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山居好,枌榆老故丘。好峰当户立,远水护田流。
我爱山居好,枌榆老故丘。好峰当户立,远水护田流。
鼓响移秧日,耞鸣穫稻秋。年丰身老健,一饱外无求。
鼓响移秧日,耞鸣穫稻秋。年丰身老健,一饱外无求。

shānliáoshìshìfēidàoróngliǎngwàngyīnqiūgōngchángjiàoàishānhǎoshíshīzhuīyùnliáoxiěqióngshānzhī--chóu

àishānhǎofénlǎoqiūhǎofēngdāngyuǎnshuǐtiánliú

xiǎngyāngjiāmínghuòdàoqiūniánfēngshēnlǎojiànbǎowàiqiú

吴锡畴

吴锡畴

(1215—1276)徽州休宁人,字元伦,一作元范,号兰皋。吴儆从孙。精研理学。有《兰皋集》。 ▶ 7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天上¹碧桃²³露种,日边红杏倚(yǐ)栽。
译文:天上的碧桃和着甘露种植,日边的红杏倚着彩云栽培。
注释:¹天上:指皇帝、朝廷。²碧桃:传说中仙界有碧桃。³和:带着,沾染着。⁴倚云:靠着云。形容极高。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fú)(róng)¹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译文:芙蓉生长在这秋天的江畔,从不抱怨东风不让她及时开放。
注释:¹芙蓉:落叶灌木。花供观赏。也叫木芙蓉。

  此诗前两句比喻别人考中进士并表达羡慕之意,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借皇家权贵雨露之恩者的不满;后两句比喻自己的自信和进取态度,也有希望得到高侍郎援引赏识的意思。全诗运用比体,寄兴深微。

  此诗一开始就用“天上碧桃”、“日边红杏”来作比拟。“天上”、“日边”,象征着得第者“一登龙门则身价十倍”,地位不寻常:“和露种”、“倚云栽”比喻他们有所凭恃,特承恩宠:“碧桃”、“红杏”,鲜花盛开,意味着他们春风得意、前程似锦。这两句不但用词富丽堂皇,而且对仗整饬精工,正与所描摹的得第者平步青云的非凡气象悉称。

  《镜花缘》第八十回写打灯谜,有一条花名谜的谜面就借用了这一联现成诗句。谜底是“凌霄花”。非常切贴。“天上碧桃”、“日边红杏”所以非凡,不就在于其所处地势“凌霄”吗?这里可以体会到诗句暗含的另一重意味。唐代科举惯例,举子考试之前,先得自投门路,向达官贵人“投卷”(呈献诗文)以求荐举,否则没有被录取的希望。这种所谓推荐、选拔相结合的办法后来弊端大启,晚唐尤甚。高蟾下第,自慨“阳春发处无根蒂”,可见当时靠人事“关系”成名者大有人在。这正是“碧桃”在天,“红杏”近日,方得“和露”“倚云”之势,不是僻居于秋江之上无依无靠的“芙蓉”所能比拟的。

  第三句中的秋江芙蓉显然是作者自比。作为取譬的意象,芙蓉是由桃杏的比喻连类生发出来的。虽然彼此同属名花,但“天上”、“日边”与“秋江”之上,所处地位极为悬殊。这种对照,与左思《咏史八首》名句“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类似,寄托贵贱之不同乃是“地势使之然”。这里还有一层寓意。秋江芙蓉美在风神标格,与春风桃杏美在颜色妖艳不同。《唐才子传》称“蟾本寒士,……性倜傥离群,稍尚气节。人与千金无故,即身死不受”,又说“其胸次磊块”等等。秋江芙蓉孤高的格调与作者的人品是统一的。

  末句“不向东风怨未开”,话里带刺。表面只怪芙蓉生得不是地方(生在秋江上)、不是时候(正值东风),却暗寓自己生不逢辰的悲慨。与“阳春发处无根蒂,凭仗东风次第吹”同样“怨而切”,只不过此诗全用比体,寄兴深微。

  诗人向“大人物”上书,不卑不亢,毫无胁肩谄笑的媚态,这在封建时代,是较为难得的。说“未开”而非“不开”,这是因为芙蓉开花要等到秋高气爽的时候。这里似乎表现出作者对自己才具的自信。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14-1315

xiàhòushàngyǒngchónggāoshìláng

gāochán tángdài 

tiānshàngtáozhòng biānhóngxìngyúnzāi 
róngshēngzàiqiūjiāngshàng xiàngdōngfēngyuànwèikāi 
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彊,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馀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史记》
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¹喜宾客以相倾²。吕不韦以秦之彊(qiáng),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³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馀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史记》
译文:在那时,魏国有信陵申,楚国有春申申,赵国有平原申,齐国有孟尝申,他们都礼贤下士,喜欢结交宾客,并在这方面相互竞争,不分高下。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把不如他们当成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那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士,像荀卿等人,著书立说,流行天下。吕不韦就命他的食客各自将所见所闻记下,综合在一起成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并将之刊布在咸阳的城门,上面悬挂一千金,遍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赏。
注释:¹下士:屈身交结贤士。²相倾:相互竞争,彼此排挤。³遇:对待,款待。⁴布:散开,分散、传播到各处。⁵布:这里是“公布、宣告的意思。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暮景斜芳殿¹,年华丽²(qǐ)宫。
译文:傍晚的夕阳斜照着华丽的宫殿,岁月使宫廷更加美丽。
注释:¹芳殿:华丽的宫殿。下文绮宫亦同。²丽:使动用法,使······美丽。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译文:年终岁寒,冬雪消融,暖洋洋的宫闱里似乎吹进了和煦的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阶馥(fù)¹舒梅素,盘花²卷烛红。
译文:巨大红烛点燃了,远远看上去,像一簇簇花团。
注释:¹馥:香气。²盘花:此指供品。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译文:君臣欢宴饮酒,喜度良宵,迎新年,辞旧岁,通宵歌舞。

