心理准备忍受长年的饥荒,四句又是一个转折,闰月使时光愈觉难熬,先说准备忍,再说实不堪忍,将农民的悲苦无助描写到极致。

  这首诗用层层迭加的手法,步步推进,揭示农民的苦难,作者悲悯同情的意绪浸透于字里行间,使作品字字血,声声泪,扣动读者的心弦。

mǐnnóng

yángwàn sòngdài 

dàoyúnduōhuáng qiáomàikōnghuāzǎozháoshuāng 
fènrěncánsuì gèngkānsuìrùntiānch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