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酒消閒愁,剪刀剪流水。閒愁不可消,流水无穷已。
买酒消閒愁,剪刀剪流水。閒愁不可消,流水无穷已。
悠悠窗下断肠波,总是行人堕泪多。门外马嘶思远道,小嚬犹唱渭城歌。
悠悠窗下断肠波,总是行人堕泪多。门外马嘶思远道,小嚬犹唱渭城歌。
歌声未断征鞍发,望断垂杨人影灭。斜阳照影却归来,两地相望今夜月。
歌声未断征鞍发,望断垂杨人影灭。斜阳照影却归来,两地相望今夜月。
阅人多矣主人翁,离别都归一笑中。陌上行人终不悟,年年杨柳怨春风。
阅人多矣主人翁,离别都归一笑中。陌上行人终不悟,年年杨柳怨春风。

dōuménguānbié--liúáng

mǎijiǔxiāoxiánchóujiǎndāojiǎnliúshuǐxiánchóuxiāoliúshuǐqióng

yōuyōuchuāngxiàduànchángzǒngshìxíngrénduòlèiduōménwàiyuǎndàoxiǎopínyóuchàngwèichéng

shēngwèiduànzhēngānwàngduànchuíyángrényǐngmièxiéyángzhàoyǐngquèguīláiliǎngxiāngwàngjīnyuè

yuèrénduōzhǔrénwēngbiédōuguīxiàozhōngshàngxíngrénzhōngniánniányángliǔyuànchūnfēng

刘昂

刘昂

济南人,字次霄。以先有一刘昂,故称小刘昂。善诗。有才誉。章宗承安五年进士。历鄠、邹平二县令。 ▶ 1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春流半绕凤凰台。十年花月夜,泛金杯。玉箫呜咽画船开。清风起,移棹上秦淮。
春流半绕凤凰台¹。十年花月夜,泛金杯。玉箫呜咽画船开。清风起,移棹(zhào)上秦淮。
译文:春天气息流转半绕在凤凰台上。数年深夜与花月相伴,饮进数杯酒。行进中的画船上玉箫声泛,箫声凄伤。吹泛清风,摇着船棹驶向秦淮。
注释:¹凤凰台:在南京秦淮河附近的凤凰山上。
客梦五更回。清砧迎塞雁,渡江来。景阳宫井断苍苔。无人处,秋雨落宫槐。
客梦五更回。清砧(zhēn)迎塞雁,渡江来。景阳宫井¹断苍苔。无人处,秋雨落宫槐。
译文:客居他处五更时回萦梦中。秋风潇潇,塞雁南迁,渡过江来。景阳宫井已不见苍苔,景阳宫中也不见人迹,满目萧疏,一派荒凉,只有淅淅沥沥的秋雨润着寂寞的宫槐。
注释:¹“景阳宫井”:又名胭脂井,故址在南京。隋兵攻占南京,陈后主入井避难,后被活捉。

  宋征舆,与同乡陈子龙、李霁称“云间三子”。宋于陈去世那年(1647)即顺治四年,进士及第。宋之事清与隐匿之殉明,大相径庭,但并不妨碍他对朱明故国的缅怀和伤悼。这首词记录了在南京的见闻,浸润着宋征舆对故国衰亡的无限凄伤。

  “春流半绕凤凰台”,起韵点明地点。“凤凰台”在南京秦淮河附近的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在古代,凤凰被视为祥瑞之物。李白曾有名作《登金陵凤凰台》,慨叹六朝繁华一去不返。宋征舆透支了李诗的一部分诗趣。“十年花月夜,泛金杯”,写往日的情景。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定都南京。朱元璋死,以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建文元年(1393),朱允炆四叔燕王朱棣自北平(今北京)起兵,自称“靖难”,四年破京师,夺取帝位,年号永乐。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设有职无权的六部。至明末崇祯年间,北京成为起义军和后金攻击的目标,许多大官显宦南迁留都,于是南京又显现出短暂的病态的繁华。第二韵写的就是这个史实。句中的“泛”字,出语轻微,却勾勒出享乐于金陵的人们的醉生梦死的情态。

  “玉箫呜咽画船开”,写现时的情景。古诗词里常用“吟”来描写玉箫的乐音,此处却用“呜咽”。未必是箫声凄伤,这在是因为宋征舆心绪凄伤的缘故。“清风起,移棹上秦淮”,一接触到“秦淮”,立即使人联想到杜牧的名作《泊秦淮》。杜牧是夜泊秦淮,宋征舆也是夜泊秦淮。杜牧辛辣地讽刺了南朝陈后主的荒淫误国,宋征舆却在词句中寄寓着故国衰亡的凄伤,当然,其中不无对不念国亡仍然享乐者的愤慨。

  “客梦五更回”,宋征舆梦中思索些什么呢?“清砧迎塞雁,渡江来”,这句交待了此作的时令:秋风萧萧,塞雁南迁。由此可以推算,这首词是宋征舆由京外放福建布政使,途经南京时所作。

  “景阳宫井断苍苔”,这一韵分明是造境。上征暂歇处分明是在秦淮,“客梦”之后怎会出现“景阳宫井”呢?借梦造境无疑。“景阳宫井”又名胭脂井,故址在今南京玄武湖西侧。据《陈书·后主纪》,祯明三年(589)隋兵攻占台城(今南京),后主闻兵至,与张妃丽华投此井。至夜,为隋兵所执。宋征舆引用“景阳宫井”的典故,分明是为了抒写故国衰亡的哀思。

  “无人处,秋雨落宫槐”,景阳宫井已不见苍苔,景阳宫中也不见人迹,满目萧疏,一派荒凉,只有淅淅沥沥的秋雨润着寂寞的宫槐。在这充满凄伤的景象里,依稀可见宋征舆凄伤的形象。

