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催寒,轻烟弄晚,空江一望模糊。片帆东去,谁念旅怀孤。
小雨催寒,轻烟弄晚,空江一望模糊。片帆东去,谁念旅怀孤。
寒雁连翔欲下,还惊起、相叫相呼。栖泊处,拥篷欹枕,清梦绕菰蒲。
寒雁连翔欲下,还惊起、相叫相呼。栖泊处,拥篷欹枕,清梦绕菰蒲。
还思行乐处,有高阳酒侣,洛浦娇姝。空嬴得,半生酒困诗癯。
还思行乐处,有高阳酒侣,洛浦娇姝。空嬴得,半生酒困诗癯。
不道年来憔悴,但顾影、冷笑微吁。螺江上,天公还肯,容我钓鲈鱼。
不道年来憔悴,但顾影、冷笑微吁。螺江上,天公还肯,容我钓鲈鱼。
林鸿

林鸿

明福建福清人,字子羽。洪武初以人才荐,授将乐县学训导,官至礼部员外郎。性落拓不善仕,年未四十自免归。工诗,为闽中十才子之首。有《鸣盛集》。 ▶ 504篇诗文

猜您喜欢
露沾蔬草白,天气转青高。
露沾蔬草白,天气转青高。
译文:白露时节,露水沾在稀疏的秋草上颜色发白,此时,高高的天空,天蓝云稀。
叶下和秋吹,惊看两鬓毛。
叶下和秋吹,惊看两鬓(bìn)毛。
译文:树叶和着秋风慢慢飘落,突然看到自己双鬓已是斑白!
养羞因野鸟,为客讶蓬蒿。
养羞¹因野鸟,为客讶蓬蒿(hāo)²
译文:这个时候,鸟儿也知道给自己储藏食物,以备越过严冬。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匆匆过客,就好比那蓬蒿一样不为所用。
注释:¹养羞:储藏食物。²蓬蒿:蓬草和蒿草。
火急收田种,晨昏莫辞劳。
火急收田种,晨昏¹莫辞劳。
译文:白露时节,田野里的庄稼相继成熟,火急火燎赶紧去抢收,也只有从早到晚,不停忙碌那才可以。
注释:¹晨昏:早晨和晚上。

yǒngniàn廿shī ·báiyuèjié

yuánzhěn tángdài 

zhānshūcǎobái tiānzhuǎnqīnggāo 
xiàqiūchuī jīngkànliǎngbìnmáo 
yǎngxiūyīnniǎo wéipénghāo 
huǒshōutiánzhòng chénhūnláo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临¹(jié)²,以观沧³
译文: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注释:观沧海:另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¹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²碣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³沧:通“苍”,青绿色。⁴海:渤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水何¹(dàn)²,山岛竦(sǒng)(zhì)³
译文: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注释:¹何:多么。²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³竦峙:耸立。竦 ,通耸,高。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译文:周围树木葱茏,各种草植生长茂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萧瑟¹,洪波²涌起。
译文: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注释:¹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²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日月¹之行,若²出其中;
译文: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注释:¹日月:太阳和月亮。²若:如同,好像是。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星汉¹灿烂,若出其里。
译文:天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注释:¹星汉:银河,天河。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¹²³哉,歌以咏志。
译文: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注释:¹幸:庆幸。²甚:很,程度副词。³至:极点。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象,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表现出作者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参考资料:
1、 张新国主编.学生必背古诗词精选(彩图版):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04:63
2、 陈君慧主编.古诗三百首: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01:104-105

guāncānghǎi

cáocāo liǎnghàn 

dōnglínjiéshí guāncānghǎi 
shuǐdàndàn shāndǎosǒngzhì 
shùcóngshēng bǎicǎofēngmào 
qiūfēngxiāo hóngyǒng 
yuèzhīxíng ruòchūzhōng 
xīnghàncànlàn ruòchū 
xìngshènzhìzāi yǒngzhì 
不经人事意相关,牡丹亭梦残。断肠春色在眉弯,倩谁临远山。
不经人事意相关,牡丹亭梦残。断肠春色在眉弯,倩谁临远山。
排恨叠,怯衣单,花枝红泪弹。蜀妆晴雨画来难,高唐云影间。
排恨叠,怯衣单,花枝红泪弹。蜀妆晴雨画来难,高唐云影间。