  这首诗选用诸如“辞”、“去”、“带”、“入”、“辞”、“卷”等一系列动态词语,娓娓道来,贴切自然,清新可读。它属初唐难得的好诗之一。

  第一,二句“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以夕阳斜照、“年华”把芳殿、绮宫装扮得更加金碧辉煌来点明皇上于宫苑逢除夕,暗示题旨,给人以富丽堂皇之感。

  第三,四句“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紧承首联指出除夕是冬春交替之际——冰雪消融,寒冷的隆冬过去了;暖气回升,和煦的春天来到了。在这里,诗人从时令的转换角度给人以温馨的快意,酿造了一种暖洋洋、乐融融的节日气氛。

  第五,六句“阶馥辞梅素,盘花卷烛红。”出句叙写梅花绽开,阵阵飘香。进一步渲染了春意。对句紧扣首联对句突出宫中守岁的景象:宫廷内外.张灯结彩,光辉灿烂;摆上供品,敬神祭祖,守岁辞旧。显得热烈而庄重。

  最后两句“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紧扣“守岁”,由宫廷而至天下,推而广之.概述举国欢庆、共度良宵,辞旧迎新的普遍现象,从而浓化了宫苑守岁的热烈气氛。

参考资料:
1、 王远国著.中华传统节日诗赏析: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996年10月第1版:第374页
2、 佘克勤,王远国著.中国人必读的节日诗: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03:第283页
3、 王远国著.中华传统节日诗赏析: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6年10月第1:第374至375页
4、 佘克勤,王远国著.中国人必读的节日诗: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03:第282页

shǒusuì--shìmín

jǐngxiéfāng殿diànniánhuágōng

hándōngxuěnuǎndàichūnfēng

jiēshūméipánhuājuǎnzhúhóng

gònghuānxīnsuìyíngsòngxiāozhōng

联翩漕舸入神州,梁主经营授宋休。
联翩(piān)¹²(gě)³入神州,梁主经营授宋休。
译文:过去连绵不断的运粮船队从南方经汴河来到汴京城,后梁朱温开始,苦心经营的汴京城到现在已至尾声。
注释:¹联翩:形容连续不断。²漕:漕运。³舸:大船。
一自胡儿来饮马,春波惟见断冰流。
一自胡儿来饮马,春波惟见断冰流。
译文:自从这里被金人占领,在汴河边给马喝水,如今汴河的春天只见到断冰层层。
沪教版
沪教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¹曰:“学而时习²之,说亦³(yuè)乎?有朋远方来,说亦乐(lè)乎?人说知而说愠(yùn),说亦君子¹⁰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按时温习不也是件高兴的事吗?有志向相同的人从远方来相聚(互相切磋,增长学问),不也是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不也是德才兼备的人吗?”
注释:¹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²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按时”。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而:顺接作用,然后。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³亦:也。⁴说:同“悦”,高兴,愉悦。⁵朋:志同道合的人。⁶自:从。⁷乐:快乐。⁸人说知:此句为省略句,省略了宾语。知,是了解的意思。人说知,是说别人说了解自己。⁹愠:恼怒,恼恨,生气,怨恨。¹⁰君子:指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或品德高尚的人。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知¹之为知之,说知为说知,是²知也。”(《为政》)
译文:孔子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是智慧的。”
注释:¹知:知道,了解。²是:这。也:表判断的语气。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知之者说如好(hào)¹之者,好之者说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了解(知识)的人比不上喜欢(知识)的人;喜欢(知识)的人比不上以知识为乐的人。”
注释:¹好:喜爱,爱好。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说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他们之中一定有我的老师在这里。我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它,他们那些短处(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它。”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你可以凭借这种方法做老师了。”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曰:“岁¹寒,然²后知松柏之后凋(diāo)³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当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到来时,这样以后,你便知道松树、柏树是在最后凋谢的。”
注释:¹岁:年。²然:这样。后:以后。³凋:凋谢。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说达;见小利,则大事说成。”(《子路》)
译文:孔子说:“不能想要快,不能贪图眼前的小利益。想要快,就不能达到目标;贪图眼前的小利益,那么大事就干不成。”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子曰:“吾尝¹终日说食,终夜说寝²。以³思,无益,说如学也。”(《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东西,整夜不睡觉,用(这些时间)来思考,没有好处,还不如学习。”
注释:¹尝:曾经。²寝:睡。³以:表目的,用来。
苏教版
苏教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