参考资料:
1、 《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为奴。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风韵雍(yōng)容未甚都¹,尊前甘橘可为奴²。谁怜流落江湖上,玉可冰肌³未肯枯。
译文:风度韵致,仪态雍容,看起来并不十分奢侈华丽,即使如此,而酒尊前的柑桔,还是显得逊色几分。流落江湖,有谁怜?有谁惜?玉洁的肌肤,冰清的风可,依然故我,不肯枯竭。
注释:¹都:姣好,美盛。²甘橘可为奴:甘橘别称木奴。银杏,又名白果,其树为高大乔木,名公孙树,又称帝王树;叶呈扇面形,因果实形似小杏而硬皮及核肉均呈淡白色,故呼为银杏;其味甘而清香可食,起滋补药用。据说银杏在宋代初年被列为贡品。³玉可冰肌:清澈高洁。
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
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¹。居士擘(bāi)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
译文:是谁将这并蒂连理果双双摘下?恰似那酒醉之后的唐明皇与太真贵妃相拥相依。居士掰开连理果,情真意切,两人分享,品尝风味,醇香清新,心心相惜。
注释:¹“醉后”一句:周勋初《唐人遗事汇编》卷二:“明皇与贵妃幸华清宫。因宿酒初醒,凭纪子肩同看木芍药。上亲折一枝,与妃子同嗅其艳。”太真、贵妃均指杨玉环。此句意谓双银杏的并蒂相连,犹如唐明皇和杨贵妃倚倚靠靠亲密无间。

  这是一首借物咏情词。易安居士假双银杏之被采摘脱离母体,喻靖康之乱后金兵南渡,自己与丈夫赵明诚一起离乡背井、避乱南方的颠沛愁怀。

  其上片开始先咏物以寄兴。“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桔可为奴”是说:这银杏的风姿气韵、整个形体都不很起眼,但是较之樽前黄澄澄的甘桔来说,甘桔却只堪称奴婢。这是一种“先声夺人”的写法,起不同凡响的效果。“都”,在此作硕大、华美解,“未甚都”是指银杏作为果类食品,并不以果肉汁多、形体硕大诱人。词人在此用现成典故与银杏相比,称桔“可为奴”,足见作者对银杏的偏爱。

  词人之所以深爱银杏,未必因为它是珍稀贡品,而是睹物伤情,有所触发。“谁怜流落江湖上,玉肌冰骨未肯枯”两句便作了极好的解答:这枝双蒂银杏被人采下,永离高大茂密的树干,成为人们的盘中之果,采摘的人自然不会怜它,那么有谁怜它呢?看到它那圆浑、洁白虽离枝而不肯枯萎的形状,激起了词人的无限怜爱与自伤。这两句是吟物而不拘泥于物,与其说是在写银杏,毋宁说是借双银杏在直接写流落异地的自家夫妻。“玉肌冰骨”一词,意在突出一种高尚的人品道德与不同流合污的民族气节;“未肯枯”则是表示坚持自身的理想追求,不为恶劣环境所屈服;这些都是士大夫、文人所崇尚的自尊自强之志。

  下片首句“谁教并蒂连枝摘”是实写句,接下来“醉后明皇倚太真“则是一个联想句,一实一虚,有明有暗。这两颗对生银杏,因摘果人的手下留情,所以便保持了并蒂完朴的美好形象,其两相依偎、亲密无间的形态,恰似“玉楼宴罢”醉意缠绵的杨玉环与李隆基。唐明皇与杨玉环这是一对世人共许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情侣,他们的名字也几化为纯真爱情的象征。这两句点出了银杏虽被摘而尚并蒂,正如易安夫妇虽流落异地而两情相依。这当是不幸之中足以欣慰之事。

  结尾句“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的妙处在于使用谐声字:易安居士亲手将两枚洁白鲜亮的银杏掰开,夫妻二人一人一颗,情真意切。要吟颂它的滋味如何,是否清纯香美,这却深深地蕴藏在两人的心底。“两家新”的“新”字,在这里显然是取其谐音“心”。

  此词采用拟人手法,将双银杏比作玉洁冰清、永葆气节的贤士,比作患难与共、不离不分的恋人,贴切深刻;尾句使用谐音手法,不仅略带诙谐而且起脱俗之效。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瑞鹧鸪·双银杏

ruìzhè··shuāngyínxìng--qīngzhào

fēngyùnyōngróngwèishéndōuzūnqiángānwèishuíliánliúluòjiāngshàngbīngwèikěn

shuíjiàobìngliánzhīzhāizuìhòumínghuángtàizhēnshìbāikāizhēnyǒuyàoyínfēngwèiliǎngjiāxīn

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
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¹雪成堆。
译文:海上波涛初来时像一条白线,转眼在望海楼前就变成雪堆一样了。
注释:¹指顾:即指点顾盼之间,形容其快。犹如说须臾、一会儿。这两句写海潮来势凶猛。
从今潮上君须上,更看银山二十回。
从今潮上君须上,更看银山二十¹回。
译文:如今潮水翻涌向上你也要再上层楼,再来观看白浪形成的银成,看它二十回也不嫌多。
注释:¹二十:一本作“十二”。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译文:大风吹打雨水斜着飘进望海楼,壮丽的景观应该用华美的辞句来夸赞。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¹(chè)²紫金蛇³
译文:风雨过后潮水平静江海碧澄,时时闪过的电光形成紫金般的龙蛇。
注释:¹时:时时。²掣:拉,拽。³紫金蛇:形容闪电的形状和色彩。
青山断处塔层层,隔岸人家唤欲应。
青山断处塔层层,隔岸人家唤欲应。
译文:青成断开的地方有层层的塔,隔条江水想要回应对岸人家的呼唤。
江上秋风晚来急,为传钟鼓到西兴。
江上秋风晚来急,为传钟鼓到西兴¹
译文:傍晚,江上的秋风吹得很急切,为的是把钟鼓的声音传到西兴。
注释:¹西兴:即西陵,在杭州对岸萧山区境内,相传为越国范蠡屯兵之处。
楼下谁家烧夜香,玉笙哀怨弄初凉。
楼下谁家烧夜香,玉笙哀怨弄初凉。
译文:夜晚,谁家在望海楼下点燃炉香,玉笙哀怨的的乐曲在刚刚有凉意的时候响起。
临风有客吟秋扇,拜月无人见晚妆。
临风有客吟秋扇,拜月无人见晚妆。
译文:有位客人面对秋风在扇子上题诗,祭拜明月让人无法看见你的晚妆。
沙河灯火照山红,歌鼓喧喧笑语中。
沙河灯火照山红,歌鼓喧喧笑语中。
译文:沙河上的船灯将成照红,歌声鼓声在笑语中喧响。
为问少年心在否,角巾欹侧鬓如蓬。
为问少年心在否,角巾欹侧鬓如蓬。
译文:问一问少年的心思在哪里,只见他方巾斜在一旁以致头发散乱。