  这首小令,描画一位独处深闺的怀春少女,辞韶调雅,清丽可喜。

  “不经人事意相关,牡丹亭梦残。”这两句是全词的总纲,同时,也是理解此词的关键。“人事”,这里有特指男女情爱的意思。一般“不经人事”的少女都是天真烂熳、无忧无虑的,可是词人笔下的这位少女,却已表现出一种与“人事”相关的情态。契机何在呢?下文给出答案:“牡丹亭梦残”!噢,原来她刚刚从“牡丹亭梦”中惊醒。“梦残”,即梦断。“牡丹亭梦”又何以能使一位“不经人事”的少女忽发怀春之意呢?这就必须弄清“牡丹亭梦”的含义了。汤显祖有《牡丹亭还魂记》传奇,是明代戏剧中的杰作,写的是少女杜丽娘游园归来,怀春成梦,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欢会,梦醒后,追思不已,因情而亡,后又为情而生的曲折故事。这位少女的“牡丹亭梦”就同于杜丽娘所梦,无怪乎她在“梦残”之后,也要表现出若有所失的情态了。 空锁春闺的少女,既然梦断难寻,也只能自嗟命蹇。所以接下来词人便着力刻画她的苦闷无聊。

  “断肠春色在眉弯,倩谁临远山?”你看她颦眉蹙目,春情流露,不由人不生爱怜之心。但有谁来为她描画双眉呢?词人不禁为之感叹不已。“临”,临摹。旧题汉刘歆《西京杂记》载卓文君姣好,眉色若远山。故“临远山”即画眉之意。无人画眉,是反用《汉书·张敞传》张敞为妇画眉的故事,写这少女的孤独无偶。

  过片“排恨叠,怯衣单,花枝红泪弹”三句紧承上阕,写这少女心中积郁着重重叠叠的春恨。她恨,恨的是春闺寂寞、断梦难寻;她怯,怯的是春寒料峭,衣单难禁。“怯衣单”不止是感觉上的寒意,更是心理上的凄凉。而这一切,又向谁去倾诉呢?只好独自对着不会说话的花枝悄悄弹泪,聊为排遣了。

  以上云云,都是正面的描绘。然而处在怀春状态中的少女,情绪变化是无常的,纯用赋笔,难以穷尽,所以最后两句,词人一变具体描画为形象的比喻:“蜀妆晴雨画来难,高唐云影间。”这是以宋玉《高唐赋》中的巫山神女来比喻这位少女。巫山属已蜀之地,故下“蜀妆”二字。神女“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所以又用了“晴雨”一词。而时“晴”时“雨”,正好可以用来形容少女起伏波动的情怀。至此,这位难描难画的“神女”,其韵度和风采,我们也只能从那“高唐云影”中隐隐约约地去加以体认了。“巫山神女”的原典涉及到“云雨”二字,后多作为男女幽会的代名辞。结处引入此典,便又回头照应了上片的“牡丹亭梦”。

  汤显祖以戏曲著称,其才情我们在他的传奇剧本中早有领略。孰不知他以戏剧创作的余绪为词,亦能如此出神入妙。公然将自己的传奇作品作为典故用于词中,不能不说是他的一个创举。其所以敢这样做,盖因《牡丹亭》一剧在当时已是“家传户诵”(沈德符《顾曲杂言》)、妇孺皆知的了。

ruǎnlángguī--tāngxiǎn

jīngrénshìxiāngguāndāntíngmèngcánduànchángchūnzàiméiwānqiànshuílínyuǎnshān

páihèndiéqièdānhuāzhīhónglèidànshǔzhuāngqínghuàláinángāotángyúnyǐngjiān

万里金波照眼明,布帆十幅破空行。
万里金波¹照眼明,布帆十幅破空行。
译文:月光照在宽阔的水面上,波光粼粼,眼前一片光亮,船行江面犹如置身仙境,破空而行。
注释:夜月:即月夜。¹金波:指月光照映水面时的波光。
微茫欲没三山影,浩荡还流六代声。
微茫¹欲没三山²影,浩荡还流六代³声。
译文:江天隐约模糊吞没了镇江金山、焦山和北固山的身影,洪波卷起六朝的千年古音在回荡。
注释:¹微茫:隐约模糊。²三山:江苏镇江的金山、焦山和北固山。³六代:即六朝,建都于南京的东吴、东晋、宋、齐、梁、陈。
水底鱼龙惊静夜,天边牛斗转深更。
水底鱼龙¹惊静夜,天边牛斗²转深更。
译文:鱼龙等水族潜水的响声打破这寂静夜空,牛斗二星转移,沉沉夜色未央。
注释:¹鱼龙:泛指水族。²牛斗:牛宿和斗宿二星。
长风瞬息过京口,楚尾吴头无限情。
长风瞬息过京口¹,楚尾吴头²无限情。
译文:长风破浪,瞬间已渡过镇江,我却仍心系着那里,情意绵长。
注释:¹京口:即镇江。²楚尾吴头:楚、吴均为春秋时古国名,镇江处于两国交界处,故称。

  此诗写在镇江渡江时所见所感,宛如一幅清幽淡远的月夜渡江图。首联直接进入诗题,写满天的月色、波涛翻滚的大江和扯满风帆的行船;颔联承前景而展开,写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及联想;颈联则展示了水底鱼龙和天上星斗的两幅图画;尾联写船过镇江后诗人心中的复杂情感。全诗几乎都是写景,只有后一句最后三个字才落实到言情上,但景中都渗透着情感。

  首句“万里金波照眼明,布帆十幅破空行。”白帆十幅,点缀于天空与水面之间。“破空行”三字下得极妙,堪称神来之笔。水天一色,眼空无物,船行江面犹如天上,置身仙境,和杜甫《小寒食舟中作》的诗句“春水船如天上坐”意境很相似。

  接下来的“微茫欲没三山影,浩荡还流六代声。”两句承前景而展开,气象显得十分雄阔,写眼中所见,是现实。随着船行,诗人放眼望去,一切都笼罩在夜幕之中。“欲没”二字用得准确,写出夜中景物隐约难辨的特点。对句写耳中所闻,含有想象成份。这一句不仅写出了长江的声势,也写出了长江生命。尽管六朝金粉早已荡涤罄尽,人事几经沧桑,而长江依然不舍昼夜,流向大海。诗人取杜甫“不废长江万古流”之意,含有一种寓意深刻的理趣。

  三联遥应诗题“月夜”,向人们再展示两幅画图:“水底鱼龙惊静夜,天边牛斗转深更。”这两句在写法上,都是以动衬静,通过水底鱼龙和天上星斗的“惊”和“转”,暗示夜晚的宁静,使得两幅画面呈现出安谧、和谐之美,蕴含着微观的“变”与宏观的“不变”的道理。

  尾联“长风瞬息过京口,楚尾吴头无限情。”融叙述、写景、抒情为一体,结得言有尽而意无穷。“长风”一词,颇受诗家的青睐,不论是在北朝萧悫的口中,还是在唐代李白的笔下,都是宏图大志的象征。因此,作者在这里是语兼双关,既用它形容疾风送舟的快速,又用它表现自身亢奋的心情。而“无限情”三字,则是对这次夜月渡江心态的总概括。