  这组诗分别咏江潮、雨电、秋风、雅客、江景,五首各具情韵。其中第二首(“横风吹雨入楼斜”)曾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的语文试题中。

  有人认为,苏轼诗中的“横风”、“壮观”(“观”在这里读第四声,不读第一声)两句,写得不够好。他既说“应须好句夸”,却不着一字,一转便转入“雨过潮平”了。那样就是大话说过,没有下文。

  这话虽说不无道理,但苏轼这样写,自是另有原因。第一,他是要写一组望海楼晚景的诗,眼下还不想腾出笔墨来专写忽来忽去的横风横雨。所以他只说“应须”,是留以有待的意思。第二,既然说得上“壮观”,就须有相应的笔墨着力描写,老把它放在“晚景”组诗中,是不太合适的,不好安排。

  苏轼写下这组诗后的第二年,他游览了有美堂,适逢暴雨,就立即写了《有美堂暴雨》七律一篇,奇句惊人,是一首名作。应了他那“壮观应须好句夸”的话了。

  其实在这首诗中,他的思想有过一段起伏变化。在开头,他看到一阵横风横雨,直扑进望海楼来,很有一股气势,使他陡然产生要拿出好句来夸一夸这种“壮观”的想法,不料这场大雨,来得既急,去得也块,一眨眼间,风已静了,雨也停了。就好像演戏拉开帷幕之时,大锣大鼓,敲得震天价响,大家以为下面定有一场好戏,谁知演员还没登场,帷幕便又落下,毫无声息了。弄得大家白喝了彩。苏轼这开头两句,正是写出人们(包括诗人在内)白喝了一通彩的神情。

  雨过以后,向楼外一望,天色暗下来了,潮水稳定地慢慢向上涨,钱塘江浩阔如海,一望如碧玉似的颜色。远处还有几朵雨云未散,不时闪出电光,在天空里划着,就像时隐时现的紫金蛇。

  这首诗写的就是这样一幅望海楼的晚景。开头时气势很猛,好像很有一番热闹,转眼间却是雨收云散,海阔天肯,变幻得使人目瞪口呆。其实不止自然界是这祥,人世间的事情,往往也是如此的。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40-341