参考资料:
1、 衣殿臣编著,历代山水诗 下,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03,第528-529页
2、 张秉成 萧哲庵主编,清诗鉴赏辞典,重庆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第520页
霭霭春空,画楼森耸凌云渚。紫薇登览最关情,绝妙夸能赋。惆怅相思迟暮。记当日、朱阑共语。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
(ǎi)¹春空,画楼森耸凌云渚(zhǔ)。紫薇²登览最关情,绝妙夸能赋。惆怅相思迟暮。记当日、朱阑共语。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xù)
译文:薄雾茫茫,画楼高耸入云。昔年的紫薇郎曾将此楼登临。面对眼前的景物,他大发感慨,写下动人的诗篇。日暮时分,景象令人相思惆薇,记得那时我和她一起私语,多少幸福?不想她一去便没有消息,望断天涯也难有消息。只有岸边的柳树成林,使我的离愁仿佛飞絮,飞舞一片。
注释:¹霭霭:唐代中书省曾称紫薇省,故在中书省任官者可称薇郎。此处指杜牧,杜牧曾任中书舍人,故称。²紫微:星名,位于北斗东北,古人认为是天帝之座。
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断肠何必更残阳,极目伤平楚。晚霁波声带雨。悄无人、舟横野渡。数峰江上,芳草天涯,参差烟树。
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断肠何必更残阳,极目伤平楚¹。晚霁(jì)波声带雨²。悄无人、舟横野渡。数峰江上,芳草天涯,参差烟树。
译文:节气催绕着年光流转,往日楼下的河水,如今不知流向哪里才停?并非日暮斜阳时才令人伤魂,看见宽阔的原野无边无际,同样让人极为伤心。晚来天气初晴,水波声中似乎还带着雨声。江上静悄无声息,只有一条小舟,在野外的渡口处静静地停放着。江边远处有几座墨色的山峰。天边烟雾茫茫,几棵高矮不齐的树木立着。
注释:¹平楚:登高望远,大树林处树梢齐平,称平楚。也可代指平坦的原野。²带雨: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词上片写景,即描写浮云楼的欢乐气势。其中的“朱阑共语”,“别愁纷絮”、“塞鸿”、“岸柳”等,皆隐括杜牧诗句。但情词熨贴、了无痕迹,见出融裁之妙。《蕙风词话卷二》:“廖世美《烛影摇红》过拍云:‘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神来之笔,即已用矣!”

  下片换头:“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一句度入同前,由写景而抒情,便令人有不胜古今与迟暮之叹了。“断肠何必更残阳,极目伤平楚。晚霁波声带雨,悄无人,舟横野渡。”进一层用笔益觉凄怆入神。真是“语淡而情深,令子野、太虚而为之,容或未必能到。”(《蕙风词话》)

  唐代诗人杜牧,曾有一首写安陆浮云楼的诗作,在唐、宋时期曾传颂一时,原诗是《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郎中》:

  去夏疏雨余,同倚朱阑语。当时楼下水,今日到何处。

  恨如春草多,事与孤鸿去。楚岸柳何穷,别愁纷如絮。

  (见《全唐诗》八卷五九三七页)

  安州即安陆,同小杜的诗相比,廖世美的词则别有韵味。

  这首词,声容娇好,情致蕴藉,自是名家手笔。正如况周颐所说:“一再吟诵,辄沁人心脾,毕生不能忘。《花菴绝妙词选》中,真能不愧‘绝妙’二字,如世美之作,殊不多见。”

zhúyǐngyáohóng ·ānyúnlóu

liàoshìměi sòngdài 

ǎiǎichūnkōng huàlóusēnsǒnglíngyúnzhǔ wēidēnglǎnzuìguānqíng juémiàokuānéng chóuchàngxiāngchí dāng zhūlángòng sàihóng鸿nánwèn ànliǔqióng biéchóufēn 
cuīniánguāng jiùláiliúshuǐzhīchù duànchánggèngcányáng shāngpíngchǔ wǎnshēngdài qiǎorén zhōuhéng shùfēngjiāngshàng fāngcǎotiān cēnyānshù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