wànghǎilóuwǎnjǐngjué

shì sòngdài 

hǎishàngtāotóuxiàn线lái lóuqiánzhǐxuěchéngduī 
cóngjīncháoshàngjūnshàng gèngkànyínshānèrshíhuí 
héngfēngchuīlóuxié zhuàngguānyīnghǎokuā 
guòcháopíngjiānghǎi diànguāngshíchèjīnshé 
qīngshānduànchùcéngcéng ànrénjiāhuànyīng 
jiāngshàngqiūfēngwǎnlái wèichuánzhōngdào西xīng 
lóuxiàshuíjiāshāoxiāng shēngāiyuànnòngchūliáng 
línfēngyǒuyínqiūshàn bàiyuèrénjiànwǎnzhuāng 
shādēnghuǒzhàoshānhóng xuānxuānxiàozhōng 
wèiwènshàoniánxīnzàifǒu jiǎojīnbìnpéng 
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
去去¹思君深,思君君不来。
译文:绝别的时间越久对你的思念越深,思念你你也不能来了。
注释:五古:五言古诗的简称。每句五个字,句数不限,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可以换韵,不像五律那样讲究平仄对仗。易昌陶:名咏畦,湖南衡山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生,与毛泽东同班。1915年3月病死家中。毛泽东在致湘生信中说:“同学易昌陶君病死,君工书善文,与弟甚厚,死殊可惜。校中追悼,吾挽以诗,乞为斧正。”¹去去:越去越远,表示决绝的意思。汉代《别诗》四首(旧作苏武诗)其三:“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愁杀芳年友,悲叹有馀哀。
愁杀¹芳年²友,悲叹有馀哀³
译文:愁坏了你年轻的朋友,悲伤感叹多么痛苦。
注释:¹愁杀:愁死了。唐代张说《邺都引》诗:“试上铜台歌舞处,惟有秋风愁杀人。”²芳年:美好的年华,指少年青春。唐代卢照邻《长安古意》诗:“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³余哀:很多的哀痛。
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
衡阳雁声彻¹,湘滨²春溜³
译文:衡阳来的飞燕叫声清澈,湘江的春水回旋流淌。
注释:¹衡阳雁声彻:湖南衡阳有回雁峰,相传雁不过此峰。雁声响彻衡阳,比喻思友悲叹的深切。衡阳是易昌陶的家乡。²湘滨:湘江水边。³春溜:即春水。溜,小股水流。⁴回:旋转。《荀子·制士》:“水深而回”。
感物念所欢,踯躅南城隈。
感物念所欢,踯(zhí)(zhú)南城隈(wēi)¹
译文:看到这些景物想起我所喜欢的人,在南城边来回走动。
注释:¹踯躅南城隈:踯躅,徘徊不前。南城隈,南城墙弯曲处。
城隈草萋萋,涔泪侵双题。
城隈草萋萋,涔(cén)¹侵双题²
译文:城边茂盛的春草好像我们离别之情,流下的眼泪浸湿了前额。
注释:¹涔泪:不断流下的泪。(落泪不止)江淹《杂体诗》:"芳尘未歇席,岑泪犹在袂"。²双题:全额。谢惠连《捣衣诗》:“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
采采馀孤景,日落衡云西。
采采馀孤景¹,日落衡云西²
译文:只有我一人鲜明的身影,远望红日落在衡山积云的西边。
注释:¹采采馀孤景:采采,丰盛貌,众多而鲜明。《诗经·蜉蝣》二章:“蜉蝣之翼,采采衣服。”馀,剩下。孤景(yǐng颖),孤影,这里指作者。“景”通“影”。²日落衡云西:衡云,衡山上的云烟。衡山在长沙之南,这里“衡”指长沙之西属衡山七十二峰的岳麓山。(沆漾)犹汪洋,水深广的样子。左思《吴都赋》:“澒溶沆漾,莫测其深,莫究其广。”
方期沆漾游,零落匪所思。
方期¹(hàng)²游,零落匪所思³
译文:正是在汪洋里游泳的年华,你死去了是我所没有想到的。
注释:¹方期:正当……日期,正在……时候。²沆漾:广阔无边的样子,这里指水深且广的样子。³零落匪所思:零落,这里以草木凋零比喻人的死去。匪所思:没有想到的事情。匪,同非。
永诀从今始,午夜惊鸣鸡。
永诀¹从今始,午夜惊鸣鸡。
译文:从现在开始永别了,惊动了半夜的公鸡。
注释:¹永诀:永别。
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
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gāo)¹
译文:公鸡一声叫,叫声响遍东边的高地上。
注释:¹汗漫东皋上:汗漫,本义是漫无边际,这里指漫步。东皋,泛指田野或高地。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冉冉望君来,握手珠眶涨。
(rǎn)¹望君来,握手珠眶涨。
译文:看见你慢慢地走来了,咱们互相握手,热泪充满眼眶。
注释:¹冉冉:慢慢,徐徐。
关山蹇骥足,飞飙拂灵帐。
关山蹇(jiǎn)骥足¹,飞飙(biāo)²拂灵帐³
译文:俊逸的人在征途上很不顺利,急速的暴风吹拂亡友的帐子。
注释:¹关山蹇骥足:关山,关隘和山顶,指征人所在的边塞之地。晋徐陵《关山月》:“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蹇,困苦,不顺利。屈原《九章·哀郢》:“蹇侘傺而含感。”骥足,千里马的脚,比喻俊逸的人才。关隘山川阻碍良马的奔跑。²飞飚:急速的暴风。³灵帐:遮灵柩的帐子。
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
我怀郁如焚¹,放歌²倚列嶂。
译文:我心里忧愁又痛苦,依靠群山尽情歌唱。
注释:¹忧如焚:忧愁又痛苦。²放歌:尽情高声地唱歌。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列嶂青且茜,愿言试长剑。
列嶂¹青且茜(qiàn)²,愿言试长剑。
译文:群山长满青色的茜草,我愿意在山下与你交谈练习长剑的志愿。
注释:¹列嶂:群山。²茜:深红色。
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
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
译文:东海中有日本侵略者,北方山水边界有又恨又怨的沙皇俄国。
注释:岛夷:古代指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及附近岛屿的民族。这里借指日本。北山尽仇怨:北方群山间有仇视我们的国家,这里指沙皇俄国。
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
荡涤(dí)¹谁氏子,安得²辞浮贱³
译文:清除侵略者依靠谁家的子弟,怎能推辞自己出身低下贫贱而不杀敌报国呢?
注释:¹荡涤:清除。²安得:怎能。³浮贱:轻贱。
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¹
译文:钟子期竞过早的死去了,俞伯牙从此也不弹琴了。
注释:¹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吕氏春秋·本味》称,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了,完全懂得伯牙琴曲的意境。钟子期死,伯牙碎琴绝弦,终生不再弹琴。
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
琴绝最伤情,朱华¹春不荣。
译文:琴弦断了是伤感情的,红花春天都不开了。
注释:¹朱华:红花。
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
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
译文:以后的日子是很长的,我同谁共度一生呢?
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
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jīng)¹
译文:望着灵柩进献一杯酒,凄凉地看着灵柩前写有死者姓名的旗幡。
注释:¹铭旌:灵柩前的旗幡。
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hóng)¹
译文:我在失意中用什么寄托呢?就是那深深的接天的江水。
注释:¹泓:水深的样子,这里以“水一泓”比喻深情。

  这首诗是易昌陶病逝后,诗人为悼念挚友而作,既表达了对良友早逝的悲痛心情,又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这首诗歌诗人抄录在1915年6月25日致湘生的信中,该诗最早发表在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版《毛泽东早期文稿》。

  该诗篇幅较长,全诗分为四层:

  第一层:“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表现了无限的悲痛之情。易昌陶是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同班最要好的同学,所以当听到易昌陶病死家中,毛泽东特别悲痛,并引起无限思念。

  第二层,写怀念亡友,抒发浓厚的友谊。“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感物念所欢,踯躅南城隈。城隈草萋萋,涔泪侵双题。采采余孤景,日落衡云西。”毛泽东感物思人,站在过去和易昌陶经常漫步的湘江边,徘徊在那里久久不愿离去。

  “方期沆瀁游,零落匪所思。永诀从今始,午夜惊鸣鸡。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冉冉望君来,握手珠眶涨。”毛泽东在思念之中进入梦境,在公鸡高叫声中,易昌陶徐徐走来,二人高兴地握手,热泪盈眶,相对无言。“冉冉,’写出亡灵的轻飘,‘望”写出毛泽东的高兴之情。“涨”字,形象地再现了热泪盈眶的情景。

  第三层:“关山蹇骥足,飞飙拂灵帐。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列嶂青且茜,愿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悼念亡友,抒发了杀敌报国之情。诗人在梦醒之后,感叹人生总有不顺利的时候,像易昌陶这样德才兼备、充满救国之志的人,命运却不佳,诗人以歌当哭,放声歌唱,倾吐难以忍受的悲痛之情。在回忆死者的同时,又对生者提出希望,要克服那种认为出身低贱的思想,担当起救国救民的重任,勇敢地去抵御外国侵略者和国内反动派。

  第四层:“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悼念亡友,表达了战斗不息之情。这层作者以俞伯牙失去钟子期而摔琴作喻,说明自己与易昌陶是知音,以及失去知音好友无以言状的痛苦心情。紧接着,用高昂的斗志来寄托自己的哀思。把哀思寄托在长流不断的江水之上。言外之意,就是以高昂的姿态,投入到救国救民的战斗中,实现死者的生前愿望。

  该诗悼亡与言志相交融是其思想内容的显著特征。既是悼念亡友、寄托哀思之作,也是抒壮怀、言远志之作,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显示青年毛泽东精神世界的重要文献之一。

参考资料:
1、 毛主席 等.《毛主席诗词》: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55-56页
2、 王玉孝 .《毛泽东诗词》.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1:第45-46页

 ·wǎnchāngtáo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jūnshēn jūnjūnlái 
chóushāfāngniányǒu bēitànyǒuāi 
héngyángyànshēngchè xiāngbīnchūnliùhuí 
gǎnniànsuǒhuān zhízhúnánchéngwēi 
chéngwēicǎo cénlèiqīnshuāng 
cǎicǎijǐng luòhéngyún西 
fānghàngyàngyóu língluòfěisuǒ 
yǒngjuécóngjīnshǐ jīngmíng 
míngshēngchàng hànmàndōnggāoshàng 
rǎnrǎnwàngjūnlái shǒuzhūkuàngzhàng 
guānshānjiǎn fēibiāolíngzhàng 
huái怀fén fànglièzhàng 
lièzhàngqīngqiěqiàn yuànyánshìchángjiàn 
dōnghǎiyǒudǎo běishānjìnchóuyuàn 
dàngshuíshì ānjiàn 
jìngzǎowáng qíncóngjué 
qínjuézuìshāngqíng zhūhuáchūnróng 
hòuláiyǒuqiān shuígòngpíngshēng 
wànglíngjiànbēijiǔ cǎndànkànmíngjīng 
chóuchàngzhōng jiāngtiānshuǐhóng 
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沛(pèi)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wàng)¹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²(xiǎng)³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shuì)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译文:楚军将要攻取关中,到达函谷关,有刘邦的军队把守,不能进入。又听说刘邦已经攻破咸阳,项羽非常恼火,就派遣当阳君等攻打函谷关。于是项羽进入关中,到达戏水之西。沛公驻军霸上,还没有跟项羽见面。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沛公打算在关中称王,任命子婴为国相,珍宝全部占有它。”项羽大怒道:“明天犒劳士兵,给我去打垮沛公的部队!”在这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驻扎在新丰鸿门;沛公的军队有十万,驻扎在霸上。范增劝说项羽道:“沛公住在崤山以东时,贪图财货,喜欢漂亮的女人。如今入了关,财物什么都不拿,也不迷恋女色,这样看来,他的野心不小。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气运,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气运呀!赶快攻打,不要失去机会。”
注释:¹王:称王。²旦日:明天。³飨:用酒食款待,这里指犒劳。⁴说:劝说。⁵幸:宠幸,宠爱。⁶气:预示吉凶之气。汉代方士多有望气之术,认为望某方云气即可测知吉凶。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楚左尹(yǐn)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²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³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wú)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yù)。”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zōu)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dāng)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¹⁰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¹¹与项伯有故¹²?”张良曰:“秦时与臣游¹³,项伯杀人,臣活之¹⁴;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shào)(zhǎng)¹⁵?”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¹⁶。”张良出,要(yāo)¹⁷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zhī)¹⁸酒为寿¹⁹,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²⁰不敢有所近,籍²¹吏民封府库²²,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²³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²⁴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²⁵自来谢项王²⁶。”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译文: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张良就进去,(把情况)详细告诉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对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谁替大王作出这个计策的?”(刘邦)回答说:“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刘邦沉默(一会儿)说:“本来不如人家,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亲自去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张良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随即进来见刘邦。刘邦就奉上一杯酒为项伯祝福,(并)约定为亲家,说:“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你(对 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项伯答应了,跟刘邦说:“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开,回到(项羽)军营里,详细地把刘邦的话报告项王。就趁机说:“刘邦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来呢?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打人家,这是不仁义的。不如就趁机友好地款待他。”项王答应了。
注释:¹左尹:令尹的辅佐,为楚国官名。²善:亲善,跟……要好。³具:全部。⁴毋从俱死:不要跟着沛公一起死。又王念孙认为“从”当作“徒”,意思是白白地。⁵亡去:逃离。⁶语:告诉。⁷鲰生:浅薄愚陋的小人。鲰,小。⁸内:同“纳”。⁹当:挡住,抵挡。¹⁰固:固然,当然。¹¹安:何,怎么。¹²有故:有旧交。¹³游:交游,交往。¹⁴活之:使之活,使他免于死罪。¹⁵孰与君少长:跟你相比年纪谁大谁小。¹⁶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事,侍奉。¹⁷要:邀请。¹⁸卮:酒器。¹⁹为寿:古时献酒致祝颂词叫为寿。²⁰秋毫:秋天动物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²¹籍:登记。²²府库:仓库。²³非常:指意外变故。²⁴倍德:就是忘恩负义的意思。倍,同“背”。²⁵蚤:通“早”。²⁶谢项王:向项王陪罪。谢,谢罪。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jì)¹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lù)²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³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shuò)项王,举所佩玉玦(jué)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¹⁰。若¹¹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¹²,若属¹³皆且¹⁴为所虏¹⁵。”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¹⁶沛公,庄不得击。
译文: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到达鸿门,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然而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能够在这里再看到将军您。现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项羽说:“这是你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是这样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呢?”项羽当天就留刘邦同他一起饮酒。项羽、项伯面向东坐,亚父面向南坐。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陪坐。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项羽默默地没有反应。范增站起来,出去召来项庄,对项庄说:“君王为人不狠心。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趁机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项庄就进去祝酒。祝酒完了,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娱乐,请让我用舞剑助兴吧。”项羽说:“好。” 项庄就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常常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得不到(机会)刺杀(刘邦)。
注释:¹从百余骑:带领随从一百多人。骑,一人一马为一骑。²戮:同“勠”。³不自意:自己想不到。⁴即日:当天。⁵东向坐:面朝东坐。这是表示尊贵。⁶数:多次。⁷目:用眼色示意。⁸玦:环形而有缺口的佩玉。⁹三:这里是表示好几次。¹⁰忍:狠心。¹¹若:汝,你。¹²不者:不然的话。不,同“否”。¹³若属:你们这班人。¹⁴且:将。¹⁵为所虏:被他俘虏。¹⁶翼蔽:遮蔽,掩护。翼,用翼遮盖,保护。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kuài)¹。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²。”哙即带剑拥³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chēn)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zì)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cān)(shèng)¹⁰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¹¹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zhì)¹²。”则与一生¹³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dàn)之。项王曰:“壮士!能復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¹⁴,刑人¹⁵如恐不胜¹⁶,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¹⁷,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¹⁸,因招樊哙出。
译文: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王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于是给了他一个生的猪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的前腿放在盾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的盗贼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项王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
注释:¹樊哙:刘邦麾下战将。²与之同命:跟沛公共生死。一说“同命”,即拼命。³拥:抱,持。⁴交戟:把戟交叉起来。⁵仆:倒下。⁶披:分开。⁷瞋目:睁大眼睛。⁸眦:眼眶。⁹跽:长跪,挺直上身跪起来。古人席地而坐,坐时臀部压在小腿上,挺直上身就显得身子长了,叫长跪,就是跽。¹⁰参乘:即“骖乘”,古代主将战车上居于右侧担任护卫的武士,又叫车右。¹¹斗:古代盛酒器。《会注考证》引李笠说《汉书·樊哙传》“与”下无“斗”字,“斗”盖衍字。¹²彘肩:猪腿。¹³生:未煮熟的。啖吃。¹⁴举:尽。¹⁵刑人:给人用刑。¹⁶胜:尽,极。¹⁷细说:指小人的谗言。¹⁸如厕:上厕所。¹⁹如:往。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¹不顾细谨²,大礼³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wéi)?”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¹⁰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¹¹,从郦山下,道¹²芷阳间行¹³。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duó)¹⁴我至军中,公乃入。”
译文: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有大礼节不回避小的责备。现在人家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们发怒,不敢奉献。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吧。”张良说:“好。”这时候,项王的军队驻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和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人拿着剑和盾牌徒步逃跑,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才进去。”
注释:¹大行:指干大事。²细谨:小的礼节。谨,仪节,礼节。³大礼:指把握大节。⁴辞:推辞,这里有避开,回避的意思。⁵小让:小的责备。⁶俎:切肉的砧板。⁷何辞为:还告辞什么。为,语气助词。⁸何操:带了什么。操,持,拿。⁹会:正赶上,恰巧。¹⁰置:放下,丢下。¹¹步走:徒步跑,指不骑马乘车。¹²道:取道,经过。¹³间行:抄小道走。¹⁴度:估计。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已去,间¹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sháo)²,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³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译文:刘邦离去后,走小路回到军营里。张良进去道歉,说:“刘邦禁受不起酒力,不能当面告辞。让我奉上白璧一双,拜两拜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拜两拜献给大将军。”项王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项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业!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注释:¹间:走小路,名词作动词。²不胜杯杓:意思是不能再喝。不胜,禁不起。桮杓,两种酒器,这里借指酒。³再拜:表示恭敬的礼节,这里就是恭敬的意思。⁴安在:在哪里。⁵督过:责备。⁶竖子:等于说小子,奴才。《会注考证》:“竖子,斥项庄辈,而暗讥项羽也。”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译文:刘邦回到军营,立即杀掉曹无伤。

  一主旨和情节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这样说,是因为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这种性格不改变,他就必然以失败告终。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弱点也是分不开的。从这段史实可以看出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上所起的作用。

  本文按情节的发展过程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交代鸿门宴的由来。

  文章先指出刘、项两军的驻地及双方兵力,表明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他手中。下文所述人物活动均与这个背景有关。斗争起因是曹无伤告密。项羽听说"沛公欲王关中",冒犯了他的尊严,当即决定进攻刘邦;他的主要谋士范增乘机揭露刘邦的野心,也力主进攻。二人认识上的差异,预示着他们对刘邦将采取不同的态度。

  战争似乎已经迫在眉睫,却忽然出现了转机。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劝他逃走,而张良反以"为韩王送沛公"为借口,将消息通知了刘邦。刘邦于是拉拢项伯,以谎言为自己辩护。项伯同意调停,并嘱咐刘邦"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由是而有鸿门宴上的斗争。

  第二部分(第3、4段),写鸿门宴上的斗争。

  节奏发展得快,气氛的变化也快。开始很平和,刘邦卑词"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怒气全消,有和解意,且设宴招待刘邦。但范增蓄意杀死刘邦,始而"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继而命项庄舞剑,"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使气氛越来越紧张。

  于是张良出招樊哙。樊哙是刘邦的参乘,有保护刘邦的责任,但无与会资格。项羽得知他的身份后,知其来意,于是借赐酒缓和一下气氛。樊哙为了将众人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来,不仅一切做得合乎礼法,而且忍辱吃了生彘肩。然后借项王"能复饮乎"之问慷慨陈词:于"王关中"一事,言虽有怀王之约,犹不敢自专,必待大王来;又就席间舞剑一事指责项王"欲诛有功之人"。故"项王未有以应",反而赐坐。至此气氛又进一步缓和,但危机仍未解除。这是宴会斗争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述会后余事,包括刘邦逃席,间道至军;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而范增破斗;刘邦诛杀曹无伤。

  本文情节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波澜横生,矛盾迭出,扣人心弦。故事首尾相应,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虽属节选,亦有相对的完整性。

  二人物形象

  本文主要塑造项羽的形象,集中表现了他自矜功伐的性格。因为秦的主力被他击败,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所以入关后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立即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等待他来处理,便放弃了进攻打算。更由于自矜功伐,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不想在席间杀死他,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所以对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应",对项庄、项伯筵间舞剑也不表态。这种"不忍"之心甚至使他对樊哙采取了格外宽容的态度:樊哙没有资格与会,本可以叱出,但他理解樊哙的心情,反而赐酒。樊哙陈词,虽有指责的话,但又把他看得比怀王更高,有"求赏"之意,都合乎他自矜功伐的心理,他内心有愧而"未有以应",于是优礼有加,赐樊哙坐。自矜功伐而又"为人不忍",虽一时成功,最后终不免于失败。

  写项羽听了曹无伤告密之后的反应和听了项伯劝解之后的反应,形成两个极端,把项羽毫无主见,不辨忠奸,既易冲动又易受骗的性格勾画得十分鲜明。写项羽在鸿门宴上既不顾范增再三催促杀刘邦的暗示,又不制止项庄意在杀刘邦的舞剑,还把樊哙的愤激当作豪壮,对刘邦的逃席行为听之任之,处处表现他的优柔寡断。

  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曾这样评论道:"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本文虽只写出人物的一个侧面,却未尝不能窥一斑而知全豹。

  刘邦的形象也写得很生动。去鸿门"谢罪",虽有项伯居中调停,其实是身入虎穴,命运难卜,但非此不足以平项羽之怒,仍如约而往;回到军中,"立诛杀曹无伤",从这些事能看出他的坚决果断。他一向待人傲慢,这一回又是"先破秦入咸关",是"有大功"之人,但在项羽面前谦词卑礼,惟恐有所不至--在宴会上屈居下座,他安之若素,出而未辞也觉得于礼不合,这又表现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至于他的狡诈多端,从骂鲰生、拉拢项伯、骂告密人等细节中,都表现得很明显。

  三 写作特点

  1.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作者塑造项羽的形象主要抓住四个问题:是否对刘邦发动进攻;是否在席间杀死刘邦;对樊哙的越礼行为采取什么态度;对刘邦逃席又采取什么态度。这些,上面已有分析。这里附带说说樊哙。樊哙在危急的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中军帐,表现了极大的勇敢。但入帐后的种种行动都是有礼有节的,先"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以引起项羽注意;项羽赐酒,他先拜谢,然后站着喝,随后连生彘肩也吃了;他借机讥讽项王,却又替刘邦求赏,暗寓尊崇项羽之意,这又说明他粗中有细。

  2.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如:刘邦和项羽;张良和范增。

参考资料:
1、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63年:《史记·项羽本纪》

hóng鸿ményàn

qiān liǎnghàn 

    xínglüèdìngqín hánguānyǒubīngshǒuguān  yòuwénpèigōngxiányáng xiàng shǐ使dāngyángjūnděngguān xiàngsuì zhì西 pèigōngjūnshàng wèixiàngxiāngjiàn pèigōngzuǒcáoshāng shǐ使rényánxiàngyuē  pèigōngwàngguānzhōng shǐ使yīngwéixiāng zhēnbǎojìnyǒuzhī  xiàngyuē  dànxiǎngshì wéipèigōngjūn  dāngshìshí xiàngbīngshíwàn zàixīnfēnghóng鸿mén pèigōngbīngshíwàn zàishàng fànzēngshuìxiàngyuē  pèigōngshāndōngshí tāncáihuò hàoměi jīnguān cáisuǒ suǒxìng zhìzàixiǎo lìngrénwàng jiēwéilóng chéngcǎi tiān shī  

    chǔzuǒyǐnxiàngzhě xiàng shànliúhóuzhāngliáng zhāngliángshìshícóngpèigōng xiàngnǎichízhīpèigōngjūn jiànzhāngliáng gàoshì zhāngliáng yuē  cóng  zhāngliángyuē  chénwéihánwángsòngpèigōng pèigōngjīnshìyǒu wáng   liángnǎi gàopèigōng pèigōngjīng yuē  wéizhīnài  zhāngliángyuē  shuíwéiwángwéizhě  yuē  zōushēngshuìyuē  guān zhūhóu qínjìnwáng  tīngzhī  liángyuē  liàowángshìdāngxiàngwáng  pèigōngrán yuē   qiěwéizhīnài  zhāngliángyuē  qǐngwǎngwèixiàng yánpèigōnggǎnbèixiàngwáng  pèigōngyuē  jūnānxiàngyǒu  zhāngliángyuē  qínshíchényóu xiàngshārén chénhuózhī jīnshìyǒu xìngláigàoliáng  pèigōngyuē  shújūnshàozhǎng  liángyuē  zhǎngchén  pèigōngyuē  jūnwéi xiōngshìzhī  zhāngliángchū yāoxiàng xiàngjiànpèigōng pèigōngfèngzhījiǔwéishòu寿 yuēwéihūnyīn yuē  guān qiūháogǎnyǒusuǒjìn mín fēng érdàijiāngjūn suǒqiǎnjiāngshǒuguānzhě bèidàozhīchūfēicháng wàngjiāngjūnzhì gǎnfǎn yuànyánchénzhīgǎnbèi  xiàngnuò wèipèigōngyuē  dànzǎoláixièxiàngwáng  pèigōngyuē  nuò  shìxiàng zhìjūnzhōng pèigōngyánbàoxiàngwáng yīnyányuē  pèigōngxiānguānzhōng gōnggǎn jīnrényǒugōngérzhī  yīnshànzhī  xiàngwángnuò 

    pèigōngdàncóngbǎiláijiànxiàngwáng zhìhóng鸿mén xièyuē  chénjiāngjūnérgōngqín jiāngjūnzhànběi chénzhànnán ránnéngxiānguānqín jiànjiāngjūn jīnzhěyǒuxiǎorénzhīyán lìngjiāngjūnchényǒu  xiàngwángyuē  pèigōngzuǒcáoshāngyánzhī rán zhì  xiàngwángyīnliúpèigōngyǐn xiàngwáng xiàngdōngxiàngzuò nánxiàngzuò   zhě fànzēng pèigōngběixiàngzuò zhāngliáng西xiàngshì fànzēngshuòxiàngwáng suǒpèijuéshìzhīzhěsān xiàngwángrányìng fànzēng chū zhàoxiàngzhuāng wèiyuē  jūnwángwéirénrěn ruòqiánwéishòu寿 shòu寿 qǐngjiàn yīnpèigōngzuò shāzhī zhě ruòshǔjiēqiěwéisuǒ  zhuāngwéishòu寿 shòu寿 yuē  jūnwángpèigōngyǐn jūnzhōngwéi qǐngjiàn  xiàngwángyuē  nuò  xiàngzhuāngjiàn xiàngjiàn chángshēnpèigōng zhuāng 

    shìzhāngliángzhìjūnménjiànfánkuài fánkuàiyuē  jīnzhīshì  liángyuē  shèn jīnzhěxiàngzhuāngjiàn chángzàipèigōng  kuàiyuē   chénqǐng zhītóngmìng  kuàidàijiànyōngdùnjūnmén jiāozhīwèishìzhǐ fánkuàidùnzhuàng wèishì kuàisuì wéi西xiàng chēnshìxiàngwáng tóushàngzhǐ jìnliè xiàngwángànjiànéryuē  wéizhě  zhāngliángyuē  pèigōngzhīcānshèngfánkuàizhě  xiàngwángyuē  zhuàngshì zhīzhījiǔ  dǒuzhījiǔ kuàibàixiè  éryǐnzhī xiàngwángyuē  zhīzhìjiān  shēngzhìjiān fánkuàidùn jiāzhìjiānshàng jiànqiēérdànzhī xiàngwángyuē  zhuàngshì néngyǐn  fánkuàiyuē  chénqiě zhījiǔān qínwángyǒulángzhīxīn shārénnéng xíngrénkǒngshèng tiānxiàjiēpànzhī huái怀wángzhūjiāngyuēyuē  xiānqínxiányángzhěwángzhī  jīnpèigōngxiānqínxiányáng háomáogǎnyǒusuǒjìn fēnggōngshì huánjūnshàng dàiwánglái qiǎnjiāngshǒuguānzhě bèidàochūfēicháng láoérgōnggāo wèiyǒufēnghóuzhīshǎng értīngshuì zhūyǒugōngzhīrén wángqínzhīěr qièwéiwáng  xiàngwángwèiyǒuyìng yuē  zuò  fánkuàicóngliángzuò zuò pèigōng yīnzhāofánkuàichū 

    pèigōngchū xiàngwángshǐ使wèichénpíngzhàopèigōng pèigōngyuē  jīnzhěchū wèi wéizhīnài  fánkuàiyuē  xíngjǐn xiǎoràng jīnrénfāngwéidāo wéiròu wéi  shìsuì nǎilìngzhāngliángliúxiè liángwènyuē  wángláicāo  yuē  chíbáishuāng xiànxiàngwáng dǒushuāng  huì gǎnxiàn gōngwéixiànzhī  zhāngliángyuē  jǐnnuò  dāngshìshí xiàngwángjūnzàihóng鸿ménxià pèigōngjūnzàishàng xiāngshí pèigōngzhìchē tuōshēn fánkuài xiàhóuyīng jìnqiáng xìnděngrénchíjiàndùnzǒu cóngshānxià dàozhǐyángjiànxíng pèigōngwèizhāngliángyuē  cóngdàozhìjūn guòèrshíěr duózhìjūnzhōng gōngnǎi  

    pèigōng jiànzhìjūnzhōng zhāngliángxiè yuē  pèigōngshèngbēisháo néng jǐnshǐ使chénliángfèngbáishuāng zàibàixiànwángxià dǒushuāng zàibàifèngjiāngjūnxià  xiàngwángyuē  pèigōngānzài  liángyuē  wénwángyǒuguòzhī tuōshēn zhìjūn  xiàngwángshòu zhìzhīzuòshàng shòudǒu zhìzhī jiànzhuàngérzhī yuē  ài shùmóu duóxiàngwángtiānxiàzhěpèigōng shǔjīnwéizhī  

    pèigōngzhìjūn zhūshācáoshā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